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当爱情来袭

When Love Strikes

主演:阿德莫拉·阿德多因,吉米·阿金索拉,宾博·阿金托拉

类型:电影地区:尼日利亚语言:英语年份:2024

《当爱情来袭》剧照

当爱情来袭 剧照 NO.1当爱情来袭 剧照 NO.2当爱情来袭 剧照 NO.3当爱情来袭 剧照 NO.4当爱情来袭 剧照 NO.5当爱情来袭 剧照 NO.6当爱情来袭 剧照 NO.13当爱情来袭 剧照 NO.14当爱情来袭 剧照 NO.15当爱情来袭 剧照 NO.16当爱情来袭 剧照 NO.17当爱情来袭 剧照 NO.18当爱情来袭 剧照 NO.19当爱情来袭 剧照 NO.20

《当爱情来袭》长篇影评

 1 ) 如何拍出一部优秀的文艺片

如何完成一部高分文艺片,首先你得演员得是外国人,英语很low,他们得说法语,意大利语,带些边陲小镇口音的为佳,总之文青们越向往的地方口音越佳,丹麦奥地利挪威冰岛都在考虑之内。

接着为你的电影配上旁白,频率大概是没两分钟到三分钟剧情一分钟旁白,旁白声音要平常沉稳,男女皆可,但一定要拽着欧洲某地的方言。

接着就是演员了,记住!不要名演员!你说你的主演里要是有个冰岛最佳男主角都算你不够有逼格。

长相要平常,扔人堆里面找不到那种最佳,脸上要么有褶要么有肉要么有暗疮,身材要一般,胸部大过B的女演员不要考虑,男的不一定。

拍摄地一般由演员口音决定,法语就法国,但不能在巴黎, 法国 伊泽尔省 的 格勒诺布尔 就是个不错的例子,名字绕口难记,文青骗炮的时候如果一口气能把这个地名背出来,那女方就算值回嫖资了。

接着将你的电影分成几段,开始的时候完全不需要考虑他们的联系,反正文青们不讲逻辑只讲情怀。

剧情没有要求,但是主角一般要有一技傍身,小提琴啊钢琴啊不太好,会的乐器一定要偏,尤克里里勉强及格,箱鼓啊夏威夷吉他啊可以考虑,但是要有文艺气息的,快板唢呐直接pass,文青说相声么?

!然后主角的情绪一定要矛盾要彷徨要不可预测要多愁善感,买个牛奶在伊利和蒙牛之间犹豫了半个小时之后咣叽一声摔地上大哭【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啊啊啊啊啊!!】然后第二天穿着最爱的红色小礼服背着木吉他从村口钟楼上一跃而下找寻到了人生的意义。

重要的就是要露点,露胸露鲍露小鸟,男演员晃荡这大几把从镜头前走过,头头感觉都要甩观众脸上这种。

你还不能撸,毕竟演员素质搁这摆着,一个裸体上三层赘肉还有毛,你硬都硬不起来。

一部电影下来要求达到的效果就是:到处都能让你脱裤子,但到处都让你撸不起来 接着是摄影,这个没啥要求,用小米开视频模式切个滤镜,基本可以搞定,再不济加几个灯光,猪脚靠着窗台边晒太阳,这骄阳一定要刺眼啊整瞎的那种,阳光不够强烈的时候窗帘上挂个探照灯打下来,"咔"一打光,整个猪脚气质都飞起来了。

然后是剪辑,瞎剪呗!看着胶片哪不顺眼"咔"一刀就下去,然后拼起来,管你大爷的连贯性,这特么叫蒙太奇;管你大爷的镜头跳闪,这特么叫意识流。

还别问这整的啥玩意儿,你特么懂电影么?!

导演这光怪陆离的镜头其中的哲学气息你个土鳖咋看的懂?!

深度!

深度你懂吗!

?现代的电影艺术都太低级!

我这部电影是拍给懂我的人看的,你看不懂说明你丫挫逼!

然后一堆文青就帮你啦:【是呀是啊这很明显是达达末期的后现代主义表现手法嘛导演我懂你】,然后文青和导演就手握着手,眼中流出了红军会师时的喜悦泪水。

最后就是发行了。

绝逼不能上院线,你要是有个十块钱票房你就不是文艺片,直接上传到豆瓣,配上【达达主义】【后现代】【哲学思考】这几个字眼,然后我们就可以静静地看着文青们装逼文青不算太合适,换个称呼吧文婊这也就是为什么【盲视】这种文艺电影批片能够在豆瓣上拿到7.5分的原因了

 2 ) 想象与现实的模糊界限

一部很有意思的影片。

讲述了一个女人在失明之后的生活状态。

她无法适应各种不便,不愿意出门,把自己关在家里,一味地胡思乱想。

影片没有刻意区分哪里是真实,哪里是想象。

毕竟对于盲人来说,现实与想象的界限可能并不是那么清晰。

只是一些细节上的混乱和荒诞,还有镜头剪接上的暗示,才透露出片中渐渐展开的故事是盲女想象出来的。

直到她的想象越走越远,开始想象丈夫的外遇时,她的生活状态也已经变得一团糟了。

使她生活脱轨的是她发现自己可能怀孕了。

借想象中人物之口,她说出了自己的忧虑:一个盲人如何做好一位母亲?

将孩子养大,自己却不知道他/她长什么样,这是一件多么悲伤的事情。

也是在她的想象中,丈夫指出她的问题所在,并让她将消息告诉自己。

于是,她出门了,虽然不便,但是遇到了热心的帮助。

她买来测孕棒,让丈夫看到。

丈夫告诉她结果是阳性,并且面露微笑。

她开始准备迎接这个孩子的到来,开始用心地投入生活。

当然,她还是会想象,但是生活毕竟回到了正轨,她和她想象的人物都开始了新生活。

现实世界与想象世界之间界限的模糊,是本片最大的亮点,也可能会让观众起初陷入困惑。

但是,只要开始理解影片的用心,就会发现,现实与想象的纠缠不清,正是主人公盲女的生活状态。

她的想象世界再不讲逻辑,也终归是她内心孤独和焦虑的映照。

影片用高明的镜头语言,让观众有机会走进一位盲人的内心世界。

微信公众号:小盆哟「littlebasinyo」

 3 ) blindsight.

