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美国犯罪故事第二季

American Crime Story Season 2,美国犯罪故事:凡赛斯遇刺案(台),美国犯罪故事:范思哲,美国犯罪故事:刺杀范思哲,美国罪案故事:刺杀范思哲,The Assassination of

主演:埃德加·拉米雷兹,达伦·克里斯,瑞奇·马丁,佩内洛普·克鲁兹,达丝莎·坡兰科,威尔·切斯,杰·R.弗格森,何塞·祖尼加,克里斯汀·霍恩,马克思·格林菲尔德,

类型:电视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8

《美国犯罪故事第二季》剧照

美国犯罪故事第二季 剧照 NO.1美国犯罪故事第二季 剧照 NO.2美国犯罪故事第二季 剧照 NO.3美国犯罪故事第二季 剧照 NO.4美国犯罪故事第二季 剧照 NO.5美国犯罪故事第二季 剧照 NO.6美国犯罪故事第二季 剧照 NO.13美国犯罪故事第二季 剧照 NO.14美国犯罪故事第二季 剧照 NO.15美国犯罪故事第二季 剧照 NO.16美国犯罪故事第二季 剧照 NO.17美国犯罪故事第二季 剧照 NO.18美国犯罪故事第二季 剧照 NO.19美国犯罪故事第二季 剧照 NO.20

《美国犯罪故事第二季》剧情介绍

《美国犯罪故事第二季》长篇影评

 1 ) 欲望编织的奢华谋杀

这部首播于2018年的美剧斩获了当年的艾美奖和金球奖,Darren Criss更因其无懈可击的表演将艾美和金球收入囊中。

BRAVO Criss!

完全颠覆了Glee中那个纯情忠诚真诚地爱着Kurt的校草形象。

此剧还获得了艾美的最佳特效提名,只因其屈指可数的几个凶杀镜头过于真实,在VERSACE的奢美和华丽衬托之下,凶案现场的血腥残暴和破损肉体的可怖,给了观者极大的现实震撼,堪为点睛之笔。

剧情随着一声枪响徐徐展开,但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破案故事,原著作者莫林奥尔特根据案件公开披露的信息细细分析了库纳南的作案动机,仔细还原了其犯罪路径,9集的迷你剧,不仅仅是关于VERSACE,也还原了其他四位受害者的故事,更宛如对一个时代的凝视。

STORY ONE / 没有出路的Special Boy作为FBI MOST WANTED TOP10,库纳南无疑是冷酷的、极其危险的高智商连环杀手。

但他也曾经是一个天赋异禀被寄予厚望的,长大只想当一名作家的少年。

只是当自己贪婪暴戾自私的父亲,在挪用公款并抛妻弃子畏罪潜逃至马尼拉后,他人生的标杆和信仰彻底崩塌了。

在那个Gay还必须隐藏起来的年代勇于做自己,库纳南只能承受整个世界的恶意,好在良好的物质条件能够允许他用不屑和嘲讽来竖起抵御的高墙。

可是当谎言被戳穿,当虚假的光鲜被戳破,他成为了自己最不能接受的那类人—一个真正的笑话。

他从来没有被爱过,他以为他的父母爱他,让他住家里最大的房间,可他的父亲实际上唾弃他是个Gay,所谓的“爱”只是期待此时的投资未来能带来丰厚的回报...没有被爱过的人,也不懂如何去爱他人。

此后的人生,他只能活在谎言里,用谎言去换物质,再用物质去换爱。

可始终没有人爱他,他始终谁也留不住。

在酒吧听着“Who's gonna drive you home, tonight”而泪流满面的库纳南,心里想必也是明白的。

STORY TWO / 背负时代枷锁的他、他、他、他、他这部剧的时代大背景是90年代的美国,一个体面人不能是Gay的年代,一个Gay隐藏于阴暗的角落、被恶意曲解的年代。

库纳南的第一位受害者曾经是他最好的朋友,他曾是一名海军军官,离开海军,只因他是Gay;库纳南的第二位受害者曾经是他的爱人。

他从小就不喜欢打猎,不忍心看到被猎杀的动物。

长大后努力读书,以班级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建筑专业。

只有在把那张荣誉的证书递到父亲面前时,他才有勇气说“I'm Gay”;库纳南的第三位受害者曾经是他的仰慕者,是一个成功的地产商人,和事业同样非常成功的妻子有38年的美满婚姻,他们是最好的伙伴,成就彼此,却无法成为最亲密的爱人。

他在地下室建了一个忏悔室,他对上帝说“I try”;库纳南最早的金主是一位巨贾,在发现库纳南背叛他后,在酒吧随机挑了一名男子回家,一名直男。

虽然他风度翩翩且一再申明,你不同意,我绝对不会碰你,可只因想帮对方拿走手上的酒杯,就被对方用钝器殴打致死。

凶手说:“他想要亲我,我不能接受,我失控了。

”可目睹了一切的库纳南知道这是个谎言,只因这样说可以逃脱罪责,只因那个年代,没有人会站在Gay的一边,甚至是Gay,也不会;即使声名显赫如VERSACE,也要在接受杂志采访公开出柜前,面对妹妹对他不顾品牌公关形象的控诉,努力鼓起勇气才能走进进行采访的房间;也因无法合法地结婚而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在身后照顾自己的爱人(VERSACE在遗嘱中留给其爱人Antonio D'Amico每月26000美金的生活费,并有权入住任何一栋他名下的房产,但由于范思哲家族的强势,遗嘱并未全部得到执行。

)STORY THREE / POWERFUL WOMANVERSACE的妹妹多娜泰拉由佩内洛普克罗兹扮演,占据了非常重要的篇幅,多娜泰拉的角色既对整部剧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也是一代女性的成长故事。

那个时代的美国女性,还是更习惯于作为男性的附属品,不敢承认自己有智慧,不敢走向台前。

就像库纳南的母亲,虽然明知丈夫在犯法,却一个字也不敢说。

多娜泰拉也曾经甘于当詹尼的助手,在她心里,VERSACE就是詹尼,和她,多娜泰拉无关。

是詹尼的病和詹尼的爱,改变了这一切。

詹尼认可多娜泰拉的天赋、鼓励多娜泰拉走向台前,感恩意大利人深厚的家庭关系,使VERSACE依然保持了品牌的活力和创造力。

虽然多娜泰拉的整商不敢恭维,但其对时尚的前瞻性和驾驭能力,丝毫不逊色于其长兄詹尼。

这部剧满足了观者的猎奇心态,布景极其华美,选角极其刁钻,奢靡和欲望几乎得到了了百分百的呈现,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都奉献了高水准的表演。

