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本片的优缺点吧。
优点:用动画的形式描写部分唐代帝王的生平和功过。
部分内容采用了考古的最新探测结果(昭陵没有被盗),对于政变的刻画还算中规中矩。
人物形象采用壁画风格,增加了不少时代特色。
对于李治、李显有比较客观一些的评价,不过对于皇帝个人的性格则说的比较模糊。
那个预告片2是本片的最高水平,看完全部正片都不如这个预告片精彩。
部分介绍了帝陵的一些情况。
缺点:音乐是用已有的素材,里面部分音乐衔接有点生硬。
整体历史观点偏向保守,不过也对部分人物有相对客观一些的评价。
但是里面对于武则天过分洗白,将不少皇室子弟的死亡都推到手下人会错意、诬告的身上,对于一些连坐受死的人则提都没有提。
这就造成了本纪录片里武则天形象的割裂:写武则天那集的时候就是温情、对子孙失望的人设,到了李旦这集的时候就是提防、猜忌。
这部剧的女性人物造型基本都是中晚唐的,长孙皇后的造型很像大历年间的女子,全片最美的女子则是韦皇后。
虽然标题叫做帝陵,可是内容却和陵墓无关,陵墓现状也基本只有部分帝陵提到,而且篇幅很少。
剧集可能是为了赶篇幅,省略了不少内容。
越来越喜欢看纪录片了,恢弘的解说,磅礴的画面,看的让人热血沸腾。
依山建陵,见证帝国兴衰。
从帝陵,看风水,讲述大国历史,传奇的宣武门,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又穿插着一代女皇武曌的武周帝国,历史中的真实人物,早已无从知晓,留给后人的已是无尽的叹息与感慨。
自从无情最帝王,帝王真是一个矛盾的个体,心狠手辣却又充满柔情和贤德。
以史为鉴,从一个普通人的角度看,大概观时事,结良人也是能够学到的“帝王品质”了吧。
1、李世民20岁平定陇西、收复太原,22岁(武德四年、李渊55岁)亲率大军夺取了河南、河北、山东,相当于此时唐朝的国土面积。
武德九年、27岁夺位登基后的前两年内忧外患:东突厥进逼关中、迫使签下渭水之盟,两年天灾。
通过内部休养生息,外部离强扶弱,在贞观三年就派李靖一举击溃东突厥和割据政权梁,各游牧部落共尊其为天可汗,这时他才30出头。
2、贞观九年,70岁的太上皇李渊驾崩。
3、贞观22年,李世民任命少数民族将领占领新疆,建立安西都护府,中断400年的丝绸之路复通。
4、贞观23年、公元649年,51岁的李世民驾崩。
5、21岁的唐高宗李治继位,27岁立31岁的武则天为皇后。
公元669年,唐朝西边打到了近黑海、占领了西突厥和波斯,东占领了高句丽,北占领了贝加尔湖,国土面积达到千万平方公里。
公元683年,56岁的李治驾崩,武则天60岁。
6、公元684年,武太后废了唐中宗李显、立唐睿宗李旦,逼死了被废黜的前太子李贤。
公元690年,66岁的武则天称帝、大周。
李旦当皇帝期间被软禁6年,当皇嗣时两位妃子被诬告杀死、只能当什么事都没发生,五位皇子被软禁7年,随时担心一家被自己母亲所杀。
至高无上权力漩涡中心真是冷酷无情到令人发指。
7、公元705年,神龙政变,50岁的李显登基,当年 82岁的武则天驾崩。
太平公主加封镇国太平公主。
韦后与武三思淫乱后宫、垂帘听政,安乐公主肆无忌惮。
公元710年,李显被妻女毒死。
同年,李旦第三子25岁的李隆基政变(太平公主合作),拥护李旦唐睿宗登基。
(李显、李旦兄弟俩 算是把皇帝的瘾都过了两遍)嫡长子李成器主动让贤、辞让太子(去世后被李隆基追赠让皇帝,李旦的所有子女都手足同心,真是难能可贵)。
太平公主开府、权倾朝野,忌惮李隆基的才能,与其公开较量。
8、公元712年,为了避免同室操戈再现,李旦主动退位,28岁的李隆基登基。
713年,玄宗在太平公主兵变前先发制人,彻底掌握政权。
唐朝把各地分为关中道、河东道、河南道、江南道、岭南道等,相当于现在的省,所以日本现在一些省也叫道。
正在看王觉仁的《大唐兴亡三百年》,2马上看完。
一边看书一边看纪录片会加深记忆,就上网找了一下,找到了这部纪录片。
乍看题目以为只讲帝王陵墓,原来是讲整个历史,算是歪打正着吧。
没想到纪录片还能这样拍,有动画,有实景,很吸引人。
但是,看了两集越来越觉得记录片里的文案跟书里的好相似啊。
不知道后几集的重复度有多高?
