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几时有》有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海报。
大陆正式版海报中,周迅大义凛然貌似刘胡兰的形象占据了三分一版面。
她上方的彭于晏,卷起袖管紧握左轮手枪(其实电影里用的是驳壳枪),俨然一副骁勇善战香江李向阳的样子。
估计很多人跟我一样,看了剧情简介和这海报会疑惑,许鞍华加上彭于晏,还有霍建华,要拍一部红色题材电影?
叫《明月几时有》?
于是当我们带着红色题材的印象正襟危坐的打算进入观影状态时,突然被游击队队长刘黑仔(彭于晏)的一口台湾腔打醒。
这时候大家有些尴尬,会挪动下屁股或者摸摸下巴,想着完电影后一定要吐糟一把,然而接下来电影发展会让我放弃这种想法。
刘黑仔“手撕鬼子”之前总要贫上几句;方姑呆萌执行任务却误打误撞过关;最好玩的莫过于叶德娴婆婆妈妈的说着单口相声一样的存在。
当方母得知女儿加入抗日组织时,说出金句:”死不要紧,不要连累队友啊“时全场掌声。
尽管很多地方细究起来看似不合理,比如经过演义的刘黑仔战斗力过强,再比如从事情报工作的方兰可以随意的让母带代劳.....。
但我已经已放松了身体,笑的俯仰顿挫,找到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这种感觉是港片特有的那种潇洒的小狡猾,从粤语残片时代到许氏兄弟,再到周星驰,这小狡猾被不断的放大,到90年代已经癫狂了。
许鞍华非常聪明的将这部分属于港片的元素运用到了自己的电影里,解决了两个问题。
一是处理了不擅长的题材,把一个红色背景的故事处理成平凡人们追求理想的故事,这是港人非常擅长的题材。
无论是方兰和方母之间的母女情还是三位年轻主角之间的情感都很平常真实,谈话间很少涉及沉重主题,抗日的火种甚至是一块半糕点就搞定的。
电影中几次出现的一句台词“胜利时再见”,对于战火中的普通人而言,胜利只是再见的前提,再见才是无常世事中最真的追求。
另一方面,电影从平凡人的角度去化解沉重的主题,甚至可以理解成许鞍华式的青春励志片。
在这个前提下,又有许多熟脸帮衬,年轻演员们的表演并没像我们担心的那样影响整部电影的质量。
另一个属于许鞍华的部分是这个电影被诟病的一块,那就是电影叙事层面的散漫。
其实这在许鞍华电影里谈不上好坏,《天水围的日与夜》就很慢,因为跟电影中日夜流转的日常生活很契合,所以慢的妙。
《明月几时有》主要讲了三个年轻人抗日的故事,彭于晏饰演的游击队长刘黑仔正面搏杀,霍建华的李锦荣打入敌人内部,而周迅的方兰则负责中间传递情报。
通过这三条叙述线引出的正面人物大概包括少年仔游击队员、方母、药店伍掌柜、郑家彬姐弟、村长、高管千金等。
他们纷纷登台,无头无绪,呈现的都是碎片化的片段。
且基本没有太具体的反面形象,也没有具体的剧情线,只是知道主角们在抗日。
这把很多人看晕了,他们认为故事毫无逻辑,不知讲什么,人物也立不住脚,像春夏演富家千金女特务基本没有存在的意义。
看起来真的是又散又慢。
其实我是比较倾向将电影看着一个群像描写的片子,从这个角度看,电影需要呈现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的人物在非常时期拯救自己和民族的状态。
所有这些人物的设置,包括春夏在内,都是有必要的。
至于剧情的逻辑,其实大部分是立的住脚的,有说不知道为什么李锦荣和方兰为啥分手,也有说不知道为什么方母第一次送情报就被抓的,这些我觉得是缺乏基本的观影经验导致的,应该仔细看电影,并且需要知道留白的处理,电影并不是电视剧,需要用画外音把所有的内心独白给念出来。
当然,这确实也不是一个完整而扎实的叙事文本。
导演或许因为一些原因在人物描写的比重上有些倾斜。
但基本所有人物基本从三条线发散出来,整体来看层次丰富,像一串贝壳项链,虽大小花纹有别,串在一起也很好看。
关于明月, 许鞍华在见面会上解释了她的一种“明月”,大意是即便在战争时期,月亮星星这些自然而美好的东西同样存在。
电影并不试图用这个深重故事锤一下你的胸口,让你感受民族危难时的悲壮和豪情。
它只是打开一本历史画卷的边角,让你看看在历史背后最简单的东西,这些最简单的东西容易得到,也容易被炮火摧毁。
电影并没有在炮火和抗争上着太多的笔墨,而是把更多的笔墨放在“明月”上。
这明月是山水星辰是鸟语虫鸣,是再见时家人相聚、恋人相拥,是最平凡的生活,而至于“几时有”,只是因为不得不去守护平凡的生活。
影片最后镜头穿越时空从山川到都市,计程车司机老年郑家彬步入人流开工拉客,这个蒙太奇可以说很萌。
是啊,普通人在危难时的抗争并不是要达成阶级跨越,他们只是需要一个靠双手挣口饭吃的和平年代。
“明月几时有"为什么用“几”不用“何”,因为“何”是平声啊,而这部影片的韵是昂扬的。
所以这电影,你想象成像《投奔怒海》那样严肃的历史剧情片来看,肯定是有问题的。
不妨当成许鞍华式的港产片,用带一点小小诙谐的“明月”去化解“几时有”的愁。
所以许鞍华的《明月几时有》在“明月”,而不在“几时有”。
另外,很开心见到了导演本人,当主持人问起下面是否有导演的粉丝的时底下响起了一小片掌声和欢呼。
她似乎有点羞涩的歪了下头,大概心里觉得,原来我这个老年人也有粉丝啊。
我想其实想说,导演尽管你还是一身黑色打扮,但你一直是华语电影中的明月。
开篇不错,张弛有度,可惜整体结构上有些不着头绪。
开场营救茅盾邹韬奋文化名人的契机让周迅有了加入游击队的契机,于是我以为这是周迅从一个教书老师变成地下工作者的成长史。
中段时发现周迅前男友霍建华在宪兵队给鬼子做菜谈诗还做情报也算殊途同归,以为这是一段爱人同志的破镜重圆。
后来,春夏年轻漂亮的脸庞在光线交替中和霍建华看上去那么登对,周迅和彭于晏在枪林弹雨中的翻滚那么默契,所以,这是一对曾经相爱的情侣在时代背景下各自的不同走向?
结果最后最完整的还是叶德娴那条线,平平常常的一个老太太,那么怕事小气,因为女儿,因为心里的一点善意,到死都没有连累其他人。
而鬼子队长砍了霍建华两刀却放他走……恕我不太能理解他们之间的这段感情……
對不起這不是一篇影評,是我跟這部電影一起走過的日子,和我對它的一些理解。
涉及部分劇透,請注意繞行,謝謝。
2015年秋。
當時我已轉了頻道進入編劇行業工作,許久沒再跟組。
卻因為得知許鞍華導演要開新戲,火速推掉了之後的工作,加入了美術總監文念中的團隊。
秋末,第一次讀到《明月幾時有》的劇本(第二稿)。
記得有朋友問我Ann導要拍什麼樣的新戲?
