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少年田野

少年田野

主演:邓泽鸣,王乐夫,李振宇,李彦漫,黄博远

类型:电视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25

《少年田野》剧照

少年田野 剧照 NO.1少年田野 剧照 NO.2少年田野 剧照 NO.3少年田野 剧照 NO.4少年田野 剧照 NO.5少年田野 剧照 NO.6少年田野 剧照 NO.13少年田野 剧照 NO.14少年田野 剧照 NO.15少年田野 剧照 NO.16少年田野 剧照 NO.17少年田野 剧照 NO.18少年田野 剧照 NO.19少年田野 剧照 NO.20

《少年田野》长篇影评

 1 ) 一场昏黄不得醒的梦

如果说《春光乍泄》是灯光的极致,那么这部《父子情迷》便是阳光的极致了。

看片是个昏沉的傍晚,感觉就在这阳光中沉溺,好像是一个暖暖的午后,躺在温柔又略感粗糙的稻草堆上打盹儿。

曾经会觉得一部电影让人看得昏昏欲睡的话,算不得烂片也绝非佳作,可直到我遇上这一篇后,才发现,其实这种感觉也十分惬意。

父与子的感情,纠结到谁也无法放开,儿子深重的依赖感已经是他无法离开的障碍,就好像沉溺在水中,幸福却又想逃避,最后成为挣扎,于是男孩经常有弑父的噩梦出现,父亲便一次次把男孩从梦中救出,他呓语着:他们要把我吞噬……他说,他站在那儿,就他一个人。

这一段便是开头的情节,起先我以为是ml的场面,其实只是父亲在帮助男孩挣脱噩梦,可是导演为什么要用这么暧昧的手法来表现,尽管导演自己并不承认他有任何暗示,但看到有关这部电影的很多影评说,父子间是有性欲望的。

圣彼得堡的故事,装在依山临海的里斯本里。

导演把海搬到了俄罗斯,于是当他们坐在屋顶,看到的是苍茫的水天一色,凉凉的味道,父亲总是淡淡微笑着,又显出暖暖之意。

如此的摄影,如此的艺术美工,导演制作们奢侈地展现着他们的才华,然后阳光像恩赐一般笼罩着,昏黄又华丽,部分扭曲如镜中之片段让人感觉那只是梦境,亦或是男孩多年之后的回忆,恍若隔世般遥远,他们的争吵部分还记忆犹新,部分又似乎迷蒙晦涩,于是,演员们长时间淡表情或无表情的沉默着,故事简直成了一种意向,画面就一帧帧接下去。

我只是心头闷着,那样的情感,语言也没法表达。

结尾时,白雪铺地,父亲一早赤裸着上身站在屋顶,这应该是父亲的梦境,他说着,只有他一个人。

导演是俄罗斯的亚历山索科洛夫 (Aleksandr Sokurov) ,2003年噶纳电影节的竞赛单元,呼声不高,反应平平。

也许吧,谁会喜欢看这样的片子,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精彩的对白,没有大牌的助阵,演员总数手指头都能扳过来。

可是几年过去了,有些人终于反应过来,这样的电影就是用来感觉的,你要选择一个下午去电影院,几乎没什么观众,你卧躺在位置上,看画面如何把你带到一个非真实世界,然后你带着郁闷和想流泪的心情走出来,阳光有些刺眼,但温暖,你说不上话来,只是心中似乎也想到有个人让你深爱又想甩开……于是,我想起另一部让我大赞光影制作的片子——《春光乍泄》,它的命运好很多,曾经在法国嘎那电影节上惊艳于世界,确实,它那么美,当年我第一眼看的时候,我惊得说不出话来,那样的画面,那样的梁朝伟,那样的哥哥,他眼神的萎靡堕落掩饰不羁放纵……还有疼痛,一次次要求着从头来过,一次次伤害着自己和爱人,终究是性格让命运不堪。

一群人跑到布宜诺斯艾利斯拍片,黎耀辉说那是和香港颠倒的城市,繁华中让人显得落寞,阿根廷,伊瓜苏大瀑布,十年如一梦,多么美好的十年。

 2 ) 你可知道,俄语的“儿子”读起来就像是“SIN”

这部电影最大的败笔就在于这个鬼译名。

原本晦涩阴暗充满青春躁动与迷茫的文艺片,被活生生翻译成了肉香四溢的烂俗三级片。

以至于小清新风的文艺青年绕道而行,而冲着床戏来的观众们一脸懵逼不耐烦地快进直到结束。

我不记得近十年前我看过的是这部电影还是影评,但是对开头和结尾都出现过的这段话印象深刻:——你在哪……而我,我也在那里吗?