看完再评。
与之前作相比,配乐与文案同样精良的同时,大幅度提高了动画效果。
壁画凤格实在是太棒了。
多好的东西,就这还有一大群人喷,真的很不能理解。
我看到很多人质疑的一点在于,是否有太多的主观臆断,我承认的确有很多地方导演组发挥了一下想象力。
但我认为这并无不可啊。
记录片也是一种影视作品,既然是影视作品当然应当允许艺术加工。
历史纪录片只能起到一定程度的历史科普作用,让人对于那段历史有一个初步大体的感受,它是面相大众的,没有人期望通过观看纪录片去了解严肃的,学术性的历史。
也许你对这段历史的了解程度远超常人,也许你是一个历史相关专业的研究者或者爱好者,如果是这样你大可不必看此纪录片,你去看资质通签,你去看新旧唐书,你看去史学界大佬们的论文与著作。
何必跟一个纪录片较真呢?
纪录片的作用就在于让那些对于历史缺乏基本了解的人建立直观的感受,引发大家对于历史的热情和兴趣,从这一点来说,我认为大唐帝陵还是比较成功的。
并且,我认为当下的中国,这样记录片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就这一点而言,我们应当给予其一种肯定或者鼓励的态度。
即便你史料积累远超大众,即便你对某个朝代研究颇深,也请不要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去恶意批评一部和你本不在一个纬度的历史纪录片,因为你从来就不是它的受众。
特别是,当批评的唯一目的,只在于展现自己学识渊博的时候。
这实在有点秀优越感的嫌疑。
况且,对某个特定朝代,掌握多一点的史实,对于历史爱好者而言,实在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情所以唐宋的繁荣与强盛毋庸置疑,屹立当时世界之鼎盛比今日之美利坚有过之无不及,然而每个人看此片的角度不同,可能感悟的也不同,于我而言,最感叹的莫过于这些大佬的折腾,丝毫没有延缓时代的进步,只要把住了舵,哪怕靠浪,也照样扬帆……
题材:历史题材动画纪录片主要内容及评价:以唐玄宗之前的六位帝王陵寝为切入点,围绕从初唐、盛唐到中唐的时间线,讲述了大唐王朝的政治更迭及每位帝王的境遇,其中包含了帝王治国的功过、弄权的手段、家族亲情的取舍等,是了解历史不错的纪录片。
以动画形式和故事的方式,画面也很精美,看到弹幕说有一些服饰、礼仪方面的不严谨疏漏,但总体来说不影响对这段历史的探知和了解。
唐陵应该有十八陵,但该纪录片只讲了李渊、李世民、李治、武则天、李显、李旦、李隆基的陵墓,应该会有第二季,期待。
更具体一些的收获和感想:1. 首先,中国古代的传统思想,是有一个承载魂灵的阴间世界,所以每代帝王都会将其在世的丰功伟绩复刻于陵寝中,而且都会把当时的都城复刻进去,而且陵寝中不仅包括放尸体的地宫,还有大片的寝宫及其他。
2. 唐代的陵墓是开山建陵。
3. 唐代两都城:西-长安,东-洛阳(主要是武则天),4. 大明宫是李世民为给父亲修建的,后来李治修建完成。
5. 关于权位斗争:唐代基本上很少最终是嫡长子获得皇位,好几次玄武门兵变(李世民、李隆基),还有神武兵变(李唐力量逼宫武则天),韦皇后、安乐公主毒杀李显,还有女性弄权(武则天、韦皇后、太平公主),唯一的兄友弟恭是李旦的儿子们。
6. 李渊太原起兵,借匈奴之势挟天子以令诸侯,后玄武门兵变后让位于秦王李世民,死后李世民建献陵。
7. 李世民为秦王时领兵立下汗马功劳,昭陵六骏就是虎牢关,李世民有贤妻长孙皇后。
李世民文物韬略、贞观之治、天可汗,于长孙皇后逝世后开始建昭陵。