我一概笑著回答——「手撕鬼子」。
初讀完劇本后,我覺得最大問題,一是方蘭、劉黑仔、李錦榮這三條線的節奏問題。
二是方母被抓后,方蘭的救與不救。
前面整個護送文人是一個在短時間內發生的完整事件,作為讀者我跟的很順。
但之後分成三條線繼續講述,整個時空被拉得很長,這樣一來就容易散,節奏也易出問題。
比如方蘭從平民老師到加入小隊,不久后成為大隊長,中間并沒經歷什麼情節或事件;而方母也是,從不知道女兒在幹嘛,到得知,到也去送情報,整個發展的情緒我跟不到,也想象不到。
另兩條線中,劉黑仔是比較鮮活有意思的人物,但在中后期似乎掉線了很長時間。
而李錦榮作為憲兵隊的臥底,本來是很重要神秘的身份,卻看不出任何緊張驚心,連最後揭開身份都是他自己跑去告訴方蘭。
我也看不到他們做所有事的直接目的和後果,自覺「勝利」二字聽起來是縹緲和遙遠的目標,因此閱讀過程中很容易走神,總體也覺得有些乏味。
想著如果三條線最後交匯成一個事件,彼此的關係更緊密些,似乎會比較容易把節奏拉回來。
第二個問題可能更嚴重。
我讀劇本時,覺得這麼大件事,方蘭和黑仔就在那裡講了兩三句話便決定連媽媽也不救了,怎麼都不太合適。
當時文生告訴我,這也是導演心裡還沒想到要怎麼拍,情緒上要怎麼辦的最大問題。
2015年初冬。
我陸續完結了手頭的工作,正式進入《明月》劇組加入前期籌備。
隨著幾次開會討論,我越來越清晰地看見了導演對整個電影的態度。
她不想要任何我們習以為常的戲劇化,她想要還原那個時代的香港,想要拍攝一些平凡卻堅韌的普通人。
他們似乎並未做出什麼特別了不起的事,但他們曾經真實存在過,在這片土地上,在每個不起眼的地方,懷抱著共同的信念,做出了自己的選擇。
和《黃金時代》時一樣,我們一來就已收到了很多導演發來的歷史資料參考圖片和人物介紹。
印象較深的是導演在那時提到了一部叫《天上人間》的老電影(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26667144/)作為整個美術風格的參考。
(我們去了香港電影資料館租錄影帶觀看)除了基本演員,和比較常見的特務、土匪、地下黨員等外,導演還十分重視還原一些形形色色的普通人,比如理髮師傅,漁夫,工匠,自行車夫,婚宴賓客,客家人,中西樂隊……關於香港的歷史圖片資料其實並沒有想象的那麼好找,每一種人物都牽涉到很多細節。
當時我覺得自己已瀏覽了所有能在互聯網上找到的香港三四十年代關於人的資料圖片,也去圖書館查找了數日的書籍資料。
碰到過的最大困難是制服方面的資料研究。
首先日本軍服在不同年代階段是有一些區別的(大部分影視劇里都是錯的)。
夏季和秋季又有不同著裝。
而香港在那時除了日本兵外,還有很多印度人,被稱為「摩羅剎」,除此還有一種叫「憲查」的職位,類似於警察。
「憲查」的資料是最難找的,花費了很多時間精力,也尋求了很多幫助。
日後若再有導演想要拍攝抗戰時期的香港,我當時整理的資料文件夾應該能給大家提供很多便利。
中間的某一天,忽聽文生說導演已想好了關於方蘭救不救方母那場戲要怎麼拍了,整個情緒也捋順了。
不久,我們收到了劇本第三稿。
這一稿刪減了一些旁支人物的戲份,改善了三個主線人物的幾場戲。
最大的變化是添加了由梁家輝飾演的老年彬仔訪問部分。
整體看來,我覺得已比上一稿好了很多。
2015年末,除了周小姐是一早就定下的女主角外,大部分主演的人選幾乎都還沒有敲定,而大部分叫得上名字的演員檔期全滿。
導演陸陸續續見了一些人,拒絕過別人,也被人拒絕。
關於方母一角,說實話,不是完全沒有考慮過可能出現問題。
文生私下里和我討論,有無能替代葉德嫻的女演員。
可放眼兩岸三地,我們都沒有想出更優人選。
而導演那邊,她當然是以「適合」為第一考量,卻也表示會尊重監製和電影公司的定奪。
最後我們能在現場,觀眾們能在大熒幕上看到葉小姐對方母的完美詮釋,要感謝這些掌握了決定權的人的無畏和尊重。
2016年春節前後,我們開始了主要演員的定裝。
與此同時,緊鑼密鼓的開會討論,製作各種工作表格,部分劇本場次的再度修改……2016年2月23日,《明月幾時有》正式開機。
第一場戲在廣東台山的一個鎮上拍攝,內容是由郭濤飾演的茅盾和黃志忠飾演的鄒韜奮在戲院被通報點名,並在戲院外商議逃亡事宜。
由此開始,又可以在片場看見Ann導全情投入的樣子。
每天開工,她走得最快。
仍舊不愛用對講機,有什麼問題都會一次次從監視器前跑去現場親自給演員說戲。
也會急的發脾氣,一根接一根不停抽煙。
演員笑,她也笑,演員哭,她一臉愁容。
看見演員的精彩表演,她興奮地眼睛發光;遇到動作戲,她又想趕快結束,生怕演員們太過辛苦和受傷。
《明月幾時有》總共拍攝了近三個月,59組。
從嚴冬到初夏。
我們等日出等日落等云到等風來。
經歷了無數場暴雨和暴曬。
我淋著瓢潑大雨跟群演吵過架,也在「金堂酒家」的后樓梯里踩到過渾圓的大老鼠。
整個拍攝過程非常辛苦,遇到過很多不那麼順利的事,和不停拖後腿的人。
疲憊沮喪時,Ann導像座燈塔。
只有她永遠精力充沛,專注的沉浸在她想要構建的世界中。
這些在現場的日子,使我對劇本的最初印象有了第一次大的改觀。
最重要的當然還是方蘭救不救方母那場戲。
印象中那個大夜,迅姐偷偷在保溫杯里裝了點紅酒,拍了兩三條就過了。
看著她瘦小的背影在小山坡上蹲下抽泣,我在旁邊紅了眼眶。
方蘭這個角色在我看來是很難演的,她雖然戲份最多,但更像是串起所有人物的一座橋樑,本身的性格在劇本里並沒有那麼鮮明。
她的變化像我最初所說,沒有特別的事件或情節推動。
可周小姐卻在日常瑣碎中,在平凡又疲憊的工作中,演出了方蘭的成長,不知不覺間變得越來越堅定,越來越有力量。
也想講講另幾位主演。
在「方家」拍攝的那個星期,我最大的樂趣就是擠在擺監視器的小房間一角,看葉小姐的戲和偷聽葉小姐與導演討論。
在劇本里,方母就是我覺得寫得最好,最立體的角色。
而在葉小姐的演繹下,這個角色變得更飽滿了。
她有時小氣有時愛嫌棄,有點小傲嬌的細微表情,常讓我覺得十分有趣。
葉小姐自己也有些很好的想法。
舉兩個例子,方母出現的第一場戲是我十分喜歡的一場。
她給沈太太斟水送餅講租金,人物性格一下就立起來了。
而這場戲的對話結束后,方母對沈太說這個餅他們也不會吃,就把餅包好拿走了,這就是原先劇本里沒有的內容。
護送文人事件后,劉黑仔來方家天台找方蘭,讓她加入游擊隊,這時候方母偷偷走上樓梯偷聽,露出了滿意的微笑,這一段包括她頭上的髮網,都是葉小姐自己提出來的設計。
劉黑仔是整個電影里最輕鬆「好看」,最容易讓觀眾喜歡的角色,彭彭本身也是這樣,他其實非常有喜劇天分,導演一看他演戲就笑的合不攏嘴。
他很認真也很活躍,每天都對角色有一百個新設計,常常覺得自己想出了一個絕妙的點子,歡天喜地去找動作指導商量討論,拉著我們進行演示,即使立刻被無情拒絕也毫不氣餒,很快又歡天喜地的想出了一個新點子。
劉黑仔這個人物也加進了不少他的設計。
殺李燦森那場的「帽里藏刀」就是他想出來的。
又比如他的大拇指指甲是爛的,雖然整部電影從頭到尾也看不見,可他就是願意花時間早起來現場一天天粘假指甲。
我忍不住問,你何必呢?
