• 首页
  • 电视
  • 电影

炸弹之城

Bomb City,炸弹城(台)

主演:戴夫·戴维斯,格伦·莫肖尔,罗根·霍夫曼,罗蕾莱·林克莱特,艾迪·哈塞尔,亨利·诺茨,多米尼克·瑞安·加布里埃尔,卢克·谢尔顿,米密·伦弗罗,迈克尔·塞茨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7

《炸弹之城》剧照

炸弹之城 剧照 NO.1炸弹之城 剧照 NO.2炸弹之城 剧照 NO.3炸弹之城 剧照 NO.4炸弹之城 剧照 NO.5炸弹之城 剧照 NO.6炸弹之城 剧照 NO.13炸弹之城 剧照 NO.14炸弹之城 剧照 NO.15炸弹之城 剧照 NO.16炸弹之城 剧照 NO.17炸弹之城 剧照 NO.18炸弹之城 剧照 NO.19炸弹之城 剧照 NO.20

《炸弹之城》剧情介绍

《炸弹之城》长篇影评

 1 ) 《炸弹之城》,两伙走在不同路上的年轻人

故事讲述了,年轻的橄榄球队和朋克青年的故事,采用了倒述的手法,开始有些摸不着头绪,很想弃剧的感觉,撖榄球队,年轻的爱运动的年轻人,朋克,一群现代青年,追求新事物的年轻人,他们自由,放任不主流的生话方式,被大众所排斥,对与两伙年轻人犯了错,不论他们选择的生活方式怎样,所承担的责任,接受的惩罚应该是一样的,都应为自己犯的错承担应有的责任,不应用有色眼镜去评判。

年轻人吗,朋克一回也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不该把朋克看的过于偏激。

把一些主流的条条框框强加给一些年轻人,也不可取。

 2 ) 很讨厌

很不喜欢看这类的电影,坏人当道。

坏人当道的电影分为两种,一种是像上帝之城、无间道一样,在坏人横行的世界里一个坏人打败了所有的坏人,纯粹的极恶非道。

另一种是好人被坏人欺负,坏人却逍遥法外,好人无处申诉。

前者令人痛快,后者令人心塞。

炸弹之城改编自真实故事,属于后者。

影片讲述的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故事,一帮准备上大学的美式好好学生和另一帮已经不上学搞另类音乐的朋克少年发生了争执斗殴,一个朋克少年被好好学生意外撞死。

故事那么简单,怎么拍得出色呢?

炸弹之城的答案是更多地描述那位朋克生前的生活。

更突显得最后的无力。

那位朋克少年喜欢音乐,一直想搞个大乐队:平时的工作是为镇子上制作路牌。

而这位朋克不只是想赚份钱来养活自己的音乐那么简单,他想要把每一个路牌变得独一无二,最后使小镇变成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事实上也是,他制作的路牌仍能在镇上看得见。

难道就因为是朋克,所以该死吗?

看完影片,这是留给我最大的问题。

在影片的最后部分,律师一件一件地拿出朋克少年的遗物,力求证明这是一个朋克少年,从而通过朋克是一种暴力、社会蛀虫来证明这位朋友,死有余辜,杀人者无需承担的结论。

这让我想起前段的一个新闻,被告母亲试图通过被告是学校眼中的好好学生的证词来为被告减轻量型。

两者不谋而同,难道不应该从他做了还是没做上进行判决吗?

难道要从他不应该和应该上吗?

整个影片似乎没有重点,无论是对朋克团体的描述,还是对那位朋友少年的刻画,对双方团体的争斗,还是对最后法庭上的定罪都没有重点讲述。

导致了我看完影片甚至还有些平淡,仔细一想,才发现这种平淡是深深的无力。

对人类本身所固有偏见的无力。

 3 ) 自由边界

朋克向来被标记为具有侵略性的一种亚文化,但很可能这不是一种正确的理解。

比如中国的朋克青少年基本就是聚在一起喝酒玩耍,自娱自乐那种;美国的也许要张狂很多,不过也是大同小异,亚文化不就是如此吗?