8. 门神习俗的由来:李世民被封太子后,迁居咸德殿,夜不能寐,大将秦琼、尉迟恭自请为太子守门。
民间百姓纷纷效仿,驱灾辟邪。
宋代古籍残本曾记载,暮年的李世民曾经发出这样的苍凉一叹:吾死之年二六而已。
9. 李治年号永徽,即位后先处理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关陇集团一言堂,因身体羸弱需要武则天帮忙处理,后来武则天垂帘听政。
李治极大扩张了大唐版图。
死后葬于乾陵。
10. 高宗离世一月后武则天废李显,立李旦为帝但幽禁别院,后于洛阳登基,改号武周。
李显儿女均被武则天处死。
在狄仁杰建议下,考虑储位事宜,公元701年十月,武皇下令西返长安,改年号长安。
后又重返洛阳,神武。
神武政变后武皇传位太子李显。
11. 法门寺,唐代皇家寺院,有出土武则天的衣物。
12. 李显即位后,权臣环伺、功高震主、天子羸弱、孤掌难鸣。
其结果为:李显引韦皇后垂帘,重用武三思。
后韦后安乐毒杀李显。
太平公主和李隆基联手平乱,李旦即位。
13. 武周时期李旦父子即被监禁,这些经历让李旦对皇家权位并不渴望,相反他对妻子极其怀念、教育的孩子之间关系也很好。
即位后一直烦恼传位于嫡长子还是能力强的李隆基,但两个人互相相让,李旦后让位于李隆基。
14. 兴庆宫为李显在位李旦居住之地,花萼相辉楼”的楼名,很好地象征了李隆基兄弟之间的手足之情。
15. 太平公主在神龙政变后被封为镇国公主,为李旦妹妹,开府治世,走上帝国的政治舞台。
又因与李隆基联合诛灭韦氏,并与殿前亲手将李重茂拉下御座,李旦即位后,又将其封邑增至万户,太平权倾朝野。
16. 李旦复兴道教,李白贺知章杜牧刘禹锡等都是虔诚的道教徒。
其他补充:具体各个分EP的更详细笔记可以参考这个大佬总结的,写的很详细,学史笔记▻李渊(大唐帝陵)剧评 (douban.com)
《西汉帝陵》与《大唐帝陵》都看完了,说一下感受:1.西汉篇更偏向于历史考据,整篇对账工整,开篇词写得极其大气,结尾一定会点题,最后的镜头定格在帝陵的图片上;唐朝篇更具文学性和观赏性,台词写得寓意深远。
2.唐朝篇作为第二季,动画制作更加精美,西汉篇里面的古人是不会动的也不会说话,唐朝篇里面的古人都会动会说话,真的像在看动画片一样。
3.西汉篇人物在互动的时候,屏幕上会打出史料原文,唐朝篇不会,唐朝篇更多的是从动画古人的对白中推进剧情。
4.西汉篇切入点就是帝陵,会详细介绍帝陵封土大小,陪葬,陵邑等,估计是因为西汉帝陵在地面上,考古工作相对容易开展,资料也更多,唐陵都在山里面,几乎没被挖过,这方面资料太少,因此帝陵本身的介绍相对比较少。
5.唐朝篇有结合野史和演义,西汉篇没有。
总体来说,西汉篇更学术,风格偏考古;唐朝篇更文艺,风格偏演义;如果是史料干货肯定是西汉篇更好,但是个人觉得唐朝篇的台词和动画,为整部纪录片增加了很多趣味性;看西汉篇的感觉就是真的在看历史纪录片,唐朝篇让我觉得像在看连续剧,所以从观赏性和趣味性上来说,唐朝篇要好一些。
最后,唐朝篇没拍完,到李隆基上台就没了,还会再有下半篇的,期待(๑˙ー˙๑)
1、李渊(唐高祖),献陵李渊发家于西周唐叔虞封地,故称“唐”。
太原起兵。
2、李渊儿子李世民,杀大哥、四弟,后“贞观之治”,唐太宗。
成为太子前,是秦王李世民。
昭陵六骏:陪李世民大涨逝去的六匹马。
东突厥自作孽管理不好+寒冷=被唐灭,且部落人心早不在,于是原本依附东突厥的北方少数民族全部归附大唐。
归附后,唐设立四个都督府,任命突厥本族首领统帅原有部众,保留原来组织与风俗习惯,实行高度自治。
