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应打四分,但怒于豆瓣评分过低,而打成了五分。
这样的情形最近发生了两次,一次是《赵氏孤儿》,一次是本片。
两者的区别是,《赵》片虎头蛇尾,本片却是前小半段不忍卒观。
感谢个别人的评论,让我关闭了播放器后又打开继续看,这才逐步守得云开见月明,愈发惊喜。
影片采用三个段落的结构。
从整体来看,三个段落是回溯顺序,逐步加重主题的诘问。
细节上看,每个段落的最末也设置了一个梗,让观众情绪波动不已。
三个段落中,第一个很滥,即便是故意藏拙也很让人难以忍受,与其配套的是同样低档次的演员阵容,就连任达华的表演也看起来没层次、不细腻。
整个段落就是这两年大量涌现的阿甘式荒村恐怖片的样貌。
第二段开始有了改观,它是上一段情节之前的故事。
冷血的杀人者原来还有踌躇和犹豫。
张静初的表现比较惊艳,难得她肯在这类电影里充当一个女二号。
导演仿佛从第一段的梦游状态跳跃了出来,其间的民乐探戈、戏剧配乐等都是神来之笔。
画面构图、运动运作也都很精致。
把一二段连在一起看,以为是导演时隔数十年续拍自己未成年时的作品。
任达华的表现让人不再怀疑其影帝身份。
第三段其实是影片最末了,在此之前我一直揣摩着究竟是演员表信息出错还是某个演员同巍子同名。
在即将结束前的二十多分钟,巍子上场了,这一段戏当然质量远胜首段,在风格和节奏上也与第二段有很大差异。
单独拎出来,其精妙结构、精湛表演,都可以堪称一等。
当然,这也相当于歌曲中的副歌部分,没有前面的酝酿和积蓄,也难在最后产生这样强烈的爆发。
说回评分,本片在豆瓣上评分6.5,在时光网7.0,在veryCD中8.2,再次提高了我对电驴的好感。
豆瓣主流影评大腕们集体对此片沉默,或许把时间花在某些外域的旮旯片中更显得出其水平。
尽管在宣传策略上放了不少“惊悚”的烟幕弹,但由任达华主演的影片《守望者:罪恶迷途》真正的看点却是用“倒叙”的手法回溯一件凶杀案,随着阴差阳错、环环相扣的“蝴蝶效应”,善与恶在一念间颠倒倾覆,酿成令人叹息的悲剧。
惊悚仅是该片的一个外壳,影片对人性、因果的追问和探索发人深省。
倒叙丰满剧情 蝴蝶效应讨巧 《守望者:罪恶迷途》中的凶杀故事并不算骇人听闻,但“倒叙”的结构为故事增添了多重表述空间。
导演非行将案件结果摆在了最前面,再讲述两段插曲式的故事,挖掘“杀孽”背后千丝万缕的原因和动机。
在这个倒推的过程中,任达华饰演的陈志辉一次次地在善与恶之间徘徊,而与他擦肩而过的一群人,因为遭遇各自人生的意外、挣扎和困境,无意中释放误导的信号,勾起了他心中埋藏20年的仇恨,正是这种“蝴蝶效应”酿成了令人扼腕的悲剧,人性中无法救赎的无助和孤独感也得以彰显。
出于“吸引眼球”的考虑,影片第一段以惊悚凶杀作为主要卖点。
不过其并没有达到最终效果,恐怖气氛如隔靴搔痒,黄圣依和余少群的表演很出戏,所谓的“惊悚”就像一件失败的外衣,反而损伤了剧情本身的情感和深度,也导致第一段故事成了影片最大的败笔。
许多观众表示,光看开头不免再次对国产恐怖片失望,但之后的倒叙手法,包括路遇陈思成与张静初,巍子与郝蕾的两段戏,将剧情逐渐丰满起来。
演员颠覆形象 陈思成起舞加分 《守望者》的演员阵容颇为壮观,平时风度翩翩的香港明星任达华在片中留起了长指甲、白胡子,在一袭旧工作服的包裹下,他目光呆滞步履蹒跚的模样,活脱脱是一个满怀遗恨的“县城中年失意男”。
而以往知性纯情的张静初一反常态,塑造了一个性感风情的少妇,眉宇间的孤寂和半推半就的羞怯,看上去格外撩人。
而此前并不起眼的陈思成在片中展露了少见的洒脱和风流,他饰演的周栋敏感而自信,泡妞的样子仿佛饱经世事的情场老手,面对“天涯沦落人”时却又满嘴大道理。
而张静初和陈思成的四段“对舞”戏份,为影片加分不少。
任达华此番颠覆形象出演的杀人凶手,不但没让人心生恨意反而倍感悲凉。
【主创答疑】 1、为什么第一段这么不给力?