——不,我独自一人。

这番对白已经把电影想表达的内容揭示得非常清楚了。

纠结着的矛盾主体,并非是他们相依为命得太久产生越过亲情的感情与道德伦理,而是他们相互间深刻的依恋与儿子成长后必需的独立自由。

电影的开头儿子叹息着“他们将我吞噬”,那不只是梦魇,还包括成长中的各种各样的困惑与烦恼。

有趣的是,儿子在朦胧中坦露出对父亲的依赖与毫不掩饰的脆弱,与现实中的叛逆无常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父亲却对儿子充满近乎溺爱的保护欲,与现实相差无几。

这也许就是成年人与青少年的心理差距所在。

“父亲的爱,是如此折磨。

使得深爱他的儿子备受折磨。

”“可怜的备受折磨的孩子啊。

备受折磨意味着你们爱得并不平等。

”影片中父亲与儿子强烈的体格差距似乎也在暗示着这个孩子还不够成熟。

他对父亲的力量和权威性充满孩童般的憧憬与崇拜,因此他抚摸过父亲的眉眼,穿着军装不愿脱下,执着于探索父亲的朋友与他的儿子如何共处。

而他的女友即使是与他同岁,但凭借女性更为敏锐早熟的特质,也发觉了他的“孩子气”。

两人最终分手,从来就没有什么新欢,只是因为女友意识到他与父亲太过亲密的关系与他的不成熟。

他的内心还是个孩子,他还沉溺于父亲的宠爱中而没有做好成为父亲的准备。

两人互相掷来项链,却都没有接住,出于犹豫不决。

于是这段关系最终走向结束。

当感情深刻到一定程度,便会产生占有欲,这是因为人的本性是自私的。

是以亲情、友情往往会与爱情相混淆。

我们无法去过度深究,毕竟有时候就连当事人也无从得知。

——我爱你。

——我知道。

Ps:非常遗憾我对俄国文化并不算了解。

比如柴可夫斯基的音乐,比如前呼后应的男子吊环,我无法得知它们隐藏的含义。

但是父子在屋顶上玩闹时儿子看似抱怨女邻居的一番话,应该是表明了他对于缺失的母亲的态度。

 3 ) 迷情

“下雪了。

” “你...你在哪里?

”“我没有走远。

”“而我...我也在那里吗?

”“没有...只有我一个人......”父亲的一哭一笑看着好心疼啊

 4 ) 沉却不闷

我不在乎情节是什么,故事有没有看懂。

我喜欢的是感觉,着迷的是色彩。

古朴的城市,陈旧的道路,老式电车,灰色的风景,低调的服装颜色,无不透露着整个电影的滋味,忧伤这个词用的太滥了,只能用“沉却不闷”来形容了。

从始至终,每一秒,每一个光影都散发出的味道。

 5 ) 两个梦,以及为爱而分离

儿子的梦开头,父亲的梦收尾。

——我在那里吗?

(对方的梦境里)——没有,我是一个人。

场景不同,对白相同,是唤醒者在询问做梦的人。

诡异的是,回答的人还在梦境里,这让答案显得似是而非。

影片开头,喘息声、暧昧不明的短语、剧烈的肢体缠绕,很容易让观众产生色情联想。

实质上表现的也是一种强制侵入,却并非直接与性相关。

那是父亲侵入了儿子的梦境,他以拯救者的身份将儿子从噩梦中叫醒,并叮嘱他“下次喊得大声些,我听不到的话,他们会杀死你”。

儿子的梦是被人追杀,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可理解为自我与本能的冲突。

那么教条的说,父亲的庇护和干涉,虽然暂时让儿子得以解脱,却并不利于儿子的自我探索和身心发展。

于是,紧紧偎依在父亲怀里,儿子的梦境还在延续——森林、路、寻觅太阳、下雨了……这是个成长主题的梦,儿子惊叹于里面的美。

父亲的脸笼罩在温暖的光线下,向往地问道:“我也在那里吗?