而投唐的突厥首领都被授予京官武职,五品以上胡人武官几乎占至朝中同级官员的一半,数十万户突厥民众迁入中原,其中一万多户选择永远定居长安。
(东突厥自己管理不好,民心失散,而唐包容)自古帝陵都在都城北。
长安西北面是汉陵,唐朝选择了汉陵的东北位置。
李渊遗诏对自己陵墓:斟酌汉魏,从简。
长孙皇后(13岁与李世民结婚的发妻)玄武门之变:秦王李世民杀太子&四弟(李渊一共四子,三子之前已去世)。
汉陵,越华丽越易被盗。
最长的建了50年(地上建筑多),下葬时器皿都放不下,用了全国赋税的三分之一。
可即便这样,汉陵到了汉末很多还是被盗了。
但汉文帝霸陵依山而建、简朴,却没被盗。
昭陵,九嵕(zōng)山昭陵:皇帝在北,亲戚大臣葬在其南面(陪葬墓区),与长安太极宫一样的布局。
贞观22年,阿史那杜尔大破西突厥,至此大唐疆界被推进到帕米尔高原和中亚广大地区,近四百年的分裂之后,丝绸之路再次恢复畅通。
没有民族之分,没有相貌之区隔,没有文化之偏见,广采众长,包容并蓄。
(任人唯贤,包容的结果)而公元7世纪的欧洲大地,正因人种、宗教互相残杀。
(公元5世纪后期到公元15世纪——欧洲中世纪,黑暗时期一般指中世纪早期)但李世民的儿子们互相残害,为保被废太子免遭杀害,生性柔弱的李治被立为太子。
李世民很喜欢王羲之的书法,尤其是《兰亭集》。
他找人抄了很多送给王公贵族,所以至今有这么多《兰亭集》的摹本。
很多观点认为《兰》至今还在昭陵内。
3、李治、武则天,乾陵,梁山总章二年(669年),唐朝疆域达到最大。
帝国版图东临辽东,西临咸海,北越贝加尔湖,南至越南横山,总面积上千万平方公里。
大唐版图臻于极盛。
此时长安人口已破百万,成为世界最繁华的城市。
662年,太极宫北方,更加瑰丽的大明宫,成为帝国的象征。
在李治统治下,大唐光芒万丈。
但风疾影响了高宗,后面身体不大好,加上李治一开始掌权时权力都在大臣手上,就不敢让大老爷们代政,让武则天垂帘听政。
学者们认为,正是唐高宗和武则天执掌帝国的半个多世纪里,开阔的视野、繁荣的经济、包罗万象的思想,铸造了自信、开放、乐观的盛唐精神。
历史对唐高宗的评价有失公允。
武曌(zhào)——武则天创字。
乾陵无字碑,落成时碑身没有一个字。
但宋金以后历代游人题字(有现已绝迹的女真文字刻)乾陵墓道口有大量石梯堆着,很难进去。
估计没有碑盗墓,考古学家也没挖开。
墓按生前宫殿布置。
唐高宗与武则天酷爱书法,估计有很多唐代书法。
4、唐中宗,李显,凤凰山,定陵李显两得立储,两次登基,但在位时间不足六年。
中国古代男权社会,历朝历代男性垄断了方方面面的社会资源,制定了一套男权至上的意识形态和宗法社会,而大唐似乎不在其中。
继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之后,奔放、开朗的胡风胡俗便有力地冲击了中原王朝的礼教观念,加之李氏皇族本身就有北方少数民族血统,他们逐鹿中原之后,继续推行怀柔、开明、胡汉一家的民族政策,在此基础之上孕育出了恢弘大气的王朝气魄。
在这时,武则天进一步打破男权社会的藩篱,飞身九五,为当时女性追慕仰赖。
唐有功臣陪葬制(功臣死后葬在帝陵以南,这一制度在高祖时出局规模),但定陵无一功臣陪葬。
李显老婆韦后,和武三思婚外情、勾结。
李显后被韦后和女儿安乐公主毒杀。
5、唐睿宗李旦,丰山,桥陵李旦及其五子被武则天幽囚7年后,住在兴庆宫(前身)——隆庆坊。
李旦第三子李隆基和姑姑太平公主发动兵变,杀韦后集团。
夺回政权后,让父亲李旦登基。
李旦因为一生都在母亲控制下,看着母亲武则天杀了别的儿子,只想安安全全过一生。
李旦的嫡长子李成器(后改名李宪),把太子之位让给了三弟李隆基。
