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尾放四年级的视频的时候我以为那是像《我和厄尔以及将死的女孩》那样的情绪高潮戏,但没想到就此结尾,几乎完全没料到,认为不是太恰当的结尾点。
但随后的片尾钢琴曲却仿佛是在做outro,情绪突然散逸下去,并且有了回望感,真正的滑板街头青春mid90s是属于伤感记忆的。
白人黑人界限消失。
街头属于所有街头少年。
有几个镜头非常好看。
比如在两条公路间少年们滑着滑板迎风飞过。
或fuckshit走进房子里拿酒又出来的长镜头。
故事本身很简单,但令人有点困惑的是导演在讲好了这个故事的基础上似乎并无凸显某种深意的野心。
类似《伯德小姐》或更宏大的《少年时代》的感觉就消失了。
不过也许这个故事就是适合这群孩子到了中年或老年后,各自在不同的地方回想起,曾经有那段共同的滑板岁月,结尾视频保存在每个人的备份里,想到这里配合片尾曲就很动人了。
另外Lucas Hedges真的性感啊为什么镜头那么少。
(但因为不怎么了解美国九十年代文化,所以不知道导演为何完全不截取校园文化片段,全部放在街头了!
小小少年学坏过程hhhhhh)开头的餐厅里在放《kiss by a ross》啊啊啊啊啊我太喜欢了!!!!
妈妈和哥哥的人物描写真的有点少!
少到人物有缺失感了!
但如果解释成这个少年在13岁时就是不太注意妈妈和哥哥也能解释通,但对观众就不太友好了并且失去回望感。
我真的好啰嗦......
青春可能就是这样,三五个家长印象里坏孩子的好友,享受那无忧无虑的日子,我也为了能融入那些Dope的朋友像Sunburn那样尝试Be cool ,变得大胆,变得暴躁,变得学着仰着头,拿着Enjoy the life的借口,去学会浪费,无所事事。
这部电影我觉得最清醒,最理智的男孩是Ray,How to be cool,Keep practice hard ,Be a pro.在Ray受到pro skaters认可时,朋友们可能忽然间意识到了什么,夏天在悄悄流逝,友谊也慢慢因为How you choose to live而悄悄变味,到最后只留下录像带里那我们逝去的夏天,耐人寻味,我们都在成长中学会了成长。
第一次看Mid90s是在从纽约去夏威夷十几个小时的飞机上,在黑白模糊的白天与黑夜里,和几十人同行的昏暗机舱上,Mid90s的电影颜色略黑,就像潮湿的阴雨天气一样,我以为这就是90年代的复古。
一开始看不知道抱着怎样的期待,我对skater movie的视觉印象停留在home made video,而叙事方面认知在Bing Liu的纪录片Minding the Gap里面与暴力同存的男孩们,预想Jonah Hill的mid90s应该是搞笑、荒诞的。
没想到却是一个清新小品,非常有质感,人物也塑造真实。
这是Hill的第一部电影,听采访说这个剧本他写了三年,改了二十多版,怪不得剧本里的人物台词和举动都这么精准,在75分钟里把友情、兄弟情、亲情表现得可圈可点,展示的是每个人的不完美。
大哥:恋母情节大哥作为一个配角第一个被介绍,塑造成一个充满暴力的bully, 这个人除了拳头欺负男主人公Sunburn,他的谈话很大一部分是和妈妈相关,或是和妈妈同框。
比如最早的一个镜头就是他过生日,妈妈回忆道自己的18岁正在自己的生日派对上给大哥喂奶,这句话搞得全家人好像都很无语,而大哥更是超级uncomfortable. 最经典的一个镜头应该就是他戴着Bill Clinton的假面具注视着Sunburn和妈妈的对话,妈妈穿着白色的睡衣,能看到里面的内衣,大哥光着,让人浮想联翩,有些性暗示。
接着Sunburn向妈妈为迟到的事儿道歉,但是妈妈好像并不觉得这是什么事儿反而安慰他, 在旁边我们看到大哥一脸不爽。
除了以上场景,当Sunburn向大哥要钱的时候,大哥做了一个很特别、并刻意的决定,就是从妈妈那里偷,而且偷的还是母亲节贺卡里面的钱。
