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已经很久没有看过抗日剧了。
可能是电视上总播就看厌了。
不过听说最近日本人拍了部抗日剧,我还是决定看看。
起初以为会是“抗中奇侠”一类的。
不过发现并不是这样。
影片以反对战争、生命平等为主题,描述了从满洲时期到朝鲜战争时期的一段故事(如果算上片尾字幕,要到中日重新建交)。
在片中,无论是中国人的好、中国人的不好、日本人的好、日本人的不好,都表现得很客观。
日本人拍得如此客观,也是看点之一。
(其实反倒是我国某些抗日剧表现得不够客观。。
)另外,情节很干净,没有什么用于吸引眼球的奇葩雷人剧情。
--下面内容有可能有部分剧透--我看到很多人给差评,说什么日本人给自己洗白,明褒暗贬中国人之类的,简直无语。
有些人说让别人看了会以为日本人都是好人。。
真是扯。
剧中褒扬的日本人主要是几个医务工作者(外加个女主的爷爷吧),但出现的日本人也并不都以善良的面孔出现的好不(比如开头村长不允许女主爷爷给中国人送芋头种子之类的情节都能体现这一点,还有后面的某日本军官),而且给军国主义以批评是明摆着的(剧中例子太多)。
还有,那些认为明褒暗贬中国人的。
你敢说剧里出现的某些贬低的部分不是真实存在的?
国内对日本侵略的历史宣传很多,再加上连年播放的抗日剧一直在丑化日本形象。
搞得国内某些人似乎抵制一切日本文化,有种看到日本人就一定是坏人了感觉。
甚至有人见到日本车都要砸,这就更费解了。
日本政府在这方面做的确实不好,但政府的态度归政府的态度,跟人民又是另一回事,不能以偏概全。
举个剧情的例子,博人被某死了儿子的中国女子(抱歉我没记住名字)抓去做苦力,然后一边打博人一边骂“小日本鬼,我的儿子就是你们害死的”,有人认为明褒暗贬中国人可能其中就包含这一剧情吧,不过这确实就是存在的,战争之后,确实有不少国人就有这种情绪。
有种日本人都是坏人的感觉,不管是儿童还是什么。
至于褒扬中国人的部分,这个就不必提了,剧情中很多。
说起来,只能说有褒有贬吧。
明褒暗贬那就是扯了。
总之,客观是我推荐这部剧的理由之一。
无论是中国人的好、中国人的不好、日本人的好、日本人的不好,在剧中都很客观。
别人家说了一点中国人的不好就以“道歉不够诚恳”为由去抨击,至于你对日本政府有意见,那是另一回事,别把对日本政府的情绪也搬来对待这部作品。
一口流利日语的八路确实新鲜,可惜编导对八路政工缺乏了解,演员装腔作势,台词幼稚、粗鄙。
谁也不傻,让皇军及其看护妇洗心革面加入红色阵营并非“红十字”表现的那样简单。
共军讲究人格平等、官兵一致,培养、发挥每个战士的主动性,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处罚手下将领都要取得士兵委员会的同意,与日本等级森严、动辄破口大骂、拳打脚踢的军营文化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有位老八路回忆,一个死硬的皇军被转化成八路的拼命三郎,反扫荡突围抱着机枪猛打猛冲。
八路首先把他当做一具血肉之躯来尊重,让他从灵魂深处闹革命。
说到日本的反战影像,最有意思的是,在日本电影界声望超越黑泽明、小津安二郎的大导演木下惠介,1944年受日本军部委托拍摄战争宣传片《陆军》,居然打着膏药旗反皇军,母亲流泪送子参战的长镜头,全程放送军国的无耻和平民的悲凄,成为黑暗时代熊熊燃烧的火炬。
军部被影片高超的艺术手法和反战内核弄得哭笑不得,禁止导演拍片。
战后日本共产党、左翼拍摄了大量反战、反武士道影片,艺术品质以小林正树《人间的条件》(1959,共6部)、《切腹》(1962)、《夺命剑》(1967)为最;沟口健二《雨月物语》(1953),市川昆《缅甸的竖琴》(1956)、《野火》(1959),冈本喜八《斩》(1968)、《肉弹》(1968),筱田正浩《枪圣权三》(1986)亦令人激赏。
战争的巨创、战败的耻辱使得昔日国民引以为傲的皇军成了过街老鼠。
