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光抓走的人》,其实是在讲——“没被光抓走的人”。
电影设定之下,一道光带走了心有爱情的人,留着的人乱成一锅粥。
一方面,电影说着,爱情是一种很玄的东西:神秘虚妄,量子力学,并为之套上科幻的外衣。
一方面,它又站在所谓人性和道德的位置上指点迷津,爱情是XX,是XX,还可以是XXX……从灾难来临,人人自危的纠结情态,到问题浮现,慌张混乱的社会景况,影片全程都处在一个“这很难懂,但我懂,你们懂不懂?!
”的狂热状态。
说教型自嗨,那也是自嗨。
这一上帝视角,未免把自己择开太外。
影片有一条较为完整的叙事线:黄渤和他妻子的情感危机。
与其说是情感危机,不如讲是中年危机。
如若留下来的都不是真爱,他们的婚姻根本被动摇,道德品质遭遇怀疑,事业受到冲击。
影片还设置了两个较为极端的角色,黄璐饰演的痴情小三和黄觉饰演的艺术家。
一个表演疯狂,看似对待爱情“视死如归”,其实就是讨个说法;一个故作高深,以看透情理尘世之名,行胡乱疯狂之事,口中振振有词,这是那道光给我们的启示。
此外,电影还有两条更为残缺的故事线,小年轻的生死纠缠和同性情愫的灵光乍现。
你到底是讨论爱情,还是讨论婚姻?
影片抛出这样一个想法、一个脑洞,其本质用意,是在拟写一场心理灾难。
这场灾难的根本,不是生杀屠宰、阴阳离别,而是将人与人的感情,铺展拆解。
假性情流露,真龌龊也暴光,撤走这片遮羞布,社会关系之下,试看人们如何安然自洽?
“带走真爱的一道光“这样的设定,只能算是为这道辩题,划开一个口子。
如果设问真的只有爱情,那样反倒显得肤浅和愚蠢了。
显然,对于这样的辩题角度,影片处理下来是很无力的。
严肃至上的氛围塑造,不能遮盖语义不明的逻辑缺失。
大肆张扬的要释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真正上升到了道德、情理、内心的质疑这些层面,影片便开始躲躲闪闪、避讳不清。
只有面对本就“无法解释”的爱情时,影片才得以展开拳脚,夸大表现,言辞凿凿。
守住了身体的忠诚,就是保护住爱情与婚姻,这一点自证,便也显得苍白。
毕竟,在上天用那道光考验人类众生之时,爱与性的契合程度已经成为这场拷问之下的子命题。
更何况,武文学单方面的回归家庭,除了情感方面的疲惫,还有姿态上的油腻。
都得过且过了,还剖析什么?
如此一般,还要跳楼情侣去极端示爱,活着不是很好么?
并非那场灾难定义了爱情,根本就是这部电影在定义爱情、拷问爱情,表明创作者的态度,并且沾沾自喜。
科学幻想是假,情感调解为真。
这样的虚伪和做作,直接拉低了影片的档次。
若抛开这一切呢,强奸跳楼,换妻趴体,旅馆偷情、小三小四小五……镜头再长,也是一地狗血。
这就是所谓的众生相?
还真有生活啊。
这个空虚寂寞的时代,人们喜欢进行讨论,并在讨论中有意的、无意的,偷换概念。
而爱、真爱之类的大词,大词叠大词,便成为了大家口中最具价值的论题。
讨论这部电影亦是如此。
头脑风暴并没有问题,只是我会认为,既是讨论,便要给予话题一个解读的空间,要去展露问题的全部方面。
就像不幸的爱情、不幸的婚姻、不幸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一定只存在出轨偷情这样的狗血情节。
电影中武文学的一段,说起来完整,其实也不然——关注点只落在他一人身上了。
这是什么?
就像上文提到,这是个人的中年危机,而非两人的婚姻情境。
还有那一段若隐若现的同性内容,这道光照亮了他心中的一些东西,他怀疑自己,他无助和暴怒。
这就是问题的一个多面了。
很可惜,在面对类似敏感的话题时,影片处于一个囫囵模糊的状况。
我想,如果不够完整和彻底,那么这个讨论便是无意义的罢。
文章首发于公号MOVIE木卫,欢迎关注。
就是那么一回事,被光带走的都是正处在爱情中的人,以及仍然相爱的人。
电影一开始以新闻的方式,用全球的科学家的理论去阐述被光带走的就是真爱。
但是,后来引发的社会震动效应太大,导致政府出来辟谣,说被光带走的不一定就是真爱,留下的不一定就是不爱。
但是,故事的最后又晦涩的说是不是真爱不那么重要了,是自己作出的无悔选择就好了。
其实,也是这么一个道理,不管是是不是假的,社会都不会允许人们承认,否则社会价值观和人们的信念就全都崩塌了。
世上很多人谈对象、结婚往往不是爱情,所以才会有人在别人结婚时发一句:羡慕某某某嫁给爱情的样子。
我看到有人那么说时,我真心的为TA的另一半感到捏一把汗,难道潜台词不就是说TA自己并不是因为爱情而结婚吗?
