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这电影把我的智商按在地上摩擦了一遍又一遍,演技烂到我在地上抠出一套三室两厅就不说了,整个电影剧情就很离谱,上来就告诉我女主的男朋友自杀了,因为抑郁症,可是兄弟诶,整个电影看下来都告诉我你好幸福哦,又是求婚又是计划去北海道的,你这自杀的多少有点无厘头了。
然后弯弯的警察是不是全世界最最弱鸡的,三个人抓一个已经被制住的人,你们还有枪诶,居然还被反杀了,连枪也被抢了,人家还侮辱式的告诉你们:我有枪了我不杀你们,我自杀…哥们,我真的就不理解了,您说您连死都不怕了,再说人还不是你杀的,人家警察就是问几句话,你前面都快怕的失心疯了,何必呢。
后面的内容就更加离谱了,经过这几个姐们的头脑风暴终于抓到了凶手,当然还差点挂了一个,您说您凶手都抓到了,也呼叫支援了,就不能多叫些人去解救人质吗,最不济也发个定位给您的同伴吧。
结果不出意外又被反杀…凶杀也是弱智,你都让这姐把枪给扔了,你不会捡起来把她给毙了(我已经忍她很久了),结果只想着逃,又被反杀。
反杀后发现被关密室出不去了,您开枪打玻璃我认了,但您就不能朝一个点一直打吗,明明第一枪玻璃就裂了,非要四处乱射,不把你憋死真是天理难容。
最后经过一段回忆杀有了爱的力量,艰难的拿起瓶子打破玻璃死里逃生…你TM要笑死我。
最后再吐槽一句:姐们,你说你才进来几分钟都要被一氧化碳中毒憋死了,这人质怎么也得在里面两三个小时了吧,这TM最后看起来比你还健康…最后总结:如坐针毡、如鲠在喉
我感觉马哲要比女主强,女主一姐吴洁有的是机会击毙凶手可是老是不开枪,虽然我认为她是想救那个泰国女孩,但也不需要对男搭档开枪打脚吧?
万一腿断了怎么办?
不够悬疑,不如消失的她和孤注一掷,甚至不如拯救嫌疑人。
凶手杀人根本没有什么理由,泰国女孩说我什么都愿意做估计是答应发生性关系来求饶命。
凶手不强奸,也不为劫财,动机仅仅是前女友偷了他钱跑了,这算什么理由?
跑去泰国了再娶一个不就得了?
台湾男想娶个东南亚的非法打工妹到底有什么困难的,他偏偏事情多多,想到杀人一个又一个,根本没有什么理由的就是仇恨女性。
这种人击毙了得了。
女警枪丢两次,让我感觉她水平臭,开头丢一次导致阿曼自杀,第二次又丢差点害死自己,那个距离为什么要丢弃枪,那么近我都可以射死一只苍蝇。
她是警察,为什么水平这么臭。
而最后卖车把男朋友给的戒指都丢了。
不给搭档道歉吗?
