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当第一次听到身着晚礼服的众男士齐声高歌Nirvana:Here we are nowEntertain usI feel stupid and contagiousHere we are nowEntertain us...顿时热血沸腾。
能把Grunge音乐和百老汇结合,如此化腐朽为神奇,定是大师手笔! 其他似曾相识的老歌更加让我头昏脑胀。
这种对80和90年代的怀念感觉,胜过看芝加哥的舞蹈剧。
▶“世界上最美妙的事情莫过于,付出爱,对方亦报之以爱”,这是克里斯蒂安的话语,亦是《红磨坊》的“灵魂”;如果让这部爱情歌舞剧更有韵味,导演巴兹•鲁赫曼(《了不起的盖茨比》导演)采用了戏中戏的方式,从一开场就明确的告诉观众这是一部“三重戏”,用以谱写余音绕梁的“曲中曲”。
影片以乐队指挥机位开场,空旷的舞台上除了指挥之外再无一人,没有乐手、没有布景,随着幕布的开合呈现着故事的开始与落幕,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第一重“戏中戏”,乐队指挥面对着镜头指挥着,他无疑也是在调动着观众的音律,第一重戏中戏自此形成,电影院的观众既是影院的也是舞台下落座的人,随着克里斯蒂安的回忆,吹起了一层灰尘,华丽重现,第三重戏中戏来了...年轻的诗人邂逅了美丽的歌姬,然后彼此的命运发生倾斜与翻转,本以为自己只爱钻石的莎婷,发现原来爱情的来临更为美妙;一直视爱情为氧气的克里斯蒂安,决定大口的呼吸莎婷呼向他的空气;爱情的美妙不在于一蹴而就,而是曲曲折折的过程,代表着权/利的公爵与死神操控的疾病夹杂在了这段感情中,莎婷最终拥抱了爱情却失去了生命,那是1900年,肺结核最盛行的日子,留下了克里斯蒂安,只为把他们的爱情故事传下去,此刻双重“永流传”结合了...▶回顾这部歌舞剧的舞台效果:壮丽的布景、节拍吻合的旋律、演员无瑕疵的演出,再加上浓浓的波西米亚风格,妮可的颜值与身材,伊万富有魅力的表情,这部《红磨坊》是我钟意的那一拍。
谁说此片是一部凄美的爱情故事,看到一半我真想仰天大笑几声。
1如果你是个妓女,并且还是某个俱乐部的头牌大腕儿,期待着有权有势的人来扶持你的人生,从此衣食无忧,觥筹交错地生活,会不会突然出现一个穷光蛋,问你:今夜我们有爱就够了。
这个理由有够操蛋。
我们有爱就够了,你拿什么来偿还我的一夜恩情,露水夫妻还得天时地利人和,你毁了我依傍他人的好事,然后把你裤子口袋翻出来给我看看里面错乱的针脚,然后你说:只要这一晚。
我们有爱就够了。
开什么国际玩笑啊。
2穷作家口口声声向往自由,美丽与爱情。
但是被打击一下,就气得可以怀疑对方的感情,殊不知对方忍辱负重要拯救剧院,还承担着不治之症的心理压力。
当着众人的面把钱仍在她身边。
男人竟比妓女更薄情。
妓女尚且懂得付出自己去照顾大局,男人却只会被嫉妒之火燃烧得咬牙切齿。
说起来真是觉得好笑。
米有了。
搞笑死了这部片子。
本来应该并不喜爱这类超级浮华的歌舞片的,但是影片文本的包容性将我折服。
首先,当然是“歌舞片”这一大类型的一次成功回归,本片——一个穷作家与一个崭露头角的美艳歌舞女郎之间悲剧华美的爱情故事的叙事手法(虽然有着一个文学 舞台剧 电影的嵌套关系故事依旧是贫弱的)和内核我们可以称其为狗血、烂俗,或者,我们可以称其为古典。
在歌舞片这一类型式微的时候,这部片突然回到了当初,一个最朴素的故事。
