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什么?
爱是感官慾望的冲击,是山川峡谷的呼啸,是轻抚发际的温柔,是林中舞蹈的自由,是胸怀鼓胀的激情,是灵魂深深的安宁。
相恋时甜如蜜,哪怕错的时间只要遇到对的人就能携手到老。
热恋中的感情是最美好的,炙热而纯真,相互只注视对方最美好的一面,留下了彼此感情中最美好的时光。
恋爱中的的人更像是独处中的自己,会很轻松地对一切表示出兴趣。
肤浅的爱就像美丽的花一样,总有一天会凋谢。
如流水和时间一样永恒的东西,都会让人平静下来。
“桃花源”永远找不到,“西方仙境”也再也回不去了,两个人都陷在感情的漩涡之中,纠结不已。
都远离了当初的“仙境”,回不去,又到不了彼岸,沉沦于情感的痛苦与纠结之中。
“暗恋”中两个人一生渴望在一起而不得,感情的膜始终无法得到触破的机会。
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距离更能产生美,若即若离花,如梦如幻月。
月明千里,便是思念;花开满地,便是芬香;月朝花夕,便是圆满。
遇见彼此,便是幸福,踏破红尘,落入仙境。
爱,像不断干涸的溪流,从奔涌到枯竭;爱,像源源不断的泉水,永不干涸。
人性的爱不过是容易干涸的溪水,而神性的爱如同地下涌动不息的泉水。
马力克的电影。
啊,精雕细琢的马力克啊!
对于东大的同学来说,故事未免显得支离破碎,但是这就是马力克,如果马力克也讲故事他就不是马力克了。
也就是说,马力克有意识淡化了故事线,将母带——将拍摄的胶片,或者说在拍摄前并没有完整的故事,而是拍摄完成后,看着胶片在后期剪辑、拼接,在这个时候才赋予画面主题和立意,如果真的有主题和立意的话。
但是,作为电影,马力克的每一帧、每一秒画面都是精品,都可以当屏显,而且不是别人随便能模仿的——马力克从不被定义。
其实,作为电影,有如此精致、美妙的画面,就足够了!
更何况,还有精准的配乐——也是不被模仿的,我们还能祈求他什么呢?!
喔,忘了说了,如果你不习惯马力克,那么就像习惯了读十九世纪英国、俄罗斯的长篇,那么看马力克的电影就当是读笛卡尔、蒙田、罗素的随笔,或者就当读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或者夏多布里昂的《墓畔回忆录》吧,也是很有意思的。
饮食科学告诉我们,最科学的饮食不是吃最好的,不是顿顿都吃鱼翅、燕窝、鲍鱼和珍珠,而是“吃很多种”,按照科学饮食的标准每天要吃20种蔬菜、主食和肉类,才是“科学”的。
我觉得艺术也是一样,不要总是阅读、浸淫自己习惯的、喜欢的,更重要的是涉猎“百家饭”,才能进一步锻炼自己的胃口,才能将自己养成“参天大树”;当然也才有益于提高自己的格调、档次和审美。
所以,尝试新的东西,才是年轻、进步、成长的标志。
只有那些没什么精进空间的人,才固步自封,守着自己那可怜的“三板斧”,直到走进坟墓。
从头到尾近两个小时没有远镜头,即便有一两个中远镜头也立即拉回来,或者不超两秒切换到近景。
但是,没有远景也就算了,全片中近镜头且没有特写,即便偶尔有一个面部特写也不会超过三秒,不超过三秒就不算固定——就不能算特写嘛!