”儿子跟他讲:“没有,就我一个人。

”“我又看到了那条路。

”阿历克斯(儿子)说。

关于路,阿历克斯在跟父亲战友的儿子逛荡小城的时候有一段耐人寻味的对白:——为什么是浪子回头,分明是回头浪父,儿子总是知道要走的路。

——为什么他知道要走的路?

——因为在他面前只有一条路。

毫无疑问,这是一条必须自己去走的路,即使最亲密的人也不可携带。

父亲已经走过了,经历了,现在轮到儿子。

因过度亲密的关系而产生一体化依恋,父亲渴望走进儿子的路,将融合感持续下去。

但受到了儿子源于生命本能的排斥,虽然阿历克斯深爱着他。

父亲萌生淡淡的失落感,却放不下惦念与关怀——“下雨了?

别感冒了。

你要穿上衣服。

”衣服在影片里起多重隐喻的作用。

父子两在私密空间里习惯于裸着上身进行一切日常活动,只有在接待外人时才随手抓一件衣服套起来,然而一旦正规着装又是严谨挺拔的军服。

这里可以看出,衣服象征着社会化,秩序,身份。

衣服又传达着情感因素,如阿历克斯因做出危险动作,被父亲扭打(其实更像是父子两的嬉闹),隔壁的孩子萨沙(他一直在用羡慕的眼神窥探这对父子)也卷入,三个人扭成一团,萨沙的T恤被扯破,父亲答应帮他补,他开心地一边逃窜一边喊叫:“你扯坏了我的T恤,你给我补。

我去找针线,你给我补。

”这里的缝补行为像是脐带的修复,融合感的建立,然而前提却是撕裂。

影片优雅而缓慢地推进着,光线美得让人恍惚,几乎渗透出蜜一般的甜。

就像阿历克斯的女友抛给他的项链,带着体温——“很温暖,就只有温暖了。

”说得煽情点就是含泪的微笑,抽离以后的虚脱,暖得让人不忍心去揭穿的绝望。

为什么?

因为必须。

父子的生活空间别具意味。

他们的住宅是在人群密集的公寓楼,因社会身份(一个是退役军官,一个是士官生)而捆绑在一起的军校更是一个集体化、无隐私的场所。

无所不在的喧杂人声(微妙之处在于有些是刻意制造的,比如父亲摆弄收音机,这或许可做双关理解:一是潜意识里对孤独的排斥;二是遮掩行为,用干扰声分散外界对自身私密空间的关注),窥探的眼睛,点点戳戳又不明所指的旁观者行为……这一切都喻示了父与子共同建设的“城堡”其实是被包容在外在世界里,无时无刻不受到外界的干涉和渗透。

没有超凡脱俗、可供神圣的爱独立依存的圣域,立足于尘世则必须学会放弃,为符合社会的排序,同最亲密者分离。

这让我想起从前看过的一本名为《必要的丧失》的书,不过影片显然不是为了迎合经典精神分析,最打动人之处,却是跨越(或者试图跨越)障碍之后的空茫——分离可以实现,然后呢?

我会离开,你会结婚。

——分离的承诺。

父亲恍然若失的笑容。

儿子感觉很糟。

“这种感觉经常有么?

”阿历克斯问父亲,还是一体化的依赖感,他知道父亲能够感同身受。

然而父亲却回应他:“我不知道,我不知道你是不是常有。

”点明了你是你,我是我——我不能替代你去感受。

并且补充一句:“你是人,终生都会有。

”再次强调了阿历克斯的个体身份。

儿子冷淡地说:“我明白了。

”两人分床,和衣而睡。

这又是一场默契,心知肚明的共谋——实现延迟已久的分离。

最后,在梦境里,父亲走出房间,回首望着关闭的门窗,独自一人蹲在雪地。

令人震撼的孤独感。

并不存在完美的救赎,总要有所牺牲,才有所成全。

Narcissu死在水里,是抗拒外在世界,回归母体的意象。

如果湖水爱上他的意念强过占据他,那么应该在他对自己观察入微之后化为不可侵入的冰层(白茫茫的雪地),使得他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人、其他事物身上。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是挺忧伤惆怅的,但这也是跟死本能对应的生本能,强大的较量。

