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片名为什么叫“私人定制?
”,冯小刚说:“经常在时尚圈看到‘定制’。
其实也可以叫‘甲方乙方2’,但就为了躲这‘2’”。
2、“范伟那个故事是否有影射?
”,冯小刚说:“没有没有,中国电影要想搞好,千万别聊这个。
领导都不聊这个,咱们爱聊这个,中国电影还怎么弄啊”。
3、“片头‘纯属虚构’是之前加的还是后来加的?
”,冯小刚说:“加上的。
就是告诉大家,现实生活中哪里有这样的人,我拍的都是现实生活中没有的事。
钱在有些时候是王八蛋,但有时候也是亲人。
钱现在就是‘政委’,以前政委给你做思想工作,现在把钱往那一摞,这思想就通了”。
4、在微博中冯小刚称:《私人定制》这部电影就电影的完整性来说,我给它打5分;就娱乐性来说,我给它打6分,就对现实的批判性来说,我给它打9 分。
5、“最后那个笑话是网络笑话。
以前你的作品很少采用网络笑话,现在为什么要用?
”,冯小刚说:“我觉得这个笑话的思路太有意思了,也很适合葛优。
过去很多东西来自于生活,现在网络也是一种生活。
而且网络上有很多特别有智慧的人,高人,特别高”。
6、“从《甲方乙方》到《私人定制》创作心态有何变化?
”,冯:“拍这个电影心态特别简单,就是拍个快乐的电影,大家觉得我应该拍的、葛优应该演的贺岁片。
因为每次贺岁片出来,观众经常拉着我和葛优说‘特别喜欢看你们的贺岁片,高兴啊’。
能让这么多人高兴,是一积德的事儿,给我带来很大的满足”。
7、“李成儒那一段,关于雅俗的探讨,是不是你内心的写照?
”,冯:“王朔写的这一段,不知道他是怎么想的。
我觉得挺有意思。
我们拿别人开涮别人不乐意,拿自己开涮不会招惹谁吧”。
8“《甲方乙方》是一气呵成的,每个故事之间也有联系。
《私人定制》的故事非常荒诞,而且第二个故事和其他故事风格不太一样。
”,冯:“其实都挺荒诞的,都没有可能。
我们弄这戏的时候就没有考虑合理性。
第一个故事叫‘不正经’,第二个故事叫‘不着调’,第三个故事叫‘不讲理’。
创作的时候有这三个就特别解放,所以最后来一个歌叫《解放》。
拍喜剧要是有一堆合理性就没法写。
喜剧就是虚构”。
9、“你同意要迎合观众的喜好吗?
”,冯:“观众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只能说大多数吧。
观众既可以被影响,也可以被引导,同时,也可以反过来影响你,这是一个互动的关系”。
一部炒剩饭式的中国当下现实题材的纪录片,贪腐、信仰缺失、贫富悬殊还有糟糕的环境配上老套的情节架构,故事情节突兀、头重尾轻不知所云,冯导这次真是的成全了自己,恶心了别人,之前的宣传铺天盖地,引来万众期待,没想到是一部十足的大烂片,看完把我气得不行、、、看完烂片后的心情是极度不爽的
这个片子我之前就没打算去贡献票房,原因很简单,看冯小刚采访时说,之前王中磊为了圆他的梦帮他拍了1942,他说要报答王,一定给他拍个赚钱的片子。
于是就有了私人定制。
---首先,人家拍这部片子就为了圈钱啊。
你还真是挺坦白的。
昨天是朋友公司包场点映,我去凑热闹,确实不出所料,甲方乙方的升级版,连一些情节都几乎照搬,第一个想当清官的司机和甲方乙方里那个“打死我也不说”的厨子有什么差别?
接下来的两个故事一个求雅一个求钱,愣没看出来笑点在哪。
具体就不剧透了,通篇只有一个感觉:观众已经往前走了,但导演还在原地踏步甚至还在退步,但他还自信满满的觉得大家还在原地等他呢。
最后还很跳跃地来了段环保宣传微电影?
这哪跟哪啊?
