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这部片子是什么青春疼痛文学的,可能没有看懂成年人的世界或者说片子的后半部。
如果前半部分是青春的洒脱、酷、帅,那后半部就是为这些埋单的成人世界。
这部片子感觉既浪漫又残酷,时不时还有生活中的搞笑,或被生活幽了一默。
片子里有很多线索,或者说有很多元素,讨论了很多的问题。
如果前半部分是一副画,那后半部分就是扒开这些酷帅洒脱背后的代价。
尹正那个角色,就像很多小镇青年当中会有的,他们表面看起来很风光,有很多兄弟,为人讲义气,做事看起来很飒,活的很酷炫的样子,例如他们组车队,他们开酒吧,他们认识大人物。
但是成就这些人物特色背后的是什么呢?
这一切可能就要从他喝醉了在海里游泳不幸去世说起。
他背后的一切都被抖落了出来。
他去借高利贷买车,开酒吧,不仅用自己的,还用妹妹,兄弟的。
他并没有像外表看起来那样令人喜欢或欣赏了。
我不知道我的理解对不对,感觉蕴含的一个道理就是,人长大的过程就是不断失去偶像的过程,就好像是不断看清这个世界,都来不及失望然后去做自己的英雄主义。
第一个,就像男主的爸爸,在他没回来之前对他满怀期待,但是发现他有了新的豹纹阿姨,他也有生活的苟且,男主或许对他爸爸是失望的,但还是爱着他爸爸。
第二个让他生活有波澜的就是女主的哥哥,但是随着女主哥哥的去世,背后的不那么光鲜也浮出了水面。
第三个就是黄晓明那个角色,当时他是酒吧上的大人物,是女主哥哥口中敬仰的什么什么哥,上通天下通地的人,但是当事情出来之后,男主费尽万难找到他之后,发现他不过是给广州塔修塔的人,当男主质问他的时候,他却怪起了男主的不懂事,称那只是成年人的应酬,别太当真。
这是他靠近第三个光鲜的人背后的失望。
第四个就是他的偶像,他年少时骑车一直听着那个偶像的歌,把他当作他的精神领袖,但是他的偶像却在演唱会上用替身,而这个替身就是他。
当有人问要不要去见一下他替身的时候,他只是说了句不用了。
这是他的第四次失望吧。
难道成长就是一个不断失去偶像,或者不断看清生活本质的过程,是吗?
是的。
成长就是这么的真实,不狗血不鸡汤。
这个世界仿佛一切都在撕掉伪装给他看,他或许会失望,他没有去抗争,只是接受,解决这些问题,看,多么像我们成年人的世界,已经不会哭爹喊娘了,更多的只是默默接受,寻找办法,怎么去解决这些问题。
他没有沮丧,没有妥协,没有豪情万丈,而是默默坚守自己对爱的执着,去做自己的英雄主义,没有被打倒,但也不煽情,就是这样去做就好了。
虽然也有友情的背叛,别人的嫉妒,父亲有了新家感情的落寞,但这只是人生中的轻描淡写,它存在,但不值得大书特书。
几次,都以为女主在大城市,会不会被花花世界迷花了眼,但是最终令人温暖的是,他们的感情没有变,他们都在为彼此着想。
最终,演绎了一场现代版的“麦琪的礼物”。
整部片子哪是什么青春文学,明明是一处现实主义世界。
只是假借了青春的洒脱或温情的笔调,来温暖现实的成人世界,让这个成人世界不至于那么残酷或悲剧主义。
全片感觉都是一副写实主义,唯有结尾,导演还是非常温情的,让女主没有被花花世界带走,还是让她最终跟爱他的男主在一起了。
如果现实,会这个样子吗?
她来到大城市里,没有经历蜕变,过了这么多年,还能如年少时一样纯情吗?
