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父母们只要给了物质的满足,孩子就能快乐,他们敏感的心灵渴望的是被理解与宽容,破碎的家庭关系永远不只是父母们之间的事情。
如何面对破裂的家庭,13岁的孩子可能找不到答案,所以选择逃避未尝不是好的方法。
难过的时候抱抱自己,抬头望望星空,世界就会变得好大好大。
我不喜欢给某样事物或者某个人贴标签的行为。
比如说别人对我说,你好文艺、好小清新,我都会笑笑,或者随随便便地一语带过,哪有。
但面对《星空》,小清新这个词又抑制不住地盘旋在心头。
想不出别的语词来形容对它的整体感受了。
那些喜欢或者不屑于小清新的人请原谅我可能不合尔意地使用了这个词。
去之前在豆瓣上看过一个影评人的豆瓣说,称这部电影是台湾片中继《蓝色大门》之后的又一部好电影。
我记得,看《蓝色大门》是在高一的寒假,700MB的RMVB格式,模模糊糊像是被马赛克和谐过一遍。
但是仍然不妨碍每一幅画面的美感,以及看完之后,压在心头很久不去的沉重无言的感觉。
反而是后来再看的时候,每看一遍都会被戳到泪点。
但是同为被很多人视为“小清新”的电影代表,看《星空》我却是开头结尾一直抽着大哭。。。
中间也流了几回反正脸上从头到尾就没干过。
大概也和最近情绪起伏太大有关。
但个人觉得《星空》和《蓝色大门》的表现手法真的是完全不同的。
《星空》的画面比《蓝色大门》精致太多,除了在森林那一段光线暗得让人连树林都看不清之外,整部电影取景一直很美:绚烂的梵高画拼图,五颜六色的文具店,小美的红色条纹衫和小杰的蓝色长袖T······好像我们大多数人的回忆,很多年之后,回忆中那些灰暗含糊的颜色褪去,只剩下鲜艳美好的那部分在闪烁着。
从头至尾,《星空》一直是在以近乎纯粹的美感冲击着每个和它有共同语言的观众的心灵。
但所谓的台湾小清新如果想只靠画面而赢得声誉是远远不够的。
比如个人认为小镁的比较失败的《第36个故事》。
作为一部改编剧,剧本相对来说我觉得比较平淡,没有太大的起伏,只是像很多片子那样讲述了一个夏天里他们相遇的故事。
但还好故事的主角是两个13岁的孩子。
他们努力折纸,变出很多小动物跟着他们后面走过的那场戏是整部电影里面让我感觉最寂寞又最温暖的一场戏了。
当你和这个世界缺乏交流的出口,当你的世界因为有自然和想象力而完整,当你突然发现生命中也有另外那么一个人可以和你一起走过内心里的那个世界。
其实,不论是谁,ta有没有想象力,ta是否已泯然众人,一旦产生了这样一种感情,ta总会在某个瞬间是想这样不顾一切地爱下去的。
现实并不难到达,毕竟我们都太容易被利益所打动。
但如果没有用心,ta至死都不会忘记的回忆中永远都没有你。
不过这部戏我觉得不是讲爱情的,跟《怦然心动》这种是两码事儿······我情绪鸡冻起来就容易愤青,所以当小杰吻上小美的额头时,前排一片起哄声让我略恶心,心想滚你丫的,想看热闹就去看林志玲精分啊,去看猩猩怎么毁灭地球啊,去未名BBS上看前男友是怎么让前女友身败名裂的啊!
这种感情好像很难界定。
就像徐娇在末尾的一句台词一样,“看着同学们的背影,我知道她们的夏天即将到来。
但我的夏天已经提前结束了”。
他们好像就是陪伴彼此渡过生命中只会出现一次的那个夏天的soulmate。
不是友情不是爱情。
那个吻,轻轻地落在额头上,更像是对父母安慰孩子时举动的效仿。
而伴随着那一吻,小杰再也没有出现过了。
毫无音讯地就消失了。
后来他寄给小美一封信。
从信封中跌落出的,是1000块拼图中缺失的唯一一片。
在星光正中的那一片。
有了它,这幅星空终于完整。
还有一个印象特别深刻的镜头,是小杰背着发起高烧的小美穿过漆黑的森林时,突然好像大雾散去,他看到了小美所说的那片灿烂星空。
星光照亮了世界映出了他大汗淋漓的脸庞。
那一个画面,即使不是如此美型的正太而是卡西莫多复活来演,都肯定很美。
提到林晖闵剧中的角色小杰,我只想说,13岁还这么pure一点都不猥琐的男森还存在么······我觉得他的思维真的是很艺术化的思维,我们常常向别人描述一件事情或者感叹一样东西的时候,得到的反应都是很线性很理科化的原因解释之类的。
他在电影里面和小美对话的台词不多,很多时候都只是沉默,句句却是听得出他真的把心放在小美所描述的那个情景里面和小美一起走过那些回忆的。
但整部电影我觉得偶尔有些镜头让我觉得略微有矫饰之嫌。
比如经常出现的小美站在屏幕的正中间,笔直地神情漠然又无辜地那么站着。
镜头慢慢拉远,让我想起了我们组为讲堂拍的光棍节祝福视频里面唯一一个让我觉得很吊诡的画面,男主的穿深棕色鞋的脚和黑色牛仔裤的两条下半节裤管一直伫立在人来人往的马路彼端。。。
伫立了好久好久。。。
我觉得这两个画面都是鬼片经典桥段啊。。。
不过,这部电影好就好在它的主角是两个13岁的孩子。
很多事情,放在成年人身上你们觉得是矫情,放在两个孩子身上叫敏感。
更何况,整部戏两个人的想象力就好像那列穿越夜空的列车一样带着我飞起来,彻底撇清了矫揉造作的嫌疑。
不过这里面也有处理手法的问题,比如前一阵子看的《恋爱恐慌症》也有很多假想镜头,但那根本不是一个道上的,那只是成年人根据偶像剧意淫出来的东西,不配称之为想象力(搔瑞林依晨!
