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青红>><<孔雀>>一样,<<新街口>>试图向我们重现一个时代的片断...在人们开始淡忘的时候.有人说拍得不真切太做作,我的记忆也不确切,好像就是这个味道吧.要在短短的90分钟里把那个年代的所有特色元素都表现出来实属不易,还要拍得有趣,一个非专业的导演难免会犯堆砌素材的毛病.在二十年之后的今天看那个年代的故事,觉得好"傻",但生活不就是这样一步步走过来的么?回味,如果你有那个年代的记忆.唏嘘,如果你是如此的陌生.这就是电影带给我们的感觉,黑暗中的90分钟.
电影以起个照为开头,最后又以找安全套结尾,说到底还是一个罩。
看完后印象最深的板儿带这个角色,就像看神话一样,别人感动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我却只对孙周饰演的教授印象深刻。
大岛茂、铁臂阿童木、燕舞收音机,分别代表了那个年代的三个方面,电影动画广告。
故事情节简单,在这种情况下要使影片叫座,更多的还要靠演员。
可是我们看到的只有板儿带一人。
新街口_7⭐️_黄渤早期作品,06年电影还原的是80年代的北京,现在看的时候又过了15个年头了,带入自己的想法就是国家发展真的太快了,就和何同学站在5G的元年翻看4G的开头,卖包子,没捞到回报重金买栗子,最后在北京三环的地界感叹一无所有,现在看看...叶叶你说那个时候的人,北上广深的土著们,能想到只要留一块地10年时间,就十年,十年后就不凑吃穿生活稳定,只需要追求自己想要的了。
十年后会是什么样子呢?
期待还是畏惧呢?
我也不知道... 电影事情叙述清晰,描绘了我没想象过的会有这样的北京,我觉得要是我爸生在北京,结合我爸的早期经历,我觉得我爸就会是黄渤那个样子。
其实我觉得这部剧没有主角,看豆瓣点评,大多都是十多年前的影评,还是会不觉想到时光飞逝,今夕何夕...
虽然一提起雪村就会让我悲伤地想起《一石二鸟》、“袭吻”事件等诸多令人不由为这位校友无地自容的尴尬经历;虽然在国外有《碟中谍3》、《加菲猫2》、《超人归来》,国内又出《石头》引发一片疯狂的情形之下这部曾经音乐人的处女之作惨遭各方批判,既不叫好又不叫座如果用EG的话来说肯定就是一个“糙”字的不靠谱影片;虽然《新街口》这个最终的影名不过是暂名《避孕套》通不过政审的权宜之举,实际上“新街口”三个字在影片中的出现镜头可谓寥寥。
但是仅仅就冲着这个片名,我就不得不多掰几句。
新街口在哪?
据说那在北京也是因大量贩卖盗版音像制品而扬名四方的一处宝地——以音像盗版基地来命名一部音像制品,是不是也有些许戏谑的味道呢?
不过说起这地方我还真没去过。
在北京呆了四年,这里的道路四平八直交通一如既往拥塞不堪,我很少出门自然那些道路也不会像家乡里那些曲折蔓延的青石板街巷石子儿路沙路土路泥泞小道足以一股脑儿刻蚀进去人的身体内部。
所以,这个名字对于我而言是陌生的。
要说起长沙就不一样了。
长沙的街道大抵有很多现在还沿用着建国之后的称谓,诸如黄兴路、蔡锷路、中山路之类。
我小的时候还不知道这都是些大人物,那会儿政府也没有大张旗鼓地在每个路口塑像以表明本地曾经出过这些堂堂的角色,只是觉得名字挺上口,凭我幼小的年纪也能趴在父母肩上认认真真地从平时看着都高不见顶的车站站牌上将这些汉字逐个依稀辨出——当然,蔡锷还是不认得的。
而那时候我兴趣最大也最为熟悉的地方还是先锋厅了。
自然这个名词的本意我不可能理解,但它对于我却意味着青少年宫,意味着每周两次的书法班,意味着路口馋得让人留口水5毛钱一大串正宗新疆人烤的串羊肉,这一些正构成了我童年大半时光的生活。
我母亲工作的地方原来在司门口,卖交电。
电影里边那小插播广告,就是那个“燕舞燕舞”舞得凶的,我妈还真卖出过千吧台。
后来才搬到先锋厅附近,改做化工。
我那会儿四五岁,也就是八八年光景,成天吵着说老师要用针缝我嘴巴不肯上幼儿园,(那女人对我有偏见还整着跟日本鬼片一样的事情吓唬我不是我的错!