但当刷完9集,我不由感慨,人生的悲剧可能因主观、偏见和狭隘造成,却更有可能因虚荣、贪婪和投机取巧而走向自我毁灭。

库纳南有着超过平均值的智商和外表,受过良好教育,也许在另一个平行空间中,他接受自己,过着平凡的一生;也或许把他的聪明和魅力用对了地方,获得了他向往的一切...只可惜在这个世界中,他做了别的选择。

 2 ) 一个谜一样的悲剧人生

不是影评,短评写不下。

看第一季的时候是三观的颠覆 第二季就更像是读一本小说 娓娓道来一个离奇 传奇但是又真实存在的人生故事 这部剧一贯坚持的写实还是坚持住了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并不是很清楚原事件 完全当新故事在看也尽量不被剧透 给五星第一个要赞的是演技 每一位都不失水准 Andrew更是弯成一道风景线 艾美奖的认可也是吸引我看这部剧的一个原因 其次整部剧张力十足 每一集都不划水 环环相扣 和真的是很优秀的剧本和倒叙的排序让人当前心中所想的在下一集就重点讨论和揭晓 一个巨大的的谜团和巨大的悲剧让我们对男主人公这个复杂的形象窥视一角就如同历史一样 他在警察进去的前一刻自尽 留下让人永远好奇不得解的动机 为什么要刺杀 Versace 最让我动容的是导演对这个角色主观的一些揣测 Versace 的葬礼andrew跪在荧幕前面一起祈祷 极大丰富了这个角色 他贪婪 虚荣又天真 邪恶 有自己的价值观 也许没有这样的父亲它会是一个优秀的人 最后 达伦演技封神之作。

 3 ) 华丽而又深刻

这部剧是因为先看了大帅汤的碟中谍6,重温了阿汤哥和佩佩的《香草的天空》之后上油管上看佩佩的采访才知道最近她拍了一部剧,叫the assination of Gianni Versace,刺杀范思哲。

然后瞬间被这个题材吸引了。

一方面是讲Versace的创始人被杀的故事,另外是美国犯罪故事系列,对于侦探犯罪题材的我一向是超级有兴趣,于是就开始看这部迷你剧。

首先是卡司阵容的及其强大, 饰演Gianni Versace的妹妹Donatella Versace的西班牙国宝Penelope Cruz,拉丁天王Ricky Martin,导演是Ryan Murphy,男主是Glee的主创之一Darron Criss(原谅我没怎么看过GLEE。。。

),以及高度还原Versace本人的特型演员Edgar Raminez!

(我专门上网找了Versace老爷子本人当年的照片愣是没看出来和演员的区别),Ricky本人上Fallon show的时候更是说当时见到Edgar扮相的时候眼泪夺眶而出,神还原。

上一部我看到的如此卡司强大的美剧还是大小谎言,当然这部剧也是精良制作,艾美奖拿到手软。

回归剧集本身,如果你是想看一部纯犯罪心理or悬疑推理的剧的话,那么这部剧真的不适合你。

虽然是犯罪故事,但是他没有过多的渲染犯罪手法抑或是FBI破案的过程, 因为每一集基本上都是把结局告诉你,比如第一集一上来Darron拿着一把枪在Miami的Versace豪宅门口把回家的Versace残忍枪杀,时间地点手法人物都告诉你了,接下来他慢慢开始剖析每个人的内心,他们之前的成长经历,是什么影响了他这一生。

这部剧大部分角色都是HOMO,导演本人也是,他从自己的视角带观众去回归那个年代,那样的社会环境下,导致如此悲剧的发生。

整部剧看完,没有任何一个人是恶人,即使是残忍杀害了五个自己同类的Andrew Cunanan,我也不觉得他可恨,更多的感受到的是那种时代的悲哀,那种制度下的压抑。

连Ricky本人也说,其实让他出演这种角色他本是拒绝的,但是因为他看到这部剧背后所要表达的东西,想要站出来为LGBTQ这个群体发声,希望我们不要重蹈覆辙,发生更多的悲剧。

你从Jeff身上看到当时美国军队里奉行的don't ask don't tell带来的巨大伤害。

你从Gianni Versace本人看到他当时在决定出柜背负着这个品牌命运的那种纠结与迷茫。

你从Gianni的partner Antonio身上看到了,爱人死了之后自己因为是同性恋伴侣而没有任何法律保障,不被认可,甚至是被主持葬礼仪式主教的嫌弃,Donatella也从未把他看作家人,被全世界抛弃,最后他只能选择服药自杀。

你从andrew身上看到了那种小时候的骄纵,父母教育的失当,长大后因为贪图虚荣且利用自己良好的教育背景、好看的皮囊以及被年长男人爱慕的优势走上了援交之路,但当他终于遇到一生挚爱时,对方却不爱他,嫉妒、愤怒、被抛弃、不被认可的种种导致本身人格不健全的他走上了犯罪的不归之路。

美国警察因为在当时“恐同”的社会环境下,对于同性恋的凶杀案更是不像大肆张扬,甚至有些听之任之,对于一个个案件的不作为,才导致了最终悲剧的发生。

男主Andrew一直想要to be special,然而命运的捉弄似乎他要注定平庸,他羡慕Versace的才华、财富、名气、爱情,甚至嫉妒,为什么只有他可以公然出柜而被原谅,而自己只能碌碌一生靠出卖自己的肉体灵魂,自己爱的人也弃自己而去。

他对Versace崇拜,他会买每一期的Vogue,对于时尚设计倒背如流。

所以他在杀害Versace的时候那种纠结,杀害之后全国媒体都在通缉他,他突然变得special的那种洋洋自得。

同时他也用自己回击那个恐同的,歧视的,轻视自己的社会,anti-sociopath不是没有缘由的反社会啊。

包括他那远在菲律宾,满嘴跑火车的父亲,对于自己儿子犯下的滔天罪行的洋洋自得,却丝毫不关心自己儿子的安危,只顾在电视上一味地炫耀,我突然明白了为什么Andrew的人生会如此。

最后一集,这场庞大的秀在adaigo G minor 巴洛克式乐章下落下帷幕,悲伤无以复加。

 4 ) 我们在最荒唐的年代相遇:同性恋之个人与群体

同性恋杀人案的背后美剧《美国犯罪故事·第二季》以一个同性恋杀人犯犯罪历程的心路倒溯作为叙事主线,完整串联起多个被害男同志的命运线,并经由每个被害者的社会家庭脉络深入到罪案背后更为广阔的社会图景。

该剧的主旨不是单纯指向罪犯作案心理的个体层面,而是借此警示及追询罪犯所在的家庭社会及其应承担的责任:被罪犯杀害的男同志究竟是些什么样的男孩/男人?

他们的被害为何遭受新闻舆论界的冷遇?

警局又为何迟迟不能立案?