七拼八凑,毫无诚意。
让人认可的只有葛大爷和李成儒的演技,另外,李小璐的眼睛长的太奇怪了,穿道袍那段特明显,哪家医院做的?
冯氏电影现在最大的特点就是硬X广告,而且X一次不够,反复X,多次X,一定要让观众感觉自己被强X了才罢休。
我其实并不反对你把广告嵌进电影里,这个。。。
那个。。。
中国电影行业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嘛,那个。。。
适当地放点广告,还是可以帮助电影行业的发展的嘛,这是好滴,我支持。
但是你放广告进去能放得聪明点么,X的时候能温柔点么,有没有考虑观众朋友的感受啊!
比如,那个白酒广告,那个功能饮料广告,剧情推进跟他们有半毛钱关系吗,完全是为了X广告而X广告。
想当年,我看完非诚勿扰2的时候,也是因为那片各种乱X广告,曾经立下重誓:“老子再也不看冯氏的片了!
” 只可惜啊,时光荏苒,白驹过隙,后来。。。
我把这茬给忘了。
其实也是念想着冯氏能够改过自新,重新做人,结果他不但没有认识到错误,反而变本加厉,今年又来一遭,真是白白糟蹋了我的银子啊,把我自己给恶心到了。
再来说一说电影本身。
我完全没有想到预告片的那一段居然就是全片仅有的几个笑点了,至此我郑重告诫观众朋友们:“没看正片的不用去看啦,看预告片足够了!
”而且全片最后一个部分“道歉”,和前面三个部分一点不搭,感觉就像我在路边摊刚吃完炒饭、凉面、煎饼果子,丫突然上来一道精致的刺身,结果你一吃,MD,都馊了。
这还有没有完,葛大爷最后还要跟你讲个段子,结果你一听,TM这段子也太老了点吧,其实这就是那最后一道汤:洗锅水加了醋飘着点葱花。
真够酸的!
我跟张艺谋是老乡,他的每一部电影都伴随着骂声,但我印象中张很少回应,这符合秦人的性格,总的来说我们谦虚、内敛、豁达。
冯小刚相对就比较爱说,当然他的微博也不完全是他的个人行为,但一定代表他的本意。
总的来说,我从冯导的微博里看出三个意思:第一,他是针对影评人的,不是针对一般观众的。
换句话讲,他觉得对一般观众自己能交代得过去,影评人是“大尾巴狼”无理取闹;第二,他觉得自己很冤枉,付出了很多努力突破禁忌,最终却沦为笑柄;第三,他觉得《私人定制》的是有现实批判性的,他肩负了他应有的责任。
影评人是什么样的人?
如果你要买一款手机,你可能会去看一些评测文章,写这类文章的媒体就有可能左右你的选择。
影评也是一个道理,对于影院正在上映的数部电影,影评人是专业的推荐人。
他们往往是一群业内人士、或者职业写手,也可以是一些有社会影响力的爱好者。
如果某部电影在影评人那里砸了口碑,很可能遭遇票房滑铁卢;或者某部名不见经传的小制作,受到了影评人的推崇,最后大卖特卖。
这在西方有非常多的案例。
但是,在中国,影评人更像是一群愤世嫉俗的人,对电影票房的影响微乎其微。
原因也很简单,中国电影市场就这么大一点,横向比较一下同是服务业的按摩洗脚行业,电影市场估计连十分之一都不及。
市场小,竞争可不小,国产电影对抗好莱坞大片肯定不是一个量级,所以政府要扶持民族产业,贺岁档全部留给咱自己折腾。
接下来,左右电影票房的不是影片的质量,而是负责放电影的院线,筛来筛去,到观众这里,选择已经很少了,甚至经常看到某某大片独霸黄金时段的情况。
面对这样的市场,影评人说话顶个屁!
就拿《私人定制》来说,圣诞时节,观众观影热情高涨,电影院能提供哪些选择呢?
冯小刚肯定是卖相最好的。
所以即便影评人喊破喉咙,对票房根本不会有任何影响。
那这时候冯小刚为什么要站出来跟影评人开战呢?
