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呼伦贝尔城

呼伦贝尔城,Hulunbuir City,My Soul Belongs to Hulunbuir

主演:萨仁高娃,阿尔德那,阿茹娜,余忠,吉日嘎拉,阿丽玛,乌仁朝鲁门,阿柔娜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9

《呼伦贝尔城》剧照

《呼伦贝尔城》剧情介绍

呼伦贝尔城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电影《呼伦贝尔城》是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工程中一部反映和描写鄂温克族文化的故事影片。电影讲述了由于大清国西北边塞屡遭匪患挑衅,呼伦贝尔副都统衙门派出索伦部将士奔赴陕甘北部补营,彻底消灭匪患,安抚边民。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告别昨夜最后的日出天空的尽头是另一片天空布局弹片初潮绯弹的亚莉亚AA借口公司2我们不能是朋友巾帼枭雄之谍血长天毒蝶公子独宠瓦匠妻天使之城异变狼人丛林大反攻2亭城之恋龙日一,你死定了五星大饭店微光城市兄友蚁王杀机只是还没有全力以赴血色誓言两个朋友风起云舒人间蒸发闺蜜的战争坟墓舞者又见稻乡不再沉默

《呼伦贝尔城》长篇影评

 1 ) 《呼伦贝尔城》:这是一部女性的史诗电影

很少有历史战争片把镜头聚焦在女性身上,这部《呼伦贝尔城》做到了。

影片讲述了在清朝年间,鄂温克族的一群女性为了延续本族的血脉,远赴边疆与家人相聚,等到怀孕了之后再回家的故事。

听起来似乎很简单,但是在古代,这等同于一次远征。

当年交通就是靠走,即使有马匹,但千里之外的边关战事频发,一路上还有未知的匪患,即使去到了边关,谁能保证可以平安归来?

这是用生命书写的女性史诗。

《呼伦贝尔城》的导演是涂门,他本人就是鄂温克族,所以他要把这段不为人知的民族历史搬上大银幕。

在涂门的镜头中,我们看到了广袤草原的辽阔,鄂温克族人世代在草原上繁衍生息,在电影中的年代里,鄂温克族青壮男丁被征调戍边,三年来未曾有人归来。

或者说,回来的都是死讯。

开场不久,鄂温克族老爷的夫人那丹就接到了丈夫的死讯,她本人获得朝廷册封为诰命夫人,这在清朝是极高的荣耀,但这却是丈夫的战死换来的,她心里当然是极大的悲痛。

眼见族里的男丁日渐稀少,只剩下老人、女人,小孩也越来越少,如此下去,族人可能难逃消亡的命运。

那丹夫人决定带领女人们远赴千里之外的边关,和族里的男人们团聚,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延续鄂温克族的血脉。

男人可以继续在外驻守边关,但女人们必须要孕育新的生命。

涂门导演的风格是非常写实,影片中直面战场的惨烈,生死只在一念之间,鄂温克族的女性们抵达了边关,甚至要眼睁睁地看着心爱之人战死,这是何等的痛苦?

但边关战事就是如此激烈,战争带给女人的伤痛并不比男人们少。

《呼伦比尔城》刻画的是一组女性的群像,核心人物当然是那丹夫人,族里的其他女人,比如坚强的伊兰别,她在来边关的路上感染风寒,为了不传染给他人,主动脱离大队,经历千辛万险才来到军营;乌丽阿走了千里才来到军营,但眼睁睁地看着丈夫死去。

