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本电影,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
向来对一些纪实类电影十分感冒,很早以前就看了《卢旺达饭店》,刚刚又看了同样题材的《猎犬》却给人完全不同的感觉和思考。
两本电影的历史背景都是在1994年,非洲的小国卢旺达发生了大规模的胡图族对图西族的种族仇杀与清洗。
短短的一百天内,有记录记载超过八十万人被屠杀,而实际的数目肯定超过了一百万。
当屠杀开始时,联合国和大国纷纷撤走了当地的工作人员和维和士兵,并对随后发生的屠杀熟视无睹。
十多年来,人们都在反思到底是什么使得在现代社会却再次发生了大规模的种族屠杀,而无法避免的原因和深层次思考。
《卢旺达饭店》和《猎犬》分别讲述了卢旺达的一个饭店和一所学校在这次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中惊心动魄的故事。
但结局确是不同的,饭店里的难民最后逃脱了被屠杀的命运,最后终于到达安全区,迎来新生;但同样在学校里却发生了由于UN军队撤离直接导致2500名避难的图西族惨遭屠杀。
《卢旺达饭店》中经理一直监守在庇护难民的行列中,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向政客受贿来拖延时间,显然坚持换来的结果换来了在饭店避难者的新生。
而在《猎犬》中一个年老的英国的教士和年轻的教师目睹这屠杀,他们的信念、勇气和心理极限受到极大的冲击, 面对UN维和部队的离开,他们被迫做出选择,教士带领着孩子准备逃出魔掌虽然最终死在暴徒手中,但他解救的孩子却活了下来,年轻的教师在最后一刻选择了背离自己的誓言,独自随UN部队走了,最终受着良心的谴责。
在两本影片中,联合国部队都扮演了级不光彩的角色,《卢旺达饭店》中的联合国指挥官面对屠杀无可奈何,有句话令人深刻,他说对大国领导人来说“卢旺达人的性命甚至比不上自己的一张选票。
”而他们的任务也只是让人心寒的“隔岸观火”,这也说明了为什么联合国这么多政府面对卢旺达屠杀却始终无动于衷,幸运的是这本电影最后UN部队还是把难民运到了安全区。
《猎犬》中的联合国部队可以说间接成了屠夫的帮凶,从法国维和部队开始把大批的白人甚至他们的宠物进行撤离时,他们竟不愿意带走一位学校中的难民,铁门内外分别是充满绝望的图西难民和磨刀霍霍的胡图暴徒,让人揪心的一段是在联合国部队最后撤离的时候,一位难民要求维和部队枪杀他们避免被暴徒砍死的无奈要求,而维和部队指挥官的回答却是“I AM SORRY”,绝望,当连死亡的要求也被拒绝时,谁还能帮助他们呢!
看到这里真想骂这些联合国部队混蛋、狗屎,眼睁睁看着悲剧的发生,而竟然自私地无动于衷。
看完《猎犬》突然感到故事最终也没留给我一丝希望,片末逃生的女孩奔跑在满是尸体的道路上,镜头回荡在新闻片段中女政客对屠杀的遮遮掩掩的回避的莫大讽刺中。
两片中对大屠杀进行了如实的展示,暴徒手中的血淋淋的大刀,血泊中满是苍蝇飞舞的图西人的尸体,无论大人小孩都成了凶徒刀下的冤魂,《猎犬》中关于屠杀的几幕更是让人印象深刻,可以说处处嗅出了死亡的气息,当年轻的教师和记者前往寻找自己本地助手的途中,亲眼目睹了暴徒用砍刀砍死了一位受害者的全过程,而之后他竟然看到自己寻找的助手也成了侩子手;学校中有位叫EDDA的妇女,在产子后为了医救垂危的孩子,而走出了学校,但马上暴徒就聚集人员对这些走出“安全区”的图西人大开杀戒,EDDA躲在草丛中,本可避免被屠杀,却由于婴儿的啼哭被发现后母子均惨遭杀害;在成堆的尸体中,苍蝇和野狗回荡其中,相对于《卢旺达饭店》,《猎犬》中的屠杀更为真实和震撼。
