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登上舞台的梦想,想要看到自己在舞台上闪耀,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
这一点,谁都不例外。
影片中的女主角米露也是如此。
她坚持了十五年,作为替身,想要成就自己的理想,却一直未能如愿。
但是她依然想要站在属于自己的聚光灯下。
这份坚持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看见的。
幸运的是,她的坚持被那个深爱着自己的男人看到了。
这才是爱情最美好的样子吧。
所有人都以为你轻松舒适,却只有他了解你的坚持,只有他愿意,在你苦苦支撑的时候,为你插上梦的翅膀。
原来这个电影公司是真的存在的!
看完电影看了一下制片人采访居然真的是根据真人亲身经历改编!
可是看完后朋友跟我说最后的结局其实是男主角自己的想象。
但是我却始终觉得这样梦幻而美好的爱情,又一个完美的结局难道不是最好的吗?
所谓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人眼里也能有一千个《梦工厂》。
从这里你是在能找到太多曾经丢失的东西,对爱情的执着,对梦想的坚持,还有不离不弃的守候。
而这一切都发生在一个百年造梦工厂——巴贝斯堡电影工厂,这难道不是假如爱有天意?
当你遇上你的一生挚爱。
却在第二天因无法避免的问题就此分隔。
也许一别便是永别。
你将会怎么做?
你会放弃吗?
你会化不可能为可能吗?
突然间,埃米尔面临同样的问题,他做出了他的决定。
这是1961年夏天的柏林。
德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在巴贝斯堡的电影制片厂正忙得热火朝天。
埃米尔·黑尔贝格(Dennis Mojen)刚退役,他还没有想清楚自己未来的道路,于是他先来到了制片厂当一名群演。
他的哥哥亚历克斯(Ken Duken)是电影厂的一名道具师,也正是他给埃米尔找了这份差事。
但当埃米尔第一次遇见米露(Emilia Schule)时,突然间一切都开始变得与众不同。
她是法国著名女演员碧翠斯·莫莱(Ellenie Salvo Gonzáles)的舞蹈替身。
但是他却因为给片场造成了各种混乱被赶出了制片厂。
尽管他们俩刚开始面临了种种困难和误会,但机缘之下埃米尔和米露还是未经安排的共进了晚餐。
但就算他们俩一拍即合,但有个不得不正视的问题:第二天拍摄就结束了,米露得跟着碧翠斯一起回法国。
埃米尔邀请米露隔天一早见面,并准备带给她一个惊喜。
米露的回答是:peut-être(也许。
)重重阻碍是1961年8月13日。
这一天的柏林和整个德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这一天,柏林墙拔地而起将柏林分成了东西两部分。
米露无法从她在西柏林的酒店去到在东柏林的电影制片厂。
埃米尔和她无法再次相见。
她只得不情愿的回去了巴黎。
在墙建起后的所有的忙碌的日子里,埃米尔抓住了机会,改名换姓化身为德国电影公司的一名执行制片人。
他还想出了一个能再次见到“他”的米露的绝妙的主意。
他背着电影公司的老板贝克(Heiner Lauterbach),悄悄的在制片厂里寻找同伴,帮他一起制作一部碧翠斯无法拒绝的电影。
因为如果她回来了,那么热米露也会跟着她一起来。
正因为“埃及艳后”是碧翠斯梦寐以求的角色,她一口答应了下来。
时光飞逝……到电影正式准备开拍时,已经一整年过去了。
米露和碧翠斯一起回到了柏林。
而这时的米露,已经和男演员奥马尔(Nikolai Kinski)订婚了。
米露有了未婚夫,艾米尔自然是伤心欲绝。
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徒劳了吗?
尤其是他的整个计划还被贝克破坏了。
但是艾米尔绝不能失败,更不能在党的面前,因为党已经将这部电影视为东德树立威望的一个项目。
埃米尔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尽管他没有办法将米露留在身边,但他希望至少能实现米露的梦想,为她在电影中创作一段精彩的舞蹈。
她一生都在为了舞蹈而拼搏。
米露在和艾米尔第一次见面后问过他,“到底哪一种更可怕:是无法实现梦想还是根本没有梦想”。
但是她错了,艾米尔现在有了梦想,而他的梦想便是实现米露的梦想。
关于梦想那时的人们离自由还很遥远,但“梦工场”在德国电影行业的幕后留下了幽默的一笔。
艾米尔充分利用了自己自由的天天性,这也最终造成了很多问题。
他甚至会坐牢。
但他有足够的勇气!