否则,TA为什么会羡慕别人嫁给爱情呢?
说起来,很巧合。
大概四个月前,我曾跟人聊天时谈过以上观点:世上的绝大多数情侣和夫妻之间,并不是真的相爱。
因为互相相爱在一起的人,只是少数。
所以,这部电影看到一半时,我很吃惊,没想到有人在电影里讨论这么一个不会被世俗认可的观点。
要知道,这是无法被世俗认同的,因为这会颠覆很多事情,会给很多情侣和家庭带去震荡。
谈谈电影里的四条故事线:故事线1:小情侣,肯定不是真的相爱。
男的是假的爱!
真爱不会是在即将分手时强行推门而入去强奸,更不会在强奸之后跳楼自尽。
男的之所以强奸并跳楼,是因为他人财两空了万念俱灰了,以及畏罪。
故事线2:男老师和妻子之间其实也没有互相的爱情,她的妻子早就不爱他了,而他无法接受那样的现实。
他跟人们一样,即使明明感觉到妻子不爱自己,但是为了维持正常的生活,必须在母亲面前、在同事面前不计一切代价的去虚构出夫妻相爱、家庭合睦的假象。
故事线3:女老师和丈夫也不是爱情,因为他们两个人互相都不爱。
女老师是个强势的人,她根本不欣赏自己的丈夫。
而丈夫是个天生的感情骗子,他在妻子、小三、初恋、小四面前完全是各种各样的不同面孔。
十足渣男,他不是被光带走的,而是死于光造成的交通意外。
故事线4:男混混也不是爱情,他也许是个双性恋,但他本质上爱着他的发小。
男混混跟那个女小三有相似之处,他们都绝不认可对象是被光带走的,女小三坚定认为对象是被人藏起来了,男混混坚定认为对象是被杀了。
他们的爱是单方面的,是霸道的,冷酷的,也是自欺的,而且绝不允许别人否定这一点。
最厚颜无耻的是美术馆那帮人,那些夫妻之间的感情名存实亡,但是他们仍然在世俗生活里假扮和睦相处。
但是背地里找了一群“志同道合”之徒,做着无视道德底线,违背婚姻责任的苟且之事,装出一副高逼格的嘴脸。
其实电影也阐述了另一个一个观点,在外人看来表面上和和睦睦的夫妻,未必是真的关系很好,也许他们只是在演戏。
而吵架半辈子的夫妻,未必就是不相爱。
爱,与被爱,其实是可以体会的。
只是看你愿不愿意承认,或者愿不愿意醒来。
《被光抓走的人》是一部强设定电影。
所谓强设定,都遵循这样一个公式:如果某一天XXXXX,那么将会XXXXX。
这里面包含两个要素。
第一,脑洞。
“如果”后面的条件,都是一个脑洞。
比如日本影片《生存家族》讲的是如果地球大停电,人该怎么生存下去;再比如国产片《超时空同居》讲的是如果两个来自不同时空的人相遇并被迫同居,会发生什么……大家爱看强设定电影,就是因为它往往有个“高趣味”的起点。
第二,现实。
开脑洞不是为了不着边际地瞎想,而是为了最终落进现实里。
看强设定电影,你不必在意设定因何而来,不用追问地球为什么停电?
时空为何汇聚?
等科学问题,你只需把它们当成既定事实,重要的是,在它发生之后,人会遭遇何等的处境。
这是强设定电影的有趣之处。
说来特别像一道奇葩说的辩题,问题看似简单,但背后的思考可以很丰富。
《被光抓走的人》就来自导演董润年的一个脑洞:如果一道神秘的光把一些人抓走了,世界会怎么样?
编剧出身的他,曾参与宁浩的《心花路放》《疯狂的外星人》和管虎的《厨子戏子痞子》《老炮儿》,作为一个成熟编剧,很适合来把控这样一个强情节的设定。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光抓走的到底是些什么人?
对此,可以有截然不同的方向。
采访中,董润年提到了特德·姜的短篇小说《地狱是上帝不在的地方》,其中也有类似的设定,只不过不是“光”,而是“天使”降临,会给部分人带来好运,也会给另一些人带去灾难。
于是所有人对于上帝,对于信仰,有了更深的领悟或抵触。
回到《被光抓走的人》。
光带走了谁?
完全无法用科学来解释,它留下了一个巨大的空洞,令人不得不直视,但又无从应对。
这就给“阴谋论”备下了天然的土壤。
最终,人们凭借着简单的因果关系做出了推定:似乎光带走的,都是那些拥有爱情的人,而留下的都是些可怜的无爱之人。
这个推定有道理吗?
我相信,被带走的人中,一定有符合这个逻辑的人。
但你知道阴谋论最恐怖的是什么吗?
