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直开,就像人生一样,直直开就顺了,怕什么啦”——就像人生一样,找准方向直直地开、慢慢地走,事情总会解决。
日子过得那么快,时间一眨眼就不见了,那么多的琐碎,那么多事要操心——操心着精明能干聪慧坚韧的女儿和敦厚老实善良诚恳的女婿快快复婚;操心着不靠谱的儿子什么时候能踏实赚钱;操心着独自在台北大都市的女儿有没有受到伤害……泪流满面嚎啕大哭了三次:20分钟左右,阿蕊和阿玲的对话——“以前的人借米还米,米杯都装到满出来”;给许医生剪头时;影片最后。
最平淡、最温暖、又最打动人。
吴念真一出手,最原汁原味的台湾味就有了。
全程地道的台语方言,浓浓的地方人情味,最中国的风气、景色、老地方。
(明明一模一样的故事,原封不动放到我们大陆任何一个非一线城市 都是完美适配的,为什么我们的编剧写不出来这样的剧本呢)琐碎的关心和爱,藏在剪落的发丝里。
一个小簿子装着一辈子的顾客,时常的电话聊聊近况、拉拉家常,我感谢你在我丈夫生病时联系医院、你感谢我为你理出称心如意的头发。
在人生的最后,我送你走,然后自己快快跑,我要抓住啊!
抓住人生,抓住时间,目送儿女过他们自己的人生,和小姐妹出去旅行出去玩,享受自己的人生,去寺庙拜拜为接下来的一切祈福,满怀希望,过年,又是一年。
“时间一年一年的过,真快呢”——人生,照旧就好。
距离四星就总觉得差了点什么,立意很好、主题很好、摄影很美,演员很到位,但是就是差了点什么。
整片很浓厚的日系家庭剧的风格,摄影是台湾特有的淳朴小清新,接地气而亲切,另外就是犹如是枝裕和电影般的细腻笔触,不同的是台湾的家庭和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跟日本的拘束内敛比较起就更加的落落大方和热情亲近。
全片的故事几乎都发生在台中一个乡里里,隔着屏幕都能感受那份乡间的淳朴,影片的主角就是这个乡里里一家极其old school、不起眼的理发店和她的女老板为核心开展,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为每一个老顾客尽心尽力剪了四十多年头发的老板娘,本片的内核恰恰还不是亲情,我以为是讲的这种坚持,后面发现讲的是人与人的相处之道,在一个小老百姓的视角、以一个非常低姿态的镜头呈现,他们的平凡,可能就像我们每天经过的一家便利店、面馆铺、五金店的小店主一般不起眼而又组成了这个地方独有的风景,我们的女主人公阿蕊,正如她的人生宗旨一般,用心坚持、诚以待人,专业备至,这是匠人的精神,我能记住每一个客人的头型是圆是方,能记住每一个顾客习以为常的发型,能记住他们每一个理发的周期和特别日子,我的用心换来顾客的一份满意而获取我的一份报酬,而不是我精心设计的时间付出与收入比例的计算,也不是我潜心研究权衡利弊的A、B、C、D套餐,这是初衷也是初心。
另外影片还引出了亲情的分支,却没有给出亲情的其乐融融,就像一家人找不到妈妈的时候,大儿子却抱怨没有跟前女婿比较的亲近,这家人的状态是若即若离的,父母抱怨年轻人坏了就换、不合就离、挣快钱不坚守专业 ,但是同样他们理解不了现在的内卷,每一个初生牛犊都有着同样的初心,但是在大城市的快消经济和资本压榨下,初心会丢淡、动作会变形、良知会下沉。
所以我觉得结局给的开放性结局,好像说了一整个故事,但是又好像啥也没说。
台湾电影我看的不多,随便找了一部,居然是我的菜,简直太是我的菜了。
里面没有很多很复杂的人物关系,也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看似平平淡淡,实际却无比温情!