因为他有一个梦想,一个美好的梦想。
对他来说,从最初他便想再次见到米露。
就像主题曲“再见一面”唱的那般。
她是他一生的挚爱。
但事情往往不是像预期的那样发展。
不过,他为自己的梦想而战,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
就像他对米露说的,“爱与梦想,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
尽管身边阻碍重重,但他一直坚信这一点。
埃米尔是我们所有人的榜样。
因为在生活中,我们可以有梦想,我们应该志存高远。
如果我们努力,一切皆有可能。
尽管你可以祈祷梦想的实现,但你还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真正的实现梦想。
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我们为什么需要电影院?
随着国内疫情好转,上海迪士尼宣布于五月十一号以控制入园人流量的方式恢复营业,据悉由于主题乐园的关闭,迪士尼整体运营的损失就高达十亿美元。
迪士尼作为一个造梦的工厂,其所属的乐园给了所有热爱这个童话世界的大小朋友们一个实现梦想的机会。
当我们身处这个造梦工厂中时,心中的那份童真都会被再次唤醒,这里没有生活压力,没有尔虞我诈,只有希望和纯真。
纵然游人皆知这不过是一场梦,但我们还是愿意短暂的入梦,享受那片刻的美好。
电影院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自疫情爆发以来,电影已经离开我们的生活一百多天了,每年令人兴奋的迎接春天的北京电影节也改到了线上展映。
为什么需要电影院?
也许就和迪士尼乐园一样,那是电影邀请所有观众入梦的一个地方,在那个集体观赏的剧场里,透过一抹光影投射在大银幕上,导演为观众打开了一扇通往平行世界的窗,暂时的忘记生活,去体验另一个人的人生,或是追忆一段往事。
当银幕渐黑,场灯打开,观众被拉回了他们所属的现实,人们会带着从电影里获得的感动或是感悟离开影院,继续他们的生活。
即使每每观影的时间只有短暂的两个小时,但是对于沉醉于光影中的我们,亦是幸福的,它不仅关于我们个人的观影体验,也连接着我们的一段段记忆,或欢喜,或悲伤,但那都是我们存在过的证明。
“电影背景的真实性不重要,重要的是坐在电影院,看到影片时的感受,就是最真实的,那才是最重要的。
”这句几乎可以说是所有爱电影的人的共同心声的台词出自于德国电影《梦工厂》,这部于去年上映的作品以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的德国为背景为观众呈现了了一出关于电影的电影。
一个退伍的在德国DEFA电影公司混迹的群演小子为了追求郁郁不得志的给大明星做舞替和助理的姑娘而着手拍摄一部史诗电影《埃及艳后》,这个故事听上去就非常荒谬,但就如片名一样,梦工厂就是造梦的地方。
即使不可思议,但电影就是有这种魔力,它可以让观众在两个小时的梦境当中,暂时停止理性思考,沉浸于光影制造的真实当中,那个观影当下的情感体验,就是最合理的真实。
一封递给电影的情书以“元电影”为创作母题的作品不在少数,阿尔莫多瓦的《痛苦与荣耀》当中借由萨尔瓦多指导的关于童年的影片,主人公在创作的同时也在疗愈着童年因父亲缺席和窘迫生活留下的创伤记忆。
马丁.斯科塞斯指导的《雨果》将镜头对准上个世纪最伟大的电影大师之一乔治.梅里埃,导演通过孩童的视角向法国电影和电影史上有过贡献的导演们表达了自己的敬意。
而更直接的如特吕弗指导的《日以继夜》或是汤姆.迪希罗的《开麦拉狂想曲》则直接讲述着拍片现场的种种。
在《梦工厂》中,导演设定的故事发生地是在德国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隶属于东德的德国电影股份公司。
由于是东德唯一的电影国企,DEFA得以网罗当时东德所有顶尖电影人才,制作了一系列精良的电影作品。