因为第一段在审查时删掉了30%的戏,包括陈志辉像鬼魅一样逼近被害者,用钉子进行凶杀等细节,镜头规律全部被打乱了。
以后我再也不拍惊悚片,除非审查环境变宽松。
2、“守望者”指的是任达华吗?
其实每个人都是守望者。
片中的每个人都欠缺温暖,他们都在守望。
3、为什么用倒叙的手法?
这种结构推进了对人性、因果等根本事物的判断,现实生活中经常是先看到结果,后看到原因,我想换一种方式来思考。
这种叙事方式也体现了我的能力。
口述:非行(导演) 【幕后花絮】 ※片中的黑猫很难伺候,总乱跑,剧组为它浪费了不少胶片。
※任达华为扮老,故意少喝水让皮肤变粗糙。
※陈思成和张静初都不会跳舞,为此学习了四个月。
※第二段中任达华在小旅馆钉钉子,挂了一幅蝴蝶的画,这是“蝴蝶效应”的暗喻。
※故事改编自真事。
新京报·新世纪联合观影 NO.274
这应该是我最近几年看到的最棒的国产片了,不管是从节奏感,剧情,还是深度。
每个人的生活,都会有意无意地受到别人的影响,而其中很多的情况是会错意或者说是选择性地相信自己想要的,这也是影片中处处突出的。
任达华演的陈志辉的选择性:巍子饰的丈夫,实际上他和妻子一直是在一起的,但为了演场戏,显得他的妻子负了他,他要干掉他妻子,从而要陈志辉作证,结果他的激情陈述和带有哲理性的谜语,让陈志辉相信,背叛他的女人,应有此报,从而复仇占据了心灵;奥迪车在飞驰而过的时候,溅了他一身泥,实际上是因为巍子急着要救女儿命,根本来不及顾他,我认为,从他去摸衣服污渍的动作神态来看,他理解成了社会对他的厌恶,于是返乡变得更犹豫;陈思成演的中年男子本想开导他,女人都是善变的,不要迷恋旧情,结果不是其主旨的边角话语,“平等的社会中不应该有债不还”和“要是我就钉了她”,反而让陈志辉积蓄了杀气;而中年男子也不乏选择性相信,为了应证,女人都是水性杨花的理论,不应在她们身上浪费感情,他去勾搭张静初演的红姐,且一搭就上手,他也很得意,实际上是因为红姐丈夫已经死了一年,而且他实在太像丈夫了,勾起了红姐的恋旧之情,恰证明了红姐的专情;还有,他一直认为陈志辉的问题是留恋旧情,无法割舍,所以想当然的认为,陈志辉在孟楼也一定有个女人,实际上孟楼,对陈志辉来说意味着另外一段完全不同的生活(陈志辉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脑子净对女子的情感,完全没有对孟楼的问题进行回应),他把陈的问题看得太简单了,他在给老妈的电话中以为他消去了陈志辉的不符合实际的浪漫,而他实际上他是陈志辉悲剧的有力推动者。
当然,造成这个悲剧的最大因素还是陈志辉自己。
每个人都会选择性地相信一些事情,无法避免主观性,当心志稳定时,通过和旁人的交流,理性的自省,总能让自己维持在比较稳定的状态,做出比较理智的判断和选择。
然而,在经历过事故后,心态会失衡,严重的时候,尤其是当自己的内心都有强烈倾向性时,比如淤积的情感倾向释放,就像陈志辉20年来一直困惑于女子对他的背叛,急于讨个公道等等,这个被破坏的稳定的理智的状态就很难靠自己恢复了,不论别人是否经意,他总会捕捉到促使自己迎合内心倾向的言语,恶魔于是产生。
片名叫《守望者》,我想实际是在问,那么谁来守望这些心理失衡的人呢?
比如刑满释放人员,比如重大灾害的幸存者呢,比如黄圣依饰演的角色?
而且怎么守望呢,怎么治愈他们呢?