并且本片浮华的歌舞场面也是一次歌舞片的复魅,或许歌舞片最初便是如此:“巴斯比伯克利式的华纳歌舞片”豪华的场面铺排,在康康舞一段对于画面与色彩的大胆表达已经是一种坎普美学式的体现了。
当然,还有其对于《蓝天使》的致敬、对于《绅士爱美人》的致敬,不禁令我们梦回那个歌舞片最辉煌的年代。
不过,对于饱受好莱坞歌舞片一轮又一轮摧残到疲劳的人自然很难对于这个故事买账。
因此本文不仅在美术上有所突破,更在文本层面进行了一次大胆尝试。
本片在回到最初的歌舞片叙事模板的同时在类型上又进行了大胆的跨界,结合了当下最流行的大众文化:MV、MTV、电视动画、宝莱坞印度文化等在视听上进行拼贴。
首先自然是将nirvana与康康舞结合一段,当然更有将《绅士爱美人》与麦当娜的结合,一个梦露在演唱《钻石是姑娘最好的朋友》的过程中突然转变为麦当娜的MV,更不用说后面两个男人演唱《宛如处女》了,传统与流行文化之间的结合同时也有女性主义思想萌芽。
当然,也有对于印度文化西塔琴的使用,更有对于Elton John《your song》的演绎,多愁善感的男女感情在流行文化与后现代美学之中得以再一次呈现,本片对于形式上创新的追求胜过对于老套爱情故事的后现代改编,因此本片并非新瓶装旧酒,故事才是瓶,形式才是酒。
全片对于传统元素的“致敬”更有人偏向以“重绘(palimpsest)”来称呼,指在之前已经存在的内容已被全部或部分抹去的文本上的重写,而在后现代美学语义中重绘更是一次互文性的体现,旧与新在这一刻互相补充交叠,旧的未曾消失,新的已经出现。
每一次视听语言:镜头快速剪辑、流畅的虚构场景推进(特效)、坎普美学、传统舞台剧歌剧式顶光与背光、复杂多样的音轨(滑稽的音效、多类型的音乐种类)相互交叠,各种文化文本在纵向的历史深度与横向的形式对比之间相互交织成为一个复杂的互文系统,最终形成一个“装饰性的、需要审视的、密集的、从头至尾都需要解读的文本”。
全片的文本表达通过画面、音响反应出复杂的文化深度,正是当今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多种多样从古至今多到令人眼花缭乱的文化的一次呈现,就像一块黑板上层层叠叠堆积着从昨天尚未擦净的数学英语笔记到今天的语文物理数学课板书繁多的内容,是一系列不同流行文化的类型痕迹,与来自一连串不同历史时期各种各样且又各具特色的类型文本的奇迹般的共存。
而更令人惊奇的是,影片最终并没有陷入“什么都行”式的虚无主义与犬儒,那是一个导演内心世界混乱对于自身影片掌控力不够的体现,而是走向了一种“超类型”,讲各种文化进行一次层层叠叠的刻写,一个场面唤起的是大量的类型记忆,在本片中或许看似混乱不合时宜的对于经典电影音乐与现代文化的混合某种程度上是对过去、未来与当下共处在如此后现代语境之下的一个表达,其文本复杂度达到了空前的程度,然而却通过一个最古典的类型中最“狗血”的故事与叙事模板达成了共识。
他固执,不顾父亲反对,来到浮华巴黎;他一样好色,看见她的美丽,在朋友的帮助下结识她;他理想主义,整日跟她大谈“爱”;他接受公爵的投资自己的剧本,却不允许她背叛他;他从未过问她的病情,他从未给她生活;他要她跟他走,离开她的红磨坊,她的家。
你这男人若不是太幼稚,就一定是太过自私。
总是将所谓的爱放在嘴边,蛊惑着一个将自己保护在现实之中的她。
你比公爵崇高在哪里呢?
你说你有爱,不一样是因为看见她的美丽容颜曼妙身姿么?
你说你有理想,靠的还不是公爵的资助,才能写着你那俗烂的公主和青蛙的故事么?
你聆听过她么?