作为名人的范思哲与其他作为普通人的同性恋之间有何区别,社会对名人及一般普通人的生命是否予以了同等的尊重与关注?

等等。

对于同志观众而言,更有其深层的心灵叩问及自我反省层面的意义:被害者与凶手之间存在怎样的关联,被害者因何被害,他们与我们之间又存在怎样的关系?

凶手行凶的背后有着怎样的动机及目的,他为何会把屠刀挥向同被贴上同性恋标签的同类?

如果你认为你已经很幸运地经由努力进入了社会的中上层,你是否可以就此摆脱同性恋这一标签加上你头上的阴影?

作为同志观众,你是否可以袖手旁观凶手对同类的犯罪,等等。

从《美国恐怖故事》系列到《美国罪案故事》系列,瑞恩·墨菲的作品已超乎犯罪刑侦类故事娱乐大众的目的,体现出一种真实的生活。

比较有趣的是,同样由其导演的《美国恐怖故事》系列拍得最精彩的也是第二季。

瑞恩还有一个优点就是绝不啰嗦冗长,他的每一季都是一个独立的故事,独立的故事也就意味着同样独立的人际网络结构。

这也就意味着,你可以任意从罪案系列或者美恐系列的某一季看起而不致担心漏掉了什么。

对于没有时间追剧的观众来讲,墨菲的作品无疑是其最佳的选择之一。

张爱玲曾说她爱好真实到了近乎迷信的程度。

并强调说任何人真实的体验永远是耐人寻味的,新鲜的并且不会成为滥调。

瑞恩在第二季的罪案故事里描绘了诸多形象气质个性迥异的活生生真实存在的同志男性。

他们隶属于不同的年龄及职业阶层,也有着各自不同的成长及人生历程。

他们每一个人的身体都携带着不可复制的基因密码,也因之,每一个人的逝去都是永久无法弥补的创伤。

而他们被害的原因却只有一个:他们是同性恋,他们遇到了凶手。

多年前,我在飞赞做了一个关于同志权益/同志问题认知的投票,其中一个提问是“你认为中国同志权益工作当前可能遭遇的最大问题是什么”,从投票反馈来看,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对同志身份存在的自卑心理,自我不认同,互相歧视“、“婚姻或者传宗接代的压力”、“没有一个健康良性的同志交友环境”、“ 同志个体之间素质及价值观世界观等差异太大,无法统一”、“ 缺少成熟的同志理论或者同志团体作为个人行动的指南”。

其中,“自卑心理,自我不认同,互相歧视”拿到62票,排在同志遭遇问题的首位。

这说明什么?

说明很多同志曾经遭受过各种来自于内部群体的个体之间直接或间接的歧视和伤害。

套用马丁路德的话来说,我们可以忘记来自外界的大放厥词,却不能忘记来自自己人的沉默不语。

作为个体的同性恋者,个体的人是永远无法逃脱宏大叙事背景的。

曾经我很固执的以为,人不应该被分类,譬如性取向如何定义,譬如同性恋的天生论,再譬如异性恋与同性恋的分野等等。

我天真地以为,没有了被作为客体的被动分类,或是作为主体的形而上的“意识形态”的战争,比如古希腊罗马或者古代中国,人们并没有建立起性取向的概念,但同性恋和异性恋群体之间却能够和谐相处,即使有儒家的纲常伦理,但同性恋者只要可以承担并完成传宗接代的家族任务,便能达成一种“和而不同”的温和文化。

罪案故事中被害的同志青年军官杰夫大概也是这么想的。

他怀着一名海军军官的梦想来到军营并善待军营内的兄弟,他也认同男性气质的表达并注重兄弟情谊,但身在张扬异性恋传统性别观念的军营,杰夫对同性的爱恋心理只能深藏在心,如每一个gay所经历的那样,他不能公开自己的身份。

《美国犯罪故事》第二季之海军杰夫(Finn Wittrock)对于秉性正直忠厚的人而言,谎言是压在心底沉重的包袱。

在面对另一名被战友虐待的同性恋军人之际,杰夫终于按捺不住内心涌动的热血,他出手相助了。

这一举动所导致的代价及需要付出的勇气大概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

杰夫出柜并因之被军队除名,一腔热血却遭遇了不公的对待,一辈子穿军装的梦想也就此破灭。

无知导致的愚昧与偏见蒙蔽了军营领导层的眼眸,他们无法意识到他们对这个热血青年的一生将带来怎样的阴影。

有些朋友在说,男同志也是认同男性气质的男人,存在于我们之间的感情,以及我们这个群体的出现,没有影响他人,这样想固然没错,但在固守伦理体制的人看来,作为个体的我们似乎携带了与生俱来的原罪。

比如众多以“同妻”之名讨伐同志人群的所谓女权主义者,她们的言论是真的出于一种社会责任感吗。

他/她们究竟是想减少同妻现象还是期图借此煽动普通人群针对“异类”的憎恨。

如果你仔细看过想过这些人发出的声音,其实真相不难揭晓。

不错,我们在一般人的眼中是“异类”的存在。

异类的概念来自于我们所在的文化。

这是统治阶级的武器,看不见摸不着却又无时无刻不在,它包括道德、规范、价值观等等,直接深入到每一个人的思维习惯里,成为社会家庭得以巩固的意识形态。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同志这一身份维系之艰难:人恐惧的根源在于不被接纳,只有作为被社会家庭认可的某一个身份(丈夫/父亲)才能找到存在的安全感。

害怕被孤立可谓人类最原始的恐惧。

在我们所身处的文化背景之下,如果我们不能建立起属于自身的概念,如果我们没有自身需要遵守的价值观或者规范,如果我们不能争取到社会对于同性取向或者同志家庭的基本认可,就会有愈来愈多的同志不得不步入异性婚姻,所有关于同志权益或者同志文化的工作将变得寸步难行。

豆瓣相对于其它论坛大概聚集了更多热爱文艺的青年。

文艺青年相对于一般人群的独特性在于更加自我。

我常想“自我”是一种多么可贵的品质,也正是“自我”保存了身为异类的我们(文艺青年在一般人看来也是近乎不食人间烟火的异类般存在)人格上的尊严。

虽说人文的精神应该是关怀而不是霸道。

而现实的情况却是,这个世界是一个谁掌握霸道、霸权,谁就可以拥有话语权的世界。

很多时候,人们宁愿接受婚姻的不忠乃至伤害,也不愿意接受忠诚的同性爱情。

尤其是家长,想都不想就认定同性恋是道德败坏、心理变态。

不管我们是否承认,我们已然被贴上了同性恋的标签,并被压在体制砖石所建构的社会巨塔之下。

因此,我们需要反思的是,无法脱离群体的个人有多大的可能性在自己的内心深处固守与文化不相容的自我呢。

换句话来说,人对世界的感受也许是具体时代地域之下观念的产物,但人依旧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脱离其所在的文化囚笼,并以此超越异性恋体制所规定的具体的情景和标准。

