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流人生
Drift,漂流人生(港)
导演:陈哲艺
主演:辛西娅·埃里沃,阿莉雅·肖卡特,奥诺·斯温顿·伯恩,再纳·布贾,文森特·弗米尼翁,阿曼达·德鲁,多萝西娅·墨寇莉,乔纳森·罗德斯,易卜拉欣·巴,苏西·本巴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希腊,法国,英国语言:英语,希腊语年份:2023
简介:本片讲述一位利比里亚难民为躲避战争流落希腊爱琴海岛屿的故事。这个出身显赫的年轻女孩,如今身无分文,在异国他乡辗转求生。她深陷对过去的长久思忆,同时,意外相逢一位同样漂泊无根的旅游向导。两位文化背景截然不同的女性,缔结友谊,得以滋养继续生活的韧性。详细 >
题材带入的有些多GHG什么的… 女主经历过别人无法想象到的残忍事实… 讲述那段太震惊了(最后,男导演为什么拍女性?
#2023 圣丹斯# 陈哲艺导演第一部外语片,好的作品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牢牢锁住观众的注意力,完全不会分散,本片聚焦于一位生于中产家庭,却因为祖国战乱而流离失所沦为难民的非洲女性,在欧洲如何重新开始人生的故事,没有卖弄苦难,也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渐渐显露的创伤触动着每一位观众的内心
延续的陈哲艺电影的情感表达,即便是命题作文,也变成自己的东西。处理得还是很亚洲
分数挺高,但对我来说一点吸引力都没有。
陈哲艺的首部英文片。利比里亚难民流浪希腊的故事。对白很少,几乎完全凭影像叙事。创伤记忆经由闪回不断渗入现实,海的意象很明显(即暗示另一边的家,也有个人面对世界的孤独感),一部关于孤独和女性友谊的电影。
北影节,于小西天,还不错哎,陈哲艺拍的完全是异国异民,还是很细腻。
人生何处是我家。
同为陈离开本土创作环境后拍摄的电影,本片完全可以拿来和《燃冬》进行比较。 比起《燃冬》好的地方是这次起码还是是拍了病的,不再完全是无病呻吟的悬浮之作。但糟糕的地方也一样在于此。与以往最大不同的地方是陈这次选择的是大历史下惨绝人寰的人间悲剧当作病根,然而非但一如往常的对病症的前因后果没有崭露丝毫兴趣,最后还要把伤口直接揭给你看。你不拍这段观众就猜不到发生了什么吗? 除了卖惨式的榨取观众的感情外这段真的有什么作用吗?这个真的可以用歹毒来形容了,没必要,真的没必要
女性友谊,很温暖,细腻,宁静。大自然也很美,流浪原来是这个样子。
悲惨的记忆很难平复,忘却。
我只能說,陳哲藝都沒理解女主的苦難,完全看不到鏡頭裡的情感只看到符號的堆砌
影片充斥了很多恰到好处的戛然而止。镜头语言细腻、简洁,声画处理富有冲击力,暴力连接了记忆和现实,外化为对内裤的情感依赖。叙事轻描淡写却极为有力地刻画了关系中的试探,靠近,羞耻和孤独的尊严。底层世界中的微观权力,失业所牵动的社会暴力所造成的苦难,和绝望中的坚强弥散在银幕上。从海而起,又落回海面。流动的水,坚毅的温柔。震撼人心。
10/4/2024 @ 英皇iSquare [hkiff]。四平八穩但無甚驚喜
上影节第一场 意外好看
人类面对悲伤的处理方式是不分地域和人种的,悲伤并非像是火山突然爆发又回复平静,它更像是一盒被打碎的拼图,你不知道会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捡到一片。捡到以后呢?是拼回去还是扔掉?影片里,这些拼图是风中吹起的红色围巾、是洗衣机嘈杂的声音、是被海水淹没的脚印、被经血染红的裙子。《漂流》把它们依次放在一条流动的河里,让他们自由地流向远处——大海。
严重怀疑原著就有够差的,像是至少中产以上有闲阶级沉浸在自己的情绪中去“共情”第三世界和PTSD患者,要不就是胡扯,要不就是矫情,女主的回忆和敞开心扉甚至可以比肩青春疼痛文学,陈哲艺的改编可以说看得出功力,但年纪轻轻就这么匠气,感情全靠技巧来凑,比热带雨差多了
#SIFF 25th 3+全片有一种高度的简约感,将一个经历独特(身携所谓“政治正确叠buff”的主角实际上有一个并不“正确”的有特权的前史)的角色置入单一的异域环境,在阶层坠楼的身份过渡中经历多重煎熬。只关心这个角色并且细腻地将情绪的结解得相当直白。
#BJIFF2023第一场#非常细腻也特别有力量!很多时候在默默流泪,高潮部分几乎泣不成声。虽然前面的铺垫已经足够多,还是没能抵挡住悲剧降临时的触动。这么沉重的故事按说我是不喜欢的,比如《海边的曼彻斯特》。可能最打动我的是女性之间的善意和理解吧。比如女主或许是出于本能拒绝了要帮助她的那个兄弟,而是和姐妹更加投缘。我不太确定她的性取向,但不管她们之间的感情到底属于什么,都让我觉得舒服和踏实。尤其喜欢凯莉骑自行车载jaja下山那段和结尾jaja游到岸边之后凯莉迎接她的笑脸。
杰奎琳月经来袭而崩溃的那一刻,我恰好也在影院里感受到月经将至而坐立难安。如果说处理战争、国家这些议题时都显得工整而无特色,那么影片在表现女性之间的理解、尊重时投注的笔墨依然令我无比动容。
第十三届北京国际电影节首场观影。比起陈哲艺之前的两部作品还是差了很多,虽然母题仍然是“身份困境”,但是文化视角的跨度太大,处理起来不像之前那么娴熟、自然,只留下了一种工整。前面过度聚焦于人物状态,显得有些刻意,导致情绪起伏有些慢,后半段明显好于前半段。总体还是低于我对陈哲艺的期待,但还是会继续支持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