)特闹心。
我妈只好白天常常就是将我丢在青少年宫,晚上再载着一起回家。
那会儿的国营商店,站柜台的都是女的,我怯怯的跟在母亲身后,拽着她的裤子新奇地打量着各种各样的电器或是化学原料,同时还要躲避着各种女人想要捏我脸蛋的企图。
她们的柜台在下边,会计则在楼上。
从会计室到各个柜台有一条条钢丝绳连接起来,上面挂着大钢夹子。
台下收银,台上开票,钱钞和票据就这样在那时候还年轻的中年妇女们她们并不柔嫩的手中,她们银铃般爽朗的笑声中顺着钢丝绳在我头顶上空飞来舞去。
那如同蛛网般的钢丝绳就这样长久地占据着我的心灵,令我无比痴迷。
《新街口》这部影片下了一定的功夫为它的故事营造氛围。
它选择了我们这一代人由于年轻而记忆模糊的时代作为背景,在电影的镜头中,导演雪村始终想要让人们感受到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特有气息。
爆炸头喇叭裤、提着大录音机的小青年乃至白色的警察制服,这些属于那个时代记忆的符号一一出现,确实有些像那么回事。
然而女排、《血疑》、《阿童木》、“燕舞”这些刻意加入不知所云的所谓时代背景则大大破坏了影片的可观赏性,让人得不到很好的回应反而心生抵触。
平心而论,作为对于一个时代感觉的把握,《新街口》既不如《孔雀》、《小武》、也不如《阳光灿烂的日子》甚至还不及童年的那张蛛网所能为我带来的惆怅。
在性格人物方面,片里主要塑造了四男二女几个主角,外搭一个爱吹牛皮结果英勇牺牲的警察三舅。
大岛茂的好人,板带儿稍稍有些吃里爬外的精诈不过还算义气,这些都还不错;沈红这种死乞白赖不择手段都要出国的女人无论从哪个方面都不待人喜欢,倒是三儿的豪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另外,片中两次对上海人的调侃都不算成功,当然,雪村要的也不是一个史诗,不过他突然不搞笑了严肃了甚至有些蔫了却让人非常的不舒服。
也许,这种不适并非出自他的演技而是我出于个人的原因。
他对沈红的那种唯唯诺诺战战兢兢,那种谦卑那种恭顺也许使我自己看到某些相似而沮丧而愤怒,相反建国到是一条有血性的汉子,与三儿堪称一对生猛男女。
在这里不搭调的是我却想起了我的大舅。
年纪相仿,又都提着瓶子喝酒,背心拖鞋哪儿都去,冲这些方面大舅和建国他们还真有些相似。
再看看那些经历,哥几个卖包子卖酸三角糖炒栗子羊肉串直到冰糖葫芦,啥买卖都干过,警察一来就跑,还是被抓若干回!
这样的经历多的去了。
就连我妈,从工作时在单位的店门口搭售鞋垫到下岗后跑路边摊卖头花什么事情没有干过?