在这样的一种向着“脱离”方向的努力中,我们或许会发现,“自我”固然重要,但“自我”之上应该还有一个突破自我局限性的“超我”概念的存在。

《罪案故事》之主人公安德鲁大概是一个很好的反面教材。

相对于那些被他杀害的男人,凶手安德鲁反而是其中最能表现“自我”的一个人。

这也和他所接受的家庭教育价值观有重要的关联。

安德鲁的父亲相信为了个人利益可以不择手段。

在这样一种言传身教的耳濡目染之下,安德鲁变得非常自我且自负。

为了过上理想的上流社会生活,他不惜撒下弥天大谎;为了得到理想男孩大卫的注意,他更是用尽心机。

一旦大卫与海军杰夫之间出现暧昧的化学反应,安德鲁便怒不可遏。

换言之,安德鲁对于大卫没有一丁点的人格尊重,只有动物性占有欲的追求及满足。

这样的一种欲望不仅与爱情无关,更是对爱情的一种亵渎。

《美国犯罪故事》第二季主人公安德鲁(达伦·克里斯饰)安德鲁不是个案。

在我们目力所及的当下国内环境,“精致利己主义”早已成为一种默而不宣的价值观。

在推崇“自我”的豆瓣小社会,利己主义也经常改头换面,在其它种种漂亮概念的包装下粉墨登场。

主流社会最惯常的虚伪,在文艺青年的大本营也并不罕见。

如果我们不能突破狭隘自我的局限性,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是下一个走向极端自我的安德鲁,或者说,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一个潜在的杀害同类的凶手。

社会的强大,在于它拥有大多数人的标准。

卢梭因之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而不在枷锁之中。

任何一个同性恋者,或者说,任何一个人的一生都是戴枷者的舞蹈。

人无时无刻不在困境之中,人永远是被限定的。

惶惶度日的人们,时常在一个瞬间,停下来追问,这究竟是梦还是当下?

仿佛一切都隔着梦的薄纱,无法确认存在的本身。

确认自己的存在,通常就需要外界的目光。

当我们感知到这一事实之后,便会生出更深的无奈或者虚脱。

人原来是如此之卑弱。

我们自己能给自己的,竟然是那么少。

所以, 同志人群追求的所谓社会认同,便是渴望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

与之相对的矛盾则是,我们每一个个体的同志,应如何走自己的道路,怎样的道路才是符合内心的渴求。

之所以说其中存在着矛盾,是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社会动物的存在,作为社会化的个体,标准一直被外界左右,在此层面上,作为个体的我们难以出世。

有一件事情可以肯定,哲人之所以一再追问我是谁是出于这样一个过程。

在那里,你并不知道自己是谁。

因此如此追问下去,而并非要得出什么结果。

但即便如此,在这样一个追问的过程中,人还是可以有所作为,不管人对他人所处环境有多少不同的理解,有多少文化体制的话语霸权充斥其间,每个人还是可能有所选择,只要我们能坚持独立思考的思维习惯,我们就可以回到我们的心灵层面。

故每一个卑微的个体,亦可以生如蚁而美如神。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作为同性恋的个体出路在哪里——如果给它一个讨论的最终主题和目的的话,那将是一个个的人,一个个的同性恋者,如何认识自我,如何认识自我与群体或者更大的社会环境。

一切的前提必然是如何认识自己或者如何处理好自己与群体内部的情感。

中国的同性恋有没有未来,会有怎样的未来,只能是建立在此基础上的一场暗中涌动的需要反复被时间证明的漫长对抗。

我想,这里的每一个人都知道,如果某些内在的问题,无法解决的话,人会寸步难行。

尽管,解决了内部问题后,还有很多外部的问题需要解决。

更远的路需要行走。

这里我说的不仅仅只是个体的同性恋者,通过努力,获得真正的爱情,和亲人、朋友、社会的认同。

当然能做到这样,也已经很好了,很不容易了。

甚至这也是很多同性恋者梦寐以求的,但是这样也还是不够的。

假如扯开一下,我想世界上只要有一个国家还在饥饿、战争,世界就不可能拥有真正的和平。

对于那些已经摆脱了贫困的国家来说,也不可避免的会以某种方式受到遥远的另一个国度中的战争影响。

世界,看似在自身生活之外,但又无时不在自身生活之内。

对于同性恋者,一样的道理。

如果这个世界上众多的同性恋者,仍然生活在阴影之下,即使我已经获得了个人的爱情和家人、社会的认同,也并不意味着我获得了生活的胜利。

从最保守的角度来说,这是因为,大多数人的阴影生活,肯定有着其中的原因。

而这些原因,在某些时候,必然会影响着我,甚至可能会在某种程度上摧毁我的生活(《美国犯罪故事》中被凶手杀害的范思哲便是一个富有典型意义的案例)。

沃特斯说,我们在最动荡荒唐的年代相遇,除了爱情一无所有。

我们是否能认识到爱情对于我们的价值所在,是否能认识到情感关系也是需要我们学习的终生必修课?

为什么很多人已不再相信爱情?

圈内的0多1少是基于什么样的现实情势?

不可否认,对于很多同志来说,即使是个体所需要的最基本的爱情相守,仍然是遥遥无期的。

是什么导致了这些?

这些辛苦,这些伤痛?

这些阴影下的呼吸?

在西方文化里面,有一个专门的用语叫做卡夫卡式的困境(Kafkaesque predicament),所谓卡夫卡困境,具体而言,描述的是一种这样的社会状态:贫富悬殊带来的社会分层所导致的社会矛盾深化,原有的道德价值体系发生松动,颓废和感伤的情绪开始蔓延,个人主义思潮开始慢慢走到瓶颈,精神支柱崩塌的人们将信仰的支点建立在追求物质繁荣而带来的一种类似回光返照般的浮华气息之中,这种过分喧闹的浮华也必将带来精神的撕裂及心灵层面的恐惧,传统的父权性别价值观对于男性的情感表达又持一种否定的态度。

男人被要求的阳刚气概拒绝了男性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所可能有的脆弱的一面。

不能诉诸于泪水或者情感表达的男性,有一个普遍存在的核心问题,那就是难以找到精神的归属感。

卡夫卡在他的诸多作品如《审判》及《变形记》等里面写到这种心灵在混乱无序扭曲状态之下巨大的煎熬和焦虑。

对于被主流排斥的偏隅一方的同性恋群体而言,自始至终他们都在承受剧烈的心灵上的扭曲和撕裂,所有的痛苦还必须掩盖在看似坚硬的面具之下。

这样的一种困境,也必将使得很多同志失去对自我情感表达的能力,在理性上他可能知道自己的感觉,他知道他的痛苦,可是在感性思维上这一切跟不上去了,他不知道如何去修补这样的一种情感无能。

情感无能所带来的结果是一部分找不到爱情归属的同志,在爱情信仰倒塌之后,只能在一种纯粹的生理本能驱动下追求欲望的快感,但是这种对于感性失能的弥补却是转瞬即逝的,很快,他的心灵又将陷身一片空虚和荒芜。

马斯洛需求理论经常被应用在商业营销中,因为它针对人性本身的需求,其中包含: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

这些需求的层次是连续的,相互关联,不可割裂单独递进。

我们这个群体现在处于哪个层次?