所有的,试图使用面部语言的镜头,几乎都是侧脸、侧面,而且背影、背部的镜头充斥全片。
虽如此,却并不让你感到不适,就像吸毒,反而让你喜欢这种方式,依赖这种方式了。
不像是看电影,像是看幻灯片:投屏就在你眼前,人物是纵横上下——算是放大的,就那样生硬地,几乎是哗啦一下推到了你眼前。
这感觉太美妙了。
其实这部片片是有故事的,不是没有故事。
这里的故事是以近似舞蹈的方式展开的:将婚姻对人的破坏在一个恋爱包装下呈现出来,同时恋爱对人的升华和改变。
当然,这种改变你也可以说是改造、破坏和重建。
这故事并没有完,而是并列着讲了另一个故事——关于信仰和真诚的故事;马力克将这两条线揉在一起,使得表面上的爱情故事有了宗教的意义,宗教的故事有了爱的意义,二者互相渗透又互相支撑、互相阐释,将创作者的意图呈现出来。
这当然很难,但是马力克基本做到了,完成度至少有85%。
所以,这是一部难得的好电影,是马力克的又一个里程碑。
幸福是什么?
不过是内涵了痛苦的愉悦。
宗教是什么?
不过是真诚,相信,爱。
看马利克的片其实不用过多的去追究故事的细节,只需放空大脑,单纯沉浸在超美的摄影剪辑中,看的过程中能想起很多东西,关于生活,关于细节的美。
那天看完已是半夜,第二天早晨迎着晨光去上课,宁静的阳光铺满道路和草坪,瞬间感到自己已经太久没有感激那些让生活美丽的小事了。
小本的表演继续面瘫,不过还是爱他,在此片中他的形象似乎只是一个模糊了面孔的男性角色,困在生命中不可承受的轻,对女人的抉择和生命的无意义的挣扎中。
而导演的视角大部分还是通过法国女人来展现的,她的爱,她的绝望,她的挣扎。
恋爱时同爱人灵魂合一的感觉,和他一起回到德克萨斯后面对旷野的无限孤独,两人互相相爱却无法交流的通天塔。
导演似乎想通过一个没有明确开头、结尾和具体情节的故事来体现人类情感的普遍性,和人类相对于宇宙的渺小和绝望,并以此来展开宗教的提问和解答。
但这种抽离了世界中所有世俗的事情后体现的人类情感是不太现实的,而且没有多少意义。
比如在影片中所有主角的活动都是在田野中、路上打转奔跑,而现实中她搬到男人所在的德克萨斯州至少要找工作、与人交流、和人接触,但她似乎和这个世俗世界抽离开来,但我们看不到她的任何人格魅力、兴趣爱好,这么长的一部影片看完之后我们依然看不到几个主角有血有肉的性格,只能看到支离破碎的一些特征,他们不明就里的相爱,分开,吵架,背叛,也许导演想就此体现这些人类行为的普遍性,但对人物性格缺乏刻画只让电影显得苍白。
因此,也许刚拍第一部这种文艺片的时候人们会因为新鲜而喜欢,但如果导演继续拍这种过于文艺而缺乏任何实际深度的片,人们终究会厌倦的。
希望马利克能在他后面的片中保持他这种标志性风格但同时可以挖掘人性与环境的影响,不然能看懂他的片和愿意去看他的片的人会越来越少……
53.Would probably have a better opinion of this had I not failed to catch it in theaters, although the structural diffuseness would've annoyed me there too. On small screen not even the prettiness can save it, and I must admit there's only so much power in a clean, delicate image. From The Thin Red Line on Malick's eye had turned too clean, every frame striving for ethereality without a necessary love for dirt/grit. 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a comparison in his films--try as he might, his pained attempts to depict waste & disharmony (the projex, the disabled people, the suburbs) wind up just as breathless & simplemindedly evocative as his attempts to depict a sublime relationship. I like the move toward blatantly subjective cinema; there's no one in cinema that montages like Malick does; and his way with water rivals any impressionist. Yet his artistry stops at waterbrushing the world: any further perspective dulls under a style that seems increasingly selfish (if singular).
