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结束打开豆瓣看到《这个女人》的剧情简介,才发现原来片中的女主贝贝的年龄设置居然是35岁,但片中李害害看起来彷佛和我这个女大是同龄人,想必这也是能让我极为代入其中的原因之一。
片头李害害的第一句话“我觉得我是一个标准的女性。
”这句话一下子就打中的我,彷佛生活中看似平平无奇毫无存在感,但又在很多事情上有着执拗一般执着的倔强,看似是柔顺的没有观点的自己,也想让众人知晓自己内心的反叛,但兜兜转转下来观望自己的人生,似乎真就如众人看到的那样——自己似乎还是成为了一个“传统的”女性。
即便是有着不被东亚社会允许的女性思想上的反叛,但又滑入成为所谓“贤妻良母”的陷阱,当然我们这种女人,在互联网上有着更为流行的说法——即“擦亮眼派”。
彷佛一旦与男性有了性缘关系,自己便再也与“独立女性”一词分道扬镳,面对周围早已远离与男性有交集的女性朋友时,自己的情感经历也就显得有些“上不了台面“,但如果一旦进入到传统性缘关系之下的谈话中,自己却也完全无法”忍受“这种传统思维下的讨论。
就这样,我和片中的李害害成为了社会上最独立无援的群体。
所以这部影片的出现是这样的及时,让我看到原来还是存在和我一样女性的存在,我们的经历不允许我们成为男权社会的帮凶,但个人情感的存在却又将我们不得不淌入与男性进入一段情感的旋涡,这是我们的选择,也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挑战。
即便影片其中有由于剧本要求编排出的情节,但它依旧保持了某种最珍贵的真诚。
这个女人拥有北京的街道,福建的山水,处处的情人。
这个女人是我。
我是母亲永远的支持者,也是彻底的反对者。
大部分时候,我按照她的期待长成了如今这副样子,成家立业、生女育儿,我为她买了房产,为她怀念故乡、为她祭奠亡父;但我对那些“重要的”决定嗤之以鼻,结婚、生小孩,不都是你逼我、我才去做的?
我反对你选择过的每一选项。
这个女人不是我。
我从未感受过爱情,觉得女异性恋、房车都是父权的骗局;我认为男的确实发育不完全、低我一等,但我才不要让着他们;我对自己绝对忠诚,不是我愿意做的事,我不会做。
我依旧关心外界的反馈,从未能对自己如此地诚实,至少在镜头前,我会很关切自己的行为、言论,自我审查一番才能让人观看,有一些言论只能深埋于心底,或者想都不要去想;我不愿重复地去表达自己的脆弱,总是害怕她人知道后,会做出进一步伤害,即便我认为人性本善。
我们很远又很近,如同彼此从未了解过的天才女友。
我想拥抱这个女人,也拥抱每个女人,能活到此刻,我无法想象你已经付出了多少努力。
现在,此处,请允许我拥抱你,往后每一个辛苦的时刻,希望你都能想起这个拥抱。
你这个女人,是我生命中很重要的一个女人,是我的天才女友,更是你自己的。
请永远不要怀疑自己,请自由、真实而幸福地,做你自己,你这个女人。
请一定要幸福,这是我们消解父权最管用的魔法。
如果我去形容女主的话,我觉得是“自私”。
这个词在这里没有“好坏”上的定义,它其实也和性别、年龄等等都无关,每个自私的人都会有自己自私的点,自己自私的方式。
片中女主哭了好多次,她有很多很多的烦恼。
但我觉得她也许是不会真的抑郁的。
她会是生活中的强者,甚至某种程度上会是一个“狠人”。
以片中两个细节为例。
一是女主全款买房缺尾金18万,向一个情人借钱未果。
我对这个桥段印象深刻,是因为正好,几年前,在我和一个朋友间有过类似的对话——而那个朋友的座驾也是一辆JEEP(好巧不巧!