盲视,看完了。

爽完就删视频哈哈哈哈哈哈。

看挺花哈哈哈,我记得好像是黄阿丽讲过一个段子,当你年纪小开始看片,你的口味就会越来越重,越来越重,你想看到的画面也更污更变态,但是没关系,互联网永远跟得上你的需求。

后现代性的欲望与颓靡。

你乍一看会觉得这片尺度这么大,肯定比大佛普拉斯剥削,但其实肯定没有,因为它没有把女性客体化,也没有把男主角写成纯粹猥琐的屌丝,我觉得大佛普拉斯的导演未必没有作者自觉,但呈现的方式真的有待商榷。

作为一个戴眼镜的人,我总觉得摘下眼镜后听力会变差。

这片的剪辑真是灵性,无论是那个好几个女生背影构成的镜头,还是从咖啡馆到公交车的瞬间切换。

我尤其喜欢那个谈着喜剧剧本窗外突然动起来的镜头,一瞬间就像咖啡馆动了起来一样,我原以为只是两个场景直接通过正反打和一句话做了无缝衔接,但后面的剪辑更是魔幻。

太特么牛逼了,这个虚实的呈现,这种对盲人生活的想象真的是平时根本想不到注意不到的角度,那种错乱与不安全感。

整个形式可比推拿要牛逼啊。

看起来猎奇但恰恰是去猎奇化的。

我知道这个电影主要是因为盲视那个小说,虽然从故事上二者没有关系,但在一些概念上还是很有关联性的,这就是从盲视者的视角看世界啊。

“吓死我了,还以为是灯灭了,原来是瞎了。

”这里面这些人似乎更在乎722里的爆炸,但国内似乎更关注722里的枪击。

哦原来是女主写的小说,哇塞…这个文本…完完全全的影像魅力…音效做的也很好,金发女再张口就有键盘声了。

整个虚实设计相当有层次,四个人一环套一环,每个人的关系中都有魔幻的部分。

看到一小时去上了个厕所,感觉自己瞎了一样,明明看得见,却像是看不见。

这短发男幻视维伦纽瓦哈哈哈哈哈哈哈。

(又幻视拉斯冯。

)嗯?

这男的和女的都叫英格丽?

剧场里超强的戏力。

本来是没有对这片有任何想看的,因为知道它和我看的小说不是一回事,但最近看模仿,查盲视时看到这片,意外发现换海报了,点进去一看,居然是个裸女,完全和我想的不一样(因为之前那版黑色海报看着像底特律,完全没想到是和性有关的电影),友邻评分还很高,于是找来看,真是很惊喜,剪辑手法相当牛逼,翻友邻短评,胤祥居然是意外看到这片,他写“有时意外捡到宝的感觉真好”,同感。

6分。

最后结尾有点软。

 4 ) 盲视——情欲与孤独

大部分国产电影都有明确的受众性别倾向。

或男或女,在制作电影之前,就有比较清晰的轮廓。

然而,精准的观众定位,虽然能极大提高票房,剥开华丽的外壳,往往只有单薄的核心:取悦。

在我看来,电影做为丰富信息最强大的载体之一,不论最终票房如何,一旦上映就会造成一定影响。

因此,即使有别于新闻做为公众(官方)媒体的苛刻局限,电影也不该是如此散漫和随意以致于只为取悦而存在。

Blind, 挪威电影,中译"盲视", 讲述一个盲女和她的幻想世界。

镜头带着北欧电影与生俱来的清冷而克制,色调一直是微暗的,剪辑也仿佛有那么一丝游离,甚至很难捕捉到导演的温意。

这样一部本该深陷进固有的女性偏执模板的电影,编剧却填充了丰满的骨肉,描绘了一个情欲和孤独的世界。

盲女曾经是视力完好的教师,失明后惧于出门,黑暗的世界却敏感了她所有的感官。

幻想世界外,她对着空气中不存在的丈夫搔首弄姿,甚至脱光衣服在窗前伫立,病态的渴求着关注。

而在她的幻想世界中,对自身残疾的自卑,对婚姻关系的不安,伴随对情欲的渴望,她创造了奇特的各种人物:单亲母亲在网络聊天室寻找炮友,有焦虑症的偷窥狂一个人去电影院看科幻片,电脑里还有着成山的色情电影,还有"幻想版"的丈夫顺理成章的偷吃出轨。

这些人物的关系相互纠缠影响,精彩万分的发展以致于盲女深陷其中,几乎不辨虚实真假,梦里梦外。

幻想世界中的这些角色其实都是盲女内心惶惶的折射。

她对关注的渴求得不到释放,压抑的几乎致病,表面却不得不伪装的安详而平和,仿佛一切都好。

而她幻境中的偷窥狂甚至对着电视节目学习在头上绑绷带假装受伤,以获得走在路上时行人的安慰和关注,甚至只是一个陌生人的拥抱。

盲女对情爱和他人关注的迫切需要,挥之不去的孤独感,都让她光怪陆离的幻境表现出异常的现实合理性。

来自现代社会的人类的敏感和顾虑,被导演通过极端例子完美的放大。

从来没有一部电影让我这么强烈的感受到,人类与情欲和孤独永恒相伴。

王小波的黄金时代,情欲和孤独来自时代,时空的局限。

而现代社会,又有谁真的被谁需要呢。

又有谁真的施以恳切地关注目光?

或许,乡野奇谈,明星琐事,时尚潮流,更被人们需要。

没有人在乎他人的孤独和呐喊。

即使被众人拥簇,幻境中你我依然是那个假装头部受伤,但只是需要一个拥抱的偷窥狂。

在这广袤的宇宙,每个人都是寂寞的星球。

自行旋转,永恒孤独。

虽然在永恒孤独截止感觉逼格冲天呢!

