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充满了负能量的烂剧,故事情节牵强附会,生拉硬凑,演到最后给人的感觉就是好人没好报,反倒是那些恶人,活得有滋有味,风声水起,木兰的叔叔婶子,不仅把爷爷老房拆迁的几十万白白独占,而且把还把老人遗弃了,最后的结局也不过是那个恶婆子向他的儿子媳妇道个歉就完了,这是什么惩罚?
那个没良心的淼淼和那个屡教不改的咪子,虐待婆婆没得到报应,反倒得到了婆婆拿命换来的二十万的赔偿金!
真是没天理呀!
真是毁三观呀!
虽然养老是一个很有价值的话题,但仍然掩盖不住片子的硬伤,烂片!
也许有人觉得剧情有些狗血,但在我看来,每一集都有打动内心的地方。
现在这个浮躁的社会冲击着人们的心。
古话说,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当看到木兰的爷爷的了老年痴呆的时候,心里想到的是我的父亲,深深地记得那天回家吃饭时候父亲说年纪大了很多事情也记不住,以后别回家的路也找不到了。。。
当时眼里的泪水就绷不住了。
电视剧总是避免不了编写的痕迹,但却在时时提醒我们关注身边的老人。
这应该是整个社会的共鸣,珍惜现在,谁也不知道明天会怎样。
这真是一部很写实,也能引人深思的好剧。
特别是现下离家万里,几乎每一个情节都让我觉得心酸。
剧中刘涛和张铎商量想把父亲和爷爷接到北京住时说:“父母就像家里的老房子,你不去关心、不去想它,它就一直风里雨里在那里;如果你要回去,它就在那儿随时迎接你。
可我从来都没有想过,老房子是不是结实、是不是需要保护。
我真的没有想过有一天老房子也会塌的。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眼泪刷就下来了。
小时候,作为子女的我们被父母严密的保护,在父母的眼里我们也许永远都是孩子。
可是我们长大了,父母也老了,不知不觉中角色互换了。
父母会老,时间很残忍,有一天也许我们突然发现他们悄悄的变得脆弱了,需要人保护了。
想到这里,我突然意识到人的成长是有时限的,我们可能在某一天就必须担负起这份责任,可是那个时候我们是否有足够的力量去承担。
所以说努力奋斗的动力大部分是一种责任感,对自己的责任,也对生命里无法抛下的责任。
象刘涛扮演的角色,我想成为一个在现在和将来都能让父母有安全感的人,不让他们感觉孤立无援,就像小时候他们对我付出的那样,这样才会让自己心安。
为了戏剧冲突,情节跌宕,触动人心,电视剧写得比较夸张,确实来源于生活,能从中找到很多现实生活的影子。
典型三户人家,淋漓尽致的表现了社会中存在的养老问题。
余淼田咪,这一对小夫妻太气人了,恶心的啃老族。
田咪想着想着快速发大财过好日子,做了一堆脑子发热的失败事情。
开服装店卖旧衣服,以被工商查封罚款告终。
被同学利用去买保健品,以诈骗犯的罪名进局子了。
在超市做防损员,“钓鱼”手段引诱顾客。
她一次次推卸责任,抱怨他人。
像这种思想的人怎么做好事情呢?
有一好婆婆,竟不知好歹的不知足。
先是想法儿逼老太太拿出全部积蓄,房子过户,最后把婆婆赶出来了。
着她嚣张样儿,真造孽。
像这种不孝的人怎么过好日子?