中年男子本以为能帮助陈志辉返回现实,实际上想当然的业余的态度,反而把他向深渊更推一步。
也许,“人心似海”这句话,还告诫我们,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故事和经历,如非必要,不要随意妄图影响,以免触及对方的敏感点。
另外,实际上每个普通人都各有自己的心结,我们怎么守望自己的内心,避免它掉入可能就在不远处的深渊呢?
PS还有个问题,为什么片尾突出了他堂哥坐的是个轮椅?
PPS陈思成和任达华相比,还是太嫩了。
说实话,由于“绝命岛”的缘故,我和我女朋友对国产恐怖片产生了恐惧,但由于近期片子看的差不多了,所以也没太多选择,冲着达华去看吧,总感觉不会太坏。
直到达华轻松加愉快地搞了3个人后被黄圣依灭掉,我们脸上的黑线出来了。
四川人就是可爱,影院里有人开始一轮纷纷“怎么又是部喜剧片”...但坚持完那大半段拖沓后,终于等到了旅馆章后半截的高潮,不错,在此也就不剧透了,只谈谈亮点我个人的见解:1、任达华点穴昏迷的设定应该是为审核而在后期设定的。
无论如何,让受害者昏迷的想法都是一个绝对的败笔。
首先,它让这部现实剧脱离了现实;其次,以昏迷代替死亡完全抹杀了本剧的内心冲击,淡化了这一切错误所造成的后果;其三,在老头过生日那段中,被害者在激动的情况下,不可能准确的插中穴位。
综上所述,这个设定对于本剧完全是多余的,要这样设定只是为减少血腥,方便审核。
2、我个人觉得,如果我是导演,我会再加一节。
那就是当年你任达华恋人背叛他的情景:原来那个恋人是因为某个特别的不得已的原因,如为任达华着想云云,忍痛抛弃了任,而不知真相的任,由此产生了仇恨,走上了后来的道路。
那这片就真的完美了,不仅进一步将电影推向高潮,还将导演欲表达的深层次思想以一个极端的例子表现出来。
仅此而已,这片至少让我觉得对得起票价,勉强给个“还行”全剧终
隆重推荐。
很惊艳。
开场半小时惊悚拍得差,没想到中间陈思成、张静初这一段故事将一段华丽丽复仇故变为罪案伦理故事,导演展现出他讲故事的才华,让故事散发出迷人的时代气息,也让这部不出名的片瞬间超越《刀见笑》和《观音山》。
其中,可以窥见旧式男人所守护的伦理,已然被这个世界所覆灭,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这部片还是有价值的。
但是很遗憾的是,这部电影的故事在知音体和读者体之间徘徊,电影风格也从一部被宣传的惊悚恐怖片变为一部文艺伦理片。
我不知道原因,但是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当剧情发展到后半段,任达华饰演的复仇者完成复仇之后,一段华丽的特效像时光倒流一般,又从他自监狱出来的场景开始。
我当时心肝一颤,不会这是他做梦吧,又悲剧了,因为广电局已经逼得很多电影只有在主人公做梦的时候才有资格犯罪的地步了。
幸好不是。
看完感触颇深,广电局经过多年努力,已经可以活生生把类型片逼成文艺片了。
导演很有才华,半个小时以后的气氛把握得还不错,就是有的地方技法有些问题,很多地方拍得很差,但是,我转头一想,要是宁浩的水平再差点,不要有那么成熟的导演技法,也许他的《无人区》也能上映了吧。
这是一个不完美的世界,请相信牛逼的作品都被阉割了,牛逼的人也是。
给非行的这部类型片四星,很大程度上是鼓励。
或许《守望者:罪恶迷途》本身的质量并没有达到推荐观看的程度,但即便是这么一部只是保住了一些基本类型片元素的电影,它也明显的体现出了导演非行想要把它拍好的努力。
这份想要把电影拍好的诚心和尝试,在如今已经难能可贵。
整部电影的故事顺序被刻意打乱,也许你看前二十分钟时会觉得它很烂,但越往后看,越觉得精彩。
电影真正的高潮个人认为在巍子和郝蕾的那场对手戏中,任达华根本没有用多大的劲儿,就已经把一个从迷茫到坚定的杀人犯表现得真切、可信。
陈思成最近的几部电影有戏路越走越窄的意思,这不是个好事儿。
《守望者:罪恶迷途》再次开启了国内描绘犯罪题材电影的冰封之河,它的这种勇敢是值得褒奖的,毕竟非行交上来的答卷是及格的。
电影中有些桥段过于俗劣,如黑猫和水缸。
但仅仅是赴寿宴这一场戏,已经能够将功抵过。
期待非行的下一部电影能带来更大的进步。
2011年5月21日
如果说<让子弹飞>是一种华丽的超现实,<守望者>可说是回归现实的问号.任达华的角色是最朴朴实实的,千百年如一日的中国底下层,所承受的也是千百年如一日的公式:先是被哄,再而被骗,继而被压, 最后又叫你宽恕无非是要你再”无间”一次.由是, 此片之悬疑,不在于凶案之前因后果,而在于叫观众落入集体思考,中国是否真的存在一种真正解恨的可行性?