但是还是要多嘴提另一部电影,2014年横空出世,同样以盲人为题材的《推拿》,导演是娄烨,就是那个似乎电影中永远都有情色镜头,拍的《颐和园》到现在还没有解禁的导演...第六代导演中,管虎(《厨子戏子痞子》)奔向了商业片的康庄大道,就剩他和贾樟柯在文艺界相依为命,多年专注生活和底层人民。

娄烨的电影永远是有关爱的,对小人物的关爱,对社会的敏锐体察,平和又深刻的人情味。

新电影《推拿》亦如是,普世之爱,淳朴,纠葛,平常却浓烈——谁说盲人不能有真挚的情爱?

无论看见还是看不见,爱情本身都不会被错认。

 5 ) 《盲视》:幻想的具象与坍塌

就是一篇剧透。

首先,这是一个关于幻想的故事。

它跟盗梦空间有点像,但盗梦空间的主题是梦,blind的主题是幻想。

它跟登堂入室有点像,但登堂入室推进叙事的手段是文字,blind的推进手段是女主角自身幻想的旁白。

开场女主角的自白告诉我们这是一个关于想象的故事。

“大片的空间想象起来有些困难,在我失去视力钱就熟悉的场所例外。

”想象来源于经验“但你看见的,并非真实的记忆,没有人能记下一栋建筑的所有细节。

”想象又与记忆不同,它具有延展空间。

Ingrid需要不断练习自己的想象力用于拓宽她眼盲后的世界。

于是她创作出了一个男人Einar。

她眼盲后需要做不断的想象力工作。

所以她想象中的Einar热衷于各种性爱电影。

SM,水下,自慰,黑丝,高跟,黑人,肥妞......Einar对女性的身体了如指掌,穿着,相貌,身材,头发起舞的样子。

Einar的需求也是Ingrid的需求。

性,人性中最本质的欲望,Einar的这种特征,像一口沸腾着本能和欲望的大锅,是Ingrid欲望的体现,是她的本我。

Einar开始偷窥对面的邻居Elin。

他模仿Elin的动作,看A看的电视,想象Elin做的一切。

这场戏既虚幻又现实,Einar是Ingrid的想象,所以他也依靠想象去想象Elin。

主题更加清晰。

Elin也是Ingrid想象中的人物,蕴含了Ingrid对婚姻的不安。

是她的自我。

想象来源于经验,Elin开始出现失明的症状,同Ingrid本身。

在进行Elin和Einar的故事幻想的同时,Ingrid也在对自己生活本身进行幻想,她幻想丈夫跟自己调情,她幻想丈夫在关注她的一举一动,她有这种渴望,渴望在欲望上得到满足。

故事上的幻想与生活上的幻想,构成了这部电影的双重主题。

这时有一场Einar与Ingrid丈夫Morten相遇的戏,Morten教Einar网上约炮。

故事中的幻想与现实中的幻想有了第一次交融。

这场戏有处转场。

(这尼玛跟红辣椒真TM像啊!!!

)我觉得这个转场的含义跟《盗梦》中的梦境坍塌有点类似。

它预示着Ingrid的幻想开始出现混乱,为后面的幻想崩溃埋下伏笔。

这场戏过后,Ingrid的创作遇到了阻碍,她的故事开始变得没有逻辑。

这里有场Ingrid对现实的幻想戏,Morten逃离她的摸索。

这场戏非常富有欲望。

在我看来有种让人欲罢不能的色情意味在里面,懂的都懂。

在床上,丈夫用电脑开始工作,Ingrid又开始了不安的幻想,她幻想丈夫Morten在与Elin色情聊天,故事幻想与现实幻想开始接洽。

身体缺陷让她的不安开始放大,她开始猜忌,怀疑。

她开始分不清幻想与现实。

她渴望外出,她不能再一直呆在屋子里了,她需要释放,把一切欲望都释放出来。

她的故事中出现了722挪威爆炸枪击案事件,幻想与现实再度缠绕。

她想象Morten开始跟Elin约会,Elin却已失明。

想象来源于经验,Elin成为了英格丽不安的外化。

她开始忘记Elin只是自己创作出的一个虚构人物,Elin就是她,她就是Elin。

生活经验开始进入文本创作,真实的记忆穿插进虚构的故事。

Ingrid的创作开始失控。

这时有场Einar偷窥Morten与Elin做爱的戏。

Einar跟Ingrid出现在了同一空间。

幻想与现实交融,“梦境”已经崩塌。

Ingrid开始感觉自己怀孕,Elin被检查出怀孕,现实与想象交织,伴随着恰到好处的配乐,两处平行时空的蒙太奇开始相交,进入高潮戏。

由于失明,Elin穿着很难看的裙子去宴会寻找Morten,Morten在举办性爱派对,他希望Elin打掉孩子。

Elin质问Morten“我当初为什么要嫁给你,我当初是怎么想的。

”“你发什么神经,你觉得我喜欢玩这种角色扮演吗?

”“不,因为你是个无趣的人。

”“我无趣?

因为我不嗑药?

不和别人乱搞......”“乱搞什么?

”“我怎么知道是什么?

这是你写的故事?

你到底在写些什么幼稚的东西?

”这是镜头转向原本应该是Elin的位置,出现的却是穿着同样难看的裙子Ingrid的脸。

一切都是Ingrid的幻想!

在我们以为幻想被打破,真相出现的时候,又迎来了一次转场,这次场景中除了Morten和穿着难看裙子的Ingrid,还有出现在家中穿着内衣的Ingrid。

幻想中夹杂幻想,文本中嵌套文本!

幻想中的戏中戏!

戏中戏中戏!

这场幻想崩溃的最后以Einar扶起Elin结束。

本我与自我和解。

原来这场戏中戏的幻想只是英格丽不安的体现。

她真的怀孕了。

“你想要这个孩子吗?

