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的我都落泪了,马在中国自古以来都是一种精神,什么一马当先了什么万马奔腾了 龙马精神 马到成功 老马识途等等,还有骏马图。
所以中国人对马的感情真的不是一般,故事里的这批战马对主人的感情真的另外好感动,特别喜欢动物的我对马特别偏爱,所有的动物都是有灵性的,你对它不用多么好它都会对你付出更多的爱甚至生命,我不理解为什么还会有人杀害动物,我甚至连一只蚂蚁都不舍的踩死,因为我觉得任何一个有生命的都有权利生活下去当然老鼠和苍蝇除外。
《战马》无题观后感我不是专业影评人,更不是电影圈内人,我不可能玩转着那些专业名词冷静分析一部电影的各个方面,电影电视书籍是我生活的一个后门,带我走向世界,走进历史,告诉我我何以成为我自身,以及我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绝大多数时候我只是跟着感觉走。
奥斯卡告诉我它觉得《雨果》和《艺术家》挺不错,也许吧,我得承认它们确实挺有深度(尽管《雨果》是斯科塞斯拍给她女儿的),只是就目前而言,我尚浅薄,对不起啊,是真的欣赏不来。
专业人士告诉我,《战马》上映后反响平平,算不得斯皮尔伯格的上乘佳作,我看了,感动了。
我知道为什么大家觉得这部电影不怎么有意思,战争片有一个特点,就是我们尚未打开电影,就已经能猜到结局,这点倒和爱情电影有几分相像。
纵使是猜不透准确的结局,一切人和事碰撞上战争,无非剩下两个字:生,死。
既然如此,战争片往往是一个简单朴素的框架里盛着无比沉重的内容和一片断臂残骸。
从这个角度看,《战马》虽然也有悲壮惨烈的战争场面,但在“直面惨淡人生”这方面,却似乎有些太美好了。
我对《战马》的故事并不陌生,高中英语的信息匹配不止一次出现过《战马》和它的简介,它总是作为舞台儿童剧被介绍,所以我大概能够理解它为什么在战争片中有些另类,因为严格意义上来说它甚至不应该被称作战争片,它倚靠着对安宁的希冀,面向着纯真的光明,讲述的是一个关于爱、勇气和信任的故事,加之一战时的武器装备水平远不及二战(人类在自我毁灭方面的效率高得惊人),战争是它的背景,不是它的主旨。
我们习惯了横飞的血肉,习惯了无尽的黑暗,习惯了让冰冷的绝望压在我们心头,美好的事物太虚幻,大团圆的结局太幼稚,硝烟中的真情太没有深度,那就这一次,放下我们的身段,不要那么多痛苦的思考,以爱为名,再相信一次奇迹。
斯皮尔伯格避开了血腥和惨死,通过含蓄的摄影方式叙事,用近乎于温柔的笔触描摹着枪林弹雨中脆弱的生命。
上校率领的部队遭遇埋伏,镜头在机枪前和机枪后快速切换,枪前是驰骋的战马和马上神色惊讶、茫然、悲怆的军人,枪后只剩下受惊后横冲直撞的马匹。
两个临阵脱逃的德国少年,一个14岁,另一个显然也没大多少,面对着处决他们的枪口,不疾不徐的风车遮掩了他们倒下的瞬间,如同神父温暖的手合上屈死者死不瞑目的双眼。
这样的镜头不胜枚举。
在《战马》中,敌人也不全是冷漠残暴的,交战双方也能够因为拯救一匹马而握手道别,你可以说,这太理想化,纯粹是一厢情愿,盖伊·萨杰在《被遗忘的士兵》中说:“其他人或许某一天会明白,人有可能爱上冲突双方身上的相同品质,而痛苦也是没有国别之分的。
”你可以说,这么多人,围着一匹马转,太狗血,《拯救大兵瑞恩》里牺牲八个救一个,又值不值得?
生命本无价,又如何衡量?