把他腿打了一枪。
不知道女主搭档和泰国女孩会不会有未来。
前女友的妹妹。
在塑造男主的时候,有点太过于为了“悬疑”而“悬疑”,所以给男主设置了很多莫名其妙的剧情。
在整件事情当中,男主经常出现一些匪夷所思的表情、台词,故弄玄虚。
包括没事闪回一些男主脑海里前任的画面,包括前任的妹妹来找男主,男主意味深长的那些表情,包括男主在警察局撒谎不认识前任,包括男主在被测试的时候突然躁狂,又在审讯室里发癫……导演是想让观众的猜测重心放到男主身上来,结局来个出人意料,可是拜托你也要让男主的言行符合他的逻辑啊,他很爱的女朋友失踪了,他前面一副漠不关心的样子,妹妹来了他无所谓,警察来了他无所谓,好像他根本不关心女朋友的死活。
后面在杀人犯的密室里又那副痛彻心扉的样子,还要掐死杀人犯……想误导观众,至少要设置一些合理的剧情吧。
女主就不说了,纯纯的智障儿童。
当然了,反派也是毫无深意,让人感觉索然无味。
我没打分,只想说说电影究竟哪里不好。
立意不清。
电影要表达什么思想我没看明白。
是说人之所以变成魔鬼是因为遭受了感情的伤害才会报复社会,教育我们在爱情里要讲道德,不要既骗感情又骗钱。
还是说告诉陷在情绪里的人要向前看,沉溺过去不能解决问题。
或者是表达了对弱势群体的同情,替社会边缘人(非法劳工)的艰难处境发声,呼吁社会关注。
以上似乎都是电影想要表达的,但却不够深入不够透彻。
描述照相馆老板情感方面的笔触太少,根本感觉不到他付出多少感情又受到了多么大的伤害,感觉是电影需要一个变态,而变态需要一个成为变态的理由。
接着是女主,女主因为男友自杀已经消沉了一年,还差点自杀。
却因为“冥冥之中”的安排介入此案,通过查案的过程解开了心结终于走出了男友自杀的阴霾。
电影中,非法劳工吞枪自杀的画面和女主男友自杀画面反复交替呈现,意在告诉观众目睹劳工自杀对女主内心产生了震动,某些东西被唤起了。
但是,这个安排依然很牵强,劳工承受了多大的压力非要自杀呢,总觉得是为了呼应男友的死而死,然而男友是抑郁症自杀,这和劳工的死有什么可呼应的呢?
完全是形式大于意义。
吞枪不是核心问题,死亡的内心活动才是,男友和劳工的死有什么共性或者关联性,我实在看不出。
对非法劳工的描述也是浅到只为剧情服务,多说一句似乎都有碍剧情,只有在男主慌慌张张让前女友妹妹(非法劳工N号)赶紧离开时,男主慌慌张张帮忙掩埋尸体时看出了一丝他们这个群体的生存不易。
演技尴尬。
张钧甯是美的,但是没看出多演技有多好。
开场几分钟在上司办公室对着新人说,你可以胜任吧?
刑警的气质不够,太温柔,不干脆不利落。
接着和新人探讨案情的戏份也感觉不到思维缜密,果断利落的自信,总觉得太过书卷气。
新人女生演技更是糟糕,台词水平就像背台词,实在不够自然。
剧情可笑,配乐弱智。
从新人把手铐拷错了人开始,那场戏就是一场闹剧,但是为什么要在这么严肃的时候安排这样一出混乱戏码,我没懂;一行人找到了套牌出租车,新人又对着女主说"一姐你看,这个车被砸到的地方是好好的。
”这就是句废话嘛,镜头给了一个完好的车门就足够了有必要再说一遍嘛。
同样的尴尬还在新人中刀之后那句“一姐,这次应该没有谁受伤了吧”。
天啊,太做作了,真的。
有必要这样安排吗?
导演大概是想呼应新人之前手铐拷错了人,间接导致劳工自杀的自责心情。
但这么表达真的很low,既不符合现实(人受伤了会急着说这么一句话么)也丝毫起不到煽情的效果。
最最最糟糕的是男主到照相馆二层看到照片时那场戏的配乐,我真的要想飙脏话。
音乐好激昂啊,搭配男主仿佛内心被撕裂痛不欲生的表情,我就觉这部电影完了。。。