刚看了一个一分的影评,不得不来说两句,哎,又是一个BS一切国产片的SB,国产片有很多垃圾,也有很多只能打发时间,但是这片绝对不是的,那个什么头盔500年的只是因为达华是个20年刚出来的木匠,为人木衲,他能知道什么,他连手机都不知道还能编出什么玩意来,整部电影分三段,倒叙手法,第一段看上去就是部老掉牙的想学又学不好的杀人片,估计没耐心的就直接不看了,但是后面看完才知道,这其实完全是一部剧情片,达华是有选择的,他的堂兄在等他,但是他选择了自我毁灭,因为20年了,他无所适从,内心迷茫,不知道能做什么也不知道能去哪里,所以一步步的被路遇之人之事所影响,最终走上了不归路,不管从剧情还是达华的表演来说,这都是国片里面算好的了(配角不讨论),居然被一个SB说成了垃圾,而且这个SB好像还看完了还不知道其实整片只死了一个人,也不知道这其实主要是剧情片而不是着重的悬疑片,看这SB的字体估计又是一个非主流,国片和西片的确有一定距离,不过我怀疑七宗罪,盗梦之类的你能否看懂,估计你小学也没毕业吧?
不过也许我错了,也许你是故意的,让人喷来找快感!
哎,真替你和后面跟帖的某些人父母难过,这么简单的电影居然看不出剧本的主题,这么简单的电影还觉得逻辑混乱!
真是SB处处有,这里特别多!
非行这位编剧导演拍了一部很不错的悬疑片,一部不可多得的探讨人性话题的佳片。
必须细看两遍,方敢于此动手写下点自己的观影小感。
一百分钟,的确是如各影人所说的那样,分为三大段。
通过让人惊叹的倒叙手法连接起来,编导在这里确是花了一笔给劲的功夫。
但是,我不得不客观道出。
第一段的确是俗不可耐,这点很让人遗憾。
蛇头龙身凤尾,这样形容不算过。
先是四位菜鸟级演员的演技就没什么可圈点的,俗。
再者这段剧情也够呆板,明显会给观影者一种很牵强和无聊的感觉,以至于让不少人在看这段时几乎要拍案走人。
四个大学生驱一辆越野车来看库彝族传统庆典。
天色渐黑时便碰上了阴深大宅…… 接着当然是要借宿一晚,大宅里的主人理所当然要像个让人怕怕的怪叔叔了。
任达华(演陈志辉)为怪人叔叔,这倒还不至于让人太失望…… 一堆大瓦缸,在历史系的胖子眼里成了古文物是正常的。
但接着陈志辉道出缸里装的是肉,而影片才十几分钟时凶手陈志辉就几近暴露了,接下来还能有什么惊悚的呢。
“这是一个五百多年的头箍……”,给胖子套上后锤子就从裤带抽了出来,胖子OVER。
“不远,很近。
天黑之前一定让你们汇合。
”陈志辉回答他们对胖子去哪了的疑问。
剩下的三个出去拍照,楚小莉给胖子电话时,大宅院中的那些缸里就响起了铃声,到这一步基本是个人都会看出是怎么回事了,没劲。
整段牵强的是,如果楚小莉没有忘记带广角镜,如果珍珍没有摔伤脚,如果志强和小莉没有留下珍珍再跑出去继续拍照,如果小莉没踩上老鼠夹。
如果他们一直呆一起的话,我很想知道陈怎么能很淡定的说出在天黑之前一定让他们跟缸里的胖子汇合。
当然,第一段也不全是败笔,至少在悬疑这一份上为后面故事的发展给了个还算有力的铺垫。
起码交代出了陈来到这里和要解决楚小莉和志强的原由:20年前自己被判入狱,楚小莉的父母和胖子的父亲都有责任。
而至于珍珍和志强,只能怪他们“上错车”了。
到影片31分钟时, 陈志辉居然在和楚小莉的打斗中挂掉了,后脑勺一锤,命非于自己的锥子下。
呜呼,我也傻了眼,警察来清场了,才三分一的时间,主角就挂彩,这下可怎么办哪?