黑泽明的经典《野良犬》(1949),对战后退伍兵如同丧家野犬备受歧视的凄惶表现得非常到位。
表面上分析退伍兵:“抢来的钱很快用完,他会再抢,下次更凶,从野狗变成疯狗。
”暗讽资源贫乏的日本从甲午战争、日俄战争尝到甜头,坠入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深渊。
不露声色,入木三分。
剑拔弩张,突然传来美妙的琴声,凶焰万丈之地笑迎春风独自凉,《野良犬》成了名家名作的教科书:球场守株待兔抓捕球迷罪犯,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谜一样的双眼》(2009)的致敬;片尾车站找人的段落获得斯皮尔伯格《决斗》(1971)的致敬;一群儿童路过唱歌获得费里尼《卡比利亚之夜》(1957)、赛尔乔·莱翁内《美国往事》(1984)的致敬;追悔莫及撕心裂肺嚎啕大哭的镜头成就费里尼《大路》(1954)的豹尾。
《二十四只眼睛》(1954)木下惠介放开手脚谱写春风化雨的史诗,大和女神高峰秀子洗尽铅华,师生情、爱情、乡情、同窗情动人心弦,反衬军国特务统治和战争的罪恶,手法平实、高妙,尽显大师底蕴。
1950年代萨特等欧美白左还在对着斯大林流口水,日本最优秀的左派大导小林正树就捧出了批判军国和苏联的不朽大作《人间的条件》。
影片对皇军极为厌恶,荒野里劳工饿极抢食、日军斩杀劳工和日本好人引发暴动的场面非常震撼;日军残酷、野蛮的军营文化令人作呕,新兵精神崩溃跑到洗手间开枪自杀,被反战经典《全金属外壳》(1987)致敬。
日本儒家、武士道是中国儒家忠君爱国(朝廷)的 加强版,武士道不仅看重士为知己者死(效忠),更欣赏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士可杀不可辱,尊严、名声比性命还重要。
《聪明的一休》(1975)有个故事,藩主输了一把宝刀,想让手下把刀偷回来,随时愿为他赴汤蹈火的武士都打退堂鼓。
杀头的买卖有人做,丢脸的事情无人干。
小林有格,武士道的好和坏都能拍得光芒万丈。
《夺命剑》(1967)好就好在拍出了武士道的魂魄:武士的尊严神圣不可侵犯,卖命没问题,践踏我的人格尊严,天王老子也不行。
在这个意义上,中国传统只有鹰犬,没有武士。
1962年,冷入骨髓的《切腹》横空出世,小林算是挖了军国主义、武士道的祖坟。
影片通过落魄武士津云半四郎一家的悲惨遭遇,戳穿切腹这一神圣仪式和武士道的虚伪、无情;津云豪情盖天“吾与汝皆亡”的凌厉杀阵,捣毁武士家族供奉的充满象征意味的先祖盔甲,对武士道进行真正的“切腹”。
根据近松门左卫门的净琉璃改编的同名影片《枪圣权三》暗流汹涌,英气逼人的权三被孩童编成歌谣传唱:“朦胧之间看见令人着迷的男子,枪圣权三,雄风十足,像从神灯里跳出来;枪圣权三,是个好武士。
”然而,18世纪德川幕府的承平年代,武艺再好也无从施展,唯有习得高雅的茶道获取进身之阶。
茶道看似简单,几个清淡素朴的动作而已,但要用特定的程式、节奏、器具表现茶道“和敬清寂”的意境和静默之美,必须方家传授。
权三暗中向茶道师母请教,阴差阳错卷入桃色事件,与师母连夜私奔。
这对亡命鸳鸯的血腥结局,似在预示日本从武士社会向现代文明转型的坎坷、磨难。
1970年,日本共产党人山本萨夫的红色经典《战争与人》,艺术品质有待提高,但赞美中共抗日勇士,批判军国主义的态度异常坚决、鲜明,轰动日本,屡获大奖。
赞美深作欣二才知道语言有多么贫乏:魔幻、艺妓、武士、大逃杀、珍珠港、莆田进行曲,连婚外情(《火宅之人》)都拍得这么好,反战岂有缺席之理:《飘舞的军旗下》(1972)校园青春涌动冲击苍白、残酷的战争记忆,锋芒直指效忠天皇的军国文化。
《无仁义之战》 (1973) 直面战后荒原,对黑帮的残酷、滑稽和男人之间情谊的描画达到史诗级别,社会、时代、人生,批判、同情、敬畏;切指谢罪,指头居然被鸡叼走!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深作落九天!