看到这部电影的名字我便知道,这一定是一部爱情文艺片,还有大帅哥本阿佛莱克主演,于是我怀着无比激动与崇拜的心情从迅雷上下载了它。
但电影看到快一半时,这尼玛简直就是不成功的复制了《生命之树》,这次导演并没有挥发太多的新意在其中,仅仅是单纯的复制罢了,远不如上一步作品让我觉得有FEELING。
也许是因为我已经看了《生命之树》,再来欣赏这一步电影时,只感觉到了同样繁琐的剧情和摇晃不定的镜头,而且大部分剧情的发展与镜头的角度都很相似。
我只想对导演说:文艺是不可复制的。
泰伦斯.马利克俨然一位当代“散文电影”大师。
其他电影人或许有习惯经常记下看到的震撼故事或有趣段子,以丰富其下一部作品的灵感和素材,但马利克显然永远像个诗人那样,随手记下触动自己的风景、情感和心境,至于故事,于他而言,能大得过这个永远悸动的美丽世界吗?
如若说画面和意旨宏大、剧情和角色模糊的前作《生命之树》至少还有关于还在在与强力父亲的纠葛中成长和感悟之叙事,等到了新作《通往仙境》中,马利克就大刀阔斧的去除作为剧情电影应有的一切巧合、设计和矛盾冲突,彻底成就一部遍布风光和心灵感悟的“知音体”纯爱片。
任何人的纯爱当然也都是个事,一个总围绕着羞涩、温存、争吵、出轨并最终依然相濡以沫的事,一个和任何一对深爱的恋人没啥大同小异的事。
电影大师们总善于在这些太阳底下没新鲜的事中,或变化花样或稳抓情绪,一次次从不罗嗦的让人动容。
只是,泰伦斯.马利克选择了按电影本体论而言“最不电影”的方式去诉说,稀疏的对白和松软的情节不是推动爱情进行的能量,而只是伴随2小时舒服画外音的点缀,与那些逆光镜头里的农业和畜牧业小清新效果相当。
刺眼又让人想拥抱的午后逆光、弥漫着麦浪气息的黄昏柔光、拍击陆地的粼粼波光,泰伦斯.马利克早在1978年还真正说故事的《天堂之日》中,就以每天就着日落前开机的“黄金时刻”拍摄法,证明了自己雕琢光影的强大能力。
他总能将一众好莱坞大腕,置于其神秘光线下,修饰他们本就分外分明的外形棱角,让镜头外逐渐开启的天堂之门,感召地球上的这些漂亮人儿——蝗虫扑过田野后接受命运安排的理查.基尔(《天堂之日》)、被日军围在瓜岛溪流中等天堂之手带走的阿德里安.布罗迪(《细红线》)、在海边屏息回忆父爱的西恩.潘(《生命之树》,以及本片中无论在圣米歇尔山悬崖还是在美国西部旷野中都一言不发的本.阿弗莱克。
为了这份天堂荣光,马利克还为这段几乎仅剩欧嘉·柯瑞兰蔻法语画外音的爱情故事,加上了毫无关联的、由贾维尔.巴登饰演的神父角色。
于是,他也力图建构着一座超越语言的巴别塔,无论片中人说着法语、英语、西班牙语还是意大利语,他们都彼此理解着爱的语言以及上帝的呢喃。
马利克热爱纯粹之美,经过几十年的电影制作实践,在这部《通往仙境》中,差点百分百实现了音画分离。
除了三三两两无关痛痒的对白,被净化了的声音是诗歌,是马利克关于爱情的思考和心境;画面也在彻底做着一番明的净化,就连本该污垢满布的废弃工业废墟,也被雕琢得如同仙境。
这样试验化的尝试其实并不新鲜,影迷们早在Godfrey Reggio的《生命三部曲》中就见识过此类散文式“音响电影”的强大魅力,更极端的例子,当然是德里克.加曼在失明后拍摄的只有诗歌而屏幕全蓝的《蓝》。
但能将试验影像近乎商业化带到影展甚至院线的,唯有泰伦斯.马利克。
只可惜,由于前有《生命之树》这株金棕榈拦路虎,《通往仙境》只能被评价为一部微缩版的《生命之树》,唯美依然却了无新意,或者说,试验的艺术品始终是束之高阁的艺术品,而无法成为满足惯性观影习惯的产品。
《桃花源记》是东晋陶渊明的代表作,约作于永初二年(421),即南朝刘裕弑君篡位的第二年。
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
次年,即永初二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棉被闷死晋恭帝。
尽管刘裕本身有雄才大略,为其后的“元嘉之治”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他毕竟开启了南北朝的乱世之门。