好戏在后头!
接着出现了第二段中的一重要人物,也就是想教育帮助陈最后反成了致使陈走向更罪恶的迷途的一小帅哥——周栋。
这段中导演可是花了不少心血的。
当然,这心血花得很成功。
东风旅馆里,周栋和陈偶遇。
在陈志辉现身那一刻,我想有不少观众都有点蒙了吧。
他不是挂了么?
怎么又出现了!
两秒之后我们便会反应过来——倒叙了。
此时周栋和陈都有一共同目标——寻找黄锦正。
作为红星机械厂的一员工,周栋受厂里之托来确认下老员工黄锦正是否还有活命继续拿公家的退休金的资格。
而陈志辉的目的,大家懂的。
没错,这一倒叙确实起到了让我们定下好好看下去的作用。
罪恶的迷途,最后迷在这里。
显而易见,周栋是个心思敏捷的家伙。
很快便看出了陈志辉的来路。
20年牢狱之灾,陈志辉心中那滋味周栋是懂点的。
所以,周栋觉得自己能救赎他,让他走出迷惘。
可见,周有些高估了自己. 为了让陈看到如今女人的开放性和时代与以往的不同,立马来了个“举例说明”。
张静初演的红姐也算是风情万种了,老实说,那笑容让我有点小冲动。
周栋是个现代的男人,懂现代女人的心,在把自己的职位提高了两级和薪金提高了十倍的前提下,绝对能让一女人笑得更灿烂。
连跳三支舞,跟一个已婚女人(周栋并不知红已离婚)。
“女人很随便,女人也不少,为一个女人现在不值得。
”周栋想让陈志辉看到这些,可惜,陈志辉不能算是这一开放时代的人。
这下非但没有给陈志辉以救赎,最后一支舞前的那两个问题的回答,直接把陈志辉再次推向深渊。
对于一个在二十年前靠自己用一把锤子辛苦打拼下来的血汗钱供其读完四年大学的狠心女人,现在自己该怎么办?
周栋很自然又带点狠劲回答说:“我会用那把锤子在她身上钉上一钉子!
”如果一根钉子不够呢?
“那我会多钉几根!
”此时背景音乐马上由“晴”变“阴”了。
一个玩笑,而陈志辉,把其视为解决之道!
到这里,编导对第一段中陈志辉的钉人爱好就作出了让我们有点恍然大悟的交代了。
第一段我们就看到,一根钉子确实不够,人太多。
周栋啊周栋,心思 是敏捷了,但还是没能看清陈志辉,陈是一根筋的人。
孟楼和潘家镇,对于陈来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你知道吗?
今天潘家镇是阴天,要下雨的样子,而孟楼那边又是什么样的呢?
陈迷惘了,他没看到,孟楼那边绝对是一大晴天!
周栋却颠颠的以为往东四十公里那个孟楼又是一个让陈志辉魂牵梦绕的女人所在处。
但,孟楼才是陈的正途归家处。
接着周又拿二宝的离婚案列来放自己身上给陈志辉举例子。
说对于一个背叛自己的女人,绝不能原谅!
偶的天,这是帮人还是害人。
到这里,其实就展现出了此途中让陈迷途的罪恶之一。
于是在黄锦正的七十大寿宴会上,罪恶开始泛滥开。
在得不到一声道歉反而招到羞辱的情况下,陈向那鸟人黄浩第一次亮出了锤子。
很顺然地开始了对黄秀丽——罪恶源头——的报复行动。
其实在这里剧情也有点牵强,整个宴会上那么多亲朋好友。
陈志辉在房里把主人一家三口都钉了,居然没有一人发现!
难道那些亲戚们走光前就没一个要找主人道别一下的吗?
