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好莱坞反思伊拉克战争的电影越来越多,但多数还都停留在战争对普通百姓尤其是军人家属的影响上。
相比之下,本片的可以说向更高层的反思探出了一步,但多数时间还是遮遮掩掩,而且重心也完全放在了戴蒙历尽艰险的场面上。
看这部影片时,我想起了很多其他影片,或者说,这片子有太多其他影片的影子,无论是从内容还是思想上都缺乏原创元素,但终究并不妨碍其较高的观赏性。
戴蒙饰演的Miller很容易让人想到今年在奥斯卡上大红大紫的《拆弹部队》里的男主角William,同是有些玩儿命精神的美国大兵,同样对当地人心存同情,但相信少有人期冀小马哥能凭着Miller这个角色拿到奥斯卡提名。
原因不是小马哥演得不好,而是剧本对这个角色的刻画有缺欠。
Miller这个角色刚出场时给人的感觉是坚决服从命令的底层军官,但从执行完搜索马桶厂的任务就开始质疑一切,之后虽历经千难万险也从不动摇。
究竟是什么个人原因促使他和其他士兵不一样,电影里没有向我们交代他的任何背景。
而实际上《拆弹部队》里也没做这些交代,但随着剧情的推进,我们似乎能逐渐理解男主角的行为:这是个专业能力极高的疯子,他不太喜欢和人打交道,拆弹是他最大的乐趣,通过拆弹救人是体现他人生价值的唯一途径。
但回过头来想想《绿色地带》里的Miller,全片看完了我们还是不知道他究竟是怎样一个人,或者说,他在影片里更像是一个线索性人物,所作所为完全是为剧情服务,而缺乏清晰心理脉络的贯穿。
细想想,其实片中其他角色也都是符号型人物,皆因这部戏讲的是事而不是人。
比如Greg Kinnear的Poundstone代表白宫,Amy Ryan的Dayne代表媒体,Brendan Gleeson的Martin代表政府中的反对意见,那个瘸子Freddy当然就代表伊拉克人民。
这种符号性的设定,使本片更偏向于像《鹰眼》或《全民公敌》那样的略带反思批判的娱乐大片,而非像《辛瑞那》、《不朽的园丁》那样的纯粹反思剖析政府决策的影片,实际上《绿色地带》最后那一段多方追踪也实在是精彩好看,只是觉得有些浪费这一票演技派……好吧,我要求的太多了。
要求高的原因或许是因为我从这片子开拍就开始期待,主要是因为Greg Kinnear,觉得这家伙选片眼光总是挺准的,可塑性也超强。
但本片里发挥空间实在有限,角色本身只是个白宫的替罪羊而已,连个big boss也谈不上。
不过看他和马特戴蒙演对手戏,猛然想到了两人竟合作过那部超扯的《贴身兄弟》,不禁对着屏幕笑出声来。
昔日的连体兄弟如今大动干戈,对两人来说也是种另类的怀旧方式吧。
主题......狂汗,师出有名,没有就他妈的造一个,这个道理领导知道、干事知道、当兵的知道、老百姓知道,连小孩子都知道啊。
君不见,赵小龙同学翻王小菲同学的书包时会说我的铅笔不见啦,会不会在你这里啦?
皇帝的新衣具体是什么内容忘了,大致应该是老百姓看赤裸裸的皇帝心想,是皇后就好了,但看看也蛮爽,免费的脱衣舞类,管他身材怎么样,结果一小孩毁了大家饭后观赏的乐趣,寓意应该是该装傻就装傻,凡事点明了就不好玩了,此片就是那个小屁孩,似乎冒了天下大不韪说明了真相,显示美帝国主义民主高挂,人人参政,正义感强烈的直上九霄,然后阅片结束后的观众们或大哭或大笑,不是慷慨上书就是去白宫丢披萨、鸡翅、西红柿,再然后举国哀悼参与莫名战争的两国人民,立马撤军,再再然后赔款万把亿美元的,把喝下的石油抛向伊拉克的什么什么河,最后把什么屎盆子啦、夜壶啦往前总统小布屎身上一扣,民主正义得以完美体现,可能伐啦?