就是这样一群坚毅勇敢的女性,为鄂温克族的血脉延续做出了贡献。

如果不是涂门的这部《呼伦贝尔城》,她们的事迹就不会被那么多人所知晓,她们应该被历史所记住。

可以看出,《呼伦贝尔城》这个故事是涂门筹划很久的题材,这部电影就是一部女性的史诗。

战争是残酷的,男人们保家卫国血染沙场,女人们做坚强后盾抚育下一代。

人类的历史就是由男人和女人共同书写的,在战争中,必须坚定生的希望,《呼伦比尔城》就是一部充满爱和希望的作品。

叮铃铃/文

 2 ) 索伦平沙俄,土尔扈特回归,锡伯西迁,与额尔古纳河有关的一小段小众民族史

#呼伦贝尔城# 100年前沙俄入侵东北边疆,清政府看重索伦四部(鄂温克、鄂伦春、、巴虎蒙古、达斡尔)骁勇善战强征年轻勇士戍边,致使呼伦贝尔城沦为“孺妇孤寡”之城,影片以这个背景展开讲述了诰命夫人带领妇女前去战场“取孩子”的故事,相比同类民族题材电影如《红河谷》、《嘎达梅林》,导演避开了波澜壮阔的民族史诗视角,将战场上的浴血奋战转成了女人为延续血脉所作的牺牲和斗争,在人丁不旺、民族断根的危亡之际,取孩子如此合理,但在制作上还是有很大硬伤,用不太丰满的人物角色来撑起整个民族的性格未免有些牵强,用长生天、萨满仪式来交待人物的命运有些单薄,用高饱和色调重度渲染婴孩场景甚至用男孩女孩代指呼伦+贝尔诠释“呼伦贝尔城”寓意在当今低生育时代未免让人产生对二胎的联想......特别是在大学生电影节上映,是为了试探民意吗?

不过对于喜欢研究民族史的筒子来说还是很值得一看的,尤其是看完《额尔古纳河》后对游牧民族心生一丝敬意,100年后他们放下猎枪、下了马背、接受汉化何尝不是一种牺牲,一种对影片所阐述的延续血脉、生生不息的决裂;另外演员都是鄂温克族和蒙古族出身,套马,摔马,驱赶勒勒车等细节也很真实,特别是男主酷似主演《红河谷》的邵兵[调皮]

 3 ) 战争中的这群女性坚强到难以置信,她们在用生命完成一次远征

历史是由每个经历过的人来构成的,虽然二十四史中记录的多是帝王将相,但我们的历史中却有无数可歌可泣的民族故事。

鄂温克族演员涂们凭借出色的演技获得多个影帝奖杯,这一次她转型做导演完成了民族史诗《呼伦贝尔城》,这部影片对准的就是历史中的平凡人物——士兵和女人,男人保家卫国,女人养家传宗,这看起来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但是在清朝,很多事情做起来却比登天还难。

电影就应该具有现实意义,给观众展现不熟悉的历史和人物,让更多的观众对中华的历史有更为全面的了解。

《呼伦贝尔城》讴歌的就是鄂温克族的一群勇敢女性,她们为了家、为了国而奋不顾身,远走边疆和鄂温克族的男儿们团聚,不仅仅是为了让他们努力护卫边疆,也是为了让鄂温克族的血脉延续。

《呼伦贝尔城》的故事发生在清朝,当时因为西北边塞匪患猖獗,鄂温克族的男丁被征调去边疆护卫。

当时从军可没有休假探亲一说,边关战事吃紧,几年回不了家也是常事。

或者,回来了也是尸骨运回;又或者,是战死之后被传令嘉奖,人是回不来了。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绝不是一句抒发情怀的古诗,而是精准描写了战争的残酷。

影片中,鄂温克族的老爷就已经战死,朝廷嘉奖了她的夫人那丹,册封她为诰命夫人,这在古代是很高的荣耀,并且还享有朝廷俸禄。

但这种嘉奖却也是丈夫的战死换来的,那丹夫人心中的悲痛不言而喻。

涂们导演选择这个故事是想讴歌鄂温克族的女性,是她们的勇敢和无畏让鄂温克族的血脉延续。

这是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也让观众看到了一个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前行的不易。

那丹夫人成了寡妇,她已经很悲痛了,但是,虽然部落里男丁越来越稀少,战死的男丁越来越多,部落里只剩下老人、女人,小孩都越来越少。

那丹夫人意识到问题非常严重,如果不想办法,他们鄂温克族距离消亡也就不远了。

所以,那丹夫人决定带来女人们奔赴边疆寻亲,让女人们和同族人成亲,为血脉的延续做出努力,同时也是为了让男人们放心驻守边疆,不再有后顾之忧。

这是一种非常悲壮的选择,边疆战乱频繁,远在千里,可以平安到达吗?

可以平安归来吗?

在古代,这就是一场远征,艰难之处远非今天的人可以想象。

涂们导演讲述的这个故事悲壮、曲折、惨烈,但也能在片中看到爱和希望,在苍凉的西北边疆,这样一群女人用自己的勇敢让鄂温克族血脉延续,这是一个民族的史诗。

��&���m�(�e

 4 ) 《呼伦贝尔城》:最强悍的涂们,拍出了最温柔的女人!