只有这样才能生生不息,走出封闭式的死循环。

镜子永远碎掉了。

可也在碎掉的瞬间,实现了它的终极价值。

于是有些慰藉美得令人感觉到虚幻,并不可验证,因为触指成灰,然而我们又有克制不住的触碰冲动。

但乐观一些来想,成灰的,也就是坚定的、永恒的真实感。

阿历克斯会长大的,会跟某个女人(我希望是影片里那个美丽的小女孩)有了“咱们的儿子”。

阿历克斯最终也会步入父亲的雪地,因为爱的习得——那种在时间之河流淌的过程中,懂得适时抽离,由手把手的教授者转为守望者的爱。

 6 ) 爱越深,痛越切

“父爱就是虐待,子爱就是被虐待。

”这话出自一对亲密如朋友的父子的儿子之口,可见爱越深,痛越切,这是俄国电影大师亚历山大·索科洛夫带出的故事。

父亲给了儿子无限的爱,儿子给父亲回馈的是无尽的痛,这是我们常见到的事与愿违。

当我的儿子降临到这个世界,我就怕自己将来有痛,更怕将痛带给儿子。

我因知道而尽力,但不知道错误是否在尽力而为中?

从生死(《母与子》)到爱恨(《父与子》),索科洛夫给了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

2008.5.24http://williamho.blog.163.com/blog/static/749549142008424101654407/

 7 ) 不要怕你的爱会伤害到我

感觉这部片子的评分虚高,太多“政治正确”的加成,其实我想给一星的,不过还是给二星好了,毕竟可能受限于取材、演员、审查制度等,造成没能好好发挥(这又是个政治正确的角度,按照别人的评论,导演是名导,这些应该不是问题)。

下面我从几个角度评论一下。

音频:不知道是我的片源的问题,还是此作本来就是这样,感觉所有演员的声音(之所以不说是配音,因为我不知道是否是演员演的时候就发音的还是后面补录的),都是跟话筒很近的情况录制的(参考央视播放的外片里的中文配音,大喊大叫时的配音是轻轻的“啊”——因为距离话筒太近,不能大声的“啊”)。

然后我去YouTube去看了下,也是一样的情况。

而且,话赶话,对话间距似乎很近很平均,有点像念稿子。

而且这近乎平均间距的话赶话式地对话,让我分不清楚哪句话是谁说的,虽然可能是我的听力的问题、或者是我不懂俄语的原因、或者是(配音)演员太少或者音色相近,但是,避免混淆,不是包括艺术在内的所有的作品应该做到的吗?

总之,我花了远超过我正常观剧(影)水平的时间、精力去弄清楚哪句对白是谁说的。

视觉背景:不知道为什么大家这么推崇这种灰色调的背景,难道是显得有年代感?

难道是为了衬托悲剧?

可是本剧不需要吧,本身取景就能看出来大概年代背景,其次本身就是悲剧,不知道为何要把观看体验降了(至少我看着挺难受的)。

我们可以对比相同题材下李安的《断背山》,一样的年代剧,但是李安没有刻意去把画面弄成黑白、虚化,就能体现出剧作本身的年代。

其实我很想看看苏联的大城市里,普通市民们的居住环境的,奈何因为背景被处理, 屋顶的灰尘、裂痕之类的东西都很难看到(屋顶的戏真的太多了),其他更不用说了。

演员:配角的演员,选角的时候就不能让我们有点代入感吗?

真的是相貌和设定的年龄不符啊!

阿列克谢的校友、玩伴,能不能选些跟他一样的年纪的演员?

还有那个失踪战友的儿子,那个发际线,这个在我国,看起来都三四十了吧?

而且他还有双下巴。

不是我外协,我只是想说,选角的时候选看起来年轻的演员演阿列克谢,能让观众更有代入感(现代游戏都在不断想方设法让玩家代入,历史更悠久的文艺作品更应如此),反正我看到他出场的时候,角色是战友的儿子,我瞬间出戏了(看起来比Andrei Shchetinin (以下可能用“安德烈”指代)年龄大多了)。

台词:可以不要那么多代词吗?

明明父子之间在进行情感对话,儿子的嘴里突然冒出一个他,或者一个她,这儿子思维这么跳脱的吗?

关键是他爸能理解他和她分别指的是谁!