不是因为它说出了真相,而是因为,人们相信它是真相。
这才是最细思极恐的事情。
不管怎样,世界彻底改变了,留下的人陷入到窘境中,不知该为没被带走而庆幸,还是为留在这里感到难过。
这道光,就像一场不可置疑的审判,给了所有人关于“爱”的扫描与判定。
更可怕的,它还是一根刺,刺在人的心里,刺在家庭中间,成了无法回避的在喉之鲠。
影片随即分成四条线,给我们看“白光之后”的世界。
看得出,这四条线是精心挑选的,它们加起来,几乎构成了“爱情”这一话题的完整群像。
其中三条,遍布了恋爱到婚姻的三个节点。
武文学(黄渤饰)和张燕(谭卓饰),代表着已失去激情、陷入日常琐碎的婚姻生活。
他们做爱时,依然谈论着评职称的事情,全然不曾投入。
这道光,让他们原本平淡、无暇多想的生活,突然有了急切的痛楚。
李楠(王珞丹饰)和丈夫约好去离婚,结果丈夫消失,小三(黄璐饰)找上门来要人。
一个是对男人无望的女人,一个是全身心为男人的女人;前者在重新思考着逝去的爱的分量,后者在不停追问为什么深爱的男人却和别的女人一起消失。
她们陷入不同境地却同样烈度的痛苦之中,难以排遣。
片中还有一对年轻情侣,即将步入婚姻。
结果在民政局的门口,白光降临,两个人却意外地没被带走。
这也让他们彼此怀疑,到底是谁的爱不够热烈,到底为什么明明相爱,却依然没有通过白光的试炼?
除去这三条与婚姻相关的线,还有一条线,关于白客饰演的混混筷子。
影片很隐晦地表达了他与失踪的好友秦山之间的同性情谊,也就是说,这是一段不受婚姻肯定与约束的情感。
可是,秦山消失了,筷子面对的问题却是与婚姻中的人相似的,依然是满心的不解与困惑。
白光这一超现实的现象过后,留下的却是一个无比现实的世界。
这也正是这部影片奇妙的地方。
它一点也不天马行空,而是紧紧抓住现实,甚至极尽写实地探讨了爱情的本质。
影片中,不断插入对于剧中人的事后采访的段落,更增强了这种现实感。
它同时还营造出一种间离效果,使我们从那个虚构的世界中暂时抽身,得以冷静地想想它提出的问题。
究竟什么才是爱情?
关于这个问题,不同的人在光的指引下,得出了完全不同的答案。
有的人为证明自己的爱情,和爱人一起成了“追光者”,祈祷在下一次白光降临时,和爱人一起消失。
有的人彻底坦诚,承认了爱的短暂,他们从忍受婚姻的捆绑,变为了开放关系的拥护者,并组成团体,一起共享某种更“包容”的爱。
也有的人,彻底幻灭,整日酗酒自我麻痹,甚至选择自杀。
……这种种极端的选择,都像是一种条件反射,甚至是一种应激障碍。
那么我们的主人公们选择了什么呢?
说来并不是什么太高深的道理,也不是刻意要去颠覆什么、背叛什么。
而只是一种对于“爱”的更朴素的理解。
黄渤扮演的武文学,在与焦俊艳扮演的小韩的对话中,两个人在相互吸引的同时,又一步步厘清了激情与爱的区别。
小韩说:“也许我与你做爱之后,我也就不爱你了。
”是的,爱不是说出来的,也不是做出来的,而是在平淡的日子里一天天过出来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那道白光,如此短暂,难道不就是爱情刚刚萌发时的样子吗?
而那些被爱之光击中的人,不就是热恋中的人们吗?
他们被光带走了,成为一种永恒的向往。
然而,更长的日子,是白光过后的日子。
激情总会褪去,人们终将面对更漫长的平凡。
很多人盲信、甚至盲从于白光的定义,愣要把短暂拉长为永恒,到最后成了盲人,对眼前的“爱”视而不见。
而另一些人,如影片中的主角们,则决定让自己去重新书写“爱”的定义。
爱,不止是一道如此美妙的光。
爱,也可以是漫长的陪伴,是放手,甚至是单方面的守护。
就像筷子,不顾一切证据,仍然相信秦山不是消失而是被杀,他为“爱”拿起了刀做最后的复仇。
就像李楠,在得知丈夫消失的真相后,她没有感到庆幸,而是感到释然,因为她从丈夫身上看到了爱的反面,于是更加确认了爱的真意。
而武文学和张燕,这对老夫老妻。
在经历了各自的情感波动后,再次回到了同一个屋檐下。
那是一个长镜头,一半是客厅,一半是厨房,有缓缓的光从头顶泻下。
只见夫妻俩在厨房忙碌着,一个人切菜,一个人打鸡蛋,他们的女儿坐在客厅,等待开饭。
如此日常的一个画面,却几乎说尽了“爱”的本质。
它如此简单,如此不值一提,却是他们从危机边缘寻回的一种深刻感受。
爱是什么?
谁来定义?