自己玩自己的,对外的张力其实更多时候因为社会资源占据的不足而显的没有什么实际力量,也许BAT老总们的内裤甩起来的力量都要远大于一百支朋克乐队的嚎叫。

但这些并不重要,因为无论哪个国家的朋克,他们的“革命”只能归结为纸上谈兵的发泄,荷尔蒙的喷射而已,能干些什么?

重点在于:一个社会能否容下这帮生活在地表以下的文化族群?

据说曾经在欧洲,吉普赛人被视为最低贱的群体,虽然他们没有祖国,没有固定的家园,也没有野心要占据哪国的领土,但就是这么没来由地被贴上了“贱种”的标签,在风中流浪,听上去很浪漫,其实已经被挤压到人类社会的边缘,这算不算是一种歧视?

美国人把棒球和橄榄球视为国球,一般来说在高中和大学,一个男青年能成为这两个球类的运动员,基本上他就算稳当的进入了社会的主流阶级,他会被贴上“强壮”,“文明”,“进步”的美好标签,他们是未来美国社会的精英,人们会对他们保持某种积极的期待和迟早要到来的尊敬。

我们知道朋克乐的祖宗也来自于美国,比如朋克鼻祖Ramones,虽然是诞生地,但朋克从诞生的那一分钟起就已经被排除在主流之外,和欧洲的吉普赛人一样被压缩到地下。

在观看《炸弹之城》之前,虽然知道一般美国人也不太喜欢朋克,但是没想到过他们会恨至如斯,当陪审团经过短暂商议后,一致得出高中橄榄球运动员科迪谋杀朋克青年布莱恩罪名不成立,因为科迪是个看上去文明的前途光明的橄榄球运动员,而布莱恩是个只会到处开朋克演唱会到处涂鸦的无用之人。

看上去前者不可能谋杀后者。

这件事的荒谬之处在于,如果一个美国法庭敢在二十世纪末叶根据肤色判断一个人有罪的可能性,估计法官是不想混了,但是判决一个被杀死的朋克死于意外却轻松许多,因为这帮家伙上不是上流社会,下也不是黑人大哥,他们什么都不是,只是一种每个有教养的美国人希望消失的那一类群体,尽管这个群体啥都没干。

前面我提到:一个社会能否容下一种并没有违反法律的亚文化?

这个问题不光是关于亚文化,其实我更想知道的是:所谓的自由的包容性的界限在哪里?

美国已经是人类社会公认的自由世界,然而这种对少数群体的歧视依然存在,那么可见自由的界限仍然存在于社会大多数的裁决。

有时候我们发现社会如此不公正,但又无可奈何,即便是政治正确,也需要发声的群体又足够的力量,比如最近两年声势浩大的反职场性侵声浪,还有更高音量的“女权”,这些声音之所以被听见,也是因为这些群体的构成越来越多的来自于社会的领导或者中坚力量。

而很多很多的细小群体没有被注意到,只是因为他们太弱了。

老实说,我不认为有什么大佬站出来为他们发声,他们就能被注意到并被改变其不利处境,可能在那一瞬间他们像被划过的火柴点燃的肖像,但很快就会随着火柴的熄灭而再次消匿在黑色之中,除了短暂的焦点式的“被关爱”,基本于事无补,之前和之后,他们都依然是大象脚下不会被发现的蚂蚁。

这些事情没什么解决方法,人类社会的发展永恒如此,少数从来只能服从多数。

不过我有一个感想:假如意识到他们和我们一样都是人类的话,作为社会大多数的行动会不会稍微不那么独裁?