在生命如流水般逝去的战场上,这些看似缺乏直面勇气的镜头,用微弱的温存给予了生命最后一点点的尊严。
我们说《战马》不太等同于一般的战争片,不是说它是一部轻松的电影。
看完后躺在床上回味,我突然意识到这是一部需要看两遍的电影,第一遍就是一般意义上从头到尾看一遍,第二遍在心里倒着放映一遍。
结尾处Albert身着军装与父母在夕阳的余晖中相拥,Joey立在金色的光芒里,目光深邃沉静,剪影式的处理抹去了他们个体化的特征,Albert不再只是Albert,是战争洗礼中成长的一代人,活着的,死去的,他是所有的Devon Boys,是那些有名无名的年轻军人,是Nicholls上尉,是Stewart上校,甚至也是两个倒在风车边的德国少年;Joey也不再只是Joey,它是Tompthorn,是横尸在机枪前的所有战马,也是德国军营里一匹匹活活累死的同伴。
时光掠过中间所有的苦难与考验,回到影片开始不久征兵时的场面,大家聚集在道路两旁,欢天喜地地送走即将上战场的年轻人们,父母送走儿子,妻子送走丈夫,姐妹送走兄弟,儿女送走父亲,人人脸上挂着笑容,却没人知道他们还能不能见到他们的儿子、丈夫、兄弟、父亲。
那一幕的热闹和结尾处祥和的剪影重叠,魂兮归来,普通人的生命也有了厚重的力量。
死去的人是为了让更多人活着而死去,而活着的人绝不该为了让更多人死去而活着,我们总看不懂这个道理。
1918年,一战结束。
1939年,二战全面爆发。
一代又一代,我们走过那么多腥风血雨,经历了那么多苦痛悲伤,历史需要缅怀,但仇恨与狡辩都不是缅怀的好办法,出自灵魂的爱的火焰才是亡灵们安息的墓穴。
谨以博尔赫斯诗中的一节作结:我给你我已死去的祖辈,后人们用大理石祭奠的先魂:我父亲的父亲,阵亡于步宜诺斯艾利斯的边境,两颗子弹射穿了他的胸膛,死的时候蓄着胡子,尸体被士兵们用牛皮裹起;我母亲的祖父——那年才二十四岁——在秘鲁率领三百人冲锋,如今都成了,消失的马背上的亡魂。
(1、博尔赫斯的这首《我用么才能留住你》主题跟《战马》的主题基本没啥关系,当然了这首诗的主题一贯众说纷纭,我就借了一节来用一下······2、最后我就不正经这么一小下,这身军装真心还挺好看的······)
这部电影不用看就知道会赚我很多眼泪。
凡是关于小猫小狗这类,讲述关于人与动物感情的电影,想想就哭。
人和人相处老是说,我和这人没话,意思是我和这人没什么交往的可能。
可是动物一句人话不会,人却可以和它们相处的很好。
家里有个小动物,虽然它不说话,但是就是觉得不寂寞。
它们打滚,要吃要拉粑粑,都让人觉得好可爱。
小动物要病了,主人也急得哭。
和动物互动的全部内容都是爱,爱与被爱。
没有话语,没有阶级,没有文化圈,就是简单的,我胡噜胡噜你,你送我一个死老鼠。
电影是说战争的无用么?
没错,就是说这个!
用一批马告诉人们,战争真可怕!!!
用人没用,比如珍珠港,男的战死,这边立马变心。
可是小马不一样。
人和马,就是那点事,最基本的。
男孩养育马,马带男孩飞奔,还让男孩当了几秒钟超人。
这马无可替代,它身上有男孩全部的爱,男孩的骄傲,快乐,坚强的记忆都在它身上。
他记得它有四只雪白的小腿和星状的胎记。
他虽然还没有女朋友,就已经会发誓了。
他对马说,我们一定会再见面。
然后就是各种蹉跎。
可喜的是,最后他们真的再见面了,55555555555555,好多人眼泪哗哗的。
这就是你的爱!!