我还是很爱你的!
)那场去往森林的火车上小杰挨着小美的肩头睡着,小美微笑着看着窗外,这时列车飞起穿越星空的动画,美的只剩感叹。
如果换做国内都市剧,大概女主此时幻想的应该是和男主一起乘着旋转木马,窗外星星闪得噼里啪啦满天暧昧甜蜜的样子。
这场戏让我觉得,好像预示着两人的分离一样。
我始终都在一个人行走。
只是我的世界里,因为有了你而更加精彩。
我从来没有经历过至亲的离开。
但是那场小美在高烧中梦见的拼图破碎的戏,拼图碎到最后一幕,小美的去世的爷爷出现的时候,我突然就有了一种感受。
就是往往人们用来形容至亲之别的,虽然他们在现实世界里离开了我们,但是在心底,他们给予我们的力量,永远都会在你跌落到最深的谷底时托住你。
他们从未离开我们,我们只是需要更适应一个人好好生活。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突然想到这些。
而且这场戏里面爷爷的出场略微,额,吓人。
大大减少了这种力量。
星空有很多台词貌似已经在网上被广泛传诵了。
“放手之前,想要抓多紧,就抓多紧。
”“那年夏天最寂寞最灿烂的星空”之类的。
其实我觉得电影本身情绪已经渲染得很好了,这种台词多了,反而有些无足轻重。
最后的那段自白也让我想起来《蓝色大门》。
小镁同样在结尾有一段长长的独白。
那段我看完之后都能背下来。
因为基本全篇能称得上提纲挈领的东西也就那么一段,印象特深刻。
其实我最初的最初是因为桂纶镁才想到要看星空的。
不过最后小镁的篇幅特别是在拼图店的那场让我觉得微微不适。。。
我觉得把所有店内卖的拼图都在不痛不痒的地方拿掉一块实在是有点过分了,倒不如设置为就在那幅最大的《星空》上,在最初的那一块,留白。
回到《蓝色大门》上。
它是我看过的台湾青春片中至今仍无法超越的一部。
两部戏的主题我觉得是一致的。
但如果说,《星空》一直都穿梭在内心世界里,那么《蓝色大门》则表达的是和现实碰撞的时候的痛感。
至少说有痛感。
可能主要原因是一个异性恋(姑且称星空里面这种感情为恋。。。
)一个同性恋。。。。。。
同性恋题材真的是太讨巧,特别是台湾的青春片从《蓝色大门》之后一直离不开这条路线,《盛夏光年》《渺渺》《刺青》《花吃了那女孩》。。。
看过的里面,我觉得稍微好点的是《渺渺》。
不过如果不是我实在很喜欢张榕榕和那首穿插其中的《旅行的意义》,我会更愿意称之为“一对好基友和一对好拉友的交叉爱情故事”。
前几周刚和阿辉一起看了林书宇的第一部电影《九降风》。
我个人很不喜欢它。
其实电影本身没有错,只是对那样的青春难以产生共鸣。
看电影对我来说,还是一件很私密的事情。
所以更喜欢像《蓝色大门》和《星空》这样的片子,无论把其中的感情放在哪个年龄段,都会产生是我们自己写照的错觉。
毕竟如果我们愿意,保留这种与内心世界的深刻交流是一件一辈子的事情。
这部简单到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的故事,之前所有不疾不徐的烘托与铺垫,在影片结尾处,化作绵长又直触我心的力量,让我在不知不觉中,陪着剧中的小美一起泪流满面。。
这是一种奇妙特别,又非常私密的观影感受,像是面对着镜中的自己,与曾经那个抗拒成长,放不下彼得潘情节,一直在逃避的脆弱女孩勇敢告别,看完电影后,内心变得一片空明。。
又有太多无法言说的情感,我相信有相同频率的人,能深切感受的到。。
23岁的我,被这个关于13岁的故事深深触动了,它唤醒了沉睡在我内心深处不愿面对的过去。。
以为忘记的,只是没有被记起,以为不在乎的,却一直执著不放。。
初恋的无疾而终,友谊的背叛,亲人的离开,有迷茫彷徨,有颓败落寞。。
所有不愉快的回忆,成长的阵痛,来不及说的再见,像是电影中残缺的那块拼图,占据着心上举足轻重的位置。。
周遭的世界嘈杂愤怒,谁不曾偶尔想偏离既定的轨道,躲进一个安静的角落,悄悄地燃烧,再重生。。