大家对照即可。

从个人与群体的关系上来说,同样是一种连续且互相依存的关系,群体由个体组成,群体的力量由个人力量累积,又反过来维护个体的利益。

大家都需要群体的庇护,但前提在于群体也必须是成立的,群体有可供支配的权益。

但今天真正意义上的“LGBT群体”存在吗?

他们能够起到维护个体利益的作用吗?

答案不言自明。

我们尚在马斯洛需求理论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之间徘徊,远远没有达到和实现所谓“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价值实现需求”的阶段,而群体仍然如同散落的“七龙珠”,遍布在各个终端背后。

因此,我以为,行动和思维的第一步,首先要理清一些问题,并达成一定程度的共识。

具体问题如下: 1、LGBT群体有没有共同的需求,如果有,这个共同需求是什么?

2、作为个体的同性恋者,在没有法律保障的情形下如何建立情感关系,是否可以绕开异性恋的规范去创造一种建立在更科学的性观念之下的生活方式?

3、个体能通过什么方式,改善自己的处境?

个体又能通过什么方式对其他的同性恋者有所帮助,甚至对群体处境的改善都有帮助?

4、如何对群体内的个人进行有效的性教育及性安全教育,安全套的使用与普及上存在的最大困难是什么,如何克服这些困难?

6、LGBT群体内部该如何理性看待彼此存在的天然差异?

当个体利益和群体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该持有什么样的处理原则?

需不需要这样的原则?

这些问题,如果不能达成一定的共识,在我看来,寻求认同的目的是非常困难的。

而要想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什么呢?

于是人就会探索和思考。

哲学、伦理学、艺术学、文学、社会学、宗教学、经济学,甚至心理学,法学,历史学等等。

我们能否从不同学说的角度开掘或者创造出一个属于同性恋者自身的文化?

是否应该展开关于我们自身探讨的各类学习培训或者心理疗伤?

诚然,这些探索,这些思考,不能直接的让人获得幸福。

但是,这些都会影响一个人。

内在的问题如果解决了,对自己,甚至对他人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而外部社会的问题,思考清楚了,也可以对社会产生影响。

至于从哪个角度入手,每一个人生活的环境不同,天分、教育、和投入的精力不同,当然也会有所不同。

或者说,每一个人面对的问题不同,解决方式也会不同。

蔡康永说,凡有边界的,即是监狱,人生是监狱。

曼德利施塔姆写道:我被赋予了躯体,我有何作为,面对这唯一的属于我的躯体?……我既是花匠,我也是一朵花,世界的监狱中,我不是孤身一人. 世界的监狱中,我不是孤身一人。

即使暂时找不到问题的解决之道,但是启迪总会有的。

更重要的是:你知道,在遥远的彼处,有一个人,在那样生活,那样呼吸。

这就是一种安慰。

就现实的人生来讲,我们存在的地方,无非世俗烟火之处,与内心的孤独岛屿。

两者究竟是被隔绝还是可以彼此互通?

如果我们不再仅仅执着于肌肉健身或者仪表修饰等外在的表象,如果我们肯多用一点时间去关照自己的内在,也许就会发现更多有价值更重要的东西。

青春终有一天不再,爱人也许会在某个时间离去,陪伴人的最真实的东西就是自己的心。

2019年8月1日修改稿完成于乌兰巴托

 5 ) 业与爱

先说结论,剧本完美,倒叙的手法节制,自然,节奏把握得很好,表演同样完美,安德鲁的演技震撼人心。

艾美奖最佳限制剧集与最佳男主的奖项实至名归。

在结局处,我甚至有了一种读完一本小说的感觉——你可以随时停下,随时回头,随时翻开任何一章随意的读上一段,你的感觉都不会变,这部作品已经如此圆满和完整,它不再需要多增加任何一点情节和镜头了。

业童年阴影的因果关系,无明者总会认为,是因为生在了某个家庭,遇到了某些父母,所以最后成长成了痛苦,残破,扭曲的样子。

“他要是没有遭遇这样的童年”“他本来可以变成一个好人”真相是,命运早已安排了你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什么家庭,什么童年,不过是出剧情而已。

发生的一切,都必然会发生,也只会如此发生。

当命运击中了你,你只可以接受,不可能逃避。

就和王菲唱的一样好:别难过,别难过,没原因,有结果命运,会安排每个人走必须要走的道路,每个人都会以自己的方式被记忆,或者被遗忘,有人是作为最伟大的设计师,有人是作为最残酷的杀手,有人是作为最无辜的受害者,有人是作为最可怜的幸存者。

有罪的究竟有何罪?

无辜的是不是真无辜?

每个人都不过是演员,在业力舞台上表演自己被安排的角色,而剧情早已被写好了。

爱最让我触动的时刻可能是第四集,david被杀时的幻觉,他又看到了自己的童年,看了父亲留给他的那杯咖啡。

他看上去那么严厉强硬的父亲,内心却是个如此温柔满怀同情的人。

他是全剧中唯一宣布出柜并且得到了包容与接纳的角色——他得到了爱,体会到了爱的真谛,因此他的死是尤其令人伤感的。

强极则辱,慧极必伤,情深不寿,这就是业力的把戏。

范思哲的妹妹究竟有多爱他的哥哥?

她不希望哥哥公开自己的性取向,因为会影响生意;她看不惯哥哥的伴侣,甚至在哥哥死后剥夺了他继续在家族中生活的资格。

只接纳你想接纳的事物,这是最廉价的爱;每个角色都是不被爱的,所以我们要隐藏,要伪装,要表演成那个别人想要看到的,而非真正的自己。

“无人需要你的爱”!