此片节奏明快,小板砖演得正气凛然,可看,不错。
With a solid story backbone, Green Zone is not another RPG game-turn-movie like Hurt Locker; it's critical yet subtle, ambitious but not over the top. Without overemphasizing on the conspiracy and scheming or finger-pointing, more perspectives that shape how the Iraq war was perceived were shown when the story slowly unfolds. Green Zone is not the typical Hollywood thriller - it made its points, it was cleverly shot (the cinematography and editing are tight and neat). The ending was particularly terrific when the translator got the general killed and said "It's not up to you to decide what happens here!" - which had the message pinned down.Though it might not be the most intense war story, Green Zone is definitely intriguing and worth seeing.
整个电影节奏还是很紧凑,把美国政治肮脏的一面扒开看(不确定有没有美好的一面),不过这次男主可惜不演sf,所以开头就被胖揍。
看开头CIA那段关于伊拉克政局的论述,觉得真是开了上帝视角,后来一看拍片时间确实可以开上帝视角。
另外,美帝拍这种中东战争片,真是喜欢加入阿富汗或伊拉克地青拿火箭筒一炮把阿帕奇干下来的场景…… 最后说到信任的问题,美帝打了错误的仗,就会拍反思的电影,但估计是政治人物不看电影,所以拍了那么多反思错误战争的电影,还是不断重复以前的错误。
每当看到这种历史重演,就让人很难对人类的未来乐观……
当人们抱怨手持相机工作时,我总是觉得这有点滑稽。
这让我想起了一位老妇人听到《化学兄弟》(The Chemical Brothers)时,痛苦地畏缩着——“他们真的不叫音乐,是吗?
就我个人而言,我的眼睛从小就能够跟随移动的物体。
我对手持相机没有问题。
马特·达蒙和格雷戈·金尼尔 至于这部电影,《绿区》是一部出色的动作惊悚片,讲述了一名美国陆军准尉调查提供给伊拉克调查小组的军事情报未能在入侵后巴格达发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阴暗原因。
随后的许多恶作剧都受到伊拉克情报委员会报告和英国巴特勒审查的调查结果的启发,后者在2004年发现战前情报高度可疑。
我说“灵感”是因为“绿区”是虚构的——除非我眨了眨眼,错过了它,否则没有片头标题卡声称“基于真实故事”。
保守派往往无法辨别事实和虚构,他们会将这部电影视为一部纪录片报告文学,并发现它有严重的缺陷,如果它声称是这样的话。
我们其他人会认识到,格林格拉斯制作了一部出色的阴谋惊悚片,它只是简单地使用战后伊拉克有争议的政治作为背景色,而且做得很好。
正如一位导演所期望的那样,在他职业生涯的这个阶段,可以在睡梦中做这些事情,动作场面编排得非常出色,紧张感巧妙地建立起来,角色是多层次的。
我发现其他人称之为“丑陋”的电影摄影增加了一种真实感,尤其是在颗粒状的夜景中。
我唯一的抱怨是伊拉克人物开始滔滔不绝地滔滔不绝地进行令人尴尬的肥皂盒辩论。
这并不是说这样的想法不合时宜,只是它们的表达方式;对话太明显和俗气。
值得庆幸的是,这样的时刻可以用秒而不是分钟来计算。
“绿区”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看似真实的地点。
它看起来确实像是在巴格达拍摄的。
相反,它是在英国和西班牙拍摄的。
自从“全金属夹克”将伦敦停车场改造成越南战场以来,制作设计师就没有发挥过这样的魔力。