涂们老爷子明年就六十了,他真正被大众所熟知,应该还是17年拿到金马奖影帝,以及隔年在颁奖礼上那番义正辞严的发言。

但其实,从1985年开始,他就已经活跃在大银幕上,最早是以参演《成吉思汗》出道,早年曾经跟第四代导演吴子牛,塞夫和麦丽丝合作居多。

因为他那张带有典型草原特征的面孔,他也分别于85年,97年和13年分别三次扮演成吉思汗这个角色。

15年之后,他因为主演《告别》获得First影展最佳演员奖提名后,开始成为新导演们的爱将,直到凭借《老兽》中执拗、不近人情,其实又有着自己特有生存之道的混蛋老杨这一角色,一举获得金马影帝。

让人更加没有想到的是,正当他刚刚在表演领域触到天花板的时候,他已经悄然转身,成为一名年纪很大的新导演,带来了这部最温柔的《呼伦贝尔城》。

《呼伦贝尔城》讲述了鄂温克族成年男丁响应军营征召奔赴陕甘北部补营打仗,由于鄂温克族原本人丁并不兴旺。

经年累月的打仗带来的只有男人们阵亡的消息,却丝毫没有凯旋归来的迹象;留守的老弱妇孺又不得不经历着生老病死的考验,生命的繁衍生息成为了鄂温克人面临的大危机。

为了避免鄂温克人灭族亡种的危险,因丈夫战死沙场而获封诰命夫人的那丹做出了一个看似疯狂的决定:带领着索伦部适龄的妇女们穿越重重艰险前往军营去“取孩子”。

整部电影从女性视角出发,讲述了这群不同寻常的女人完全不输给男人的英勇壮举。

“取孩子”这样一个离经叛道的故事,在涂们导演娓娓道来的叙事中,变得理所应当,而且自有另一种悲壮。

在这里,必须要注意到一个事件背后的深层历史、民族等等特殊的背景。

有媒体评价,这是一部讲述鄂温克族“亡存绝续”的电影,不得不说,这个评价十分的精准,今有和平年代的“过日子就是过人气”,古有“沙场亦有柔情”的民族血脉延续。

在《呼伦贝尔城》里,你看得见涂们等编导的用心良苦,这不仅仅是一部比较好看的影视作品,更是一个民族的高光历史时刻的完美还原。

与此同时,顺应当今影视作品需要“与时俱进”的想法,这部《呼伦贝尔城》规避了冷兵器战争片习惯展现战争残酷的大场面的惯例,继而转向对于民族精神的展示与思考。

文戏的细腻与影像的升级齐头并进。

说起文戏的细腻,第一场戏就打动了笔者,当得知丈夫战死沙场的噩耗,萨仁高娃扮演的女主角表演很突出,不仅情感的递进层次分明,而且最终的爆发悲恸天地。

这种好演员好演技催生好角色的做法,让人十分佩服。

而片中一众中青年演员如阿尔萨那和余忠等人,也很好的诠释了鲜活的角色,让这个历史故事的厚度显得顺理成章。

再者,刚刚提到的视听影像升级,则是完成了大银幕作品应有的质感。

很多青冷或昏黄的色调,配以天辽地阔的的空镜头,展现了草原的丰饶与自然的瑰丽,让人过目不忘,是为极好的视听享受。

 5 ) 远处骑马而来的,是年少的爱人

“呼伦贝尔大草原,白云朵朵飘在我心间……”心乱如麻的时候,会一遍又一遍地听悠长舒缓的蒙古族歌谣,想起广袤草原上有如珍珠洒落的白色毡包,想起牛羊如云落边陲,仿佛有种古老明净的力量醍醐灌顶,内心总能迅速平静下来。

电影《呼伦贝尔城》首先在题材选取上就令人眼前一亮,苍茫草原天地间发生过那么多传奇故事,可我们竟然对其中的绝大多数都一无所知。

导演涂们聚焦鄂温克族文化,为观众讲述了一段发生于清朝的真实历史事件。

涂们这个名字对于大多数影迷其实并不陌生,前年一部《老兽》仿佛平地一声惊雷,将残酷惨淡的现实不经任何修饰呈现给人看,而影片中那个在沉闷中困顿挣扎的“老兽”正是男一号涂们。