不是每个人都像故事中的小美一样幸运,在对的时候,遇到对的那个人,给予初心,知心且贴心;如此纯粹纯净的感情,让我唏嘘感慨,注定失去时,并不会痛彻心扉。。
男孩寄来的最亮的那颗星星拼图,点亮了小美原本茫茫无期的夜空;有时一点点的温暖,就足够支撑我们走过最糟糕的时刻,陪伴着我们走完未知的旅程。。
我觉得这部电影要去影院看,才能沉浸在唯美细腻的氛围里,让每一帧画面蕴藏的丰沛感情将自己充盈;尤其是欢快跳跃,色彩斑斓,充满想象力的细节更是莫大的惊喜,嘴角会情不自禁地浮上微笑。。
电影也基本还原了几米原作的精髓,火候把握的恰到好处;小演员虽然演技稚嫩,不过感觉对了,因为懵懂,所以还算不上轰轰烈烈,一种轻柔轻淡的青春之美,在光影中灿烂盛放;然而再盛大的青春,也有渐渐远去的时候。。
几米原作中,小美与小杰再也没有遇见,我喜欢电影开放式的结局,生命中的人来来往往,也许在多年以后,我们会遇到似曾相识的某个人,但时过境迁后,一切早已物是人非,这也是光阴的残忍。。
我一直只对《蓝色大门》里的小镁情之所钟,影片最后部分的惊鸿几瞥,让我恍然觉得小镁在这部作品中,才算真正的长大了,也为我的青春画上了最圆满的句点。。
经过了时间的沉淀,重新审视曾经的遗憾和残缺,像被撕碎后,再重新拼贴,破镜重圆时,才懂得不完美中的完美。。
没有了爷爷,但我还有爱我的爸爸妈妈,很幸福小杰的眉眼太像过去认识的某个人我想要写一些给自己的东西有时候坐在电脑前面,很多东西会写不出来,也许没有纸笔的质感,思绪也会这样被打断小美有一次出逃,和那个互相很懂的男孩子一起,虽然最后像碎片一样漫天砸下来,虽然少了一个再见,毕竟所有所得所获,不如一夜的星空而我,也许终其一生也无法拥有这样的放逐,人在成为社会人之后,牵绊太多,束缚太多,同时也不想成为别人的负担,却又害怕孤独像是今晚,不过是一个人的电影而已,我是下了多大的决心,把所有可能的相伴全部斩断,才有一个人的空间在散场之后的影院里把最后的绘本看完,回来的路上,冷风把头发全部吹起来,耳机里面单曲循环着那首《星空》,在操场上望着天空绕着圈,我才觉得真正的自己又回来了其实在眼泪快要掉下来的时候能微笑起来,本身也就是幸福吧关心过一些不关心我的情和景,在意过一些不在意我的人和事,而那个最叛逆的我,已经死在那一次出逃的起点上跟父母吵架,跟身边最好的朋友甩脸色,在泥潭中深陷不可自拔,那时候想,那时候也想,如果你什么都愿意告诉我,如果你真的需要我,就算抛弃全世界,我也会坚定的和你站在一起可是,可是世界上还有一个词,叫“可是”可是,我的一辈子,拿出来已经没有人要了可是,我掏心掏肺,捧在手里一团血肉模糊,已经没有人要了可是,那是负担曾经尖锐的棱角在一次次的跟头里被磨平,心也有了一层厚厚的壳,可是这之前有东西在里面,这之后,里面的想出来,外面的想进去,不可得如果有这样的一个人,你说什么他都会听,你还会把所有的心事藏起来么如果我说,我什么都不在乎,只在乎你的想法如果我说,我什么都不在乎了多渴望有一次青春的叛逃,可以不顾一切的扔下所有牵挂的东西,跟着心一直走最后却发现,那一团血肉模糊,已经不知道丢去哪里了任何事物都会盛极而衰,美到极点,便会颓败下去,所以,宁可在最美的时刻罢手可以为他寂寞长,可以为他点流光,可以为他理残妆此情此景,又是多么相似之后,我醒了,我回来了没有踏上的征程,我从起点的地方,回来了回到家里,和父母温暖的笑着,周末乖乖的去上课,认真整齐的做着笔记和各种习题回到宿舍,和姑娘们一起笑一起闹,早早的睡觉,想要早早的起床,就算逃避,新的一天还是会来回到那个地方,和每一个人打招呼,好像已经一年没有来过的样子,其实离了我,没有什么东西会变化,不可以把自己想得太重要这个时候,之前的自己,才活过来了带着没心没肺的身体,安静的去上课,去看书,去做题,只是在抬头看着窗外的时候,回想起之前的自己,会轻轻的笑把空闲时间排的满满当当的,一周看三场电影,找各种朋友,只是在开心的笑声里。