我不知道,或许吧。
这个电影感觉就是一个“反着的夹心饼干”,正常的夹心饼干是两面糙的中间夹甜的;而四海这枚夹心饼干是,两头是甜的中间是糙的。
在这个片子里,我看到了韩寒的成长,我是一个80后,当时是看着韩寒的萌芽长大的,我们对他有很深的感情,就像他当时结婚的时候,我感叹我的偶像都结婚了,我们不再年轻了;当他有小孩的时候,哇,韩寒都当爸了,我们都要为人父母了。
我看到了他这么些年的成长,这绝不是他以往电影的重复,在这部电影里,我看到了他的成长。
感觉他也真切的活着,感受着这个世界,看透生活的本质,虽然有点丧,但是依然热爱着。
1. 阿耀的《麦琪的礼物》 —— 阿耀跟周氏兄妹俩深夜聊完,晚上睡下,枕边的书名字是《麦琪的礼物》,也是这个电影最后结局的隐喻… (麦琪的礼物讲的是一对穷困的年轻夫妇忍痛割爱互赠圣诞礼物的故事)。
2. 周欢歌的石头船与现实的巨轮 - 夜店所在的位置是海边一个水泥轮船,在里面有周欢歌的夜店与车队的理想,整艘船也是他的面子,他带来这个水泥面子,而最后的最后,他是被现实的巨轮带走了,一切都是浪花的泡沫,挖掘机摧毁着水泥轮船,一切也像从未发生过。
3. 周欢歌的T恤 - Celine与Dior,呼应他最爱的就是“面子”,大牌logo T。
4. 小情侣不知道门卡怎么刷,于是进不去房间,而理想的房间就在门后 - 认知的局限导致无法开启理想的大门。
5. 广州的街景 - 精英现代的珠江新城与破旧的老群楼,冲突又同时存在,还有特别容易迷路的地下通道,巨大的对比反差,似乎融入了又没有,似乎被忽视,又被需要…6. 拥有Power的两股力量代表冯绍峰和王彦霖的对峙,最后获胜的是付钱的那方。
7. 摩托车旋转 - “从这么转到那么转 ,你肯定没办法很快适应”,每一场表演,最后都会去吐,到最后阿耀也还是没有真正找到适应的方法。
8. 欢颂讲大城市楼宇之间的风就像在南澳岛的时候一样,但其实真的不一样…—————感谢大家的补充,补在下面:9. Showta哥的出场模仿《了不起的盖茨比》 —— 塑料棍子10. 理想房间的门牌号是211 —— 柠檬11. 英文片名是 Only Fools Rush In —— leithaedan;电影原来的英文名叫leek,中文叫年轻的故事 —— leo;Leek的中文是韭菜 —— 小红狐狸12. 痛仰乐队的《无法离地的飞行》翻唱于《welcome home》,四海为家 —— ggggposophyla
要是让我用一句话总结这部电影,那就是“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
听着很文艺是吧?
但是当我走进电影院,放弃了易烊千玺选择了《四海》之后,我后悔了!
先讲一件与这个电影有丁点联系的故事。
电影散场之后,我和我哥看到路边的柱子上写着“一虎百赢”,我就问我哥“这个用一句流行的话怎么说?
”“啊?
”我哥迟疑了一下,还没等他回答我就按捺不住了。
“这个应该是‘一呼百应’的谐音梗,流行的话就是‘大力出奇迹’…”够尴尬吗?
你们不觉得尴尬的话,尴尬的就是我了。
这就是《四海》后半段带给我的感受。
我其实挺喜欢谐音梗的,省事直接。
《四海》里的几个谐音梗也并不会影响大局。
无论是“无人要、无人疼、无人爱”,还是“修塔哥”我都觉得挺有意思的(虽然谐音梗是一种偷懒行为)。
在我眼里,《四海》最失败的地方是两位主演谈恋爱。
我挺喜欢刘浩存演的《送你一朵小红花》,也挺喜欢刘昊然演的《一点就到家》,可是这俩人凑在一部电影谈恋爱就是一句话“玩儿尬的是吧”?
难道是写这个本子的人很久没谈恋爱了?