他半開玩笑歎口氣,這麼多演員一起演戲,不好好給自己設計,誰能記得你演了什麼?!
你不懂,這是一個演員的辛酸!
彭彭過得有點苦,每天要花三小時健身,又常常只能吃白水煮菜。
可他嘴饞,剛開拍那陣因為貪吃火速的胖了一圈。
有一天我忍不住告訴他:你有肚子。
他瞪大眼睛看著我:彭于晏怎麼可能有肚子?
直到導演忍不住說Eddie你該減肥了,他為此真的受了打擊,再出現時就已火速瘦回去了。
印象最深的是在大澳拍攝的某天夜裡,當時屋內在打燈,彭彭坐在導演身邊休息。
Ann導跟他說,《阿拉伯的勞倫斯》這部電影,她看了十四次,就為了其中一個眼神。
「你知道有些好看的表演為什麼好看嗎?
那些頹廢的人,並不是因為頹廢而好看,而是因為energy。
所以就像我第一次見你時跟你說的那樣,劉黑仔這個人物,不僅僅是在輝煌的時候,更要在低潮的時候,失落的時候,擁有力量,這樣他的眼睛裡才會有光芒。
」霍先生是所有演員里迷妹最多的(粉絲們實在太神通廣大)。
見到他之前,我從未看過他演的電視劇,對他也沒什麼了解,很多香港工作人員更不認識他了。
但在整個拍攝中,他似乎用性格魅力「征服」了所有人。
他很有禮貌,脾氣耐心都好,十分隨和。
我的好朋友也是劇組的小製片Eva說,霍先生有一種能讓每個人都覺得自己對他很重要的錯覺。
他特別容易緊張。
李錦榮的第一場戲,是他第一次見周小姐,兩人就要談戀愛。
霍先生那天一早到來,緊張的像個新人,一邊反復背台詞,一邊來回踱步。
後來和迅姐熟了,緊張感平復了不少,可永瀨正敏來了,他又開始緊張的不得了。
他就這樣一直緊張到了拍攝的最後一天。
終於鬆了口氣,收工也不捨得走,樂悠悠的看導演拍戲,坐在月光下默默唱著「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李錦榮這個角色,在我看來寫的有些遺憾。
他和大佐(永瀨正敏)惺惺相惜,以詩會友,卻又因為各自陣營而無法真正成為知己,這之間的情緒張力我很喜歡,也希望能看到更多展現。
直到我們拍攝時的劇本中,李錦榮的ending都還落在他前來告訴方蘭,方母被抓到了憲兵總部那場。
導演在最後堅持多寫了一場他和大佐的戲,才得以讓李錦榮這條線有了一個較完整的收尾。
還有很多參與客串了《明月》的演員,都讓人印象深刻。
比如胃疼到站不起來還是堅持把戲演完的「石榴姐」,被我踩了一腳反過來跟我說對不起的梁文道,一場小碎步背影就把我征服了的蔣雯麗,很關心伙食的郭濤,和怎麼吃都骨瘦如柴的春夏……2016年5月17日,《明月幾時有》殺青。
瑣碎的收尾工作,一場殺青飯,給Ann慶祝了69歲生日,大家各奔東西。
之後的日子里,斷斷續續關注著電影後期剪片的消息。
初秋,第一次看了《明月》粗剪版的放片,導演仔細詢問了我們每一個人的意見。
之後因為一些原因跟Eva一起去了北京,加入了導演在中影的配音工作。
那是Ann導最放鬆的一段時光,我們每天在中影大酒店暴飲暴食,在錄音棚裡葛優癱,聽著她不時發出的哈哈大笑。
印象最深的是彭彭來的那天,他跟打了雞血似得,配完了自己的還不過癮,問負責配音的王老師,不如我把霍建華的也配了?
導演自己也自告奮勇的跑去配了婚禮那場戲的其中一句台詞,有心人可以試著找找看。
在配音的過程里我們比較擔心一個問題,國、粵語更推薦哪一版?