你们感情这么好很默契我可以理解,但是能不能理解一下观众?

观众又不是你们肚子里的蛔虫!!!

(你们谁是你们自己承认,反正我不是o(╯□╰)o)提到别人的时候能不能用名字啊?

这也抹不去多少他们的父子默契啊。

还有,台词能不能别那么多腻歪,虽然感情好,但是也不要这样一直腻歪啊,表现他们缠绵的对话,不用从头表现到尾吧?

虽然有观众评论是“导演只是想表现他们之间每天的日常生活”,可是我觉得,文艺作品、纪录片、真人秀之间,还是应该有所区分,尤其是在表达时长上。

剧情:主线剧情我先不吐槽,我先吐槽几个分支剧情。

阿列克谢和他的女朋友的支线感情,我觉得有点多余,而且这条线让我觉得阿列克谢早恋、用情不专,虽然这条线通过女朋友的离去加强父子之间的暧昧,但是于我而言,他们父子之间已经足够暧昧了,加了这条线反而让阿列克谢的情感光环失色,其次然我觉得阿列克谢对两边都不负责任(虽然他还是个孩子,但是他是个军人,但是他是个有女朋友的人——三十岁了还没有男朋友的我正在哭着打下这些字)。

失踪战友的儿子的寻夫之旅剧情,这条线让我觉得阿列克谢很幼稚,其中有一段剧情是不断的拉看起来畏畏缩缩的寻亲者到危险的地方,还告诉他要勇敢什么的,不好意思,我觉得这个失去了父亲的儿子比你这个军人要勇敢多了,勇敢不是表现在不恐高上,古人云“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好吧,俄国的导演可能没听过),所以,阿列克谢被他爸爸狠狠地揍了,哈哈哈。

后面的一小时之约,都没定下在哪见面他就走了,而且阿列克谢后来还找到他了,导演你不是在搞笑吧,台词那么腻歪,这里就这样?

而且后面两个人的游玩,阿列克谢虽然在带路,但是显得他更幼稚,除非导演是在用这条线描写阿列克谢的迷茫,用此线和女友线的描写他变成坚定的过程,可是为什么后面他又说要离开他和他父亲居住的地方(有个计划了,显得自己不迷茫了),还让父亲结婚?

难道不是带着父亲离开那里?

(毕竟开局他就提到:有的人对他们不满)。

邻居支线,这条线挺不起眼的,一开始Andrei Shchetinin在开阔平稳的屋顶展现身材给太阳的时候,邻居在另一处更高的屋脊那里瞭望,似乎是在偷看?

本来我在想可能是我想多了,他可能是在观看日出,但是他在Andrei Shchetinin 进屋之后,他也马上下去了,好个痴汉(妈妈,这里有鸡)。

最后在前两条支线结束的时候,阿列克谢(儿子)让安德烈(父亲)结婚,双方在经历了一场难受的对话之后,旁边的邻居地默默走到一边。

最后阿列克谢叫邻居过来,拥住他们两个,三人抱在一起,在他父亲进屋之后,邻居说:“让我跟你们一起住吧。

”然后在阿列克谢答应之后,又反悔说,我们已经在一起住了啊,隔着一面墙而已,(阿列克谢:“我爸爸只能是我一个人的!

”观众:“那你TMD叫你爸爸结婚干嘛?

”)。

情欲表现:这部片子,整部剧都在围绕这父子之间的感情,又在极度的掩饰,让他们不断地暧昧。

如果说文艺片要暧昧,可是片头的床上赤膊相拥是想干嘛?

有一种为了吸引人而爆尺度又不承认自己不清新不文艺的感觉——我不是在说导演立牌坊,只是觉得表现尺度前后矛盾,让人觉得如鲠在喉。

结语这部剧的观影体验,对于我而言,很糟糕:导演在尽量的表现他们的爱,但是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藏了曲调不了情 ,我猜大概是因为跟我们一样和谐的环境所致吧,还是怕表现出来了所以伤害到“纯洁的”观众?