她说她害怕流浪在街头的生活,她害怕容颜变老,所以钻石是最好的朋友。
她想变成明星,她想实现她的事业她的梦想。
而你却说你无法忍受嫉妒,你逼她离开红磨坊,放弃她所有的生活,而你能给予的,什么都没有。
原谅我从这厮的角度,实在看不出任何伟大和感人之处,甚至因为你日日将爱放在嘴边让我作恶,难以观赏下去。
女人啊女人,爱究竟是什么,非要耗尽自己孤注一掷地选择么?
你要的不过是一份微不足道的安全感。
这场歌舞升平,又一次用高尚的字眼欺骗着无数的女人,去相信,去追求,去付出。
只因他说给你美、自由和爱。
我知道这是部爱情片,也知道这是部歌舞片,唯一不知道的这居然还是部喜剧片,当然,最后还是个悲剧。
片子的故事本身其实没什么好说的,无非老套的穷小子和有钱人争美女的故事,有钱人和美女一定是权钱交易互相利用啦,只有穷小子和美女才必定是真爱,因为,有钱人都是没有爱这项技能的。
没错,多少年,起码几个世纪吧,爱情故事多半都是这么设定的。
不过,对于现在这个时代,这可不是什么好设定了,也不是正确的。
我一直以为,网络时代最大的好处,就是能让大家畅所欲言,真的畅所欲言,不论你是何身份,有没有地位,你的发言一样可以被所有听到了。
也正因为此,很多从前一直延续不变的设定也渐渐被人们所厌恶了。
看这电影最大的感触,并不是来源于电影本身,更多倒是来源于弹幕和评论。
尤其是评论,从前往后翻,能清楚看到随时代变迁,观众喜好的变化。
因为一开始的评论,有说浪漫的,有说男主很深情的,有diss女主的,嫌她不够漂亮,歌不够好听,等等等等,但是没有骂男主的。
可是后来,渐渐地,骂男主的开始多起来了,我非常不喜欢男主,所以我是喜闻乐见的。
在我看来,这个男主很自私,爱不爱的暂且不论,我只知道他的爱是非常自私的。
曾经,大家都会感动于这种所谓的爱情,但实际上,也不知道这种爱情是为了满足谁呢?
女主总是牺牲最大的,不是吗?
我不懂为什么这种爱情片总是让女方作出牺牲,“伟大的细绳 ”,甚至连童话故事都这样,那个著名的童话《海的女儿》,其实很气人啊。
唯一的解释,我想,可能因为这都是男人写的……我喜欢其中的一个评论,这本来就是公爵和名妓之间互惠互利的故事,偏偏有个男小三硬插一腿,还自诩为真爱。
作家男主很会洗脑了,孜孜不倦地向女主灌输她真爱最可贵,为了真爱什么都可以抛弃什么都可以牺牲这类的思想,可他又凭什么确定,只有他能给女主真爱,凭什么断定公爵对女主的就不是爱呢?