至少陪审团不会从喜好--而是事实--来避免对一个业已死于车轮下的朋克青年的再次羞辱。

 4 ) 你以为你剃个鸡冠头就是朋克了吗

我打五星,献给埋在土里的男主。

死得好,死得其所。

早前预告片流出的时候,个人表示非常敏感,因为我始终坚持认为关于朋克的一切都是不可被消费的。

能被消费,被拿来圈钱的,都是景观社会里的一坨狗屎。

关于朋克,必须描绘一种真实的现实,血淋淋的,赤裸裸的,直接有力甚至是残暴的对抗。

我不认为商业片,或者说哪个商业导演,能搞明白,在我看来他们总是根据所谓的真实事迹改编,揭露一些不痛不痒的,老掉牙的社会议题。

这与朋克的反抗精神不沾边。

所以早前,我以为这部片子是美国的一帮朋克炸掉了美国的自由女神,或者搞了个武装暴动,冲击政府,最后战死街头。

结果不是。

结果只是一个Anarchist Boy,在一场街头打架中被撞死了。

(虽然个人表示很气愤,但还是认为这是贴近真实情况的场景)最后,在僵化的世界前面可能我们就是这么的渺小脆弱和无力吧,但那又怎样,别TM跟我讲该怎么做。

 5 ) 朋克不死

1如果故事不是发生在保守的南方孤星洲德克萨斯平淡的小镇,而是纽约洛杉矶西雅图结果会非常不同。

2影片没有交代检方起诉的罪名,故意杀人和激情杀人或过失杀人结局也会不同。

陪审团只认定有罪或无罪,如果以故意杀人起诉陪审团很难达成一致,如果以过失杀人我想在德州小镇也很难对wasp定罪。

3鸡蛋和石头永远站在鸡蛋一边。

4案件之所以引起很大的争议在于它包含了宗教的矛盾,传统文化矛盾,道德矛盾,司法矛盾,阶级矛盾,白色盎格鲁撒克逊人清教徒于摇滚青年的矛盾。

5陪审团制度受到了质疑,会不会是多数人的暴政,多数人可以决定少数人的生死,多数人说不可以留鸡冠头,少数人就要理发?

多数人说打橄榄球好所有人就都要打橄榄球?

6人类的希望只剩下最后的出版自由和表达自由,所以我们能看到这种影片。

7朋克的口号其实都是炒作,是一种吸引异性激发荷尔蒙分泌的方式。

是在美国的言论自由范围内,这个案件是有条件上诉到最高法院的,因为牵扯到了对于美国宪法的解释,是不是自由立国之本?

辩方律师一直在说“毁灭一切”等不利于检方的朋克口号是不对的,这是言论自由的范畴。

法官显然不懂摇滚乐。

8如果我是18岁的橄榄球男孩可能也会想杀死朋克,在一瞬间踩下油门踏板,如果我是陪审团可能也会认为故意杀人不成立,如果我是朋克可能也会喊出无政府主义的口号!

因为政府才是最大的恶魔(美国政府)!

 6 ) 听说朋克多短命?

以后还会有朋克吗?

不会。

流朋呢?

可能。

在美国德州的一个小镇,顶着鸡冠头的朋克小子们和橄榄球队起了冲突。

一个朋克小子因此被橄榄球队故意开车撞死,在法庭上,对方却被无罪释放。

因为对朋克的偏见、误解、污名化,陪审团认为“朋克就该死”。

[炸弹之城]片子很一般,但是讲述的这个故事来源于90年代的一桩真实事件。

©[炸弹之城]海报我几乎看哭,因为想起从70年代朋克出生起的境遇。

朋克,从一种音乐风格到一种时尚、一种标榜,一种青年文化,给后世留下数不尽的遗产。

但它早就死了,生于70年代,又迅速凋零于此。

01.朋克之死69年底,在南加州Altamont免费音乐节上,一名黑人观众被担任保安的飞车党刺死。

那时,“爱与和平”的伍德斯托克刚刚过去4个月,理想主义的嬉皮士运动被一下推到了残酷的现实面前。

60年代的理想主义就此轰然崩塌,而新新的70年代年轻人正从废墟中悄然崛起。

面对英国举国的高失业率,全国限电,食品短缺,物价飞涨——又脏又野的性手枪乐队(Sex Pistols),以一嗓子“我是无政府主义者”(《Anarchy in the U.K.》)首先喊出了第一声。