最后说说影片的主题,如果说《卢旺达饭店》让我看到了黑暗中的希望的话,那么《猎犬》则是堕落到了黑暗深渊。
生与死,留与走,在面对死亡时,片中主人公有了不同的选择。
老教士最后死了,但当他看到车上的小孩最后逃脱时,微笑地走了。
而年轻的教师在逃离了卢旺达的五年后重新见到了当年曾发誓与她在一起的幸存女学生时,有中无言的良心谴责,当女孩问他为什么当年离开时,他说道:“我怕死”,女孩说道“而我们都幸存下来了。
”的确因为“怕死”,年轻的教师活了下来,而女孩因为不怕死而勇敢地爬出了车而得以幸免,在死亡面前人是如此脆弱又是如此顽强。
关于两本电影,我说是纪实性电影,原因是由于它们都由真实故事改编,由真正幸存者回忆所构成的,因此与其说是故事更应该说是一种真实的回忆。
而片中都有相关幸存者的真实照片和经历,让人感觉真实是如此地沉重。
这部电影和卢旺达饭店何其相似,当时看完卢旺达饭店的时候心情如此低落,久久不能平静,所以发誓再也不看这种不让我舒服的电影了,想不到时隔已久又看到一部类似的片子,世事难料,如之奈何!
屠杀二字可以解释为手持武器大量的杀戮手无寸铁之人,如同宰杀猪狗,不值一提。
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军视为屠杀,纳粹杀了六百万犹太人更是灭绝种族的屠杀,这种事情在历史的车轮下屡见不鲜,我们能做的只是祈祷亡灵,逝者已矣,生者如斯。
“爱的反面不是仇恨,而是遗忘”- 看的时候有很多话想说,结束后看着屏幕上的谢幕,看着一个个介绍当年幸存的人,久久不能回神。
电影很惨烈,而现实可能更加惨烈吧。
“两个月有七十万卢旺达人死于那场种族清洗”轻飘飘的一行字,是多少血肉卖埋于其下。
-- 我还是始终不能理解,为什么总会有“种族歧视”甚至于会有“种族清洗”这样惨绝人寰的事。
在观影的时候,看到最后联合国维和部队撤离,守在学校外的流民(or胡图政府的人)说“开始工作”,不禁冷汗涔涔,这时候或者说当人开始把种族对立放于心中时,那在他们眼中,图西人甚至维和官兵甚至神父,只是一件物品,一只蚂蚁,说碾死就可以碾死,只有难不难而没有能不能。
-- 这个片子同样也很讽刺,讽刺联合国,讽刺一些“文明国家”所谓的保护,讽刺所谓的“人权”,讽刺一些假惺惺的制度。
但不知是看的太多还是心里早就明白,一切制度和机构只是为了维护运转,或者说是象征性的意义居多。
所以当看到一边是图西族遭受屠杀的画面,而另一边是假惺惺的发言人在为不把此次事件定义为“种族屠杀”借以洗脱自己的责任时,只感到习惯性的可笑。
当bbc的记者坚持不来这里报道,却因为听见有几十名欧洲人在这里就改变了主义。
当法国的维和部队来到学校,却说只为带有法国人以及欧洲人而来。
这时候,肤色真的成了唯一区分你是人还是我是人的标志,肤色竟真的成了一个人能不能活的理由。
即时他们有车,有枪,即使连欧洲人的狗都能上车,却坚决不拯救一个图西人。
我可以理解现实中我们谁都不是救世主,可这样冷漠的态度,还是让人觉得齿冷。
-影片全程揪心至极,而一切种子从影片开始有人在登记不同种族人的居住地址时就开始了。
从登记地址,到过路时通过身份证明来辨别种族,只觉得越发荒谬可笑。
我可以理解为其实他们自己也并不能分出来面前这个人是什么种族(毕竟同出一源,非常相似),于是变通过这种粗陋的手法进行区分,进行杀戮,这不是很荒谬吗??