正如片里父子之间,深爱着对方,又怕给对方带来困扰,直至这种表达不出来的爱伤害了对方。

对此,我只想说,请尽情的说出来吧,这个世界,艰涩难懂的东西太多了,又何必在彼此之间横亘一堵墙,让我看不到你,以为你放弃了我。

 8 ) 碎感

全片暗流涌动又波涛汹涌父亲的爱总是让人备受折磨令人备受折磨的爱说明你们本就爱得不平等在欲望出现的时候,转身 赶快逃离影片演员的讲话就如梦呓耳语一般,直直得钻进你的心里,让人一点防备都没有。

全程暖色调,节奏缓慢,画面像油画般美丽,像诗一般缓缓流动。

有种看懂了又什么都没懂的感觉,觉得影片文艺性文学化很强。

看的时候父子两人多次的近距离接触,或许是受到“同志”标签的影响,我总有着快亲上去啊,好像他们随时都有可能按捺不住做一场爱一样的期待。

但看完再想想或许是受标签的影响有些大了,看到一些影评里导演说“他们只是比一般的父子更亲近些”,嗯是这样吧。

第一次看意识流类电影(应该是意识流吧…?

)没有觉得闷,全程都有一种你已进入剧情已深入到父子俩全部生活与琐碎的内部中心的感觉,但你回头一看却发现自己仍在尽力攻破外面那层薄薄的壳,犹如隔靴搔痒自我安慰却又无可奈何。

所以我究竟看懂了吗?

关于开头勾人浮想的喘息与两个抱在一起的美好肉体(应该有穿短裤),一开始我也在发挥想象力两人在做爱,但看完以后又觉得不对劲,全片都极隐忍克制 虽有暧昧但又不完全同于那种爱欲性欲,所以父亲只是在安慰拯救陷入噩梦梦魇的儿子,“他们只是比平常的父子更亲近些”。

开头和结尾都以梦境,都是一方问另一方,“我看到那条路了,很美”“我在那儿吗?

”“不,没有,只有我一个人”,只有我一个人,两个互相依恋依偎的人,终究还是要面对没有另一方的环境,不管是现实的以后还是甚至在梦里。

“我会离开,你会再结婚”不知道父亲和儿子谁心里的失落孤寞更大些。

我也不知道我看了什么,写了些什么,导演讲了什么想向观众讲些什么……所以我到底看懂了什么又没看懂什么?

一切朦朦胧胧恍恍惚惚。

“比其他父子更亲近一些”所以有没有亲近到衍生出爱情与欲望?

现在我在想了:父母与子女之间会不会有爱情,能不能有暧昧有欲望?

那可能存在的真实的感情与道德批上的“乱伦”之间的天秤,你该给哪一方加上砝码?

 9 ) 他们是父子,他们像兄弟,他们像情人

索库洛夫(A.Sokurov)的电影《父与子》,始于父与子的一场同床异梦。

他们深切地爱着对方,但是儿子的梦中没有父亲,一个人的荒芜。

他们的这场床戏展示在电影的开始,似乎在告诉我们,这场貌似父子“做爱”(实际上可能是在挣扎于一场噩梦)的情节在毫不犹豫地隐喻着什么。

有人说这是俄罗斯对于苏联的一场难以割舍、却不得不分离的政治隐喻。

不管在政治上具体隐喻什么,父与子之间的关系都是隐喻的。

这也是为什么他们的音与画是间离的,他们各自的梦中都没有对方;他们在逼仄的空间呈现出那么强烈的依恋,而我们在强烈的依恋中时刻都感受着纯粹的父子之爱中的挣扎,正如阿列克谢所说的那样:“一个父亲的爱是如此折磨人,一个爱他的儿子让自己受折磨。

”这是俄罗斯人的基督教哲学。

从狭窄逼仄的空间,到爬满电车铁轨的街道,再延伸到远处的城市建筑群,我们隐隐能看到那些能树立威权的大建筑,那仿佛是一场遥远的梦,而他们的挣扎,只是在逼仄生存空间外的一场屋顶的游戏和亲密。