这些语气词加的,真叫一个“哦啊啊哦啊”。
还有一个想吐槽的地方就是第一场医院的戏,单独拿出来我觉的会是一个不错的小品,但是放在电影里我不太能接受。
当然这部电影的前半段还是挺好的,沈腾和尹正两个大佬加持着,笑点很足。
黄晓明那个出场,应该是致敬《了不起的盖茨比》,我觉的还ok。
剧情啥的,也就不盘点了,我刚开始已经用一句话概括了。
估计今年可能会火的会是手带竹蜻蜓拍照,和抓螃蟹吧!
两分全给刘昊然 不是他简直看不下去,告诉他以后别接烂本了刘浩存,角色都在大城市找不到工作四处碰壁了,还在那演大小姐的样子还端着干啥呢?
85.6块rnm退钱!!
(本来是不写影评的人,大过年的被诈骗进影院实在不吐不快,居然要140字,我我多说点吧。
)好看的只有前半个小时,后面就是青春伤痛文学,是我上小学的妹妹都不愿意看那种小说的程度。
升腾只能说是客串,10几分钟吧,莫名其妙的来莫名其妙的走,走之后笑点戛然而止,剧情和人物塑造太过生硬,想要在十几分钟营造了一个又会点英语又是渣男又是好父亲还留钱,是我实在看不懂,只能说是艺术加工的人物不符合常理。
尹正和他俩小弟,有个背叛他们给警察卖信息,动机??
就是不服刘昊然?
嫉妒?
那干嘛后来还去广州?
不想再回忆,晦气!
然后刘浩存,这个电影不好看的原因,剧情占5成你的演技占5成。
不是所有角色的所有时候都需要你瞪大眼晴装无辜的。
这是我去影院给你花钱的第一部电影,不想多说不想评价,以后绝对不可能为你花钱。
与哥哥一起去的,影院亮灯的那一刻,我那沉默一整个影片的哥哥说了一句“md 什么看电影”出来说“不是韩寒的水平啊”
这部电影就像开心麻花的小品,前半部分靠着包袱和夸张的表演还是能逗乐观众,勉强完成自己作为贺岁片的合家欢的任务;后半部分就开始摆烂,不同的是,前者是开始强行煽情,而后者作为电影,则是烂在人物塑造和剧情。
由于前半部分喜剧效果的需要,剧情中的人物行为逻辑混乱,人物形象单薄,一部剧看下来令我印象最深的竟然是“修塔哥”,有此可见人物塑造的失败。
剧情方面,几条线都不怎么样,这种韩寒式疼痛青春文学放在电影里,显得突兀和尴尬,看不到电影角色的成长过程,就是飙车,飙车,还是**的飙车,为了飙车而飙车。
在演员方面,就中规中矩,没有任何惊喜的突破。
沈腾尹正负责搞笑,刘浩存负责颜值,刘昊然负责耍帅,其他人负责当好工具人。
这部电影是不建议看的,如果就想着图一乐去看看,那看到一半就可以离场了,冲着沈腾去的话,主演虽然有沈腾,但也就前半部分出现,后面就再漏过一次脸,看到一半也可以离场了。
四海 (2022)5.32022 / 中国大陆 / 喜剧 动作 爱情 / 韩寒 / 刘昊然 刘浩存
个人观影随笔,非正经影评这两天看了几部国产电影,把我给恶心的,一部比一部重口味,我的妈呀,我真TMD想骂娘,拍的都是些什么鬼玩意儿?
你们拍完自己看吗?
啊?
自己能不能先恶心几遍,没那么恶心了再拿出来?
以往看这些电影,我总是能找到一些借口劝自己,总是能找到一些锅,导演一定有他的苦衷,可NMD我实在是编不下去了,真没法洗!
先说最让我恶心的是演员,这个女主角,演的NM什么鬼东西?
嗲声嗲气的,从《一秒钟》开始,开口就出戏,开口就出戏,到这一部变本加厉,台词本来就够恶心了,再叠一层恶心的buff,我真的是全程强压着怒火看完,一边看一边劝自己要冷静冷静冷静,冷静NM啊冷静,急救包都不够用了,闪着大眼睛,是不是以为自己很萌?
角色本来挺单纯的人设,拍出来一股子绿茶味,你们能不能找个配音演员给她安排一下?