--一开始我对于男主人公的形象,后续发展心理有所准备,确实是一个“天真的”从“幸福国度”里来的妄图改变世界的年轻人。
所以很明显能看到男主从一开始的不甚在意,以为会有人拯救这里自己不会有危险,以为只要有bbc记者报道就能万事大吉,到后来亲眼目睹了一次又屠杀后的崩溃和改变。
真正让我意外和泪流不止的是神父。
这才是一个什么都懂,却心中始终坚持信仰的,尽可能的在现实中用自己的力量帮助每一个人,最终用自己的生命献出了最后的爱,保护了几个孩子逃跑。
一开始当局势开始恶化后我看到神父的淡定,从容,甚至能通过一些智慧和手段买到药,我还在想神父应该是一个见惯世事的人,后来看到他在如此危难的环境下还要做弥撒,还要读圣经,我甚至觉得他有些虚伪。
但其实,是我不懂他的信仰,我不懂有信仰的人,信仰上帝的人,是什么给了他力量,促使他做出来一件又一件勇敢无畏的事,可能我只能把它定义为无私,勇敢与爱,可又明白也绝不是这么简单。
当神父买药回来看到路上的一切暴行,当他知道联合国要求维和部队撤离的消息,他只是平静的说“要把该做的事做完”。
他已经知道这些图西族人的命运,担他在人后愤怒崩溃过后,还是履行着自己神父的职责,尽可能的给参加弥撒的人们带去最后的平静与安慰。
第一个让我突然绷不住想要哭出来镜头是,当联合国维和部队要撤离时,图西族人各种恳求拦车无望,这时候有人提出了最后的请求“我们是父母,儿子,亲人,我们只希望死在一起”,他们这时候的请求甚至不是活着,而是恳求有人用枪打死他们,以便不被胡图人砍死,以便不用遭受更多的痛苦。
当这个卑微的恳求都被拒绝后,他提出了能不能只打死孩子,不要让孩子遭受更多的痛苦。
实在难以想象处于那个环境中人的恐惧,甚至恐惧到但求速死。
而第二个让我泪崩的地方就是,当最后的部队也要撤离时,神父留在了人群中。
就在我以为神父就要跟剩下的人待在一起,以至于不违背他的诺言,他的良心,他的信仰,所以要静待死亡时。
我看到神父组织人们拼命的往皮卡车后塞满孩子,然后自己独自一人开车闯出,想要为这些孩子博一线生机之时。
眼泪轰然而下,他不是士兵,不是有决定权的高官政要,他只是在这片土地生活了三十年的一个老人,一个无法眼睁睁看着人和孩子在自己面前死去的普通老人。
他在面临路上的民兵路卡时,我曾以为他能够凭借自己对于人情世故的了解,凭他在这生活里三十年为人们传达爱的经历,甚至希望他凭借自己是外国人的身份安然度过。
当我看到在路卡处神父看到了自己认识的人并且试图感化他时,突然的,对方拿出枪来,就这么简单而粗暴的将神父打死了,而在倒下的最后一刻,神父还在为看到了女孩的逃跑而危险。
当我充满希望时,影片却直接赤裸裸的将人性,或者说真相揭开来—世上本就没有多少幸运的事,处于那场风暴中的人民尤其是。
-结局是女孩活了下来,可我甚至觉得这只是给电视机前的人们一点安慰罢了。
-心很累,又很多细节想写,看这个影片过程中,不止一次的想到最近的乌克兰事件,在我们不知道的角落,可能悲剧正在重演。
又想到了南京大屠杀,更是心痛至极。
而这些甚至性质大相径庭。
可是普通人的死亡与流血是一样的啊!