故此,陶渊明想象出了一个安乐祥和的仙境,以寄托自己的哀思。
桃花源是不存在的,即便是“元嘉之治”,也不过只维持了20几年便迅速衰落,以至于辛弃疾在他的词里痛陈:“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人处于乱世,心绪难平。
而处于承平时代,很多人心中依然眷恋桃花源,向往“农夫、山泉、有点田”的生活。
但向往归向往,现实归现实,想想激流岛上的顾城,杀妻然后再自杀,就知道隐居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还是赖声川在《暗恋·桃花源》里讲述的比较好,“暗恋”中两个人一生渴望在一起而不得,感情的膜始终无法得到触 破的机会;而“桃花源”中老陶对于现实生活的逃脱,一旦再转身回来,依然是鸡零狗碎,而春花与袁老板的小三上位,将偷情的欢愉变成油盐酱醋的生活,也是一地鸡毛。
现实与梦幻,在“暗恋”与“桃花源”之间相互映衬,引人发省。
念念不忘与得到又如何的纠结,有句批判淫棍诗人的话可以借鉴,“不得到就歌唱爱情的伟大,而一旦上了床,马上就吟咏自由的宝贵。
”这句话将诗人的不负责任与搞笑挖苦的很真实,但抛开责任与担当,可能他前后写的那些有关爱情与自由的诗歌都非常美好呢,情真意切,言辞华美。
对于诗人来说,变脸的转化来得太快,对于俗世中人,对于爱情的纠结可能就更痛切一点。
《通往仙境》讲得就是在爱不爱之间珍惜与放手之间的纠结,还有对于爱情最初的感念。
《通往仙境》里的“仙境”,其实与东方人想想中的“桃花源”也不尽相似,而是有所实指,在电影的开头,“本·阿弗莱克”与“欧嘉·柯瑞兰蔻”正徜徉在法国的一片海滩上。
这片海滩正被人称之为“西方仙境”,有点东方的“蓬莱仙岛”的意味。
那时候,正是从美国的青年,与法国姑娘的相识之初,并陷入热恋之中。
热恋中的感情是最美好的,炙热而纯真,相互只注视对方最美好的一面,而有意无意地忽略掉了对方人性中阴暗的一面。
因为这里留下了他们感情中最美好的时光,所以 “通往仙境”就有回到最初的意思既实又虚,有双关的意思。
就像“桃花源”永远找不到一样,“西方仙境”也再也回不去了,因此两个人都陷在感情的漩涡之中,纠结不已。
“本·阿弗莱克”在婚后又遇到了自己的初恋情人,并被触发了某些尘封的感情;而分居的日子里,“欧嘉·柯瑞兰蔻”的生活也不尽如意,满是艰辛。
“本·阿弗莱克”原本想要做一名作家,结果却成了一名环境监督员,但也做的不太顺利。
其间,还有神父“哈维尔·巴登”对于信仰的纠结,上帝是否真的存在,是否要继续信仰下去,都是无解的疑问。
这些人,都远离了当初的“仙境”,回不去,又到不了彼岸,沉沦于情感的痛苦与纠结之中。
《通往仙境》没有好好地讲一个故事,而是一种散文化的影像片段,将系列的情感连缀起来,曾现出一种迷离的色彩。
可能,看不惯的人,打开片头不到五分钟就无法忍受,而喜欢的人则从电影的第一个镜头就沉浸进去,并在片中的感情纠葛中一起痛一起爱,享受在爱情中分享的感觉,也体悟感情中挣扎的痛苦。
如果《失恋33天》、《致青春》是一种小清新,那么在泰伦斯·马力克的镜头之下,立马相形见绌。
这种极度个人化的电影,用散文化的表达方式,简直不是在看电影,而是观想,与导演一起共同去完成电影的整个部分。
泰伦斯· 马力克的镜头体现出的是一种超然的优雅,比王家卫更超脱。
他所创造的那种凄迷游离的影像,给人留下的想象空间更多。
而且,整部电影也不靠金句的点缀,甚至都不太需要台词,只要跟着感觉走就足够了。
家里网不好,于是习惯在做饭前挑一部电影然后暂停缓冲,这样吃饭的时候就可以边看边吃,又不至于一直卡。
这就是为什么我会看这部电影的原因,或者说,这就是为什么我看了开头已经快吐了却还是坚持看下去的原因。
对导演剧本什么的完全不了解,看到演员表里的本阿弗莱克时完全想象不到这是个文艺片。
话说这就是第一个槽点。。。。
文艺片为什么会找本阿弗莱克??!?!?