”英格丽的不安来源原来在这里。

Morten回以微笑。

我也终于从紧张的情节中舒缓过来。

看了看外面,天已经黑了。

这么抓人的电影,今年还是第一次遇到。

“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只要他能多些幽默感。

”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只要你能多些幽默感。

 6 ) 看不见的猜疑

谈不上好或者不好,优点和缺点都很明显。

精神世界(意识世界)和现实世界的交错,让你分不清女主到底是不是真的盲,是不是真的看不见。

她感觉世界的方式如此独特,仿佛借助直觉或者说是第六感,她就比一般视力良好的普通人更能洞悉身边的一切。

我想,这大概也是每个困惑于“知人知面不知心”的普通观众发自内心也想获取的能力吧?这个故事的背后,探讨的是情感不满、欲望不满的故事——虽然眼睛看不见,但女主在欲望方面却不逊色于常人,她对身边男人的猜忌心也一点不比普通女人弱,她会怀疑新居的天花板高度事实上没有男伴告诉她的那么高,会怀疑男友打字是在跟网友调情(我觉得那都是来自她的想象)……正是这些看不见却让她心不安的苦恼,让她陷入巨大的孤独和恍惚。

电影里的角色颜值都一般是事实,但我觉得导演选用这些演员,就是看中他们路人甲乙丙丁的外形,来烘托“其实这种猜疑存在于我们每一个普通人之间”的故事主题吧?

 7 ) 黑暗中的情欲与幻想,激烈又孤独

《盲视》一部探索盲人世界的实验电影。

为了更好的模仿盲人世界,影片中的剪辑被赋予了人的意识,它就是女主角英格丽的思维流动,是她内心世界的具象化。

她将盲前记忆中的一切通过想象进行二次创作,暗示着她不安的来源。

影片一开始英格丽就在利用自己的想象回忆自己未失明前的场景,树、黄瓜、狗、公寓、餐馆、办公室、购物城。

充分利用自己的想象力,只是有时它并不那么真实。

回到现实,英格丽在丈夫出门后,一如既往的开始为自己泡茶,在什么都看不见的情况下,做任何看起来简单的事情都变得小心翼翼,即便这样也总会弄伤自己。

英格丽一个人在干净,近乎白色透明的房间,房间里没有多余的东西,空荡荡的,当英格丽一个人面对窗台坐着时,就越发显得孤独寂寥。

相反外面的世界变得喧嚣起来。

英格丽仿佛听到自己的丈夫悄悄回来偷看自己。

确认之后,知道那只是自己的幻想。

英格丽打开收音机,呆坐在窗前一坐就是一整天。

伴随着对自身残疾的自卑,对婚姻关系的不安,同时潜藏着对情欲的渴望,英格丽将臆想发挥到极致,幻想出了各种奇特的人物:一个充满性幻想,代表偷窥欲的埃纳尔,他近似于英格丽自身原始性欲望的一面镜子。

一个是承载英格丽自卑与猜忌的艾琳,她身上带着英格丽的生活经验,脆弱而不安。

埃纳尔一直偷窥着艾琳,在超市跟踪她,幻想着和她搭讪,而实际上他并不敢,他有严重的焦虑症。

第三个是表达自己对婚姻的不安,幻想中的丈夫,一直将在线交友放在心上。

英格丽的意识流世界如此的强烈,不受任何时间与空间的束缚,随意构建、变换,从不间断,如同行云流水。

这里的影像变化正好映衬着英格丽的思绪转换。

没有逻辑,随时切换,阻断。

丈夫因为同情而没有离开自己,同时背着自己找线上情人艾琳, 各种挑逗撩拨。

想到自己的丈夫主动要求线下见面,自己开始有点难受了。

英格丽眨了眨眼睛,就让艾琳变成了和自己一样的盲女。

从这里开始艾琳就变成了另一个自己,应付着自己不愿面对的事情。

他们都在英格丽的幻想空间里,他们的一举一动都是随着英格丽的生理、心理的变化而变化。

英格丽有了困意,这个空间里的所有人就跟着有了困意,无论她此刻在做什么。

这也正是盲人思绪世界的影像模拟,活灵活现,多少带点可爱。

英格丽的思绪并不总是那么记忆清楚,她有时会忘记创造的人物角色设定。

比如艾琳和丈夫在餐馆约会,英格丽一开始就没记住艾琳已经是个盲人了。

直到聊到孩子的问题,英格丽的情绪有了波动,这才想起给艾琳恢复盲女的身份。

英格丽心情十分糟糕,喝酒浇愁。

艾琳的盲女身份,给她带来诸多不便和尴尬,不知这里是否有报复丈夫的意味——让他的情人变成了妻子的翻版。

英格丽的思绪时常间断,遇到想不清楚的地方,她就会停下来,喝喝酒,踱踱步。

解决了一个难题后,英格丽也不忘来点幽默感。

夜晚降临,英格丽困意袭来,正在做爱的艾琳随即跟着困了。

艾琳变成盲人后,埃纳尔才敢上前搭讪,这也源于英格丽臆造的人物多少都有点自卑。

丈夫邀请英格丽去参加派对,英格丽推辞了。

丈夫走后,英格丽幻想艾琳怀孕了,当艾琳想在公车上将这个消息告诉丈夫时,丈夫有意推脱了,让艾琳不要在纠缠自己。

艾琳怀孕却要被抛弃了,本想再骂回去,内心纠结了一番,还是放弃了。

晚上艾琳穿着不合时宜的衣服,化着浓烈的妆,出现在派对上。

艾琳在派对上弄脏了裙子,随后发现丈夫根本没有把自己放在心上。

就这样艾琳和丈夫对峙着,也是英格丽在和自己的丈夫对峙着。

丈夫指责说你为什么把你笔下的人物写得极其悲惨,把我写得如此滥情、没良心。

看看你现在的状态,太悲观,你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英格丽幡然醒悟,正视了自己原本的样子,和自己和解了,不再压抑自己的欲望,同时也解放了幻想空间里的人物, 艾琳善待着埃纳尔。