李隆基后兴建兴庆宫,花萼楼表彰兄长和兄弟之情(花萼两字来自《诗经》,兄弟之间花萼相辉)。
开元29年,741年,李成器病逝。
李隆基追谥其为“让皇帝”,以帝王之礼安葬其桥陵之侧,是为惠陵。
兄弟五子7年关在一起,感情甚好,在唐朝百年兄弟阋墙、互相杀戮之后,很难得。
所以,其余三子去世后,也都获赠太子陪葬桥陵(惠庄、惠文、惠宣太子墓)史书中以淡泊好让为名的李旦,他同胞妹妹太平公主却性格、相貌与武则天都很相似。
与李隆基一起发动政变后,太平公主也是权倾朝野。
有唐一代,都是信道家。
大唐建立之初,拥有一半胡人血统的李氏皇族需要一位富有威望的汉人先祖来安抚天下人心,高祖选择了老子李耳,成为大唐皇帝的先祖。
道家被奉为最高信仰。
武周以来,推佛教。
为重塑李唐,李旦提升道教地位。
在大唐历史上,道教的复兴是一次重要的文化事件。
自李旦推崇道教之后,李白、杜牧、刘禹锡、贺知章等大诗人都是虔诚的道教徒。
或许正是道教推崇的神仙境界,培育了诗人非比寻常的想象力。
而干掉姑姑(太平公主试图发动兵变前,被反制)之后,李隆基开创了“开元盛世”。
公元8世纪,大唐拥有世界三分之一的人口,粮食产量和工业产值也超过世界的三分之一。
空前规模的桥陵就是在这样一个空前繁盛的时代诞生的。
其实具像化的工程,也是成全李隆基自己的一片孝心。
桥陵内墙面积12800亩,将近乾陵4倍的面积。
城垣周长13公里,只比现存西安明城墙周长短750米,城垣四角均设角阙,四面各辟一门。
加上东南陪葬墓区,面积三万亩,相当于2800多个足球场大小。
据史料记载,桥陵建成之时,拥有地上建筑140多件,陵园西南的下宫更是阁楼重重、殿台相望。
除30多名官员和数以百计的守陵士兵之外,另有400多户人家供陵园日常用度。
李旦一生两次登基、三让天下,总共在位8年(太上皇也是王),但正式执政仅两年,虽建树甚微,却明于识人,适时禅(shan)位,在险恶的政治局势中,能洞察时世,急流勇退,最终为开元盛世的到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6、结尾经过一个世纪的沿袭与发展,皇权的庄严与神圣,终于在睿宗的桥陵之中得到了几斤完全的展现。
整个桥陵陵园的平面轮廓,几乎与长安城如出一辙。
甚至连长安城东北方的大明宫的位置与性形状,也高度相似。
李旦入葬后,桥陵的营建仍然持续了30多年,这座修建周期几乎跨越了整个 开元盛世的大唐帝陵,终于成为一个真正镜像、与幽冥世界的王朝缩影,和一个令人仰视的极乐世界。
公元650年长安城太极殿,李治改年号永徽,徽,美好之意。
唐三省六部的制度下,皇帝的政令必须由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核,最后交由尚书省执行,三省相互牵制,共同像皇帝负责,由三省组成的宰相集团,总百官治万事,是帝国实际的权力核心,而长孙无忌为检校中书令、同时又知门下省事,独掌两省大权,大肆铲除异己,朝堂之上一言堂。
永徽六年,李治28岁,联手徐愗功(原名徐世勣,李勣),立武昭仪为后,李治击败关陇集团。
公元658年,苏定方平定西突厥。
公元661年,昔日中亚大国波斯在内的河中十六国归附,中亚河中地区全部纳入安西都护府的势力范围,大唐疆域达到了历代中原王朝向西扩张的顶点。
公元663年,刘仁轨率领唐军在白江口一战,大破百济与日本联军,一举奠定东亚地区以唐为中心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格局。
公元665年,皇后摄政。