你的眼泪就是你的爱的那个能力产生的。
如今的人已经不会爱了。
人和人之间难有这样的感情。
见面相亲,学历,房产证,一摆,年龄对,父母一见就算行了。
就能结婚了!!
就能发誓了。
赶紧看电影补补脑吧。
一匹受伤的马犹如戴着荆棘冠的耶稣,站在笼罩着烟尘的战场中,而在这一刻,英德各有一名士兵冒着生命危险走出战壕,帮它脱困,一边聊着对方战壕里的情况,一边帮助那匹战马剪断缠绕在身上的铁丝,多么不可思议又戏谑的一幕,这是斯皮尔伯格在国内新上映的电影《战马》中的一幕,尖刻地说表达手段并无太多新意,但是很奏效,真的很美,一部电影从画面.镜头的角度上来说可以做到几乎每一秒都很漂亮,就已经很足够了。
尤其最后一幕,像《马背上的Godiva夫人》一样安静唯美,青年士兵在马上缓缓回家,旁边是夕阳,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幕,既不刺眼又不造作,镜头的精致光影的配合,不得不让人感叹斯导的严谨。
正如影片结构,非常的工整,开头的拍卖会,结尾的拍卖会,哪怕是中间段落也让人从技术层面上无可挑剔以战争为题材,而且最后结局大圆满,算得上一出喜剧,当然这里的喜剧不是扎克和小罗伯特唐尼的《预产期》或者憨豆先生什么的,关于喜剧的定义,忘记是谁说的了“喜剧就是悲剧加上时间”。
时间段和角度不同都会使看法转变。
但事实并没有变,毕竟时间会冲淡一切,就像很多电视剧一样,你也许刚开始并能很投入这部电视剧,但是,伴随着人物在几十集里经历空间转换,时代变革,我们的观看时间可能只能用分钟计算,但是我们的心似乎已经伴随人物沧海桑田,而在这过程中产生的感情和被动的情绪,将决定着对我们对影片的观感。
作为一部引进片,难免要与国产片做对比,例如影片后面,老人让马的一段,突然让人想到了张艺谋。
那种刻意营造的场景和戏剧化的氛围,同样对光线和色彩的迷恋,但是两者之间似乎还差着些什么……想起某个朋友抱怨过的,说现在的某些年轻观众群对于某些影片的评价,只要片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男人的友情戏,稍为默契点儿的,稍为形影不离点儿的,就是“搅基”,要么“群P”,若是描写人与动物的情感与依恋,就是“人兽”,于是乎这部《战马》理所当然就成了“人兽纯爱基情大片”。
好吧,我out了,时代是你们的,最终、且永远是你们的。
也许正是在如此腐女腐男基友横行的世界里越是有斯皮尔伯格,马丁西格赛斯,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等等这帮老头子们在这里维护着传统学院派的大旗,有他们在,学院派风格似乎就不会被时代所遗忘。
相对于《奔腾年代》《恋马狂》等同以马为题材的电影,《战马》似乎更注重于这匹马本身,而不是以人为主角,马为道具,影片中多处对马的特写镜头,也可以看出斯皮尔伯格对马的喜爱,而作为犹太裔的美国人,斯导的电影里似乎永远离不开“战争”这个字眼,于是这两个最爱,再次融为一体,气贯长虹。
忽略你所知道的资料和信息,单纯的看这个电影,你会怀疑这是否是一部2011年的电影,厚重深沉,扎实的镜头,让人怀疑自己的眼睛,怀疑这是否是一部80年代的片子,然而在这个年代这种厚重而扎实的影片太难能可贵了,正如今年奥斯卡大打怀旧牌一样,马丁西克塞斯的《雨果》,还有来自与法国的《艺术家》,浓浓的思旧情怀。