现实中的英格丽终于接受了自己怀孕的事实,告知了丈夫,丈夫的微笑打消了英格丽所有的疑虑。

爱让我们认清自己,接受自己,不再孤独。

这就是这部电影所要阐述的道理吧。

有人说《盲视》是一部具有北欧气质的文艺片,导演在具象化盲人世界的同时又不失美感,着重用意识流的剪辑方式还原盲人世界。

它靠相似的情境、人物动势剪辑点和角色主观的意识流动来剪辑。

影片很大程度上弱化了故事情节,而是通过细腻的影像向人心,内部探索,展现人的心智、思维或者生命的意义。

比如幻想,它虚实交织,可以随时随地进入英格丽的生活中,没有逻辑,随着英格丽的主观思绪的变化而变化。

英格丽眨了眨眼,艾琳便突然失明,看不见了。

英格丽感到困意袭来,艾琳即使在做爱也睡过去了,埃纳尔也是哈欠连连。

英格丽通过她笔下的人物去感受自己的内心世界,通过他们去与这个世界接触。

这些带有浓厚主观色彩的人物形象,他们投射出英格丽的不同侧面,一个代表了情欲,沉溺在A片当中,无法自拔;一个代表着脆弱自卑,英格丽还将自己的身理缺陷加在艾琳身上。

相同的是他们都很孤独,他们都想突破自己,摆脱这种空虚,找回正常人的生活。

第三个代表了自己对婚姻的不安,英格丽幻想出丈夫的另外一种样子。

将内心对婚姻的不安投射在丈夫的身上。

丈夫出轨了,在幻想世界中,他依然会再次抛弃同为盲女的情人。

同时英格丽尽可能使自己幻想的人物时时刻刻身处不安,尴尬的境地,这正是英格丽内心极度的不安全感和脆弱敏感的体现。

最后英格丽与自己和解,幻想空间的人物也都有了好的归宿,艾琳不再无依无靠,她有了新的生命,新的开始。

 8 ) 《盲视》:以盲之名所反衬的

(芷宁写于2014年11月5日)挪威影片《盲视(Blind)》是一部有着实验色彩的电影,流淌着一些意识流影片的特点,遍布着相对模糊的界面,充斥着隐晦的心路历程,所幸影片的处理手法(特别是剪辑)妥帖,不流于虚幻缥缈,不过度天马行空,故而不妨碍观影。

以光影语汇再现一个特定人物的脑部思维,让现实与虚构不存在不同时空的差异,并叠加拼接得严丝合缝,从而使得现实和幻想完全融合,令影片整体呈现出有一种吸引人仔细咂摸的味道,第一次执导长片就做到这种程度,可见该片的编剧兼导演埃斯基尔·沃格特有着不俗的光影水平。

曾写过一篇由埃斯基尔·沃格特担任编剧的影片《奥斯陆,八月未央(Oslo, 31. august)》的影评,有感于其对人物心理的细腻描摹,也有感于影片所流露出的较高的文学性,而片中人物的敏锐善感,也仿佛经由无处不在的触角被光影捕捉到,片中画面色调沉寂而抑郁,也与男主人公安德斯的心理状态达成了一种高度契合,同时,关于片中角色偏执心理的具象化,也被表述的十分到位,所有这些特点,观众在这部《盲视》中,均能体会得到。

《盲视》的镜头画面也如前作般纯净冷寂,只是故事的切入视角显得更为独特——不同于安德斯在自我消亡的世界里的强烈诉求,《盲视》女主人公的诉求虽然也是强烈的,但这种强烈存在于意识流的世界里,比自杀者更为自由的是后天遭遇黑暗者的意识,是大脑皮层在受刺激后所产生的应激反应,这种强烈超脱了时空的桎梏和束缚,如瀑布般自由倾泻,而黑暗仿佛一个足够衬托一切故事画面的背景,彰显出思维的自由和乖张。

出色的剪辑让该片在叙事结构上显得精确而流畅,在整体的完成度上达到了一个高标,例如片中几次场景的转换,都以一种即稳妥又大胆的方式捕捉着意识的流转。

影片采用了一些旁白,即女主人公的内心独白,与其说独白,倒不如说这是女人公心性焦灼且迷失的写照,与其说这类旁白是在引领观众了解剧情、洞悉走向、触摸女主人公独特的内心世界,倒不如说它更像是一种心理暗示或者渴求,在很大程度上起着和揭示人物真实状态相驳的作用,不过这种“误导”,恰是影片所需要的,因为这种表现方式让观众很容易发现女主人公的纠结所在,从而接受了这种独特的叙事,并渐渐沉浸于此种光影叙事的魅力中。

片中所表述的“盲”,看似是一种生理性的,实则是心理性的,即人们对自我认识的“盲”。

影片通过盲眼者的意识流所要揭示的,也恰恰是人们对自身欲念和缺憾的“盲”,只是这种“盲”在一个内心丰富敏锐的盲女写作者这里,显得尤为清晰。

自从失明后,女主公Ingrid的内心世界变得敏感多疑,想象力也变得激越蓬勃起来,她在黑暗的世界里,幻化出了虚构的人物关系和典型事件,仿佛一种对生理缺憾乃至此后所产生的各种精神压力的反弹,她一边依据往昔经验不断填补着虚幻的空间和空涸的内心,一边用措置的回忆延展出纷繁的情爱困局,甚至因在现实中无法疏解的需求,塑造出了一个代表着欲念的男性形象Einar,而Einar借助于网络的种种生理上奇葩猎奇需求,则代表着一种见不得光的按捺不住的难以抑制的欲望。

这一切的臆想创作源于女主人公遭遇失明的生理变故后所产生的自卑心理和对安全感的缺失,于是,她幻想出的女性形象Elin,处于不幸的失婚状态,Ingrid甚至让Elin和自己的丈夫Morten纠缠不清。

关于这部分幻想与现实的拼接,影片做得十分洗练,Ingrid躺在床上,而丈夫还在用电脑工作,Ingrid便无法控制地幻想出丈夫在用电脑与Elin聊天勾搭。

在塑造Elin这个人物时,Ingrid常常会加入自我的代入感,即幻想和现实产生混淆,说明陷入到虚构创作中的她已经分不清现实和幻想的界限了,比如,Elin和Morten约会时的突然失明,再如,让幻想中失明的Elin也陷入到怀孕的困局中。

这种转换仿佛将关注的视角从Ingrid转移到了Elin身上,从而也令观众的视角有了一个转换。

就某种意义而言,Elin是Ingrid的组成部分,就像意识塑造出的男性形象Einar也代表着Ingrid的一部分一样。

片末,一直冷寂的画面终于趋于暖色系,幻想中失明了的Elin和偷窥过她的Einar得以远距离“相见”,Elin按照女儿的提示,将脸部和眼睛朝向Einar的方向,轻松一笑,至此Ingrid臆想的两个组成部分坦荡地面对了,这个收稍做得漂亮又文艺,令影片的寓意深远,且余味袅袅。

(杂志约稿)

 9 ) 如果今 敏拍写实电影的话

1普鲁斯特曾经说过,通过看女人的胴体来理解欲望,就像小孩通过拆解钟表来理解时间。

但是,如果只是没有可供理解的欲望呢?