记不住这段配乐用了什么乐器,似乎有小号(真的记不住了),那种振奋的悠扬的感觉既不符合男主的心情,也不符合杀人狂的心情,因为杀人狂要表现的是把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别人看的一种扭曲的变态的快感,一定要有扭曲变态的感觉,但配乐和这场戏中最主要的两个角色,男主、杀人狂的内心戏都没有搭配上,不伦不类,尴尬至极。
其实我对推理悬疑题材一直是很包容的,但这部真的太糟糕了。
台湾电影一贯以人文色彩和艺术水准著称,即使是商业作品也依然带有强烈的“创作自觉”,让它不至于成为爆米花之作。
而这部在台湾电影节斩获无数提名的《追缉》,有着较为主流的悬疑类型框架,在类型片中又带来了较少见的女警视角。
更值得一说的,则是它的表达方面。
在电影的开头,影片似乎给出了灵异的元素,但这其实并不是它的重点。
第一幕里的灵异彼界是人物现实生活的困境象征。
最可怕的是现实中存在之人,因为鬼终究只是虚幻的都市传说,而活生生的人心才会产生更具有现实作用的黑暗。
这种黑暗来自于人对自己生活的画地为牢,沉沦在对消极经历的体验之中无法脱离,人生也很难走入下一章节。
随着影片的发展,我们将看到人物的不同走向,她们都拥有相同的“困境“起点,有的人会挣脱而出,有的人则沦为犯人。
最重要的是,我们最终将迎来女性摆脱困境的自我胜利,从个人创伤与外部环境的压制中挣脱出来。
这带来了影片超出悬疑探案的表达内容,将“犯人”从微观的杀人绑架犯扩展到了正面人物的生活层面。
这种人文向的关注也正是台湾电影的一贯优点,给模板一样的工业类型片注入了更多的色彩与丰富度。
在电影开头,我们就看到了上述的信息。
张钧甯在丈夫自杀与出轨的打击下想要自杀,瞬间进入了鬼的世界,女鬼反而被她吓了一跳,随即众人发现女鬼,构成了“女鬼”与“发现尸体”的两界连接。
张钧甯所处的空间就是这个节点,它不同于日常的繁华,与远处的烟花区分开来,又不同于完全的灵异世界,对黑暗的感受完全基于现实可知的内容:序幕中看到的尸体,以及夫妻生活中感受到的死亡。
由此一来,这个车内空间就成为了她内心中的“灵异暗界”,是她在生活困境中应激产生的沦落状态。
在展开的阶段,张钧甯逐渐接触到其他人的黑暗,随之面临自己伤疤的揭开,应激的内心似乎要失去压制。
电影展现了她追查凶手的过程,事无巨细地给出各种尸体上的细节。
同时,死者涉入的如验尸官所说的“受情伤的人杀人最凶残”,这与张钧甯自身生活中的爱情挫折形成了对应,也构成了叙事的主体:一边,张钧甯调查为情杀人的凶手,逐渐深入对方的心灵,这产生了对过去的作用,让她不断回想起丈夫的抑郁与死亡,隐约间逐渐与凶手产生同理心,几乎变成了对方。
而另一边的阮经天,则正是她“更进一步“的同向之人。
包括她在内,所有人物都处在了巨大的黑暗内心之中,他们会因自己的情伤---而非完全的外在因素影响---而迅速堕入崩溃:早在共感凶手之前,张钧甯已经想自杀,阮经天则因泰国女友离去而对其妹妹态度恶劣,作为被害人的泰国妹妹也有心结,无法在照相时发自真心地笑出来。
在电影中,导演一直在强调空间的区分。
首先,汽车成为了现实层面中象征生活困境导致的“内心鬼域”,也成为了张钧甯在生活中的困境凝结场所。
而张钧甯则坐在其中,感受着自身的生活,逐渐成为现实里的鬼,心灵走向了黑暗。
张钧甯坐在车里回想起与丈夫的经历时,车窗外的光影模糊,打出混沌的光,从白雪逐渐变为血色,预示着丈夫的抑郁症而死。
车窗镜像是偏向于现实可知的“地狱”,却远比女鬼出现时的窗外景象更为可怖。
而在查案过程中,镜头也往往会以日常性的景观开始,逐渐推移到讨论案情的张钧甯等人的身上,说明了日常性空间的表面化。
同样的表意还延伸在了颜色的环节,回忆中阮经天和泰国妹妹的段落几乎全程保持了昏黄与红色,这让空间变得非日常,其含义的极致则由炸弹案引出的“红色”,代表爆炸和毁灭。