是的,如此传统的一部电影,可能并不会满足所有人兴趣和需求,而且可能并不会有多少人相信真的有一匹马经历了如此的辗转,最终回到了主人的怀抱,这正如童话故事一般,重点只在于你是否相信,而相信会让你的心里永远保存着那么一块美好纯净的世界。
这匹额头带白色星芒斑、四蹄雪白的骏马名字叫Joey,我却想叫它Joy,它能活下来和它的主人团聚,实在是太好了。
战火浮生,它所经历过的形形色色的人,英国人,德国人,法国人,养大它的农场小伙子Albert,骑着它冲锋陷阵的北萨默塞特义勇骑兵队上尉Nicholls,照顾它的Gunther和Michael兄弟,捡到它、想教它跨栏的法国小姑娘Emilie,剪断铁刺网联手救下它的英德士兵……这些人中有的死了,有的幸存,战火带给各国人民的苦难,谁也不比谁受得少,历尽艰辛伤痛后的重聚,毕竟是令人欣慰的。
只要亲爱的还在一起,生活就还能继续,正如璀璨的晚霞与黑暗的长夜过后,总会有拂晓到来。
吸引我看这部影片的,不是斯皮尔伯格的名头,也不是参演的演员们,而是难得的一战题材,和昙花一现的关于北萨默塞特义勇骑兵队(North Somerset Yeomanry)的片断。
北萨默塞特义勇骑兵队是随英国地方自卫队(Territorial Force )的建制而组建的,最初隶属于第1西南骑兵旅,总部在巴斯,下辖A、B、C、D四支骑兵中队,其中A中队驻巴斯,训练营在巴斯安普敦、法姆博罗、弗洛姆、梅尔斯和罗德。
梅尔斯的霍纳家族继承人Edward William Horner在大战爆发之初应募的便是这支骑兵中队,后来他转调第18玛丽女王所属轻骑兵队,1917年在康布雷战役中阵亡。
一战爆发后NSY扩编为三个团,其中1/1st是真正意义上的一线作战部队。
1914年8月份它随西南骑兵旅转移到苏塞克斯,随后被命令单独前往法国,11月3日登陆,13日被编入第3骑兵师第6骑兵旅,1915年5月这个团在伊普尔Bellewaarde附近抵抗德军的进攻中损失惨重,1918年3月离开师部,最初计划改组为步兵,两日后改为与莱斯特郡义勇骑兵队合并组建一个机枪营,最终因为德军的春季攻势而搁置,该团仍保留为骑兵团,4月份解编,以中队为单位并入第6骑兵旅各个营(第1龙骑兵,第3近卫龙骑兵,第10轻骑兵)。
影片中出现的这支NSY部队毫无疑问属于1/1st NSY。
想必许多女性观众是冲着Tom Hiddleston、Benedict Cumberbatch去的,他们两位在影片中都扮演了NSY的军官,BC是少校Jamie Stewart,TH是上尉Nicholls,《剑桥风云》里Julian Bell的扮演者Patrick Kennedy是他们的同僚,中尉Charlie Waverly,这不是Patrick第一次演一战军官了。
这三位难兄难弟在一次对敌营发动的突袭中一死二俘,马尸与人尸混杂,僵卧战场的情状,虽不血腥,却足以令人思之悯然。
尤其是当我联想到Edward在1915年的那次重伤,1917年在康布雷的阵亡,也可能是这样悲壮的冲锋陷阵时。
以前关注的多为一战中英军死难者,看《战马》这个片段时,第一次认真考虑了俘虏的问题,令人腆颜的是,尽管这是个很明显的问题,以前忽略它却是因为觉得战俘不够光荣尊严之缘故。
Waverly被从马上掀翻下来,Stewart在包围中将佩刀重重刺入土中,又有何不尊严之处?