哈,这也往往是很多爱情片里从来就回避的问题,于是我们又回到了开头,若一穷一富一美女的三角爱情片,基础设定便是富人不能懂爱。
很无耻了。
如果相遇是个美丽的错误,我一定还是这样的选择;如果爱你是个现实的错误,我一定还是这样的选择;如果现实是我们相守的阻隔,我一定还是这样的选择;如果转身是生命终结的骊歌,我要和你一起承受所有的苦痛,为什么你要一个人走
时间过去了这么久,用现在的眼光来看2001年的《红磨坊》依然很好看,如果经历数年后,我想电影会成为歌舞电影的一个经典代表作品。
在电影中我们能看到大段大段华丽歌舞唱段,康康舞和甲壳虫、艾尔顿·约翰、麦当娜、斯汀、涅磐、皇后、U2等乐队们耳熟能详的现代名曲交织在一起。
让我们看到艳光四射的妮可在钱醉金迷灯红酒绿的红磨坊中芳香四滥媚惑男人。
可能是我个人就是喜欢这么精美、华丽、热闹、靡滥的歌舞片,所以才会爱上《红磨坊》。
歌舞片的电影情节一般不会太复杂,红磨坊一位红牌歌妓爱上了一位贫穷的作家,而有钱的男爵却想占有歌妓。
穷作家只能给歌妓带来爱情,这些看似高贵高尚的内容却华而不实的精神食粮,男爵能给歌妓带来成名演出机会、带来钻石,这些虽然都带有皮肉交贸色彩的东西但却是很多人不能缺少的物质需要。
歌妓为了生活为了爱情不得周旋于俩个男人间,爱情与钻石可能是每一个女人一生都在追求的,最后歌妓大胆选择了爱情放弃了钻石,那怕只是短暂的炫烂,这注定了电影故事的悲剧性。
妮可在电影《红磨坊》中的表现相当惊艳,记得当年也因歌妓一角色得到奥斯卡最佳女主角的提名,个人觉得当选最佳女主角没有什么不妥,或许评委被她在《红磨坊》香艳的美貌所吸引而忽视了她的演技,妮可只能在次年《小说人生》扮丑来摘冠,真是一座迟到的奥斯卡。
被《红磨坊》里边的歌舞场感染得是热血沸腾,接着又找来《妈妈咪呀》、《圣诞惊魂夜》、《芝加哥》歌舞片来观看。
当然这种重情不重欲的故事更多存在艺术作品,让后人对祟高的爱情进行歌功颂德。
现实生活中的男女会理智的多,爱情是吃不饱的面包,钻石可以换来更多的面包。
凡夫俗子们在爱情与钻石面前二选一时,会选择什么呢?
我会选择钻石,也可能我是一个拜金主义者,相信人生需要爱情,爱情不可能永恒,钻石才是真正的永恒。
1.尼可真漂亮啊真漂亮。
不过作为冷美人类型的,不适合这么波希米亚的剧情啊,还是Others好。
2.早就知道伊万.Master欧比王.麦克格雷戈早先是个文艺青年,但木有想到他滴嗓子还真是相当地不错。
3.作为传统反派,公爵好可怜那。
因为有钱有势,就被穷光蛋的作家给写的遗臭万年了(其实他也没干什么坏事,除了推倒以外)。
还好,现实中的女士们火眼金睛,早就洪流般涌向这类钻石王老五了。
4.为什么只有文人小白脸会成为爱情故事的猪脚涅,因为他们会写剧本。
其他只会买钻石的或者只会出力气的,不管有没有抱得美人归的机会,都消失在历史的影子里面了。
所以别相信“郎才女貌”这类成语了,都是怀才不遇的小白脸杜撰出来的,哈哈。
我来写剧本的话,一等美女嫁给了公爵,高唱钻石恒久远;二等美女嫁给了她身边的人(舞者或者手艺人),艰辛而隐忍的生活;文艺青年永远处于热恋和失恋单摆之中,于是灵感迸发,写出传世佳作,然后孤独一生,死后成名。
各居其所,完美,和谐.....恩,和谐......--布景和服装、化妆实在眩目,得奖名至实归;唱歌方面,虽然把好多经典名曲串了进来,但是大美人气短,所以只算一般。
意识到导演是后现代罗密欧朱丽叶的那个导演之后,就明白了,为何那个波希米亚矮子看来如此眼熟,原来他在前剧里面演朱丽叶的表哥猫王子(但是在本剧里面他怕高)。
那个戏,没有红磨坊的唱段多,但是有莎翁的无敌台词,而且一样闹挺、一样疯狂、一样的后现代。
紅磨坊看到前1/3。