如果没有寄托前行,在任何人眼里,你都将只是个瘾君子,是个Loser。

你自己也只好认为自己是那样子。

这大抵是埃斯基尔·沃格特(Eskil Vogt)上一部参与编剧作品所要讲的道理。

这部作品名例罗杰·埃伯特(Roger Ebert)最后一年十佳片单的作品,名为《奥斯陆,8月31日》(Oslo, 31. august,2011),导演约阿希姆·提尔(Joachim Trier)。

阿希姆·提尔的上一部作品,也就是处女作《重奏》(Reprise,2006),是沃格特与提尔初次的长片合作,在更早以前,大约在此五年前,他们还在提尔的最初两个执导短片中进行了合作。

《重奏》讲的是两个不同年轻作家的境域,反应到现实中,提尔和沃格特的创作或许还进行了自我代入。

当然,这只是种猜测。

这对挪威电影人搭档的下一部合作作品,将是(第)一部英文片,《比炸弹更响》(Louder Than Bombs),提尔和沃格特共同编剧,在纽约史坦顿岛拍摄,这是约阿希姆·提尔执导的第三部长片。

“通过看女人的胴体来理解欲望,就像小孩通过拆解钟表来理解时间”,就像这句《奥斯陆,8月31日》中的引用,《盲视》中失去视觉的女人又将通过何种途径去了解人的表情(情绪)?

在色调明亮鲜活的绝望中寻找希望,《奥斯陆,8月31日》延续了提尔处女作《重奏》的风格,现在,我们看到的沃格特自编自导的处女作《盲视》,似乎也是这样,当然,就电影的主角本身来说(盲女作家或盲女作家养成……包括跟提尔合作的那两部电影,主角都是类似陷入困境的作家角色),是不可能看见色调的,因此,影片中的色调都将是视觉化的虚构。

2《盲视》利用旁白来引导递进剧情,这点跟《重奏》中的感觉如出一辙。

总体来说,旁白是一种混淆视听,是为了让不可靠叙事以不令人察觉的方式融入。

而不同于《重奏》中的旁白,《盲视》的旁白又来自主角(盲人)这个不可靠叙述者之口,这就更加暗示了不可靠叙事成份。

这种第一人称的旁白,有点像最近《黄金时代》中不同的第三方在镜头中的旁白对剧情递进所作的影响,也就是说,这样的旁白或多或少是带有迷惑性的,至少是主观的。

但这样不确定性的旁白却能为戏剧本身带来一种接近舞台剧质感的提升。

但片中的不可靠叙事并不完全都是旁白,旁白只是一种引导机制,待到不可靠叙事的部分自行生长的时候,影片中就以一种空间异动来暗示,就像咖啡馆/公车的五分钟(2732min)、以及紧接着的中断插曲的转场(转至盲女作家敲键盘暗示虚构性)——这种空间异动,通常也表现在剪辑中不同场所的切换对接,但更显著的特征还是一种视觉化奇观的展示——这样的表现手法到后面的五分钟高潮(7580min)迎来了眨眼般的效应:在你眨眼之间,是否存在前后两个不同世界?

影片就将这样的效果很自然地表达出来了,将依据不可靠叙事所牵引出来的平行世界交融在了一起……这么说来,人眼本就是剪辑利器,最原始的剪辑设备,不是吗。

另一方面,除了旁白和恰到好处的配乐之外,影片还有大量的声乐留白,这样的留白出现在现实中也出现在虚构中,甚至说出现在旁白中(如果我们忽略掉它的声音属性,将它以文字想象的话)。

这种留白就像是影片结束之后出现的黑幕白字,是一种深淀,是对飘逸形式感的稳固,同时是纪录片模式的,是予以现实感的提醒。

除了配乐和留白的感觉相去甚远之外,不可靠叙事,还有特别是将倾向于心理活动的幻觉、幻想、以及虚构视觉化的手段,另外如对场所、及窗户、玻璃等的意象(包括像咖啡馆/公车五分钟那样的场所对心理状态的暗示,还有像48分那段脱光了贴着窗户镜头远去这段及其后这段相应的极具暗示性的电影院彼得·博格丹诺维奇的电影《面具》片段),都会让人不禁想起今 敏。

会让你联想,如果今 敏拍写实电影的话,大概就是这样的效果。

这比之前达伦·阿伦诺夫斯基的《黑天鹅》(Black Swan,2010)——典型的今 敏式心理活动视觉化的表现手法的模仿(关于今 敏式的视觉化的心理表现手法的论述可参见横田正夫的《今 敏监督动画作品中的视觉化的心理表现手法》http://read.douban.com/ebook/1332495/)——更加贴近今 敏的感觉,只不过前者惯用的不可靠叙述者是作家,而后者是偶像明星,前者给人的感觉清冷,而后者火热。

在今 敏处女作《未麻的部屋》(Perfect Blue)中,虽然影片的层次着实会让人一不小心就犯迷糊,但是通过解读影片的影像剪辑还是可以大致分清这三方面:真实线,其次就是乱入的各方对未麻的从未发生过的想象部分(特别是狂热粉、同时包括未麻本人),最后就是以想象形式在现实上演的部分(倾向于一种表达形式,可以理想为梦想与现实的交汇);如果加上剧中剧,那就是又一重更深的虚拟现实了。

就结构上,《盲视》的情况也有似于此。

3由圣丹斯协会(Sundance Institute)主办的2014圣丹斯电影节(2014 Sundance Film Festival)于2014年1月16日至26日在美国犹他州的帕克城、盐湖城、奥格登以及圣丹斯等多地举行。

电影节将世界电影竞赛单元(World Cinema Dramatic Competition)(圣丹斯独立电影节第一次增设“世界电影竞赛”单元是2005年的第21届)的最佳编剧颁给了《盲视》,算是一种肯定,也希望这不是写而优则导的埃斯基尔·沃格特的唯一绝唱。

 10 ) 失明和失聪哪个更糟?