通过内心的共感,张钧甯和阮经天的深度交互得到了具体的表现。
在阮经天刚刚被抓的时候,导演给出了同事“你们一定是情侣”的台词,其暗示甚至达到了这种程度。
在调查的进展中,阮经天成为了张钧甯的共情者,二人共同的“情侣死亡”经历形成了内心共鸣的基础。
对阮经天的注视与调查是张钧甯对其感受逐渐发展的方式,并受到对方“更进一步“之黑暗的影响。
最开始,她尚保持着警察的冷静,看着阮经天坐在昏黄色房间里的崩溃,与彼方的“人间地狱”由玻璃和墙壁阻隔开来。
感受已经开始,她会逐渐进入对方的空间里。
在追捕泰国人的段落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到张钧甯的变化:她先是追着对方,产生明确的对立关系,随着空间从日常小屋到野外树影闪动的“异世界”,她与此前当做嫌疑人的阮经天开始变成了协力者,一起制服泰国人,随后更是与泰国人也消除了对敌,试图让对方平静下来,“我们是来帮你的”,而这种被同化进黑暗世界的状态也在情伤泰国人与丈夫重叠的自杀时体现无疑。
在这个节点上,阮经天与张钧甯的关系变化有着“手铐”的细部展示,阮经天在追捕泰国人时高喊“该拷的不是我”,随后则在特写镜头中被张钧甯解开了手铐,二人的关系从“警察”和“嫌疑人”转为了共受情伤的黑暗者。
可以说,项婕如和阮经天构成了张钧甯选择的两方。
前者的阳光、明朗、朝气,带来了日常性的世界,与后者的阴沉完全相反,也由前者始终的“警察”身份而形成了张钧甯的自我选择。
在中段,张钧甯将项婕如带进了“现实地狱”的车中,项婕如因为泰国人的死而痛苦,说明了日常性生活之于张钧甯的弱化。
此前和蔼的上司始终认为她是自杀未遂者,并对项婕如怒吼,随后项婕如开始被同事们冷落,则是另一重的表现。
相应地,张钧甯则进入了阮经天的一边,她放弃了作为警察的查案,离开了项婕如,而是与阮经天一起调查,内因在于二人的共同心伤。
这种选择也意味着张钧甯在“感情受伤者”世界里的愈发沉沦。
看上去,她仍然在查案,实际上却已经发生了本质性的改变。
这个阶段的最初,电影给出了一些希望。
张钧甯摘掉了所有丈夫的照片,似乎放下了过去,但她洗澡的身影却被笼罩在昏黄色的雾气中,意味着“自我洗涤”的不可实现,自始至终都在“地狱”之中。
阮经天自身的深度沉沦让相同属性的张钧甯似乎是在面对着自己,并产生对她的影响。
与阮经天的查案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各种手法上的“深入黑暗”。
抓捕涉案人时,张钧甯看到了对方流出的尿液,地上的尿痕与惨痛回忆里的水痕产生了交织,随后才引出了她找到灵感的推进。
由此可见,如今的查案已经成为了她走向伤痛地狱的途径。
在即将抓到犯人的阶段,项婕如再次介入了阮经天和张钧甯之间,带来了第二次的选择机会。
然而,在抓捕发生的时刻,张钧甯却还是受到了阮经天的引导:项婕如履行规定,给局长打电话,错过了犯人的车,张钧甯一开始秉持“要报备拘捕令”,随后却在看到犯人时顺从了阮经天,而代表“日常”的项婕如则受伤,坐上了象征意义极强的红色车灯的救护车。
可以看到,在结尾之前,电影一直创造着一种“表面上的积极”。
张钧甯似乎在努力查案,伸张正义,实际上却在逐渐步入犯人的世界。
犯人同样是被泰国女人背叛的情伤者,而张钧甯与犯人两次共处犯罪现场,也形成了对其地狱空间的进入。
首先是昏黄色的犯人家,此刻的张钧甯向阮经天开枪,随后是“人间地狱”的车内,车窗前反复出现昏黄色的景象,张钧甯不停听到犯人的蛊惑,最后则是囚禁泰国人的地下室,这是毋庸赘言的极致地狱,张钧甯开枪后地面上的枪痕特写对应了此前的“地面水痕”与车中丈夫自杀留下的枪痕,暗示着她再次回到其黑暗之中。