格雷戈·金尼尔和艾米·莱安 《绿区》是一部优秀的电影,政治阴谋惊悚片的粉丝们会非常喜欢。
它不是作为事实呈现的,只有傻瓜才会从电影中寻找事实。
要了解事实,请阅读书籍,或者更好的是,阅读伊拉克情报委员会报告和巴特勒评论。
但不要责怪保罗·格林格拉斯的懒惰和愚蠢,把你的优秀电影误认为是“真相”的代表。
过去的一年是搞基的一年,找不到女友的男人与一直陪伴在男性朋友身边等待出柜的男人们集体用“搞基”揶揄自己,不出意料地央视春晚从CCAV变身成为CCGV,无数与搞基有关的暗示层出不穷,哈文就像一个向臣民示下可以开始搞基的上帝一般被万千基民破解着其全场搞基的神谕。
其实大家都了解,春晚再变,也不会为了满足基民而真正出柜,与其说一个个搞基神谕是春晚给观众的暗示,不如说编出这些神谕的观众心中有基。
这也应了那句谚语,“非基动也,心动矣”。
如果这种说法略显晦涩,那么下面这个例子或许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
年初一凌晨当我爬上山顶挤破人群想目睹佛祖一眼时,一位皈依佛前的俗家弟子正不慌不忙地口念大悲手扫佛龛,他庄重地望着菩萨的脸,默默地说,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今天菩萨的脸色最好看,旁人议之,他转头解释“前些天我做了一件小错事,那天菩萨气我,脸便阴阴的”,说话间他理直气壮,完全应了那句谚语,“非佛动也,心动矣”。
面对伊拉克战争以及在中东正在发生的“阿拉伯之春”,有人信誓旦旦地相信所有一切都是美帝的阴谋,有人则愿意相信这是阿拉伯人民自己的选择,然而作为一个并不关心国外政治的中国人,我对于伊拉克战争无法做出正与恶的评价,相信更多的中国人和我一样茫然不知,对于前因后果毫不关心,也就无从谈起自己的观念。
但不管怎么样,当年打着搜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旗号开始的战争,最终以“没有任何证据证明这里有”而结束,表面上看起来,就像是“我杀了你,对不起,我要杀的不是你”一样让人无法接受,但内在的本质却是各怀心思。
就像郭德刚说的,泰坦尼克对于船上的人来说是一场灾难,但是对于厨房的龙虾就是生命的奇迹。
对于萨达姆和少部分伊拉克人来说,就是被莫须有地理由侵犯了领地与权力,但对更多伊拉克人民而言,他们似乎获得了民主和自由,而对于卷入其中的美国政府,他就像一个隐形富豪一样从不让别人知道在每笔交易中获得了多少好处。
但是美国政府并不是一个人,他需要说服自己的国民与士兵参与这场貌似和他们无关的战争,于是,就有了《绿色地带》的大胆猜测。
一个伊拉克将军梅花ACE和美国的一位高级参谋会面商量好美国接管政权后会给予这位将军应有的地位,但高级参谋以这位将军之名作为线报告诉美国政府线人说伊拉克藏有大杀器,以上几乎全部都是个人行为,可以杜撰也可以任由《绿色地带》原著作者畅想。
然而,美国政府据此相信并以此为理由发动了战争,这就完全是看着菩萨的脸揣起了搞基的心,菩萨的脸和搞基的晚会是不是真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的潜意识需要一个符号和理由升级为行动意识,于是菩萨垂下的脸变成了对自己的不悦,李云迪成为了让王力宏高潮的原因,而“线人通报这里有大杀器”成为了美国进入伊拉克的理由。
但是片中却只有马特达蒙一个人关心这一切的起因,伊拉克瘸子希望手刃独裁者,美国士兵要听从上级命令不问对错,记者急着抢新闻无论这个消息的真伪,而梅花ACE将军则被口头协议人抛弃成为了追杀灭口的对象。
在整个战争中总归有人得到了自己的利益,总归有人死于非命,总归有人阴差阳错地实现了自己的愿望,总归有秘密永远地跟着尸体埋入土里。
给一个理由让自己心理的欲望变成现实并不是坏事,或许菩萨善变的脸最终能够让一颗邪恶的心皈依平静;当然有时心理的欲望变成现实也和自己没什么关系,就算明天李云迪和王力宏的舌吻照曝光我们还是需要面对下周不停的上班;但当这个心理的欲望变成现实会影响更多人的生活甚至生命时,我们应该问一下,究竟环境是真的动了,还是只是我们的心 在动。
一直认为,在电影院看电影,尤其是大片和动作片,要好好享受超大屏幕和音响效果,放松下来欣赏。
有人关注剧情,有人喜欢特效,有人爱研究电影的内涵,无论如何,如果看完电影,感觉一个字,爽,那这票价就值了,做为一个影迷,此刻你是幸福的。
看完Green Zone,就是这个字,爽;甚至有一刹那,感觉幸福是来得如此简单。。。