续集《仁义的墓场 》(1975)更为决绝:“我就象不断升高的气球,直到最后爆炸。
”到处惹事的石川简直就是陆军下克上暴走的缩影。
激战时刻瘾君子狂呼“我们已经没有药了”,隐喻“仁义道德”的日本儒家文化无药可救,滴水而观沧海,不愧是黑帮电影的翘楚。
“妈妈啊,你可曾记得,你送给我那草帽,很久以前失落了。
”1979年《草帽歌》伴随《人证》(1977)风靡中国,美军轮奸大和抚子,战争创伤延续到下一代,日本民众经受的苦难触目惊心,但编导对战争的策源地日本毫无批判,失之公允。
今村昌平《复仇在我》(1979)反思战争、剖析人性,严厉批判日本乃至整个东方文化。
生在基督教家庭的槚津严,袭击穷兵黩武征收渔船的皇军;为保护儿子,父亲被迫屈服,“自愿捐献”渔船。
童年创伤伴随槚津严罪恶的一生:诈骗、连续凶杀。
影片没有盲目赞美基督:驻日美军企图强奸民女;不伦之恋直白而又含蓄,公公把咬了媳妇的狗活活烫死,但至少狗咬人作恶在先。
残酷的镜头处处流露导演对日本文化的厌恶、讽刺和鄙视,如父亲怒斥槚津严:你只能杀你不恨的人。
脱胎于儒家的日本儒家文化、武士道的症结就在于亲者痛仇者快。
无论是强征民船的爱国主义,还是武士道生死如一、忠君报国的铁血、疯狂,杀戮的都是亲人、无辜。
极端写实的电影,片尾来了个漂亮的超现实主义大反转:槚津严的骨灰在空中凝固,赫然不肯落地。
暗示腐朽的文化阴影还滞留在日本、亚洲上空,阴魂不散。
用连环杀手的故事表达深邃的哲学省思,《M就是凶手》(1931)、《杀人回忆》(2003)均属佳构,但今村大神的《复仇在我》更具思想深度。
1945年中8名美军战俘遭九州大学医学部活体解剖,一名教授回忆:“战俘见我们穿着白大褂,意识到我们是医生,以为是要给他们疗伤,就放下戒心没有挣扎,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自己会被活活解剖。
”1986年熊井启《海与毒药》再现这段黑暗历史,震撼岛国和世界影坛。
2015年3月,九州大学将几件活体解剖的罪证放到博物馆向民众公开。
苦涩的电影2010年北京、上海举办“原一男纪录片回顾展”,中国观众得以领略日本纪录片的强大力量。
希望自己“永远激进、永远自由”的原一男,生于日本战败的那一年,对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匮乏有着切身感受:“我制作苦涩的电影。
我讨厌主流社会。
”随着日本经济的复苏,蜜糖逐渐多得有些令人反胃,这些“苦涩的电影”大受主流社会的欢迎,拿奖拿到手软,原一男成为小川绅介(代表作《三里冢:第二道防线的人们》)之后最具国际声望的日本纪录片大师。
《前进!