公元669年,帝国版图东起辽东、西临咸海、北越贝加尔湖、南职越南横山。
北越贝加尔湖
书圣纪碑是武后打破帝陵不竖碑碣的传统,在陵园朱雀门外,为高宗竖碑。
用两天时间追完了这部纪录片,竟然有了写点什么的冲动。
虽然名为《大唐帝陵》,但是本片对于陵寝本身的着墨很少,大量篇幅都在讨论陵墓主人的生平。
从初唐到盛唐,六位皇帝,他们的大起大落、悲欢离合,尽付只言片语之中。
他们的陵寝,无论初时多么宏伟壮阔,如今皆已衰败寥落。
所以哪怕是大唐的皇帝,放在历史的长河里,也只是偶然闪烁出些许光芒的尘埃。
我们这些布衣黔首,更是浮尘般的存在。
这样一想,为生活中那些鸡毛蒜皮的不如意而烦恼,真的太愚蠢了。
人生苦短,如白驹过隙,做好自己,安心度过每一天,足矣。
纪录片中提到了六位皇帝:李渊、李世民、李治、武则天、李显、李旦。
其中四位皆为人们所耳熟能详,唯李显与李旦较少被人提及。
我也是第一次比较详细地了解唐睿宗李旦。
作为一名皇帝,他或许并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政绩,但他绝对能够称得上是一位教子有方的父亲、一个尽力孝顺父母的儿子、一个呵护妹妹的兄长。
在武周政权结束后的动荡岁月里,他用自己的睿智,对李唐王朝重新获得稳定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在母亲的高压下坚守自我李治与武则天一共育有四位皇子。
长子李弘早逝。
次子李贤与母亲产生嫌隙,被废黜太子位后,死于流放地,传闻是被武则天杀死。
三子李显于唐高宗李治死后即位,一月有余即被武后废黜。
四子李旦于李显被废后即位,但随即被软禁,六年后被废。
武则天称帝,李旦被降为皇嗣。
公元698年,武则天在狄仁杰等大臣的劝说下,决定将政权归还给李氏。
她命人前往房州,将庐陵王李显接回洛阳。
政治嗅觉敏锐的李旦数次称病不朝,请求将储君之位让于李显。
当年九月,武则天复立李显为皇太子。
李旦的哥哥李显被复立为太子后,一度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但依然无法阻挡祸事降临。
一个普通的午后,他的嫡长子李重润与其胞妹李仙蕙、妹夫魏王武延基等私下议论张易之兄弟何得恣意出入内宫。
在那个告密之风盛行的年代,这样的议论很快传入武则天耳中。
武则天大怒,令李显自行惩处子女。
或许是流放年月里的凄苦令李显不堪回首,亦或许是母亲的严酷使李显如临深渊,这位复立不久的皇太子在绝望与恐惧中回到东宫,竟令嫡长子李重润与女婿武延基自尽谢罪。
身怀六甲的李仙蕙在极度的悲痛中早产,孩儿夭折,她也在无尽的痛苦中凄凉地死去。
李旦也没有比李显更幸运。
李旦身为皇太子期间,武则天宠信的宫女韦团儿向李旦示爱,得不到李旦的回应,于是构陷李旦最宠爱的两位妃子行巫蛊之事。
武则天大怒,趁二妃入宫请安之时,将其杀害。
李旦虽心急如焚,但也无可奈何。
为了不再触怒母亲,李旦只得告诫东宫诸人及年幼的孩子们,不得再提二妃之事。
李旦的隐忍却并没有换来更好的结局。
韦团儿诬陷二妃之事败露后,武则天认为,李旦做得如此滴水不漏,一定会对其心怀怨恨,一定要严加防备。
于是将其软禁东宫,他的五个童心正盛的儿子也被幽禁深宫,与世隔绝,连在院子里活动的要求都不被允许。
这样的幽禁岁月,直到李旦辞让太子之位才告结束。
从武则天所生的四位皇子的遭遇中,我们可以一窥这位女帝即使身为母亲依然强势狠辣的作风。
做武则天的儿子,一定是一件非常艰辛的事。