回想起之前的自己,后悔当时为什么不走得更远是,我做好了一切的准备,我已经站在了起点上,可是步子还没有迈出去,身边的人不见了何必呢硬撑着一个人走,又是何必呢无论是缘来缘离没法懂还是曾同行寒夜雪中,方向没有了,动力没有了,所以我没有一个人去实现两个人的梦想,我回来了那个离经叛道的我,就这样,死在了出发的地方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而今天的我,怎么可以允许自己再一次的如此的依赖,在那么相似的一个坑旁边,把自己再扔进去一次事隔多年我终于云淡风轻的面对当年的事,其实我们谁都没有错就算有错,错在我把承诺当承诺,况且有时候,根本就没有承诺是我的感情太重难以承受么情深不寿,强极则辱也许,淡然的去面对所有的事,就不会受伤如果从来没有进到心里,也不会变成一根刺,拔得时候牵心动魄敏感从来都不是什么好事那个反射弧最长的我,才是最开心的我 一切都是一场迷梦,一切都会醒来醒来之前,有多紧,就要抓多紧醒来之后,还是要一个人走下去 可是,如果我真的拥有,只属于我一个人的星空……
火车上,小美乘着火车漫游在她的星空中时,小杰是睡着的。
草地上,小杰抬头望着头顶璀璨的星空时,生病的小美在他的背上睡着了。
他们谁也没有看到对方的星空。
那片只要抬头就能看见的天空,其实只属于一个人,只属于自己。
所以呢?
难道我没有走进你的心中,而你也没有走进我的心中吗?
不是的。
只是我的星空藏在我的心里,我无法将它拿出来给你看,无法告诉你爷爷的离开所带给我的打击,无法告诉你破碎的家庭对我的意义,无法告诉那片遗失的拼图带给我的失落。
你,也一样吧?
你告诉我你的故事,我也只能静静的听着,听着时光在你的话语中流逝,听着你的眼泪打在你的星空中。
即使再难过,再心痛,我也只能静静的听,因为我无法回去陪你度过那段难过的日子。
我只是你生命中的一个客人,来过,陪你走过13岁那年的春末夏初,然后匆匆离开。
你,也一样吧?
谢谢你曾经在那段最难过的日子里陪我。
即使你走了,即使我很难过,即使我的星空依旧寂寞……但是谢谢你,给我带来了永生难忘的珍贵回忆。
谢谢你,我仍会走下去。
当拼图变得完整,它缺少的是一点遗憾。
有个晚上,当你突然想跟一个人讲讲你流浪青春的过去,却也很难将庞大的故事架构、繁杂的细枝末节全盘托出。
也许你只能讲出13岁嘴角挂着伤的下午,打碎家里一只玻璃鱼缸时的惶恐,爸妈慈爱却拉开距离的口吻和脸,男孩的手紧握自己时传递的温柔和热度,跳上一列不知道开往哪里的火车,折纸的大象犀牛和鸟变成紧随其后的王国,穿越过前方有阳光等候的隧道,躺在摇晃着距离星空很远又很近的小舟,不知道跃跃欲试的明天会变成被钉死的今天。
你以为烙印在自己生命里不会丢失的过去,却无法将它亲手复原。
只剩下故事里的线索和零星的片段。
有些电影带给我们的就是这样的夜晚,像一张铺满向往,尽头却埋着遗憾的地图,像永远浪漫神秘但是却无解的星空。
当谢欣美在周宇杰耳边短促飞快地说:“我们一起去看星星好不好”,当14岁的徐娇对此解释说剧中的他们是“躲进世界的角落”,你应该会期待着,《星空》有拍出你自己的青春的样子。
是看了《星空》主创上康熙后,才在网上找来1分10秒,1分50秒,6分58秒的预告片、幕后花絮通通看了一遍,心里的感动和当初读绘本时同样湿润温柔。
五月天的歌出现在1分44秒的预告片中,歌词是“这一刻独自望著星空 /从前的从前 /从没变过/寂寞可以是忍受/也可以是享受 /享受仅有的拥有 /那一年 我们望著星空 /有那麼多的灿烂的梦 /至少回忆会永久 /像不变星空陪著我 /最后只剩下星空 /像不变回忆陪著我。
”1'19''预告片:http://movie.douban.com/trailer/100584/1'50''预告片:http://movie.douban.com/trailer/101631/#content6'58''制作花絮:http://movie.douban.com/trailer/100584/(几米、陈国富、林书宇、王中磊、刘若英、徐娇、林晖闵、庾澄庆、桂纶镁等受访)「你还记得吗?