白光过后,这个原本不是问题的问题,突然成了最尖锐的问题。
影片中的小韩还问过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消失的是我们,不是他们呢?
”是啊,那么在另一个世界里,那些消失的他们又在想着什么?
不知道。
但我想,无论是被光抓走的人,还是被光留下的人,都势必将面对一场心灵的危机。
再往下想,电影又何尝不是一道白光?
而我们就是被光留下的人。
同样的危机,也在每个观看者的面前浮现。
该如何思考、抉择?
只有你自己知道答案。
《被光抓走的人》是部挺难得的电影,尤其放在国产片里,尤其难得。
一方面是因为它愿意面对现实难题,并给出自己的思考;另外一方面,它也是一种值得推广的类型,也就是强设定电影。
这对于我们类型片的拍摄,是一个不错的尝试。
我们可以开更多的脑洞,做更多的设想,把人类的情感、道德、尊严、幸福放置在种种极端环境下,去细细观摩。
电影本身就具备这样的实验意义,它是某种人类生存的样本,是那些危机还没真正到来前,一次次善意的提醒。
而这样的提醒,应该如一道道光,不断映照在每个人的脸上。
不知道本片该如何定义:爱情片?玄幻片?
文艺片?看的很迷茫,编剧自己都不懂生活还去教别人所谓爱情的真相?笑话。
我承认片子想用一道光来揭开所谓爱情真相的创意很不错,可是,可是作为一部合格的电影起码得符合思维逻辑吧?凭什么光出现后影片中的人物就以此为由判断爱情的真伪?扯得也太随意了点吧?
还说是社科院的研究结果?社科院被黑得最惨的一次。
到了胡建平的故事,弹幕里好多人刷什么再也不相信爱情了云云,就连我身边一女性朋友也说看了本片以后就决定不结婚了...哈?喵喵喵?真是戏精啊!说的好像有人可怜你似的。
影片可能要表达:男人就是只会用下体思考的禽兽;女人是人类团体中的受害者;真爱是不存在的,都是雄性生物馋雌性生物的身子;生活就是毫无希望的。
片子中有优点,但瑜不掩瑕😂怪我太肤浅,没有理解到所谓一部关于爱与生活的好电影。
在没看片之前,其实还是挺喜欢这个故事的设定的。
咻的一道光,带走了所有坚定的、相爱着的人,留下了所有被背叛的、被欺骗的、被忽视的、被诱惑的人。
而留下来的人,在不断加深的欺骗、猜忌和埋怨中,愈发失落、恐慌和沮丧,但还要继续“爱”下去。
可真是够残酷的。
心灰意冷的原配,歇斯底里的小三,虚伪脆弱的中年人,痴傻疯癫的年轻人……离开的人不知道去了哪里,剩下的人也不知道该往哪去。
爱是难得的好东西,但它又是无序的,混乱的,复杂的。
而人呢?
人太脆弱了,太自私了,太虚伪了,太贪心了,有时候甚至配不太上相爱这件事情。
被光抓走是侥幸,被留下可能才是常态。
说回片子,还是可以的,两星给概念,两星给白客。
虽然最后,好几对恋人的走向和三观都有点崩,但被光带走的情节设定我还是挺喜欢的。
看完片,其实整个人都很丧。
虽然很难,但希望我们都被光抓走,一个都不要留下来。
没有《被光抓走的人》:我们将如何自处文:火神纪 虽然电影名字叫《被光抓走的人》,但是通部电影没有一个被光抓走的,剩下的,只有没有被光抓走的人,被遗留在这世间,那么有一个问题诞生了——那些被光抓走的人,是为什么被抓走了,而这些被留下来的人,又是为何被留下了呢。
中学生可能是最敏感的群体,第一次在片中抛出来一个理论,被光带走的人,都是成双成对的,然后,主流媒体开始跟进,专家团队也开始跟进,最终形成了一个共识,所有被带走的人,都是彼此真心相爱的人,一双一对都被带走了。
被剩下的人呢,就是一个大写的尴尬,不是吗。
这意味着,他们爱的人可能没有爱着他们,或者,爱着他们的人,他们并不爱对方——爱而不得,或者得而不爱,不管是哪个结果,似乎都不如那些不知不觉被带走的人来那么般纯粹。
比如黄渤饰演的武文学和谭卓饰演张燕,就是一对没有被光抓走的夫妻,那么他们要面对的问题是,对方到底还爱不爱自己呢,对方又是不是爱上别人呢,也许对方不再爱自己了,也许对方爱着的是别人,之所以没有被光抓走,是因为对方爱着的那个人,并没有那么爱着对方。
还有一部分的人,自己爱的那个人消失了,而自己还在,那么这就意味着,自己爱着的那个人不仅不爱自己,并且对方还跟别人相爱,彼此想爱——一直以为自己是正室的,最终竟然成了别人关系之外的第三者,这种结果可能比前面那两种结果还要更难受。