©性手枪乐队演出现场对政治和宗教这样社会基本秩序的直白挑衅,是他们丢给西方世界的第一颗炸弹。

朋克(PUNK),从之前流行在纽约地下的一种小众音乐,转而在英国掀起了一场狂热的青年潮流。

在1976-77短短两年间,朋克聚集了各个阶层的乌合之众:底层青少年、60年代激进分子、同性恋者、瘾君子、犯罪者、迪斯科女郎、知识分子、艺术家等等。

各种社会弃儿全都集聚在性手枪、冲撞(The Clash)、雷蒙斯(The Ramones)等等一众朋克乐队下,寻求着力量和认同。

©雷蒙斯乐队在现场演出时的情景但就像在此之前的纽约娃娃乐队(the New York Dolls),虽然影响深远,却只存在了短短4年时间,只出过两张正式的录音室专辑。

性手枪比之更甚。

78年,性手枪在洛杉矶的巡演上,最后一首翻唱了伊基·波普(Iggy Pop)的《NO FUN》;唱完后,主唱半蹲在舞台,略有些落寞地喊道:“你们感到被骗了吗?

”从此,性手枪再没有在舞台演出。

©性手枪最后一场演出,有些落寞的主唱从成立到解散不到两年时间的性手枪,真正践行了“Too young to die”和“从容燃烧”。

而随着性手枪的解散,到70年代末,真正意义上的朋克音乐/乐队就已经死了。

至少在大众意义上,他们再出现在公众视野里,要等到十几年后另一场复兴运动。

但那已经不再是70年代的朋克了。

02.死于绞杀来自旧金山的沉睡者乐队这样唱道:“走向地狱之时,你总是知道。

”76年,性手枪参加了一个早间新闻访谈节目,节目上,主持人不停地嘲讽他们。

觉得他们从来不是在认真地做音乐,讽刺他们的街头混混身份。

性手枪的成员们一开始还耐心诚恳地解释,后来,直接把一堆脏话泼向了主持人。

©性手枪参加早间新闻访谈节目第二天,所有的报纸头版都是关于性手枪的“污秽与愤怒”。

媒体有预谋地,从这时开始毁掉他们,号召社会抵制性手枪,怂恿唱片公司与他们解约。

原本预计的巡演地点,从几十个,快速减少,没有巡演单位愿意接纳他们,到最后只演了几个城市。

当时的唱片公司EMI见状立马抛弃了他们,他们从此不得已辗转在不同的公司之间。

没有人愿意,也没有人敢签他们。

政客们又跳出来,在电视上公开反对和抵制他们,然后是一些保守的政治团体、家长联盟。

一时间,性手枪连同朋克运动,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媒体这样有预谋地夸大、然后毁掉让他们害怕的青年文化,也不是第一回了。

比如,60年代,摩登族(Mods)和摇滚族(Rockers)的冲突,大部分都算得上是媒体一手炒起来的。

©60年代,摩登族和摇滚族的大规模冲突,媒体功不可没媒体浮夸地将年轻人的矛盾写成恐怖的全国性犯罪集团,保守的成人文化再用强硬措施将其扼杀在摇篮里。

对待70年代急速兴起的朋克浪潮,他们仍然是这一套。

但主流媒体一边禁播,政治团体一边抵抗,所有的青年人们却愈加为性手枪和朋克运动疯狂了。

在唱片工业界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性手枪,最终签了独立唱片Virgin,才终于得以出了这首举世闻名的《God Save the Queen》。