还有我想说,刘浩存只适合在无声片时代去当演员,真的演的叫人绝望,刘昊然马马虎虎,这个演员演什么都是一个样子,可塑性太弱,从《唐人街探案》系列到《我和我的祖国》《妖猫传》,除了口吃以外,你们能看得出来区别吗?
好吧,这还是可以忍受的,毕竟角色就是为他量身定制的,但我想说韩导演,你这些个台词像正常人说的话吗?
我就问问你,哪个正常人像电影里这么讲话,别跟我说电影是需要戏剧化艺术化处理,抱歉,我看不出来您的这部电影有什么地方是高于生活的艺术还是戏剧!
最后,韩寒导演,真的别拍了,您写写小说,发发微博挣点良心钱挺好的,花钱看您的电影,还弄的观众们很不开心,我不是在教您做事,但看您的电影真的有一种被诈骗的感觉,您觉得合适吗?
我不是多喜欢沈腾,但您海报里放的位置,真的有误导到我了,我能想象那些因为沈腾而冲进电影院的人,是有多失望,还有两位客串的大佬,万梓良和陈小春先生,不知道他们自己看完自己客串的角色是什么感觉,估计就跟您客串叫兽里的白龙马一样尴尬吧!
要是我,估计手机已经砸了,你已经永久躺在了我的黑名单里了!
拜拜啦您嘞!
以上都是我最真实的感受,没有跟风尬黑,我心里怎么想的就怎么说,杠精们请对号入座,还有,首先我自己也是一个摩托车爱好者,当看到片中角色骑着川崎仿赛在泥地里驰聘时,真的有点崩不住了,就这么糊弄啊?
还有那台宝马 RnineT放到水里,太违和了,您这是在干嘛呢?
很多东西我觉得都不是在服务剧情,就是生拉硬套,给电影加料,结果呢?
一堆shit!
以后看到您的电影我真是得避避坑了,开心麻花至少还是个加长版的小品,单看笑点还有点东西,恕我水平不行,您的这些电影我啥也看不到?
一切就是大型虚假的自我感动现场!
每个人都深藏秘密。
从欢歌死亡开始,秘密被一个一个揭开并撕碎,任凭海风怎么吹,吹来他们讯息,听不到还有像小团伙骑车地私人沟通方式,听到了的不属于便是不属于。
看完我一直奇怪阿耀和 欢颂 在海边对话目标时候,风都吹得头发飞舞飘扬,却没听见风声。
以及,在隧道里,阿耀描述翻石头抓螃蟹,也没有隧道轰鸣; 欢颂站海边看着小渔排飘荡;到结尾,飞跃空中风无声停止。
和摩托车比赛,轰鸣、自由、漂移,形成对立。
一切是阿耀做的一个梦吧。
他看着海边乱石堆,突发奇想去翻遍了所有石头,边翻边想摩托车比赛要怎么赢,一直到快通向海里,才回过头看,海风拨弄着她头发,气鼓鼓地脸倒是最清楚了,裤子也被摔破了一个洞,大声喊着「阿耀,你还有什么要对我说的吗」,「对不起,欢颂,我应该留在你身边」。
可是在广州送项链,又有火车轰隆呲呲刹车声,掩盖了少男少女对爱朦胧表达。
一切都像虚实、迷幻、无常。
大概,欢颂是真的离开码头那一个。
她目标里没有哥哥也没有阿耀,甚至都没有任何人,是对孩童记忆眷恋,念旧都是异乡人写的,不离开怎么追逐到那丝丝缕缕羁绊了?
不离开怎么知道家乡雪好看?
回到电影本身,要是不拍广州部分,该多么好。
城乡结合部里人与物,摩托车都没有办法开进去,结婚不结婚是个问题,女人要和男人喝酒。
这些部分表达是必然的,人总是需要成长,去经历,去试探,才能证明和知道,酒店含早是怎么回事。
隔了一个门,钥匙还在手上,注定错过了房间里面是想象中家的味道。
想象的美好大概要停在想象才美好吧。
当然要走出去啊。
可里面人物偏偏好像都没有「回头路」。
故事以摩托比赛为噱头,父亲又一次跑路为引子,少男们早被警察盯上,少女餐馆门口没有办法表演摩托特技,广州大人物不是风云是天上池中物罢了,借款的和警察对抗后同车同桌。
纵身跳海,身死无法逾越地海怪。
为心上人还债,心上人为什么要领这份情?