第二天跟周栋道别后,陈立马去了那座大宅里守住,等侯那个让他迷失的女人归来。
结果先等来了那四个傻蛋。
在这之前本可以避开这一劫的,只怪胖子太吝啬,觉得那车子多载一个人就会让他的肥肉没地方摆了。
不让意识到了危险的周栋搭顺风车。
当周栋赶到大宅门前时,一切已晚,只剩下那只猫。
这只猫不得不说一下,导演给它的镜头不下十个。
也算是够出彩的了。
当然寓意也不小。
第一段中主要是为了创造恐怖的气氛,那猫样就够阴深的了吧。
第二段还另有一个大用。
一只流浪的野猫,无依无靠,一无是处,无尽的孤独与无奈。
可见就是陈志辉的缩影,猫迷途了,人也迷途了。
猫似乎也知晓这种同病相怜,不然怎么会让陈志辉给一条鱼就收下了。
看看猫,看看人,双重强调出陈志辉此时的悲催啊。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一荡漾高空的回响再次拉起一段倒叙潮流,也就引出了片中的第三段。
镜头逛倒,最后倒到了监狱门口,也就是此故事的最开端。
陈志辉从监狱里出来。
看到这里,这片子绝对是不看下去不行了的。
陈来到了双岔口,一路通往潘家镇,一路通往孟楼,通往两个不同的世界。
该走哪一条?
导演给了一个陈志辉看向孟楼那边的镜头,可见,他本是想往孟楼那边去的。
由于口渴,身后刚好有座茶馆,就在他决定去解解渴这瞬间,杯具开始上演。
为什么陈会决定去潘家镇寻找黄秀丽,为什么会发生这件罪恶的故事。
导演于茶馆里给观众们现出了答案。
巍子演的黑衣男子,便是此路途中的罪恶发起者。
黑衣男先是让小二给陈送上了壶碧螺春,慧眼啊。
这黑衣男也是老练,演得淡定从容。
在陈志辉面前一大片谎言谎语压过来,一下子就压小了两人的距离。
还出了两谜语,说狗不懂金的价值,瞎子看不到人生的美好事物。
当然这些谜语对于黑衣男要表露的心情并不假。
自己不是狗也不是瞎子,黑衣男此时能看到的人生价值就是要拿到钱救自己那躺在医院里的女儿,这不假。
他说这里马上要发生刑事案件了,刚开始我还以为黑衣男是警察呢。
结果接着导演又给我们来了一高潮!
黑衣男进入厢房去,开始争吵,和他妻子尽心演着戏,毫无破绽。
但就是那些争吵,一点点的勾起了陈当年被黄秀丽甩掉时的伤心事。
“没有酒,何必长寿!
”这句罪恶的话让陈开始迷惘,心里难受的应该是:失去了那段情,活着有何用?
这里已然给出了令陈迷途的罪恶之二。
于是陈再次走向了双岔口。
这下黑衣男的证人计划当然泡了汤。
在茶馆厢房里,导演第三次用上了倒叙的手法,虽然只是25秒,但也足以见其高明。
黑衣男真是要豁出去,居然顶着来福枪枪口嘶喊!
为了那六十万,为了自己的女儿,是豁出去了,但这种豁出去是有价值的,即使也犯法。
而可悲的陈志辉,在双岔口中与美好未来擦边而过。
步向了罪恶的旅途。
殊不知,他的堂兄嫂正在孟楼等着他归家……陈志辉实在是个可悲的角色,粗看是败在了女人的手上,细看,其实是败在了自己的手上。
导演通过陈志辉在第二段和第三段中与其他俩人物的对比,给我们呈现了在迷途中,不同的思考方式必将造成不同的结局。
罪恶的或是从获未来的。
第二段的周栋也要离婚,但抱的是客观和负责任的心态,那个电话中我们可看出,所以不会走向罪恶深渊。
第三段中的茶馆黑衣人,之所以走上罪恶之道,是为了夺回另一个生命,并没有迷失自己。
在人生旅途中,要抱以清醒的心态去看待途中所出现的那些虚虚实实,别走错了。
我想就这就是导演想要表达的东西吧。
纵观整部片子,虽没什么大排场面。
但情节也算跌宕起伏,可谓一波接一波不断袭来。
第一段是果,第二和第三段是因。
结构严谨且手法新颖。
除了开头段差强人意外,总的来说,还是一部很值得观赏的影片。
以上纯属个人的观点立场,若有不妥之处,望各影友多包涵指点。
非行导演曾在博客里写过这么一句话:“上苍呀,为什么你给了我足够的天赋,却不给我常人的运气呢?