余淼就一软骨头,不像男人,被他媳妇儿弄得团团转,也渐渐成不孝子,一次次深深伤害母亲的心。
还有木兰的叔叔婶婶家,拿了老人的钱,却不管老人。
的确存在这样一群因为生活艰难,背叛亲情,自私自利的人。
因一时贪图,一辈子良心遭谴责,可悲可怜的人。
穷是借口,本质是没担当的懦夫。
方老太一家比较富裕。
儿女忙于工作,方奶奶孤身在家。
方奶奶害怕孤单,精神空虚,总是拿“作”来引起儿女的注意。
儿女不理解“作”的深层含义,觉得妈妈无理取闹,帮倒忙,苦不堪言,烦恼无比。
木兰一家,充满温情整能量的。
父亲一心一意的伺候爷爷,为了不拖累女儿,把老房子抵押去买老年公寓,却不料被骗,被迫买房还银行欠款。
后来木兰把爸爸爷爷接到北京养老,虽然经历一些波折,也有困难,但都坚强扛过来了。
最终在福寿养老院,方奶奶思想转变,和儿女和解,不在“作”。
亚芝不在溺爱余淼,去追寻晚年幸福。
木兰爸爸和爷爷获得自在快乐的生活。
有如此好的养老院,老人们也能安享晚年。
一句话,孝敬爱护父母,只关乎爱,与钱无关。
哭着笑着,就老了。
小姐妹前几天发了个朋友圈,说上一个本命年还是清纯大学生,这一个本命年已经不知不觉成了中年人。
我本来想回一个再过倆本命年就成了老年人,队友提醒我慎言,不要这么残忍。
可是人生,它就是这么残忍呐!
父母是你小时候的天,是遮风挡雨的屋,是彷徨无依的靠,是源源不断的经济来源,是温暖依托的精神归宿,是永远的港湾,是永恒的眷恋,是内心最深处的温柔。
但他们也会老去,也会患病,终有一天,他们也将要离去,不再成为挡在我们和死亡中间的那堵高墙。
我们终将直面死亡。
可是,老天并没有那么温柔善良,不是麽?
在垂垂老朽的暮年,可能会一身病痛,可能会孤苦伶仃,可能会丧失记忆,甚至丧失生活自理能力。
在我们还在青壮年的时候,并来不及思考自己老年将会怎样,父母斑白的鬓发,佝偻的身躯,日渐增添的皱纹,日趋消亡的记忆,已经再不断提醒我们,他们老了!
反哺有慈乌,跪乳有羔羊。
做人儿女的,该如何安排家庭生活,像父母年轻时不辞辛劳把我们带大一样,如何为他们养老?
我觉得应该是从他们的角度出发来安排生活,以他们的需求为中心,保障他们尽可能的自尊,自爱,自理。
网上有计算在各个城市养大一个孩子的成本,我隐约记得的深圳好像是三五百万。
我倒是不屑于计算给老人养老的成本的,因为我知道,我将倾其所有的,对他好!
在这个孤苦伶仃的世界上,唯一最亲最爱的人,不就是赐予我生命,又扶养我成长的父母了嘛!
人生百年老最难尽孝应当在生年
《老有所依》以家庭与温情为元素,拥有贴近生活的人物和故事情节,以及直面“养老困局”所引发的话题性。
该剧并未采用剧情升华、人物拔高、强化冲突的方式来增加电视剧的看点。
反而把几位主角的身份落足于超市职员、报刊亭经营者、普通打工族身上,这也让这部戏拥有了难得的低视角,更接近生活。
剧开头就把几乎所有平民家庭都会遇到的问题抛了出来,关注年轻人与父母辈两个群体在是否“老有所依”现实层面的挣扎与努力,让平凡生活有正能量和温暖。
在家带孩子带的晕头转向,给孩子换尿布的空当暼到婆婆正在追的老有所依,本来是毫无兴趣,但是看到赵宝刚执导的字幕,莫名的坐下看了起来。
从中间开始看起的,但是很快掌握了局面,就是简单的排列组合并且加以戏剧化。
我们可以用数学来进行简单的概述。
好家长A、B;坏家长C、D;好孩子E、F、G;坏孩子H。
好的,我们开始排列:A+E,B+H,C+F,D+G。
