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不错的电影,丹泽尔华盛顿的演技没话说,梅姨也把有极强控制欲的政治家形象刻画的很好!
当最后丹泽尔把小队合影放入海水中,仿佛所有人得到了安息!
影片极力表现出即使是小人物,在世界的车轮中也是有价值的,不是被统治阶级任意挥霍浪费的材料!
人的生命不应该为了极少部分人的利益而牺牲,而是为了自己信念中的事情!
怎样把一个人玩残?
就是给他洗脑。
洗脑这件事虽然不至于像影片中如此机械化。
但它却是随时随地在发生的。
我们总是在给人洗脑,也被人洗脑。
所谓社会规则难道不是洗脑的产物。
人生,是一个哲学命题。
一直对这部电影印象深刻,主要是这名字实在太奇怪了。
这难带到是一部和咱大东北有关的电影?
看的时候才发现这名字原来是一个神神秘秘能量巨大的黑心集团公司的名字,好像和咱大东北没什么关系,难道就是起这个名字来恶心你的?
什么年代了啊这。。。。
直到看完翻豆瓣才明白过来,原来是一部翻拍片啊,原来那部确实扯得到什么满洲。。。
好莱坞可以把我们认为这么神圣的事拍得如此阴谋论加点点科幻,够魔幻。
但这电影拍得实在拖沓,平庸,开始我还以为是一部讲创伤后遗症的,后来发现原来是一部政治惊悚片,要不是丹泽尔和列维的精彩演绎,特别是这位沃茨前老公,否则实在看不下去。
电影也没什么难懂,最后无非是理性人性战胜了科技的洗脑。
还有就是这电影里太多太多好莱坞的熟面孔,这一个又一个的熟面孔冒出来,也减少我部分瞌睡😪。
两方面,背景信息和八卦……走位这部2004年面市的电影在我最初的印象里似乎还要早些,然而确实是911之后摄制的,时隔不久,正是美国人政治敏感时期……颇有一番意味。
嗯,当年我也试图把它当做一部动作片来看,因为年少不解风情嘛……观感自然不佳,就像豆瓣的评分和一部分评论反映的一样……什么破玩意,打也不打,故事闷得慌……此片现在在豆瓣仅值7.几分我觉得低给了,尽管它也算不得多么上佳吧,而且窟窿还不少,比如死议员的傻女儿看见杀爹实况还上赶着送个人头之类,白天嘞……很有故事会的风范。
可不,本片翻拍自1962年同名电影,而初版电影改编自1959年出版的同名“政治惊悚”小说,看这卖相就是个奔着畅销书去的路子。
然而有趣的就在这里,小说和初版电影说的是,我没看过小说,在此只能根据相关资讯说两句“韩战中一个美国士兵被俘,后来在满洲被不可名状洗脑,随后放回国乱霍霍一通”这种和精神控制有关的概念,红警玩家自然不会陌生了吧。
后来“满洲候选人”甚至成为一个专门的政治术语,“意思是「傀儡」、「受人操縱」、「被洗腦」的候選人。
”本版电影与时俱进,乾坤大挪移一下故事背景也自然是很正常的事。
这就是电影在背景信息方面我想说的了。
哦,为了更好的为下一个环节做些铺垫,此处插入花边信息少许……
为啥亲娘把崽二十年来第一个朋友兼初恋女友用不知所谓的方法拆散和父亲怪怪的人生小史……下面简单八卦少许,本片导演……乔纳森戴米,赫赫有名的《沉默的羔羊》导演,大腕!
名下还有一部《费城故事》也是丹泽尔华盛顿……露出。
乔导本片料理的一般,不过本片看点实在是在演员这头。
都说华大叔硬朗,其实我看最出彩的还是斯特里普,有三场戏华光璀璨,熠熠生辉,其一:力排众议,舌战群政客扶子上马成了候选人;其二:和财团领头人秘密会商,资深政客嘴脸揭露无遗;其三:深情仰望儿子裸胸,真真看硬了我,不愧是殿堂级的演员啊,把母子之间这种不好形容的,极其复杂的野心、欲望、慈爱……揉捻混合在一起,pia的糊在你脸上……让人惶惑羞惭,又恨又爱……最后,本片也适于作为一部政治制度科普教学片来食用。
终
其一,梅丽尔·斯特里普的演技,其实梅丽尔·斯特里普在片子里出现的很少,但就是那仅有的两小段,就值得你看这部片子,尤其是她说服幕僚们选雷蒙德当副总统候选人那段其二,结尾:雷蒙德人性的复苏,当他把国会勋章还给本的时候,就已经意味着他要和她的母亲一起死了
wars are fought one battle at a time. battles, you win one bullet at a time. 战争是一场场战役打下来的。
战役是一颗颗子弹赢下来的。
乔纳森·戴米的软科幻+政治战争翻拍作品。
在双重记忆里迷走,节奏是硬伤。
丹泽尔·华盛顿不用说了,演技扛扛滴,对飙的列维和梅姨,一点也不逊色。
可是除了出众的演员,剧本庸沓、结局平淡,尤其ROISE这个角色,总感觉不是FBI这么简单。
有点搞脑子,有点悲凉。
说幕后黑手是军方的,论据在哪里?