一战本来就是消耗人生命的无价值之战,不值得那么多青年为它殉葬。
然而Stewart在战前动员演讲时的那句for fallen comrades还是感动了我。
for fallen comrades,对于身在泥泞和炮火中的士兵们,要比for the King来得实在得多吧。
反战主题无处不在。
Albert瘸腿又酗酒的父亲Ted原是帝国义勇骑兵队老兵,参加了第二次布尔战争,在南非服役,负过重伤,拿过DCM(优异作战勋章,和DSO对应,DSO授予委任军官,DCM授予非委任军官),但Ted对自己在战争中的作为一无骄傲,他扔掉了自己的团三角旗和勋章,妻子Rose却暗地里保存并藏了起来。
后来Rose把这些给Albert看。
那面猩红的三角旗就此成了影片的一个符号,随着Albert的手系到了变为战马的Joy的辔上,然后穿越战火,落到那对法国爷孙手里,又在最后回归了Albert之手。
当Nicholls阵亡后,坐骑Joy被德军俘获,它被交给两个年轻的后勤士兵Gunther和Michael,然而随着战局的演变,Michael被调入现役,Gunther害怕年纪太小的Michael会在战场上死去,他会背弃自己许诺要照顾好弟弟的誓言,他在半路上骑着Joy截走了Michael,当了逃兵。
影片没有给人安慰的结局,这对兄弟一如我担忧的那样,被抓到枪毙了。
然后来到了法国爷孙家里,孙女的父母死于战争,孙女指责爷爷懦弱,而爷爷说,there are different ways to be brave。
孙女捡到了Gunther和Michael留下的Joy和它的黑马朋友。
她训练Joy,想让它学会跨栏,可这样田园式的宁静生活只是瞬息,Joy很快被来到的德军部队带走,为了顶替衰颓的小黑,它自愿被发配去拉超重型榴弹炮(那是Dicke Bertha?
对一战重炮没有研究,求指教),从战马降格成了苦力。
高爆弹的火光照亮了英军堑壕,堑壕里出现了Albert的脸,原来他也已经从戎,到了法国。
时间流逝,1918年索姆河,一场小型堑壕攻防战正激烈展开。
在机枪的扫射前,英军不断仆倒,Albert冲锋到德军堑壕前沿,用一枚手雷干掉了德军机枪手,夺取堑壕的短暂兴奋很快被突如其来的毒气冲散。
另一边,小黑终于因力竭而倒毙行军途中,失伴的Joy在逼近的坦克前左冲右突,最后几尽疯狂,在两军对峙的疆场上狂奔,不幸陷入铁刺网的牢笼。
为了救出Joy,英德士兵各举白旗暂时休战,两个本源是兄弟,却成为仇敌的年轻人一边用铁钳剪断Joy身上的铁刺,一边用英语流利地交谈。
大战中许多英德士兵兼有两国血统,他们面临阵营选择的煎熬,他们面临许多困难,他们面临拿起枪屠杀自己手足的悲剧。
然而这就是战争。
被毒气薰伤眼睛的Albert在急救站里与面目全非的Joy重逢,当年的誓言,“无论你走到哪里,我都要找到你”,犹在耳畔。
虽然不尽完美,有所失望,但这仍是我今年看到的好影片。
预告片看下来就惊呆了,没有特别华丽的特效,没有嘶声力竭的口号,没有俗烂的激情。
但是那音乐,那背景,那角度,那光影,那感觉,让我这电影门外汉感到震惊:擦,怎么这么牛逼。
一看导演,服了,老斯。
但转念一想,TMD!
都是拍电影,差距咋就这么大呢!
没有178位国际巨星倾力演出呀!!
没有学生万岁,劳工万岁,XXX万岁呀!!
没有这鸡也没有那基呀!!
我感觉就这一段预告片就完胜中国任何一部电影人家的历史可不是什么大业,伟业吹出来的中国电影再这么下去,就是操你大爷!