似乎想借Sunburn的手向妈妈寻求抱负。
另外在Sunburn逐渐自我觉醒之后,大哥倾诉了妈妈的“秘密”,说她年轻时经常带不明男子回家,自己经常能听到他们的做爱声,这么明显的性暗示更证实了他的恋母情节。
Sunburn:自虐者Sunburn这个孩子看起来很天真很甜,但是他在电影里受的伤算是最多的了,除了别人带来的伤(比如哥哥的暴打,玩滑板摔倒头流血),还有自己给自己施加的伤,偷完妈妈的钱以后用梳子疯狂地刷自己的腿,或者打完哥哥以后用键盘线勒自己的脖子,按理说这么小的孩子只有十几岁应该会逃避惩罚而不是自虐。
自虐从精神角度上来说其实是一种自我控制的行为,外界的不定数越大,就越折磨自己,越是一个cry for help, 想得到外界的关注。
Ray:保护者其他Sunburn的几个小伙伴没有很复杂的性格线,Ray这个角色的motivation也很好理解,他曾经对Sunburn倾诉说自己的弟弟被车撞死,自己那时收到的打击很大,这似乎就能讲明为什么Ray总在保护者Sunburn, 有些大哥哥的角色,在引导他。
我特别喜欢Ray最后的台词说:”You take life the hardest out of everyone I know, you know you don’t have to do that, right?”, 似乎对Sunburn的强制性自虐的一个化解。
关于“黑人”种族的评论:电影里最美的一个镜头是当警察开始赶skate park里面的人时,全部慢动作配以天使般的音乐(Philip Glass: A Normal Man Running),感觉这个犯法犯得很有美感,或许这就是导演所追求的自由吧。
再有一个经典镜头就是当Ray为Sunburn对黑人的看法如何时,Sunburn来了一句:”What are black people?”一个是这个白人孩子确实不知道,另外一个意思暗指一个人的种族似乎不太重要,黑的白的他也看不出不同,这句也给这几个人的友谊奠定了些许基础。
最后几笔感想:美国搞了不少”Coming out of age”电影,尤其是最近很流行,聚焦青少年唤醒的,或是中年人从危机中的领悟,好像每个人生阶段在美国人的眼里都有一个觉醒、改变,这和文化里崇尚的个人主义息息相关,好像国内这种题材还算少。
而skate movie更是少之又少,有的话也是被打上青年亚文化的标签。
不过确实相比崇尚自由的美国把skate看做一个酷孩子的运动,国内似乎就不太把这个当回事,甚至当成是违法、不务正业的小混混;skate和hip pop、rap、涂鸦艺术相结合,那相比之下国内好像就没有这个本土的文化土壤让这些东西活起来,似乎缺少点儿灵魂。
再闲聊的一点就是最近对所谓的极限运动skate和surfing很感兴趣,和篮球、足球这些群体运动不一样,这两项都是独行运动,更关注的是运动者本身的心理状态。
这似乎也就是为什么团体运动里电影主题经常会涉及英雄主义,传扬的道德观是绝对的对与错、输与赢;而skater movie相对来说更讲究look within, 个性塑造也更细腻、敏感,我们看到这类电影里的男性面对自己的心魔,把男性里一些agreesive的力量投入到这项运动里,skater, surfer大多人物背景好像都是家庭破裂,并不美好的童年,而这两项运动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新的活力。
男性如何表达自己的情绪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课题。
或者这些心理也和运动本身的环境有关,篮球、足球都是在一个限定场合,而skate, surf并不在一个地方,要不就是城市的街道,要不就是辽阔的海洋,是不是和室外大自然接触也对运动者本身的心境产生影响呢?