投訴:這套是美片,但在豆瓣的檔案名稱竟然冇英文原名。
不是第一套外語片是這樣。
第一位開檔的兄台大姐拜托...看過1962年版本就很難禁住不與2004年版本比較。
兩個故事都是講洗腦,40年過去了,民智應該有所開化,從前那種像變戲法式的洗腦解釋已經沒有說服力。
新版本蓋上了基因工程、高科技晶片,這樣的百搭解釋,普羅觀眾又有什麼話可嘰咭呢。
新版本的情節似乎簡化了,幸好改動也算有「誠意」,但比較起來還是喜歡舊版的那種咬落卜卜脆的層次感。
兩個版本的大意都是講「人算不如心算」,洗腦催眠儘然可以改變一個人的行為思想,但終極還是勝不過植根人內心的基本信念。
比來比去,人的原始本性就是有鋪比較癮。
具理智具感情的人都應該有能力分出不同事物的優劣,可以是理性的計算,也可以是主觀的感覺;可以是單論整體,也可以拆項評分。
文明社會著重主見,你的觀點可以不隨波逐流,但只要你能給出理據便可,那怕是天馬行空或是擲地有聲。
若你來套「各打五十大板」,偽善的老外便會對你笑笑,心底則偏見地對你的民族打分。
中國人是被洗腦了。
談到比較,談到意見,我們最擅長說「見仁見智」,「各花入各眼」。
在沒有言論自由的生活空間,我們都是不知不覺地受了這些口號的催眠,誤信這種「偽中庸」作處世之道。
或者,內心是有意見的,但不知何解就是不敢發聲表態,也許,怕是得失對方,怕是暴露自己的愚昧。
話說回頭,人的本性是淹不住的,所以中國人特別喜歡在私底下時或在網上論壇時才誇誇其談,把人評頭品足,好讓本性有所疏發。
剛才談到口號,有一句倒有點意思--「人比人,比死人」。
身為炎黃子孫,為著我的親友的生命安全著想,我絕少拿他們來作比較。
但情人則例外,因為在任的永遠比離任的好。
按:看到有些網民不明新版的結局。
我的想法是:日本人耍家的,中國人耍家的,美國人要耍可以耍得更好。
因为是换台的时候忽然看起来的,所以对电影前段的情节不甚了解(但也不妨碍这样一直看下去,呵呵……)。
对最后的发展是有些困惑的,本听到伊莉娜在电话里叫他之后怎样了?
也走到手术台被在脑里做了改动?
雷蒙德和他母亲中弹死了吗,还是被抢救了?
而本将照片放到海水里意味着什么?
另外,伊莉娜作为一个母亲,着实叫人看了心寒,居然拿儿子去做实验品!
可惜这关于洗脑的片子上在2004年,那时候全美国人民正在被以小布什为核心的共和党洗脑,没人愿意去听反面质疑,所以票房挺糟糕。
Danzel Washington, Liev Schreiber和Meryl Streep,看他们的演出真是没的可挑剔。
剧本也够悬疑够精彩,典型的政治惊险片。
就是当作娱乐片看看,也挺有质量保证的。
这片子比较恶趣味的第一点是母子俩(主要来自母亲)的俄狄浦斯情结。
没办法,当妈的是一个失望于丈夫,但又野心勃勃,不甘老的女人;而做儿子的偏巧又是一个长的挺好看的乖乖男。
第二个恶趣味是Raymond Shaw微笑着走向祭坛的设定,我管这叫耶稣情结。
谁来演这种讨喜角色,谁就是剧作的梦中情人。
派拉蒙的老板Sherry Lansing,一个财大气粗的老女人钦点带有德国风情的型男Liev Schreiber来演这个角色,算不算翻他的牌子?
好奇怪.呵呵.不就是里面那主导公司的名字嘛.很容易让人误会的.不过 丹泽尔·华盛顿 果然不是吹的.另外一个 里夫·施雷伯 也是,觉得都是可圈可点的哦.听说故事是翻拍1962年的东西.那时候是说 朝鲜战争.现在说的是海湾战争.我倒是很想看看1962 年的那个版本.还有一个...那女政客.真的让人知道了.什么叫最毒夫人心 了.我觉得。
哈哈。
比62年版差~~几个演员还行
没想到是惊悚悬疑电影
不失为茶余饭后的开胃点心。
这个老妈有点变态……
本以为看懂了,至少按自己的理解是懂了.但是看到某些牛B人物的分析后觉得本片还存在更深更黑暗的阴谋于此.看来值得回味.丹影帝与梅大妈的演技真是无懈可击.
张力不错,戴米是个好导演~梅姑的气场不是流的!
看不真实的政治决斗
创意不错!
这些好莱坞左派们真是被自由世界宠坏了的孩子,世界快被邪恶包围了,却还在幻想自己在迫害邪恶。。。那年川普撕逼梅姨我们都站在梅姨这边,回想起来还是太天真
亮点是24Hour里的mike出场~
原版已经把各种动力和阻力做到家了,所以翻拍只能改事件,结果事件保持,却把肖抵抗洗脑的力量给改了,反洗脑怎么能靠爱国心呢?爱国心本来就是洗脑工具啊。
两星半。没有好片子看啊
阴谋论啊阴谋论
翻拍得很差。
The.Manchurian.Candidate.2004.BDRip.X264.iNT-TLF
谁看懂了谁是茄子!
Meryl的演技确实不是盖的。
这是什么故弄玄虚的东西啊,看点梅丽尔套装和丹泽尔洗澡……
费力去讲一个漏洞百出的荒诞故事,浪费卡司
丹泽尔华盛顿少有的烂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