如果说《老兽》拍出了浓郁的北方粗犷之气,那么这次涂们首次执导的《呼伦贝尔城》则用真实视角呈现出了故乡呼伦贝尔的传奇史诗与厚重历史。

在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中,《呼伦贝尔城》和导演涂们分别获得了最受传媒关注影片和最受传媒关注新人导演的提名。

提到内蒙古的历史,想到的总是骁勇善战的蒙古族战士抵抗外敌侵略的英勇场面,但《呼伦贝尔城》却独辟蹊径,将鄂温克族女性作为了电影主角。

整部影片讲述的故事其实并不算复杂:大清国西北边塞屡遭挑衅,呼伦贝尔索伦部将士们纷纷出征平定战乱,往日繁华的呼伦贝尔城霎时间成为了一座孤寂空城,只留下手无寸铁的老人小孩和鄂温克族妇女。

将士们在外出征生死未卜,一年半载都回不来,该如何应对鄂温克族族内人口急剧下降的严峻问题呢?

诰命夫人那丹毅然作出决定:既然将士们回不来,那我们就去军营里边取孩子!

一路上的艰苦跋涉对战将们尚属考验,对于这群不曾骑马颠簸的妇女来说要面对的突发状况就更多。

艰难的长途、突发的天气、难以治愈的伤寒……稍有不慎就有可能丧失生命,可她们偏就凭借着顽强意志硬生生挺了过来。

电影中印象最深刻的一幕,是有人高喊一声:“远处来了个骑马的人!

”马上的人已经昏倒在马背上,男主角萨雷走上前一看,正是年少的爱人伊兰别,好在伊兰别只是身体虚弱,并无大碍。

年少的爱人跨越漫长时空,骑马而来只为与所爱之人相会,这样的场景是如此珍贵而稀有的浪漫,对现代人来说简直像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神话传说。

若没有诰命夫人呼吁妇女们行动起来抗争命运,鄂温克族人口恐怕难以达到如今的三万多。

当电影《呼伦贝尔城》的视角聚焦在战争背后的女人身上,就算再残酷的战争也增添了一抹温暖柔情:浊酒一杯家万里又有何妨?

那年少时的爱人啊,正在远处策马扬鞭向你赶来。

 6 ) “老兽”伏枥壮心不已,导演涂们用《呼伦贝尔城》诠释爱与信仰

纳兰惊梦/文有道是“老骥伏枥,壮心不已”,这句诗用在凭借《老兽》荣膺第54届金马奖最佳男主角涂们的身上再恰当不过了。

因为就在今年,他的导演处女作《呼伦贝尔城》入围上海国际电影节传媒关注单元,他本人也获得了最受传媒关注新人导演大奖

之所以会选择这样反映鄂温克族文化为题材的故事片作为自己的导演首秀,其实与涂们自己的身世背景密不可分——出生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的他,正是鄂温克族。

身份的认同感,显然是促成他拍摄这部充分展现鄂温克族苦难历史与坚韧民族性电影的重要原因。

这部电影讲述了鄂温克族成年男丁响应军营征召奔赴陕甘北部补营打仗,由于鄂温克族原本人丁并不兴旺。

经年累月的打仗带来的只有男人们阵亡的消息,却丝毫没有凯旋归来的迹象;留守的老弱妇孺又不得不经历着生老病死的考验,生命的繁衍生息成为了鄂温克人面临的大危机。

为了避免鄂温克人灭族亡种的危险,因丈夫战死沙场而获封诰命夫人的那丹做出了一个看似疯狂的决定:带领着索伦部适龄的妇女们穿越重重艰险前往军营去“取孩子”。

没有人能够想象出,究竟是什么力量让这样一群外表柔弱的女性踏上了前途未卜的路途;没有人能够想象出,在历经千难万险后抵达军营后得知爱人阵亡事实的苦楚到底有多刻骨铭心;没有人能够想象出,这些怀上孩子的女性又是以怎样的心情与爱人分别,再度踏上那条遥远的归家路。

实际上,鄂温克女性的坚强远不止于此,电影虽然从头到尾没有正面展现过刀光剑影的战场,却通过另一个角度将战争的残忍展现的淋漓尽致:随着鄂温克男人出营远去,镜头久久停留在那些留守在军营里的女人身上。