在这场业力的烟火中,每个不完整的人都在燃烧,化为灰烬。

真安德鲁库坎南生于1969年8月31日,命数37101,他一生的所作所为也完全符合这一能量:自我中心,狂傲自大,目中无人,渴望别人的关注与崇拜,只相信自己也只为自己而活,连死都要死在自己手上。

你是不被爱的,不被接纳的,因为对方不爱自己,看穿了自己的真面目,拆穿了自己的谎言而杀人,这是一个意味深长的设定。

人设崩塌,面具脱落,谎言破碎,真相赤裸,这背后有被看穿的尴尬与愤怒,有对生命失控的空虚与恐惧,最重要的是,剥去一切伪装后,剩下的有且仅有真相——真相是,每个人都值得好好活,每个人都不值得好好活。

活着就是谜语,就是幻觉,就是伪装,就是面具。

撕下一切对于“活”的执着,真相才会显露——生命如此之重,又如此之轻,如此残破,又如此圆满。

 6 ) 从美恐第四季后,Ryan Murphy指导的最好的一部剧。

不是影评,短评写不下。

很多人说时间段乱。

但其实到第八集就是完全倒叙,层层铺开,一步一步从根源探讨杀人犯Andrew到底怎么一步一步变成杀人犯最后杀死了Versace。

说和剧名对不上的。

剧名是范思哲谋杀案,讲谋杀案的杀手,侧重杀手这一面也没什么不对,第一集范思哲已经被杀了,总不能一直描写范思哲成长历史和他的家庭,这样的话放在宿敌剧集里还差不多。

而且把范思哲的母亲和Andrew的父亲教育方式作对比,又拿范思哲和海军出柜来对比真的是点睛之笔。

从出柜来看,作为时尚大师的范思哲和一个普通的海军相比,能看出来普通人和大人物相比出柜真的是更艰辛。

从成长家庭来说,孩子人格最终的形成和家长真的有分不开的关系。

剧情流畅,服装华丽,整个剧的颜色都让人感受到了燥热。

真的是我个人认为RyanMurphy自美恐第四季以来指导的最好的作品。

 7 ) 摘录 (自用)

001 20:25 歌剧院仰光002 09:35 骨灰003 08:50 卸妆004 42:55 father008 12:40 dreams每天早上当你醒来,每天晚上当你睡去时,我希望你记住,你是最特殊的一个my clothes serve you, darling. I work for you, I'm not important. It's all about you that importantthe same happened to your book. when people read your book, they know you a little more.this company was his life. when he was sad, it made him happy. when he was sick, it kept him aliveif i am sad, i creat, if i am angry, i creatmy brother has a weakness for beautyfather to son: you are my best friend补《头条之外:范思哲》not for boring people, it's for surehe was a bad boy and made her a bad girl

 8 ) 看到第九集了

从第一集到第九集,一开始很厌恶安德鲁,觉得他张狂、高调、软弱、虚荣(演员演得好),到后来居然逐渐觉得他可怜可悲(还是演员演得好)…如果对他家庭描述基本属实的话,一个家庭对一个人的伤害有时候确实一生都无法治愈,但他自己也不是没问题,关键时刻自我的选择也很重要,但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我也很矛盾,他从小是如何学习选择的?

当他在船屋看新闻时、看到范思哲的照片和他自己的照片同时出现在万众瞩目的枪杀案新闻播报时,他到底是种什么心情……

 9 ) 立体的变态杀人狂,神一般的墨菲

墨菲真的可以考虑放弃美恐,专拍美罪了!

经历了第一季的辉煌以为第二季应该不能超越了,看完以后为他双手鼓掌。

作为编剧,这次不仅对剧集的新颖度和吸睛度有精准的把控,在可信度及真实度上也下足了功夫。

由于这次的题材有较多的同性角色,作为gay使得他更加游刃有余:对角色的设定上不仅有历史事实的天和地利,还有他自己大胆的发挥以及准确的选择了Darren来演臭名昭著的Andrew,演绎了有血有肉一个立体的变态连环杀人狂。

从演员整体cast来说,马丁,Edgar(颜值完美还原),Penelope,还有美恐的两位角色都为整部剧增色不少。

服装,豪宅的还原程度都令人叹为观止,最妙的是一开场范思哲出场,以及被枪杀后的提琴配乐更是完美契合雍容华贵的时尚品牌之父的气质,像一曲悠扬的祭奠挽歌。

其他的支线内容也很丰满,如范思哲兄妹的争论、和解和技艺的传承,范思哲和同性恋人的爱情,男同形婚,社会(军队)恐同憎同等等。

当然最最最应该夸奖的就是这一季的拍摄手法,完全的倒叙,每一集都可以独立作为一个故事,但又从时间上倒着串回去,让人拍手称奇。

习惯了他美恐里面的各种倒叙,插叙,但是完完全全的倒叙我是第一次见,有一种《返老还童》容颜从老到小,但生命仍然是正常流逝之感,而且后一集都有对前一集里提及的内容的补充,既相互呼应,又完美连接。

可以说是所有墨菲剧的巅峰之作!

先说角色,由于Andrew的经历真的是太过离奇,电视剧都不敢这么拍。

作为底层小人物,又牵连着如此多的社会名流,连杀5人,有自己的两个同性好友,还有一个为了抢其车而杀的路人,再就是天针的设计者李和范思哲两位名人。

而之所以有如此轰动的臭名,都是拜他爸所赐。

故事的最后也就是一切的开始,给我们介绍了这位主人公如何一步一步成为变态杀人狂的,可以作为整部剧的前传,但前传的主角却并不是他,而是他的父亲。

(像极了汉尼拔前传)他的父亲从小就认为他异常聪明,以王子的身份区别于兄弟姐妹培养,一人住诺大的主卧而兄弟姐妹挤在一个房间,甚至父母都要为他让路,送他去名校,贪污大笔钱财来补贴家用,给儿子买豪华车教育他从小应有(不切实际爱慕虚荣的)梦想,作为一个培养出变态杀人犯的父亲,骗92岁老太太的养老金,被通缉后抛弃家小抱头鼠窜逃回东南亚老家,他应该是全天下最差父亲的典型!

教孩子自负自大,编造各种谎言,甚至活学活用别人的真实例子营造自己高大形象。

而且他本人也是毫无道德底线,可以说是只靠那张嘴,无任何实际成绩,全靠偷别人的钱(还怪自己贪的太少),从最好的证券公司一步一步跌落,而天真的儿子还追到东南亚以为父亲留给他多少钱,在剧中多次出现美国国旗,提及美国梦,甚至在最后他的摊牌演说中还说白手起家在美国是完全行不通的,而另外两位有钱人则和他恰恰相反,Lee被他妻子介绍时就说他是完全白手起家,以及另一位包养Andrew的人也多次提及自己白手起家,靠努力才有了今天的地位,而且他对于Andrew来说才更像一位父亲,教他脚踏实地,可惜对方完全不听,但睿智的他最终也是看清了Andrew的嘴脸才得以保命。

这种对比也算是一个莫大的讽刺!