由此组成的四个家庭,然后各自说了其家庭的特点和其老人的赡养问题。
我不知道我这种表述说清楚没有。
我来把字母换成人名再来说一遍。
好家长小江头配上孝顺大闺女木兰,好家长亚芝配上混账儿子儿媳余淼和田咪,坏家长方老太配无奈女儿华姐华妹,坏家长江家老二媳妇配上好孩子志新夫妇。
(以上轻微剧透)这么说就简单明了了,四个家庭,不同的组合,最后的结果基本上殊途同归:全部滚进养老院。
赵导年纪大了,拍不动小年轻们的打打闹闹,开始思考自己的养老问题。
不知道赵导他自己是怎样的模式,是好家长配好孩子,还是……其实整个片子最有意思的就是好家长配好孩子的模式。
“别人家的孩子”和老实善良的家长,最后的结果虽然是是其乐融融共享天伦,但是是在养老院里欢声笑语。
明明这种家庭的软件都已经是顶配了,怎么最还是没办法住到一起。
在轰轰烈烈的独生子女政策下,每一对年轻夫妻都要赡养两对老人,同时加一个孩子。
如果老人和孩子都健康,可自立,那么这对夫妻就烧了高香了,因为这样生活和精力勉强可以平衡。
但是如果其中一个,也就是五分之一发生状况,那么后果不堪设想,因为最后一根稻草落到了自己头上,压垮了脆弱的婚姻和家庭。
很多家庭的解体并非偶然,而是很多作用力的结果。
人性毫无疑问是自私与无私的自我矛盾,宽容与刻薄的辗转纠结。
但是一部电视剧只能尽可能的高大全,把能展现的矛盾都剥离出生活,让人们一看便知“这老太太真像你妈”,“这老头子跟我爸似的”。
这四个家庭的问题都太突出太具有代表性,而平常人家只是有一个元素就已经鸡飞狗跳了。
那么好吧,让我们面对现实,在没有那么一个世外桃源般的养老院,在没有那么一个无私奉献任劳任怨的养老院院长,在没有那么一个审时度势为国为民的zf的现在,就是现在,我们的父母的养老问题到底怎么办?
养老院?
在家里照顾?
请保姆?
一个普通人,普通小老百姓,普通的家庭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现在真的成了一个问题。
送去养老院?
且不说养老院的管理设施人员素质收费高低,单单中国人固有的孝道思维就是一个巨大阻碍。
宁可老而孤独的困在家里与保姆斗,也不愿去养老院,怕揽上子女不孝,老儿无靠的丑名。
可能这种想法,子女更甚。
在家里照顾?
要是老伴健在也到好,毕竟能有人说话,要是只剩下了自己,女儿上班,女婿工作,孙子上学,连狗都没有一只,就这样孤零零的守在屋子里等待。
等待什么呢?
请保姆?
真的比公司招保洁员还要难上十倍。
人类的信任感已经直逼底线。
那么到底如何?
赵导的意思是找个天上人间般的养老院大家一起乐开怀。
社会化养老确实是大势所趋,虽然作为井底之娃,头上的这片圆形的天空下社会化养老还路漫漫其修远,但是这个电视剧还是给我们指明了一条共产之路,跟美国的科幻大片似的,如果邪恶的机器人开始攻击我们,那么我们会在潘多拉星球建一个庇护站,而最为重要的是这笔钱是zf出的。
上周,《老有所依》播出了大结局,这是赵宝刚导演继“青春三部曲”之后,又一部反映当下社会问题的作品。
如果说《奋斗》、《我的青春谁做主》和《北京青年》,讲的都是年轻人的选择,这部《老有所依》则难得的将镜头对准了老年人的生活。
这些年人们常在说的,都是父母不应过多干涉子女的选择,但父母自己的选择,却少有人提及和重视。
现代中国养儿防老、百善孝为先的观念仍旧根深蒂固,老人们成为被奉养和照顾的群体,子女们尽孝的同时,是否会理解和尊重:在人生的终点站,父母也有自己的意愿和选择呢?