就说有一次吧,我和我爸去公园玩,我妈就在门口铺块塑料布卖发卡之类的小玩意儿。
结果我爸看着钓鱼没管上我,我也玩钓鱼儿玩着玩着就掉水里了,我爸好容易捞了我上来,小命保住了但我俩一人丢了一只凉鞋。
我只好赤身裸体瑟瑟发抖地躲在树丛里边等着衣服晾干,然后跻着爸爸绑我脚上的一块牙膏皮垂头丧气地去找妈妈。
自然是把她气得要死,心惊肉跳躲着城管工商一天挣的钱全搭上了我们两双凉鞋一顿蛋炒饭还不够。
话扯远了回到我大舅。
一般说脑筋活络喜欢挑战的人都不待一行干忒久,我舅那可跟那几个小子有一拼。
先是自己开五金灯具店,继而开面的,印刷厂铜铝字一一做过,就连沿江到对面开大排档也使过。
可能就是人游手好闲惯了,干啥啥不成——开面包就出车祸,开印刷厂不懂行被人骗,开店人在里边打牌让人摸走了手机,大排档自己不会做菜钱都给厨子挣了……各种衰事到现在还瘸着一条腿在家里让老婆养着。
都说是大好时代好淘金他怎么就这么滖呢?
实在让人费解。
做累了细节分析有时候也会对电影唠唠叨叨说些闲话,反正影片总是在与我的现实相互纠缠,影评也就成了个人的即兴发挥。
我实在无意于去考察从包子到食品公司,从糖炒栗子再到避孕套的隐喻,虽然这明显串起了从朋友营生与爱情的两条线索。
《新街口》只是一个触点,就像先锋厅不过是个地名,不过它让我对于有关经济改革有关生活往事的一切记忆喷薄而出。
这些算作什么?
光荣的八十年代?
让人怀念的八十年代。
或者又如随着板带儿脱下喇叭裤换上衬衫领带,我则会想到我现在的朋友兄弟,那些曾经坚固不摧的感情,是否可以挡得住市场的大流。
就像建军和板带儿散了伙,很多年以后你们会不会还像现在说的那样不远千山万水地赶来,为了告诉我一个梦想。
POPO说得对,新陈代谢嘛,呵呵,题外的题外了。
最后是一组镜头。
一看片头的倒镜头加上天女散花的慢镜,虽然有人认为矫情可我当时却误看成了像是我最喜欢的《猜火车》的影片,虽然它的延续让我失望。
另外建军拿着避孕套站在科学园第二宿舍的铁门前,镜头里只出现下身和一只捏着套套的手这时候开始打雷闪电,这个镜头让我莫名其妙的想起了功夫里面周星驰拿着钥匙进精神病院的场景布置是一种错觉还是雪村又一个无厘头的戏仿。
其实黄花闺女的说法和避孕套的提出乃至在那个下着滂沱大雨的北京,建军为了找到一只安全套迷失了方向这些桥段本可以处理得相当的艺术。
我想,同样的素材如果交给更有才华的编剧导演或许会有出其不意的效果。
好了,大体就是这些,拉拉杂杂。
总体来说,这部电影既然不是史诗,也没达到所谓黑色幽默的境地,那为什么还要用这么多笔墨提起?
