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细腰少年,又是年轻女孩。
不同的是,这次是毁灭,是逼上绝路,是人堕到地狱最底层。
肉,影片都是肉,不论是生猪,烤乳猪,还是朱家三父子身上晃晃荡荡白花花的肥肉,这是人间,在火上炙烤着的乳猪,又似地狱。
一切从那个单薄眼角妩媚的女孩出现开始,她荡秋千的身影深深留在了朱家父子的脑子里,炎热的夏日,混乱的梦境中,穿着红衣荡秋千的女孩鬼一样的妖媚诱惑,带着神秘而危险的气息。
原生态的呈现,像一整块的猪肉,放到火上烤,你只感到热,却不知道是哪里热,是身体热还是心里热,是手热还是身上的肉热。
前面似乎混沌而美好,走到中间,一切急转直下,一封律师信将所有表象赤裸裸打破,前面只是炙烤过程中的加热,现在油脂开始慢慢滴下来,你开始感到威胁到来,地狱露出邪恶的微笑。
后面慌乱而平静。
隐隐的焦虑渗透在空气中,债一点点逼,一点点长,断手慢慢恢复,露出狰狞的面目。
额头渗出汗,天气像火炉一样炎热,生活像炭一样残酷。
黄志强的断手出现在朱家的顶篷上,一个清晰的影子.胖胖的阿细睁着小小的眼睛迷茫又有趣地看着这个影子.断手上面的文身写着名字---黄志强.阿细细心地把断手用保鲜膜包起来,放在冰水里,问清楚哥哥村里的阿强手上有纹身,在漆黑的夜里像一个独行侠一样拎着装着断手的水桶给阿强送过去了.叙述的语调是平静甚至带着一丝幽默的欢乐,生活中的巧合总是充满了趣味感,即使它们是生命的疼痛,龇牙咧嘴中夹杂着一丝若隐若现的笑意.<香港制造>中的男孩有着瘦弱平板的身躯,像一只光滑的铅笔,穿着贴身牛仔裤的两条腿又像是细细的圆规.他们都是十七八岁的少年,面孔光滑地似乎上面有一层膜,是世界初生时树叶上的那层朦胧.阿强头发盖住细细的眼睛,露出棱角分明的鼻子,嘴巴红艳艳的线条柔和地像女人,一笑微微露出一颗颗牙齿,像刚出生的小兔子探头探脑。
阿强天真而无辜地坐着拉皮条的生意,阿女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地服务有需要的每一个人,有时朱老板会打电话过来,阿女愤愤不平地表示要收双倍的价钱。
直到阿强在网络上邂逅上海女孩红红,阿细某天独自在家卖肉的时候认识了笑容甜美的姐姐东东。
一切都是直接而简单的。
像朱家的娘娘需要接种,朱老爸就贴出广告寻找公猪,生得多有厚酬。
肉的生活是一条直线,从欲望直接到满足。
朱家父子把一个个乳猪涂上鲜红的调料,叉起来,放在木炭上炙烤,乳猪渐渐变成枣红色,油脂滴下来,皮上一个个的疙瘩,阿细的哥哥告诉东东,这样就叫芝麻皮。
朱家父子烤的乳猪热烈而实在,是食欲的大诱惑和大满足。
东东也是烤乳猪的高手,一点点煎熬哥哥心中的欲望。
一点点的苗头,文火慢慢加热,乳猪的油滴下来,哥哥脸上出现豆大的密密汗珠,呼吸变得艰难,肥大的肚子变得更加笨重,感觉却无比灵敏,东东吹一口气,带着甜味儿,清凉。
哥哥迷了,丢了。
那地狱的烈火是欲望,那炙烤的炭火是诱惑。
煎熬和快乐是欲望的两面,在火上的乳猪痛苦又快乐,撕心裂肺的疼痛中发出舒畅的笑声。
欲望的满足过后就是崩塌。
导演似乎在表达一个隐喻,蛾摩拉和所多姆的隐喻。
在一个肉的世界,狂欢过后就是毁灭。
只有阿细站在一片棚户的顶上倔强又坚定地对着荷里活摇着旗子,上面写着,走,用力的摇,走啊,走啊,快走啊。
阿细和哥哥来到这个一直矗立在自己面前却从来没什么交集的荷里活,东东或红红却走了。
阿细仍然固执地摇着,姐姐,快走!