导演在片中加入了很多直接对于电影史的时刻的致敬,比如当女主人公米露跟随大明星碧翠丝回到位于西德的酒店时,当时下着大暴雨,碧翠丝在酒店门口的长廊被记者围着拍照,这颇有点斯坦利.多南导演《雨中曲》的味道。
包括片中角色身份上的对位,米露是碧翠丝舞蹈场景的替身,《雨中曲》当中配音演员凯西是默片女明星琳娜的声替。
再如米露和凯西都属于有才华有理想但没有名气的女演员,而他们最后在片中都通过展现自己的实力获得了认可,米露是通过一支舞蹈,而凯西则是通过展露自己曼妙的声线给观众。
片中另一个有明确电影史指涉的细节是男主埃米尔为米露准备的玫瑰花瓣,这可以直接让人联想到奥逊威尔斯的经典之作《公民凯恩》当中的玫瑰花蕊。
在威尔斯的作品中,玫瑰花蕊代表着童年,代表着未被浮躁的世俗玷污的纯真。
回到《梦工厂》当中,满天飞舞的玫瑰花瓣有两层寓意,其一是埃米尔对于米露浓烈的爱恋,这无关阶级,身份,而是纯粹的爱慕。
另一层则关于电影本身,就如上文提到的那句台词,当埃米尔说出那句“电影里观片时的感受就是最真实的”时,他手里紧握的就是一片玫瑰花瓣,那是我们对于电影最赤诚的激情,就如凯恩对于童年的怀恋,未经世俗的,只关于爱和真实的记忆,从这个角度不难看出《梦工厂》对于《公民凯恩》当中玫瑰花瓣的致敬之意。
埃米尔在片中为了再见到米露而假借公司高层的身份化身为导演波波克曼,张罗拍摄一部史诗片《埃及艳后》,这个片子的选择本身又和电影史形成了直接的互动关系。
回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由于史诗片《宾虚》的大获成功,当时的20世纪福克斯决定趁热推出电影《埃及艳后》。
福克斯为本片请来了曾凭借《三妻艳史》和《彗星美人》连续两年摘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和编剧的约瑟夫.L.曼凯维奇,以及同样两获奥斯卡的传奇女演员伊丽莎白.泰勒担当女主演。
据悉《埃及艳后》在当时的制作成本高达4400万美元,结合通货膨胀到现在来看应该有4亿美元左右,这个成本直到现在都是非常之高的。
但令福克斯没想到的是,虽然该片在隔年的奥斯卡收获了多项提名,但是观众和影评人并不买账,影片的总票房才两千多万,这直接使得福克斯产生巨额的亏损,甚至一度一蹶不振。
因而当毫无拍片经验的菜鸟导演埃米尔决定指导《埃及艳后》时,这其中的调侃和讽刺意味可见一斑,更可笑的是埃米尔的版本竟然意外的受欢迎,尤其是苏联驻扎在东德当局的高层对埃米尔的艺术造诣评价颇高。
这里其实又有另一个历史背景可以加入到本片中,自二战之后,美苏展开了长达四十年的冷战,而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由于古巴导弹危机等地区事端使得双方时刻处于剑拔弩张的事态当中。
美苏在军备,经济等方面展开多领域的竞赛,这也在本片当中借由电影凸显了出来。
相比于好莱坞强大的制片厂体制,苏联始终在这个方面略逊一筹,所以当埃米尔决定拍《埃及艳后》时,对于苏联高层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文化输出和彰显大国形象的机会,他们自然不会放过。
这里同时又有导演对于社会主义本身的讽刺,冒进,集中力量干大事,只顾数字和门面,而不在乎实质上的内容,这也使得即使是菜鸟的埃米尔也能得到领导的青睐,因为领导一也不懂电影,二也不在乎,对于他们而言,有一部史诗片比内容的优劣来的来的重要的多。
除了以上三个比较密切的从文本层面电影史的勾连,片中还有一些小细节值得玩味,比如埃米尔刚到片场时,有一段是有人喊开机,然后有一群女工从一个工厂的大门里灰头土脸的出来,还有说有笑的,这里颇有点致敬卢米埃尔兄弟《工厂的大门》的意味,虽然这里难免有点过度解读,但点滴间能看得出导演的迷影情怀,包括影片象征着爱情主题的音乐《Ein halber Kuss》,开始的旋律总让笔者想起《Star wars》里汉.索罗和莱娅公主的主题音乐,同样是关于最甜蜜的爱情,二者隐约间能感觉到一些勾连。
被冷战阻隔的爱恋当我们回想起关于冷战时期的东西德,似乎爱情都是这场战争当中的陪葬品,就如《冷战》当中的祖拉和维克托,即使相爱,但意识形态的分野终将他们拖入泥潭,一切都化为虚无。