)。
当时她因为其它原因急需几万块钱,我说妳借借看(我本人不和任何朋友产生任何金钱关系是原则,我也不会向别人借钱;所以我的选项可以排除),她沉吟了半天,最后说,算了,实在不行我把车卖掉。
我说你至少打几个电话试试看嘛,我在旁边给你加油。
她又沉吟了一下,说,算了,这是我自己的事情,别人没有义务借钱给我。
我听说最后她是向银行借的钱。
第二个镜头是女主的一句话,她说她不是一个很称职的妈妈,在外面看到别的小孩会在心里投射一下,但不会特别去想自己的孩子。
片中有(至少)两次分手的描绘,都是干干脆脆的“那我们分了吧,你把我删了吧”。
然后一切——之于女主——恢复原样。
我觉得导演——无论她的主观意图是什么——对该角色的这点性格刻画真的非常成功。
我是真的非常羡慕。
剧情简介中写道,女主被裁员了,似乎隐射这是一部描写女性苦难的电影。
但其实女主买了(至少)两套房,几乎都是全款;她开着一辆very decent car(JEEP);她想到什么就去做,从北京到武夷山,没一点拖泥带水。
这部片子里压根就没有什么苦难,这完全是一部强者电影——至少对我来说是这样。
也许在今天这样的社会环境中,“自私”的人,或我们所说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可能会活得更好,尤其会比那些“无私”或“为他”的人活得更好。
我以前在国外上学的时候没这种感觉,回国工作一年多,越来越有这种感觉。
我认同女主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吗?
很难讲。
但我自己有一个和她性格很像的同事(是个男的),其实我一直很困惑他是怎么能进到我的单位的,但看完这部影片,突然间好像我有答案了。
也许我自己也应该变得更自私一点吧,不然总觉得自己付出了很多,但很多时候却感觉被“欺负”了。
很多时候,你在乎的,你以为是高尚的、善良的东西——这其中大部分是基于类似nobility in its very old-fashioned way 那样的道德观念——除了你自己之外没有人看得到,没有人能理解,没有人会give a shit. 我知道这是一部无论从导演的主观意愿还是普遍的观影体验来说都被昭然若揭地贴上“女性主义”标签的电影,但我还是不由自主地从超越性别的角度去作了自己的理解。
我希望自己有一天也可以变得像女主那样,无牵无挂,玩乐人间;也许只有拥有那样的心态,才能做到真正的潇洒吧。
(巾城)
在大陆,商业与艺术,互为想象中的敌人,贬以不屑和鄙夷。
与之相当的,是剧情与纪录,它们界限分野,到底在哪。
一般人不免认为,后个话题更靠近学术,不愿去碰这黄牛田。
惯性思维会告诉我们,剧情就是虚构,是编的,假的,有华丽或糟糕的技巧(剧本、演员、配乐不一而足)。
纪录片则是真的,是现实非虚构,活生生的,在某个人身边发生。
镜头低调,材料朴实(导演的支配、操纵、干预,极少发生)。
可惜,对分法并不奏效,只有足够天真的观众才会主张:纪录片作品所言及的内容都是真实的,并且这真实性由始至终,都应该得到保证。
顺着话题,所谓伪纪录,就是在剧情片叙事框架下,放入了纪录片手法拍摄的素材,如早夭的《中邪》,全片都以仿纪录片形式拍摄。
大热的《宇宙探索编辑部》,只拿纪录当填充,作技巧,属增益效果。
至于影院观众常说的,这电影手法“像纪录片”,大多是指以素人为演员,电影拍摄不事打光、缺少滤镜,不加服化道修饰加成,靠近日常生活的审美经验。
例如被大大误会的《隐入尘烟》(事实上它摄影画面过于雕琢),乃至于固定镜头为主的侯孝贤阿巴斯,荒了大谬。