到底是为什么有这么多的理由让人可以残杀和自己一样的人。
一时间觉得不知如何整理,如何下笔。
感谢幸存的人,感谢将这些罪行记录下来的人。
“爱的背面不是仇恨,而是遗忘”
10月4日下午美国的电视屏幕反复出现了索马里人用绳子在地上拖着一具美国特种作战队员的尸体游街示众的画面,被俘的杜兰特也上了电视。
这件事上了世界各大报纸的头版头条,美国舆论更是一片哗然,一致抨击美国政府出兵索马里。
同时,国际上的批评也不绝于耳:英国前首相爱德华·希思说,联合国不应成为美国军事行动的保护伞;埃及外长穆萨表示,在索马里发生的一切,将会给索马里民族和解进程增加新的障碍;法国国防部长莱奥塔尔指责美国的所作所为超出了“人道主义使命”的范围,变成了“不能容忍的对抗”;德国报刊称,美国正在索马里进行“一场肮脏的战争”。
摩加迪沙之战给美国政府当头一棒。
当人弱小的时候,最强的力量就是集合。
其他物种很多也是一样吧,所以片名另个别名是猎狗,猎狗集体捕猎的图像相信动物世界已经多维度的记录过。
种族从基因的角度来看,差异肯定是有的,但一旦被明确出来,就像显微镜下的物体,感觉有了质变,其实只是看的角度不同。
似乎人们已经接受了在非洲发生暴力事件的结果,可事实上,一旦人被授予迫害另一所谓差异种族的权力,白人黑人黄种人都差不多,如同小猫闻到鱼腥,最后被激发的就是血腥。
人类的残忍可能也是天性,只是站在世界之巅后,发现衣食无忧了,残忍才少那么点,然后再加上会讲故事,又可以平衡各个族群之间的关系。
否则现代这个社会,彼此杀戮的结果可能是全球灭亡。
只是偶尔故事被个别人利用,一旦人以群分,冲突就来了,有时是种族,有时是信仰,有时只是喜好不同,被人调动起来后,一切就难以结束了。
女儿开始会捉迷藏了,有时我们藏起来,她会“嗯??
”的升调表示疑问和开始寻找,如果我们藏在门后会不小心吓她一跳,她会拍着自己的胸口嬉笑,以告诉自己不怕不怕。
昨天去了友人家看一三个月的宝宝,在抱另个宝宝时,她明显的表现出不适。
我知道这不是吃醋,而是要安全感,陪她的,只有爱她的亲人。。。
观影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
是不是恐惧让人们失去了思考和组织能力?
两千多人,在联合国军队撒手离去之后,就这样坐以待毙地被屠戮殆尽?
简直无法想象!
或许非洲人的命不如一条白种人的狗,但是两千多人的生命啊?
这些白人如此离去不会留下一生的心理阴影吗?
至少在离开之前做点儿什么啊?
比如说,1.将难民分批疏散出去。
广袤的非洲郊外吃树皮草根也能活下去啊,就像最后活下来的厚嘴唇女孩儿玛利亚一样?
2.至少给他们留几挺机枪,几箱弹药自我保护一下吧?
哪怕为此上军事法庭也值得啊?
为了几千人不被像狗一样屠杀殆尽,至少做点儿什么啊?
同时,我个人意见。
在类似这种事件上,在非洲人亚洲人或者地球上任何一个国家民族自相残杀的所有事件中,我们不应该道德绑架任何人,任何国家,任何组织。
但是,同样生而为人,眼看同类被大规模屠戮的命运迫在眉睫,真的不能做点儿什么吗?
那些将图西族难民们弃之若敝履,仓皇逃命的白人士兵们军官们,走之前,你们几乎什么也没有做,你们的余生不会被噩梦萦绕吗?
观杀戮禁区有感可能很多人会责怪联合国维和部队无作为,但是他们能怎样呢,冲出去反击?
但这是维和部队该干的事吗?