選擇國語版,就會錯過葉德嫻的原聲,她的台詞和俚語非常精彩,和她的表演是融為一體的,很多語句翻成國語就少了些味道。
而選擇粵語版,其他大部分演員卻都是說國語的,配音后多少有點彆扭,尤其是像周小姐這樣辨識度極高,又很有靈氣的聲音,是配音演員所呈現不出來的。
2017年農曆新年過後,我們觀看了電影的第二次放片。
此時的版本已加入了久石讓的音樂,但還有很多聲音細節、調色、特效尚未完成。
除了次次放映都出現的Roger(桃姐家那位),導演還邀請了作家鄧小宇,和幫她寫了《許鞍華說許鞍華》的鄺保威。
茶餐廳里她照例又詢問了我們每個人的意見。
說實話,那次看片我的觀感不是太好,覺得節奏有點問題,中間還一度睡著了。
這也是電影正式放映前,我最後一次看片。
後來我在豆瓣標註的短評也能看出我對電影並不是那麼有信心。
我寫了我覺得劇本始終都存在些問題,雖然通過表演和拍攝有所改善,但骨架不動,問題就無法真正解決。
我也可以預料到後來很多觀眾的觀感:平淡,太散,雜亂,人物記不住,沒有事件推動等等。
現在回想起來,我是不應該在真正的大熒幕看過最終成片前,就過早下定論的。
這之後導演一邊和剪輯師繼續修改,一邊陸陸續續邀請了很多人來看片。
她的心情一直很好,似乎只有我們在偷偷擔心著觀眾的不理解和票房問題。
這個夏天,我們和導演一起去了上海電影節,參加了一些電影的宣傳工作。
整個過程一言難盡。
有很多話不可說,有很多話也不想說了。
在沮喪的時候,Ann導說能做多少就做多少。
她希望觀眾能看到電影,至於其他的,她只是覺得有點對不起于冬。
2017年7月1日,《明月幾時有》終於正式上映了。
評論兩極,毀譽參半。
Eva說她對那些打一星兩星的人感到很生氣,我安慰她說,導演那麼大年紀還在做有挑戰反常規的事,有自己的節奏和風格,無論別人喜不喜歡,她就是和別人不一樣,我覺得這就是很厲害的地方。
今天,我終於坐進了電影院。
週一午後的杭州,戲院裡包括我只有四個觀眾,但大家都安安靜靜看完了。
出來的時候,心裡像是一塊大石落了地。
我想我終於可以高興地和所有人說,是的,我參與了這部電影,我很喜歡這部電影,我也很感激所有陪伴這部電影走過的日子。
2012年因為一個U盤的小狀況第一次見到Ann導。
從《黃金時代》到《明月幾時有》,從一個剛畢業的學生,一個小粉絲,變成了Ann導笑談中全世界知道她最多秘密的人之一。
我第一次覺得自己真正看見了她想要構建的那個世界。
並不是轟轟烈烈的革命才值得歌頌,並不是上天入地的英雄才值得被銘記。
她想講的是那些在歷史洪流中被視作微不足道的人,在亂世中擁有信仰的人,面對理想深信不疑的人。
她是如此喜愛和想要呈現出那樣的一個時代,那時的香港。
那裡有柴米油鹽,也有文學詩歌;女人穿著木屐走在地上發出「噠噠」的聲響;百姓們圍著街頭破裂的水管搶水喝;人們把僅有的錢藏進鞋裡縫進衣衫中;沉默的年輕人包起傷口,堅毅的撐開大傘領路……今年過年的時候,Ann導分享了一首詩給文生,文生分享給了我和Eva,此時此刻,在此分享,作為結束。
致後代布萊希特 黃燦然譯(節選)我在混亂時期來到城市,正當飢餓在那裡蔓延。
我在反抗時期躋身於人群之中也跟他們一起反抗。
我的時光就這麼流逝,那是我在塵世上被賜予的時光。
我在戰鬥的間歇吃飯,我在殺人者當中睡覺,我粗心大意地愛,我不耐煩地看大自然。
我的時光就這麼流逝,那是我在塵世上被賜予的時光。
我年輕時所有道路都通往泥沼。
我的舌頭把我露暴給屠夫。
然而我們知道:仇恨,即便是對卑鄙者的仇恨,也會扭曲外貌。
憤怒,即便是對不公正的憤怒也會使聲音粗啞。
啊,我們這些想為友善鋪設基礎的人自己卻不能友善。
但你們,當人終於可以幫助人的時代來臨,請帶著寬容想起我們。
面临人生大的事件,马上就有明确目标,且每次都想得很清楚、做得很果断的人,我是不大认得。
所以我较为同意许鞍华电影《明月几时有》中的那种朴素的反抗者。
大的风云变幻,正常的平民是会有些退缩、有些等待、有些不得已和有些恍惚。
一些人因为良知,一时冲动或者别的,是在不知不觉走了很久后,才恍然发现自己原来走上了一条新的路。
也就索性走下去,直到后来为它献出了生命——这样的故事我觉得比较可信。
在《明月几时有》中,他们就是周迅扮演的方兰、叶德娴扮演的方母,春夏扮演的银行家的女儿张咏贤……他们也可能是彭于晏扮演的刘黑仔,霍建华扮演的李锦荣,梁家辉扮演的彬仔,以及其他市区中队和短枪队、小鬼队的人。
乌云密布时,一轮明月战胜不了黑暗,还要靠漫天的星斗;也不是一朵花、两朵花就可以叫出整个春天,大概还要靠那成千上万种不知名的花草树木,默默的萌芽和推动,才能催发出彻底的春意。
以前的很多抗战电影,男男女女坚定地为了一种主义和理想,喊着口号去战斗,洒热血,献生命,当然也不能说全是假的。
这也是经过剪裁的一类人的面相。
然而这种电影与人物看多了,热血沸腾之后,我也想看看他私下里的样子。
或者不如这样讲,如果战争没来,侵略者没来,他(她)原本应该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他(她)怎么就勇敢地迈出了第一步?!
剧中的刘黑仔,这个电影中最有江湖气的青年。
可不是因为他生来郑重、责任感大,读过更多马列主义的书,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或者被日本人搞到家破人亡,仇恨满腹,因此才跑出来打游击。
(至少剧中没有交代这些。
)他更像是市井中正直的“混小子”,他豁着命、耍着宝打打杀杀,他也不是多大的将帅。
他虽然像是玩儿着就把很多大事做了,但其实又凶又险,过的是“刀刃上舔血”的日子。
“今日脱下鞋和袜,不知明日穿不穿。
”他可能死在任何一次巷战里,倒在任何一个郊野旁。
正史也许记不住他的史迹,如果牺牲了,最多有个名字。
可是这个电影看完,我们不能说他不大重要,不能说他不足以成为很多青年的榜样。
他是一个时代的弄潮儿。
忽在波峰,忽在波谷。
他被很多人看见,也随时可能淹死。
他剑走偏锋,想干就干,快意恩仇,看着就像是即兴的杀人舞蹈,一开始我还不习惯,后来才觉得这样的人物可信。
张爱玲小说《色,戒》中的主角王佳芝也不过是一个学生。
只因为抗日的学生小集团中“大家七嘴八舌,定下一条美人计”,她冲动之下就去当了特工。
最后也在冲动之下送了命。
年轻人一时兴起,杀了一两个日本人,或者送了一次宣传单,像是票友试水、玩儿票。
这不应损害他的光辉。
堂吉柯德大战风车,看上去他似乎是不够理智的,可笑的,荒诞的,注定失败的,然而那样的骑士精神,勇猛无畏,行动派,却实在值得敬佩赞叹。
正如叶德娴饰演的方母提着装革命传单的篮子,对着女儿方兰说:“阿云送过了,三嫂也已经送过了,我不能去?