神军》(1987)显示:新几内亚战役外援断绝、濒临绝境的日军相当挑食,因为觉得黑猪(原住民)长得不好看,他们更愿意吃白猪(白人战俘)。
尤为恶劣的是,日本投降(1945年8月15日)之后的第23天,日军为掩盖罪行和补充“军粮”,竟然将独立工兵第36联队两名反对吃人肉的士兵枪决后吃掉。
1982年,作为36联队少数幸存者之一,62岁的奥崎谦三觉得必须为那两个被吃掉的战友讨一个说法,独自开着写满反战标语和“神军”字样的宣传车四处寻访当事人,要求他们站出来说明真相和道歉。
要说奥崎谦三独自奋战似乎也不尽然,至少原一男的镜头一直跟随着他,观众仿佛亲眼目睹一颗子弹忍无可忍冲出枪膛的全部过程:遇到吞吞吐吐、顾左右而言他、无法说服教育的当事人,奥崎谦三会在不发出警告的情况下断然出击。
60多岁的人身手如此敏捷,和风细雨顷刻间电闪雷鸣,以及主动报警的凛然正气,实在令人敬服。
有个刚出院的老鬼子装疯卖傻,当即被打得小便困难,开始怀疑人生。
2001年松井稔拍摄的纪录片《日本鬼子:日中15年战争·原皇军士兵的告白》轰动国际影坛,14名年过八旬的日军老兵面对镜头回忆自己犯下的战争罪行:“我们见了房子就点火烧,见了人就开枪杀,见了人群就用机枪扫”, “见东西不抢,见女人不上,见人不杀,在部队里你就一边去了”。
NHK制作的《太平洋战争纪实》(1993)、《日本为何通向战争之路》(2011)以史为鉴,对二战日本的战略软肋、外交策略、媒体狂热、军人干政、战术原则进行了深刻反思,从技术上雄辩地论证了日本为何开战、因何战败,体现了大和民族善于细化问题、分析问题的优点,也显露了岛国缺乏宏观视野的局限。
事实上,日本开战和战败,除了一系列技术上的重大误判和国力的不足,根本原因在于,自由民主思想启蒙的不彻底和民主体制的脆弱,国家精英被皇军暴走、下克上的风气绑架。
近年来日本战争片《男人们的大和》(2005)、《永远的0》(2013)、《起风了》(2013)技术上进步显着,但思想性和艺术性没一部端得上台面,这些片子试图两面讨好,反战、热爱生命、珍惜家庭、无所畏惧,面面俱到的结果就是发射四不像的催泪弹,像《人间的条件》《现代启示录》《全金属外壳》那种水准难得一见。
总体感觉,日本电影黄金一代过后,似乎是对“自虐”史观的反弹,新世纪日本战争影像日趋暧昧,强调战争受害和非战意识,淡化战争加害和反省。
《红十字:女人们的入伍通知单》能够正面表现八路军,揭示关东军在东北犯下的罪行,在当下日本已属难能可贵。
在门户网站看到了某些小编推荐的片子特意找来看,侧重点在于岛国的影片里八路是什么形象,看完之后感觉岛国人其实骨子里对八路还是很反感和厌恶的,跟中国的抗日神剧有所差别的话,抗日神剧是表面上丑化和矮化敌人,而本片则是在骨子里进行丑化,日军军官的残暴,苏联军官的野蛮霸道,都是为了反衬红十字的精神不屈不挠,下篇就是小蝌蚪找妈妈,战争中失散的母子最终相认,过程一定要曲折,二星。
关于最近讨论比较火的《红十字——女人们的入伍信》,由于期末论文还没写完的缘故,而且似乎国内视频网站都被和谐了?
就在dailymotion找了生肉,简单看了几段剧情:一个是日本军队在苏军的淫威之下掩护未及逃走的医护人员,一个是地主老杨救下两个日孤孩子,以及片尾部分的母子重逢。
当杨希邦抚摸着母亲的双手,对着希代说出:“这双手一直都没有变。
在医院里紧紧握着我的手的,正是妈妈的手啊”的时候,真是感慨颇深。
或闻有观者泪下之语,此言不虚。
对于此片的评论,褒贬不一。
中国观众,特别是对二战时候的“东北开拓团”有一定了解的观众,普遍认为只反军部,不承认民众当时的狂热,有美化侵略之嫌。
不过我依旧认为这是一部有意义的反思战争、反对战争的影片。
对战争的控诉,不仅仅是被侵略的一方诉说自己的苦难,也是发起战争的一方了解付出的代价。
杜甫《兵车行》有云“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又云“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这同样是以战争发起方的国民的视角对于战争的控诉。
如果说日本军部是穷兵黩武的汉武帝、唐玄宗,那开拓团就是被抛弃在青海、抛弃在云南的累累白骨。
我曾经去大阪参观过大阪大轰炸的和平纪念馆,所要传达的,也就是这层意思。
和平,是中日双方乃至亚洲和世界的共同的意愿,也是殊途同归的共同结论,只是侧重点和出发点并不尽相同。
就好比两个孩子,一个打了另一个,结果被老师罚站。
完事儿老师就教导施暴的那一个:“你不但伤害了他人,而且自己还受到了惩罚。
所以以后不能打人了。
”那中国人认同“所以”,而侧重点在于前面那个“不但”,认为后面的“而且”,即日本民众遭受空袭、核爆那是他们发动战争的恶因种下的恶果,说句难听的叫咎由自取,至于反战那是因为我们是战争直接受害者。
而日本人也认同“所以”,但侧重点却是后面的“而且”,认为国家发动的战争反而给自己的国民带来灭顶之灾,所以要反战。
结果虽然都是反战,但在出发点这一层面,要达成相互理解,恐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真不明白那些说因为没有“正视”历史的,而去给低分的人是怎么想的?