他们有他们的无奈和苦衷。
看完之后,我又一次突然觉得世界好复杂,我现在的感受也很复杂,按说那个神父和白人小伙子在以爱的名义扮演他们所认为的好人,我不知道为什么我会觉得这有点像现在有很多人会刻意放低姿态去吃点苦,说是体验人生。
(我是说这也只是他们所谓实现人生意义的方式罢了)我们谈到人生价值的时候,往往会想要到非洲去干点什么,也有人会参加慈善机构帮助穷人,我们在不断地探索生命的意义,却又不断地怀疑。
有时候真觉得宗教是个好东西,它会让人萌发善意。
但看到宗教社会学的一些资料,又发现它也是一种工具,仅此而已。
我不知道怎样才算活的有意义,有时候真觉得活着的唯一意义就是繁衍后代。
人时时刻刻对自己所做的事都是不确定的,迷茫是生活的常态,坚定地相信一个东西在如今这个时代何其艰难,也相当奢侈。
我们在不断地问自己上帝真的存在吗?
我这么做真的有意义吗?
我应该怎样活着?
这些问题永远不会消失,直到死亡来临。
唯有一死,才是对信仰和人性最好的交代,神父在他决定留下时说,他现在感受到了最伟大的爱,上帝应该和他的子民一起,如果他选择离开,那他将永远失去上帝。
只要还活着,人性会不断地挑战信仰。
到底民族这个东西害人呐!
我经常说我们应该提倡文化圈而不是强调民族,二战也是借着民族主义……当然,要感谢国家能给我们营造一个稳定幸福的社会环境。
你问过我,在这些痛苦面前,万能的上帝在哪里?
我知道他在哪里,他就在这些人中,和他们一起承受痛苦。
他的爱在这里,我从没有觉得这么深的爱 And my heart is here, Joe. My soul.Find fulfillment in everything, Joe.Father Christopher 在被枪杀前说的最后一句话:“ When I'm looking at you, into your eyes, the only feeling that I have inside me is love.”他在倒下前,看到了最后一个小女孩远去的背影,听到了急促的脚步声,然后他笑了...去年因为上公选课看了《四月的某时》和《卢旺达饭店》,今年因为上民理课,看了《杀戮禁区》,上课没好好看,大早上在文华楼为了写观后感补看,哭成了傻子...并不想因此表达什么,只是想illustrate其中画面与配乐融合后所带给我的震撼...
当人性被弯刀无情屠戮,鲜血染红整个世界,信仰,也就应运而生。
四月,在卢旺达首都基加利一所名叫ETO的中学里,因为是维和部队基地原因,临时成了图西族的一所难民营。
而在学校的铁门外,则围满了身上佩带着弯刀的胡图族民兵,他们在门外大声叫嚣,久久不肯离去,隐藏在每一处角落伺机对走出学校铁门的图西族人展开杀戮。
在学校内,一个英国的教士和他的年轻随从目睹这一幕,一时间他们的信念、他们的勇气和心理受到极大的冲击, 最后, 他们被迫做出选择,要么留下来,要么与难民一起跑,这道艰难的选择题,最终由信仰做出了区分。
电影《杀戮禁区》改编自真实事件,克里斯托弗神父这个角色有故事原型,而具有理想主义的英语老师乔·科纳则是虚构人物,是卢旺达许多人物的综合体。
从他身上可以看到老师、工人甚至是学生的影子。
关于卢旺达大屠杀题材,《杀戮禁区》相比《卢旺达饭店》来说不是一部特别引人侧目的电影。
该片纯西方的叙述视角,注定揉进诸多西方元素,信仰,便自然成为这部电影的精神内核。
在ETO这所中学里,克里斯托弗神父和乔·科纳一直以上帝之爱来宣扬和平。
在四月之前,这所学校似乎按着他们的意愿在进行着,一切都在平静祥和中度过每一个日夜,一堵铁墙仿佛隔开两个世界,仇恨与和平,就这样被信仰稀释。
一直对影片中的两个细节留下很深的印象。
一个是电影片头,乔·科纳带领一队学生组织赛跑,并以夸张的演绎形式模拟大赛的紧张氛围,其中乔·科纳冲上前去采访自己的胡图族翻译时对方的憨厚、淳朴表情,很难让人会联想到在后来的屠杀中,这位胡图族翻译会成为一个手握弯刀的侩子手。
也许,作为精神意义上的仇恨情绪一旦决堤,信仰也只是一句祷词而已,那座物理意义上的铁墙是否存在,也显得不太重要。
还有一个细节,当乔·科纳和自己的学生讨论上帝,被一个学生的问题难倒而措手不及时,克里斯托弗神父的及时出现,帮自己摆脱了困境,这让乔·科纳陷入信仰的迷途,久久难以释怀。
这个细节反映了这两个西方人对信仰的理解,更是表现了乔·科纳这个很多西方人综合体人物的复杂心态和精神状态:信仰可以换来和平,但什么是信仰?