我个人对欧洲电影很偏爱,其中丹麦、挪威、冰岛这几个北欧小国比法国、英国、意大利等电影大国的电影更特别,出片量不多但是非常出彩,选取的角度和题材都别具一格,表现方式也是不走寻常路。

比如这部《盲视》,本片在当年国际各大影展所获颇丰,拿下柏林影展最佳欧洲电影奖、日舞影展世界电影单元最佳剧本奖,第30届圣丹斯电影节世界电影单元剧情片编剧奖,提名第30届圣丹斯电影节评审团大奖世界电影单元剧情片。

看开头以为是一个四角恋故事:盲女英格丽Ingrid和男主Morten是一对中年夫妇,单亲妈妈Elin和Morten有染,而住在Elin对面大楼的辫子男Einar暗恋Elin,两位男士Morten和Einar以前是同学。

如果人物关系仅仅是这样并不特别,愚钝如我,观影过半才发现原来真实的人物只有英格丽和莫滕两个人,其他两个人都是英格丽虚构出来的。

英格丽在自己的内心世界编写出另一出平行世界里的人生剧本:她幻想在工作时间的丈夫莫滕悄悄回家,呆在家里某个角落观察她;想象莫滕在网上和单亲妈妈Elin调情,私下见面约会。

两人谈笑间Elin突然眼前一黑,失明了,为什么会突然这样呢?

这四人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

影片色调是以北欧风格的冷灰色为主,画面色调沉寂而抑郁,以为是清冷的基调,没想到很有趣。

导演将盲女的精神世界以具象的方式呈现出来。

旁白起了很大作用,但由于旁白者是最后失控的英格丽本人,因此并不能全部相信。

虽然失去了视力,但她的感知和想像力反而更加清晰和活跃,内心变得更加的敏感和丰富。

现实社会中有规则和法律限制人的行为,但是臆想世界一旦失控,几乎没有人能察觉,连她本人也陷入现实和虚幻的模糊地带,逐渐迷失自己。

英格丽幻想出一个充满xing幻想的单身男子Einar和自卑孤单的Elin。

这两个人物都源于英格丽失明后产生的自卑心理和对安全感的极度缺失,来自她自身的恐惧、脆弱和孤独,是她内心焦灼且迷失的写照,旁白不但引领观众了解剧情、洞悉走向、触摸英格丽独特的内心世界,更像是一种心理暗示或者渴求,起到了揭示人物真实状态的作用。

当然会有误导的方面,但这种适当的误导恰好是影片所需要的,这种表现方式让观众从第一视角发现女主的纠结矛盾的成因,接受了本片独特的叙事,进而渐渐被带入和沉浸在这种叙事的氛围中。

为了搭配这独特的叙事结构,导演使用了虚实切换的剪辑,超越时间空间,精准流畅地还原了主人公的精神世界,虽然大胆却不过于天马行空,反而令原本平庸的故事变得扑朔迷离、悬念丛生,更精准地捕捉到了女主内心的脆弱与偏执。

让现实与虚构叠加拼接得严丝合缝,使得现实和幻想完全融合,整个观影过程也变成解密之旅。

影片还有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地方是坦率,将失明者内心的所有细微和隐秘的细节都毫无遮掩的袒露出来:男性形象Einar代表着她对xing的渴望,Einar在网络上的猎奇心理,代表着女主压抑不住的欲望。

而另一虚构人物Elin也代表着女主的一部分,对孩子的渴求、情爱的希望。

因此影片接近尾声时设计成Elin和孩子在一起向着遥远的Einar招手代表着女主的这个虚构精神世界达成暂时的和解和平静。

影片有段在Elin在公交车上和Morten的短信对话让人看得特别揪心。

因为Elin看不见,所以他们的对话的每一个字和她的每一个操作都需要语音外放提示。

坐在她周围的所有人和观众都能清晰地听到她敲击出来和对方回答的每一个字,能看到她细微的面部表情,从而感受到这段对话的尴尬和悲伤。

Elin当时的愤怒、纠结、羞愧、绝望也就是英格丽在她的幻想世界里每天的经历,这是怎样的折磨和煎熬?

那种强烈的被遗弃、被孤立的感受以这样的方式更具体更直接地表现在荧幕上。

其中在描写Einar的时候有个片段很有意思,提到了挪威著名的一个社会事件:2011年7月22日,挪威首都奥斯陆市中心的挪威政府办公大楼附近发生了爆炸,不到两个小时后,在位于奥斯陆西北部的一处岛屿上,执政党组织的一场活动上又发生了枪击事件,截止到23日中午两起事件造成至少近90人死亡,多人受伤。

有报道称,这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挪威境内发生的最为严重的暴力袭击事件。

Einar的社会属性在此次事件中发生了些许变化,他将自己装扮成积极的游行者,以此获得短暂的存在感和认同感,得到其他人同情和钦佩的目光,甚至是陌生人的安慰和温暖,反衬出他(也就是女主)内心对外界环境影响和社会价值的渴望。

在人本主义哲学家,人本主义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弗洛姆所著《健全的社会》一书中提到:如果要讨论当代人的精神健康状况,考虑其生活方式中哪些因素促成了精神错乱,哪些有利于精神健全,仅仅把它当成抽象的人的抽象属性来讨论是不够的,必须要了解生活及工作于这种环境中的一般人的个性。

只有当我们能描绘出“社会性格”时——这种描绘也许是尝试性的和不完善的——我们才有根据来判断现代人的精神健康状况。

如果以这个标准来衡量的话,英格丽无疑是精神不健全的,而片中的这个情节是她精神不健全在社会属性中出现的问题缩影。

不同于以前看过的关于盲人的电影,《盲视》全面和真实地告诉我们一个盲人眼中的世界,他们需要的不是同情和怜悯,不是回避和偷窥,而是平等的权利和需求,是关切友好的直视,是爱人温柔的触摸和抚慰。

也许对于我们身体健全的人来说这只是电视上的某一个热议话题:“我们来讨论一个永恒的问题吧,失明和失聪哪个更糟?