涉及到日本侵略历史的电影就一定要把某些“暴力”表现得淋漓尽致?
就一定要把日本人的残暴不仁全部表现出来?
那《金陵十三钗》怎么不敢把日军挑孕妇的剧情拍出来,太难了,拍不出?
还是太残忍了不敢拍给观众看?
人家不是战争剧,只是以战争为背景的亲情剧,还是很感人的,而且人家也承认了侵略事实,也承认了战败,也承认了关东军的残暴,难道还要把南京大屠杀拍一遍你们才满意?
最后美军的仁慈,我想是应该是剧情需要吧,太残酷的所谓的现实,没有一点积极向上的“特例”,你喜欢看这种电影吗?
看到zaker上的简介过后,就忍不住找来看了。
忍不住一口气看完了。
在抗日神剧的包围下,说实话我从来没有设想过如果日本拍二战题材的片子会怎么拍。
就影视作品的角度来说,它是很深刻的。
或许有人会说,这部片子有刻意轻描淡写日本侵华军罪行的嫌疑,但是我觉得,这部作品想要描写的重点,本来就不在于战争中发起国所犯下的罪行有多么恶劣,对被侵略国家带来的多么大的伤害,以至于那些犯下罪行的人需要为此有多么沉重的罪恶感。
这些都不是这部影片所想要表达的,所以也就不存在有所谓的刻意忽略这些东西。
影片讲述的是一个关于战争的,悲伤却又令人感动的故事,这里面有很多值得如今的我们思考的地方。
第一点,故事主人公所执着的人道主义精神,这贯穿了整部影片。
看到有些人会使用“圣母”这个词,可能略带有嘲笑的意味。
一个人,坚持她的理想,这本身就是一件十分令人敬佩的事情。
如今,多少人摇着头说,社会就是那么现实,哪谈得上什么理想。
可能,一个未涉世事的小孩子会红着脸反驳,说理想对于他自己,何等何等地重要,但是得到的,总会只是那句:“你现在还小,等你长大你就知道了。
”想起来,不禁是有些悲哀。
毕竟我们都活在这样的世界上。
当上校用枪顶着希代的头,让她放手的时候,她还是放开了。
(待续)
这部剧在中国被禁让我有强烈的好奇心想看,刚看第一集的时候一直内心在问这部剧好像可以不用禁播吧,看完第二集觉得真是要禁播。
因为这是一部一本正经在编故事的洗白剧。
第一,剧中一直在混淆日本在中国本土战场和伪满洲这两个地点的概念,会让人误认为在伪满洲所做的各种帮助开垦,各种深得民心,包括极个别出于人类本能的善良的日本人代表了所有日本人在整个中国的所作所为。
第二,高晓松在晓松奇谈上说过日本战俘包括移民是整个二战战败国所受待遇最好的,剧中却无限放大战败对日本的打击和代价。
美国二战后期对日本本土的破坏远高于苏共对日本战俘的伤害,而且战争结束后苏联是不能随便杀战俘,剧中却在颂扬美国在韩战的角色第三,GCD尽管有纪律优待日本战俘,是否有具体史实证明战后大量强迫日本医疗队为其服务,但是剧中的共产党向日本人鞠躬致谢真是不太可能有人说这部剧拍得很精致演员演的好,但是我看到的是菜菜子的各种玛丽苏和中国人操着日式中文外,还有各种穿帮和演员的用力过猛让人随时出戏。
我想到了和《永远的零》一样,日本在反战剧中充斥着对战败的不甘心,对参与战争的日本人精神的褒扬,就像在说输了尽管遗憾但是你们做的事情还是令人尊敬的
如果你是带着愤怒的心情来看,我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我觉得这是一部极具感染力的片子,站在人性的角度去思考战争。
片子里说,被卷入战争的人,不管是敌是友都是受害者,我很认同这句话。
日本人站在了很高的思维角度去看待战争,这点值得我们学习。
我们纪念抗日战争,不该记住恨,我们该记住的是和平的宝贵,愤怒带来的也只有愤怒和战争(比如希特勒)。
作为真正的爱国者,我们不要为了自己一时的痛快抒发愤怒,而是要思考如何避免战争,记得曾经战争给国人带来的痛苦。
这片子也侧面的表达了日本对中国的歉意。
我也希望日本政府能够早日正视历史正式的给中国道歉,化解中日矛盾,愿我们永远和平
百分百的谎言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一半谎言一半真实,这部垃圾电影把侵华战争篡改成中日战争。
没错,中国和日本确实打过仗,但那是侵略,不是互相打,它可怕的就是温水煮青蛙式地慢慢让中国人接受它的设定,弱化了侵略性。
全片一直在讲战争多么残酷,人民多么悲惨,可狗日的日本人却没有反思,这场战争到底为何而来,慢慢地把自己包装成也是受害者。
这是在一点一点的磨低我们的底线。
可这还有很多人被它们带偏了,可见这招是多么的高明!