我想讲讲身边的故事。
我的二爷(爷爷的弟弟),曾经是整个家族最优秀和最成功的人,他从小精通日语,自学考上了医科大学,一生悬壶济世,医治过的病人无数,六十岁退休时,学生已是当地人民医院的院长。
去年冬天,八十岁的二爷去世了,葬礼风光隆重。
但其实,在此之前二爷已经中风瘫痪一年多了。
去世前一个月,父亲带我去看他,在家中卧床的二爷全身插满了各种管子,整个人瘦了好几圈,没有意识,无法言语,只能靠吸管进食,大小便也不能自理......他的病来得凶猛,虽抢救过来但只能这样“活着”。
因为家庭条件不错,一直用最好的药物和医疗器械,在维持着二爷的生命,要是一般人,可能早就挺不过去了。
又因为子女后来信仰了佛教,所以在他的耳边放了一个录音机,循环播放着佛经和佛乐,请了专职的保姆照料.....这样的景象,给我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这个躺在床上无法动弹的人,是我认识的、曾经精神矍铄的老人吗?
那个一生自主优秀、鼓励我勇敢追求梦想的长者,这一切是他想要的吗?
如果能表达自己的愿望,他想说些什么呢?
我望着他浑浊的眼睛,灰黄色的眼球仿佛已经失焦,而在耳边不断重复的佛经,作为一个无神论者,他又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或许,他已经什么都听不见了吧,他的思想和感受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躺在床上受苦的,只是他的肉身。
起码我希望如此,因为,那样的场景,对于一个一生爽利的人来讲,实在太残酷。
在《老有所依》这部中,瘫痪的老人给子女留下了一封信,表示这辈子最后一个愿望,就是痛快得离开这个世界,不要忍受常年卧床的病痛折磨。
她说:“年轻的时候,我身体很好,从来都是过得利索,活得痛快。
我最怕的,就是不自在。
我觉得怎样活着比活着更重要。
如果我的身体不好了,就更加没有生活质量了。
请儿女们一定要尊重我个人的意愿,让我利索得走。
对我来说,痛快得离开,和痛快得活着一样重要。
我希望能有这样的选择权!
” 相信这段话,很多老人都想跟自己的儿女说,只是不知道该怎么去表达,或者还没来得及,就因病无法表达了,也就此失去了,人生中最后一个选择的机会。
得知二爷过世的消息,我虽然悲痛,但心里有一种感觉,他或许早就等着这一天,终于可以解脱。
每个人都会老,都有老的一天,这是时间的法则、自然的规律,任再优秀的个体、再精彩的生命,也无法抗拒。
为什么前几年的一部文艺片《桃姐》,让那么多人走进电影院,是因为大家忽然意识到,“老去”和“晚年”这件早晚要来的事吗?
日本电影大师小津安二郎喜欢关注家庭,经典之作《东京物语》早在1953年,就探讨了父母与子女的关系。
台湾电影《诡丝》中有位母亲患病多年一心求死,但因张震扮演的儿子无法接受,而一直忍受着身上的烂疮折磨。
她不和儿子说话,眼神里充满了痛苦和怨恨。
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是这个世界最伟大的,但真的是最无私的吗?
影视作品中,韩国的老人还会去写《诗》,美国的时尚老爷爷会一个个实现自己的《遗愿清单》。
打开中国电视机,看到的却都是为儿女操碎了心的婆婆妈妈。
艺术形象虽然夸张,但确实也是大部分中国老年人的真实写照——子女的学业、工作、婚姻、夫妻关系、下一代,都是他们最重要的事。
为家庭奔波了一辈子、辛苦了一辈子,等到退休有时间了,不是更应该去享受自己的人生吗?
他们自己可能并不这样想,督促儿女早日成家,再帮着带孙子孙女,才是老年生活的重心......在最后的人生里,他们还是在为子女而活,因为大多数老人都是这样,子女们也就视其为理所应当了。
去年经过南方乡下,看到了很多的留守老人,他们的子女纷纷出外打工。
很多老人八十多岁了,背已经弯了,还可以生火做饭,在家里独自一人生活。
时代运转到了这个阶段,年轻人为了生活发展,选择了走出去,而老人们只能被动接受这样子女少靠的晚年,颇为无奈。
子欲养而亲不待,时间不等人,不要让“尽孝要趁早”,成为一句空话!