对不起,不想爆粗口。
但你懂的
男孩的梦想是:上阵杀敌,策马奔腾。
目前的事实是:当兵福利待遇不错有助于找媳妇,骑马很格调能引起广泛的羡慕嫉妒恨。
但要想上胶片:你得有张好脸,你得有匹骏马,你得经历战争,你得人性光辉。
最好你就是赵云,你就是项羽,你就是岳飞,你就是成吉思汗。
结果导演告诉你,ok你被录用了,不过主角是牲口。
战马其实并不善战,不过也不反战。
它多数时间是卖力气和疯跑。
只能说Joey是名性格演员,重承诺,讲义气,身有伤疤,心中反骨,快意江湖,英雄不问出处,BALABALA。
结尾一人一马回到老家,就像西天取了经,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我一直无比认同一句话:对人生有益的全都是没有实际价值的。
战马换不到宝马一个轮胎,可惜你花钱买不到。
华丽一词,最适合形容战争。
枪声与炮弹,鲜血与死亡。
毛主席教导我们:“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战争是流血的政治。
”政治向来华丽丽亲历战争的人多数有些阴影,不愿炫耀往事或者不喜追究细节。
斯皮尔伯格这么爱拍战争大片,可见老大爷拥有一颗多么阳光,多么欢快的心。
要感谢我们至少活在一个理智的国家,避免了许多无谓的战争,无需去体验失去一切的痛苦。
而且还能花40块钱,坐上两个多小时,稍微感叹一下中国为啥拍不出大片。
《太陽帝國》、《辛德勒的名單》和《拯救大兵瑞恩》這樣的二戰電影或許是斯皮爾伯格拍膩了,這一次他把鏡頭對準了一戰,不同是背景,相同的是用情感向生命致敬,《戰馬》秉持了斯皮爾伯格氣勢磅礴的大片氣質,用一匹馬的視覺向世人展現了戰爭的殘酷和細膩的情感,在頒獎季中,它雖然不及《藝術家》和《後裔》聲勢浩大,卻也算得上是一部具有時代特徵,能夠感知生命的輝煌巨作。
和《拯救大兵瑞恩》不同,斯皮爾伯格並不沒有打算將《戰馬》拍成一部十足壯烈的戰爭片,電影無時無刻都圍繞著“友誼”而展開,無論是人與人,還是人與馬,又或者是馬與馬,《戰馬》在細節上的細緻打磨,成功的彌補了它在敘事上的一點小缺陷。
它深度挖掘了戰爭背後疾苦的一眾小人物,並不在爆破和槍林彈雨中展現慘烈,而是透過演員的表演將人與馬之間的互動填充一絲溫情,雖然電影煽情確實過了頭,但是它卻精準的拿捏住了人性,透過這些情感,斯皮爾伯格再度將生命觀和價值觀擺上台面,所以,戰場上每個人都是失敗者,《戰馬》也就不再單純的是一部戰爭題材的電影,它系在每個人心中的情感成為支撐該片的一個柱子。
仔細琢磨,電影倒是充滿了諷刺意味,只是它濃烈的情感構架模糊了它,但是反戰卻是影片的核心主旨。
如果按照斯皮爾伯格的說法,影片是一部勵志的電影。
雖然它一直以一匹馬的視覺來審視戰爭,並讓電影感人至深,但是說它勵志未免還是有點牽強。
一戰時期,整個歐洲戰場因為戰死的馬達到了1000萬匹,這個驚人的數字著實讓人類蒙羞。
《戰馬》中主角“喬伊”——一匹馬在被迫的情況下上了戰場,離開了自己的好朋友,這本身就是一種唾棄人類私欲的表現,只是放在一戰這樣的大背景下,它就顯得更加的突出。
人類總愛為自己的臉上貼金,總有無數讓人同情的藉口,透過喬伊的視覺,人類不再具有扮演“上帝”的資格,在這個平等的世界中,不光只有那些臨危受命,戰死沙場的士兵值得我們記住。
好在,斯皮爾伯格軟化了這些諷刺,它所展現的是一個具有人文色彩的一戰,即便戰爭殘酷無情,卻依舊無法阻擋情感在這個動亂的時期悄悄蔓延,因為此時的喬伊不光是為了友情而戰,它還為了自己的生命和尊嚴而言。
於是如果以這種角度來看《戰馬》,它就顯得極其的莊嚴而肅穆,這才還原了一個真正的戰爭。
《戰馬》的小說被歸類為“兒童文學”。
然而在電影中,它卻顯得極為的成人化。
當然,它還是十分的單純,只是不同年齡段的人會有不同的心得體會。