我觉得就是做了婊子还要立牌坊。
其实我不否认冯导提到的这些年他在题材上打破禁忌所做的努力,但拿影评人开刀,我想他选错了对象。
中国电影难在哪?
首先跟其他行业一样,基础建设不行,各方面专业人才都跟不上,很多核心技术也还是老外把持。
另一方面,刚才提到了,市场太小,影院还受到新媒体的挤压,但未来的空间还是很大的。
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电影作为宣传喉舌,舆论监管非常严格。
冯小刚想说的,或者说他想立的牌坊,就是他开了很多主流电影的先河。
基本上是放屁!
作为中国电影的旗手,掌握绝对话语权的人,最大的既得利益者,就干点这个,还敢来歌功颂德?
广电总局监管是严格,到处是雷区,但你冯小刚都不敢踩你让谁去踩?
现实的苦恼谁没有,就你受欺负了怎么着?
话说回来,这些所谓的开先河,站在时代高度上看,大多不过是顺势而为,改革开放,其他行业做出的开创性比这大太多了。
平心而论,冯小刚对中国电影最大的贡献,是在中国电影最危难的时候,树立了自己的品牌,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危局,给国产电影的复苏提供了好的示范,当然,他也收获了最丰盛的利益。
关于突破禁忌,更多的可能性来自于年轻后备,冯小刚作为主流电影的代表,不是他一个人能够左右的。
要说我最不满意的,还是他对行业本身的贡献太少。
中国电影最需要的,也是冯小刚最应该去做的,是电影工业本身的建设,让一切规范化,电影不应该是草台班子凑出来的东西,跟其他工业一样,需要制度,需要具有专业精神的人才,这样才能保证我们推出来的产品上一个台阶,通过专业化运作的商业电影怎么样都不会看上去山寨。
我相信这些是冯小刚有能力去做的,但是几乎没有。
到今天,冯小刚还出来嚼舌头,跟十年前没有任何两样。
影评人不是网络水军,也没有人会去花钱雇他们,因为影评人太弱小了,老百姓已经用脚投票让《私人定制》连破票房纪录。
但是,只有挑剔的观众才能催生出优秀的作品,电影水平高下,大家心里是明白的,讲任何理由都是没有用的。
再说说冯导讲到的现实批判性,由于我坚持不去影院看这部电影,所以无权作答。
但从种种说法来看,冯导所展现的,跟我们日常在微博或者微信上看到的揶揄某些社会丑恶现象的段子是差不多的,只不过用电影拍出来更直观一点,更搞笑一点,但不代表更胆大一点。
因为,这充其量嘲笑的是因为权力崇拜而人格扭曲的小人物,对人民民主专政肯定是毫无干涉的,老百姓调侃一下发泄发泄有什么关系?
冯小刚捡几个软柿子捏一捏,就开始往自己脸上贴金。
唉,掌握绝对话语权的人,就这点担当……想起一段往事,07年贾樟柯获得威尼斯金狮奖的佳作《三峡好人》上映的时候,正面PK《满城尽带黄金甲》,业内人开玩笑说这完全是用票房殉情。
我去了北大首映现场,亲眼目睹贾樟柯带着哭腔喊出一声,”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还有谁来关心好人?