就这么说吧,人们乐意在电影里寻找和提炼真实,不放过出现的蛛丝马迹。
历史真实不可得,而观看电影所获取的“叙述真实”中,人们认定纪录与纪录片,拥有更多、更纯粹的真实。
大疫这几年,出现了进组拍摄出外景(《野马分鬃》、《永安镇故事集》),导演饰演自己(《裂流》、《野蛮人入侵》),以及演员出演自己的一系列片子,令真实的视野不无虚幻,也让虚构,更加真实有力。
《这个女人》的出现,显然不是一次偶然。
上海的《梅的白天和黑夜》,西宁的《长谈》,也都呈现了纪录片与剧情片混合的特质,端看观众和评论者,想要采取何种视角,诉诸哪个论点,方免于左右互搏。
它们故事的外显部分,是一个女人和她自己的房间。
李害害要购房,筹钱,在通州给自己买,回老家给妈妈买。
玉梅住在偏远郊区,沉迷于找中介看房。
电影拍摄时间段,横跨了大疫三年。
不同之处在于,《这个女人》手工感极强,而《梅》的组合搭架,是工业出品。
方法不同,造成了感受体验的不同:一个女人在讲她自己,一群人在看梅的故事。
《这个女人》的观影体验,包含了往复来回的几样行程:北京通州与福建三明的列车,现实日常与梦境回忆的衔接,剧情与纪录的缝合。
剧情的搬演,或者我一眼看出来的,是两位男性角色的出现。
居家空间里,镜头下夫妇之间的身体语言,已不需要道破更多。
其余部分,约见中介与夜阑风雨,都是纪录片的拍摄方法。
但对观众而言,本片最纪录的,是收尾部分,导演与演员,面对面的开放麦部分——直接对制作成片,发表意见看法,进行干涉。
主人公直言,电影里头的情感火花,可真也可假,不介意亲人如何看待,就像香港电影经常打在结尾的那两行字:本片故事,纯属虚构。
如有雷同,实属巧合。
回看返乡之旅,主人公探访外婆,无论是相见的交流对话,还是通过手机视频,与北京的母亲和女儿进行通话时,四个女人以两组互相嵌合、血缘相连的母女关系,由手机镜头与电影镜头包裹的亲密问候,呈现为“不需要预演排练”的日常真实,显然无法NG重来,只能一条就过。
生离与伤别的对话,似会发生在每个人身上。
反过来说,目睹类似的场面,观众能立即代入。
即便在结构上,它并不承担冲突功能,没有主人公与母亲在沙发上讨论婚姻的话题效果。
这一幕中,《这个女人》叫观众寻思,当一个女人处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上,她会是什么样子:在大城市帮女儿带女儿,还是待在老家等待终老?
永远有人在老去,永远有人在成长……小机器的灵活视角,起到了一个身外的,超然的,永生的作用,它持续着观察,也持续着疑惑。
再相比这些年,院线片里泛滥成灾的阿兹海默症或各种癌症绝症题材,它们几乎都在凭空抒情,沉溺于臆想,油腻且轻佻。
对于剧情片,做一幕全景,也意味着场面与细节,白花花的预算。
相反,纪录片时常会呈现生活全景,主题像未知的,远方出现的岛屿,自意识的海洋中浮现。
相较于自身的感官与经验,人们似乎更信赖他们的想象力。
平凡的海滩,深邃的一天。
电影里的碧海蓝天,房间亲昵,它们看起来,就像真的发生过——在一个真实人物的梦境和记忆中发生,也在一个电影人物的真实世界中发生。
但它们真的在现实中发生了吗?
人们镇日浸泡在现实之中,为何会更愿意相信,镜头所框选的世界与人物,因得陌生人的聚众注视,还有作为观众之我的出现存在,而显得更加,或甚加倍之真实?
抑或观众和这个女人一样,同样棘手于购房首付,缺憾于亲情照顾,迷惘于婚姻平淡,疲奔于不利流年——本片看似不经意地掠过却捕获了的社会真实。
《这个女人》更接近梳妆的照镜,还是墙上的孔洞?