”看完了他的这部《守望者:罪恶迷途》之后,我觉得他所言不虚。
作为一个普通观众,这部电影给我带来的惊喜就好比一个食客只付了饮料的钱,却换来一顿大餐的待遇。
这不得不叫人大呼爽快。
影片给人的第一个惊喜恐怕要算是导演对题材的处理效果了。
众所周知,在国内要拍这么一部主打犯罪牌的电影是比较困难的。
首先是题材的敏感性,其次是对血腥场景的处理难度。
从成片来看,虽然影片的主角设定是一个重刑犯,但剧中几个配角抢走了不少的戏份,稀释了整体氛围的沉重感。
而陈思成和郝蕾的表演则要堪称是惊艳了。
一个是离了婚的男人,一个是出轨的少妇,单就是角色的设定就已经满是悬念,而二人不温不火的表演则点活了角色,让原本压抑的剧情走向渐渐有了些许人情味,细细品位倒也满是人世心酸。
再者,影片几处对血腥场景的处理也表现出了导演游刃于当下电影审查体制的一份机警。
每每当任达华举起榔头的时候,我都以为下一个镜头会是血花四溅,怎知晓,压根儿就没见到一丝血水。
这不禁让人对导演的恰到圆滑而拍手叫好。
如若不这样做,恐怕在广电总局那儿又要遭到剪刀待遇了。
该片号称是国内首部犯罪剧情片,虽然有炒作之嫌,不过在当下混乱的电影市场中,这招牌似乎也还不至于吹嘘的太过分。
影片的第二个惊喜,应该要算一众演员的表演了。
任达华的阴冷自不必多说,于他而言,这等角色自是轻车熟路,手到拈来。
而要说表演上最大的惊喜,恐怕要算是陈思成了。
经过娄烨在《春风沉醉的夜晚》中的一番调教,陈思成有如脱胎换骨,在本片中将一个离异男子的复杂心理表演的淋漓尽致,让观者惊喜连连。
当他刚来到潘家镇的东风旅馆,那一身的颓废之气便如同透过银幕一般直向观众袭来,让人下意识地判断出这是一个有过伤的男人。
果不其然,烟不离手的他,看来似乎满是心事。
而对待陌生的房客,言语之间又流露出中年人的老练。
他先是敏锐地判断出任达华是刚刚待满二十年牢狱的重刑犯,尔后又嗅出任此番实属为旧情而来。
接着又再三卖弄表演,努力想让任看到现世的男女情事早已今非昔比。
其目的本是想让任看淡这逝去的感情,谁曾想,一句玩笑话竟激起任的暴烈之气,复仇恶果就此种下。
而张静初所饰演的风情万种的俏丽寡妇,端庄之中又不时流出几分风骚,热情的笑意之中似乎暗藏引诱,又似乎在向陌生男子诉说着自身的寂寞难耐。
也算为影片增添了几分世情味道。
而导演将角色的戏份控制在几分钟的舞蹈之中,则像是一个技艺娴熟的庖丁,适量地添加佐料而又不会夺走主料的味,尝起来自是咸辣适宜,恰到好处。
巍子所饰演的前科犯人,脸色凶狠,和任达华的一番谈话下来,咄咄逼人的气势直压得人透不过气来,仿佛下一秒他叫要拿着短刃叫对头血溅三尺。
而出轨女人的角色则再一次落到郝蕾头上,幸好郝蕾演技精湛,伪装地滴水不漏,直到最后一个镜头,观众才发现含着泪水的“出轨女人”其实是一个唱苦肉计的慈母,角色形象的逆转让观者的情感走向经过了一个不小的起伏,于是这少的可怜的戏份便也被郝蕾的回春妙手演绎的入木三分,让人如品香茗,齿颊留香,回味无穷。
电影的第三个惊喜是导演大胆地选用了非线性叙事,这不仅是导演对自身技法的自信,更是导演对时下观众理解力的自信。
经过《盗梦空间》和《将爱情进行到底》等影片的培养,国内观众对非线性叙事早已是司空见惯,见怪不怪了。
本片的三段情节采取时间上的倒叙,每一段又是空间上的顺叙,悬念把握恰当而又不至于晦涩,这种叙事带来的观影体验,就如同从尾部吃一条鱼,先是尾巴的嫩肉,略微清淡;而接下来的肚膛则渐入佳境,滋味鲜美;最后的鱼头又霸道无比,重口味将观众的感官调到高潮,在辣出一头汗的时候舌尖还要为这滋味大呼痛快。
叙事的独到不仅体现在情节的编排上,导演用心良苦从演员的安排上也将这份叙事功力尽显无遗。
第一段故事主要让四小将撑场,气场显然不足,于是任达华的提前出场则一下子将阴冷的氛围强行带至,气场十足。
中间的第二段则是承上启下的重头戏,大胆启用陈思成可谓是一手妙棋。
而影片最后的第三段则是全片的中枢,有如金庸笔下的七星阵之天枢位置,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选用巍子和郝蕾这两个戏骨搭档,短短几分钟便将言语难尽的纠葛表达的恰如其分,颇有几分大写意之玄妙。
全局看下来,不禁让人怀疑导演是个技艺精湛的棋手。
一盘棋子走下来,牺牲了小卒,却保全了车马炮,取舍得当,拿捏精准,高!