王珞丹饰演的李楠和黄璐饰演的何晓芬,就是属于这一类人,可能,她俩本身还不太一样,李楠是被离婚的正室,她的接受度比何晓芬好很多,而何晓芬本着是小三上位,坐等男方与李楠离婚之后就小三扶正了,所以在何晓芬心中,就算要消失,他与她,应该会一起消失的,因为他们彼此想爱。
整部电影里,李楠和何晓芬莫名其妙地就成了一个寻夫小团队,她俩沿着那个男人的步伐一路往前去寻找,想要知道最终跟他一起消失的那个他的真爱,到底是谁。
最终,她们找到了他,他出了事故,死在了江河里,一直在电影快结束的时候才被找到,于是她俩其实就释怀了,至少何晓芬知道了,对方也许不是不爱着自己,如果他出事在那道光出现之后,也许他就不会出事了,也许他会跟着自己一起消失在这个世界,不是吗。
人总是需要一点想当然的念想,不是吗。
那点念想或者真实或者虚妄,但是因为有了这点念想,至少她可以不怀疑地相信,活着就不会只有一味的绝望与伤心。
因为没有被光带走,本来应该属于武文学的荣誉被强行分给了别人,不为什么,因为那个人的爱人消失了,而他被单独留在这世界,把荣誉给他,是对他的鼓舞与安慰——似是而非,带有点道德绑架,但又似乎无力反驳。
枕边人张燕,却在跟别人在互诉衷肠嘘寒问暖,他不禁也开始怀疑,张燕外边是不是有人了呢,如果说,李楠和何晓芬在这部电影里是在一路寻夫,那么武文学在这部电影,则是在找回也许已经丢失了的燕子。
当然,他也迷茫过。
尤其是他觉得张燕也许背叛了他的时候,焦俊艳饰演的一直在学校里与他互生青睐的小韩老师对他表白了之后,他到酒店开了一间房,然后把小韩老师给约了过去。
在等待小韩老师到来之前的这一段,黄渤的表现可圈可点,贡献了一段不愧是影帝级别的表演。
弹幕和评论区都炸了,都说如果不是为了上院线,没有一个男人能忍得住。
也是,也不是吧,人到中年,还有什么资格谈爱情呢——当然,弹幕和评论区说的无关爱情,而仅仅只是情欲。
小韩老师到房间之前,武文学那种忐忑,坐立不安,挣扎,纠结,甚至最后落荒而逃被堵在楼梯间,那一段对于一个中年男人的拿捏,黄渤绝对到位——出轨,也许真的只有零次和无数次,最终武文学和小韩老师体面地分开了,武文学回归家庭,并且最终与妻子张燕都释怀了,没有被光抓走的人,也许可能是因为人到了中年,心里装的事情就太多了,老人、孩子、事业,还能留给爱情的位置,所剩无多了。
被光抓走的人会怎样,他们去往哪里,最终又会如何;这其实不是这部电影所以探讨的问题。
而被光抛弃的这些人,没有被光抓走的这些人,他们如何自洽,又如何与爱人相洽,才是这部电影最终想要探讨的问题。
像黄觉夫妇,他俩就完全释怀了,甚至团结起被光抛弃的许多人,彼此相洽——坦诚地面对与爱人的关系,承认自己也许已经没有那么爱对方,对方也许也已经没有这样爱自己,再往前行,也许就并不那么难以接受了。
像李楠和何晓芬,选择的另一条路,一路追寻,一路追问,最终找到了一个可以让她们都释怀的结果。
武文学与张燕,也许是最形而上学的一对,在光降临之前,他们也许也有问题,但是并没有暴发,在光抛弃了他们之后,他们也挣扎也纠结也打肿脸充胖子,但是最终,他们都回归了家庭,也许,他们才是对方彼此的那一道光。
那道抓走爱人的光,为什么没有抓走他们,也许是因为他们都是彼此的光,于是他们最终照亮了彼此,也救赎了彼此。
没有被光抓走的人,我们将如何自处——也许,我们都是彼此的光,所以我们可以紧紧地抓住对方,彼此照亮彼此。
中年人,谈什么爱情,能彼此相互扶持,彼此携手前行,已是不易。
甚至,我一开始还以为是一部科幻片,唉,年纪已经大到不再相信童话故事了。
也罢也罢,且聊发一把少年狂。
以上,2025-01-10 13:40:15;农历腊月十一。
(文/杨时旸)中国是无神的,世俗的,这并非只是原于官方意识形态的宣教,更多的是因为这里的人被现实磨砺,对于超越俗世的力量天然地不信任,那些鬼狐仙怪和满天神佛只是普通人为了完成自己世俗心愿去进行交易的客体与象征,而非精神意义上倚赖的信仰。
在这样的前提与现实之下,讲述关于神迹与试炼的故事是艰难的。