又一个悬而待决的问题。
电影是因为相似的情境投射,而追逐不存在的真实一瞬——我多想变成她,还是因为理解而能够获得情感力量上的真实——也许她就是我。
换言之,剧情片因重峦叠嶂的叙述,与观众的距离更远,而当真实的人物,被带进了真实的电影,纪录片与观众的距离更近,近到就像发生在你家沙发上,进来坐坐,泡泡茶,聊下天,放个空,尝个闲。
太多女性的故事,都在这部电影中出现。
这个女人的故事,也是许多女性的故事。
但说到底了,并非观众相信纪录的真实,要凌驾于剧情的真实,不如说,当他们选择去电影院,看一部片子的时候,是因为他们相信电影这个媒介,这样载体。
意识潜流中的信任,先行打下地基,构筑起来真实。
就好像,在你面前,眼见为实的真,比其他东西要来得更真一些。
而这种真实,与电影,还有看电影的你,深情相拥,紧紧相连。
【首发于西部影谈】
一进影厅,看到大屏幕里“导演,阿烂”,心里一惊,居然是那个女人。
边看边觉得真是太棒了,完成度居然这么高,这么成熟,这才是当代的中国女性,监制居然是王小鲁。
影片虽然反转了刻板印象中男女“错误”,女性是那个有稳固的后方,又有多个情人的角色,但给人的观感完全不同,贝贝跟每一个暧昧者或情人之间依然充满了自然的情感流动,是爱的释放和充盈,而不是简单的对美色的占有和自身欲望的释放,贝贝对传统婚姻的打破,更多的是个体对爱和自由的追求。
“多情种”的力量恰恰是女性的优势,在我看来,在很多基层正是这样有爱、有韧性的女性成为家庭运转、子女教养的核心力量,就像影片里的,当姥姥半开玩笑地说李米没钱上幼儿园了,贝贝说,“钱总是可以挣的”,很真实,也很有力量。
在影片里女主面临的所有人际关系都是正向,与原生家庭和谐,母亲既是育儿的辅助者又是可以谈心的朋友,与舅舅、丈夫等男性家庭成员也能得到一些支持,从情人那有爱,朋友那有工作,这个设定有些过于理想化。
无论如何,还是非常高兴看到这样的作品,也希望越来越多的女性创作者去书写她们认为世界应该的样子。
我真的太生气了。
下午在FIRST排队看《这个女人》,我就看着各种关系户所谓的嘉宾主创团队的这个朋友那个朋友进去,问就是他们是嘉宾,主创团队亲自出来接人,志愿者们也没办法,然后就是不让花钱买票预约的观众进,正常情况下五点十五电影就要开始放映,可是为了等不知道是谁的关系户和嘉宾,就延迟延迟,后面志愿者、主创团队出来道歉,开始卖惨套路,说抱歉说希望大家理解,但是并没有解决任何实质性的问题,我排在队伍的第二个,等我进去全场已经没座位了,所有预约的人就挤在过道的地上,全场座位上坐着的是各种关系户以及趁着混乱偷跑进来的人,然后我就没心思看了,最后连七点半的短片我也完全没心思看。
我很困惑,我理解不了,理解不了口口声声说爱电影爱艺术的人做出这种违反规则和使用特权的行为。
我认为作为一个创作者,首先应该内省反思自己的问题,然后再去讨论一些更大的公共议题并做出表达,如果你真的热爱和尊重的话。
电影的第一句,主角贝贝说“我是一个标准的女人、老婆”。
很妙,因为在接下来的观影中,我们会看到不符合主流想象的“女人”、“妻子”。
贝贝是主角,而不仅仅是“女”主角。
只从画面来看,影片很多时候近距离地拍贝贝,而男性的占比很低,有时模糊不清,有时只有几句台词,就连“丈夫”也只出现了几分钟。
当男人在现实中形容,出轨是全天下男人都会犯的错。
贝贝在影片中说,我享受恋爱,哪怕丈夫发现了,希望他糊糊涂涂地让事情过去。
贝贝和朋友聊天,朋友问她是否和其他男性发生了性关系。
她说没有。
经济下行,她找约会对象借钱,对方失联。
她哭着说,每天说早安晚安的人再也没回复。
怎么理解她的谎言、眼泪和真实?