题材的处理、演员的运用、叙事的设置,都各尽妙处,但要论到全片最让我感慨的,皆非以上三者。
最让我唏嘘感慨的,实在是影片中任达华的几次误会。
明明是说者无心的几句言语,却如石子般在任的心中激起千层波澜。
有时候命运恐怕就是这样,明明不应该向着结果的轨迹发展,但恰恰是我们心中的这些个痴嗔、这些个不甘心,让现实发生了逆转。
影片中,站在孟楼和潘家镇路口,面临抉择的任达华,是最让人沉思的地方。
原本应该是选择去孟楼和亲人团聚,不曾想,先是巍子的一番误导,再是陈思成的一番戏言,却蝴蝶效应般改变了任的选择,最终铸成悲剧。
我想,这应该是影片主题“迷途”的又一层含义吧!
电影的最后一个镜头,二老人围桌而坐,满怀期待等候着任达华回来。
而观众早早就知道任的下场,带着结果看发展,自是心酸滋味,难以言说。
诚如导演所言,“每个人都是一个守望者,去守望很多东西,像守望自己的精神家园。
”不要问孰对孰错,在命运的路口,只有选择的权利,只有守望的权利,而没有重头再来的权利。
任达华的锤子不是一直在口袋里吗,怎么跑到黄圣依手上了。关了20年的男人果然脆弱,听风就是雨的。
本来没啥事的,轻易被改变。。
大半夜,以为自己挑了部惊悚片,耐心看完才发现算是剧情片。和大陆同类型片相比是好的,但也不能期望太高。某些细节处理不很恰当,但也多少能接受,整体演技后面几个明显被前半小时那几个拖了后腿
為甚麼一部有張靜初又有郝蕾的電影 居然也可以讓我產生打一星的強烈慾望... 答案就是 實在是太!難!看!了!我看不見電影的一二三段 我只看見了「記憶碎片」「低俗小說」式的東施效顰,简直难看哭了。況且郝蕾发福简直把她当年那些锋利的棱角都磨平了,我不哭一下 怎麼對得起我稀碎稀碎的心?!
后面还是不错的,但是第一段简直太雷了
行不行啊,导演吃SHI去吧。张静初好漂亮……爱上鸟~
还能更难看一点么,任达华干脆去演憨豆得了
国产惊悚 你懂的
我喜欢电影第二段,陈思成和张静初
很多惊喜,看完很沉重
2星给任大叔
让我咋评价呢。。亮点与狗血齐飞啊。。技术还有些可观处,但剧情太弱、立意太低了
编剧导演是一个人,动了一番心思,一个已经放下的人又被世事引上绝路,但是人物的心理动机还不够充分,行为的内在支撑不够
没法看啊
结构还是不错的,层层推进剥茧抽死式,国产惊悚片能拍到这样已经相当好了,关键是你能不能挺过前30分的白痴剧情。。。
这TM的是一个导演拍的吗?
算是渐入佳境却最终也没能进入佳境的片子······PS:张静初真风情,陈思成跳舞真难看,巍子很抢戏,达华深沉太明显,郝蕾好胖,其他都是酱油帝!PPS:你不把他们钉死而是把他们钉昏是要唱儿歌给他们听么?!
伽菲珈而/杰仔 - 玫瑰人生
说教意味太重。电影只成全了一个风情万种的张静初。
一步错步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