而在《梦工厂》当中,导演也着力于表达冷战背景对于埃米尔和米露之间关系的影响。
从人物身份上来说,埃米尔的背景是刚刚从军队退伍年轻人,作为德国人,自他成年后德国就被分割成了东西德,两种意识形态的冲撞,二战之后集体性的迷茫和对未来的不知方向,使得埃米尔也对自己没有任何的规划和理想抱负,来到电影场工作某种意义上也是在逃避现实,米露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说埃米尔是不属于这里的人。
埃米尔和米露两次关系的进展,都被冷战之下的种种变数阻绝了。
一次是二人在1961年的相识,某一晚二人本来想约第二天一早的私会,但却因美苏局势的突然紧张,以及即将立于东西德之间的柏林墙和阻止了,二人因此错过了结合的机会。
第二次是在1962年7月二人重逢后,一天大雨埃米尔和米露在街边躲雨,被巡逻的哨兵发现埃米尔有双身份而将其逮捕,这使得他们二人第二次错过了关系进展的机会。
二人不仅要面对历史的重重考验,还要面临现实的重压。
虽然颇有些狗血,但是导演还是在片中设置了一组三角恋的关系,第二次米露来到德国拍片时,她已经与演员奥马尔订婚,这给了埃米尔不小的打击。
奥马尔所代表的就是资本主义上层精英的价值意志,他用自己的权力和财富让米露臣服于他,虽然就如《了不起的盖茨比》当中的黛西对布坎南是有感情的,米露虽然并不完全倾心于奥马尔,但却还是对他有一定的依赖。
放在当时的语境里可以理解为是战后一些法国高层的保守派对于德法联盟的反对,由于历史遗留问题,他们选择不与德国合作,但是在冷战的背景下合作是大势所趋,就如埃米尔和米露的爱情,他们最终的结合其实也连接着德法两国的合作的开始。
定位到历史当中,1962年的7月西德总理阿登纳国事访问了法国,会见了戴高乐,之后的两个月,戴高乐回访德国,并阐述了法德结盟的重要意义,而这个时间对应到影片里,米露作为法国的代表来到德国的时间也是1962年的7月,这种对位显然不是巧合,而是导演有意而为之。
缺憾也是一种美浪漫的爱情故事固然令人向往,大团圆的结局也给人心里温暖的抚慰,但本片仍存在着一些遗憾的地方。
比如对于《埃及艳后》这部影片本身,并没有形成文本内外与角色的互动,米露在片中仅承担了一个舞替的角色,虽然她也是饰演埃及艳后,但并没有使戏中戏当中的人物身份及关系和故事中角色产生联系,就如提过的阿尔莫多瓦的《痛苦与荣耀》,片中的戏剧其实就是主人公自身的故事,在创作的本身导演也在解构自己的情感体验,这就使得文本有了更加丰富的解读空间。
而在本片当中,《埃及艳后》更多只是对于电影史的自指以及承担了一定的戏剧意义,这多少有点可惜。
再就是关于米露和埃米尔各自所携带的文化地缘身份上的特殊性,并没有在片中体现更多,导演把本片的冲突和矛盾降维成了简单的年轻男女的追梦故事,这当然也很浪漫和纯粹,但是毕竟两个角色本身携带了他们所属的地域的价值观,如果能让两者更多的冲突也许会更有深度。
其实影片也不是全然没有体现,埃米尔本身个体身份的迷茫是有交待的,但是后来就让渡给简单的恋爱故事了,这个角色自身的矛盾就一带而过了,或者说落回了好莱坞最经典的“爱情拯救一切”的主题立意上,这就把影片的讨论空间搞得我有些窄了。
但无论如何,对于许久未进电影院的我们,《梦工厂》唤醒了我们对于影院的依恋,对于电影的热爱,沉浸在光影当中的感动,即使只有一瞬,也是弥足珍贵的。
致那些在电影院里难忘的回忆,致那些依然爱着这光影的每个你,希望我们能够在电影院重逢。
虽然是老梗,但依然给人很大的启发。
命运其实就是掌握在自己手里,对想要的东西就必须要全力以赴,不然错过了就永远错过了,我们身边有用多少事,就是因为自己的不在意,错过了无数美好的东西。
也让我看到了爱就是成全对方,让爱的人生命中不留遗憾,只有爱的人绽放光彩,我们的付出才有价值,而不是因爱去绑架对方的自由扼杀对方的梦想。
我很喜欢这部影片,也推荐给大家。
出了电影院,只觉得这是一个太过甜腻的爱情片,但是现在坐在家里回想起来却发觉,这样的“过度甜腻”竟是有迹可循。
其实这是一个俄罗斯套娃般的故事。
为了再见到自己心爱的女人一眼,埃米尔愿意为了她开启一个自己都没有把握完成的电影任务。
这其中定然都是一番风顺吗?