那年夏天最灿烂,最寂寞的星空。
」
那句“我们一起去看星星好不好”,就把我整个吸引住了,这更像是一个被工作、社会压迫太久的上班族内心迫切的念想一样,朴实的一句话却能量十足。
“私奔”的情感总是吸引我的,没有挥一挥手带走云彩的惆怅,多的却是更加直接的内心需求。
于是他们就去了,在脱轨的火车上穿越星空,然后开启了认识自己、了解别人内心挣扎欲求的秘密旅行。
我觉得人总是希望更强烈的活着的,这在小美身上表现得极为明显,由于家庭的即将破碎,爷爷的离去,而真正有一个更贴近自己了解自己和懂自己的人对于小美来讲变得很珍贵,小杰便是这个人。
当然,在小杰身上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电影里,小美问小杰,你觉得两个人之间的爱会消失么?
小杰答:会。
坚决得像个经历丰腴的成年人一样,而那种表现也恰恰只是年少的假成熟,对于一个13岁少年来讲,或许他并不明白,爱并不是最重要的,探索爱和需求的过程才最重要。
其实这套用在二三十岁的人身上也依然成立,所以原上,《星空》更多的,是给那些因为压力和周遭纷繁琐事无法自处的人看的,让他们更有勇气说出那句“我们一起去看星星”,当然,可以不用是原句,也可以换成“我们私奔吧,现在!
”“我们搞一下吧,晚上!
”“我们不要再挣扎了,爱谁谁去。
”之类的。
重要的是放开各种束缚,按照自己的内心去生活和感受。
严格意义上来讲,《星空》是直戳我点的一部电影,从预告片开始,就觉得说,一定是要看的。
对于几米的作品而言,《星空》并不是最让我觉得最有力量或者说在突然间有感触的绘本,记得我第一次看几米的书是在高中,我的同桌送给我一本《月亮忘记了》,那本书现在仍然放在抽屉里面像新的一样,但也是我小心翼翼翻了很多遍的书。
我现在其实也几乎忘记那本绘本在讲些什么,但我可以清晰的回忆起当时看几米作品的感觉,打个不恰当的比方,有点像看情色小人书,虽然是卡通,但深刻又强烈。
很多年以后,我看台湾电影,也爱看台湾电影,写过很多台湾电影的影评,大三那会儿窝在家看杨德昌,看蔡明亮,看侯孝贤,也看郑文堂,阅读了很多关于台湾电影发展和现状的书籍,却没有办法用理论去直接往台湾电影上套,我一直觉得,看电影的人,你跟他说再多理论都没用,感受最重要。
所以,我觉得很多人也应该不喜欢《星空》,因为触及不到他们的神经,于是证明了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海角七号》,而我,完全没feel。
如果说《海角七号》是现代台湾电影的一个转折,那么,我想这之后或者那期间的电影就不用谈电影语言了,我讨厌理论,对于一个学电影的人,情结、感知和想象力大于一切理论知识。
但基础当然需要具备,要不然再拍出一部《夏天的尾巴》,也真够折腾观众的,当然,郑文堂老师的《深海》仍然算是佳作。
所以,在魏德圣先生的《海角七号》各种卖座叫好以后,我开始怀疑我看的台湾电影是不是好的电影,或者说,我看的《海角七号》是不是魏导的那部。
当然,之后的好电影当然是有的,我想《父后七日》、《停车》、《带我去远方》是一定能挤进台湾好电影前十的,至于说《九降风》,其实我真没什么印象了,除了海报上的天空和少年,似乎电影语言太容易混淆在一大批台湾电影中,抽离不出,对于没有像《艋舺》这么高辨识度的电影真的很容易淹没在台湾电影浪潮里,傻傻分不清楚。
这部《星空》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突破。
我到电影院的时候,电影已经开始20分钟了,我很庆幸我能在20分钟以后看懂片子,并且没有被搞晕菜,导演没有玩浮夸,没有玩悬念,平铺直叙,自然而言。
原本我以为内部观摩活动不会有那么多人,殊不知确实就有那么多人,大放映厅座无虚席,我就只好坐在旁边走道上,这也算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坐在虽然铺着地毯但也极不舒服的台阶上看完整场电影。
其实《星空》不难理解,讲述的就是两个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因为家庭、学校、懵懂的感情而拉扯出来的成长的故事,老百姓的,平民化的,就像你弟弟或侄子的故事。
可能是因为那句“我们一起去看星星好不好”,就把我整个吸引住了,这更像是一个被工作、社会压迫太久的上班族内心迫切的念想一样,朴实的一句话却能量十足。
“私奔”的情感总是吸引我的,没有挥一挥手带走云彩的惆怅,多的却是更加直接的内心需求。
于是他们就去了,在脱轨的火车上穿越星空,然后开启了认识自己、了解别人内心挣扎欲求的秘密旅行。
我觉得人总是希望更强烈的活着的,这在小美身上表现得极为明显,由于家庭的即将破碎,爷爷的离去,而真正有一个更贴近自己了解自己和懂自己的人对于小美来讲变得很珍贵,小杰便是这个人。
当然,在小杰身上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电影里,小美问小杰,你觉得两个人之间的爱会消失么?