贝贝和母亲聊天时,她说,这都是真真切切的存在。
豆瓣上给5星和1星的都有,或许是因为“这个女人”在挑战大家的价值观。
她到底是不是好女人,这是不是好电影——比起结论,理解这个女人的过程更有趣。
社会的集体想象中有一个“标准女人”,但实际上,每个女人都很不一样。
#QunneMary 看完电影有两个非常直观的感觉,首先是整体的表达不够有力量,再者就是感觉导演不太知道自己想表达什么,看完QA更加加深了这一点感觉(不知道是不愿意说,还是不知道从何说起)。
整部电影以伪纪录片的形式展现一个有家庭有孩子的女性将要和正在面对的问题。
最喜欢的部分是访谈那部分的“真实”,因为那里导演是有参与的,所以可以确定直面镜头的访谈是相对真实(最起码是女主呈现出的真实)内容,而之后与搬演对照看似乎也能知道哪些是相对在一条逻辑线的故事。
放开女性主义这个话题,电影整体的故事非常接近现实,但重点却非常飘忽,片中两个非常重要的元素家(房子)和爱情(男性),不过感觉这两个元素本来就是相悖的,家(房子)会限制住一个人的自由,而追寻爱情(男性)则需要自由,角色就似乎在这两点上游离,能大概理解呈现出的效果的原因为这可能是非常接近于女主的生活,但依然不太能接受这种贴近现实无张力的处理,毕竟是个伪纪录片,如果从女主身上都看不出那种压抑感,亦或者对于爱情的决绝,我很难想这伪记录的内容能上升到的讽刺和批判的程度。
女性主义部分,我觉得影片是被强行加入了一个女性主义议题,不知道刚开始创作的时候是否在这个内核上有个大概的表达方向(其实QA时可以知道影片的出发点在于女主这个人,然而在其中很多信息在导演这里是缺失的),或者由女主自己的想法做出发点创作,亦或者因为怕触及观众而做缩手处理。
奇怪的地方:1. 性权力的调转。
有两点不能认同,首先,性权力调转在男权社会并不能达到女主所描述的“自由”的状态,看到女主访谈的那部分谈话还是有些皱眉,类似于男性可以出轨,我也可以,但这感觉这就如同性骚扰一样,女性被性骚扰,男性很难体会,男性被性骚扰,舆论反而会有另一边倒的讽刺情况,始终认为现在的性权力是男权社会下的体现(虽然性本身不是),而且不同的女性主义对性自由本身就持不同态度,这个议题感觉就太大了。
再者,即使在前者存在自由的情况下,女主展现的故事也无发带出极强的张力,因为女主物化自己的时候体现那种被困的同时又没有换来物化的结果,感觉这部分整体呈现真的挺不舒服的。
2. 视角,感觉女主这部分的困境从整体的状态下无法体会,但另两个角色的视角感觉却是比女主更有力量,首先是女主的母亲,作为更老一辈的受困女性,现在又被“困”的状态其实是没有展现的,感觉这就是上野老师(应该是漫画家田房于上野对谈是说的)所说的“B面问题”,即女性分娩产子后到达B面与其他所有男权社会的弱势群体一样互相影响的经历,嘉宾Chris非常的精准的问到了两个问题非常好,能感觉到女主再责怪她的母亲和男性稍显重要的作用,导演也回答了同样的用“习惯和安全”来解释前者,这似乎也印证了B面的问题,而对于男性的作用似乎也没说出个所以然,我感觉如果更加的客体化男性可能是带来更强的张力。
女主的母亲如果没有剧本是能看出来她是个思路非常清晰的人,从物化自己应该带来的收益(虽然不道德)到孩子的生育问题的反馈都非常清明了的展现了她那个时代女性的一种受困的责任。
而第二个视角则是女主的女儿,觉得这可能是不太容易实现的,毕竟不是纪录片,搬演很难完成这部分,而就如同女主责怪母亲一样,作为母亲在女儿生活中缺失的她应该也会被责怪吧,这种对于子女照顾的自由对照性自由来说说不上来那种更有张力,但仍然不觉得把孩子丢给母亲,让孩子成为俄留守儿童是一种自由的表现(然而她还不自由,物化自己失败而哭泣,那里的物化可以是爱情的证明,也可以是博弈的武器,但只面对镜头的应该是真实的情绪吧)。
其实影片的内容也不是没有类似的,非常明显的有《世界上最糟糕的人》的内容就是很雷同的,甚至两部作品的拧巴感都有些类似,都是性格不够痛快决绝,同时一个奔向爱情,一个奔向父亲。
视听上,可能是因为导演只有自己,所以视听的呈现不是很好,视觉上除了没有稳定器抖动的非常厉害的手持还有就是不知道是啥原因造成的画面很奇怪(朋友说因为不是升格,而是帧率问题导致时不时慢放造成的画面有些奇怪)。
剪辑有时是为了故意呈现一个构图下的环境所以也不是很流畅。
听觉上则是环境音混的有些不太舒服。
总体说就是不够愤怒,不够清晰,不够尖锥,不够压抑,看似一个洒脱的女主,那一切却都是如此虚浮,导演搬演了一个现实,但也仅仅是搬演,太多可观察到的现实…摄影机的作用又是什么呢。
内容上似乎她跟女主是脱节的,我也并不觉得共谋了什么…也许当真的遇到逆境时才能看到这部电影的平庸。
借用上野老师的一句话,“女生们再多展现一些自己的愤怒吧,用自己的愤怒去改变这个社会。
”不喜欢还有另一些原因。
1. 我有女性朋友是这样的,真洒脱也非常独立,知道想要什么和做什么,感觉比这部伪纪录片有力量。
2. 有一个反叛的母亲,而作为跟姥姥长大的留守儿童我觉得女主对待感情上可能足够真诚,但不够成熟。
自由的代价落到了哪里?