电影依旧是俄狄浦斯式的,儿子阿列克谢在進行一场逃离父权的努力,对于父辈代表的历史记忆的窥探和回避。

他们之间借助了父与子同性恋的乱伦关系,展现了性紧张所代表的政治紧张。

电影最大程度地抽离了故事的可能性,克制的镜头语言演进着一个谜一样的梦魇。

借助柴可夫斯基的配乐,让心理空间和现实空间充满了挣扎与融合的尝试,就像父与子之间的同性感情。

《父与子》充斥着强烈的同性恋隐喻。

《父与子》中的父子既迷恋又拒斥。

真实的外部环境显得迷离而模糊,但是人物的美,通过特写镜头,引发人的欲望。

父与子之间的胶着,传达出强烈的罪恶感。

儿子看着父亲的照片,那是医院照出来的胸部的X光片,不再是衣物遮挡,也不是肌肉遮挡,似乎更加能赤裸裸地分析其本质了。

儿子分析父亲说:“最漂亮的是你,像一棵树,你的两腿是树根,胸脯是树干,双臂是树桠。

”儿子面对父亲,摸了摸父亲,又摸了摸自己,说:“我们两个好……好不一样。

”“你以后会喜欢的,我也是……”儿子说:“这就是你对我所有问题的答案?

”父亲说:“并不是所有问题都有答案。

”父与子每个人都藏着深深的焦虑,他们是那么一样,又是那么不一样。

同性恋的身份焦虑,明显有着政治身份焦虑的隐喻。

“一个父亲的爱是如此折磨人,一个爱他的儿子让自己受折磨。

”折磨与煎熬,是他们共同的心理。

这对“仿佛受到了诅咒的”父与子,再也找不到他们的情人和母亲,那个更加古老的俄罗斯母亲,或者他们灵魂上的圣母玛利亚。

他们都梦魇住了,不敢肆意睡去。

他们不仅仅是同性恋,而且还是父子,于是折磨与煎熬就更加深。

他们互相爱,又挣脱不开。

电影不仅展示了一对父与子。

还有一位寻找父亲的年轻人。

寻找父亲的人,想知道为什么父亲会和母亲离婚。

父亲去哪里了,他为什么会失踪,是不是因为父亲杀过人。

他不相信父亲杀过人,即使杀过,他也会和父亲站在一边。

对于逝去的东西的留恋。

或许是指苏联。

不管苏联有没有犯过巨大的政治错误,他都想了解并亲自见识。

这是一种逝去的诗学。

他们隔壁,深深的房井另一面,住着他的邻居,年轻男人萨沙。

“到外面去!

”三个年轻人,在一条架在屋井上的悬空的木板上,互相打闹。

阿列克谢对萨沙说:“永远不要害怕任何事情!

”阿列克谢,萨沙,和寻找父亲的年轻人,开始一起和父亲对峙。

父亲因为危险,教训起了儿子。

三个年轻人开始对付父亲。

“外面”和“风险”,成为父与子之间对峙的导火索。

或许这是新的俄罗斯开始对老苏联产生强烈的敌意。

年轻人开始呼唤父亲的回归,不管父亲有没有罪恶,不管活着的父与子之间的爱多么有罪恶感。

那个寻找父亲的儿子,并不知道他父亲的故事。

他的父亲是接到命令并唯一存活下来的人,他想杀掉那个给他下达命令的人。

我们只能从父亲的口中知道这是98年,但是我并不知道具体在影射什么政治事件。

但是,两个年轻人,乘坐城市的有轨电车一边游览城市,一边回忆他的父亲。

这时候列宁格勒的城市全景一收眼底。

他们在谈论《浪子回家》的寓言故事。

他们谈到了冬宫镇馆之宝,伦勃朗的那幅《浪子回家》(The Return of the Prodigal Son)。

这是一个圣经题材故事,以一个大家门户的前厅为背景,画中的老人已是风烛残年,疲弱的视力已不能帮助他更好地辨认面前的情景,他伸出双手接受失而复得的儿子,那双颤动的手在儿子的背上抚摸着,生命的源流在那儿奔涌着。

衣衫褴褛的浪子身上留下了流浪的印记:他挥霍尽了向父亲索要的资材,时逢歉年,受雇为人放猪,食不果腹,饲料充饥尚求之不得,遂念及家中无尽的好处,回家跪在老人的面前,说道:“我得罪了天也得罪了你,从今以后,我不配称作你的儿子。

”源远流长的微波细水汇入生命的活体,一脉相承的最初时日又回到身边。

寻找父亲的儿子说,为什么是儿子回家?

应该是父亲回家。

因为儿子知道应该往哪里去,他的面前只有一条路可走。

我们或许更加清晰地猜想,父亲已经挥霍尽了资材,应该回归这里,向儿子下跪说:我不配称作你的父亲!