《本日公休》这部电影通过细腻的剧情展现了家庭、情感、责任与人生价值的复杂交织。
该片由傅天余执导并编剧,陆小芬、傅孟柏等主演,也有陈柏霖的友情客串,我还挺喜欢陈柏霖的,他在里面饰演一位回归乡村种田的年轻人。
影片于2023年3月在中国台湾上映,获得了金马奖最佳女配奖和最佳原创歌曲奖。
剧情方面,主要讲述了一位经营了四十多年男士家庭理发店的老板娘阿蕊的故事。
阿蕊是一个坚强而慈爱的女性,她有一个儿子两个女儿,平日就她一个人在理发店里忙活,她和她的理发店见证了人间的生老病死、聚散离合。
比如,来店里理发的有刚出生的新生儿,新生儿的爸爸小时候也是在这里理的发,有即将参加婚礼的新郎,有送女儿出嫁的父亲,每一种人生都通过这家理发店向大家娓娓道来他们的故事。
某天,她接到了一通来自远方老顾客的电话,得知对方因生病无法出门剪发,阿蕊决定挂上“本日公休”的牌子,驱车前往客户家中提供服务。
她的儿女们不知道她去了哪,在家很是着急,而她却踏上了一段充满挑战与感动的旅程。
这一路的乡村风景还是很不错的!
影片通过阿蕊的公路旅行,展现了台湾的人文风情和生活气息,感觉很接底气,不得不说台湾人真的太会拍了。
我很爱这一段。
阿蕊因为没带水,一路上有些渴了,遇到种田的陈柏霖,陈柏霖请他喝茶,她给陈柏霖理了发。
在这段旅程的最后,阿蕊不仅为老顾客提供了理发服务,更与他的家人分享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人情冷暖。
就是这段,给我看哭了,阿蕊一边理发修容一边对着已到生命最后时刻的老人说话。
她的絮絮叨叨打动了老人的子女,也打动了我。
阿蕊回到家,儿女们都非常不解地批评她,跑了那么远,车子还撞坏了,挣的钱还不够修车,值得吗?
然而,就像影片里说的那样:人跟人之间,一定要有什么关系,才能彼此关心吗?
阿蕊说她的老顾客在她这剪头发一剪就是一辈子,要是她不做了,这些老客户要去哪里剪头发呢?
一个人,一间店,一台电话,一块白板,一本记事本,几十年如一日的做着同一件事。
其实影片里还有很多片段和细节,都是平平淡淡的,却又显得无比温情,比如阿蕊的大女儿和女婿离婚了,但是女婿对阿蕊特别好,比儿子还贴心,而阿蕊对女婿也如同对儿子一般关爱。
当女婿告知阿蕊要另娶时,看得出来阿蕊眼睛有点湿,她是有些不舍的,她跑到里屋,拿了红包给女婿,并对女婿说一定要幸福哦。
还有阿蕊与子女之间,他们的关系真的像极了千千万万的子女和父母,儿女们因为工作而忽略了父母,父母保持着老观念,而儿女们是跟着时代走的,不好说哪种好,哪种不好。
阿蕊坚持自己,也尊重儿女。
充满烟火气的弄堂小巷,一个老式的理发店,慵懒的猫咪,屋顶上晒干的柠檬片,还有绿油油的稻田......一部满满人情味的田园风光公路片,这一部我力荐!
电影:《本日公休》国家:中国台湾上映:2023导演:傅天余主演:陆小芬、傅孟柏豆瓣:8.12024年,继续我的1000部电影计划!
大家好,我是亿亿!