如今的长沙街道几经整改,已是今非昔比。
林立的高楼宽阔的广场,通畅华丽的沿江风光带;司门口拆除换作商业航母般的步行街;各主干线也纷纷立起了文化雕塑,霓虹交映歌舞升平;就连大舅家附近原先那一片农田的冬瓜山山凹凹里也炸平开发成了商品房。
可是仍然存在着,存在着在各种夹缝中生存的人们。
新世纪的大厦之间亦有着八十年代棚户,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如沈红般逍遥国外如大岛茂、板带儿般挖到了改革的金砖转眼间身家万千,可能更多的人还在和建军一样从事着普通的工作,一如在当初的新街口日复一日的奔波。
新街口已经成为了一个符号,一个指代。
很多人,我身边的众多人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新街口中跋涉、生存。
我的心情糟糕,因为我害怕失去很多东西。
前些天我在东门外丢了一千多块钱和我的手机,或许还会有一天我会在一个陌生的街头,身无分文。
何处不是新街口。
实在没想到雪村也会拍电影,而且一出手还是自编自导自演,一直以来,雪村那猥琐的长相,加上猥琐的歌曲,实在让我无法对他有什么好印象,这回实在是被剧情和黄渤吸引了,才来试试这片,看完却觉得很喜欢。。。
片子有浓浓的怀旧情怀,而且是老北京那种味,有点不明白雪村一个吉林人,怎么能拍出那么纯的北京味来,感觉有点像《阳光灿然的日子》,不过没那片那么能上台面,属于放在家里偷着乐的类型,某些怀旧的场景,又能让人想起《孔雀》,但这片子比起《孔雀》来要有趣的多了。。。
每个角色都很有特点,一群叫得出名叫不出名的演员都在各司其职,雪村能把这样一个非职业演员团体成功捏合在一起,已经可以说是成功了,更不谈其中有几个表演很是抢眼,比如黄渤,又或者吴超,还有巨像邵美琪的“三儿”。。。
最后一段避孕套情节设计巧妙,有点借鉴国外青少年电影的桥段;最喜欢片子插播的广告和电影电视,太经典了。。。
雪村拍电影了,这事早在几年前就听说了,不过那时候好像是叫什么《小王》吧,据说还是无声的,不是现在这个《新街口》。
北京的新街口我知道,就是一个卖盗版和假服装的集散地,虚假的繁荣在少男少女的钞票里暴露无遗。
但就这样,新街口还是挺火的,挺有名的。
因为它太假了。
这个电影的宣传招贴上有一句话:一个关于包子和避孕套的故事。
看到这样的话,我不得不佩服发行商的厚脸皮,一个吃的一个带的,一个管上面一个管下面的,完全不搭嘎的两回事怔给弄到一句话里面,就冲这包子与避孕套的故事,估计就能吸引很多登徒子伪影迷走进电影院,或是买盘盗版碟。
其实包子是食,套子是色,食色,性也。
这样的宣传点确实高明,厚脸皮的发行商还是抓住了观众的最低诉求的。
影片发生在刚刚改革开放的北京,开始时雪村和几个哥们在北京动物园门口卖包子,也搞不清是城管交管,还是网管,反正是一帮人就追他们。
跑的和追的乱成一团,这时候音乐响起,是我们上学时运动会开幕时必放的音乐,这时候,雪村几人把手里拎的几袋包子抛向空中,同时慢镜头出现,雪村几个做出了高难度的舞蹈动作,有跳远的,有跳高的,还是跳马的,紧接着一个转体365度后空翻下,难度系数9。
0。
群众们开始拼命地捡包子,谁也不顾得观看这样免费的高难度比赛。
结果笸萝被拉走了,包子被群众吃了,后来雪村几个人觉得这样太他妈的不值了,回来跟群众要钱,要说人民群众就是老实啊,给了他们两毛人民币。
后来,他们的包子不在动物园卖了,改故宫博物院门口了,生意还特好,奇了怪了。
这就是雪村和他哥们的故事,就是一个关于包子的故事。
故事大部分发生在一个叫大家乐的音乐餐厅里,曾志伟演老板,本来个就不高,还坐个轮椅,就一句台词,还带浓郁的香港风情。
雪村喜欢这里的一个女服务员,长得还算凑合,对不得八十年代的新一辈,但只可远观不可近瞧,这个女人一门心思往国外跑,为此傍上了一个常来的不知什么身份反正有本事把她弄出来的一脸长癞肥头大耳的男人。
而雪村已经被这个女人搞得五迷三道的了,智商基本是负数,雪村与她的故事,就是一个避孕套的故事。
整部电影下来,我看不出一点喜剧的效果来。
为什么要叫喜剧呢?