一切都没有是在变好,一切都没有办法妥协。
继续让少男少女对抗什么呢?
可是没有什么是相对错的。
电影配乐有用到万能青年旅店《山雀》,电影《阳光普照》的插曲《太阳》。
歌词中唱有「仓皇、无告、不回的河流」,电影演的是「生命有裂缝,阳光才能照进来」。
我觉得暴青的歌《年轻的朋友你要去向哪》「人生本就是一条孤独路, 一路平凡遥远一路痛苦。
」更适合这部电影。
在没有答案时候。
许倬云先生说的「就向前走,不败不馁,往里走,安顿自己。
只有失望的人,只有无可奈何之人,才会想日子为什么过。
」至少他们感受伤痛之前,是幸福着。
在此之后呢,年轻的朋友你要去向哪?
四海里,还在远航会归来的人,都有不一样答案,四海漂泊,四海为家,走得越远越不孤独才对!
《四海》并没有他们说的不好。
我亦不觉得有那么好。
主演演技没有跟着人物成长起伏,对人物情绪只剩一股劲儿,涣散掉复杂地情感交织。
立意方面,譬如女观众能不能代入,我猜测也不能,现在的少女不太能不明白「不含早」的意思。
但我喜欢那些人物构建,韩寒一如既往地少年感,动机纯粹与思想通透,那些人坚韧地目光与迷茫地站姿,在事物过时却观点新鲜地矛盾下,总能脑补一下自己好似参与的部分。
广州部分的女主,一系列场景符号化痕迹明显,特技摩托车出现让动机刻意。
总体价值走向是服务剧情,表达缺乏想象力和律动感,比如毕赣拍远航,会有一个戴着桶的少年突然闯入。
也不是说没有诗意,像阿耀与欢颂海边对话,两人各说各的各演各的,台词是正确的,某种割裂感让人陷入迷幻,有力量直击主旨情绪。
这般矛盾地恰如其分,倒也是年轻人对去向哪地状态。
但总觉得有更好的方式或释然地理解,又回忆起自己的经验,年轻时不都是这样的?
陷入了深思。
后会无期、乘风破浪、飞驰人生、四海。
都点题在路上的感觉。
为什么这一次不是四个字?
我猜原名叫四海歌颂吧,因为歌、颂不在了,所以叫四海了吧。
年轻的朋友你要去向哪?
四海后面是不能接人名的哦,去多远都别忘了回家,尽管还在问哪里是你的家,在此之前多想想,你应该自己去寻找答案,尽量不要和另一个人去抓螃蟹时,自己走得太远太远了。
喜欢四海的人是站在散文诗一样的文学意蕴上来欣赏的,浅显或没那么浅显的意象表达,直白如欧亨利《麦琪的礼物》,隐晦若聊天最后总以火车喧嚣掩盖到听不清对方说话,欢歌被浓雾中巨轮的浪花吞噬,象征他卷入命运的漩涡,欢颂骑着阿耀的摩托车淹入珠江江水,象征青春里那些爱情无疾而终、那些重要的人从此隐入人海。
值得一提的是欢颂醒来后也没打开211的门,门后那个她理想中的房间就此远去,电影如此细节。
再回头想这部电影,海风轻拂迎面,海浪轻打拍岸,那些浪漫和热情都揉碎在悲叹之中。
若非说是春节档不能BE,有刘浩存就一定不看,实在是对电影这一艺术创作的不尊。
城市里的草根大多都无出路,现在的年纪,我宁可看点现实,谁让我喜欢青春伤痛文学呢?