走,走到哪里去?
只是要走,是不是另一个地方更好?
阿强的手长上了,却不是他自己的手,另一个黄志强的左手奇怪地安在他的右手上,他看着自己两只一模一样的手,厌恶,痛苦,他哭喊着让哥哥砍掉这个怪物,它不是他的手……朱家父子开着车带着娘娘离开了,似乎和影片开头没什么不同。
路上遇到一辆卡车,里面的少年有两双右手,怪异而灵巧地用那本应是左手的右手夹着烟,缓缓而沉静地吸着,似乎生来就是这样。
阿细天真地笑了,这世上的荒诞从来都是宠辱不惊的,它们都带着天真而无邪的笑容。
陈果的“妓女三部曲”之一。
诱惑自然不必多说,周迅一张清纯的脸和她充满欲望的勾当形成了巨大的对比。
陈果塑造了一个“红衣女郎”的形象,她有头脑有手段,用自己的身体牟取暴利,也颠覆了以往“红颜祸水”形象。
同时荒诞之处有在于她和小胖互动的纯真。
“东东、芳芳、红红”寓意很明显,联系“好莱坞”暗指中美港的三角关系,过于敏感,不好多做评价。
全片布满怪物的隐喻,从“五指山”联系古典文学《西游记》,山下下压着周迅这一祸水。
片尾父子三人在车上大笑,与大笑的“娘娘”无异。
阿强怪异的“虎头蛇尾”断手,是充满寓意的阉割行为。
而片中另一位重要人物吕医生,中西混合的奇怪医术对整个剧情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整个影片讲述了这两位祸水,一个来自大陆的妓女,一个搞科技的医生,将这些大勘村的男人玩弄于股掌,而又全身而退,说是隐喻,实际呼之欲出。
看完这部电影,多少感觉不太象是陈果的作品。
周讯饰演的妓女似乎又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妓女,和《榴莲飘飘》中秦海璐所饰演的北姑形象全然不同。
她和流亡律师合作来诈骗香港人的钱财,特别是处于底层的香港原住民的钱财。
整片的态度是对港人对97回归后的写照,一种迷茫,最后被迫找不到出路的情绪。
北姑导致了香港家庭的破裂,使港人受到伤害,隐喻着中国政府对香港经济低迷,失业率增加应负有责任。
一种敌视的态度。
其实在《去年烟花特别多》中我们就已经感受到港人的这种情绪。
这是陈果电影的一个异数,在镜头的运作上,渗入了许多虚幻的东西,不再如以前极度写实的风格,看惯了诸如《香港制造》《去年烟花特别多》这类写实的素描,反而对《香港有个好莱坞》的风格不太喜欢。
红色在片中到处飘荡,如一个梦幻,如一抹血色,如一只乳猪。
这一红色莫非也是映射着什么,也许只是痴人说梦话。
其实呢,所有我觉得极好的电影,到头来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去说它。
其实香港人没什么文化,我都觉得搞不好还没大陆的文艺界强。
(呃毕竟大陆人多么。。
)提起香港电影,我觉得能拿出来说的也就三类。
第一类是几十年前的武打片和几十年后的黑帮片。
现在流行象拜神一样去拜那些武打片,认为它们是香港电影的经典时代和黄金时代,认为现在的香港电影不行了。
这些邵氏的武打片的海报上经常印有特大的“sb”标志。。
其实你说这是黄金时代,本身就是对香港电影的一种骂街。
就好像我夸你,说我觉得吧,你最好看的时候,就是你小学时做第七套人民广播体操那样儿。