“到今年,一晃6年了,我还时常回想起当时那种场面。
今年贾樟柯拿出了《天注定》,国外好评如潮,但与故事最亲人的国人却无缘能见。
冯小刚也是性情中人,半夜发微博鸣不平,假如能用《天注定》来跟《私人定制》作比较的话,我倒很想听听冯导掏良心说出什么样的话来。
《私人定制》可以称得上是《甲方乙方》的续集。
15年前《甲方乙方》里公司标语是“成全了你也陶冶了我”,今天《私人定制》里公司标语换成了“成全别人恶心自己”,显得更加直白和愤懑,这里说的“恶心”不是指为满足顾客的一切要求,放低身段,委屈自己,不是指感情上的好恶,而是王冯(王朔、冯小刚)俩大爷对现实的一种戏谑的吐槽。
网上有人吐槽这部片子是“洗剪吹”,从整部片子的结构来看,我也赞同。
并且我要吐槽,白百合真心是穿上衣服好看些,不要奶完孩子就出来炫耀资本,她还是更适合都市小清新文艺女青年的角色。
值得一提的是范伟。
当范伟还是脑袋大脖子粗的范厨师时,有人评价其演技已达到“寓庄于谐”的境界,这次抵制诱惑拒绝腐蚀的范司机给我们带来的表演,不夸张不做作,符合中年王朔调侃不失内敛的语言风格,除了口音稍显标签化外,整个戏让你有一种咧着嘴、心里乐,绝不至于放声大笑的体验。
范伟的表演,已经值回票价了。
豆瓣影评“1997年的《甲方乙方》银幕上放的是别人的生活,新鲜好玩,欢乐好看。
2003年的《私人定制》银幕上放的都是自己,可哪怕自己多么讨厌这样的自己,散场之后还会继续这样活下去。
”我想说,这是有力的吐槽,却让我获得了无奈的吐槽感受。
我看过回来在豆瓣上说电影好,居然有人问我收了多少钱,我他妈就是觉得好。
第一个故事是对权力和人性的无奈,范伟演的太好了。
第二个故事是对俗的赞美,其中那个雅过敏特别逗,给那些什么都不是觉得自己特别清雅的人一个响亮的大嘴巴,俗就是生活,别以为自己成仙了。
第三个故事是对普通人的关爱,我特别喜欢宋丹丹的北京腔,我奶奶过世之后就没人说过这么土语,我听着特别亲切,当然这是个人感情有个细节,宋丹丹过完一天几百万也就凑合花生活,回到胡同口那家“驴肉火烧”小店的胡同,我又心酸又想笑,这些都是对现实生活的讽刺。
这些故事每个都让我感慨,唯一觉得不好的是白百合,李小璐还有那个男的都太嫩了,如果换成徐帆和刘蓓和何冰就完美了。
哦,对了,《甲方乙方》原著是王朔,好梦一日游为什么要去大街上夸人,小说比电影表达的更深刻,你们先去看明白原著,加上王朔这么多人对人性的沉淀就明白了。
反正我觉得很棒,今天冯小刚在微博上骂的我都替他痛快。
当然是骂的那些所谓的影评人,作为一个导演,既然是出来卖的,就得不怕被骂
宣传海报里看到杨重的名字的时候我一直以为这是一部续作,承接那部24年前的作品。
看完电影我觉着有时候不期待反而不是一件坏事,否则透支了满足感实在是件得不偿失的事情,但是不期待似乎又不太可能,各种渠道都充斥着对作品的宣传,不看不听根本做不到,又没有被麻木到根本不在乎,于是可怕的悖论就这么产生了。
如果说影片的故事模式承接了《甲方乙方》的“好梦一日游”还不如说这是一个三部曲中的小弟弟。
大哥是89年米家山导演的《顽主》,巧的是当年那部戏里葛优所饰演的也是一个叫做杨重的人。
相信编剧王朔在这部戏里给葛大爷的名字是有意为之的吧。
从当年的“三T公司",到后来的”好梦一日游“ 再到如今的”私人订制“。
替人圆梦当真是在电影中一个独特而又极富吸引力的行当。
开篇黑白的色调下纳粹手下的苗圃小姐让我直接穿越回了当年李琦演的那个川菜厨子。
只不过一个想要宁死不屈,一个想要守口如瓶。
但这场铺垫的戏有些上不得台面,肃杀环境下冷不丁蹦出的方言的确制造出了笑料,但是情节着实有些冷。
大体上来看这三个小故事最出彩的就是范老师的老干部戏份,堪称标准的姑苏宣传片,想必西溪之后,苏州将会再次火起来。
台词设计承接了王朔和冯小刚一贯的京味儿幽默,演员表演起来也是驾轻就熟,这本就是冯氏幽默最擅长的部分,因而也最出彩。
个人认为戏谑和讽刺才是冯氏喜剧的精髓,当年看他的电影犹如听相声般过瘾。
老干部的梦.......差点打成双规老干部........ 是段曼妙的美梦。
至于后面,李成儒的部分实在有些无力吐槽,郭老板和周掌门的雅俗之争好像都已经过去好久了,旧茬重提真的不怎么新鲜,而且情节设计犹如大学生的回家作业,着实感觉不到诚意。
精神追求的烘托有些过了, 有些不伦不类,影院中也明显感觉到了观众在这部分失去了笑的功能,与其说是前一部分太好了透支了观众的笑点,还不如说是后面的部分太差了麻木了观众的神经。
名导演的梦......是段枯燥的春梦。
丹姐的戏份比上一部分稍好一些,题材固然老套好歹有演技压阵,但是再好的演技真的也会败给剧情的吧。
有钱人就一定要只买贵的不买对的?