正因为如此,《被光抓走的人》所呈现出的一切着实令人惊喜,这个故事的设定以及它的气质,让它从整体上生发出了一种类宗教性的氛围——苍茫、隽永、一切似真似幻、难以捉摸又不可言说。
它像神明微笑着布置出一个迷宫,然后悲悯地俯瞰众生。
五年前,著名美剧《迷失》的制作人开发了另一部作品《守望尘世》,在那个故事中,一个普通的午后,世界上有2%的人消失了,有些人陷入恐慌,有些人变得绝望,而那个故事就围绕着那些被留下的遗弃者展开,这部剧的英文原名叫The Leftovers——被遗弃者。
《被光抓走的人》讲述的就是那些“被遗弃者”。
不知道导演董润年是否受到过那部充满宗教意味的美剧的启发,写出了这样一个故事,但无论如何,它们都有着同样的底色。
《被光抓走的人》绝不属于科幻,虽然它的设定听起来耸人听闻,一道光柱笼罩城市,一些人旋即消失不知所终,最终发现,这些消失的人都是陷于爱情之中的人,而倒推回去,那些被遗弃者,都是没有爱的人,无论他们是否处于徒有其表的恋爱和婚姻之中。
这样的类型是典型的高概念和强设定题材。
它的难度在于必须在极其脱离现实的大背景下,呈现出最真切的现实。
而这个故事选择了用一场无名灾难作为药引,探讨爱情。
它的本质是标准的文艺片,探讨亲密关系的困境,只是被光抓走的强设定让一切都蒙上了一层雾蒙蒙的末日之纱。
这天降的考验,神明的嘲弄,令一切玄妙起来。
同性之间的,婚姻之外的,秘而不宣的,道德不容的,一切被埋藏的感情都被激发出来,有人认命于自己不处于爱情之中的现实,也有更多的人拼命证明自己与爱的关联。
爱,在后灾难之时成为了一种道德与正确,即便平日里人们对于这个字羞于出口。
黄渤饰演的中年老师武文学拼命证明自己与妻子之间的爱情没有消逝,却意外在一段婚外情中进退失据,王珞丹饰演的都市白领李楠行将离婚,却意外撞见一个又一个丈夫的小三,让她重新认识了那个男人,白客饰演的筷子为一个同性爱人的死义无反顾地交付自己,更何况还有周遭那些形形色色被爱所困的众生窘态。
世间成了试炼场。
这故事里哪些人是真的相爱,哪些人又是逢场作戏呢?
武文学和妻子,一边例行公事的进行夫妻生活,一边讨论着职称和送礼,最终意兴阑珊的草草结束,去给女儿做早餐,那些日常陪伴不是爱吗,但爱又是如此了无生机吗?
嘴上说着不在乎男人的死活,却拼命寻找丈夫下落的白领李楠,遇到丈夫生前的几个小三,哪一段感情是真爱?
似乎都是,又都不是,那男人不同时间不同心境下的剖白或许都是真心流露,但时过境迁,怎么看都是渣男的油滑、矫饰与辩驳;筷子那段不可为外人所诉的隐秘同性之情,那两个被父母阻挠以跳楼相逼的小情侣,他们为了证明自己的爱,连死亡都在所不惜,可即便如此,为什么上天的那道光芒对他们视若无睹?
谁又能证明和定义真爱,处于一段关系中的人还是某种秘而不宣的高蹈力量?
这场试炼最终让一些人对于爱更加困惑,而让另一些人洞若观火。
中国院线电影之中探讨爱情的故事实在太多,但大多沦为狗血的青春片或者浅薄的中年片,兜售程式制作的情窦初开和浅尝辄止的七年之痒。
而《被光抓走的人》难得地呈现了复杂的成年人的情感维度,它的大胆、决绝、锐利,如果真的领会,其实都有些令人瞠目,它呈现了夫妻间自愿的开放式关系,呈现了婚姻制度本身的可疑与溃败,呈现了一代又一代的人被情欲折磨却又将其美化为爱情的残酷现实,呈现了人在孤单、陪伴和厌倦之中永远无法安神的轮回绝境,但它在直面人类动物性的同时,也关照了那些道德的柔光,它尊重肉欲的也承认道德,它直面人们处在亲密关系、新鲜的性与长情陪伴缝隙间的一切不甘与不舍,它一直在揭露那些窒息我们却也拯救我们的内容。
所谓人性,无非是我们自知自己是动物,但又不想承认自己是动物,我们想靠近神,却又永远无法飞升,这腹背受敌,这左右两难,就是人性的根底。
而爱情与婚姻不过是人性的分泌物,人把自己架在神性与动物性之间炙烤出的油脂。
作为人类,我们习惯于必须给某一种关系和状态命名,而有时这命名的行为不可思议的荒诞,比如,我们将某种行为和状态命名为爱情,但这概念却又无人能说清,我们打造了一把没有刻度的比例尺,然后一直试图用它去进行丈量。
这就像片头片尾的那些关于爱情定义的采访,有些人胡言乱语,有些人故作高深,有些人荒诞不经,他们的严肃或者戏谑,不正是证明我们的尴尬吗?
你试试看去回答一些问题:性在爱情之中是必要条件吗?