杜琪峰和刘伟强的黑帮片确实挺好看。
这大概代表了现代香港商业电影。
第二类是王家卫,就只有他一个人。
我个人是很喜欢王家卫的。
可是几年过去,每一部戏看下来,就会觉得,王家卫拍他的感情,他的追念是拍的很精深,可终究是小了。
他的整个风格就像是梁朝伟,小小的一个,给人印象很深,但也止于此了。
《蓝莓之夜》王家卫尝试突破,现在看来是有些失败的。
第三类是陈果以及一个近现代的团体,这个团体可能还包括许鞍华还有那个《麦兜》的导演叫袁什么的我忘了。
这个团体的电影中有现实的烙印,它们最常用的烙印就是香港和中国这个事儿以及香港和西方这个事儿。
他们处理这个题材处理的相当精炼以至于形成了一种风格,在这种风格中,政治,社会,感情被溶在一个故事中讲出来,就会相当的好看。
可以说在陈果的妓女三部曲里和《麦兜》的前两部中都有这样的溶合。
《香港有个荷里活》我觉得是其中最成功的。
通片冷静的镜头,通片隐喻,通片谐谑的步调。
猪与人,大陆与香港,大磡村与好莱坞。
以及,以及以及,最为重要的,除去它就会显得生硬的,继承自《榴莲飘飘》中的那种一种对人本性的温和的渲染。
最后细仔跑去屋顶摇着写着大大的“走”字的旗子,那个桥段真好看。
这个电影是这第三类电影的巅峰作品。
之前之后,都不会再有作品可以超越它。
因为,实际上这第三类同第二类有相似的问题,它毕竟还局限在了一个很小的范围下,是一种生活经历的单纯感慨。
只不过这种感慨,被更好的和其他主题融合了。
那么,陈果,妓女三部曲的第三部,在哪呢。
喜欢陈果的原因很简单,他是香港导演中的一个异类。
很少见香港导演拍很本土,很草根题材的电影。
所以他的电影总是会给我一个不一样的香港,更让人信服也更辛酸的一个香港。
泥泞的小巷,污浊的空气,满是垃圾的环境以及随处可见的高楼大厦,对比是那么的强烈和真实。
其实这样的情形在北京又何尝不是呢?
他的“妓女三部曲”通过妓女的生活,反映了社会中最地层的那个群落。
这个群落是被无数人努力忘记和尽力无视存在的,可在这里却展现出了生命中最残酷的现实。
人们都理所当然的挣扎的活着,并努力在其中寻找快乐。
人们有意无意的忽视,可能正是不忍面对这样的残酷现实。
不过感觉他的这部片子,比起前面两部要差一些。
故事上有点天马行空,不着边际。
中间那些开心的荡秋千不禁想起了周星驰。
陳果是香港近年崛起的導演,他的作品如香港製造、細路祥等,均表達了香港的低下階層、社會因由殖民地回歸祖國而帶來的矛盾,而這套被稱為陳果妓女三部曲之一的《香港有個荷李活》一片亦不例外,故事講述住在荷李活廣場高尚住宅下即將清拆的大磡村裡的人的生活,以燒豬為生的朱氏一家的父親和大兒子受大陸女子東東的色誘而分別與她發生性行為,而鄰居年青皮條客黃志強也在一次嫖妓中愛上妓女紅紅,而東東和紅紅竟是同一個人,他們三人更遭妓女的勒索,黃志強因而失去右手,而朱家亦因而一片混亂,間接害死了被稱為大陸婆的傭人,最後隨著這一切的變化和政府收地,他們搬離大磡村,而妓女則如願以償到了荷李活。
故事中間穿插大磡村內的生活小節和地道特色,如外省女醫師、土生土長跟隨小混混的妓女等。
與陳果導演一貫的電影相似,此片同樣代表了香港被忽視、邊緣化的一群的生活和控訴,但作為充滿黑色幽默和戲劇性的喜劇,電影如何透過此片展示草根階層的真實生活和所要表達的中心思想呢?