剧中中国老百姓跟日本人相处融洽,其乐融融,为的是让我们觉得其实日本人不全是坏的,好人占大多数,这是第一步,改变中国人和不谙世事的日本人心中的固有印象,让我们把部分日本人和大多数日本人区别开来。
真是其心可诛。
还有个桥段是女主乘着车在路上遇到中国伏兵,中国伏兵大喊:有女人。
这时其它伏兵也一脸性奋的鸣枪。
这是把保家卫国的中国军人描绘成奸淫掳掠的土匪,这是第二步,把中国人设定成邪恶形象。
还有前面所说的,这片并没有说过这场战争是侵华战争,而是说成中日战争,强化了日方发动战争的合理性,去除了日方的侵略性,把自己描绘成也是受害者之一。
呸,要多恶心有多恶心!
日本人从来就不是什么好鸟,别指望它们会有什么反思,它们只会反思自己为何战败。
醒醒吧!
兄弟姐妹们!
这部sp看着确实真让人内心有一种无法言语的感觉…😂但是不得不说日本人拍的八路军都比咱们头抹发蜡嘴叼雪茄的雷剧拍的有诚意😂例如像菜菜子这样的大女优也把自己搞得灰头土脸,所有演员也都学习了中文,虽然作为中国人确实是听不懂她们的中文是在说什么鬼…🤣但可比咱们全员日本人开会都讲中文来的逻辑正确多了吧?
🤓至于内容不仅让我联想到常盘贵子、竹野内丰、反町隆史主演的那部关于溥杰和他日本妻子的sp。
其实这两部剧都算是反战题材,也是日本对曾经的侵华战争提出了反思忏悔内容的戏。
不过当然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触及的点可能感觉有些粉饰的成分在里面?
😅但对日本观众来说也算是比较深刻的自我检讨的剧了吧……例如他们认为过去的战争主要是被少数好战分子给错误引导了,他们的侵华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帮助中国改革开放过上好日子…😂以及他们的军民也在这场战斗中惨遭了很多不幸……他们大多数人都是善良的……就类似这样吧🤣不过总体来说这部剧倒是把八路军演绎的很正面很红,倒是让我看的有点哭笑不得的感觉…😂就是那种明明他们很认真,我看着却有点好笑那种感觉……🤣🤣🤣
虽然槽点不少,但最后还是眼泪哗哗的。比如那什么被俄国人烧杀掳掠啊,日本战俘被捆去西伯利亚当劳工啊,真是老天饶过谁
人道主义主旋律,意识形态味太重。怀着希望消弭人间一切冲突的理想,但停留在个人命运的思考深度实在太浅。满洲殖民地复杂的历史倒是很有趣的,特别是开拓团的日常生活。本剧对一般平民的赞美确实太过。但是,剧作本身反映出的(部分)日本人对那段历史的各方的看法比剧作本身想讨论的东西更有趣。
历史是人写的,愿错误不重演
特么的,还有人说这里面有蹩脚的中国话,我承认是有,但也有正宗的,这不可否认吧,第一:这不比中国抗日神剧强太多了,不知道强到什么档次上面了吧?第二:这不是正确的认识历史?第三:亲情不管在哪个国家和家庭都基本上割舍不断吧,除了一些下三滥的家庭和下三滥的人以外,第四:国际红十字的博爱精神和共产党的原则基本一致吧?这个谁敢说有例外??第五:最重要的一点,日本比中国先发达起来,也是先打开国门的,马克思主义最先传播到的亚洲国家是日本,只是未曾普及,有一说一的是,周恩来就是在日本马克思主义的引领下才志愿创建中国共产党的
圣母一样的女主,巧合牵强的剧情,过于饱和的情感表达,实在是不该在看了几部侯孝贤的片子之后看这种水片。
是也乎,( ̄▽ ̄)日本红会的宣传片, 和类似体裁影片一样, 用力过猛...不过, 依然水平之上, NHK 多年纵横中国大地的经验, 令剧组轻松完成一系列在日本国内不可能有的镜头,使用的片段也都有历史人物原型, 以及呆板的使用了精确的历史进程时间点...可惜人物太浮夸了, 以致真实的历史事件都象刻意发生一般...当然, 比国产神剧们要走心多了...