©《God Save the Queen》封面封面是用封条将女王的眼睛和嘴封住,歌词唱的是:上帝拯救女王/法西斯政权/他们把你变成一个笨蛋/没有未来/没有未来。

混合着对英国没落的些许愤怒,些许无力,还有些许敢说真话的赤诚和淡淡的虚无主义。

如此不入耳的话,彼时的英格兰根本不愿去听。

所以,歌曲很快被禁。

电台禁止播放,唱片店禁止出售。

伴随着英女王登基25周年的纪念日,性手枪于是尾随在女王的游轮后,公开唱了这首歌,名曰“献给傻子们的玫瑰”。

©英女王登基25周年的纪念活动被禁的歌曲登上了排行榜第一,而他们也在警局度过了一整晚。

而到后来,他们走在路上也常常被人攻击,保守团体甚至动员家长们上街游行、反对朋克。

将朋克等同于“暴力”和“危险”,是媒体、是主流、是保守势力一直在做的一件事。

所以,性手枪死后,没有公司愿意再碰朋克乐队,一时间,各个乐队要么解散,要么转型,要么转入地下。

朋克时代结束了。

03.死于商业朋克是反叛的艺术。

承袭上世纪20年代的达达主义、60年代的情境主义,他们反叛规则,反叛制度,也反叛消费主义。

居伊·德波说:文化已彻底沦为一种商品,并不可避免地成为景观社会的明星商品。

反商品的朋克,又最终无可避免地成为了它反对的一部分。

这是朋克的悖论。

所以,你能叫90年代商业潮流下朋克复兴的乐队叫朋克吗。

我持怀疑态度。

当然,70年代的朋克,也不是完全反商业的。

性手枪几次签约、又解约的,都是主流商业公司;而冲撞乐队,就更是以商业化的推动和运作闻名。

©冲撞乐队以将商业化带入朋克闻名但更重要的,是那时候朋克的反商业精神:早期的朋克乐队不上电视、不签公司,什么都自己来,唱片自己录、杂志自己做、电影自己拍。

后来,即使成为被消费的一部分,他们也一直对媒体和商业保留了一种距离和不信任。

媒体可以造就他们,也可以毁掉他们。

唱片公司亦然。

但经历了80年代的沉寂,到90年代,复兴的朋克终于还是被工业收编、完全商业化了。

Grunge的涅槃(Nirvana)以疾风一般,迅速席卷整个美国,获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

©涅槃乐队,中间柯本的死即是死在这种困境里紧接这之后,是后裔(Offspring)和绿日(Green Day)。

绿日的第三张专辑《Dookie》卖出了超过2千万张的成绩,还被迅速提名了格莱美。

©绿日乐队的成功带动了流行朋克风潮名曰“流行朋克”(Pop Punk)的风潮到来了。

针砭时弊的叛逆歌词变成了校园爱情,朋克开始变成了一种时尚装扮,一种赚钱工具,一个生意。

再到了现在,难有新的流朋乐队进入大众视线,已有的像五秒盛夏(5 Seconds of Summer)、All Time Low在商业风潮下也已纷纷转型。

©五秒盛夏是当下最成功的流朋乐队,当然,新专转型Pop了当你还在考虑流朋到底算不算朋克的时候,流朋这股风潮也已经过去了。

以后还会有朋克吗?

不会。

流朋呢?

可能。

「存在短短两年的性手枪,我心中最好时刻的性手枪」-作者/卷卷毛文章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破词儿」

 7 ) 自由之城

一开始我是被片名吸引过来的,而片子,其实和炸弹并没有多大的关系,片中提到过那个小镇是一个巨大的军火库。

我原本以为,在受到那些高中生欺负后,朋克们会去引爆炸弹,和他们来一个鱼死网破。

但是我错了,结尾并不是我想要的复仇,甚至,他激发了我的愤怒。

为什么朋克死了,甚至他在法庭上,还被杀死了一次。

只因为人们对他的衣服,发型所不容吗?