導演運用了電影技巧,使用了大量隱喻,透過觀察導演所使用的不同的電影語言film language,可以窺探到,故事表義denotation以外,從電影語言中表達的深層意思connotation。
此電影主要在已清拆的大磡村取景拍攝,而在上畫時這條村已經被政府收回清拆,用光影保留大磡村特色可謂是電影的一大目的。
顏色主調方面,為表現大磡村特色,據導演所述,為突出村內所有屋都是以鐵皮搭成,特意使用紅色作為主色,以強調村內鐵锈的顏色及氣味。
除鐵皮屋外,以紅色出現的都有很多,如女主角就經常以一身紅色打扮出現,燒豬、燒臘店、屋內裝飾等都以紅色為主。
大磡村街道縱橫交錯亦是其特色之一,在朱家負責繁殖的母豬娘娘出走、朱家上下遍尋不獲的一幕,導演便以蒙太奇手法由娘娘的路徑遊走大磡村的角落,帶觀眾遊歷村裡狹小的道路;而戲中不少場景都予人別有洞天的感覺,如朱家小弟阿細和東東玩遊戲一幕,東東要阿細在家中屋頂搖旗而她在附近高尚住宅觀看,阿細則拿著旗幟在大磡村的屋頂上亂跑,運用全景的鏡頭,從高處把整個大磡村盡覽無遺,而阿細則像小螞蟻跑來跑去,在對比下更顯這村之大。
與四周格格不入同樣是大磡村之所以有取材價值的一點,對比隔鄰象徵夢想成功的荷李活廣場及被喻為「五指山」的高尚住宅,更顯出大磡村在該地區的突兀感和貧富懸殊的情況。
片中由大磡村出發映向荷李活廣場及「五指山」的鏡頭共有十多個,以仰望角度映到五指山,一高一低一富一貧的矛盾造成衝突collision。
而通往荷李活廣場的鑽石山地鐵隧道運用了高亮度的綠色,與大磡村的紅色做成強烈對比,突顯彼岸的荷李活比起大磡村是美好的新世界。
《香港有個荷李活》通過如此一個如此荒謬、欠真實感的故事,稱職地呈現香港作為轉變中的城巿面貌,不同於陳果的前作,此電影以平常心態看待大磡村的拆卸,電影所描述的即將清拆的大磡村非但沒有控訴,裡面生活的人更繼續努力的生活。
電影前段重點講述周迅飾的大陸女子(名東東/紅紅/芳芳)出現於大磡村中,迷惑村中男人,戲中表達東東/紅紅是帶領大磡村男人從木屋區走向夢幻的天使,東東在朱家蕩鞦韆一幕是神來之筆,以不同角度的鏡頭拍攝,而其中一個鏡頭是從屋群中的遠處拍過去,看見女孩在鐵皮屋的屋頂上升起降下又再升起,彷彿由大磡村奔向對面荷李活廣場,在朱老闆和大兒子分別與東東發生性行為後,他們都不約而同地蕩鞦韆,顯示東東帶給他們滿足以及希望;另外,黃志強三次追逐紅紅的鏡頭亦有這樣的效果,以長鏡頭加慢鏡,配以夢幻般的音樂,由首次遍尋不獲,到第三次黃幻想紅紅拉著他的手跑向來往大磡村和荷李活的隧道,亦表現紅紅帶給他的希望。
而女主角身上的紅衣亦強化了她對眾人的性誘惑。
而後段故事由三人分別收到女主角勒索的律師信開始轉為荒唐失實,出現了很多錯配的情況,如朱老闆把對待人的行為配在母豬上、母豬配在星河明居的環境中、曾灶財在電箱的書法配在豬身、最突出莫如黃志強的右臂配上一隻左手,錯配使電影變得荒謬可笑,矛盾感亦由此而生conflict within the frame,如呂醫生操外省口音在簡陋的鐵皮屋裡大談遺傳學一幕,鏡頭由銅青的鐵皮屋外往屋內映著,而窗戶在鏡頭左方只佔三分一的位置,四周環境與談話內容不一致也可以體現到當中的衝突。
為誇張劇情,導演使用了舞台感較重的語言,如黃志強被斬手一幕,及朱老闆碎屍的一幕,均是以聲代畫,只聞其聲,而斬手一幕更四周黑漆,只有鏡頭的中間有大光燈,當黃志強一聲慘叫,就墮在鏡頭中間的位置,就有如舞台劇的燈光效果一樣。