的确,这部电影很和我的胃口。
其实看完电影我才知道这部电影是波恩系列三部曲的原班人马拍的,后者我在电脑上看的,一直是个遗憾。
美女(酷哥),枪,机械(车,飞机等)和精彩的打斗;这是动作片抓住广大男淫(女淫)们最管用的元素,要的就是你肾上腺素飙升的效果。
偏偏波恩系列和这部Green Zone没有风骚的美女,有的是风骚的走位。
三部曲里给我印象最深的场景是最后一部里,在伦敦火车站里面,波恩掩护记者,仿佛精确计算过般得把前来抓人的特工一一放倒,那风骚的走位,真是让我欲罢不能。
这部戏里,一开场,马特达蒙演的准尉带着他的人马冲进仓库,那交叉掩护,火力支援已经让我心跳加速;随后抓伊拉克将军的房子里又玩了把CQC,渐入佳境;最后在伊拉克的小巷里,马特达蒙和前来救人(杀人)的特种兵又和伊拉克武装打了场巷战,摄影机控制你的了眼睛,片子里天上的直升飞机做出的方位指示又控制你的了耳朵,战场上各种讯息传入你的脑中,伊拉克人的抵抗部属和马特达蒙的追击线路交叉,这种多线条的迸发,把你硬生生的拖入了战场,直接高潮。
有朋友评论说这部电影就像第一人称射击游戏的模拟,我虽然只玩过一点CS,但是很赞同。
回到剧情,话说我上高中,美国开始打伊拉克的时候,就和同学讨论,老美这场仗冠冕堂皇的说找什么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无非就是为了石油,为了教训伊拉克这个不听话的当初的小弟,杀鸡给中东各国看呗。
但是一直以来,都没有机会了解美国人自己对这场战争的看法。
说实话,我有点不相信美国人真的naive到认为自己是去为了解放伊拉克人民而打的这场战争把。
但看完电影回到家里想想,其实自小灌输的自由,民主和人权思想和强大的国家宣传机器,把马特达蒙这样的小兵打造成追求所谓”正义“的战士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吧。
但是为了追求自己的”正义“,抗命而为的士兵,只是好莱坞编剧的一厢情愿罢了。
甚至中情局的中东问题胖子专家也跟着naive,就更不靠谱了,这种编造情报,散播谣言的活本来就是他们中情局的分内事。
电影取名Green Zone,是为了讽刺在安全区内吃喝玩内的美军高官和政客不顾伊拉克老百姓死活吗?
Freddie杀死伊拉克将军后那番慷慨激昂的辩争,似乎也体现了编剧对战争的反思,电影或许想表达这种态度,只不过,从03年伊战开始到现在的7年里,不知道有多少Freddie已经在暴乱中丧生了,伊拉克人何尝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呢。
政治是残酷的,剧情要经得起推敲是很难的,还是欣赏动作来得爽快些。
向伟大的美国致敬!!!!!!!美国真的是这个世界上最为神奇的存在. 它是唯一一个---可以撅着屁股硬说是脸, 之后又派人出来朝着屁股狠踹一脚说:你丫就是个屁股---的国家. 这部电影就是讲的Matt Damon朝着小布什的脸猛踹了一下然后告诉全世界那张不是脸是屁股,那个洞出来的不是人话全是屎.于是亚非拉的人民,尤其是伊拉克的人民感动了, 他们泪流满面说, 这世上还有真理在, 美国虽然操蛋, 但是起码还有民主和自由, 你看, 这么反政府的电影都拍出来了, 为我们伸张了正义, 揭露了他们自己政府丑恶而虚伪的嘴脸, 哦买糕的,我们内心有一种情感在升腾,无法言表, 只觉得冥冥之中有天意......前段时间我在twitter上写, 从不理解什么叫"浪子回头金不换", 所谓的浪子回头, 全部是因为混过玩过不屌了所以转回来, 可悲的卫道士们站在他们转弯的路口手捻山羊胡眼泛泪花欣慰的长叹"金不换啊金不换". 且不说他们根本不了解推动这转变的原力是什么, 就说如果这时真的给出去了几个大金砖, 我担保80%的浪子们立马原地再回头, 坚定不移的朝着原来的方向继续走下去了.美国的荒淫无耻不是一个Matt Damon可以洗刷的了的, 软弱的被欺侮国家人民也不必眼巴巴泪汪汪的被一部擦屁股的电影所感动. 强权既真理的意思就是, 即使他后来抽着自己的假脸说:我就是个屁股, 也改变不了他用这个屁股喷了你一脸屎的事实. 而他想要的, 就是这个事实. 事后抽抽脸, 完全是为了给哭哭啼啼的小弱者们一个安慰. 这个无关紧要的小安慰在小弱者那里, 却可以被当成是天给的恩赐. 拿着枪的屁股的精彩买卖.所以看清了, 浪子不是等着被拯救的, 他们是走着自己的路来逗你玩儿的.