”她的逻辑就是这样简单。
我们一直以来的电影,还喜欢把自己的胜利归结于拥有“超出敌人的”——甚至“超人的”——智慧。
《沙家浜》里的阿庆嫂和沙奶奶,这两位农妇,俨然是骗人的老手。
剧作家让她们机智到可怕的地步,仿佛她们久惯牢成——感觉平时也会骗自己的丈夫。
我们的仁人志士也很少有“侥幸的脱险”,“误打误撞的成功”,他们总是如诸葛亮,“未出山”已经“料定天下三分”。
然而,时代的变动是仓促的,没有人是“有备而来”。
方姑作为一个房东女儿,无意中帮助了茅盾、邹韬奋他们的逃亡,她还穿着一身去婚礼的衣服去药店送情报,一件杀头的大事,在少不更事的未婚女性面前,与赴宴也差不多,都是那么热闹,甚至有点令人兴奋;短枪队的胖子笨手笨脚,差点炸死自己人,然而他是确凿无疑的正面人物;彬仔说起日本人来咬牙切齿,可是一阵风刮过,他都要害怕;小姑娘去送信,又饿又困睡着了,也不能说她丧失组织纪律,随意改变计划;方母从没有把送传单当成性命相搏,她帮女儿,帮小姑娘,俯视的镜头让我们从高处看她走在青石路上,看她笃悠悠地送传单就像去送一餐饭那么平静自然。
即使她后来遇到了搜查,她也曾试图靠自己的小聪明装傻过关(也真的被她过了一关);李锦荣被日本人逼问,他竟然没有抵赖和以智取胜。
这都是活生生的,甚至有缺陷的、没有超凡智慧的平凡人,不谙世事或不知凶险的他们,却恰恰组成了一个城市的希望。
这不是什么荒唐的演绎,而可能正是人生现实,是革命真正的样子。
更有那些在日本人治下做事的香港人,如码头的检查员,因为内心的良心,会神色慌张地放自己人一马。
宪兵队里的黑衣队长,把李锦荣叫进房间,而桌面的纸上用毛笔大字写着待抓捕人的名单,他不会这样不小心。
他用自己的方法通风报信。
即使出了事,未来也甩得干净——他一定这样想。
这类不明显的抗争者,他们仿佛就是香港潜藏的世道人心。
这个底子在,香港的精神大概就不会灭。
电影中的方兰,她是一个房东的女儿,一个爱文学的青年。
她自觉的成长,让她失去了恋人和母亲,甚至也赌上自己的性命。
片尾她站在海边和刘黑仔告别的那一刻,一切的爱恨情仇,明确的,暧昧的,感觉都离她远去了。
她孑然一人,矮小瘦弱,“只有眼前路,没有身后身”。
方母,她本来只是典型的香港人,谨小慎微,精明世故。
在平静的时局中,这样的人只是善于把天下人的日子过成自己的日子。
她们是最好的邻居,最有礼貌的房东,最不吃亏但也不妄想占别人便宜的家庭主妇。
困难的时期来了,她就养一只兔子,天台上存一些冬瓜和南瓜。
她把阁楼出租出去,为了增加一些收入。
她知道房客要搬走,就拿两块点心(不想拿三块),提一茶壶白水,上楼去游说。
她仔细听,耐心笑,顺口答,世界上再没有她这样善于逢迎和随机应变的妇人。
她的眼睛里和心里,一定也经常地会扫到自己——就像她上楼前在镜子里照一照面容——觉得样样都妥帖。
可是她这样的人也牺牲了。
战争的洪流卷走不相干的人,无人可以幸免。
她是片中最令我心痛的人。
当她知道女儿加入了市区中队,她只是好多天睡不好觉。
她等着通宵未归的女儿回家,她心疼女儿,就埋怨她——“杀日本人的都是英雄好汉,个个有气有力,你看你,瘦巴巴的,笨手笨脚,死不重要,不要连累队友”这句话在电影院中让人笑了,可是它也令人落泪。
这是一个母亲的心疼和无奈,也是婉转的阻拦。
她想把严肃的问题说得轻松一点。
仿佛这样说了,那件事便不会出现。
这是每一个母亲都可能说出来的话。
女儿走的时候,她站在楼梯口问:“什么时候回来?
”“胜利后回来。
”“我等不到了,打日本人,多你一个不多,少你一个不少。
”“好!
等胜利回来!
胜利后回来收尸!
”一个异常在乎不吉利话语的母亲,却说出对自己不吉的话。
这也不过是她想最后阻拦女儿一回。
可没想到一语成谶……方母和女儿的最后两个镜头,许鞍华拍得尤其使人感伤。
一个是方兰决定要走,她追下去,蹒跚着跑着,叫着:“阿妹,阿妹……”。
她模糊的影子从方兰后方赶过来,手里拿着一把伞。
她把伞塞在女儿手里,又低头匆匆回去。
不看女儿的眼睛。
等她离开后,方兰展开手心,手里有一只金戒指。
方兰站在那里怔了怔,久石让的音乐悠长,她终于还是选择离开。
第二个镜头是她在房里坐着,对着镜子,我们也不知道她这样坐了多久。
镜子里的她充满了忧愁和担心。
她去阳台上站站,了望一下,她站在楼梯口等待,也许她每天都是这样挂着一颗心……落雨的天,她终于等到了女儿回来送米。
她抓着米冲出去,从后面拉住方兰。
“阿妹”,她喊。
女儿转头,她的目光停在女儿脸上,“你瘦了”,接着,她就把女儿往回拉,“终于知道回家了!
”她开心地把女儿拉回家。
——这是一个让她朝思暮想、提心吊胆的冤家。
今天她如今终于抓到了她。
母女两人最后的这两面,都是母亲冲下去,拉住女儿。
母亲牺牲后的那些日日夜夜,方兰一定会想起这两个镜头吧?
而在临死前的那场戏里,她的最后一句话,是向张咏贤道歉,说自己连累了她。
她那一刻的目光使人心碎——我庆幸方兰没有看到。
我们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母亲。
她不懂什么主义,但她可以为了你全力以赴,献上生命。
我们都要爱这样的母亲。
叶德娴在此片中的演技是惊人的,几乎没有一秒钟废笔。
不单在有台词的地方,她出神入化。
那些没有台词的演出,她更使我难忘。
记得有一个镜头,是她下楼看被子里的尸首。
她蹑手蹑脚,先是迟疑,后来是四处张望,扭头看后面。
她继续走上去,距离一米处又停了一下,忽然下决心,走近去,此时又停下,挣扎了一下,在表情痛苦中她使劲撩了一下被子,随即发出“嗯”的一声惊呼。
请注意她此后的一系列无台词的表情,惊恐未定之下,她又有思考,仿佛知道了什么。
那都在几秒内完全从面部展现出来。
周迅的演技也非常出色。
她和母亲对桌前吃饭,那种对母亲的微微调笑,俨然是一个调皮的女儿。
她听说母亲被抓后的惊恐和茫然,以及她趴在看守所的窗户上往内看的镜头,眼神里的那种渴盼和紧张,都非常到位。
尤其是她走在山坡上,和刘黑仔对话,决定放弃解救。
我们可以通过她的语气,她的停顿,她的神情,读到她内心复杂的内容。
这一段,电影的镜头始终是特写,周迅的脸就像是半轮明月,而四处都是黑色的。
她的眼睛忽闪着,她的嘴唇蠕动着,她说着理解妈妈的话,可是妈妈听不到,她又自责自己,可是也已经没法挽回那些已经过去的时光。
母女在最深处,到底还是知己。
后来,我们看到她蹲在树影下,山路的尽头,呜呜地哭起来,刘黑仔蹲下来拥抱她。
那样的一个镜头,虽然是远景,虽然是背影,却传递出无法挽救的绝望与悲伤……电影中的日本人,也不是面具化的。
日本将领也会喜欢中国的诗歌,日本兵在酒吧看到中国女性落泪,就下楼来让钢琴演奏员弹《支那之夜》——这首出自描写中国人和日本人爱情的电影的歌曲。
这部电影值得探讨的还有它的文法。
“营救文化人的故事”与“方家母女的故事”,怎么就拼贴在了一起?
彬仔的口述回忆,是不是恰当和必要?
从我的审美看,我是喜欢这种主角、配角的视角切换。
配角在后来变成主角,一开始的主角在后面消失不见。
如果把人生任意截取一段,可不也是这样的?