加強舞台感可以令觀眾分清現實與故事狂想的分別,令他們更能細心思考電影中的隱喻。
同樣地,斬手和碎屍本應是血醒殘醒的事,配樂卻是輕快的鋼琴聲,製造出音畫矛盾,亦貫徹了電影錯配的效果。
電影中的東東/紅紅一角正是暗示香港所回歸的中國大陸,代表香港人的大磡村男人對現實產生厭惡,於是將幻想、慾望投射在忽然走入他們世界的女主角,妄想她能帶給他們新希望,誰知他們的迷失又帶來失望。
故事中眾人被妓女「抽後腳」一點亦可借喻為控訴政府對大磡村的麻木無情。
黃志強以為斬掉多掉的左手就可以消除本身的突兀感,就正如清拆與環境格格不入的大磡村為配襯四周的高尚住宅,但片末出現兩隻右手的人顯示錯配仍然陰魂不散。
電影尾段,阿細在屋頂所揮動的「走」的旗幟,不單叫女主角逃跑,亦暗示了大磡村的沒落及社會轉變令舊事物漸漸消失的無奈。
其實這是去年的一份功課,而且很普通的分數,後來學懂的有關黑色電影等等手法還沒有加上,不過我實在好喜歡最後黃志強的手的錯配,意義深遠
有些讽刺性的黑色幽默,讲述人性黑暗,却又不止如此。
如果没有政治寓意,就好了。
或者说,不是在寓意大陆,就好了。
观看的时候不知道什么东方红啦,观看时只是在想本身已经不太愿意看这种很现实很底层很粗糙的讲述人性黑暗的剧情片。
还好小胖仔缓冲了一下压抑感。
是不是到了一定年纪,有些人对于不美好的东西的承受能力会变得比任何时候都脆弱呢。
故事本身很好,应该不少于四星,但是为了讨好外国人加入的那一点点外国人爱看的东西真的很恶心。
读棚户研究时曾找到一本叫《晴天雨天大磡村》的影集,是闲书,但拍摄者的图说中肯朴实(拍摄的过程中做了很多访谈),处东南沿海的大磡村和我那个位江南内陆的棚户田野地看起来也颇多相似。
书末提及该电影,当时便找来看了。
虽讲了个大陆妹以情感诈骗棚户父子的故事,混以黑帮、误杀、情色和恐怖片桥段,但大量镜头与情节都送给了大磡村内景、大磡村与附近高楼的对峙、大磡村的市政拆迁与反抗,很带有纪录性质,拍得也有力。
我当时很羡慕这些画面,并且觉得是个做拆迁研究的人类学学生都会发跃跃欲试感,但是现在想法所有变化,觉得这些画面及其意图是对棚户拆迁的过度表现。
作为电影固然无根本问题,作为略有夸张的纪录片也仍可忍受,但作为研究冲动问题就很大。
一望而知的视觉性对抗和闻即有感的事件性冲突,只是这个过程的一部分。
和家内的矛盾、邻里的紧张、官民的博弈以及卷入其中的任何一人心中的不断选择、迟疑、难决相比,这个部分特别显眼,因此容易被塑造成棚户拆迁的典型特征。
此外,这种对抗与冲突特别地被前殖民国家学术界所看重,用来理解其前殖民地在后殖民-自由资本主义的城市更新过程,摆出一张上海市某高楼群和中间的平房钉子户的合照,便台上台下都能够意会一个蔓延于global south的inequality话题。
在这种理解下,对抗和冲突就可以被认为具有根本性,因为它们体现了inequality,而inequality和equality“难道不是根本性的问题吗”(此处当配以前宗主国摊手歪头微笑似在质问“豆腐脑难道不应该是咸的吗“的姿势)。
大陆来的行脚医生想要给猪接种,生出异种怪胎,象征大陆要接手香港,走资变走社,将香港搞成一个四不像,老朱听完医生的话不断拒绝,娘娘被叫醒后拼命奔跑,暗示老一辈底层香港人本能的拒绝这种时代巨变。
两块红布交相辉映,走社的道路不可避免,东东芳芳红红,软磨硬泡终于还是拐骗了香港老青幼三代的心,上海的天使令人爱慕,东东姐姐令人温暖,实际他们见到了什么?