今天给大家推荐1000部电影的第109部:《本日公休》-over-
拍出了人和人之间温暖细腻的质感,拍出了人在一个相善的环境里,是可以如何获得疗愈的。
台湾细水长流的烟火气,是依托在社区里。
这种社区感,和海峡对岸的闽南地区是相通的。
就像周华健在厦门演唱会最后说的,我们其实离得很近,有缘会再见。
看完电影,每个人的心都要变得柔软。
就像开场时急着赶去座位,不小心用包打到我头的后排小姐姐,散场时还要专门过来道歉。
"人情味"这样的主题很老套,但又很需要不断地去讲,人活在世,活的就是那些家长里短和人情味前几天看《客途秋恨》才刚看到陆小芬,当然那已经是1990年的片子了,到了2023年感觉她完全变了个样,而在《客途秋恨》里的无解心结,到了《本日公休》仿佛终于解开"人老了,讲话孩子们不会听了,好在有你们这些老客人在听,这样日子才会好过"善意不会是单向的示好,它一定是有所互动的,也是相互影响的,自己一个细微的选择,会改变他人的一部分人生,不管是稻田边萍水相逢年轻人请阿蕊喝的茶,还是阿蕊给他剪头发还顺便像老妈子一样唠叨跟《孤味》一样的家庭结构,兄弟姐妹 之间吵吵闹闹,但阿蕊又比林姐要幸运,她的孤味可以有老客人们帮忙分享,"人啊,总得有个伴"就是阿玲和阿川,直到最后依然让我意难平"我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可是我不想停在这里啊,有时候换一个发型师,换一个发型,可能会更适合自己"阿川再婚之前,去找前岳母阿蕊理了发,说以后不能常来了,阿蕊给他塞红包的场景,让我想起了高州
本片是息影多年的陸小芬的回歸新作,以剪頭髮的阿嬤為主題,以其視角看她所在的家庭、事業及人際關係。
是一部溫馨可人的感動電影。
整部片所有演員尤其陸小芬的演技相當自然,舉手投足都沒有表演的痕跡,感覺真的就是家附近的巷口開理髮廳的阿嬤,從她的角度去看她的周遭關係,一些她的人生道理以及為人處世,光是對白就能讓人感動、感到共鳴,她的存在也代表了某種台灣價值,那種珍貴的、日漸消逝的人情味。
關於這部片的情感我認為是很細膩的,傅天余導演也採用很多近景來表現細膩的部分。
故事方面是有點流水線式的敘事風格,平平淡淡的,重點完全擺在人物的刻畫上,也讓角色們的性格變得非常立體且突出,就算只是小配角個性也很鮮明,這是我非常喜歡的地方。
還有整部幾乎是以台語為主,帶老人家來看也很適合,雖然年輕一輩的演員台語都蠻「青」的,不過某種程度上跟在都市生活,台語已經忘記或不是那麼流利的我們很相似。
但語言真的才是表「情」最厲害的武器,導演要求演員們講台語我覺得是有道理的。
而此電影的重點除了紀錄片式的紀錄阿蕊,還有探討新興商業化的理髮店以及媽媽傳統理髮店那種時代間的鴻溝以及觀念的不同,更代指了子女及父母之間的價值觀差異,關於親子的互動及和解,導演有把一些現實面表現出來。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點我認為是導演兼編劇的傅天余導演以及監製吳念真。
這部電影是從導演的人生故事出發,所以故事很真實不刻意;而吳念真本身就是偏本土派的作家,這次也主導了主題曲《同款》的作詞。
這部電影因為這樣的劇組人員背景而充滿濃濃的鄉土氣息。
唯一的缺點我認為是結尾收得不夠俐落,彩蛋也比較不是那麼必要。
我覺得收在陸小芬閉上眼倚在理髮店的座椅上回想過去結束就好,因為陸小芬所飾演的阿蕊才是本片唯一主角,不需要為了給配角圓滿的結局而去增加片長,有點捨本逐末了。
不過總歸來說是部療癒冷漠人心的好電影。
蠻推薦去看的。
我妈妈兄弟姐妹五人,小姨就是理发的。
看这部电影简直像在提醒我不要忽略了小姨的一生。
如今的理发师有很多时尚的叫法,与我的小姨,也与影片中的阿蕊无关。
她们关心的是自己的手艺能不能留住客人,让他们愿意一辈子都把自己的头发交给她打理。
我的祖母年老体衰行动不便时,小姨也曾像阿蕊那样上门服务,为老人家收拾得清清爽爽;像阿蕊那样的连家店,我小姨也有一家,直至今日依然在营业,虽然她也六十多岁了;和阿蕊一样,小姨每天也把自己收拾得整洁精神,甚至连她们烫的发型都差不多;和阿蕊一样,小姨也热情爽朗,擅长与客人聊天,与老客熟络得仿佛一家人;和阿蕊一样,每次见到我们,小姨总会热心地提醒我们,头发该剪或该烫了,虽然我们已经很长时间不到她店里去……老一代的人,有自己为人处世的准则,不愿意人生就只剩下挣钱。
阿蕊的理发店,是她与外界联络的据点,在这里她感受到自己被人需要,也真真切切地看到自己的劳动会令客人焕然一新。
她愿意为那些老客一直理发,直到自己老得拿不起剪刀。
也许,我的小姨也是这么打算的吧?