Anyways, until next time.6/5/2019
对于那些无比向往的时代,单纯回到特定的地点已对渴望的心无济于事,老旧滑板上的裂痕、沾染血迹的T恤还有掷向远处的带冰块的可乐,没有这些物件,没有一个时期人的思考方式,再真实的还原都对于渴望无济于事。
能做的只有尽力以那个时代的思维,在脑中重演第一次完成某个滑板动作时的喜悦,还有掷出可乐时的惊心动魄。
乔纳希尔就以这种方式,缅怀了他无比向往的时代。
4:3的画幅还原DV的质感,旁观者的视角:固定机位横摇,中景框的运动镜头,略高于主角的低机位,像一个路人或者邻居,无意中关注着滑板少年的成长与挫败,又在不经意间夹带私货,夜晚的远景,极度浪漫的打光下第一次成功的滑板动作,还有第一次与伙伴穿梭于车流时所调配的夕阳所带有的不真实感。
呈现记忆中的时代而非一味的还原,是成就其基调和铺垫其追忆的关键,去除类型元素后的似真似幻恰是每一位向往者对一个时代最原始的冲动。
但去除前半段《少年时代》式的平缓,后半程类型元素和对反叛情绪的过分记录,又将影片的格调拉回了原点,那些所谓的痛点:朋友的嫉妒,兄长的欺凌,母亲的责骂早已沦落为青春片的类型元素。
前面小男孩内向自卑的性格,以及不断试图融入群体时的情绪和心理变化,被之后张狂暴戾还有堆加的类型元素消解,剩下的只有一发入魂的OST。
冰淇淋与肥胖,是属于我盛夏童年的记忆,独自躺在午饭后的凉席上,昨夜飞蛾突袭过的纱窗仍旧触目惊心,床沿和墙壁之间,卡着至今不知存不存在的橡皮玩偶。
当很长一段的生活阶段被更长的生活所覆盖,除去了过于私人化的琐碎之后,弥漫在思绪周围的,就是某种似真似幻、意识流的片段,而这样的片段,在电影创作中往往更能还原一个时代并赋予它更多的私人情感。
姜文的盛夏《阳关灿烂的日子》中,原本京城小巷的脏乱被记忆中的整洁肃清所代替,这种遵循记忆而非事实的创作方式,赋予了这样一部回忆体电影本真和纯粹。
费里尼的《阿玛柯德》同样如此,漫天的尘菌、大雪后的孔雀、雾中的群魔乱舞,都是那个意大利边陲小镇中费里尼导演独有的记忆,它未必真实但半世纪的沉淀,让那种“虚假”更直击观者之心。
如水般的铺陈是回忆体电影最让观者沉溺的呈现方式,也是追忆似水年华时平缓的脉搏。
影评第308话《90年代中期》——人生,在迷失中寻找父爱这是一部能够引起观众反思的影片。
影片《90年代中期》于10月19日在美首映,讲述了一个来自美国加州13岁少年的故事。
小帅哥Stevie和哥哥来自一个只有单亲妈妈的家庭。
妈妈在18岁就有了哥哥,若干年后又有了小帅哥。
小帅哥和哥哥也不知他们的爸爸是谁,唯一知道的是他们的妈妈是同一个人,而爸爸肯定不是同一个人。
小帅哥和哥哥的关系并不好,哥哥经常给小帅哥揍得鼻青脸肿,尽管小帅哥起初很想跟哥哥好好相处,在哥哥的生日之时,还送给哥哥喜欢的CD。
在同母异父的哥哥那里寻找不到自己的父爱,于是小帅哥去找比自己大出很多的四位滑板少年。
教育学有一个理论:成长中的孩子,每天跟比自己大的孩子玩,只能越玩越坏;每天跟比自己小的孩子玩,只能越玩越傻。
这也正是小时候我们去读书,同学们都是同龄人的原因之一。
跟着几位每天喜欢玩滑板却游手好闲的大哥哥玩,小帅哥开始变坏。
小帅哥一开始先学会了抽烟、喝酒、吸大麻。
在一次大哥哥们组织的淫趴上,一位漂亮的小姐姐用言语试探小帅哥,获知小帅哥还是个小处男。
小帅哥被漂亮的小姐姐带进了一个单独的房间,小姐姐给小帅哥上了一次身体力行的性教育课。
完事后,小帅哥走出房间还露出了满意而又羞涩的微笑。
看到此处,教授不得不称赞Sunny Suljic表演的实在是太到位了。
Sunny深刻地捕获了男一号的内心状态。
小帅哥的妈妈获知小帅哥和大哥哥们去吸大麻,妈妈找到这群大哥哥,告诉他们远离小帅哥。