她们不安、忐忑,她们的手足无措,直等着长生天给予答案:刚才是否就是与自己男人的最后一面。

鄂温克女性又是单纯的,家国天下对于她们来说太过于宏大,朝堂权谋对于她们来说太过遥远,她们所能够做的,就是尽到自己作为爱人与母亲的责任,为家庭与部落繁衍与教育下一代。

鄂温克女性又是善良的,即便是坚持着自己独特的文化与传统,但她们并不排外。

无论是对男人们战场上捡回来的“蓝眼珠子”,还是刚刚呱呱落地的异族孤儿,诰命夫人那丹都把他们视作自己的孩子,“教会他们说鄂温克话,他们就是鄂温克人”。

如此质朴的情感,又怎么不令人动容。

一个客观的数字是,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鄂温克族人口数仅仅只有30875人。

结合这样的背景来看《呼伦贝尔城》这部充分反映鄂温克族文化的电影可谓是意味深长,导演涂们也正是这种方式记录与传播着本民族文化,也为本民族的文化传承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7 ) 《呼伦贝尔城》:一段温暖动人的女人传奇

提到涂们,大家都会忍不住为老爷子竖起大拇指,为他出色的演技也为他义正言辞的刚。

老爷子最近有部电影正在热映,出人意料的是影片并不是他主演,而是摇身一变成为导演,执导了自己首部电影《呼伦贝尔城》。

作为鄂温克族人,涂们有着满满的家乡情怀。

他的首部导演作品《呼伦贝尔城》便是以鄂温克族历史文化为题材,讲述了鄂温克族在历史的长流里如何以坚韧的文化和民族精神,抵御外敌、保护家园、繁衍不息的故事。

这部萨仁高娃、阿尔德那、阿茹那、余忠、吉日嘎拉等主演的《呼伦贝尔城》,获得上海国际电影节“最受传媒关注新人导演”奖的电影,可见涂们导演的功力,以及影片的被认可。

《呼伦贝尔城》故事,始于一场战争的结束,女主那丹失去了在战争中牺牲的丈夫,从此独自养大儿子。

多年后,她又将长大成人的儿子送去了战场,同行的还有所有的青壮年男子。

至此,索伦鄂温克族剩下的只有老人、妇女,还有孩子。

日复一日的等待中,那丹决定带着妇女们去军营,用“取孩子”的方式延续鄂温克族人的血脉。

这一路的艰辛可想而知,鄂温克族的女人们有病有死、有分有别,有久别重逢的幸福,也有生离死别的悲哀。

当鄂温克族的女人们带着孩子回到呼伦贝尔城时,每一张脸上都写满了幸福和希望。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讲述女人的故事。

影片以女主角那丹为中心,描绘了一幅女人们独立、坚韧、自主、执着的画卷。

影片浓墨重彩的刻画了在去军营和回军营一路上的艰辛,以及鄂温克族女人表现出来的坚韧坚强坚持,歌颂了鄂温克族妇女为部落繁衍作所出的可歌可泣的贡献。

整部影片并没有以悲切定调,而是用平实的镜头、画面和表演,给观众讲述了这段看似普通的部落故事。

可影片依然感人至深,当那丹带着鄂温克族妇女们踏上漫漫路途时,当所有人在军营重逢拥抱时,当伊兰别说出新生孩子的名字——呼伦和贝尔时,当伊兰别撑着最后一口气望向呼伦贝尔时,当那丹带着女人们抱着孩子回到呼伦贝尔时……还是让观众不禁悄悄流下眼泪。

真正感动观众的不是刻意的催泪,而是生命的长河里那些动人的真情流露。

影片由死亡开始,从新生结束。

当孩子给影片带来温暖的色彩时,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

谁都知道,新生的孩子长大后也会有一天离开家去保卫家园;可谁也知道,鄂温克族的人们将会坚韧的延绵不息。

 8 ) 来自“老兽”的温情,涂们写给鄂温克的抒情诗

鄂温克人,是音译,其意思是“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

这部《呼伦贝尔城》,就是描述鄂温克人的故事,那段不为人知的往事。

鄂温克族也被称为我国的“战斗民族”。

17世纪中叶,沙俄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烧杀掳掠,无恶不作,激起了鄂温克等各族人民的无比愤怒和坚决抵抗。