陪伴是必要条件吗?
快乐是必要条件吗?
外部关系网络和社会主流系统的承认是必要条件吗?
爱情注定变质吗?
注定升华吗?
所有爱情都是同质化的吗?
而婚姻与爱的关系又是什么?
答案会混乱不堪。
这混乱证明着爱本身的不可定义。
这或许就是这部电影想要呈现的,爱对我们产生致命引力,让我们生出困惑与痛楚,又给我们抚摸与慰藉,我们只能琢磨它,但无法认清它。
爱是人性中最后的、不可被解码的混沌堡垒,一种定义我们生之为人的扎实证据。
如果说《被光抓走的人》与大多数中国院线片有什么巨大的不同,就是它自始至终弥漫着一股末世感,镜头下的所有人都如此孤独、苍凉,像一片星辰,看似彼此映照发亮,但实际上相隔万里。
它高蹈邪魅又极具人间烟火,不可思议又处处写实,这种对撞式的处理非常罕见。
它无关于科幻、玄幻、魔幻,它是标准的寓言体例,那道光就是神迹和神启,映照人间的荒诞、荒唐、荒凉,也映照人心中一直想驱散孤独的那团火焰。
所以,绝不应该用设想是否合理,挖的坑是否填埋得当这样的标准去衡量这个故事。
这故事里对于爱、性、亲密与疏离的探讨,最终只想让我们承认自己的有限与渺小,然后再让我们看到,即便人类如此低微,处于困境,我们却仍然想抵达彼岸,这永不休止的奋不顾身就足够壮丽。
其实,那道天降的光没有区隔出一些人与另一些人,从更宏大的角度去看,我们都是弃儿,才来到这世上。
(本文首发腾讯大家专栏,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新年伊始,看了这样一部大闷片,实在无聊透顶,我都不知道,这样一个剧本怎么样找到这样多的好演员,看到最后,说感谢宁浩。
合着都是宁浩的面子?
我能理解导演希望透过这样一个故事来让我们想一想爱,可是如果这样的事真的发生,我相信在的人绝大部分都不会相信,有爱的一对才会消失的观点。
从这一点,这电影追求真实的影像,生活化的叙事,可是却极度不真实,扯淡的厉害。
电影究竟是娱乐还是艺术?
我觉得电影从业者无非是从事着这份工作而已,谁也别装逼,不要把电影太拔高了,这些都是装逼与扯淡。
所以,我太讨厌这种装逼的片子了,无聊至极。
曾经我喜欢的男孩跟我讲了他的六任女朋友。
六任,十二年,交往的脉络与细节在那脑子里一根一根牵出来,这感觉就像我似王珞丹,和他爱过的每一个人见了面。
当然这体验并不好,抹杀了我喜欢的人的所有神秘感。
影片中王珞丹因为好奇想去探究老公所有的情人,恰似我们想知道男朋友所有的前任。
得到的不过是有关他欲望的、一地杂杂碎碎的鸡毛。
王珞丹在寻夫途中,遇见了她男人所有的欲望:婚姻、性、爱心与理解。
诚然,规规矩矩落落大方的是婚姻,风骚无知的是性、穷困可怜的是爱心,平柔知性的是沟通。
像是看见了他曾经住过的房子、用过的避孕套、穿过的破棉袄。
原来他这么喜欢做爱,原来他还挺善良,原来他还有很多话不知该怎么和我说.....原来我并不了解他。
最后王珞丹也终于找到了他,他的死,也是王珞丹在内心执念的放手。
男人对妻子不忠,往往是由于他们有很多东西难以从其妻子那儿得到满足,只得向其他的女性寻求。
例如,如果妻子是一位具有知识分子气质、知书达理的女性,那么丈夫则有可能对头脑虽不太敏锐但性格却温柔体贴、具有家庭观念的女性感兴趣;反之,假如妻子只擅长家务,那么丈夫说不定会对富有活力且工作十分投入的女性充满向往。
说到底,这是任性,亦是真实愿望。
——渡边淳一 《男人这东西》当初那个男孩慢慢在饭桌上讲出过往的六任女友时,我很不适应,好似一张小桌子上做了他和另外六个女孩,太拥挤了。
但这也是我真正开始了解一个男人的的开端。
认知,都是从不适开始的。
电影分别讲了几个被困住的欲望。
有人冲破了,有人在隐忍。
忍耐是女人的本能,所以谭卓维系着20年的婚姻。
可是这个婚姻过了二十年后,变得百孔千疮,难以治愈了。
也无法治愈自己灵魂上的孤独。
她是孤独的,在和黄渤同一个被子里睡觉她的思绪在闪躲,做饭的时候想的都是女儿和丈夫的蛮横,聚会时面对大家的调侃,即使丈夫就坐在身边,却带给她更多的羞辱与无助。
承认失败最痛苦,电影花了大量的笔墨描写黄渤不认头。
他质疑、他欺骗、他解释。
同时也把妻子推的越来越远。
谭卓在黄觉那里找到了慰藉。
黄觉夫妇很通透,带着上帝般新宗教的光环,通透的仿佛是其他几对儿的教科书。
伦理和欲望的冲突永远都在。