剧中甚至在Andrew被招聘当男妓时老板都体现出对亚裔的嘲讽,也体现出美国社会的不包容性。

墨菲也像观众抛出一个大问题,美国梦到底可不可能实现?

是只有白人才有天生优势可以实现吗?

最后一集拍的真的很出彩,可以作为一部微电影单独看。

而这位父亲给孩子最大的遗产就是儿子完美复刻了他所有的缺点:自大虚荣又极其自卑,不懂得承担责任,只爱自己却好掌控别人,物欲极强却好高骛远,摆脱贫困的首选就是利用从来不主动承认的男同身份当男妓,为了得到自己想到极尽各种手段。

他极其聪明,天生演技派,模仿能力一流,编故事时眼神里都透露出真诚,学习的一切技能和知识都是为了接近名流和有钱人。

他的天生的嫁接功力,能立刻将别人的经历复制成自己的,第二集舞池中当被问到他是谁时的那一串答案,包含了自己一生的全部见闻,像极了《权力的游戏》里无面者。

再说他口口声声的爱,而他对David完全是一种霸占的情感,不配叫爱。

先是用层出不穷的炫富手段和天花乱坠般的捏造身份妄图骗他,被识破以后就开始用暴力杀死自己虚构的情敌(而这种残忍的杀人方式也是模仿一起他目击的凶杀案的方式)让David亲眼见证并胁迫他亡命私奔,最终在得不到时将其残忍杀害。

如果故事止于此,那么就仅仅展示了底层人的悲哀,偏偏这位男主角的人生就是志存高远,他就像一个自由人,完美地游走于穷人和富人之间,Lee对他完全没有抵抗力导致被杀,甚至高不可攀的Gianni,他在杀他之前也可以和他谈天说地,在得之不到时才杀之后快。

最后说一下因为这部剧情类限定剧拿奖拿到手软的Darren,不再是Glee里面唱春梦的可爱小gay,这次的他突破真的很大,不仅露肉秀身材,更是狠狠秀了一把演技,几乎把所有的表情都演了一个遍:家庭美满时的浪荡公子哥,拍年鉴和跳舞时的不羁,被父亲打击时的软弱,推伤母亲在医院时的痛哭,和陌生人炫耀时的傲娇,求爱时虚荣的笑,撒谎被拆穿时的假装镇定,杀人时冷血的眼神、狰狞的表情和得手后的奸笑……这个角色就像是一个多面体,各种角度都可以清晰看到,真的是非常考验对人物的理解。

在高雅的谈天说地和凶残的屠戮生命的转换属实不易。

而相比其他两位美恐的角色则较为单薄,虽然在《美国恐怖故事》第四季(嗜血公子哥)和第八季(恶魔之子)中分别出演过反派,狰狞血腥的剧情都有,但总觉得不如Darren全面、真实而不做作。

不知道第三部香蕉姐的美罪能达到什么样的高度,期待!

 10 ) 《美国犯罪故事》:谋杀,让他比偶像更加出名

作为一个新系列,《美国犯罪故事》的口碑和被关注度已经超过了《美国恐怖故事》,该系列第一季讲述的是“辛普森案”,第二季则关注美国的另一个世纪大案——“范思哲案”。

本来《美犯》第二季完全可以借助“范思哲”,这个意大利设计天才,来赚取噱头,将剧集都聚焦在范思哲的部分,然而出乎意料的是,杀人犯安德鲁·库南安成为被展现的主角,整部《美犯》第二季几乎全是在讲述这个杀人犯如何一步步走上凶徒的窄路,以及以他为中心的,美国九十年代男同世界的方方面面。

歧视,男同世界与其说这是一部讲述“范思哲案”的刑侦剧,还不如说,这是一部上世纪九十年代美国男同圈子的白皮书。

不管是被害人范思哲,还是凶手库南安,他们都是男性同性恋,而在库南安枪杀范思哲之前,他已经枪杀了四个人,除了第四个被害人是他为了偷车一时冲动犯案,其他三个也都是和他有着恋爱关系的男同。

这些九十年代的男同群体和如今的并不相同,你看不到那种毫无顾忌的出柜行为,也看不到明目张胆地公开表露性取向,他们必须保有双重身份。

在家庭和公共场合,他们得有着异性恋的取向,但是在男同的派对和酒吧中,他们又可以肆无忌惮的寻欢作乐,释放天性。

而库南安却和他们不同,他丝毫不会掩饰自己在公众场合的性取向,而像是为了刻意地表现独特,他甚至会大声宣告自己是个男同,比如在同学拍照时,他大声喊着:“如果作为一个基佬会与众不同,我会做!

”他是男同群体中的异类。

但是该剧恰恰是用他来做一种极端的对比案例,剧中被他用锤子爆头的一个男同,原来是一个海军军官,前途无限,但是却因为他在拯救一个被殴打的男同水手时,被人猜到自己是男同,只能退役。

当他和库南安诉苦这件事时,他为自己丢失这份军人的荣誉而感到耻辱,甚至在后来,他直接说他后悔救了那个被殴打的水手。

这才是大多数九十年代美国男同性恋群体的状况,不仅在职业这块,甚至在人权领域也是如此。

包养库南安的一个男同老富豪,某次邀请一位直男到家,准备向他求欢,却被直男砸死,但是事后,他向警察自首时,并没有被过多追究,理由是:“正当防卫”。

所以本剧并不是那种为了吸引耽美向的观众而剥削男色,也不是为了满足直男直女对于亚文化的好奇心而无底线地猎奇,它更像是借着一个男同连环凶杀案,去追寻这种群体当时的处境,尽管这种追寻带有某种“政治正确”的潮流,但是并不妨碍观众窥测罪恶,审视偏见。

剧中就有这样一个有关偏见的问题始终被问及,那就是,从库南安杀死第一个被害人杰夫之后,到范思哲被害,这期间总共有三个多月的时间,而且库南安还在这三个月中犯下了三起谋杀案,为什么他被没有被逮捕?

从库南安最后结交的一个男同朋友口中,我们知晓了答案,因为他之前杀害的四个人都是庸庸碌碌的同性恋,没有太大的知名度,而范思哲不一样,他虽然是个同性恋,但是,他也是个名人。

这种彻骨直露的批判性,是这部剧集最扎人心的地方。

倒叙,溯源人性犯罪片或者犯罪剧往往一开始就展现案件的结果:凶杀现场,《美犯2》也一样,但是一般的犯罪剧采用正叙的方式让某个警察或者神探来推理破案,揭开谜团,而《美犯2》在这点上却截然不同,它没有什么高智商警察,也没有神探,也就是说,这部剧的重点压根不在乎多么华丽的犯罪手法。

在《美犯2》中,除了最后一集,从第一集到第八集,全部采用倒叙手段,它是在回溯这个案件发生的过程,倒带凶手库南安整个的人生轨迹,这种策略,很显然,是在发掘犯罪心理和动机。

虽然在当时,甚至直到今天,还有一些传闻说范思哲是被意大利黑手党暗杀的,但是这个结果并不会令大众满意,或许也如调查结果显示的,并不是真相,真正的凶手是一个犯下五宗连环凶杀案的亚裔美籍男同,这个人,才是故事的关键点所在。

他到底认不认识范思哲?