小杰答:会。
坚决得像个经历丰腴的成年人一样,而那种表现也恰恰只是年少的假成熟,对于一个13岁少年来讲,或许他并不明白,爱并不是最重要的,探索爱和需求的过程才最重要。
其实这套用在二三十岁的人身上也依然成立,所以原则上,《星空》更多的,是给那些因为压力和周遭纷繁琐事无法自处的人看的,让他们更有勇气说出那句“我们一起去看星星”,当然,可以不用是原句,也可以换成“我们私奔吧,现在!
”“我们搞一下吧,晚上!
”“我们不要再挣扎了,爱谁谁去。
”之类的。
重要的是放开各种束缚,按照自己的内心去生活和感受。
我一直不太明白为什么在火车起飞以及翱翔在星空中的那些时间小杰是睡着的状态,如果把这个伏笔理解为小美的内心世界或者每个人内心的差异化而变得有距离感是不是正确的。
一开始的旅程是全新的旅程,是了解对方、了解自己的旅程,而在这个过程中,才是消除这种内心差异、情感距离的一个靠近的过程。
在这个旅程中,每个人看风景的眼光都不同,但最重要的,是当迷雾退散以后,是否可以一同仰望星空,去寻找更坚定的价值观和生活状态。
其实这部电影也是极具符号化的,拼图、折纸,这些小孩子玩意儿其实本质上也映射了现代人内心的渴望,渴望拉近与别人距离,渴望被援溺振渴,渴望更纯真的情感,而本质上,每个人都是缺了角的拼图,只看你走过那段看星空的旅程,有没有找到更妥帖的那一块人格,拼凑上去,完善自己,也更懂得与人相处。
虽然说教,但不是没有道理。
镜头没什么好说的,四平八稳,没有耍花腔没有各种晃动到让人发指的所谓的“情感表达手法”,要看晕眩的台湾电影可以选择《阳阳》,要看浮躁的台湾电影可以选择《爱的发声练习》,《星空》有的,就是那些带着小幻想、小冲突和小羞涩却让你更加勇敢的自我更新,轻松又有想象空间。
一部电影,怎么可以没有缺点,对于只独立执导过两部电影的林书宇先生而言,更是如此,以下观点纯属个人感受,敝帚自珍,若有相左意见,望请点拨指导斧正。
整部片子顺下来,发现情感的高潮和爆发点似乎少了一些,一直稳扎稳打,却忘记电影本身的起伏,如果有更加强烈的情绪渲染,可能会更有记忆点,让看客更加深刻和感动。
桂纶镁的出现我对此持保留态度,不予置评就是最好的表态。
其他演员都非常好。
最后,如果结尾法国小巷子的那间拼图店,只有那副《星空》的地图是缺了一块,或许会更完美,更有想象空间。
在放手前,想要抓多紧,就抓多紧。
让我们每一个成年人,都读懂小孩的语言,让每一个小孩,都用自己的方式让成年人知道,他们活得多不强烈。
我的微博,有兴趣一致的朋友可以多交流哦:http://weibo.com/hirowork2010
说明:非专业人士,胡言乱语,欢迎探讨只看了一遍,有些细节记得不是很清楚了,如有错误,欢迎指出这是一个有关成长的故事。
小清新。
小温暖。
小忧伤。
1.两个孤单又“有内容”的孩子。
一个未经历过温暖,一个正在失去温暖。
小美。
有着良好的家教。
善良、孝顺、安静。
她有着与年龄不相称的艺术修养,也有着与年龄不相称的孤独。
——尽管父母仍然对她很好,凡事尊重她的意见。
但是,再也没有全家一起拼图的单纯和美好。
于是她沉默,爱幻想,以及时常怀念爷爷。
无论是午夜街头的蓝色大象,还是在小杰受欺负时出现的恐龙……一个弱而静的女孩,企图在幻想里实现愿望,多么让人心疼!
小杰。
似乎一开始就是问题少年。
家庭或者学校,都没有给过他理解和温暖。
他画裸女、打架、偷东西、……直到两个沉默的孩子慢慢靠近。
2.谁没有过青春年少?
——那些用孩子的眼光和价值观看待一切,对世界有了初步的判断,对成年人的不理解自己感到委屈的时候?