6.5分到7分吧,绿草地惯有的具有巨大信息量的手持摄影在这里依旧保持得很好,政治背景的复杂度一点没落下,但是有两个我个人认为很致命的缺点,一是没有一个鲜活的人物立起来,绿草地在这里讲的政治的东西太多了兼顾不了人物?
可是人物无论如何都不能放弃,因为它是牵动住观众的关键,尤其是主角的动机、人物弧光的完成在这里都很微弱。
里面有一个情节是马特达蒙瞒过上司,追到给他们情报的伊拉克男人时,把他假肢给扯掉了,举着枪质问他跑什么,那个人又委屈又害怕地说,你们长官在揍你,有人追我我当然要跑啦,我本来就是要把笔记本(情报)给你的。
马特达蒙搞清楚之后说,你给我情报我会给你报酬的,那个人立马说,你以为我是为了钱?
我是为了我的国家才这么做的,没有人比我更希望结束这一切。
马特达蒙好像懵了,那一刻是我在整部电影中感受到的最大的情感张力的时刻,如果沿着这条线把马特达蒙和那个伊拉克男人之间的这种在非常时期敌人和朋友可以互换的关系说清楚点,出来的人物弧光可能会更大一点,观众也更能共情一些。
还有一个是那场夜景追逐的本应该是高潮的段落,剪辑节奏和配乐多热血啊,但是因为前面的人物没竖立起来,导致我很难带入角色,即便马特达蒙冒着生命危险和违抗上头的命令也要救下证人,听起来多辉煌啊,但是出来的结果是你们追啊跑啊,我看着一片乌漆麻黑想睡觉。
最后美国如愿以偿推翻萨达姆政权,说“这是一个新的伊拉克,是暴政的终结自由的开始”,但是伊拉克陷入四分五裂,局面好像更加混乱了,然后有人发问,美军什么时候撤?
呵呵那个美国的代表说,as long as they(我们) needed.最后马特达蒙曝出了发动战争的骗局,但是what’s done is done,政治纷争中的阴谋和骗局还少吗?
《绿区》是2010年初上映的一部美国电影,导演保罗·格林格拉斯继《谍影重重2》和《谍影重重3》后,与麦特-戴蒙的再一次合作。
《绿区》的整体架构和风格与《谍影重重》系列极为相似,走的都是紧张刺激的动作片路线,主角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了一场阴谋,必须靠自己的力量找出事情的真相,在体制内打击邪恶势力、伸张正义。
不过这次的故事背景落在萨达姆政权被推翻后的伊拉克,核心阴谋则是伊拉克大杀伤性武器的真相。
《绿区》的整体格局不大,故事情节也不复杂,没有上穷碧落地牵扯进华府核心官员,也没有下至黄泉地展开系列血腥谋杀,一个派驻伊拉克的美国军官,几次寻找大杀伤性武器都扑空后,开始怀疑信息频频出错的真实原因。
这名军官在一次行动中意外发现,一名前伊拉克将军与大杀伤性武器的信息有密切关系。
在上报了自己的发现后,这名军官立即被美国派驻当地的官员隔绝在后续调查行动之外,他于是决定带领几名手下独立展开追查。
接下来就是双方的斗智和街头巷尾的追逐。
最终虽然真相大白,但证人却遭杀害而无法出面指证背后的阴谋。
《绿区》的故事结构本身尽管是一般的商业娱乐片,但其中直白地呈现的两个议题却让人不得不关注。
第一个议题是大杀伤性武器到底在那里,另一个议题是美军对伊拉克的重建如何进展。
伊拉克握有大杀伤性武器是美国对其宣战的理由,但布什政府已经承认战前的信息并不正确,伊拉克里没有大杀伤性武器,当时的出兵决定是在被某个伊拉克间谍误导的情况下做出的。
对于布什政府的辩解,《绿区》影片中表达了非常明确的观点,一个错误信息可以轻易地被核实,但布什政府却在没有核实的情况下决定攻打伊拉克,唯一合理的理由就是布什政府刻意不核实,刻意用不可靠的信息作为出兵的理由,大杀伤性武器的存在只是出兵的借口。