在一个已固化的社会解构里,猎手与猎物的边界,在逐渐模糊消失。
这个女人在结婚生子上,是以猎物的形式投入社会猎手里。
这个女人在养育孩子上,是以主体化的形式脱离社会制度,但又以掌握主体话语权的客体化姿态,在与她的母亲、丈夫、和孩子互动。
这个女人在她的社会活动里,在以与事间隔的客体视角用物理人的参与主导着整个局面。
她说:“男人跟女人不在一个层级。
”对,女人会利用美的条件。
而他们并不感知。
女人的美感是一种有深度的吸引力。
而男人感知的美感是基于外表的整体表现。
都说女人的美,是男性凝视的塑造。
现在看来这个定义也捧高了男性的作用。
女人的美,更是为了让凝视的男性削弱精神力的伪装。
在影片的主内容中,围绕着女人与不同男人间的关系发生。
与其说这是她的出轨行为,我更愿意将其看作是她的社会化活动。
是她精神世界的延伸。
是与社会规训争夺自己主体的方式。
去打破影片开头的那句自述:“我是一个标准的女性。
”如果反问,一个标准的男性是什么样呢?
也许就是这位脱离了女性规训后,遇见的那一个个男人吧。
他们是:有对象也照样肉体出轨并且不会与原对象分手,无法向任何人履行承诺的男人。
在家里不会处理与老婆的矛盾而去外找情感抚慰功能者的精神出轨男。
脆弱到不堪一击无法面对一位勇敢自由的女人而破防的生意男。
为女主提供工作岗位,但将打杂包装成学习茶艺提升自己的画饼男。
骑着重机潇洒倜傥的将女人视为猎物跟随的男人。
最终,标准女性和非标准女性的选择同样残酷。
唯有将自己视为主体,才能在无数已有的但并不优质的基本盘选择中,享受到自由的存在。
谢谢导演让我们看到女性境遇中无比挣扎的自由。
2025.02.16.杭州东巢
我看过太多自强自立,不再依赖男性活出自己天地,争取权益的励志女性题材电影,《这个女人》却完全不是这样。
这个叫贝贝的女人说自己是一个“标准的/丝滑无误的”已婚已育女人,却选择在婚姻之外与丈夫心照不宣地经营多段情感关系,同时还要面临失业,养育女儿,照顾母亲、外婆,以及面对自己的内心。
她似乎总是走回一个情感上的“怪圈”,婚姻之外的情感体验对她来说是救赎吗?
还是只是一种体验她过早走入婚姻而没有体会过的新鲜感?
虽然她从没伤天害理。
她总是拉着箱子穿梭于各个城市,她坚持留着樱桃小丸子一样的短发,似乎她瘦小的身躯下藏着一个不想长大的梦想,可她在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找到她的依靠。
她似乎也有一颗文艺女青年的心,各种男性友人给了她生活的某种“灵感”。
有时她洒脱地说着自己也可以像男人一样去和外面的人玩耍,转头又和自己的某个男友说“要不你把我删了吧”“他昨天都没有和我说晚安”“明明这一个月我们都互相说晚安晚安的!
”种种这些像是处在网恋中的小女生才会讲的话,听起来幼稚可笑。
导演在映后回答了这个问题,开心或者不开心并没有统一标准。
贝贝这个女人也并不处在大众常规的“标准”之中。
这虽然是一部“伪纪录片”,但必然有着某种真实。
在这个分崩离析的世界里,树立自己的“标准”也许才是最快乐的事情。
像其他短评里提到的那样,电影确实有一些现实意义,甚至在传统价值下这个电影表达的内容可能就更有意义了。只是很难不从故事本身联想到自己正在经历的一些事情,追求自由并没有错,但是我不喜欢所谓糊里糊涂的这个说法,影片结束时,女主说我就和那些男人一样,不少女观众为之欢呼,这一刻我既能理解女性的困境与抗争又觉得,难道进步的意义就是要和传统男性一样吗?