阮经天同样承载了相应的表达作用,他并非此前暗示的凶手,却与之有着共同--甚至对象身份也高度吻合---的情伤体验与深度暴力。
在此前,阮经天就给出了一定程度的“希望”,他承认了自己曾经埋尸的犯罪行为,但其身穿的红色衣服却在隐约间暗示了比其“帮忙处理”说法更黑暗得多的极致真相。
这也与张钧甯对个人生活的态度达成了对应。
她努力查案的初衷即是摆脱情伤的阴影,也向局长证明自己的积极转变。
这其中甚至夹杂了一点点的女性主义意味,现实中的“上级不满我让两个女警察搭班”,灵异里的“张钧甯为女鬼伸张正义”,都是如此的暗示。
漫长的黑暗表现强化了它的强大,也让突破心灵困境的结果来之不易。
她似乎很难真正走出来,即使将枪打向了外部而非自杀时的自己,也依然难以走出地下室的现实地狱,反而几乎窒息身亡。
这一段中,从对犯人的肉搏,到反复开枪,再到窒息扭曲,电影拉长了张钧甯的徒劳挣扎,让突破“堕落犯罪之黑暗困境”的地下牢笼变得几乎不可实现。
随之,最后的开解必然是双重同步的,如此一来才能提供足够强大的力量。
当她回想起与丈夫的幸福过往时,对此段感情的受容不再是消极的结局部分,而是过程中的甜蜜内容,由此放下对于夫妻关系结局的悲情与执念,真正走出这个人生阶段。
由此,她走出了对自我生活态度的画地为牢,也就脱离了黑暗的人间地狱之空间,先是地下室,后是完全放下戒指与枪痕的汽车。
本片隐含的女性主义也随之落地,成为了张钧甯和泰国女人共同的“走出地下室”与“迎接朝阳”。
台湾电影一向拥有“细腻”“人文关怀”的特征,所有的类型化作品都会转变成本质上对人心的关注。
这增加了台湾商业电影的内容性,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感观刺激。
即使到了2023年,所谓的台湾电影衰落时代,这一点也依然奏效,否定了这种肤浅片面的说法。
已经达到报废标准的车的车顶不断下滴的渗水是吴洁破碎内心的外显;“尸体会选人办案,我以为是我选了她,其实是她选了我”是有过悲痛过往的吴洁走向救赎的开端;终于将嫌犯铐上手铐是菜尾办案走向成熟的标志,她是过去的吴洁的状态,也会拥有未来的吴洁的干练强悍……本片细节很是耐人寻味,尤其是最初案发现场的特殊地貌,一步步都要用灯光看清楚,跳下去也许很轻松,可要想获得心灵安宁,还是需要越过一个个障碍,收获成长,得到治愈
片子将悬疑和治愈两种类型糅合得非常巧妙,在感情的渐进变化中抽丝剥茧,驱散案件迷雾,还原真相,匡扶正义受伤的人其实最凶残,因为绝境总能让人迸发无限能量。
而邪不压正,内心的不忿和委屈需要恰当方式来得到疏解。
在破获案件的过程中,吴洁终于克服心魔,得到救赎。
其实心灵的平静没有那么难得只要能更坦白一点,再包容一些,给自己重来一次的机会
作为资深演员,张钧甯将角色的复杂性展现淋漓尽致,雨夜追缉上演惊险猫鼠游戏,非常过瘾,这次吴洁警官的形象刷新了我对她的印象,可塑性极强;而阮经天这次的几场情感重头戏的表现也很亮眼;项婕如饰演的菜尾也纯粹可爱,虽然有不成熟的地方,但是其坚守初心的勇气和日渐精进的强大能力也让人钦佩……几位主角的“追缉”之旅何尝不是一种对于内心的怯懦的驱逐和剿杀呢?
『追缉』宛如《缉魂》的姊妹篇,不变的是张钧甯那便秘般苦大仇深的表演以及男主出色的演技发挥,缉魂虽略显凌乱但至少创意和想法是在线的,而此作完全是套着悬疑、警匪的壳在拍文艺和爱情,看似要探讨外劳的社会问题却一直没有去深切,云里雾里的探案过程更是和莫名的情感纠结形成压抑抽风的氛围,实在是让人抓马。
【4分】
本片导演的风格有问题!
本来只是普通的罪案片,非得故意弄成每个角色无理由愤怒,无理由的丧!
丧的氛围不是不好,但是得合理呀!