影片像一支轻轻吟唱的歌,像一条缓缓流淌的小溪,温柔,亲切,清澈,美好。
阿蕊的三个孩子,大女儿阿玲离婚了,因为她忍受不了丈夫太好心肠,为了朋友宁愿家人吃苦受累;儿子一直在创业,一直在失败,也许还一直在啃老;小女儿被男友劈腿,妈妈冲到台北想要告诉她,却又怕伤了她的心;前女婿阿川常来光顾,陪伴她的时间也许比两个女儿还要多。
她期望阿玲能和阿川复婚,然而他们各自有了自己的归宿;她盼望儿子能争点气,然而他多半一辈子都这么平庸了;她希望小女儿能过得幸福,然而谁又知道幸福这条路到底在何方。
她真正能做好的,也只有自己了——服务好每个顾客,不论老的小的,力争让他们满意。
为离世的许医生理最后一次发,将他最好的形象留给家人;为忙于种田的青年理发,让他有时间多回家看看父母;为春心萌动的高中生剪出他想要的发型,又心疼他被迫失去这发型而流下的泪水;为满百天的宝宝剃去胎发,笑称她已为这家人理了三代的头发……如阿蕊这样的老一代手艺人,将渐渐退出时代的舞台,但他们兢兢业业的敬业精神,与人为善的处世准则,更看重感情的价值理念,值得代代传承。
本来想周五去银座看的。
银座总是放外语的电影,然后我看日文字幕。
闽南语对我来说也是外语了,必须看日文字幕才懂。
周四我花钱太多。
因为折扣买了一堆美丽的意大利布料。
所以晚上在家看了。
感觉真的在家看确实节奏太慢,很多逻辑已经过时。
还是电影院看会有氛围。
就这群老年妈妈们,影片最后欢快的聚在一起,大喊自由了自由了。
马上把影片性质给变了,变成摆脱男人,女人独立,即使生命进入倒计时也来得及欢呼,并且抓紧时间绽放。
所谓的匠人精神普通人中间一直有。
不用歌颂。
有的人天生就有,有的人关起来训练也不会有。
我妈美玲就是天生的匠人。
什么东西都能往最极限去打造,工作的极致美,挖掘孩子的学习兴趣,追求美到生命尽头,几十年如一日的自律运动,节俭在骨子里又优雅。
我爸在古代就是浪子。
没计划只随性。
我只遗传了我妈一丁点儿基因。
就给队友剪了20年的头发,各种头型。
帮队友买所有衣服,告诉他如何搭配。
包括吃喝拉撒诸多细节。
而我在我家只是熊孩子。
主人公阿蕊的年龄应该是六十岁左右,刚刚好的年纪。
对年轻人来说已经老了,身体出现了膝盖问题。
但对已经面对死亡的人来说还年轻,还有机会去面对些新的东西。
这部电影讲旧传统与新时代的冲击,但是润物细无声,没有矫情刻意和做作。
难得的是,并没有想去说服谁感动谁,达成什么样的理解和妥协。
阿蕊的理发最珍贵的是温度,人与人之间的温度。
新的理发店也有自己维系客户的方式。
一样要付出情绪价值。
人与人哪有那么容易互相理解呢?