1651年,沙俄匪徒侵占黑龙江上游鄂温克族聚居区,鄂温克族人民奋起英勇反抗,他们用弓箭向火器犀利的沙俄侵略者展开了坚决的斗争。

1664年,鄂温克族与当地蒙古族居民围攻了盘踞在尼布楚的沙皇匪徒,沉重地打击了沙俄侵略者。

电影描述的其实就是这段故事中的一个段落,但与想象中得不同,本片并不是什么战争史诗,而是独辟蹊径,从女性的角度,突出在那个极端环境下,女性身上的展现韧性,反思战争,更体现鄂温克族人的血性与文化,强调了史诗般的生机与传承。

电影《呼伦贝尔城》从女性视角中的入手战争环境,鄂温克男儿浴血奋战,青壮男子悉数出征,戍边三年未归;老弱妇孺留守家园,经历生老病死。

鄂温克族人口迅速下降的局面,让诰命夫人那丹决定带领育龄妇女们前往军营,女人坚守爱情、勇担民族“亡存绝续”,不畏艰险千里跋涉,与家人团聚“取孩子”,延续民族血脉,于是,鄂温克女人团长途跋涉的求子远征,带着悲怆与诗意在镜头下徐徐展开。

电影的故事题材带有一定的猎奇性,但所呈现的内容则是非常严肃的。

电影的叙事非常简单,单线程叙事,前半段的大气磅礴,一望无际的荒芜,被冰雪覆盖的无垠大地时,远处的篝火,近处祈祷长生天赐福的鄂温克人,都拍得很有质感。

在简单的叙事过程中,零星的穿插了倒叙和闪回,从萨雷抢亲,到大将军遗孀那丹坚定地带着年轻妇女奔赴前线……这些情节也勾勒出大体角色特征,以及人物关系。

电影前半段以铺垫为主,塑造了很多角色,更重要的是通过有条不紊的叙事,对鄂温克人的民族文化进行了言简意赅的描述,也都能让我们一窥当时鄂温克人别具一格的文化特征,以及对于自由和爱情的向往和热爱。

电影的后半段比前半段精彩,主要戏剧冲突都在“取孩子”这个环节上,在战场上为了守护边疆的誓死奋战,与自己民族的传承,二者的矛盾成为电影的冲突点,从叙事上说,导演没有塑造直接的战场交锋,也没有千军万马的抛头颅洒热血的镜头,有的是广袤的草原上远远跑过来的背着伤病的马驹,有的是伤病挣扎在病床的血肉,模糊,有的是妻子等来丈夫牺牲的绝望眼神……这些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侧面描写更进一步说明了当时抵抗外辱的残酷现实。

而女性视角在这样的环境下,就显得格外突出了。

在电影的镜头中,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薄弱的,但她们扎根于这片土地,有着泥土般的韧性,就像电影中萨雷妻子在弥留之际和两个孩子的嬉笑玩耍,这是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和人们对于和平团圆的向往,对未来希冀的正视。

没错,电影反映的是民族文化的特色和血脉传承的不易,因为本片的导演叫做涂们。

演员涂们,被称为“草原王爷专业户”,在影视片中常常扮演气度不凡、八面威风的“大汗”、“单于”、“王爷”。

他因在《老兽》中的精彩演出,获得了金马奖影帝的殊荣,这部《呼伦贝尔城》是他导演处女作。

影帝为什么会拍这样一部作品,大概很少有观众了解,涂们是鄂温克族。

经历了300多年的变迁,如今,一系列的现实问题,让这个曾经的古老部落正在慢慢消失......在鄂温克,许多孩子一生下来,就住在山下了,然后在山下上学、长大,他们当中的很多已经听不懂鄂温克语,更不知道鄂温克的历史故事。

鄂温克民族的人数正在不断减少,纯正血统的只剩60多人,从此鄂温克人的精神世界分成了两半。

一半随老一辈留在了山上,而另一半则淹没在根河的现代世界里。

这个民族如今的处境,正是这位鄂温克族导演拍摄这部电影的动机,电影中鄂温克族文化以及民族特色。

这些属于“战斗民族”鄂温克人的特质,镜头背后那个外形粗犷的汉子涂们,用这种方式不露声色地讲述着他内心深处的细腻,在这样一群战争背后的女人身上刻画得淋漓尽致。

在悲悯的故事中,其实充满了希望。

《呼伦贝尔城》是“老兽”写给鄂温克族人的一首抒情的史诗,象征着希望,也用曾经那段不为人知的故事,来反映对族人血脉传承的希冀,更重要的是,这部电影作为中国少数民族题材,反映和描写鄂温克族文化和特质,也为象征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文化包容和不屈不挠精神。