所谓的“电影的文法”,应该就是“没有文法”。
前面的事件全须全尾,给了地下者一个充分的肯定,后面就老老实实讲他们的故事。
彬仔的讲述丰富了电影的时间结构,给出电影更从容的节奏。
电影结尾了,这个当年小鬼队的成员,就去开他的计程车,在他亲手挣来的,他自己的土地上。
他还会吹口哨,想到方老师还会流泪。
是的,这个电影里的所有的人,他们不过都是有血有肉的凡人。
他们要吃,要喝,要生存,面临危机要面对,遇到压迫会反抗,遇到新时代,也就顺势而为。
电影中有个情节的处理得很好,提一下作为本文的结尾。
方兰出镜的第一场,她和男友李锦荣在野外过生日。
不远处却躺着一个死人。
“我们结婚吧。
”李锦荣马上说。
时代的压路车到底还是压碎了这个梦想。
——一队日本兵正从山坡的另一条路上列队走过。
战争压碎了这些平凡人的爱情和生命。
最终它们碎成了漫天的星辰。
看《明月几时有》前,看到了很多关于这个电影的差评,没想到看完之后觉得还不错。
并不是因为期待放得过低,这应该是我最近看过的最好的香港电影,也可能是今年最好的香港本土电影,即使是有博纳这样的大陆资方,这仍然是一部香港本土电影,是香港人在拍自己心目中的香港。
看完之后上网查了一下,片中的主要人物都是有历史原型的,如周迅扮演的方姑、彭于晏扮演的刘黑仔、霍建华扮演的李锦荣,主要事件都有史实可考,包括叶德娴扮演的方母、王菀之扮演的交通员被捕前后的经历都是真实的。
对于许鞍华来说,对这些历史素材的取舍态度决定了这部电影形态,到底是要拍一部我党领导下的抗日传奇,还是一部普通人在非常时期下的舍生取义,很明显是后者。
所以这里有大量的琐碎日常铺排,如吃饭、结婚什么的,即使是执行任务,手段也显得很业余,还有碰到好心的检查人员放她们一马的情节,这完全不是一个长期以来口味被谍战剧培养出来的普通观众所期待的样子。
淡化了政党背景和组织的严密性,许鞍华就远离了这个题材本应具有的红色基调。
全片用来调节节奏的是彭于晏,这个人物被赋予了传奇色彩和喜剧效果,除此以外,这基本上是一部文人电影,展现的是隐藏于人心凸显于市井的家国情怀,这很不类型化,但自有其价值,这也是许鞍华能守住的一条底线了吧。
《明月几时有》的编剧何冀平,写过话剧《天下第一楼》,还有徐克的《新龙门客栈》。
“人说乱世莫诉儿女情,其实乱世儿女情更深”,这是《新龙门客栈》中的台词,这种乱世儿女情的描摹拿捏,也是何冀平最擅长的。
但即使这样,无论是从编剧层面还是表演层面上来说,这里周迅和彭于晏的对手戏,都已经无法望当年林青霞和梁家辉的项背了。
有趣的是,周迅在翻拍《新龙门客栈》的《龙门飞甲》中扮演了林青霞那个角色,而梁家辉在《明月几时有》中客串了一个当年亲历的受访者,虽然我对这种由演员扮演被采访者的做法并不赞同,但梁家辉演得还是很好。
只不过我推算了一下人物的年龄,彬仔此时应该有80多了,这把年纪还在开出租车,谁不幸上了他的车,还是自求多福吧……周迅演方姑这个角色,我感受到的是吃力,并不是演技问题,毕竟年龄和地域差距在那里摆着。
不过这也说明现在的香港年轻女演员是多么的青黄不接,我也实在想不出香港本土女演员有谁能胜任这个角色。
《明月几时有》中的两枚定海神针是扮演方母的叶德娴和久石让的配乐。
比起《桃姐》中的洗尽铅华和风轻云淡,这里的叶德娴展现的是小人物掩藏于市井烟火气下的侠义和执着,明年的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配非她莫属。
而久石让还是那个久石让,你一听就会觉得这就是那个记忆中的久石让,只是不知道他作为一个日本人,对于这样一部中国的抗日电影,他是以一个什么样的心态来创作的。
影片最后用一个平移镜头来结束回忆,将观众从乱世带到盛世,用明月映照下的繁华香港,来向曾经付出的牺牲致敬。
《明月几时有》被宣传为香港回归20周年的献礼影片。
在上映的前一天,看到一个消息,外交部发言人说:“现在香港已经回归祖国20周年,《中英联合声明》作为一个历史文件,不再具有任何现实意义,对中国中央政府对香港特区的管理也不具备任何约束力。
”(这个声明我原本以为要到2047年才完成使命的)作为一个女二的角色,在豆瓣的影片条目下,居然找不到一张叶德娴的正面剧照,你知道为什么吗?
明月几时有,在中国,这个千古一问似乎是可以一直问下去的。
作为许鞍华导演的超级粉丝,对电影《明月几时有》充满了期待。
电影选在上海国际电影节首映,今天的上海影城一号厅座无虚席。
影片取材于真实的历史事件与人物,1940年香港沦陷后平凡人物加入抗战的故事。
导演整体拍摄很细腻,战争中的打斗、战争场面并不是激烈、宏大的,方姑和锦荣的爱情也不是轰轰烈烈,但整体拿捏很到位。
梁家辉的出现用特别的方式介绍个大时代背景下各个人物的性格与命运。
周迅、彭于晏、霍建华三大主演的演技全部在线,一众老戏骨的配角表现同样出彩。
值得一提的是叶德娴,演技堪称完美。
整个影片也不乏搞笑的点,其中方太太那句“死不要紧,但不要连累队友”是全场观众爆笑最强烈的地方。
影片最后是21世纪繁华的香港,如今和平安定的生活来之不易,都是无数无名英雄的共同抗争换来的,值得铭记。
电影结束后观众分别响起三次掌声,这是属于导演及所有主创们的。
总之,开头热血,过程走心,高潮震撼,结尾治愈。
胜利再见!
豆瓣上对《明月几时有》褒贬不一,贬大多是觉得没有明显主线格局不够大,褒则是许鞍华在所谓“主旋律片”中依旧没有放弃克制和细腻。
我个人是非常喜欢这部电影,介乎于《黄金时代》和《桃姐》的质感,乱世中的普通人,你你我我都是影片中的他和她。
想想其实也只有许鞍华能拍得出这样的片子了,没有过于激烈的枪战动作场面,没有故意煽情的生离死别,有的是叶德娴絮絮叨叨的叮嘱。
虽然周迅是第一女主,但这部片最出彩的是叶德娴,形象立体浓烈,演技教科书神级。
周迅送郭涛饰演的茅盾去码头离开香港后,回到家,饰演周迅妈妈的叶德娴假装埋怨:“沈先生他们就走了,招呼都不打一声。
”周迅连忙解释:“他们交了一个月的租,只住了五天。
而且沈太太说米和罐头都给我们...”然后叶德娴一个眼神过去,母女相视而笑,这种默契,男导演们拍不出来。
后来知道女儿地下工作后,叶德娴说的那一番话是第一个泪点:“杀日本人的都是英雄好汉,但你看你这么瘦,怎么杀啊,你不要连累队友啊。
” 再到后来,周迅要离家到乡下进行工作,叶德娴先是生气:“抗日工作多你一个不多,少你一个不少,你为什么要去啊!