是的。

整个电影里,不论是任何人,都瞧不起朋克,警察肆意的侮辱朋克,甚至在检查罪证的时候,也说了慌。

那个女生,最开始的愤怒,不解,恐怖,在法庭中也变成了对同伴的辩护。

他们将自己的良心谋杀,只因为,朋克该死。

除了男主的父母。

并不是在这里宣扬朋克至上,只是,我在这里面看到的,是一种无法言语的恐怖。

一种愚昧。

朋克或许衣着和别人不同,但整部电影,他们并没有干什么坏事,相反,那群高中生,却借着自己良善的外表,欺瞒了世人。

法律被他们利用,肆意践踏着民意,实际上,我看到的是法小于情这一问题。

杀了人,就必须为此付出代价,然而电影中并不是。

啊啊啊啊····词穷了。

不知道怎么说。

 8 ) 没有炸弹的 炸弹之城

没有炸弹的炸弹之城,有的只有人性的泯灭。

电影是倒叙,所以一开始看容易迷糊。

低沉的配乐,像无人引航,感觉致郁。

人物的众多也使人一开始没有兴趣。

所以。。。

一定要耐心点,实在看不下就放弃,或者跳过题材是文化冲突,对异端的处决。

1、镇子里有两伙年轻人群。

棒球队、朋克2、 美国法院依照遵循先例的原则,在类似问题上尊照先前的案例。

这些案例被称为“判例”。

所以事件影响会很大很大。

3、开局 是审判 ,胖子是律师。

律师不一定没有人性,但合法的利用了知识的可怕。

4、似乎所有人都知道对错,但依旧对异端有所顾忌,有所狠心,包括我。

我们都有炸弹,都可以点燃它。

 9 ) 谁该死?

bilibili上预告片的名字是: 看德州青年只身反抗社会 和朋克没关系,和反抗社会也没关系,每个人都有自我选择的权利,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不见得只是朋克精神,这是一个理想社会应该有的正常道理。

那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伦理学经过了几千年都没有讨论出一个确切结果, 橄榄球运动员和朋克,两方都犯了错,所以都应该受到惩罚,Brain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那么一样,撞死他的人作出了选择,所以他理应也要去付出他自己的代价。

这才是一个正常社会应该有的样子。

但是仅仅因为他是一个朋克,因为不符合美国梦价值观,就该死吗?

就算Brain该死,那么,一个符合美国梦的“健康”运动员就不用去接受应得的惩罚吗?

所以这是个不正常的社会,是个充满偏见的社会。

对,偏见,这才是我们应该去讲的。

人们对于女性的偏见,穿着暴露就是招蜂引蝶不守妇道。

对于摩托车的偏见,他们只会四处乱窜不守规矩。

对于摇滚乐的偏见,他们吸毒,滥交;对于传统艺术文化的偏见,老土,不够时尚。

对于流行文化的偏见,不够内涵,太快餐。

对于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的偏见,他们不够努力,在学校里也是浪费时间,注定是个loser。

所以这个社会就是由仇恨组成的。

你别他妈的说我太偏激,说我不懂人情世故。

说我的想法太单纯,说这个世界就是应该这样子去运作的。

你们对这个世界的各种偏见已经习惯了,因为显得你们老成,显得你们多么的识时务。

只有这样你们才能挤进这个系统,幻想着自己有一天自己也可以说了算,终于不用再遭受其他人的那种苦难。

但是事情早晚要落在你头上,微博上每天都能看见成百上千的人遇到各种不公平的待遇,各个阶层的,各个年龄,各种性别。

愤怒是没有用的,没有必要为了Brain的死愤怒,也没有必要为了那个撞人的傻B逃脱了法律制裁愤怒。

有这个时间,希望你们多思考,是不是大家都可以试试不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别人,任何人。

每个人都能试着去做的话,英特纳雄耐尔应该才能实现,不是你他妈的有多少钱,有多少套房,有多少豪车。

你要说“那我他妈凭什么要听你的啊”对,每个人都要独立思考,你可以带着有色眼镜看人,可以歧视任何人。

OK人是要受自由之苦的。

你做出了选择,你承担后果。

别和个蛆虫一样躲起来。

 10 ) 多年以后再看

从下载的老片子堆里偶然翻到,就看了。

片名似乎预期能看到大场面,结果却看了一个寂寞。

当然编剧好像还是挺努力地构造着悬念,法庭和案情不断交错,想要层层推进,或者是有点反转,但因为是真实事件改编的,所以故事撑不起一个电影,拍成一集《法律与秩序》更合适一点。

尤其是经历了珠海体育馆事件后,看车撞人何必去影院?