” 可是对于真正失明的人而言意味着什么?

如果想象不出来,你可以闭上眼睛感受一会,哪怕十分钟,或许你就开始感受到焦虑和不安了,而这只是他们每天要习惯的第一件事。

部分内容引自网络 撰稿:杨杨 喜欢我们可以关注下方公众号哦!

《当爱情来袭》短评

看不懂

7分钟前
  • happyfeetrun
  • 较差

没看下去,女主太丑。。

11分钟前
  • 向上吧!少楠
  • 较差

这才叫电影啊!!

13分钟前
  • 一碗云吞
  • 力荐

电影还原人脑的思维。神一般的剪辑与意识流,让人不得不想起今敏。盲女的心理、幻想得到具象化,不安全感到后边渲染到极致。其实不知盲女了,任何人每天都会幻想出一些场景、做做春梦什么的,此片的厉害之处就是真的这么传神的在影像上还原了这些意象。

17分钟前
  • 帕拉
  • 力荐

盲女对周遭世界的感知,是依靠盲前的记忆、听觉与想象力的重合来模糊客观与主观边野的,用内心幻化的角色来完成一种自我宣泄。电影语言的灵活、情节点的跳切都很高能。

20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还行

好看得要命,前半程的现实和幻想在旁白的加持下彻底融合,切换得毫无痕迹,看到聊天眼瞎那段我还没有反应过来,想着这片可能只是有点疯,到聚会那场才发觉啊是我熟悉的意识流文本影像互文虚实交接处的片子,就太喜欢了。用手挡住眼睛,她就看不见,抬起手,她又能看见,是真正的从“我”的视角出发,是完完全全的“我”呼风唤雨的世界,没有看过这种类型,像是我自己的头脑风暴。除此之外,那种细腻微妙的猜疑和信任设计得俏皮又可爱。《登堂入室》《纽约提喻法》《锡尔斯玛利亚》后我看到的第四部最爱的类型

24分钟前
  • Persona
  • 力荐

人是一种群居动物~当一个人跟别人不太一样的时候~总是会多想很多......这片子也真是够文艺的........把一个盲人内心的纠结~和因感知缺失导致的混乱~表现的让看得人跟着一起纠结混乱........有点儿累得慌.........闪几回就得了~一直各种闪........就不能好好说人话吗.........

25分钟前
  • 火木散人
  • 还行

当一个男人觉得一切正常时,一个女人可以给你甩出无数套狗血剧本。其实我觉得还是挺现实的,就别说盲人了,就连明眼人都时常会被自己脑中的幻想与绝望折磨的疲惫不堪。结局还算圆满,然而生活中还是有很多相似的开始,相反的结局啊。

27分钟前
  • 源源源源源er.
  • 推荐

光明飞走的一瞬,把禁忌和顾虑也藏进了黑暗。猜疑、幻想、自卑、焦虑,如果想象可以变成现实,那我宁可变盲。作者与文本再次交织,妙不可言,最后一幕像是薛定谔的猫,存在与不存在并存。star trek mania又怎样,人家不配得到爱情吗真是。没错Nimoy爷爷就是很棒的摄影师!

30分钟前
  • 山上风下
  • 力荐

将想象世界具象。

31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最大贡献是剪辑,形式上甚至有些突兀生硬,但能如此流畅地将现实和虚拟对接,且并无牵强感,实属难得,至少探索到了拍摄意识流动行之有效的途径;整体结构也较出彩,从女主叙述逐渐扩升为全知,从后窗式情景推拉到另一层面的叙事,直至所有层面的人物发生交集;又一部脑洞片。

33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很奇妙的观影体验,细节太棒了

35分钟前
  • 阿廖沙
  • 力荐

谁又能知道呢

38分钟前
  • 賴床不起。
  • 还行

今敏式风格,阿特伍德式文本。完全『盲』的声响导向剪辑(坐在咖啡馆,有公车经过便瞬移上车;家中醒来下雨,便瞬间进入雨中;本无人的房间,空气流动如呼吸就成了人)。失去视力后如影随形的不安,与有了孩子后突如其来的放肆,说到底也都是『盲』。

40分钟前
  • CharlesChou
  • 力荐

women in the house

42分钟前
  • MardyBummm
  • 还行

看着其实有些累,自带光环的编剧

46分钟前
  • 一事无成孟烦了
  • 还行

失明的世界,让一切变化都只能靠触摸,听闻,味道去感知。出现了不可探知的距离,也有了另一种角度,原来这个世界还有另一种模样与可能。她用文字去记录这些感触,是日记,又像小说。想象力是小说家的生命。每个作家心里都有一片浩瀚的林海,和深不可测的黑洞。盲人作家设置了繁琐的又真实的幻境,尽情的利用想象力去营造了一个与真实相差无几的故事,让旁观者反迷了。这种亦真亦假的迷惑感一直到结束才恍然大悟。

50分钟前
  • 一二三四卌
  • 还行

导演的叙事方式与剪辑风格让人叹为观止

54分钟前
  • 𝐚𝐫𝐨
  • 推荐

有过的心路历程,只不过她是因为盲,很多人是因为爱情趋于平淡,不安全感,纠结,疑神疑鬼。中国式离婚的林晓风可就没那么幸运了。

58分钟前
  • 䟇鑄㩭
  • 推荐

四星半//以视觉呈现意识 现实和构想之间的缝隙竟然是性的幻想也是处境的某种真实写照//电影居然能够完成这么多 剧本精巧又细腻 妙得很

60分钟前
  • YiQiao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