一上来观众还没搞明白情节走向和人物关系,女警就因为老公抑郁症自杀的行为也准备自杀,然后通片放回忆片段,女主和老公的过往关系都没在观众心目中建立起来。
会让人怀疑他老公怎么会无缘无故自杀,怎么抑郁的?
男主和死亡外劳的情侣关系又是怎样的?
也没有过多笔墨。
想拍成十二宫或者杀人回忆的风格?
对不起,导演,你真没那能力!
女警的行为也不讨喜,真怀疑这智商怎么当刑警的。
两个人在一块打斗,也不说明,就让菜鸟去上手铐,她知道铐哪一个?
自己就拿把枪指着在旁边瞎紧张,有用吗?
不知道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后来还害得菜鸟被凶手捅一刀也差点让人家丟命。
喜欢杀单线,不报告不请示。
开枪打伤男主后就单枪匹马押去凶手地下室,要不是导演安排,早就被凶手干掉,或者被关在室内和受害者一起嗝屁了!
后续警力想救都不知道地方,岂不功亏一篑!
看得我抓心挠肝的一部烂片。
在追击阿曼过程中,没有采取行动控制阿曼,菜鸟女刑警还拷错了人,导致阿曼挣脱控制,最终夺枪自尽。
面对这样的失误,菜鸟女刑警被安慰这不是你的错,吴洁自己面对上司的质问反问:你是觉得女性保护不了枪还是怎样?!
靠北啦!
我一整个炸毛!
这是对女性主义的消费,是对它的污名化!
有错不认,无辜的人就此殒命,没有反思,还强调自己女性身份站高位道德绑架。
实在令人恶心!
后续追凶过程里,逻辑全无、智商为零,意气用事、单打独斗还轻信凶手!
她打林佑生腿的时候,我释怀地笑了,大姐,你是会用枪控腿啊,但是只会干友军是吧?
看完全篇,当黑底打出愿每个被伤害的人都能被温柔以待(大概)这种古早无营养废话鸡汤后,我明白了,这部片其实是文青吴洁的独角戏,她那条线不如单拎出来给郭敬明拍,说不定还能搞得既破碎又美丽。
我是奉劝有心理障碍的和能力不成熟的不要干刑警这个行当啦?
人命关天的事,几条人命是给你练手的吗?
就像自杀干预热线能让菜鸟直接上吗?
这是对纳税人的不尊重好不好?
看的很窝火的大烂片!
英皇电影城看了首映,一般看完电影我都有很多话想说,这部电影完整、标准化得让人有些失语。
受伤ptsd的女警被老队长照顾,带着菜鸟下属(还有点年轻版张钧甯的意思)追查连环杀人案凶手,碰到疑似凶手亦正亦邪的阮经天,破案的同时完成自我救赎。
这个套路在好莱坞非常多,这里面案件是很完整精细的,女警人设故事也非常贴合案件本身,自我治愈的过程并不牵强。
查案过程合理,悬疑持续的时间够长,总体感觉是该做的地方都做的很好,但也没多做啥。
案件关注的主题是非法劳工,沉默的底层群体,我觉得主题选得独特且有意义。
受害人、警察都是女性,题材已经非常女性主义。
最大的问题就是已经如此接近一个完美的主题,结果欲说还休、戛然而止。
不知道是不是时长删减的问题,中间除了阮经天说了一句,他们的生活从不简单,居然就没啥描写劳工的场景了。
观众对这个群体的无知和无从共情导致边缘的群体到了结尾依然边缘。
有那么多可以讲述的非传统故事,但镜头依然要对准一个普通社会人爱恨情仇。
我觉得非常可惜。
一个非常好的例子是《我不是药神》,光聚焦药神是无效的,要点是要描写走投无路的病人,才反射出药神的伟大。
几个小问题:一是中间破案有一段时间沉闷非常。
前段时间有个电影《第八个嫌疑人》,这俩片子完美展现了类型片的两种沉闷:一种是毫无头绪的沉闷,一种是早早知道结局的沉闷。
二是张钧甯的问题。
我一直觉得主演同时当监制是有问题的。
这里面全程素颜很赞,但是打斗那段太弱鸡了,很难信服。
女性主义拍摄过程更不应该区别对待。