《炸弹之城》短评

曼森又莫名其妙的躺枪了 人家明明是哥特一卦的

8分钟前
  • 麦克阿斗
  • 推荐

一个迷笛艺术青年被草莓的高中生碾压致死。并无罪释放。有评论说是因为先锋艺术所以被偏见,但实际上的根本原因是精神病院理论或者说监狱理论,朋克青年换成漏肆广场青年也照样成立。陪审团司法方式注定其无罪判决的结果。

11分钟前
  • 泥巴
  • 力荐

以貌取人固然不对,但你把电影拍成这副屌样就更不对了!

12分钟前
  • 万点万点
  • 很差

非常好的一部片子看的很扎心

16分钟前
  • 醒来是一次跳伞
  • 推荐

【根据真实故事改编】朋克有罪么?有罪的是对朋克有偏见的所有人吧,你们一起杀死那个小伙子,而且在法庭又杀了他一次,而且这些人都没有愧疚。当一种先锋艺术出现的时候总是要经受批判的。

18分钟前
  • 二月鸟语
  • 还行

主流社会价值观和非主流社会价值观的一次碰撞,结果是一名朋克被碾压,感觉朋克就象文青

21分钟前
  • 凤逸
  • 较差

自由,民主和法制

26分钟前
  • 睿•乱世枭熊
  • 推荐

杀死朋克

31分钟前
  • 大卫抱一
  • 较差

信基督玩橄榄球的美国高中生和唱歌嗑药奇装异服的朋克有什么两样?反正都是不和谐因素,笑。这部电影又一次向我们宣示,哪里有司法独立,要么拥抱资本,要么拥抱当权,前者让律师赚饱,后者让司法腐败。说远了。故事显得杂乱灰暗,其实观影感比较差,但比较切中痛点,异类不发声,就会被悄无声息的杀死

34分钟前
  • 苏彦明
  • 推荐

不同的文化产生矛盾,继而种下恶果,偏见导致了这个悲剧。用文化信仰、种族族群来判断一个人是愚昧的表现。凶手的辩护律师一直在强调死者衣服背面的“摧毁一切”,却对袖子上的“反战”置若罔闻。最后的打斗和配乐将影片推向高潮。玛丽莲·曼森在影片结尾讲述这个故事时,才知道这是真实的事件。

37分钟前
  • 蒙奇D
  • 还行

The more I see of man, the more I like dogs

40分钟前
  • feelzero
  • 还行

他被杀死了 在审判中再一次被杀死

41分钟前
  • 喵喵喵喵喵
  • 推荐

被消灭的,无论多么无辜,都有他本身的罪恶。

45分钟前
  • 染风尘
  • 还行

看得比较压抑

49分钟前
  • 橱窗外的大怪兽
  • 推荐

Junk For Fashion

52分钟前
  • 早晨
  • 推荐

2024.9.17自以为很酷很帅很漂亮全都是sb

57分钟前
  • 李姓游客
  • 还行

因为异类,所以被歧视,因为正常在杀害一个生命之后,最终却free,死于异类

58分钟前
  • 阿根廷的烟鬼
  • 推荐

看了十分钟,全程一直拉进度条,后面群殴和庭审看了。当这群带着耳钉鼻环,穿着狰狞骷髅头长满金属钉外套非主流SB被高中生怒草的时候,我觉得好过瘾!辩方律师太帅了!

1小时前
  • 独寻罪
  • 很差

难得把真实事件拍出了足够的剧情张力,最后曼森的出镜点睛了

1小时前
  • 小旗
  • 还行

垃圾电影 垃圾到爆炸

1小时前
  • 神经刀、
  • 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