就一定要砍价往上砍?
不往下砍?
那恐怕不是有钱人吧,是有病的人吧。
可能是我孤陋寡闻但我的确没见过哪个神经病跑到饭店里大吼今天我掏钱的,她并没有入戏啊........丹姐的梦........是段尴尬的清新梦。
老干部的梦境里定制团队着力追求了真实,名导演的梦境里团队追求了扯淡,丹丹姐的梦里团队追求了过瘾。
但是三段的结构安排使得头不是一般的重,后面的两段拍的实在感觉不到诚意。
至于奉送的段落我只能说冯导的心真的好大,给所有人道歉让我想起了当年齐大妈跑到”好梦一日游“让小哥儿几个上街夸群众的戏份了。
一人一段忏悔真沉重,包括导演和葛大爷的结尾的对话,段子太老了完全失去了笑点,这样的安排感觉显得有些画蛇添足。
电影演完了说了什么几乎没记住,那既然如此安排这段戏有啥用?
打公益广告吗?
戛然而止有时候并不是坏事吧。
这么多年我依然清楚的记得《甲方乙方》的结尾,在漫天的大雪里,杨立新走过挂满灯笼的走廊,红彤彤的画面响起了姚远的对白:1997年过去了,我很怀念.............
此片之俗之烂之乱之不知所谓的令人发指。
有些导演俗就是俗,不怕您俗,毕竟有这世间有艺术家的作品,也有衣食住行的凡事需求,但就怕他不承认真正有艺术的存在,冯导借葛优之口说电影起源于走马灯,本身就是娱乐大众的不存在高雅的电影,虽然!
是葛大爷说出来的,我还是特想扇他,电影被认为是第八艺术,本身他就集合了音乐、文学、摄影等各个艺术层面,像文学作品也有雅俗之分,你说文学就是娱乐大众的?那么多名著全扔你脸上,对比看,网络文学就是庸俗的。
音乐作品也有雅俗之分,古典交响等都是雅的,哪怕诞生于妓院的爵士乐以及源于民间的民谣、摇滚等都可以算到雅里,但口水的流行歌曲就是俗的、大众的,但即便如流行歌曲还是有好的音乐如陈奕迅的,烂的则有凤凰传奇。
同样,电影依托导演的意图和偏好以及更多的是能力,也有雅俗之分,你能说阿伦雷乃、戈达尔、安东尼奥尼 安哲罗普洛斯、基耶斯洛夫斯基拍的片子是娱乐大众的?《去年在马里昂巴德》能放到影院里去让大众观看吗,没有鉴赏能力的观众看其作品连看完的耐力都没有还谈何娱乐,但他们的片子在影迷眼里就是高雅的,前端时间我看了一部电影是陈木胜的<扫毒>,看完后我就想到一句话"平庸的导演永远拍不出好电影",现在还要再加上一句“平庸的导演如果离开了地气,那么出来的片子就惨不忍睹了”,冯导既然要娱乐大众,那么麻烦你能摘掉那些虚的外表接接地气,片子完全是<甲方乙方>的翻版,但主角们已经全都是有钱人了,看看他们的办公地以及各种道具及各种费用,你能理解第一个故事里一个司机能雇佣的起他们来造梦,第三个故事,如果你真想报答人家大妈,直接给些钱更实惠。
冯导其实蛮适合到春节晚会的,3个小品加上诗歌朗诵就像春晚里各式曲艺生硬的揉在一起,即需要小品讨好观众,时不时还要歌颂些感人的好人好事,说真的我被最后的公益广告恶心到了,就像一个暴发户不捐款给灾区人民还要声泪俱下的站在捐款的地方给每一个过来捐款的人说“同志们,去帮帮那些受苦的人民吧”,冯导就是一面说着自己看不上高雅,自己就是哄老百姓高兴的,一面还想望高雅里钻,而片子却越来越是哄领导高兴的。