 9 ) 了不起的鄂温克女人

鄂温克索伦部落的男人征战沙场,一去数年,种族传承难以为继。

诰命夫人居安思危,带领部落妇女长途跋涉,踏上寻找男人的征途。

茫茫草原,风雪交加,前途未卜,诰命夫人和妇女们毅然前行,虽然不少人死在征途中,但依然一往无前,最终带着新生命返回呼伦贝尔城。

此种壮举不仅需要领头人的担当,也需要妇女们的顾大局识大体。

影片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没有百转千回的爱情,没有荡气回肠的英雄,却在平淡中饱含着一股顽强的生命力。

游牧民族常年幕天席地、风餐露宿,生命力、战斗力远远强于汉族。

这种最原始、最质朴的生命力,在现代社会已荡然无存、无从感知。

这种生命力不仅是生存的能力,更是对生活的热爱和渴望、对自然的顺应和抗争,绵延千万年,绵绵不绝。

 10 ) 老演员、新导演,感受涂们的那份民族气节

导演涂们,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熟悉他演员的身份,从央视版《笑傲江湖》中的左冷禅,再到《鹿鼎记》中的吴三桂,更熟他的“可汗”形象,从《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中的成吉思汗,到《王昭君》中的呼韩邪大单于,再到《贞观长歌》中的颉利可汗,一个个与草原民族文化相关影视剧中的王公贵族,最为熟悉的还应是电影《老兽》中的那个“老混蛋”,并且凭借此角色获得2017年第54届台北金马奖的最佳男主角,然而作为导演身份,由他编剧并执导《呼伦贝尔城》,对于喜爱他的观众而言,又有些陌生。

电影《呼伦贝尔城》是涂们的导演处女作,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改编,讲述了一段最早被称为“战斗民族”的鄂温克族,有关“亡存绝续”的传奇故事。

几百年前的清朝时期,当时还被称为索伦部的鄂温克族群男人们,为了保卫祖国疆土,出征边疆补营,族群所在呼伦贝尔城只有些老人、妇女和小孩留守,前线时有传来战士们阵亡的消息,眼看着族内人口急剧下降,在萨仁高娃饰演的诰命夫人那丹的带领下,索伦部的妇女们长途跋涉,前往边疆军营,为部落的繁衍生息抛洒热血。

影片以女性的独特视角出发,并没有过多的直接表现战场上的残忍,而是将镜头聚焦在一个个充满民族大义的妇女身上,通过她们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侧面的反映出战争所带来的残酷,突出了女性独立、自主的精神,片中这些保家卫国英雄背后的英雄,对爱情的渴望,对生命的态度,对誓言的承诺以及对战争的无奈,对于后人来说都应该去铭记,更能深深的感受到,本身就是呼伦贝尔人的涂们,对于家乡民族的那份情感,内心中的那份民族气节。

这部民族题材的影片,将草原文化以如诗如画的优美影像贯穿着全片,演员们娴熟的骑马技能,通过套马、摔马等情节展现出别样的草原风情,首次作为导演,在细节方面把控的很是严谨,蒙古包是鄂温克族的“柳条包”,首尾呼应的神秘“萨满”求神仪式,还有充满鄂温克族特色服装、帽子、头饰等等,尤其在那首节奏欢快的鄂温克族歌曲《鄂呼兰、德呼兰》旋律下,有如身临其境一般。

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的涂们,今年带着自己导演的电影处女作《呼伦贝尔城》参加了第2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获得了电影频道传媒大奖最受传媒关注影片的提名和电影频道传媒大奖最受传媒关注新人导演奖,片中在战争的背景下,不仅弘扬了鄂温克族的坚韧文化和民族精神,且书写出一部战斗民族铸成的草原不朽传奇,也是一部记载着草原民族文化的史诗,片中诰命夫人那丹的壮举,至今还在总人口只有三万余人的鄂温克人民心中传颂。