他媽的洗白侵華的傻逼電影,一堆日雜在這裡誇,你瓣果然是漢奸聚集地
雖然是後方的故事,也沒少展示戰爭的殘酷軍醫,首先是軍人,然後才是醫生……唉都在中國取景了,找個會中文的演中國人很難嗎?爺爺出鏡少,金句可真多啊笑死,好不容易逃出地主家,又被財大氣粗地買回去了,命真好啊才去了西安長沙上海就說是大半個中國了?編劇要不再看眼中國地圖?0 0這劇本一看就是我們審過的哈哈哈雖然日本拍這種題材還沒想洗白勇氣可嘉,但撇開格局不說,劇情實在太假了吧,配角一路死過去為主角母子的重逢鋪路啊沒想到故事線拉得這麼長,還是涵蓋了很多史實的(後來發現好像都參考的NHK的開拓者們0 0):故事1星,情懷(每個普通人都是戰爭的受害者)加1星
虚构的,编得跟真的一样,就中国人的还原度来说应该加一星,名字都取得很业界良心啊,不过她儿子最小的那个演员比之后的演员中文还好一些怎么回事?能拍出来已经不错了,估计这SP在日本也没什么好评,在中国还是照样被说,拍之前就能预料到但还是拍了,就很不错了
相比抗日神剧的答辩,这个宣传仪式性泰,也算是有点巧克力味儿吧。
先不管剧情怎么样,演员演技不敢恭维!
有点美化滤镜,剧本符合日式口味。现实可能还是很多日本人都没有正视历史,但是如果能通过这片打开日本人对侵略的赌徒认知也行。
含着眼泪看完了,最难得是从小一直保护菜菜子理想主义的爷爷,将一颗小苗呵护长大播撒更多正义的种子~ 我一直认为将人分开的不是国家,而是理念价值观。每个国家都有军阀统治阶级,也都有人道主义。国家层面的战争立场和行径不能代表民众朴素向善的群体,真善美的日本人绝对不是不存在!他们能在日本拍出1949年天安门广场的开国大典让我震撼,这得顶着多大的压力完成?勇于在本国主流宣传下逆流而上就是很好的正义伸张~活着不易,比起仇恨,我们更应该理性、努力、博爱……
无视日本右翼的自我反省,同时掺杂小心思,套路无心意。反观新闻,我看这剧也没有太多反响,他们依旧没能正视历史
在战争面前一切都是虚妄
就好像在听沉默的羔羊里变态杀手讲温情故事一样,恶心死了,所谓的人间大爱里包裹着不可一世的狡辩。历史是集体记忆,却试图用一个纯属虚构的个人记忆来混淆视听,而且还是一帮人虚构的个人记忆,简直是厚颜无耻,不要脸。
从红十字的角度讲反战很聪明!
抗中神剧,虚构人物事迹自我满足,春秋笔法只拍女主白莲花,不拍大多数残暴的日本人。把侵华屠杀当做拓荒建设做好事,战争只是关东军没处理好,嘴上说两句就行了,侵略是给你面子,日本国家是好的,人民都是善良的从不做坏事,只有中佐之类个别的说话凶了点总体也是好人,反倒是中国苏联人里有很多很多坏人,侵略中国,中国有大半责任,不识好歹。抗日的游击队都是土匪,皇军才和人民有鱼水之情。皇军不强奸,改苏军强奸,美军都是正面形象。强行自我感动,一个虚构的白莲花假装受点苦,真要反战就该拍真实的日本人强奸虐待屠杀细菌武器人体实验
菜菜子的颜down and down了,虽然比撕鬼子更有情怀然而皇军如此跪舔……日本共产党都不这样的啊……
如果不知道那段历史的话,还真以为日本人有多善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