一个名叫芳芳的骗子兼妓女,最终老年人选择交钱苟安,青年人发觉被骗被害愤懑不已,而小辈只觉东东带给他的甜和糖,这片土壤再长出来的意识形态只会是走社下的产物。
两只左手的怪胎,虎头蛇尾的两制,黄志强决绝又绝望的想要砍掉安在右手上的左手,是香港青年的无能和狂怒。
而片末的两只右手,虽也是特殊年代诞下的怪胎,却依然可以开车,坚强的在这片土壤上扎根,正常生活,陈果的倾向不言而喻。
你曾经俘获过孩子的心吗?
我没有。
我不是会讨孩子欢心的人。
我的妹妹她很会掌控孩子。
她会给他们好吃的,她会陪他们玩,我想大部分的孩子都愿意跟她在一起。
而电影里的小男孩,他妈妈跟人跑了,他的世界里只有烤乳猪和爸爸哥哥。
有一天,有一个漂亮的姐姐走近他,他自然就愿意相信她。
到最后不管三七二十一去救她。
你看,就是这样的。
可是到底要如何接受胖子的身体。
我常暗示自己,无论如何都不要跟胖子在一起。
我一直坚持着。
虽然自己也算是小月半。
我想东东一开始也不是能够随便勾引男人的女人。
可慢慢就成了这样。
片子里的几个胖子,他们一开始也是这样吗?
绝对不是的嘛。
有时候,我对着镜子。
问自己。
我怎么长成这样。
我清楚答案。
慢慢的。
就这样了。
你也不希望是这样。
可就这样了。
虽然不希望,可控制不了。
胖子也是。
当我满身膘的时候,我自己是一点点才发现的。
习惯多么可怕。
习惯成一个胖子。
习惯成一个妓女。
立意很不错,原声带太好听
我说为什么男主的年轻时候和年老长怎么那么像,原来是第一部吗? 男主战斗力太强,第一部是干嘛的呢?插曲很好听。 坏蛋对男2说 用你那张帅气清纯的脸迷住她(女主),我真是笑死了,你可真有眼光。 阿迪亚真是宝莱坞硕果仅存的清纯系帅哥,虽然有大胡子……
剧情有点勉强,全场演技最佳还是桑杰大叔,这电影要不是他我还真很难看完😂btw穿插Sadak第一部有点出戏,不过还是很激动在第二部又看到了第一部的画面😌感觉还是第一部好看,第二部讲的跟第一部其实关系不大
想看
影片接续了萨达克的故事,围绕着与少女阿雅的旅程展开,而这位少女成为了男一号拉维生命中的重要角色,也是他活着的原因……
我亲爱的爸爸,您怎么可以这样?
父爱可以是一种情感 不一定来自血缘两个转折男票一开始是对方派来接近女主的爸爸才是幕后大boss小姨真是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结尾的打斗过程就很bug而且我觉得还有其他解决方法比如女主用Facebook直播说出真相考虑到男主一心求死又要死得其所算了 让他打吧🤨最后想说真不明白世上为啥那么多人相信神棍🙃PS. 老片穿插新片还挺新鲜
整体剪辑有点像在几部mv里插了个电影 但剧本一系列反转和主题还是可以 动作戏看个乐吧 阿提亚演技新低谷
不好看。制作精良的平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