這是斯皮爾伯格高明之處,電影可以分成幾個小段,它從不同的段落截取出不同的含義,既有面對戰爭無可奈何的小市民,也有沙場上只為求生的戰士,實際上這些人物拼湊出一個極具說服力的生命宏圖,戰爭下的人們唯有依靠情感的栓系才能堅強的活下去,這是戰爭時代唯一賜予人們的生活動力,也只有這個才能維繫生活的意義,而回過頭來看《金陵十三釵》,或許它缺少的正是這種靈魂式的歌頌。
《戰馬》並不是一部被誇張化了的戰爭電影。
它充滿了人性的救贖,無論是法國的農夫,德國的小兵,還是英國的小市民,他們無不充滿了愧疚感,但是迫使他們站出來的原因也是圍繞著戰爭所帶給他們的絕望,如果失去了生活的意義,那麼《戰馬》也就淪為了一部爛片,好在它並不是爛片,所以在嚴謹的生命觀和價值觀背後,它延續出來了許多意味深長的情緒,這不光淡化了戰爭,還從另一個角度切入,找到了一個平衡點去思考生命的含義,而這些元素都集中在了一匹馬的身上,所以它顯得英勇,所以它讓人動容。
配合約翰·威廉姆斯大氣而磅礴的配樂,《戰馬》凸顯出了大片應該有的特質,而在這些特質背後,是它用生命的名義對世界,對人類提出抗議,這才是《戰馬》真正的意義所在。
【战马】在艺术性和观赏性上太成功了。
影片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约翰威廉姆斯的配乐,摄影与音乐都太美太美,不在大银幕上看绝对是损失!
还有这匹战马的好运,人类角色倒是变得次要了,最后夕阳那场景的构图宛如乱世佳人再现。
虽然有点琼瑶,但还是很感人的。
Joey像极了Beautygirl,走到哪被爱到哪,不过两者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骑着Joey和想骑着Joey的男人,都是好男人。
《战马》的票房、外媒评论、得益于奥斯卡新评审规则进入提名、最后却又颗粒无收的事实无一例外地证明了:相较于斯皮尔伯格之前的作品,这确实是部不被待见的影片。
如果说战马已经不再作为工具出现在当下或未来的战争中,那么这部片子完全印证了斯皮尔伯格的江郎才尽。
情节生硬做作、情感支离破碎、几场有象征寓意的戏毫无铺垫、说人说马两者得不偿失。
电影中有一场马被钢丝缠在战场中央的戏,这是一段毫无铺垫、立意高于叙事本身的失败案例。
对战的双方士兵在战场到处弥散的烟雾中发现一匹从来没有见过的马,而后既然不畏生死、冒着危险前去解救,而双方士兵在这一短暂的突发事件中居然通力合作、停火歇战,握手唠嗑。
这就像《金陵十三钗》中被人诟病的歌女取耳环段落一样,娇柔和匠气。
虽然力图表现人性中的善,但是我相信,对于任何一个置身于那样环境中,情商和智商正常的人,是断断不会也没有必要做出这样的举动。
动物和儿童题材的故事最难拍,如何表现与人的互动都直接关系到电影的成败。
这一次,斯皮尔伯格依靠大特写(马的脸部乃至眼神)和马的动作来赋予其通人灵性,而非通过客观记录马的行为、用前后剪辑让观众对其行为产生自己的认同(比如美版《忠犬八公》)。
这一点很俗,也很做作,成了它最失败的地方。
它无一不体现人类理性中的夜郎自大,那种到处泛滥的人道主义精神已经被用来肆意地去揣测其它物种,仿佛天上地下唯我独尊的自负。
难怪有人说只有养过动物的人才会喜欢这部影片。
人物的情感是需要叙事一点点积累、然后产生代入。
《战马》在前半段的方向很对,但战争一旦爆发,这种叙事便完全失控。
首先人物主线断了:时而这个人、时而那个人,没有主次,而这些人的故事间又缺乏必要的内在连贯、前后彼此独立,只有战争这个大背景相同。
第一男主对战马的思念,本可以作为贯穿始末的主线,然而也没有被从头拎到尾、或是用主线支线彼此穿插的手法进行,只是很生硬地安排在故事的前后作为开场和收尾。
更何况男主不到参军年龄、英国又非第一战场、家里更面临着失去田地、无家可归的悲惨命运,他是如何抛弃一切奔赴战场的?