他不就应该活在《城中大盗》、《逃离德黑兰》、《记忆裂痕》这种又smart又man的电影中么?
他的帅马脸不就应该就作为抢劫犯或者特种部队或者科学家这种edgy的职业存在么?
请告诉我!
是他的哪一点让导演看出来他的文艺范???
再说片中台词。。。。
台词其实少得可怜,几乎全是内心独白,而且每句间断极开,说一句顿10秒是为了凑够两个小时的片长么?
前面二十分钟的剪辑,至少有十次阳光草坪和欢乐舞蹈,几乎没给本阿弗莱克什么正脸,全篇都是女主角在傻笑。
还有一个槽点,为什么男女主角对话经常你说法语我说英语?
他们都是听力好但口语不好???
还有女主的女儿到底会不会说英语??
为什么跟男主对话全部法语也不管男主能不能听懂搞得男主好像弱智!!!
再说!
女主不是曾经住在巴黎么?
不是大城市么?
为什么一到美国她和她女儿就跟赶集进了城似的。。。。
女儿还说这里好干净好美东西好闪亮,所以巴黎到底是有多脏多乱?
说到女主女儿,才十岁不知为什么经常流露出一种特别成熟的表情,说些特别成熟的话,有时候比她妈还理智,看着好别扭。。。。
哈维尔巴登的声音和口音实在是非常好辨认,声音刚出来我就在猜是不是他。
在这部电影中虽是牧师但扮相总是脏脏的。
还有导演是语言癖么?
为什么每个人都要说不同的语言?
西班牙语都蹦出来了?
是在体现国际化么?
后来瑞秋麦克亚当斯也出来了,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多好演员都凑到这样一部电影中,真不懂瞎掺和个什么劲。
早年选《恋恋笔记本》那样的好眼光真不知到哪去了。。。。
我必须得承认我没看完,后来二十分钟眼皮实在是要打架了。
要知道当时才下午六点半。
电影本身的腔调可以文艺,剧情也可以文艺,台词也可以文艺,剪辑也可以文艺,旁白可以文艺,演员和导演本身可以文艺,但这么多文艺因子就不要出现在同一个电影中。。。。
要不就过了好么!!!
就过了!!!
就比如这部,真是做作的妈妈给做作开门,做作到家了!!!