人也不容易理解自己所处的社会和时代,但大家都会慢慢找到适合自己的人和位置。
但不管什么样的选择,真情还是可贵的。
亲情是值得珍视的。
新与旧也并不单纯是年老和年轻。
阿川是一个旧的人,因此他和阿蕊能合得来。
路上遇到的不想做工程师的农民,也是一个旧的人。
阿川要结婚了,阿蕊很伤感,但还是送上祝福。
她不执着地拉扯过去,而是接受变化,并且也开始开车和姐妹们出去逛逛。
结尾给新生儿理发,又是新一代的开始。
有趣的是阿蕊还给阿欣的宠物狗狗理发,狗狗有名字。
阿欣不一定会结婚生子,也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理发店也不再只是人的理发店。
这一刻我觉得一切都变得更有趣了起来。
演员都好赞呀,特别喜欢。
虽然最后几场戏我都挺喜欢的,但感觉节奏安排得有问题。
因为我会跳出戏来,思考电影是不是要结束了,会在哪里结束。
半夜睡不着觉,干脆看个片子看完继续失眠😅😅我发现都是拍平淡生活的电影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都是不一样的味道😶美国是一片岁月静好「平凡岁月的魅力」大陆是苦中有乐(乐观的乐)「出走的决心」台湾是温情、人情味「孤味」、「老狐狸」📽️「本日公休」就是浓浓人情味的片子(应该算是一部公路片吧?
)一间开了40年的家庭理发店💈阿蕊一个人打理有的人来理发💇💇♀️一来就是一辈子一本联络簿,一台电话☎️最简单的方式维持着阿蕊和老客们的关系有一天,阿蕊决定开车出远门🚗剪一颗全家都觉得不值的头儿女们觉得做事就赚钱阿蕊觉得做事就是做人但就是剪这一颗,我看哭了😢其实片尾的20分钟有点拖沓几度觉得这里结束就很棒尽管如此,观感不会太受影响因为街、景、人情味都看不够淡淡地表现了两代人观念和价值观的不同落伍的总是会一点一点被淘汰,最后消失不见不说好坏,也不说对错,只是平静地表述现实生活不也这样,起起伏伏,平平淡淡等回过头看,一条路也走出来了就像台词里说的:“直直开,就像人生一样,直直开就顺了。
”
導演端碗矯情雞湯說乾了。
啊这,我夸不出来捏。
阿蕊阿嬷的家庭理发店在台中的一个小镇上开了四十年,是街坊里有口皆碑的传统社区理发店。非常具有华人色彩的人情味故事,平淡烟火气,浓浓人情味。阿蕊得知一位老主顾许牙医病倒了,于是她准备开车去为这位老朋友再做一次理发,人情胜过赚钱,人生很多事不能用价格去衡量。在店门挂上了「本日公休」的牌子就向着许牙医远在台南的儿子家出发了。围绕着阿蕊展开的亲人、朋友和顾客,碌碌无为的啃老大儿子、在台北做广告公司牛马社畜职员的二女儿、在台北做发型师的三女儿、乐于助人的汽修工前女婿、不想勾心斗角选择归隐田园的工程学博士、想为女友留刘海却被妈妈逼迫剃掉的男高中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事和故事。就像二女儿的驾校教练说的那样:「直直开,就像人生一样,直直开就顺了。」电影平淡但有回甘,像一杯乌龙茶配了一块茶点,精致但是吃不饱。
用温情抵御匆匆时光。我喜欢台湾电影流露出的生活化和人情味,但这二者有时和城市化是相悖的。现在的人们品味着不久前乡土中国里的人情味,转身投入时代洪流奔涌向前。
很温馨 很有人情味 很日常
情感外溢而真诚,让我忽略了故事的些许空洞。ps:陈柏霖一出场我以为我看见了山顶洞人=.=