由于场面混乱而且剧情老套。
我打算给这部电影3星。
其中还包挎妮可基德曼凭另人惊叹的姿态拿到一星。
看到中间 我打算给4星。
我发现这部电影歌舞场景、抒情场景有着不俗的场面调度。
最后,我给了5星。
因为它将很简单甚至是老套的情节编制入微,故事线条随镜头切换完美展现 。
亮点颇多。
1 最初倒叙男主的结局,回往红磨坊的记忆,加进结局的苦痛表情让以前火热的故事和现在的情景对比。
2虽说前1/3场面混乱,各个角色似乎在此部分都过于夸张,与之后的深情,感动大相径庭。
这更能突出女主男主陷入热恋的改变,昭示自由,美,真理与爱带给人的改变。
3影片最让我佩服的是他的剧情安排。
剪辑目不暇接,每一次切换镜头就是一次剧情的跳转,跳至公爵,跳至侏儒,跳至男主女主等,什么交代也不用,通过如此剧情的复杂全部都能表达清楚。
4 演员的安排上,可以说整部电影都被尼克基德曼和伊万麦克格雷格撑起骨骼。
要不不会有这样艳丽的歌女遇上稚嫩青葱的作家。
而我最想说的不是关于影片场面安排剧情安排等。
这部电影最明显的亮点就在于它是将这样一个有点老套的"穷书生遇见卖春女"的故事用独特的方式演绎的尽善尽美。
(当然据说是翻拍老故事)。
人们关于自由,美,真理和爱的讨论从未休止。
可以说出现在电影里的这4个词概括了美好的人性。
但又像中间西德勒唱到的,the show must go on。
当然不光指那场唱给观众的戏,人生就是这么残酷。
剧中重复无数次的男女主的互相宣誓,每次都以不同的语调出现在不同的场景,(值得一提的是剧中刻画最深的画面是男女主几乎全部的对白都是面对面贴近的说话距离以及以此为前景铺设的后景)"世间最可贵的,莫过于付出爱,对方亦,报之以爱。
哪怕受尽风霜,爱你永不渝。
"我们从一开始女主晕倒吐血就知道结局已定。
在女主最后一刻躺在男主怀中的时候她对男主说,"只有这样,我才能永远和你在一起" 她摆脱了下层社会的束缚,真真正正追求以自由,美,真理与爱。
我想说到这,这电影的内涵不言而喻。
5星,給足。
看了几遍,还是不喜欢
nicole kidman比在eyes wide shut 里艳丽了好多好多好多,我没想到片子的华丽程度指数那么高,不过更没想到竟然片里音乐还用得这么潮...哈哈。kidman声音薄薄,没有ewan的打动人!爱情,几美哟
男主:恋爱脑,以为爱情能当饭吃。女主:既要伯爵的钱和权,又要男主的才和爱。伯爵:应该感谢男主,如果没有男主出现,伯爵只会得到一个有病将死的美人,最后人财两空。
★★★☆永恒的悲剧美,落魄才子与风尘佳人。画面极美,伊万的歌声令人心醉。
看了Lautrec的紅磨坊招貼畫想起這個電影 Lautrec在裡面戲份還不少|指揮福克斯片頭曲太好笑了 開場爆笑|以為歌舞片里應該有好聽的原創歌 結果是Jukebox Musical 最喜歡初進紅磨坊時改編的Nirvana那首 結果原聲碟里沒有收 |男主不光penniless還shameless 剛在人前羞辱完女主 轉頭又高唱I love you 這樣的男主請有多遠滾多遠
消受不了这部歌舞片,其实就是一部老套的穷小子与美女的爱情,没什么出彩的故事内容,靠绚丽豪华的服装道具作为噱头,最后审美疲劳
巴兹·鲁赫曼相當於媚俗版的鮑勃福斯,故事發展越發變得非理性與膈應,對「愛情」的消費不過是滿足碌碌之輩的精神鴉片而已,在繁華和經典音樂的堆砌下更有某種庸俗不堪。
“伤害你是为了救你”几乎是所有狗血爱情剧的必备元素了吧,而且不知道是不是女性的无奈能够更加引人怜爱,这种剧情里i面牺牲的那个往往是女性,男性在女性生前把她当成为了钱出卖灵魂的婊子,死后再一副憔悴褴褛的模样来表达深情。年纪越来越大之后我就越来越不喜欢童话爱情了……