当最后乔·科纳望着自己图西族女学生希冀的目光,艰难的选择跟谁维和部队离开ETO中学,上车的一刹那看见挤在哭喊的难民中的克里斯托弗神父时,他似乎明白了什么是信仰。
信仰不是语言,而是灵魂深处的精神之光。
正是因为神父选择和难民一起面对弯刀和鲜血,才给了图西族女学生信仰,才有勇气赤脚跑出了那一片茂密的森林。
我想起电影《钢琴师》的最后一个镜头,当钢琴师爬出藏身之所,一条两旁立满房子废墟的路跟着钢琴师的脚步,在灰白色调的镜头中缓缓隐现。
在《杀戮禁区》的最后,也出现了同样的镜头:一条望不到尽头的路,两边绿绿葱葱的密林,图西族少女听着自己急促的呼吸声不断在向前跑。
不知道前方是天堂抑或地狱,支撑她跑的,便是内心的信仰;也是信仰,让她深信这是一条重生之路!
《猎犬》观后感对于真实的事件,无需粉饰,它依旧那要感人,那样残酷。
如果可以的去装扮、修饰倒失了几分真诚。
当我看完《猎犬》时这种感觉越发清晰了。
这部影片的拍摄技巧或许有一些不太成熟,但是表达的事件、感情是真实的。
影片记录的是1994年卢旺达内乱中胡图人疯狂屠杀图西人的血腥事件。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卢旺达曾是德国、法国、比利时的殖民地,比利时的殖民者统治时采取的是打压一族,扶持一族的卑鄙手段,使得图西族和胡图族之间的矛盾加深,曾好几次发生冲突,死伤惨重。
1994年4月6日哈比亚利马纳总统的飞机被击坠,有组织的杀戮开始,三个月内竟屠杀了100多万图西族人!
杀戮开始后一些图西族人惊慌失措的来到了联合国技术学校,来寻求庇护,学校里的神父克里斯多佛坚决要求把学校的铁门打开,维和部队的首领这才很不情愿的下令打开,若不是神父,维和部队也就不打算对卢旺达的难民实施庇护。
仅仅是一门之隔,不同的是里面是报着一丝希望的“生”,而门外面却是死亡!
多么的触目惊心!
门里面,没有食物、药物和安全感,是一种模糊的生。
门外面是手提砍刀的胡图族的叫嚣,是横尸遍野,尸臭味儿招来的蚊子、苍蝇。
悲剧时时都在发生,可是联合国的人道主义援助,依然遥遥无期。
一向以和平、民主、人道自居的西方沉默了,当受困的图西族人满怀希望的看到法国的维和部队,以为是上帝的援助到了,便争着求生,被被打了下来,这时才发现法国的车接走的是白人,旅居的和工作的白人,还有白人的宠物。
Joe也跟着走了,是不遵守诺言吗?
也许着是求生的本能吧。
联合国都那样,我们还能苛求一个个体吗?
神父克里斯多佛坚决的留了下来 ,带着几个儿童,开着破车走出了学校,遇到关卡时老神父拖延时间让孩子们逃走,神父微笑着离开了。
只要维和部队在小学校里多停留一天,学校里成千上万的难民就可以暂时保住性命,或许在联合国的帮助下会达成某种和平协议?