想必不会。
在爷爷的叙述中,那些挫败,那些失望都被轻而易举地一笔带过。
鼓励孙子追求心上人的故事哪里需要那么多的跌宕呢?
而这一切到了一个浪漫到无可救药的导演手里再一次地被镀上了一层如梦如幻的甜蜜。
那些在爷爷的故事中被一笔带过的失望和挫败,似乎都变成了两人相爱的证据。
那些无奈的相思,平淡的日常,幻化成一次又一次对爱的奋不顾身。
你看到的所有的甜腻,那还是一个如梦幻般的亦真亦幻的世界。
我甚至觉得这是导演对自己的一种补偿,一种对曾经失去的不甘心。
所有的甜腻背后都隐藏着一段段心酸和悲痛。
只是有些人选择用甜腻来掩盖和粉饰那些伤口。
但是这些真真假假,除了自己谁又知道?
而那些留给别人看的甜腻,何必再去追求那些真假。
只当作是梦一场,也不算负了导演的一片苦心,一份真情。
没有想到在一部爱情电影里,竟然被女主角的一句“一个永远不会实现的梦想,和从来没有梦想,到底那个更可悲”戳中内心。
很难想象女主角为了更接近自己的梦想,当了15年的舞替。
而似乎没有梦想的男主角却在一见倾心之后找到了自己的梦想:帮助自己心爱的女人完成她的梦想,即使最终可能得不到她。
听起来就莫名心酸,但是将你的梦想变成我的,这样美好的爱情,谁又能说自己一点也不心动向往呢?
最美的爱情就是将你的梦想变成我的使命!
1961年夏, 艾米尔·黑尔贝格刚刚从军队退役复员。
他来 到了位于巴伯斯贝格的DEFA电影公司:这是一个充斥着无尽的魔幻感和极富创造性的乐观主义的地方。
在一扇巨大的拱门后面,他看到了历史悠久的被称为“梦工厂”的电影公司。
他的哥哥亚亚历山大在这家公司的置景组工作, 他给艾米尔谋到了一份差事。
虽然艾米尔对电影行业知之 甚少,但因为他还没有任何对未来的规划,便勉强接下了 差事。
然而,当他为一部电影做群演时,他遇见了一位名 叫米露的法国舞者,一切开始发生变化......米露是法国知名电影明星碧翠斯·莫莱的舞蹈替身。
艾米尔被她美丽的外貌和惊人的舞姿所折服,对她一见钟情。
几次三番的尝试之后,艾米尔终于和米露共进了一次临时起意的晚餐。
不幸的是,米露第二天就必须回法国,于是艾米尔准备在第二天清晨给米露一个惊喜。
艾米尔通宵为米露打造了一个梦幻般的舞蹈的舞台。
第二天早上,当米露试图从位于西柏林的酒店前往巴伯斯贝格的时候,边境被关闭了,没有任何人可以通过。
这天便是1961年的8月13日,柏林墙筑起的日子。
米露只能登上返回法国的飞机。
米露远在她的家乡法国,似乎再也无法见到艾米尔。
而艾米尔作为一名率性奔放热血青年,他不愿这么快放弃。
他抓住机会,摇身一变成了一名导演。
他为了能再次见到米露,制定了一套疯狂又危险的计划——艾米尔决定制作一部让碧翠斯无法拒绝的电影。
而他的计划奏效了,因为这位女神根本无法抗拒在《埃及艳后》中担纲主演的提议。
一年过去了,电影准备在巴伯斯贝格开机。
但谁都没有预料到的是,米露已经和法国男演员奥马尔订婚了。
艾米尔悲伤又绝望,他的计划注定失败吗?
摆在他面前的阻碍重重:一个处于混乱之中的电影公司、一个固执专政的公司老板、一次疯狂的电影拍摄、还有最令人担忧的是,他完全混乱的情绪。
他应该继续为爱拼搏吗?