”然后追下楼,把雨伞和唯一值钱的金戒指塞给周迅,第二个泪点。
地下工作进展得很顺利,叶德娴也开始帮忙送情报,许鞍华不是大陆导演,这部剧也不是大陆神剧,人是会死的。
在一次和王菀之送情报的过程中,被发现了缝在衣角的地图,王菀之已经吓到从早到晚一个大惊失色(谷阿莫上身),叶德娴沉静地嘱咐:“你千万不要说认识我!
”关到宪兵队里被日本军打时,王菀之问:“痛不痛啊。
”叶德娴还能开玩笑说:“不痛,没有第一胎时候痛。
你如果出去,记得和阿芳(周迅)说,我不会说的。
”最后,王菀之被放了出去,偷情报的春夏和叶德娴被处决前,叶德娴对春夏说:“对不起啊,连累你了。
”其实叶德娴被抓后,周迅和彭于晏曾经打算营救,在听完彭于晏的计划知道胜算非常小且会导致全军覆没后周迅放弃救母:“其实我妈妈很自私的,又爱面子,但心地真的很好。
她在知道我加入地下党时,好久都没睡好觉,我应该多安慰她的。
”随后假装没事走了几步蹲下大哭,可惜只拍了背影,如果是正面周迅应该也能完成得好,虽然按照许鞍华的克制,说完这段话也够了。
如果真的要挑不好,那肯定是霍建华那条莫名其妙的线以及非常灾难的演技,无论是和周迅的前(?
)情侣设定,还是安排在日本高管旁边的情报人员角色设定,都非常生硬。
本来以为彭于晏会是槽点,对他个人没偏见,除了鼻子太短,就是一个台湾腔浓重的地下党有点出戏,霍建华的衬托下,彭于晏的表演也近乎合格了。
除此之外,片中有各种惊喜,每一个龙套都是熟面孔,都是久别重逢:周迅表姨鲍起静,恨嫁的表姐唐宁(太久没见过她了,上一次还是两年前hktv的剧,香港最少女感的演员,没有异议吧?
),惊鸿一瞥的春夏,一闪而过的苑琼丹、张兆辉、冯淬帆、李灿森、卢巧音,还有作为故事阐述者戏中男性演技巅峰的梁家辉,都很港味。
对了,这部片另外一个诚意在于,国语版的配音都由演员本身完成(是的,典型香港普通话)。
最后的镜头,是故事阐述者梁家辉挥别众人回到谋生的出租车上,这个收尾满分。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为何,一看到这个片名就不知不觉背出了这一句,不过这部电影可不是这样的诗情画意。
这部电影是一部历史战争片,不过也许是对这类电影不感兴趣,所以没看懂,也许是这部电影本来就是那般的杂乱,毕竟有些剧情的存在我是真的没看明白……第一,电影在宣传的时候说游击队解救香港知识分子,然而在电影中一共也就耗时20分钟,而且是很平淡的就解救完成了。
然后最无语的是这部分戏份和后面没半点关系,所以不太明白这部电影为何要找蒋雯丽和黄志忠来客串。
第二,在解救完香港知识分子之后,彭于晏所饰演的角色游说周迅所饰演的角色加入地下党并负责送情报,在周迅所饰演的角色送情报被其母发现后,其母也偶尔帮忙送情报,我只想说当年的地下党要是这样子的,估计对于敌人来说也不是个障碍了,话说这类情报人员那都是经过专业训练的好吧……第三,就是整个剧情就像是一片湖泊,没有半点浪花,一个基调,从头到尾,有好几个节点以为要来个大的了,结果呢,又平平淡淡的过去了,就比如周迅所饰演的角色的母亲被抓以后,霍建华所饰演的角色因为在日本方面卧底,得知了消息以后前来给周迅报信,周迅去找彭于晏救母亲,然后在就出母亲前,母亲就牺牲了,并且上线春夏也牺牲了,按常理来说不管是源自于亲情还是信仰他们都应该还有一番行动了,然而什么也没有……
很早就听说过东江纵队,但得知擅长文艺片的许鞍华导演要拍这个带有主旋律色彩的故事,而且是关于东江纵队护送滞留在港的爱国文人返回内地的故事,我很好奇会有怎样的呈现。
如果以为这部名为《明月几时有》的电影里会有护送途中的惊心动魄和枪林弹雨,那真是天大的误会,因为电影进行到三分之一的时候护送就结束了,而且显得波澜不惊,但只要看下去就会发现,许鞍华不愧是许鞍华。
今年香港电影金像奖把最佳电影、最佳导演等5个大奖都颁给这部电影,的确实至名归。
虽然和许鞍华过往的电影相似,《明月几时有》也有散文化的倾向,但故事主线其实很清楚。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电影讲的是方兰从一个小学语文教师成长为革命者的故事。
除了方兰,电影里还有刘黑仔、方兰母亲方伯母等其他许多人物,但这并非岔题,因为人是生活在社会里的,方兰回应刘黑仔的称赞时说--「环境会改变人,也不是所有人都是现在这样子的」,这些人都是社会的一部分,引领和见证了方兰的成长。
最能说明一个人成长的一定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特别是需要在自己最心爱的人或事上作取舍的事情。
因为这往往关乎切肤之痛,比经历枪林弹雨要沉重得多。
当方伯母因为递送情报而被日本宪兵队关押后,方兰和刘黑仔一起去刺探情况,最后方兰主动放弃营救。
有评论说这是「反高潮」,似乎营救或者不营救都可以,导演选择不营救是刻意为之。
但伤感和伤痛绝不是一回事,故事的发展也有其自身逻辑。
宪兵队总部是日本人驻扎的核心区,守卫森严,方兰母亲身上的情报是极为重要的地图,日本人更不会轻易放过。
一旦要营救,必然是一场硬仗,而且绝对没有把握。
更严重的是,正如方兰所说,「万一出事了,市区中队和短枪队,就都没有了」。
从得知母亲被抓到设法营救再到主动放弃营救,饰演方兰的周迅,每一个表情都丝丝入扣,直抓人心,这种成长带来的痛苦也是痛彻心扉。
这种痛苦之所以成立,也建立在对「特别自私,爱面子,顾自己,可是心肠好」的方伯母的出色刻画上。
影片一开始,她试图用两块糕点说服茅盾夫妇续租,结果并不成功,直接就把糕点拿回来了,其实她珍藏的糕点总共也就三块而已。
方伯母最后死都不说自己认识一同被抓的阿四,我认为有两个原因:一是母性,二是不连累别人的性格。
对于第二点,电影里有一处看似闲笔,但我认为对方伯母的选择起到了助推作用。
那就是她代替阿四去伍记药店取东西,药店老板让她到后面去等,那里躺着好几位受伤待医治的革命者。
因为正视过淋漓的鲜血,方伯母才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牺牲,体现了在那样一个国难当头的时代,哪怕是寻常百姓,在渺小中都可以折射出令人肃然起敬的伟大。
类似的闲笔还有很多。
比如电影里关于搜查的戏有三场,方兰一场,方伯母两场,方伯母就是因为第二次搜查不过关而被日本人抓了。
前两场是中国人查中国人,最后一场则是印度人查中国人。
这也为方兰所说「不是所有人都是现在这样子的」,提供了一个新鲜的脚注--乱世里有些中国人选择了委曲求全,但在尽可能的范围内,他们仍会照顾同胞,这是异国人做不到的。
这些点滴,并不意在「歌颂」,但的确创造出了一种「认可」,并让人看到希望。
影片最后,刘黑仔向方兰告别说:「我告诉你,打从我第一天加入短枪队,就没有想过活着出来。
」虽然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但是电影哪怕再惊心动魄,主角都不会死,如何让主角一路活下来,又能让观众体会到这种生死不定,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这就说到了刘黑仔和战友为运送枪火、乔装成送父亲回乡下下葬的一场戏。
战友们一时放松警惕互相说笑,让路边的汉奸产生了怀疑。
前脚才杀了汉奸,后脚日本兵的队伍就到了。
恰恰也正是有了汉奸做了替死鬼,原本藏在草蓆卷里的枪火才没有被日本兵发现。
这场戏画面明快,甚至还有些幽默,但其实是命悬一线。
刘黑仔把汉奸的尸体抬到路边草丛后说了一句:很快就见面了。
谁和谁见面,在哪见面?