他是幸运的,他破了界,他也是不幸运的,破了就很难回来了。
反观年轻人的爱情,那股莽撞的劲儿,我们再也没有了。
爱情的深刻程度有时候和我们的莽撞程度直接挂钩,青涩未脱离幼兽般的勇敢。
一生也只有一两次。
那是我可以为你去死,我可以背叛家庭,我可以像家门口痛哭流涕的文琪,为你打破我自己,是我可以和你去你想去的地方。
之后我们会妥协、会为了生活而放弃。
会和宾馆里哭泣的女老师一样,知道什么是得体比冲动重要,也会嘴硬说着硬气的话,故作体面的让你走。
有时候真后悔自己没有和与最初的男孩走下去,像电影《两小无猜》一样,我们勇敢的将生命停在这一刻,自此永恒凝固。
但无论是哪种活法,人到最后、最后回忆起都会有很多遗憾,以为其他选项也许会更好。
人的本性不可克服。
我很不喜欢那些抓着科幻以偏概全的人,电影的科幻不是本意,太过严谨就失去了品玩感悟的乐趣。
它不过是个简陋的窗,让我们看看这些在欲望里迷茫挣扎的芸芸众生。
对于大众而言,《被光抓走的人》这样的电影还是小众了。
表达的主题小众,表达方式也小众。
这样的主题和思考我愿意点赞,尤其是在经历了几年泥沙俱下浮夸式发展的影视行业,这样的思考和表达我认为是必要的,也是回归电影的。
但是从表达方式而言,其实可以有更好的选择——比如,做一些减法,那样观众体验会更好,毕竟观众体验直接决定票房,而票房很大程度上就是从业者(尤其是所有利益相关方)的信心。
在表演的层面,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焦俊艳,表演根据人物状态和情境的变化而体现出不同的层次感,与角色粘合度很高,因此富有感染力,一下把我带进去了。
新导演处女作,有这样的强大阵容加持可以说万中无一,但不必羡慕,这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善缘。
《白色巨塔》惊人的制作团队,没想到Raul的演技非常自然流畅,远超预期
比预想中好很多:情场失意的天选小学教师误入高中导致职场一并失意,给了牛郎可乘之机。。可见选个自己喜欢并擅长的职业有多重要。
作为科幻片来说故事可以,美化牛郎ダメ。全集最神芝麻开门
生活总是这样,不能叫人处处都满意。但我们还要热情地活下去。人活一生,值得爱的东西很多,不要因为一个不满意,就灰心。
说实话男主的颜值我没有很get到,第一集总体来看就是一般般吧
挺好看,会一直追的
😳😳😳😳😳😳😳😳😳😳😳
剧情画面节奏意外都很不错,完全超出预期,本来准备当大蓝雀吐槽素材看来着。。。本身天台那一段已经可以磕到了,没想到最后还有个小反转,男主人设相当好,看起来有点纯情有点温暖但又有点心机的牛郎,反差感有,而牛郎这个角色设计又自带性张力属性,可以说换个帅点的男主必爆人了,并且在cp设置上保守女教师×牛郎这组合的确很“昼颜”,剧里面出人意料好磕的,不过男主演员选择上也能理解,毕竟顶流男团网络数据肯定不用发愁了,但还是好可惜,这应该是今年追的几部日剧里面最喜欢的本子了
38岁的语文女老师跟22岁的整容牛郎对戏,太辣眼睛了!
美智子姐姐又是客串吧,男主太丑,女主苦唧唧的我也不喜欢,一集弃了
画面精美,场景布置细致入微,每一帧都像是一幅画,看得出制作团队很用心。”“配乐恰到好处,与剧情配合得相得益彰,进一步增强了情感渲染力,让
這裡的影片中記錄下一個高中教國文老師在救一個被牛郎欺負夜店的學生因為他的學生的問題而再跟牛郎交友的老師墜入愛河時真實的生活是像傲慢與偏見。
第一集就很有质感!对男女主角色开场的塑造,让天台上的那一段在夕阳下教写字的画面心动得很合理。这个角色简直是像是为Raul专门打造的一般!太美了全程舔屏!!木村文乃一如既往地演技在线,吉娃娃人设好适合她和Raul的体型差~据说是《昼颜》的班底制作就已经十分期待后续剧情了,不出意外会爱得很心碎,期待更多映射社会问题的探讨。对音乐有点小小的失望,天台上那段配乐让人不禁想起never again…但片尾曲一言难尽。
演得太好了,非常推荐。值得一看,希望大家多多支持
大蓝雀
意外的还可以。
木村文乃能别再演这种馬鹿正直人设了可以吗……
看了一集,男主比较丑,除此之外各块都在八分以上。
其实挺好看的
睡前刷到、、啊 谁还我一双没有看过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