一生中会遇到很多人,不要到最后,才发现最应该珍惜的,是给予了你生命、抚养你长大的父母。
他养你一小,你养他一老,不离不弃,不留遗憾。
而尊重和善待一样重要,因为对于个人来说,可以选择自己老去和离开的方式,那也是一种自由和权利!
(本文已发表于中国新闻周刊网)
断断续续的看,不停的思考,怎么这部剧就是坏人过的好,好人死的早,而且对于当下的养老也没有什么有意义的表达,养老院最后就一下子好了?
剧里最好的吕希和木兰还离婚了,老头眼睛瞎了,老太婆被车撞死了,合着好人没一个得到好报;反而是咪子和淼淼,一点正事不干,要老太婆存款,让她过户房子,然后老太婆被赶出来,还被淼淼生气威胁断绝母子关系,他俩从木兰二叔那里还要了两万块钱,老太婆死亡赔偿金又给了他俩二十万;木兰二叔二婶那么不是人,结果一场哭戏就全和好了,合着就是坏人最好过呗!
这样的电视剧在宣扬什么样的价值观?
难道我们都应该做个纯粹的精致利己主义者吗?
再有木兰也从来没有站在吕希的角度看问题,吕希的母亲刚刚去世,木兰就想着卖了房子给他爸爸和爷爷住,后来又是为了爸爸和爷爷要搬回老家发展,她考虑过吕希和女儿的感受吗?
我并不是说木兰对爸爸和爷爷好不应该,但是遇到所有事情都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不接受讨论,没有妥协。
这是生活呀大姐,不是你工作的地方,更何况你工作的地方还被人给摆了一道,也许当了领导的人从性格里就变得慢慢的喜欢掌握自己身边所有的一切,显示自己的权威吧。
老人,可不可以独立——精神独立?
这部片看完以后我最大的感受不是养老难题,而是老年人没有自己的生活。
这是中国绝大多数老年人共同面临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导致年轻人批判“父母皆祸害”的源头。
中国的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要求他努力学习考上个好大学,大学毕业以后就是找个稳定的工作,然后跟门当户对的人结婚,结婚后就得赶紧生个小孩,趁着身体还不错的时候帮子女带孙子。
好多父母甚至希望找工作、结婚和生孩子这三部曲能赶在一两年内完成,这也是好多大学毕业后的人面临的最大压力。
其实,踏入社会的年轻人的父母还没有到严格意义上的老人,基本上都在五六十岁上下,一般说来身体也都还健康,就算有毛病也大多是些小病小灾,还不至于日常生活不能自理。
但是他们的日常生活是什么样子的呢,他们所有的精力和注意力都放在了孩子身上。
操心孩子的工作,催着孩子相亲结婚,最重要的就是抱孙子。
他们似乎没有,从来没有考虑过自己的生活,没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孩子永远是人生的中心。
这点光是想想便觉得可怕。
片中的雅芝阿姨和方琼阿姨就是典型的例子。
雅芝阿姨一直以儿子余淼为中心生活,要什么给什么,最后反倒落得个被赶出家门的下场。
从来不为自己考虑的她只能让人看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方琼阿姨呢,则是太依赖子女,希望子女能一直陪伴她。
而夹心层的子女们要忙着工作忙着家庭确实不能达到她那么高的陪伴要求,她以各种作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到头来反倒弄僵了自己和子女的关系。
老年人当然需要照顾,这自然也是作为子女应尽的义务。
但是我觉得现在我们更该做的是鼓励父母去过自己的生活,将目光从子女身上移回到自己身上。
很多时候,这样反倒对大家都好。
这个做法并不是不养老人不关心老人,这是个度的问题,把握好了没那么难。