「从没有想过活着出来」,绝不是说说而已。
方兰和刘黑仔约定胜利后见,但就好像方兰没能和方伯母「胜利后见」,方兰和刘黑仔的这一别也是永别。
根据资料,日本投降后的1946年5月1日,刘黑仔在南雄县界址圩调解民事纠纷时,遭国民党军包围,在突围时不幸大腿中弹,后染上破伤风而牺牲,年仅27岁。
方兰先后在香港历经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建国后回到广东工作,并于1998年去世。
这是后话。
电影里,随着刘黑仔的行船远去,远去的山影逐渐清晰,忽地,太平山下现代灯光亮了起来,海上生明月。
很多人说许鞍华导演这样的电影很无趣,可看性不高,情节点也不多,没有他们眼中的高潮戏。
但是我认为这是她电影的优点,也是我喜欢像《黄金时代》那种风格的原因。
里面梁家辉饰演的老年彬仔,旁白式的采访性对话,曾经的身临其境却又仿佛置身于事外,如一个观者一般讲述出那个小群体下的战争年代。
三条主线展开的旁枝错节下,每一个演员的出场都是一个立体的人物形象。
方母这个人物性格的塑造则更是一个典型:自私却又爱助人,偶尔还透露出一些傲娇的女人形象,而最终她也是一名母亲,和一个战争下的中国人。
这部电影拍得很一般,甚至远远不如早年的《投奔怒海》。周迅也老多了,虽然演技还在,但说出“我马上就27了”这句台词还是很违和。
某天年过半百的彬仔伏在的士车里做了个梦,梦里方老师孑立岸头遥望漆黑的水面,一叶扁舟从远处荡舟而来。锦荣不怕跟踪抱住她、方母挎着提篮走出来、刘黑仔对着孔秀芳憨憨地笑,茅盾夏衍邹韬奋说说笑笑踏江而来。方老师穿着修身旗袍带大家参加婚礼,手一扬,解放传单漫天飘散,飘入维多利亚港的夜色中。
…我觉得我还是喜欢黄金时代吧
类似的时代背景,很显然,比不上《黄金时代》的那种“亲近而疏离”的感觉,且叙事结构混乱,多处草草了事。
多个不必要的人物,让本来就神散的作品形也散了(隔壁姑娘开场半小时后每隔五分钟亮手机看一次时间,估计如坐针毡)。不喜欢硬拉壮阔的配乐。周迅的扮相和演技双灾难(话说从来也没觉得她演得好过),老人家们明显好太多,救场。彭于晏是个大惊喜。两分的水准,多一分表达对于许导的坚持和追求的敬意。
细细想了想,觉得还是不错。
素材似乎不太夠,讓梁家輝來演長大後的小兵感覺很奇怪啊,為何不請當事人口述呢?許鞍華近年是多迷戀這種對著鏡頭講述的方式……葉德嫻和周迅倆人真是優秀,讓電影的質感上升不少,但總體仍有一盤散沙之感,尤其第一段和後面的斷裂感實在太嚴重……可以有更好的編排和串聯,而感染力也尚缺。
即便电影有着一个真实为蓝本可歌可泣的故事,但许鞍华却并没能赋予其在《明月几时有》以真正的新生,对节奏近乎失控的冗长,凌乱无序的叙事结构,都让这部电影固然有着抗日时期的背景,有着国恨家仇的情怀,却难见何般力道深度可言。
许鞍华老师太让人失望了,看到一半的时候我满脑子都是,我想快点回家遛狗回家遛狗遛狗,明月爱几时有就几时有吧,感觉每个演员都在电影里无处安放。
惟一的亮点是久石让的音乐,音乐一响就让人忘了看画面(因为画面确实没什么好看的) 。 好久不见周迅了,我还是很愿意看她演电影的,可惜这的确是许老太水准之下的作品。
看来传情报还是得靠屁眼儿🙂
“人总要吃饭的”与懵懂的对于大义的认知之间尺度把握的好。文艺青年和市民老妇都获得成长。淡淡的叙事有种散文般的韵味。周迅一开始觉得有点老,最后愈发出彩。彭于晏的刘黑仔好,乐观幽默有活力,是革命青年的样子。霍建华表现得也不错。最棒的当然是叶德娴。文化名人那伙子到显得有些苍白。
故事太一般,几段人物支线跳跃厉害,只有叶德娴梁家辉是完整的,其他算作无关痛痒的配角却占据大量时间,只能靠久石让配乐杜笃之音效来拯救。从《黄金时代》开始许鞍华角色念台词就像背书,半文不白毛得慌,王菀之丑。职业习惯数周迅念茅盾错误:跳yue读成跳yao,似的读si的,不知/到停顿不对
题材不错,可惜看得让人乏味而扫兴,许导的作品中最喜欢女人四十,或许是不擅长讲大时代背景的故事,或者是没有像萧芳芳、乔宏这样的演技派挑大梁,整部电影除了叶德娴以外,众明星的表演都很平庸和浮于表面,无法打动人。
剧组有意将周迅灵气遮盖,符合市井人物,造型朴素隐忍内敛,有成长升华有深度反差,空间大,周迅完成非常好,细节设计赞。而且,片中再次展示周迅惊人的台词功底。桃姐演技老辣,细腻真实。彭于晏承包轻松部分,身手不凡,人物讨喜。霍建华个性鲜明,表演可圈可点。梁家辉着墨虽然不多,却很精彩
感觉创作思路特别分裂,在类型化与去类型化之间来回摆动。
脸都不要了
运枪送客刺杀,游击队走江湖;灯红酒绿吟诗,硬骨气情报战;印刷咸鱼传单,老百姓护军忙……最好部分是战时寻常生活,救国救民的理想主义融于点滴;也许是代入感太强了,看电影时总想起曾经参加过韩江纵队的外婆
非常失望,比黄金时代还差。只能说周迅的演技已经过气,许鞍华导演已经错乱。香港故事已经边缘化。一星给叶女士。
许鞍华的戏就像森林一般,伫立着一个个枝枝叶叶的人物,平淡无奇之下却极美极摄人极富交流感。客串的明星之多堪称一部香港版建国大业(还看到卢巧音王菀之叶德娴梁文道你能信),表演没有惊喜却也都在水平线之上,值得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