看完了,两星给沈腾。
这确实不是一部适合摩友去看或者拍给摩友看的一部片子,因为他就不是拍给我们看的。
前期的大肆宣传摩托车部分,完全是在欺骗观众啊。
想起了李成儒老师的那句话,“如坐针毡,如芒刺背,如鲠在喉”。
沈腾部分还是不错的,不愧是搞笑担当,只可惜戏份太少,尹正也是自带bgm的男人,请的替身演员的动作还是很到位的,都是专业车手,导演各种谐音梗玩的也是溜(虽然很无聊),男女对手戏部分尴尬到能抠出三室一厅,女主的演技就像白开水,毫无波澜,总是一副人畜无害的样子,刘浩存的演技确实拉胯,看到她只想快进。
片中所展现的摩托车文化完全就是九十年代的机车少年,飙车、赌博、黄毛、耍帅,根本不符合现代的机车文化,同行观影的朋友在快看完时说了一句“这感觉像是一部禁摩宣传片啊”,恭喜导演又为禁摩贡献了一份力量,对于不了解摩托车和本来就对摩托车有偏见的人群来说,可能以后更不认同摩托车文化了。
最后,想看这部片子的摩友还是去看《长津湖》、《狙击手》吧,我帮你们省了40块钱,不用谢我!
(ps:双缸s1000rr着实有点侮辱智商了,好歹你焊两根假的排气上去也可以啊)
影片开头是阿耀和父亲的相认,但并不是我们预想的感动剧情,阔别多年的父亲竟然认错了自己的儿子,可以看出沈腾扮演的父亲在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是没有尽到父亲的责任的。
不同于父亲在大众心中的光辉形象,阿耀的父亲是一个满嘴谎话连儿子都欺骗的人,请儿子吃饭躲在一边不结账,送儿子的手表是假的,在和阿耀作最后告别时塞给他三万块钱满怀歉意地说本来能给他更多的,结果讽刺的是父亲逐渐远去的背影里,屁股兜里还塞着厚厚两沓钞票。
唯一的真话可能就是劝告阿耀别活成跟他一样的人罢。
电影里阿耀的枕头下出现的第一本书是小王子,暗示了阿耀最初的内心世界,遇到周欢歌和周欢颂前他和老年痴呆的奶奶相依为命,没有其他亲人也没有朋友,可想而知他的内心是多么的孤独。
机缘巧合认识周欢歌后,他加入了车队,成了一名“车手”,有热爱的事可做,收获了兄弟朋友,能和喜欢的姑娘相处相伴,所有的一切似乎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电影前半段长达一个小时的无所事事里是几乎没有主线剧情的,穿插了不少幽默段子。
故事的转折是周欢歌的溺亡,大雾中突然出现的巨轮就像沉重的生活现实掀起巨浪搅动漩涡,几个讨论理想的年轻人或被吸入海底,或晕头转向,或狼狈逃窜。
生活自此发生巨变急转直下。
阿耀在和职业车手的较量中一败涂地,自以为是朋友其实是背信弃义的二五仔,危险驾驶落入警方布控又强行闯卡,准大舅哥以自己的名义借了6万高利贷,喜欢的女生背上了几十万的负债,所有的沉重现实让他觉得再没有东西可以失去,他抱着最后的希望带着自己喜欢的姑娘去了广州找showta哥试图解决问题,结果却连自己的摩托车都失去了。
阿耀和欢颂被迫在广州打工,一个继续做服务员,一个在游乐园玩摩托特技。
现实生活中两个年轻人肯定会被湮没在这个城市人群里,有人苛责剧情脱离现实,但是韩寒决定给他们最后的希望,超越一般现实的可能给了阿耀飞跃珠江改写人生的机会。
阿耀枕头下的第二本书《麦琪的礼物》暗示了结局,两个主角送给对方的礼物都落空,他们一个怕水一个怕火,结果欢颂遇到肇事掉进了珠江,阿耀跃过珠江却落入了火海。
韩寒说这是一部看着热闹,但挺孤单的电影,他尝试给它包裹了很多动作和喜剧的糖衣,它也许会让你欢笑很多次,可最终,它是惆怅忧伤的。
《四海》不是我们预想的小镇青年追梦的故事。
不是所有的故事都喜剧收尾,不是所有的生活都充满希望,电影前半部分给小镇青年的生活蒙上了一层诙谐轻松的滤镜,但是后半部分直接扯去了文艺喜剧的外衣,残酷地暴露出底层小人物的悲剧以及现实的无力感。
抛开剧情,现实生活中我们肯定多少见过飙摩托车的鬼火少年,见过没好好读书只能端盘子端碗的服务员小妹,他们肯定也都做过自己认知范围内的努力罢。
发现没有?