《呼伦贝尔城》短评

我知道龙标要九十分钟,但你的本子最多也就三十分钟,涂们好名了。其他更多的问题我看也不必说了。

6分钟前
  • 非灰
  • 很差

苦死人

9分钟前
  • moto
  • 较差

只想到我们鄂温克族伟大的诗人、画家维嘉说的那句教导:我们鄂温克族尊重女性。一个好的演员不是就说明能当个好导演,老爷子心意是好的,就是有点太仓促了吧。一星献给草原一星献给这份家乡情意。

10分钟前
  • 蜉蝣
  • 较差

可以看得出诚意,但看不到灵气。节奏挺糟糕,没有明确的高潮低谷;台词时不时有点尬,欠些雕琢;煽情不成功,功力欠火候之余OST也得背锅;剪辑没有灵魂,平平无奇匠气十足。演员们的演技倒还不错,阿姨有点端着,伊兰别很出彩。没有大战场面,寡淡的就像情景剧。最值得看无疑就是草原风光了,好莱坞有西部大漠,我们也有茫茫草原。这类片子应该再多些,再好看些。类型加一星@大影节

15分钟前
  • MShelter
  • 较差

适合在cctv8放

20分钟前
  • 郭连凯
  • 较差

色调有点太昏暗了,本来就是秋冬季的故事,把草原的景渲染的过于苍凉了。 电影里的故事因为是特殊时期发生的,如果是现代,哇,那必然会被口诛笔伐吧。 叙事确实比较干涩,穿插太少太少了。唯一的亮点就是两个小姑娘的丈夫相继去世时,两段哭戏很动情。

25分钟前
  • Ringo
  • 还行

有关鄂温克族“亡存绝续”的传奇故事,城里妇女千里赴战营,以传续香火。堪称鄂温克族版的“杨门女将”。虽非上一线战场厮杀,一路上也是艰险重重。歌颂了该民族女性巾帼不让须眉的勇敢,也有对生命的礼赞。影像质朴泛黄,有油画质感。不过,整体拍的还是较为四平八稳,更像一段历史文献。另外,或许限于制作成本较低,全片没有正面展现战争的大场面。。。

28分钟前
  • 明光暗影
  • 还行

无论电影技法怎么样,我都被感动了。第一次看到低成本国产电影塑造出了历史照片般真实的场景。无论妆容服装,包括日常生活动作,真实得好像是回到清朝拍的纪录片。就连群演的表情也自然得舒服。北风般坚韧的女性。肃然起敬。

32分钟前
  • 夜风伴春草
  • 推荐

一群鄂温克族女性千里寻夫的故事,游牧民族的繁衍动机如此朴素且迫切。

35分钟前
  • 何洪波
  • 还行

我不想说这电影烂,但真的真的很一般。希望我们的民族以后有更好的电影。

39分钟前
  • Adambugg
  • 较差

《呼伦贝尔城》的着眼点却不在战场,反而放在战争中部落女人的身上。用战争背后的角度去展现战争的残酷,女人们长途跋涉奔赴战场,为的是生命的延续。将惯常的男人们浴血沙场,变成了女人为延续血脉所做的牺牲。这在关于战争的古老叙事里,增添了一丝现代的意味。

44分钟前
  • Sunny
  • 推荐

鄂温克族男人们连年出征,“薪火传续”堪忧,故女人们历经千辛万苦,奔往前线“取孩子”。故事简单动人,镜头流畅优美,值得一看。

49分钟前
  • 姜鹏Jasper
  • 推荐

顽强的民族,顽强的女人,顽强的精神力

51分钟前
  • 双木临峰
  • 推荐

故事简单 叙述方式亦过于简单导致觉得拖沓 表演属于夸张派 有很多清洁转折很突然 整体风格有草原的粗犷却没有它的悠扬和壮美

53分钟前
  • Marvie
  • 较差

作为民族题材电影,草原民族对于“长生天”的信仰贯穿全片,人物的命运也增添了一丝厚重。从出走呼伦贝尔城,到带着生命的延续回归,从生命之终再到生命之始的循环,也在彰显着女性的伟大。

55分钟前
  • 想个BI名想N天
  • 推荐

很干净的一部电影

60分钟前
  • 钢琴家
  • 力荐

今天看到大家纪念涂门老师,想到他的老兽,突然想起来我居然也看过这个电影

1小时前
  • 一亩心田
  • 还行

佳片

1小时前
  • 终极无间猪
  • 推荐

还行

1小时前
  • 马全
  • 较差

不如努努力去纪录片

1小时前
  • 毛二叔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