题材好,呈现方式并不新颖,缺乏点吸引力,蛮好睡的…
和子戈老师坐一个台阶看的,开心。导演在银幕重塑了一个鲜活的现代女性形象,一种近乎超脱于传统社会规训的,不真实存在,这种存在无意模糊了记录和叙事的边界,如《二十四城记》般真假难辨,同时大量文本上接地气的生活流片段,让影像在记录中自然的完成闭环,从而达到高度的自洽。
为什么大家能共情啊😭我是真的如坐针毡……可能我太讨厌异性恋了……
我虽然同情但不太能赞成这部剧情片为女主角设计的几段感情,它看似具体,实则抽象,架空为一个必须要做的动作。如果说它是女性主义的,那它所最能调动的恐怕是充满能量的复仇心理(这当然是可行、可理解的,但如此一来,它无以「纪录」也不成其为「电影」,而是为成全「议题」甚至不去考虑电影性、叙事美学的一种当代性的「反映物」)。的确能看出这些片段基于创作者广泛的社会观察和深入的两性议题讨论,但最终呈现却很像微博文字博主的投稿故事。编剧和剪辑师的作用也不太一样,后者还是为剧情提供了一点想象力的。
假的,但真实得令人不适。逃亡在海外的女留子看不得这种片子😇。
【3】创作者当然是聪明的,利用这样“狡猾”的形式感放大了观察细腻的写作强度,并将自身生成为一个提供更设身处地观看的基点,乃至在揭示后提供层次感。
我跪下求你们观众映后不要statement了,哐哐哐给您各位磕头了,又不是你拍的片子你格老子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紧说,说的还都是史
形式还是需要内容支撑的 想起来为这个干坐了一个多小时还是有点生气。。
影片讨论的题材蛮有意思,对于婚后青年更加复杂的生活问题的讨论。连绵不尽碎片镜头恍惚复刻无尽生活。采访有好有坏,更加模糊了整体影片的真实与虚构,也流露更多对自我的同情,还有疫情的反复,多次但无新的表达,也使影片也只停留在这一层面。
真真假假的戏谑姿态,笃定的冒犯,真诚的彷徨
主要这样的形式我已经看完了阿巴斯
个人感觉偏先锋了一点,感觉在看大量片段的堆砌,你可以推出脉络但是不觉得是一个好的叙述,当然本片可能并不重于叙述。但是主创李害害的映后又极大地丰富了这部电影,相当好。
#GH60 后劲十足、特别有嚼劲的影片。虽然创作者可能没有很强烈的宣言性要去做美学观辩证,但如果是对固定套路、主流审美有疲劳感的观众,应该会很希望以她为例,为她站台。假作真时真亦假,独立制作的框架下隱藏一切技术层面的东西,影片企图像游移在不同情感关系间的女主角一样游弋在真实与虚构的正负两端,用「粗糙」的视听关系来 「调戏」观众。但有趣的是,观众不但不会被冒犯,反而有种“你还有什么惊喜是我不知道的” 既视感。那些围绕在女性周围的和盘踞于女性身上的,在琐碎的日常中逐渐显影,但依然不似那些声嘶力竭的影像一样要博得任何观众的同情,这种既冷静自持又轻佻玩味的态度,来自于女主角李害害举手投足间传递出的充沛能量,也来自于创作者们松弛的创作心态与方式。爱或许是重要的,但男人真的不重要。阿爛就是最佳新导演!
看到差不多最后,才发现本片其实是一部伪纪录片。妈妈和女儿的一场对谈真是精彩绝伦!
作为伪纪录片很自然很真实,把我看得都糊里糊涂了,如果不是创作者们最后出场,还真是觉得亦真亦假。也许世界上真的有如此多情潇洒自由如风的女子吧!
2.5
点烟那段 发烧推天河水那段 这两个都经历过一模一样的场景
HKAFF PE真真假假 假假真真 非常喜歡映後現場女孩們的提問
文艺女性pm日记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