但是,李旦在艰难的岁月里低调隐忍,在荣登九五之后依然圆融通达,在漫长的幽禁岁月里培养出了五位能力卓然又谦逊相亲的儿子,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他的灵魂深处,一定有一个坚韧的内核,支持他在世事的风雨中坚定地走下去,并感染了身边的人。
二、在权力的阴影中不灭亲情桥陵陪葬墓之一——代国长公主的神道碑上,记录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宴会。
公元690年九月初九,武则天在洛阳登基,改国号为“周”。
大典过后,为了表彰新朝初立,武皇在明堂设宴,慰劳群臣。
与繁冗的登极大典相比,宴会的氛围本应轻松随意一些,但女皇身上独一无二的威势令在场的官员们屏气慑息,无所适从。
宴会开始不久,一阵银铃般的童声打破了沉寂。
李旦年仅五岁的儿子李隆范在向女皇献上祝愿的同时,也以主持人的身姿向在场的百官宣告节目的开始。
当时仅六岁的李隆基男扮女装表演流行舞曲,李成器以一曲《安公子》惊艳四座……宴会的欢庆逐渐被小皇孙们带入高潮。
六十六岁的女皇沉浸于空前的喜悦之中,这是她少有的感情流露。
碑文中没有留下更为详细的记载,但是学者们相信,孩子们的演出,正是李旦的精心安排。
李旦的五个儿子在童蒙岁月里被幽禁长达七年之久,但依然不妨碍他们博古通今、精通音律。
其第三子李隆基还主导了唐隆政变,诛杀韦氏集团,甚至在之后与太平公主的政治斗争中取得胜利,并将大唐带入万邦来朝的全盛时期,可以说是一位胸有丘壑的文武全才。
虽然史书没有记载,但我们不难想象,在幽禁岁月里,素来心思细腻、斯文儒雅的李旦,一定频频为了孩子们委曲求全、上下打点。
五个孩子在日复一日的逼仄时光中,一定有书籍和乐器相伴。
他们相依为命,凝成了世所罕见的手足情谊,成为了帝王家的一段佳话。
李旦对亲情的珍惜,不止于自己的孩子,还有自己唯一的胞妹——太平公主。
太平公主与李隆基的政治斗争进入白热状态之后,深感形势不妙的李旦坚决禅位于太子李隆基。
这一举动的深意,是为了政权平稳更替,也是希望误入歧途的妹妹不要越走越远。
李旦成为太上皇后,依然对三品以上官员的任命、重大刑案、帝国大政有最终决定权。
然而,被追求权力的欲望冲昏头脑的太平公主并没有体会到哥哥的用心良苦,依然执迷不悟,最终,也只能走向坟墓。
李旦的一生,或许并没有什么耀眼的政绩,但他结束了自武则天之后帝国政权的更迭动荡,知人善任,选贤举能,将皇权平稳地交接给了能力卓越的接班人,为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在强势狠戾的母亲的高压之下,尽可能地呵护亲人。
他对权力淡泊,却肩负起了身为皇帝、身为父亲、身位兄弟的责任。
他是一个在被权力扭曲了的空间里成长起来的人格完善的人,难能可贵,完全担得起史家、后人对他的评价——睿。
人的一生,都有各自的烦恼。
不管是帝王将相,还是黄冠草履,都有身为凡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如何在自己的际遇中修炼出一颗淡定而强大的内心,成为一个圆融通达、人格完善的人,是吾辈一生的课题。
如果说人生就是一场修炼,那李旦的这场修炼异于常人也难于常人,他修炼的成果,也远远胜于常人。
这类纪录片统称为打鸡血口水片。名为帝陵,然而涉及帝王陵墓的内容还不如考古片的多。
很好的科普视频~从陵墓窥探我认为最辉煌的时代
从帝王陵墓为切入点谈唐代历史这个角度相当不错,动画制作也算ok,特别是将武则天那几个儿子的故事讲清楚了让对武皇后期有点混乱的我受益匪浅。这个纪录片甚至还搞了从兄弟阋墙开端到让帝睦和结尾的首尾对照,人为打造了一个团圆结局,还挺有趣的。本来是想打五星的,但最后一集赞美玄宗终于将被女性祸乱的朝堂挽救回来的文案听着多少有点不对味。这里得扣掉一星。另外比较遗憾的是只说到睿宗结束实在不过瘾,我还想看玄宗的故事呢……