皆因本真。
所以一个十三岁的女孩会在夜半站在男孩楼下,用猫咪叫声唤他,然后笑笑地说:我们去看星星好不好?
没有惧怕没有提防。
“走吧,我们离开这个城市。
”——这是片中和文中,我最喜欢的一句话。
那些在钢筋水泥的森林里打拼的年轻人,每天挤早晚高锋的地铁,拿着微薄的薪水出入高档写字楼,仍脱不了“外地务工人员”身份的年轻人,谁没有真正想过逃离?
但,我们不能,我们不能因为怀念爷爷和他的小木屋,不能因为还想看一看童年的星空,就逃离。
我们也做不到,毫无戒备地邀约一个仅仅是有好感的异性同行。
我们更做不到,因为顺路,一扬手就搭陌生人的车。
……我悲哀地发现,我们不能这样那样,都是因为我们成年了。
所以我特别喜欢这两个孩子这样有一点小撒野、一点小任性、一点小倔强的状态。
谁年轻时没有过偶尔出格和疯狂?
——逃课、打架、甚至偷东西、离家出走……?
如果孩子们都如黄艺博那般……我想起码我会哭的。
3.然后,两个孩子出发了。
迷路过,害怕过,狼狈过。
但修整之后仍然进发,这不是大人们所谓的各种“精神”或“品格”,只关乎孩子们最单纯的持念——现实让她撑不下去了,她需要回到小木屋,她需要星空——给一个13岁的女孩来自遥远回忆中的温暖和力量。
4.之后是小杰消失,小美的迅速成长。
也许是因为小杰,也许是因为这旅程,也许都有。
而许多年后,巴黎街头长大了的小美明显已经完成了从孩子到成年人的转变。
她接受了妈妈对爱情和新生活的追求——一个明显的细节就是:那时妈妈推门进来说,小美,你看我给你买了什么?
扬一扬手,是一顶紫红色的帽。
小美头也不抬地说,哦,挂那里吧。
妈妈走到衣架前,看着好些顶帽子,叹了口气,腾出一个位置挂上。
多年以后,你看见么?
大了的小美戴的正是这顶帽子。
5.我们都曾被父母以大人的方式爱过,我们也曾经或者正在或者即将,以大人的方式爱我们的孩子。
满满的是爱,稀缺的是理解。
任何一个叛逆的孩子,心中都有柔软。
有没有可能,对所有的孩子、和所有的童年,更温柔一些?
6.这个电影当然也不完美。
其中一个缺憾就是,我坚持认为,在小杰消失后,小美的那段独白说得太直白也太透了。
少了余地就少了美。
让观者自己体会出道理,其实是更高明的处理方式。
但总体上,它仍然是一部美丽和有诚意的作品。
7.我们都曾路过青春,而终获成长。
青春期的小女孩,圣诞夜,父母感情如同圣诞的天气化作冰点。
小女孩站在窗前看唱诗班的孩子走来,走远,对面的窗台一个小男孩在吹长笛,和着唱诗班的音乐。
小女孩的房子宽敞漂亮然而却冰冷冷;小男孩的房间则略显凌乱,从摆放的杂物看来他的生活并不像小女孩那样富庶,这时候电影的画面是简单而意义丰富的:通过房间来呈现两个孩子生活环境的差别,而看起来差别如此大的两个人,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故事呢?
这时候小男孩平淡的表情将故事拉远。
我喜欢这样的开头,简单直接表意明了。
但是,好的开头并不意味着能一直将这样的精彩持续,将精彩持续是需要功力的。
青春期的故事总是很简单。
看电影的时候我一直在回忆我的初中时期。
每个人想起自己最初踏入青春期的时期应当都是轰轰烈烈兵荒马乱的吧。
所以其实我挺为导演担心的,如何将这样的情绪拍的恰如其分同时又不显得矫情做作,确实是很难。
曾经在人大看过唐大年的《青春期》,跟我自己青春期最像的也许是《阳光灿烂的日子》,曾经有人说我们也许从来都没有过那样壮怀激烈的青春吧。
所以像是这样的小清新电影我倒是有一部心头好,是涉及同志题材的《少年不戴花》、《带我去远方》。
《带我去远方》里面小女孩那样的视角是我可以轻易接触到的,那样的青春期,那样的不可捉摸却又意义重大是我所熟悉的。
回到《星空》。
不知道几米的粉丝对这样的电影的期待为何,就我自己的感受而言,这部电影在开头和结尾的部分都相当精彩,在中间则稍微有点失望。
导演驾驭故事的能力还待加强。
当然不排除是后期剪辑没有剪好。
剧本稍弱,视听语言见长。
1.两个小朋友如何走近彼此。
在我看来这一段是有缺失的,具体表现为:小男孩如何那么强烈的吸引小女孩想要走近他,哪怕要面临群体压力?