如果不认识为什么要杀他?

如果认识,动机又何在?

一个杀死四个男同的人,他和男同圈子又有什么瓜葛?

这些疑问让观众逐渐被剧情吸引。

某种程度上来说,《美犯2》之所以不需要侦探的角色,原因在于,它将每一个观看的观众当做了破案的剧中人。

与范思哲相比,库南安更像是他的反面,他也是一个高智商、极具个人魅力的貌美男子,和范思哲一样,在这个世界扬名立万,然而范思哲不仅有天才的设计手笔,也有不顾一切的拼劲和努力。

但是库南安却是一个夸夸其谈,从不实干的纨绔子弟,他的确在儿时和少年时期读了不少书籍,让他可以在高端社交场合左右逢源、引人瞩目,但是他只会依赖于他人,而且每次赢取他人信任和尊崇的时候,也都是凭借着谎言和浮夸来套取,他是一个扎扎实实的空想家。

他的确和范思哲有一面之缘,而范思哲也对这位年轻人颇为赏识,甚至带他到歌剧院中感受恢弘的氛围,用来激励他。

但他却因此而认为自己和范思哲有着同样的天赋,和他可以平起平坐。

所以,每当他以为可以更进一步时,只会让自己陷入更为被动的泥淖,于是他仇恨一切依靠着自己努力而有所成就的人,尤其是和他一样的男同群体,而范思哲便是他最为仇恨的人。

于是,谋杀,既让他可以比偶像更为出名,也是他抵达欲望的唯一出口,但是这些可悲的借口在剧集的第八集中都被和盘而出,他之所以有着如此虚浮的性格,在于他有着一个机会主义者的菲律宾父亲,他那套第三世界的穷人到第一世界的美国发财的“强盗原则”,让他从小耳濡目染地被吞噬在不切实际中。

所以在看完整部剧集后,对于歧视男同的批判,对于第三世界的担忧,以及对于人性嫉恨的恐惧,让整部剧再也不是靠着时尚靓丽可以囊括的剧集,它成为了一个窗口,借此可以击垮“美国梦”的一切,而这一点,让我想到了《了不起的盖茨比》。

《美国犯罪故事第二季》短评

文不对题,更像是Andrew的杀人日记,Andrew被演得傲慢无礼,完全看不出聪明迷人之处,同时整部剧为了gay而gay,很多时候过于做作,可能导演只想拍一个空洞的时装电影。

8分钟前
  • Devin
  • 较差

《美国基佬故事》中的豪宅高度还原,人物形象高度还原,在b站上刷完刺杀范思哲纪录片。第一集古典乐(阿尔比诺尼的柔板)非常悦耳,也在最后一集中出现,一呼一应;镜头美感极强!演库安南的达伦克里斯演杀人犯和gay简直太像了……这季剧本虽然不扎实,但我们演员颜值、演技全在线呀~

11分钟前
  • 66rd
  • 力荐

没有太多新意 一个模版随处套

13分钟前
  • tylerd
  • 较差

劇組服裝經費要爆了吧?!

17分钟前
  • momo
  • 力荐

拖到了一个不能再拖的地方

18分钟前
  • FDTS
  • 还行

一面是欲壑难填的虚荣与野心,一面只是渴望被爱的孤独与脆弱,安德鲁这一罪人在Darren Criss的出彩演绎和剧集倒叙对其心路历程的层层剖析之下变得让人悲悯起来,他虚幻悲剧的一生恰与范思哲形成对照。每位受害者之死都带出种种难以释怀的创伤以及社会环境对LGBT群体的不公,这令剧集氛围更为沉重。

19分钟前
  • LeungChanXXX
  • 力荐

没有第一季好看,可能对这个故事无感。终于知道范思哲怎么念了。

24分钟前
  • 全塑料外壳
  • 还行

选角蛮好的,就得选这样一个长相油腻,演技也油腻的男主角……说起来现在的范思哲出的都是什么鬼设计

26分钟前
  • 记不住密码
  • 较差

跟上一季O.J.路数完全不一样,最后一集加分很多,瑞恩墨菲不管怎么拍至少音乐和服化道审美是一直在线的。

28分钟前
  • metaphor17
  • 推荐

本来是想看范思哲的遇害案,没想到竟成为了变态杀手的连环杀人案🤦🏻‍♂️ 正片与宣传不符,这不就是标题党么🤦🏻‍♂️ 还有,正片剪得也好碎啊...

33分钟前
  • polar bear
  • 还行

看了两集就一个感觉:为什么凶手这么帅啊啊!!这华丽又骚气的基佬大剧简直是我的爱

36分钟前
  • Dean
  • 力荐

3.5 outta 5. 应该算是美恐2之后,murphy最好的一部。但murphy总是做超出他能力之外的事情,重点总是摇摆不定。最大的槽点是标题,versace谋杀案就是一个小点缀,全程对cunanan的人生刻画够深刻吗?并不觉得。对当时整个同性恋生活困境的刻画也过于散乱。

39分钟前
  • Cor Cordium
  • 还行

抓住人性的弱点,让自己在心里扭曲的状态中越走越远。他有一个苹果,他只有一颗红枣,他会告诉他,红枣和苹果嫁接能结出更好的火龙果。

42分钟前
  • 墨之--MORE
  • 还行

所以gay还是gay拍比较好。。

46分钟前
  • Toxic feminism
  • 力荐

杂乱无章,he is a boy?呕

47分钟前
  • 苏小愚
  • 较差

实在无法接受gay

50分钟前
  • buzzkiller
  • 较差

惊呆了啊 天啊 好好看啊//nvm看到中间弃了

53分钟前
  • 中年直男
  • 较差

没兴趣看下去,硬啃着看完,整部剧杂乱无章,人物塑造也很差,看出导演和编剧was trying to reach it, but sadly it didn’t work out that way.

54分钟前
  • Rayce
  • 较差

那个神经病才是这剧的男一号吧,刺杀范思哲想是被沦为噱头一样,花了过多的时间去叙述恶心的神经病的发疯史,最后两集还有为他用家庭因素开脱的成分在,只想说他的那点经历算个什么鬼,what a fucking coward

57分钟前
  • 1980
  • 较差

感谢此剧重新诠释了Cody Fern的美貌

59分钟前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