要命的是这支只有十多人的维和部队最终也接到了撤退的命令。
在他们临走前,直到在劫难逃的难民甚至联名写信要求维和部队用枪射杀他们,这样比起被乱刀砍死会少遭点罪。
明知道走后这里血流成河,维和部队还是只能带着精良的装备一走了之。
果不其然,他们走后胡图人冲进了学校,他们连一个老幼妇孺都没放过。
为什么要援助卢旺达人呢?
他们在国际上是第三世界的国家,没有影响力,不会带来什么利益,你们就自身自灭吧。
许多年后那些逃出去的孩子活下来了,真相总有明了的一天,即使有些人不愿意。
当记者问起那次屠杀时,联合国的官员闪烁其词,玩弄着那一套词令。
然而你看或不看,事实就在那里,你承认或不承认真相就在那里。
回忆起那些残忍的一幕幕,血腥的一件件实事,相信每个人的心中都是一个结,我们不该回避这些,也不应老是揪住当事人不放,毕竟事情已经过去了,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如何防止这类悲剧的再次发生。
时时刻刻提醒着我们,应该恰当公平的处理好民族问题,当积怨达到一定的程度时悲剧很有可能会再次上演。
看看那些未干的血迹,听听那些无辜的悲鸣,做决策时也许会明智一点。
那是学的教训!
国家不强,民族不兴,就会被国际边缘化,即使国家受难,人民的命比不上白人的宠物,国强,才能保护国民,民强,才能更好的推动国家的富强,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富强。
虽说怎么拍电影可以是一件很私人的事,但在种族屠杀的进行时中,讲诉几个白人的挣扎来挣扎去,心眼太小。
请用枪杀死我们的孩子,我们不希望他们被砍刀砍死.
好题材也有好演员,现实的手法,严肃的话题,似乎一切都看上去应该非常优秀,BUT!平庸的拍摄手法没有拍出现实的残酷感,苍白的典型人物设定生硬且缺少铺垫,有潜力的情节都能玩成cliche, 强塞男女感情线,最后还不忘来几句说教,再现实的事件都救不了你,更不用问镜头的张力在哪儿了
1.有心无力的感觉真可怕,更可怕的是有能力者的不作为。2.神有时并不爱世人,无法拯救其受苦难的人民。3.向电影中那位老神父致敬。
译名很商业
卢旺达的图西族和胡图族就是欧洲人人为划分以制造对立的,作为始作俑者的英国人丝毫不提及这个,不对自己的行为作任何反思,反而以非洲人的救世主自居,这种傲慢的态度可见一斑。
爱的反面不是仇恨 而是漠不关心
艹!又给我赫特爷爷发便当TAT ……
第三世界血流成河无人关注,第一世界死了几十个人就是惊天大案。类似的思路,卢旺达那场滔天浩劫的前因后果乏人问津,直接的施暴者在他们眼中无非是普通生物,但无法施以援手的人却一定要被严厉谴责,毕竟牺牲的不是这些白左们的生命。一年前在索马里,美军横尸街头的时候,白左们的论调可是骂人家乱干涉。
悲痛
2024.08.18人啊人……
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8797735/
没劲,全程都在讲白人怎么救赎的,卢旺达饭店更好。
8.2分如何出来的?
爱的对立面不是仇恨,而是漠不关心。然而这类片子我已经冷漠了。
两星给片尾...为什么这类题材拍出来的都这么灾难呢
这部真实得近乎纪录片的电影,让人看了浑身发冷。
观影略显无聊沉闷,大屠杀的残忍和疯狂恐怖的氛围也没有呈现,紧张和冲突也不如卢旺达饭店,另外我很好奇看起来都是黑人他们自己是怎么一眼区分胡图还是图西的
和无主之地一样都是在控诉联合国维和部队的不作为。现在再看这种“基于真实历史事件改编”的影片在求证前都不会选择立场,两族之间矛盾如何激化还有很多谜团,总之在这种影片里西方白人永远是救世主的身份登场。
作为历史事件的记录 非常完整 也有见解和切入角度 做为电影而言 过于平淡了 仅仅沦于为了记录事件的产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