离现实远一点,生活都能像电影华彩一样浪漫,但身在其中,我们的努力在更高层次的人看来也会哑然失笑罢。
宏大叙事背景下,是难以把握个人悲欢离合的,有多少人愿意花时间去了解他们的人生?
又有谁愿意费笔墨去讲他们的故事呢?
阿耀有剧情给他一个万众瞩目一飞冲天的机会,大多数普通人都像被一只看不见的手推着向前走,路过一扇又一扇打不开的门,直至终点。
多少人年少时觉得自己人生会纵横四海,可后来发现只能四海漂泊,多少人年少时觉得人生会像影剧一样在最后有终曲奏响大幕落下掌声响起,可现实里,小人物的故事又有谁会投来匆匆一瞥呢?
只是不相信这样简单的结局,只是怀疑起自己无悔的心情,一切沸腾的感情,都将沉淀为清澈的空气。
—— 片尾曲《逝》电影上映几天,发现四海的风评几乎是两个极端,要么觉得韩寒才华在线,要么黑得一文不值。
我是觉得一部电影,要批评是可以的,但是不能无脑批评,好多骂电影的点说是弱智真的不为过。
欣赏好电影是有门槛的,这里的门槛不是说能不能买得起电影票,而是个人的学识、内涵、双商。
基本上所有高级的东西都是需要跨过门槛才能够得到的,就好比音乐,现在不少人随便套用个1645和弦套路就开始写歌了,然后有一帮人天天把口水歌奉若至宝。
你让这些写口水歌的人改编个爵士他不会编,你让这些听口水歌的人听听稍有不同的音乐风格他也听不懂,而且这些人总会把一句话挂在嘴上:你可以不喜欢,但是你得允许别人喜欢你不喜欢的东西。
然后闭着眼睛对所有他们听不懂的玩不了的东西瞎几把评价。
回归到电影,同样一部电影,有的人看了毫无感觉,有的人看了潸然泪下,同样的电影情节,有的人看了嘿嘿一笑,有的人看到了背后对现实巨大的讽刺,有的人一辈子只能看懂无脑喜剧,有的人能在隐藏剧情里发现宝藏。
所以,没有一定的知识、阅历、思想,对有的电影是无法理解和共情的。
我在豆瓣写的第二篇影评是为四海写的,不是非要论证四海有多好,作为一部电影它是有缺点的。
只是因为这部电影触动我了,与我内心深处的一个点产生了共振共鸣,我为主人公和我自己而遗憾、悲戚,这就足够让我认为他好了。
至于许多人诟病韩寒为什么要把一个悲剧的内核裹上喜剧外衣,我用我的理解阐述一下原因,这就好比你要把你不轻易告人的悲伤故事讲给大家听,如果你是流着泪讲的,真的动了情用了心,遇到傻波一轻蔑一笑嗤之以鼻,你会非常伤心。
但是如果你是笑着讲的,顺带着把悲伤故事变成了黑色幽默,这个时候懂你的人会想,啊其实这是个悲伤的故事呀,他当时一定很难过,太不容易了,这个人怎么内心这么坚强?
这种情况下即便遇到傻波一不屑讥讽,你的笑也为你保留了尊严和面子。
英语里有一句谚语叫“ Don't cast your pearls before swine ”中文译作“不要对牛弹琴”,但是我觉得直译的话更为准确,即“不要把珍珠放在猪面前”。
这句谚语与大家共勉,希望我们以后都不要做出努力让猪学会欣赏珍珠的蠢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