然而此时,小帅哥却发了疯似地对妈妈咆哮;因为妈妈再次在小帅哥的生命中剥夺了他所追寻的父爱。
小帅哥背地里仍然和这群游手好闲的大哥哥们一起去派对和玩滑板。
一次派对之后,一位大哥哥酒后驾驶招致车祸,将坐在副驾驶的小帅哥的右臂压成粉碎性骨折,帅气的小帅哥落得了一个终生残疾。
影片深刻的揭示了来自单亲妈妈家庭中的小帅哥的内心世界。
人生,在迷失中寻找父爱。
小帅哥原本是如此的可爱,但却走入了歧途。
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但是,小帅哥的生命中缺乏一位能够正确引导自己的父亲。
本片能够引发观众的反思。
向喜欢反映社会问题的影片的观众推荐此片。
祝大家周末愉快。
让一个土生土长的加州导演拍这类题材的电影,确实要更生动自然一些。
Mid90s,导演以自己的成长环境和时代为背景,再次将美国街头文化搬上了银幕。
就像这篇的题目一样,在这部电影里导演已经不再是他人生中导演这个角色,他是一个对滑板文化充满热忱的加州boy,是他朋友们的dude,可能还是个想永远活在90s的伤感中年人。
从larry Clark 到 Harmony Korine。
从滑板鼻祖Dogtown Z-boys 到青年亚文化的享乐主义。
一代又一代人的老去,还是有人会像对待信仰一样向街头文化致敬。
〈Mid90s〉译为《90年代中期》,男孩Stevie生活在那个更强调所谓“强壮”的男性形象的90年代美国,瘦小的Stevie无法对抗哥哥Lan的强势,内心在当时社会认可的相对固化的人生模式下,也并没有清晰的方向,而遇见一群偏离传统叙事下成功人生的滑板伙伴,让他短暂地成为了一个令自己满意的人。
传统叙事下认可的人生,它告诉我们必须有好的教育背景、社会地位,特别是男性,要从内而外地“强壮”,Stevie并没有那样强壮的身形,也没有什么过人的天赋,心中更没有储存下多少的积极。
他尝试让自己更有力量,却一次次在哥哥Lan的审视下节节衰弱,他尝试迎合潮流,却只是在一次次的追逐中留下空落落的灵魂。
直到这一群看起来莽撞颓唐的滑板伙伴出现,绰号“Fourth Grade”的男孩结结巴巴地讲述自己的电影梦想,时时刻刻举着摄像机记录着大家的滑板瞬间。
Ray想看看不一样的世界,FS则只想保持当下的生活状态。
Stevie想做什么呢?
也许他当下并不知道,但加入到这群伙伴的这段时间,无论是滑行在傍晚闪亮的街道,还是挑战越过屋顶空档时的猛然坠落,一切的一切都和那个时时刻刻被审视着的人生保持着令人愉快的距离。
也许人总要回到失望的现实生活中,但在醒来之前,也希望你能做个好梦,这个好梦里只有滑板和伙伴,你只需要关注脚下,和你真正想成为的自己。
90's : 童年以后,青春期以前用16mm胶片机派拍出的无滤镜复古色调,Wu Tang, Cypress Hill 和 Mobb Depp唱出的专属于九零年代的剧烈节奏,为这部半自传影片奠定了相当得体的基调。
仿佛名角登台,还未开口,扮相已先声夺人。
90年代,电脑手机还未横扫世界,人们的社交生活也还几乎未被电子产品侵占,这是本片发生的重要前提之一,也是那个年代的魅力之一。
剥掉90年代这个壳,影片讲述的实际上是一个可怜少年的成长困境。
缺失的父亲,严肃的母亲 (母亲这个角色本来定的人选是Michelle Williams,后来因为档期问题换成了现在的 Katherie Waterston),霸道的哥哥,压抑的家庭让十二岁的Stevie急需一个逃生的出口。
幸运的是,他找到了朋友,友情替代了亲情。
他开始玩滑板,开始抽烟喝酒讲脏话,开始体会到融入,尊重,关爱,以及最重要的-释放。