制作良心!内容就见仁见智了。3D部分的画面比较令人不适。文案不错,但解说让人犯困,央视纪录片这块子不能找年轻一点的声音嘛
文案君口癖:然而……,但…;然而……,但…
看完第一集就想打五星,文案是真的有功底,内容说得挺扎实,主体是每代帝王时期的历史,但帝陵情况的描绘也没有少,有几个可以建议再多说些帝陵建制方面的细节。动画画面制作精良,看着很舒服,很精致。第一季10集包括李渊1集、李世民3集、李治1集、武则天2集、中宗李显1集、睿宗李旦2集。第二季从李隆基开始,看来收视率还是会保持的!另外,建议1.5倍速。
无功无过,没有西汉帝陵好看
历史线条有点乱,更多侧重于皇帝的生平,而非陵园介绍,当然更重要的原因是时间太过久远,要么没有记载,要么没有开发,要么已被盗掘,总之一般般,耐着性子看完的
没看够,以为能借此重温唐史的,到李隆基就结束了。某些抒情有些多余,情节组织得可以更精炼一些。
亭台楼阁和朝堂的3D动画非常美貌,是看这部剧集最大的享受。纵观下来,汉代的古建筑因为房脊笔直阔大显得庄严肃穆,唐代建筑的屋檐就窄了些,并且房脊略有弧度,金色的屋瓦也显得华美(希望是尊重了史实的)。内容依然是宫闱之争的片段,可惜只讲到第五位皇帝——睿宗,玄宗甚至都没讲完。应该是规避汉陵已经占据的偌大平原,唐陵在更北的方向遁入大山。曾经觉得汉只有高祖和武帝承袭大脉,其他的多少都显弱势,但是看完唐宫觉得汉宫还好,因为唐宫干脆出了位女皇(我对女皇没意见,因为左右都是皇权,性别并不重要),此外亲族之间的关系也更恐怖。脚本注重故事性,包含了许多想象的成分,但这毕竟是纪录片,多呈现一些史料或者考古的证据最好。
这个动画太出戏了
第九集好评,针对武则天、韦后和太平的词藻让人听了颇不舒服,“女主乱政”,虽然透过他人之口,不过也能看出是编剧的观点之一。昏庸的男皇帝比比皆是,主观性太强,不得不扣分。
西安有坟景房吗?一定很贵吧?
三星给的是建模。感觉对女性掌权者的措辞都有失偏颇,预设了牝鸡司晨的立场。都从李渊讲起了,加一嘴平阳也不会怎么样。武则天不讲她搞殿试武举之类的政事,或者骂她滥用酷吏都行啊——没有,基本在讲怎么迫害儿子,连带着她老公李治也没咋讲政事。上官婉儿整一个消失,宁愿讲点李旦找老婆尸骨的野史也不愿讲她。太平和李隆基的斗争失败,成王败寇的事被讲成是女人误入歧途,而且讲唐隆政变的时候直接把太平无视了,后面介绍里才一句带过。韦团儿、韦皇后和安乐本来没干啥好事就算了。主要女性历史人物里只有贤良淑德的长孙皇后是被夸的。
李世民给他的子孙后代做了个很不好的范例,导致唐朝叛乱上位众多,不过从另外一个角度讲也让李唐王室一直保持旺盛的斗志,而非其他王朝一样只能祈求嫡子不要是个蠢蛋。帝王心性狠辣无情,为权死于争斗者甚众,搞这么厚重的陵寝确实空耗国力,不过也为后世了解前朝提供了一个不错的实证。
比真人的历史记录还是差点,用动画来做纪录片倒是挺新颖的。
旁白脚本尤其赞!
叙事很流畅,讲历史的角度也比较全面,配音很合适,动画做得也挺逼真。听到BGM觉得很熟悉,惊觉是《长安十二时辰》和《河西走廊》里的。
勉强算是以考古为主的历史纪录片。动画还是有很多常识性错误。
纪录片还是不要放置太多的主观意识吧。台词就,满华丽的。。第九集为李旦育儿感动到了,帝王家能这般兄友弟恭的,凤毛麟角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