好吧,我必须得承认我是个俗人。
也许下次就该看看什么《变形金刚》什么的。。。。
>。
<
我是由于Roger Ebert的最后一篇影评给了此片才看的,说实话,不喜欢这种个人化电影,题材也不大感兴趣,稍有些沉闷,也没理解多少,但我相信其中还是有很值得体会的东西的,也许真正经历过类似的感受才会与影片心灵相通。
很多人说这是一部半自传性质的作品,不错,Malick80年代时在法国认识了一个女人Michèle Morette,在85年时与她结婚并回到Texas,后又于98年离婚。
在Texas州Austin市的St. Stephen's School时,他又遇到了高中时的女友Alexandra "Ecky" Wallace。
所以这是一部过于个人化的电影也不足为奇了,何况他老人家就是这种风格。
本片中Affleck演的Neil看似是一个最小的配角。
他周围的每个人,Marina,Jane,还有Father Quintana,都有自己的独白,而他自己却沉默寡言。
而正如之前所说,Malick即Neil,他审视着周围的这一切,因而他才是主角,这些琐碎的生活片段就像是他的个人日记。
主线似乎很简单,就是讲一个男人两个女人之间的感情纠葛,被Malick写成了诗一般的篇章。
估计整个片子中最多的就是女人舞蹈、跳跃的场景了。
田野里,公园里,院子里,无处不在。
这也是我最不理解的一个地方,这些行为意在挣脱爱情的束缚,飞向自由?
还仅仅是一些自然的行为?
Marina偶遇的女人Anna就告诉她"Leave while you can""Live and do what you like""You need to fly"。
Marina善于表达情感,而Neil却较为内敛,两人无法匹配的生活方式终将使他们分分合合。
本片不仅仅只讲爱情,还讲了另一种爱。
在Father Quintana这条线中,他走访了那些贫困潦倒、生活失意的人,一边一边的默念着"Christ,be with me."。
教堂里的教导:"There is a love,that is like a stream that goes dry,when rain no longer feeds it;But there is a love,that is like a spring coming up from the earth."。
第一种是Human Love,第二种是Divine Love。
这也应该是Malick对宗教信仰的一个重要的看法吧。
看完片子,我一直在想仙境到底是指什么?
是指首尾呼应的法国圣米歇尔山?
还是指两个人爱情中聚合分离之间最平衡的那个点?
每个人应该都有自己的答案。
另外说一下,Malick的拍片速度越来越快了,The Tree of Life拍完不到两年此片便已出世。
片中飘忽不定的镜头,琐碎的台词,以及对大片大片风景的全景描写,似乎是上一部的影子。
只希望Malick能静下心来,再多拍一些更有哲学意味的片子。
片子看完3天了,時不時的會想起來,很困擾我。
想不通導演到底想講什麼。
如果說導演拍這個片子的目的就是想講一種想起某個人時的感覺,那我可以理解。
可以想象這個男人就是年輕時的導演,總是走在olga的後面,看著她不斷轉身挑逗,轉圈。
但仿佛又不僅僅是這樣。
又出現了另一個美國女人。
男人對美國女人又是怎樣的一種感情呢?
法國女人是陰霾的,美國女人是真實的。
和法國女人的生活總有一種“演戲”的感覺。
如果我是這個男人,我會選這個美國女人,因為她跟他說一種語言,因為她穿著那件衣服給馬喂草時的生命力。
看到法國的女主,我一直在想的是,親,你穿的再法式清新,情緒再法式憂鬱,行為再法式不可預測,都是沒有用的。
如果你沒有自我價值,那你永遠都會是這種迷茫的狀態。。。
因為得不到一樣東西而說,”那不是我想要的“,是弱者的行為。
當然,你也可以說,我體會過了,我要的就是這個--就像這導演一樣,他拍的就是這一瞬間的體會。
也許,他拍的只是一種人和人之間的微妙感覺吧。
現在,看完能讓我這麼窩心的電影已經不多了。
我想,導演還是講了一些東西吧,也許這些東西我還沒能領悟。
第一集就让我看生气了dex还是别演戏吧
蛮有看头的 元的演技比我上次看她好多了
地下赌场看场子的不带枪吗几个小屁孩冲进去胡闹?题材略微有点扯看不下去
七分,与明星大侦探《x学校杀人事件》那个案子异曲同工,父母(或者说监护人)欲望期待扭曲了感情的本真,四个青年各有各的苦楚,演员都不错,就是不知道剧情往爽还是往深里走了。
希望是爽剧,因为对元真儿有好感。这姐真的缺爆剧,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