有些释放是显性的: Stevie拎着一瓶酒咕咚咕咚不停往肚里灌;被哥哥半夜暴打,却被威胁不许发出声音,只好用枕头蒙住头捶墙大喊;和好哥们在众人面前大打出手(长期生活在暴力哥哥阴影下的报复转移);在车上和妈妈吵架,高声骂着脏话叫她闭嘴。
有些释放则是隐性的,片中的两次重大事故(滑板高空坠落和车祸)都是以Stevie的受伤流血告终。
细心的观众可能会发现事故后Stevie都表现得极为平静甚至安定,而不是痛苦,因为无论是高空坠落还是车祸,本质都是碰撞,也意味着强度更大的力量喷发,释放和宣泄。
导演既仁慈又残忍,他给Stevie一颗暂时的解药(友情和滑板),但药效一过Stevie似乎就得靠伤害和摧毁(别人和自己)才能镇定下来。
绕来绕去又回到了源头:不幸的是,原生家庭压抑了他; 更不幸的是,原生家庭还教会了他暴力。
Stevie就这样跌跌撞撞地结束了童年,纵使血迹斑斑,因为导演是回头去看,所以总是美丽动人的。
看名字以为是一部通过人物成长经历反应美国90年代中期的时尚、社会问题等等。
看完才发现这是一部反面典型的教育片。
片中小男孩的原生家庭是畸形而不幸的:没有父亲这个教导男孩如何成为男人的角色,母亲又是做皮肉生意的可怜人,哥哥没有扮演好一个大哥的角色,他从不把自己所了解的音乐、街头文化传授给一开始试图接近自己的弟弟,仗着自己年长经常对弟弟拳打脚踢,在真正的街头冲突中却没有一点ganster“不怂,就是干。
”的痞气和血性,这让在一旁目睹事情经过的小男孩产生了深深的失望,反而滑板青年黑人在小男孩的生活中扮演了一个明事理的大哥哥的角色。
文化的差异,以及剧情的老套,让我对这部充满着街头气息的滑板电影,略微失望。
但仔细品味我们都能从影片中的许多人物找到自己的影子。
渴望融入他人的Steven
善解人意的Ray与满嘴脏话喜欢耍酷的吔屎 等等许多人物,或许就是我们成长中的某一阶段,我们可能也像Steven一样不满足于家长的管教身在福中不知福,我们可能也会遭遇一个殴打自己但关键时刻却又能关心自己的哥哥,或者是外面指引鼓励自己的Ray
还是那个虽然木讷但却坚强的四年级
拿着摄像机拍摄的四年级 我们可能也会有像Steven一样遭遇青春中种种挫折懵懂的青春,但是我们依旧拥有着许多陪伴着我们的朋友们
众人在病房里陪伴Steven 一代人终将老去,但总有人正年轻,90年代中期的美国青年,现在或许早已过了人生的不惑之年,但我们的青春却不受文化的阻隔,有着众多的相似,透过一个又一个影像我们知道了过去同时我们也会那90年代动荡与轰鸣度过我们青春
一部展现护国战争、张勋复辟、曹锟贿选、第二次直奉战争、北京政变、北伐战争的全景史诗,一部北洋军阀时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赵博生(雷震子原型)的感人革命成长经历,也是我本人精神历程的真实写照
就不能自己起个名吗
还不错
都说男人能顶半边天 所以 我打算娶两个老公
于震现在真是抗日神剧代名词啊
套路剧
很好看
随便看了几眼。女二(是叫百合吗?)的台词和演技真的太尴尬了。完全不像一个大夫。
挺好的
忒磨叽
起个名好难?
冯远征是被骗来的吗?
完全降智商啊喂,绝绝对对的失败范例好吗,主角完全没有智商好吗……或许唯一可看的是服装?
不正经
算不上抗日神剧,想给个五分吧。在我家的电视文化就是我爸看神剧全家人跟着。这剧里每一个角色都有点蠢,最常见的戏码是葫芦娃救爷爷。我不禁一次说,算了,为了这剧能拍下去,他只能这么演啊…
于震真的是绝了,好看的小姐姐都要喜欢他???
这个名字,真侮辱我心目中的西部片经典
随便看了中间几集,惊天无脑烂
累成🐶的一个戏
勉强可以2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