这一切的结果都不会有让观众产生战争浮世绘的感觉,带来的只有割裂。
而近期以一个长镜头带出所有人物的《Love》和香港下层浮世绘的《夺命金》,都很好地示范了众多人物如何在有限的片长内彼此联系相互影响,但又保持各自的独立性。
这一点都比《战马》做得好,你可以拿战争和大地域面积做借口,但参考下明格拉的《冷山》是如何拍摄被战争分隔的人们彼此思念、并以此保持内在连贯的。
《战马》的马作为串起各种人的视角,它仅仅只起到了一个道具、一面镜子的作用,保持独立、仿佛在却又不在地游离于各个支线外;除了和第一男主的故事外,他没有与任何其他角色发生互动,在他们的故事里,它退化为单纯的道具,人物的故事是人物的故事,马的故事又是马自己的故事,说人说马得不偿失。
或许很多人认为这样已经足够优秀了,但要想获得小金人,显然它的支离破碎注定了这样的结局。
最后说说摄影。
广角、摇镜、色彩浓郁,一切都这么的熟悉,让人想起上世纪90年代风靡全球的好莱坞商业大片,而最后一场团圆戏的影调和构图,不得不让人怀疑是对1939年《乱世佳人》的抄袭。
或许,复古是对《战马》的委婉批评,它既不够感人,又不符合影迷的预期。
毕竟,当一个人开始怀旧时,他生命中的无力将渐渐取代所有的能动和创造力。
我可能会越来越恨你,但是对你的爱却不会减少一分!
太失望了,全部是斯导一味地用他擅长的震撼的音乐、宏大的摄影来不断地煽情,除了技术乏善可陈。别和我说奇迹说童话,儿童片就必须无逻辑让帅哥一个个挂得莫名其妙么?再说分级PG-13呢。另,德国人就必须说有口音的英语吗?自己人说话不说德语真的大丈夫么?!翻了个字幕还得打三星以为我愿意么~
作为影院上映的商业片,合格了
几个细节确实被感动。总体故事不容易让人信服。整体不错。
人与动物的感情很容易打动我。优秀的画面质感以及震撼人心的配乐也是可取之处。但是就故事推进而言显得轻薄无力。
是的,我越来越恨你,但对你的爱却不曾因恨而少一分一毫。
非常平庸的作品,没有看出半点好来,各个国家的人都会说一口英语。全片唯一出彩的地方是英国人和德国人一起救马,外加那只鹅。
真是感觉一般
死跑龙套的太多了!!!!!!!!!!!全剧都不觉得有高潮!很平的就结尾了!战马完全不及小时候看的黑骏马!
无聊透顶,斯皮尔伯格连个故事都讲不好了。。
激情与眼泪并存的佳片!战争对于个人而言,是无谓的!
我是去看阿福的。。。结果,他就酱油了一下子嘛。。。死了的尼克尔斯长相好对胃口喔~~*^^*
没有感觉。
一战骑兵战挺刺激,战马对阵,电影院看效果一定不错。故事略冗长且狗血,围绕马的人物一拨接一拨地换,到最后谁也没记住就记住了马。
果然更适合孩子,完全是个童话故事。
马们演得不错
斯皮尔伯格的较差水准
男孩演得好作啊
中央八套那种家庭片 总觉得很零碎 完全击不到我的泪点
实在是……太一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