-三段名字可以称为权力梦、名利梦、财富梦。
冯导在片子里加了大量的过期心灵鸡汤,心灵鸡汤尚且可以给人以温暖、可这变了味的心灵鸡汤就只能倒人胃口了,冯导告诉众百姓,我虽然现在有权有名也有钱,但你们千万别嫉妒我,更不要仇富,我们其实也过的很痛苦,我想对冯导说,如果权名财是一种痛苦的话,那么让这些痛苦朝我来吧。
我想你可能太久处于这种权名财的痛苦中却忘记了真正草根百姓的生活了吧。
抱着必死的决心,感觉没那么差啊。
第一个故事,范伟演的还不错嘛,虽说炒冷饭,而且有点落俗套,毕竟你也笑了吧,笑没笑?
说实话。
对应甲方乙方中的李琦。
讽刺的官员。
第二个故事,俗奖也有点意思,就是一个好日子过惯了,想体验不一样生活的人。
对应甲方乙方中偷鸡吃那个。
讽刺的娱乐圈的人。
第三个故事,有点乱啊,对应的甲方乙方中的杨立新。
但是煽情出现的很唐突。
讽刺的富人。
第四个故事,也是大家喷的最恨的环保,刚开始感觉真是画蛇添足,但是最后那段访问似乎表明了立场。
其实也是讽刺,说环保,说抱歉都是扯淡,大家只是说,真让你做(捐)的时候,你也不身体力行的。
讽刺夸夸其谈的人。
总之,觉得不至于一星那么烂,可能我们对这个冯氏组合的期待值太高了。
一个贺岁片,咱也别太较真了。
好看,看完了没快进,说不上多好,但是挺好的,尤其勾引范伟那段
冯小刚最差的一部,就是一苏州+海南岛旅游宣传片。
超级烂片 葛优的两个门牙成功激发出了我的强迫症 居然是王朔的本老男人彻底退化了
幸好是一毛钱没花
个人感觉还行,至少能让我发笑。前两个故事好一些。
恶心自己,成全别人
6分。本片最大的问题,不是烂,而是平庸。冯小刚真是被春晚牵走了太多精力了吧?把“好梦一日游”的剧本改了名字就直接用上了?如今观众的口味不是15年前了,这种简单的嘲讽外加小品集锦是很难满足人胃口了。“时间去哪儿了”这首歌还是挺好挺的,算是唯一的亮点吧。
不如坐在家里看一段搞笑视频。
【C-】这不是电影,这是段子集。还是个隔靴搔痒不太好笑的段子集。那个“雅”的故事真把我给恶心了,完全冯小刚自大狂妄价值观的体现,借剧情标榜自己嘲笑大众,还有敷衍的故事,多如牛毛的广告,作为一个依靠观众的导演却对观众充满了蔑视。这部电影还是您私人观赏吧。
不喜欢
谁说拍的不好的!!现在中国除了冯导 还有谁敢说这些大实话?!!!好 鼓掌!
相见不如怀念
讽刺电影,冯导还是有理想的,这些都敢拍。
真心不好看~四星全给葛优!
三个故事各有千秋,开幕和结尾短小精悍,我支持这部电影。#20140213
我觉得很好啊。
不好笑。但是有思考。
我原来只知道梅毒会入脑,没想到白癜风也会。
葛大爷这部片不行啊,有点用力过猛的感觉
实在是太奇怪的乱炖了,是世道还是我们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