《绿区》对于这个议题还提出了一项控诉,就是新闻媒体在这个过程中成为帮凶,记者完全根据布什政府提供的资料,在未经调查的情况下进行发布与宣传,因此造成美国百姓的恐慌和一致性的舆论方向,如果布什政府有罪,这些新闻媒体也需要负一定的责任。
《绿区》中的第二个议题是重建伊拉克的方式。
如果大杀伤性武器是布什政府攻打伊拉克所用的借口,则推翻萨达姆政权、为伊拉克人民建立民主政治是布什政府使用的宣传口号。
在影片中,美国派驻当地的官员解散了伊拉克的政府和军队,并找来了一位流亡海外三十年的伊拉克人,作为新政府的领导人。
同一时间,一位中情局的官员质疑这种做法,认为只有伊拉克当地人才了解伊拉克,应该从旧政权中寻找反对萨达姆、但被老百姓所了解的人来组织新政府。
影片并指出美国派驻当地官员的做法,其实是为了成立一个美国的傀儡政权,让美国在撤军后仍能掌控这个国家。
在这个议题上,《绿区》做了一个很有趣的安排,片中特意增添了一个伊拉克百姓的角色,在过程中全力协助美国军官寻找真相,但却在结局中开枪射杀前伊拉克将军这个关键证人。
无论美国出兵伊拉克的真实用意何在,推翻萨达姆政权终究是伊拉克老百姓的愿望,然而当美国的官员们躲在“绿区”这个世外天堂,一边游泳晒太阳,一边讨论如何重建伊拉克时,是不是应该走出去看看眼下的伊拉克百姓正过着什么样的生活,是不是应该问问伊拉克老百姓究竟想要一个什么样的新政府?
对伊拉克的重建,应该真心以伊拉克人的幸福为首要考虑,而不是着眼于美国未来的控制,或如何让美军尽快撤出伊拉克。
《绿区》是一部立场极为鲜明的影片,姑且不论其中所表达的信念是否正确,但在布什政权后,终于有不一样的意见能够被大声说出来。
随着布什政权的结束,越来越多人开始检讨布什政府的政策得失,说是权力斗争也好,说是秋后算账也罢。
但这终究是政党轮替所带来的好处,一项政策的好坏终究会被摊在阳光下检讨,可以有不同的声音来引导人民的思考。
奥巴马在竞选总统之际便承诺了从伊拉克撤军,但在上台后显然发现事情比想象中的复杂,撤军与否牵扯到美国本身在中东的利益和伊拉克百姓的福祉,但民主制度的真谛就是由全国百姓共同对重大国家议题做决策,什么是好、什么是坏,必须老百姓说了才算,否则单方面以政府、以总统的观点来行事,在个别事件上也许更有效率和合理性,但最终的结果却是走向独裁专政。
而一个政府要能真正地听到老百姓的声音,就必须开放媒体自由和言论自由,让老百姓可以从多种面向来理解事件,作出自身的判断后自由表达个人的意见,如此的舆论形成机制才能正确反映老百姓的想法,才能保证政府的施政不会偏离民意太远。
《绿区》于2007年便开拍,预计于2008年3月12日上映。
但最后因为各种原因,推迟至两年后的2010年3月12日。
没什么意思还晃的不停
HOT!HOT!HOT!
109 巷战很爽~
叙事和节奏都差点劲,不过小马哥演得还是很真实的。
切入点真聪明啊。
给这场战争找个理由,而理由却什么也不是
费力不讨好
一般。小马哥下次选戏要好好看剧本啊。最近几部都不怎么好看的说。
头重脚轻
你可能永远无法了解真相,但是,你不能失去了解真相的勇气!
波恩美学混乱
看过的最实战的枪战片,一路乒乒乓乓而过,所谓阴谋论全世界人民都猜到了好吗
因为马达多一星……真的很说教很boring……
greengras 这次晃得也太狠了吧老美的装备真先进
飞机上看的
这里面我最爱的角色是伊拉克瘸子FREDDY,他才是灵魂人物啊
Matt的片子怎么总是摇晃镜头风格的。。。看着有点累。
当伯恩不知道自己在干吗的时候,镜头再晃也是没用滴~
谍影重重复
弱爆了,没事搞神马阴谋论讲神马政治捏,马特达蒙好好的伯恩身手不使劲,被扁得像猪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