每想到我这种业余观众有一天会专门发影评,更没想到的是我不是出于对系列电影的喜爱有感而发,而是出于这个电影过于垃圾的气愤。
仅为个人业余观点,算是碎碎念。
接受友好讨论,我知道看这类电影时候陪伴的人和心情都很重要。
所以有人觉得好笑浪漫我都明白。
这部电影对我来说槽点太多了...甚至有点不知道从哪里开始。
大概五六个星期以前就把这个片加进了想看清单,最近真的想看点无脑爱情剧,集中搜了95-10的爱情喜剧。
尽管每一部都很烂俗 但是看到后来我都快乐的不行。
我对爱情片要求不高,剧情不用太跌宕起伏,只要让我磕到男女主就行。
这部剧演员肯杜肯放在第一个 我理所当然的以为他是男主,出于7.5分的信任 我打开了它,看了三四分钟我才发现肯杜肯就是个小配角。
虽然这男主真的真的和我看过所有德剧的德国军官演员都有点神似...我还是忍住了关掉的冲动。
这一忍就酿成了大错。
先说说人物性格的塑造吧,总结来说就是人物很薄弱,和简介里一摸一样,一个舞者 非常爱舞蹈(除了脚破了+一直当替身中外还真没看出来哪里爱) 女主最开始比中指应该有点不信命不想就此放弃的泼辣大女主意思吧?
最后一点都没体现出她有这种性格来 比中指好像就放了个屁臭了观众完全没感觉。
一个临时演员非常爱舞者(其他性格基本没有 因为编剧的缘故显得男主有点蠢 有点中二 但是并没有其他塑造)。
然后就是电影的主线,通过拍电影追求爱情,这是什么玩意儿?
那个准备过程仿佛一坨屎...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情节仿佛都和别的格格不入,仿佛都在说废话,前期准备讲了一大段,实在没看出男主多热爱电影,也没看出什么其他的目的,就在拍流水账,拍的还不合理。
后面女主出来,好家伙终于到下个阶段了 开拍导演在镜头前面乱跑,拍摄的剧情不知道在讲啥,反正又是段流水账,(我猜本来是想表达男主应该在这期间找到了自己对电影的热爱和执着,逐渐成长起来,知道怎么去拍摄,要拍摄一个关于舞者的电影遵从内心。
)终于到了男主身份被发现,好家伙高潮到了!
草草带过,男女主情感终于明确了,但最大的感觉就没多大发展,主要还是情感线没拍明确,男女主内心的挣扎等啥啥都没拍出来,到这直接更拉了。
倒是体现出剧组人对导演不知道为什么那么忠诚。
最后电影拍成了,女主又毫无疑问的留下了。
好家伙这也太俗了,俗的一点高光时刻都没有。
一堆烂屎 无法和7.5的高分相配。
好家伙全片的唯一能看的下去的居然是柏林墙和对东德当时情况的反思和暗讽。
我就知道 ,我就知道德国人拍不出爱情片,德国人一说战争战后那简直轻轻松松八十分,一谈情感,努力20年也还没及格。
这电影拍的是什么东西啊?
感情线一句带过,电影拍摄半句带过,男主成长没有,女主坚持追求梦想没有。
我不知道大家是怎么给出4分的高分的。
我甚至最后半小时又仔仔细细看了一遍评论我总感觉最后有什么强行升华把电影的分拉上来了。
最后nmd我又浪费两个小时 最后气愤的打出一星评价。
有八位愤怒老哥和我所见略同。
很久以前,我们坐进电影院里是为了逃离喧嚣的生活,繁杂的日常琐碎。
但渐渐地电影似乎失去了这项功能,越来越多的科技包装3D,IMAX,大场面的打斗,拿着老梗硬逼着你笑的尴尬让电影似乎再也不如原先那样纯粹。
其实与其说这是一部爱情电影,倒不如说这是导演接着男主角在和观众做一次交流,一次关于电影的交流。
正如主角“埃米尔”说的:“在电影院里只有你随着影片喷薄而出的情感,才是真正真实的,才是电影之为电影的真谛“。
而在《梦工厂》我找回了这份消失已久的纯粹。
只是为了截图出来的美女看得。电影是哇哦级别的烂。
太蠢了
竟然有那么一两个镜头是有的惊悚的,但依然是毫无营养的烂片,开心。
哇哦 !
哇哦,主题好凌乱。哇哦,怎么会这么难看。哇哦,怎么抄都抄不好。哇哦,导演怎么什么都想要。哇哦,不是元素越多越好。哇哦,用力过猛看的脑子抽。哇哦,洗洗睡了。
im rly not in the mood for whatever crap this is. miss dzyn so f much TT the crushing weight of missing gna cause me to explode hehehe (fyi its not a rational one, like, its kinda a neurological response
无聊秀。
仅有个简陋的框架,还是玩剩下的劣质老梗,哇哦你个头啊,哇你妹。
基本上就是看着各种换装秀play的女主用浮夸的表现和如同冷淡性无能的男主打各种擦边球,非常脑残的巫术类剧情,后半段洗脑有点儿不适,对女主这种颜有感或bbw与milf爱好者可以一看
"You can call me V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