文戏又有点端着,不是故意的,是演员本身气质使然。
张钧甯演戏总让我想起林心如,俩人都是一脸十分关心对手戏演员的样子。
不同的是林心如母性更强,可称为大地之母,张钧甯像是大地之姨。
可能是俩人都没有接受科班训练的原因,演戏很难克服自己本身的表情习惯。
开头看着张钧甯的文戏,属于那种是对的,但是观众要主动融入,说实话有点脚趾抠地。
但是阮经天一出场整个身体物理地放松下来。
阮经天的表演超出预期。
因为小时候看过他没头脑的戏,以为他也没脑子。
但这部片子里作为主演完成度相当高,和张钧甯对手戏有一些我甚至觉得张接不住他的戏。
映后交流他对自己的角色侃侃而谈,理解足够深。
听他的意思,以前没使劲演,这部戏没办法因为认识监制所以发力了。
总之可以一看,但我相信导演下一部会更好——如果他听了我的建议:)
紧张刺激的剧情,演技在线的男女主,近期看的电影中非常喜欢的一部。
请阮经天保持这个造型再演十部电影络腮胡是男人最好的医美
2023 nyc nyaff 剧情还蛮中规中距的 张钧甯的表演是真的可以!!还有那个变态照相馆老板的演技也是非常ok 那些照片真的是令人毛骨悚然!!!3.5/5吧
还不错,故事挺简单的,对东南亚的社会现在完全没有了解,很好奇。女主这边比较容易理解,怎么从痛苦中寻找解脱,怎么自己已经一团糟了还要工作。怀疑里面器官陈列以及其他一些镜头删掉了,不过可以从男主的反应猜到不影响理解剧情,少了一些视觉冲击。总体三星半,有较大进步空间。
原标题更好,很好的多个互文故事以大框架统合的商业范本,拍成拼盘的都学学。互文的内核可以再细致凸显一点,悬疑部分到后半段就有点拉胯拖拉了
有点美剧的套路
#HKAFF2023 结构很工整的商业片,剧情上没太大惊喜,只是关注到了非法外劳,不过新导演加分,张钧甯和阮经天不错,菜鸟新警察的设计太刻意了,那演技时刻在告诉观众她一定会出事。
氛围不错,张钧甯演技很突破。真相出来后就开始泄气,阮经天突然就成了个写废了的角色。
这到底有什么拍的必要
多重反转,每次以为真相就要被揭开的时候,才发现根本没那么简单!得知真凶时,吓得我汗毛竖起!根本猜不到!
冷不丁冒出个范长福。
完成度高但算不上精妙的作品。台湾电影工业化程度之高真心令人佩服(or 羡慕?
看的我厌蠢症都犯了
故事比较老套,中规中矩,但是张的演技是真的差
(4.0)挤压与极致的相互撕扯 生与死的摆渡与救赎 湿冷的包容 命运的抖动 简单且直接(105分钟 过度点缺失)
开头以为是女性题材什么的,结果两个女警都非常拉
三个人抓一个然后枪跑到嫌疑人手里真的把人笑炸了,整个台湾一共就俩女警察能出警吗?援军也太慢了…一姐该开枪的时候不开,对着半个队友阮经天开枪倒是十分利落,太离谱啦,动作戏非常拖沓,全程都非常叽歪…
电影悬疑感拉满,剧情紧张刺激且有反转,在悬疑的外表下还有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元素很丰富。
傅孟柏在车里求婚那段 是我今年电影里看到过最浪漫的片段 和张钧甯极其有cp感 接吻心动到不行 虽然凶手中间就暴露出来了 但是后半段的氛围节奏都掌控的很好 张钧甯演技大进步 几场重头戏感情拿捏很到位 值得表扬
这片很奇怪,摄影剪辑配乐都非常炫技,搞得跟大片一样,但故事讲的节奏很有问题,完全看不进去,根本不像个犯罪片,是个彻底的爱情片,两个警察完全无能,一直以为阮经天是凶手结果竟然不是,那他这个角色也很没意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