两者的互动不够细致,在我看来,小朋友之间最细微的互动是极其简单而美好的,个人认为这一段的刻画不够深入,比《不戴花》、《去远方》差很多。
2.爷爷辞世与参加板报比赛。
表面上看来爷爷的辞世与板报比赛关联是很强的,然而这一段交代的不够清楚。
为何小美会马上接受邀请呢,因为喜欢小杰吗?
还是什么?
然而她在爷爷辞世的悲伤中如何借由小男孩的力量走出来交代不细致,因此减少了剧中最可爱的两个人物之间的张力,也让每个段落之间的关联性减弱。
3.父母离婚与离家出走。
将父母离婚、爷爷辞世、对童年美好的怀念以及离家出走这些重中之重的内容都在去观看星空的路程。
导演用了很多胶片来描述丛林(原谅我称那一片美景为[丛林])中两个人的友情的美好,感情的升华等等,在我看来这一段的笔墨若是放到前面去,交代平淡生活中两个人如何确定对方的友情,则可能会更好。
4.一些演员演的有点过,尤其是小美的爷爷,那一个抬起眼来的“惊鸿一赔”啊。
作为第一次演戏的小杰的演员则淡定非常,也许是本色表演,相当有味。
5.看星空一部分的丛林中打光实在打得太烂了!
给那一段的美减分严重。
就视听语言来看,电影真实场景与虚拟场景太美了,色彩、光影的运用都很棒,视听语言方面亮点还是很多滴,仿佛置身于13岁孩子的漫画世界之中,自由徜徉而满面忧伤。
据电影团队上《康熙来了》说其实这部电影有向《蓝色大门》致意的意思。
台湾的小清新电影实在多不胜数,但仍旧没有任何一部电影能超越《蓝色大门》。
如同《蓝色大门》适合各个年龄段人看,以小见大,同时将每一步感情和思绪的变迁,忧郁与跃动都清晰呈现的电影,超越也是极难的了。
但是在这个背景之下,电影创作者更加是应当跳出既定的思维模式。
毕竟不只是《蓝色大门》难以超越,要知道易智言自己也很难超越《蓝色大门》。
青春期时代我也经常听着父母吵架不耐烦,每天想着离家出走,走不远之后又偷偷回来。
那时候的世界尽头是城市的尽头。
那时候的尽头逃不过父母的手掌心。
现在看看,自己已经走了这么远而且越来越远了,父母还在原地吵啊吵,当年觉得的波澜壮阔现在真的化成了茶杯里的风波。
当时真的如同剧中小女孩的OS那样想:好像世界上长大的,只有我自己。
其实长大不过是意味着你和那些曾经哺育你的每一个熟悉的人、事、物、场景作别,不断的学习面对生离死别,不断的学着更加坚强和孤独的面对自己注定只能一个人行走的人生路。
故事的结尾,桂纶镁的一段很美。
我曾经也有过这样的经历。
错如其来的经历硬生生的闯入眼帘,圣诞夜的唱诗班、那等待填充的拼图,好像从没有发生过般似曾相识。
人生的蒙太奇的拼接,在遥远的异国他乡,导演没有把镜头给那个还没走出来的老板,桂纶镁已经泪流满面。
P.S:据王中磊说,在百老汇电影中心的这场《星空》是大陆放映的第一场胶片,见到了导演林书宇,华谊兄弟的王中磊和监制陈国富。
虽然一度以为拿不到票而紧张兮兮,最终还是舒坦的坐在导演旁边的旁边的旁边看电影。
改编几米~特效本身很不错,但和故事衔接的有点突兀~男孩是我的菜!!!~哈林严肃的表情真是戳中笑点...哈哈哈
徐娇小盆友年龄大了,可是演技却假了。动画出现时,画面很美好。只是,留在画本上的,停在想象里的。不出所料,才是最美好的。
。。。
就像荣格心理学派一样。
除了编剧和原创外,其他人都可以拿满分,但这又有什么用
很好看 莫名就是戳到了我的点 画面很美 歌配得很完美
冲着五月天来的,结果惊喜听到配乐里面有 有 有世界末日女朋友!!!!
请教:刘若英跳的那段舞出自哪部老电影?
你还记得吗?那年夏天,最灿烂、最寂寞的星空。
徐娇做作的台湾腔毁了整部电影的氛围,还没有那个小男娃演得自然,小女孩时刻流露出对小男孩情欲的暗示使本来文艺的片子变成了2B
几米的画面!
在放手之前 能抓多緊就抓多緊
青春无限, 林晖闵好帅。
这帮演员就不能换个表情么。。。都是一样的表情。。。
各种小言经典桥段低龄版;周宇杰同学你真是忠犬;拼图崩坏让我想起了sola
这一片无言无语的星空
你知道我有多希望最后出现在拼图店的人是陈柏霖啊!!!!
做作到极点
真心的烂。。。
很青涩很朦胧 就是不太喜欢频繁出现的动画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