不过一辈子都没真正独立过的人要让其独立确实是个不小的挑战。
对于年轻人来说还有一个任务便是让自己独立,以防老了以后也变成依赖型老人。
这部片确实反映了当下中国的养老难题,夹心层的压力越来越大。
我提到的老人精神独立的生活方式也不能被传统的中国观念所理解和接受,但我认为确实是长久解决老年人问题的一个方法。
这部剧本身虽然立意很好,但禁不起不用心的制作。
很多不合情理和逻辑的地方就不一一说了,最大的一点看的不自然的地方就是好人太好,坏人太坏。
把所有的优点都集中到一两个人身上,把所有的缺点都集中到一两个人身上,虽然对于人物的某些性格特点需要突出,但这种形式的突出实在让人看着别扭。
还有那大堆详细的插播广告,不吐槽了就。
站在关注老年人的角度,能认识到要养老我认为是没问题的。当然,剧中呈现的一些不合理在现实中也是存在的,比如明明有俩子女,最后照顾老人的只是有良心的一家,另外一家都在逍遥快活。再来说说剧情,木兰爱父亲我们能理解,父亲爱他的父亲我们也能理解。女权在这里依然无所不在且霸道。婆婆瘫痪在床你只是雇个人来看护照料,父亲瞎了爷爷想回老家,你就要吕希悦然放弃北京户口和大好优越资源,跟你回五线老家城市,你的爹你的爷都是人,公婆是畜牲是吧。再说老家是没人了吗,她二叔二婶干啥子的。志新一家最后看不下去离开只是让二婶在忏悔上耍耍口嗨,然后就原谅了?结局只是剧情需要的美好,现实中没有这样被关停还能重开的养老院,没有!绝对没有!二叔二婶、余淼田咪不承担他们应该承担的养老责任,该子女承担的责任推给养老院就是这剧最大的失败。
挺现实的,哎。
刘涛美出味道了。。。
跟老妈在家一起看完的,真是感慨良多,很久没有看这么好的电视剧了,演员的表演都很好。老妈感慨:“人老咯真是折磨,得了病更折磨。生儿养老,光空话的。”我说:“我会努力的。”老妈说:“没有说你,我说电视上的。”
问题反映的真实透彻,编剧用心了,很正能量,但是太狗血了,没有勇气看完,总得来说就是事儿妈和她的一堆倒霉事儿,这人上辈子得造多大的孽呀,什么事儿都让她赶上了,太夸张了,能精简一点吗?就不能多想想,让每件事看起来都不一样点,不能用倒霉事儿的数量来凑呀。不过总体来说,这部剧可以随便挑几
剧情有点狗血了,不真实,但很现实。
看得很无语,价值观不敢恭维
我擦!这里面这几个老头老太太太真实了,活生生各种缩影啊!吕希他妈和我姥姥状态一样,不过我姥姥比她幸福一千倍……雷松华她妈和我姥爷一样,身体倍儿好,不缺钱花,但是就是爱作……我们家阿姨其实挺不好做的……= =
可怜天下父母心
赵忽悠就这剧靠点谱……
如果说这是部烂片,有点过,但真谈不上好片。一对令人恶心无法无天的夫妻,一个无智商的老太,还有一个无脾气的老太,看到这四个人戏,令人生厌!建议大家别看了,无意义的剧!
后小半部分显得冗余仓促牵强 喜剧结局完全是为了喜剧而大团圆 悲剧冲突到亚芝阿姨这个角色死掉就完全进入了审美疲劳的顶点状态 要想冲淡这种疲惫必须用更符合常理的大篇幅循序渐进 但后面就匆匆把本来十集左右要讲的事情给讲完了 因此有点虎头蛇尾 但精髓是取之不尽的 负能量让人思考 悲剧让人净化
爷爷好可爱^ ^
很现实。想想以后,有些恐慌。
挺现实的剧,有些地方蛮催泪的,希望现实中多一些老有所依。
老有所依,老有所养
跟着老妈吃饭的时候看的,极尽狗血悲惨之能事,感觉这家人能在被气晕前活下来真是不容易。不过这种题材,感动的点也肯定有的。
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啊!!!
一星拿好,下一个
编剧太狠了。生活就像洪水猛兽,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其乐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