我实在搞不弄,看雪村在整部电影里那一脸找不着北的脸,我只能看出悲剧的效果来。
倒是插播的《血凝》老年迪斯科铁臂阿木童和“燕舞,燕舞,一曲歌来一片情”给了我一种悲喜交加的复杂感觉。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在那个还在拿着粮票换白面的日子里,雪村已经把他的全部精神寄托在了那个女的身上,卖包子只是为了养活自己,他的心也没有把包子放在心上,不像他的哥们板儿带则从卖包子上卖出了经济头脑,最后开起了链锁店,成了董事长(这也可能与板儿带没有性能力有关)。
雪村只知道卖包子可以让自己不至于挨饿,不挨饿了就得去泡妞。
泡到妞了这生活才算完整。
影片的最后,卖包子的哥几个发财的发财,蹲监的蹲监。
雪村在女人要出国的头天晚上,终于有机会占便宜满足淫欲,可是女的坚决要求带套。
于是雪村冲入黑夜,在大岛茂那苦苦求来一个避孕套后,却在雨夜迷失在北京的一片子差不多一样的平房中,他打开了避孕套,吹了一口,拍了一下,恩,质量还行。。。
这时候镜头对准了那个女的,(注意:此处有情色内容)女人眼角划落泪水,也许,她在想:我还是个黄花大闺女呢。
新街口,不是南京的那个,是北京的那个。
雪村随着“东北人都是活雷锋”火了,但也仅此而已,随后出的专辑,演的电视剧都没能引起太大反响,如今,索性自掏腰包,自编自导自演了,哥们这回玩大发了。
“阿司匹林”里有句台词挺经典的,“现在连80年代的人都在拼命回忆”,现在的大银幕小屏幕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怀旧戏,本片自然没有突破窠臼,讲述一帮在北京胡同里混生活的年轻人在80年代那个转折时代的故事。
开始那场天女散包子挺经典的,我认为是在戏谑“无极”。
影片的创意也仅此而已了,随后便四平八稳,看了开头就知道结局那种。
好像最近流行抄袭,本片自然不能免俗。
影片中穿插了几段流行标签的镜头,让我想起了电视剧“大雪小雪又一年”。
而最后雨夜找套最后迷路那段,也是“千王之王2000”中张家辉和“爱情麻辣烫”中徐静蕾的结合。
影片整体基调较为轻松,但是高潮部分沉重的有点过了,破坏了这种气氛,让本片有点不伦不类。
想讲道理又讲不出道理,想搞笑又不搞笑,就像一本流水帐。
而影片的地方与时代特色也注定了市场的局限性,南方人看不懂,80后的看不懂,雪村显然是一个理想化的人。
其实这部戏的演员都挺不错的,演建国那个在“独自等待”里见过,很清爽,形象很好。
演“板儿带”的,也就是“疯狂的石头”里的黑皮,也就是“生存”里的民工,这回终于记住了他的名字“黄渤”,相信他的片约会越来越多。
演沈红那个,看的口水直流,在椅子上睡觉的镜头还故意拍的那么性感,受不了了。
最后还奉献了一个大裸背,身材一览无余啊。
谷歌了一下才知道人家是模特,前不久还参加了广州车展,怪不得身材那么好了,不得不佩服雪村的色眼。
至于雪村,在这帮人里明显老了,眼神也太猥琐了,可能是演情景喜剧演惯了,不会演电影吧,今后还是做导演比较适合。
不知雪村是不是跟宁浩商量好了,“疯狂的石头”里有句“顶你的肺”,他就来一句“你丫挺的”,一南一北,咱们国家的语言真是丰富啊……
这部能有这个分数不错了,看在我是北京人的份儿上。
雪村有四张了(40岁)?