十分无聊+做作,硬是要把剪头发这件事往各种生活大道理上面靠,太用力了,实在太用力了。剪个头搞得跟个入殓师一样。中间还穿插一段毫不必要的公路片设计。不过女主的确演的不错,就像是一个真的理发师。刚好我今天也理发了…
受日本电影影响较深的公路电影,结合导演自身故事,只是子女的线与母亲的出行几乎脱节,后面部分比较拖沓,好在台中风光与极具人情味的戏码能弥补一二,另外暌违已久的陆小芬带来精湛的演出绝对是撑起本片的一大因素,三星半。
越来越抗拒这类家庭题材的做作电影,和去年大陆一部叫《乘船而去》的一样的烂。
一种典型的时光与亲情的温馨电影#第十四届两岸电影展之台湾电影展#
一剪一剃間的人情煙火,一顆又一顆後腦勺,一段又一段人生。某種程度上,是理髮師的《入殮師》,對理髮職業的敬畏,對古早傳統的敬畏,對母親與女性的敬畏,想說的有點多,於是敘事上有些累贅,尤其第三幕後半段太拖沓了,錯過了好多個適合收尾的Timing,有些故事線就像分岔的髪尾,該剪則剪,剪掉10-15分鐘會乾淨利落許多。陸小芬復出演技依舊不俗,看不出暌違大銀幕23年的生疏,甚至可以說一個人的表演奠定了整部電影的成敗,年底的影后提名應該是穩了。雖然至今都還沒看到《一家子兒咕咕叫》,但是,從《龔囝》到《小緯回來過,在他離開之後》,從《小藍》到《本日公休》,胡智強的表演都讓我一再驚喜。
又是一部不知道哪里该结束的电影,拖拖拉拉,反而暴露了电影最大的问题。想要拍出一家人的各自困境,但是却都只是浮于表面,不知道是不是受限于篇幅的原因。最后的结局让人觉得漫长的原因是因为又要交代清楚每个人,而前面也未说明,导致整体拖拖拉拉。
8点档温情片豆瓣都给这么高分?弯弯吹别太多
台湾也要开始拍这种「量产电影」了吗?
3.5 “人老了 说什么 孩子们才不想听”,头发生长人也变老,于是日日站在理发店里能继续做些事就好。近乡情怯,形形色色的顾客,几段小故事穿插得都很好。想剪个漂亮刘海,但被妈妈按在椅子上呵斥、心里委屈得很的男生,这场景真的很像小时候
看到的是两代人之间的不理解跟隔阂,从母亲视角面对不省心成年子女的疲惫、孤独和五味陈杂:最谈得来的是大女儿憨厚的前夫、能说上话的是路边偶遇种田的躺平青年……而家人有时不一定能成为朋友(事实是多数情况下都不是)。追不上新的价值没关系,留在旧价值里也好,人生嗖的就过了,东亚的妈妈们要放手一些看开一点给多给自己公休一下。
【7】比《人生大事》更《灯火阑珊》。非常精明的抹去电影的所有冲突,只有平淡,温柔的职人精神和家庭琐事。没有煽情,没有硬上价值,非常顺拐的剧本,新的在新,旧的在旧,无论新旧的职人精神表达都只有“一定要幸福,你值得幸福”的祝愿。陆小芬的角色真实有信服力,某种程度像极了我剪头发好几年的大爷。同样是在怀旧,致敬,讲职人精神就比张艾嘉的《灯火阑珊》高出好几个Level。顺畅到懒得挑它毛病的电影,淡淡的感动,一些远去的美好,看完想去楼下找大叔剪头发了。
5.27@高先
清新動人,就像一杯回甘的茶。導演家的故事,細節自然,搭上一班子好演員,是今年我最喜歡、最推薦的一部台灣電影。小芬姐睽違23年再回到大螢幕,份量絕對,她的一舉一動,都有台灣社會的影子,鎖定金馬影后!導演說,這部電影拍的是「互相」的台灣精神,的確,你在這部電影感受到的溫暖,就是所有台灣囡仔的感情,有點近、有點遠。
莫名其妙的怀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