俄罗斯又找到了她延续了千年传统的路。

奇怪的是,2003年,也就是和《父与子》拍摄的同一年,安德烈·萨金塞夫俄罗斯就展示了他的“浪子回家”的故事,电影《回归》,让一个离开多年的父亲回到了家乡。

同样受塔可夫斯基影响的《回归》,和《父与子》有着相同的政治隐喻。

《回归》重新肯定及延续了塔可夫斯基所代表的俄国电影思维。

它同样讲述的是父与子的关系。

离家十多年的父亲突然归来,打破了两兄弟的和谐生活。

他们既对这个陌生的父亲充满怀疑和好奇,又对当年他突然抛开母亲而耿耿于怀。

第二天,父亲带着他们去到一个地方找寻一些东西。

在路上,小伊万开始表现出对父亲的不满,认为他们没有父亲的生活也过得很愉快。

他们来到一个大湖,父亲带领两个孩子做了一艘小船,驾船来到一座神秘的小岛上。

父亲和两个孩子分开,两个孩子出去捉鱼,父亲去找些东西,孩子们回到与父亲约会的地方时已经非常晚了,父亲大发雷霆,愤怒地责备哥哥安德烈,伊万哭着爬上一座高高的废弃的铁架上。

父亲怕他发生危险也追了上去,结果父亲失足坠亡。

两个孩子把父亲的尸体运回湖岸,就在他们启动汽车,打算把父亲的尸体装进去时,父亲的尸体连同那条小船慢慢地沉下湖心。

“一个父亲的爱是如此折磨人,一个爱他的儿子让自己受折磨。

”儿子阿列克谢对城中的女友这样说。

他把要来的项链又还了回去。

“受折磨的爱意味着你们并非相等。

你们不是兄弟。

”女友说。

阿列克谢说他梦见了父亲,又梦见了他和女友的儿子。

女友说他还没有准备好要儿子。

她对于阿列克谢并没有信心。

他连身份都不确定呢,也没有从父亲的爱中独立出来。

父亲说,对于你来说我就是兄弟。

阿列克谢不想知道他的童年,那只是父亲的回忆。

这意味着他们要分道扬镳。

他们并不分享共同的记忆了。

他们应该共同建立美好的记忆,共同建议一个安全的堡垒,就像他们再次来到外面的房顶,整部电影父与子之间的美好达到了高潮。

他们不是兄弟,他们是父子,但是他们仍旧可以平等,可以分享共同的美好记忆。

阿列克谢发出了他的宣言:“她想什么,她要什么,我都不感兴趣。

她从来不了解我,我不需要她。

”儿子骑在了父亲的肩膀上,他在飞翔,借着父亲强有力的肩膀,飞得更高。

他要离开这里,离开父亲。

他们各自寻找自己的幸福。

儿子说:“我的话对你来说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儿子像是在试探父亲的心意。

父亲说:“你看上去,就像你的母亲。

上帝把你赐予我,你的一切对我都很重要。

”父亲回报了儿子的心意。

阿列克谢对父亲说,这是萨沙,我爱他。

萨沙对阿列克谢说,他想住到他们家中。

阿列克谢说,你就住在隔壁,我们已经是一家人了。

这又是苏联解体后的寓言。

父亲和儿子各自睡去,分别在自己的床上。

父亲梦到了儿子的梦,那片荒原,儿子不在那里。

儿子也梦到了父亲的梦,梦中下雪,父亲就只穿一条单裤,孤独地在冰天雪地中,坐着,那么冷。

他们分开了,却共享了同一个梦境,精神已经融合为一体了。

他们冲破了多么大的隔阂啊!

 10 ) 不知道起什么

年下当然是我一直喜欢的。

年轻不顾一切在一起的冲动,与成熟男人进退维谷之间。

观影中我一直在试图理解,每句话,每个场景背后的深义。

但直白讲,好多都是琢磨不透,开放式结局,给我一个解释的机会,我当然认为他们的故事不会结束。

「父亲的爱是如此折磨人,深爱他的儿子,让自己备受折磨」「你若离开了,我会快乐么」「你身处何处?

我就在不远处, 我也在这里么?

不在,我独身一人」

《少年田野》短评

5分钟前
  • 逐梦者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