真是岁月不饶人啊,那就是说雪村是我们七十年代的老前辈啊。
我是70年代末尾的,不过大岛茂、阿童木、燕舞广告还是很熟悉的。
顺便说一句,大岛茂那会儿是骂人的意思,义同大傻冒。
呵呵。
说说电影,演员的口音我听着有点怪,不知道外地人听着会不会觉得那就是北京话。
黄渤演的有意思,应该是想表现够义气,又爱动脑子的那种人吧。
可惜,动脑子看出来了,而且是不吃亏的那种。
借给沈红的800块钱,要不回来,人家答应跟他过一夜。
自己那方面不行,也非要在一起,最后让人绑了一夜。
可惜义气方面表现的不够,山东人应该很讲义气的,水浒不就是山东的么。
估计是导演的问题,比如说跟流氓精神病打架,板儿带(黄渤)很想去,但被老婆拦着,结果还被同伴取笑,没看出重感情来。
建军演的最好,愣头青加一根筋,但是骨子里还是为了哥们义气,一般不做出格的事情,但为了自己认为对的事情(主要是他哥和其他朋友),什么都敢做。
杀人后知道自首,说明还有点儿是非观。
茂儿哥(被称作大岛茂)一般是这帮人的头,但不觉得比其他人高明在哪儿。
三儿,一口大茬子味儿,性格也像东北人。
我见过北京姑娘猛的,但没见过这么猛的,死的真冤。
表面上是因为三舅被流氓给捅了,实际上三舅是为了救沈红,而她是最讨厌沈红的。
竟然为了自己最讨厌的人丧命,不知道是否能引起别人的同情。
三舅,是个好人。
喜欢帮人,也爱教育人。
就是爱吹牛,真帮不上忙的时候,找个辄就过去了。
可惜升华不够,导致后面这帮人为了他拼命对观众的感染几乎没有。
不过还凑合,没本事的老好人一个。
沈红的大哥和流氓神经病,估计演技深得高仓健(那个年代最火)传授,您二位有表情没?
不是搭个苦瓜脸,嘴角往下撇,就能演坏人的好么。
其他客串的人,英壮和李彬还是留下较深的印象。
尤其是李彬那段,还是有意思的,我唯一笑的一次。
剩下的如曾志伟、杨臣刚、李琦等,真的只是友情客串。
下面专门提及导演、编剧兼主演雪村同志。
=====================================================雪村叔叔,我特想这么叫您,您那帅气的小分头,性感的小胡子,坏坏的笑容,再加上无辜、迷茫的眼神,真的真的让我对你印象深刻。
记得我和女朋友看《无人驾驶》的时候,女朋友说你们北京人就这样啊,我说不是,比这好。
幸好她没看您这电影,看了非觉得北京男的不是流氓,就是练摊儿的,女的不是骚货就是春哥,您还让我结婚么。
我觉得,您把北京人的那种青春期的颓废、哥们义气都表现出来了,但是好像远远不够。
一帮小年轻在80年代(因为三舅死于1985年,所以如此推算)练摊,生活中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以及他们的应对方法都如此简单的表现出来,没有看出有一点心理活动,以及事情的合理性。
其实从一些细节上,我能感觉出北京人的一些特征,坏的有喜欢发现别人的缺点(嘲讽三舅和上海人),爱磨嘴皮子,爱咋地咋地(谁也不放眼里)。
好的有1、能吃苦(虽然外地人不这么看,其实是误解),北京人真心想干一件事,挺能玩命的。
比如建国2块钱买个糖吃栗子都要借钱,最后弄小买卖挣了两千给沈红。
2、为了自己的正义,天不怕,地不怕,几个人敢挑十几个人的流氓团伙。
3、只要朋友出事,有多少钱,有多少力,全出,等等。
但经您这么一表现,一切都显得特肤浅,特傻。
北京人讲究个精、气、神。
如果您看看《顽主》,也许能拍的更好一点。
另外,结尾字幕让人觉得特假。
虽然您还挺客气,把自己长大后弄一个出租车司机,但是剩下的人都巨牛X(我们那会儿流行这词儿)。
我承认,好多以前特不起眼的同学,现在都混得特好,但是每个人都反差那么大,也不太可能吧,好像北京人都特牛似的。