11/08/20 怎么会有这样脑残低等的男人还会被那么珍贵纯真的女子用自己全部的生命去爱呢?!简直忍无可忍,Satine完全就是被这个虚伪自私的所谓高歌爱情不顾一切的poor writer害死的...这个剧里所有的角色,包括那位脆弱的公爵,都要好过男主角。(竟然都厌恶到他一开口唱歌就觉得心里堵得慌)
伊万在这里面太没劲了
小Ewan演略带另类感背景的片太拿手了……唱歌也很有舞台感,好佩服。感觉Nicole在感情戏里这部算发挥很不错了…… 格调真的很乱,搞笑和华丽的风格衔接不好,歌曲感觉一般,整个剧好不连贯……
The greatest thing you will ever learn is to love and be loved in return. 不喜欢歌舞片不喜欢歌舞片
勉强两分。开场半小时还可以的,歌舞营造的明艳繁乱,由男主画外音引入叙事,让红磨坊的歌舞有了主观性,背景放在1900年的巴黎,但音乐都穿越了(好像还听到一句《我心永恒》),这种痴狂劲在歌舞片里很常见,但巴兹鲁赫曼的水平,也就是个缩水版的朱丽·泰莫。进入剧情就惨不忍睹了,只是个绝症美女选有钱公爵还是穷作家的破烂言情剧,剧情架构也极度简单。设定基德曼是贩卖爱情的交际花,但她的实际表现却是个没见过世面的村姑,基德曼和伊万的对手戏写的清汤寡水,这一对儿是只有爱的姿态而无爱的内容,口号式爱情了。后面的歌舞也不行,欺瞒公爵的那些桥段和歌舞都是小丑式表演了,基德曼也演的过于用力,场景也始终周旋在剧院内部,很容易看腻烦了
小时候看可能会相信这类故事,现在嘛,只喜欢一句老板的台词:We are creatures of the underworld,we cannot afford to love…
就是从这部电影开始,我学会了欣赏歌舞片。华丽的布景,动人的音乐,波希米亚风格,还有:dimond is girl's best friend
美国一区重新修复版DVD,这是妮可最饱满和深情的演出了,华丽炫目的歌舞盛宴,两个小时的影片并不会让人觉得拖沓冗长,虽然故事性并不比较老套,也有些荒诞,但无论演绎怎样的奇怪的故事都不足为奇,因为这段爱情故事本来也不该属于人间。鲁赫曼对镜头的处理成熟不少,可惜当年奥斯卡不再需要穷小子的
第一次看歌舞剧,情节很俗套,不过通过两个小时歌舞能表现出这样的情节还算不错了,另外一点感受果然果然如传说中所说“美腿满天飞”
真的觉得男主很自私,明明什么都给不了却不放她走,以爱之名去独自占有,难道公爵就不爱么,我觉得公爵只是不懂如何表达爱吧。公爵给钱是因为他有钱,男主光知道歌颂爱情是因为他什么都没有!尤其是女主要上场唱歌他阻拦那段真是自私到极致。本片唯一不足的就是1899年的故事竟然有1980年的歌。。
要是没有ewan那张可爱的小脸我才不会看。
音乐舞蹈调度运镜都不错,画面和场景很华美,个别场景用舞蹈来表达故事也挺特别的。但是我相当不喜欢男主角,从来没吃过苦的傻白甜才会觉得爱比钱重要。他满口爱与美,可是他真的爱Satine吗?我看也不过是见色起意,尤其当Satine拒绝了他,他说出那些羞辱人的话还把钱丢在她身上,这是真正爱一个人的表现吗?当Satine年华不在,他还会爱她吗?爱是慈悲,我觉得男主和公爵没本质区别。至于Satine,她是一个可怜的女人,很美丽却一直被当成玩物,从来没被爱过,所以就沦陷在男主的花言巧语里。但被底层男迷住,这往往是底层女孩噩梦的开始。幸好Satine红颜薄命,活不到爱情梦碎的那一天,死前体验过幸福,也不错。zedler亦正亦邪很出彩,最后戏中戏里真爱胜利的结局其实是剧团成员齐心协力达成的,很团结很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