当然,我也是北京人,我也喜欢吹吹我同学都什么有头有脸的人物,自己关系网硬啊,呵呵。
整体来说,说的是北京话,如果写成文章,看着很有北京味儿,但是变成画面,再加上表演和口音的差异,实在是差强人意。
还是标题那句话,不及格,但还是有点儿希望。
倒,最后忘了沈红同学了,我们的第一女主角啊。
从一些细节上看,很像北京女孩。
傲,说话不饶人,你讨好她,还爱答不理的。
但你要打动她,敢为你做非常大的牺牲,比如结尾的献身,反正身上就是一股不管不顾,爱谁谁的劲儿。
很偶然的情况下把这部电影看完,说实话它达到了我的预期。
这部电影严格来说确实拍的不算好,但当你看完后,感觉这部电影把它想表达的东西表达出来了。
《新街口》有它自身的特色,这个我认为是最重要的。
现在很多电影在商业化的过程中,给了我们很多类同感,看久了自然会有视觉疲劳。
但是这部电影,很平实的叙述了他们那一代人的故事,我们谁都年轻过,冲动过,相信那一代人看完应该很有感触。
看电影的时候,我一直在想,若干年后,当我看着我已长大的儿女时,我是否能有机会把我的青春拍成电影或是写成书。
对于我来说,这是件很有意义的事。
最后说说这部电影本身,我不想去评论里面的演员抑或情节怎样怎样,这对于我并不重要,它也不是我对这部电影的关注点。
最重要的是,我看完了它,在整体大方向上,它令我思考。
前几天看了对《全城热恋》导演的一段采访,他说电影不是看完了就结束了,它应该给观众留下点什么。
我觉得这句话很有道理,这才是电影的本质。
发生在80年代的故事,若有兴趣,还是值得一看。
电影看的是情怀,平心而论还是不错的,比想象的好,完全想象不出雪村这样一个长相猥琐的人能把电影拍的有模有样,还TM是男一号。
电影真实还原了那个年代人们的精神面貌,逗比和屌丝气质也不是现代人专属,只要你愿意,你也可以办一张正规神经病证。
只是雪村不是导演科班出身,有些地方处理稍显粗糙,但绝对值得一看。
这也是一部60后看了触动,70后看了感动,80后看了骚动,90后看不懂,00后看了直接骂娘的好电影。
三星半。有一些细节处理得不错,70后80初的人看了应该会有一些感触。
斧凿痕迹太重,生怕别的年代人看不懂它在说什么,其实也没说啥,不就是一个时代,一代人么...
生活在80年代的年轻人,他们是有理想的,至少他们在尝试找寻理想,他们的生活只是生活,没有焦虑,没有小肚鸡肠的算计,总之那是一段让人感觉幸福的时光
烫发头喇叭裤子流行音乐...................
电影频道偶尔看到,还行,比原来以为要好
没什么感觉...看完就忘...像是一部像“愤”又愤不起来的电影...
妞不错,片太烂。
雪村拍激情戏的羞涩。。
太逗乐~~哈哈哈哈~~~
这么矮挫的男猪,要坚持看完真不容易
我高2时候的电影,那时候人们觉得它不是好电影,现在来看,它确实是好电影。还不错的,肯定有是6分往上走的电影。所以2024年豆瓣6.5分,肯定不冤枉它。故事非常有意思。但是吧,舔狗舔到最后必须一无所有,那就对劲了。
还行吧~~~~嗯嗯..原来那个时候就有SM了...
雪村那厮花了三百万,到了还是急匆匆占了“骚货”深红一挺没必要的便宜。
做作至极.
没感觉。
这部影片告诉我们,成年之后应该随身带着安全套。
挺好的一片啊,为什么评分这么低呢?说是北京八十年代情怀的人才能看懂?
06年的片子,现在想想还是觉得很好看……
套套...
记得多年前看过这部片子,最近不知怎的又被广大群众翻腾出来大肆讨论,也就跟着又凑了回热闹。很多片段都不记得了,但喜欢这种调调的片子倒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