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龙井茶口味清淡、入口滑顺、醇香弥远,这部片子给我的感受即是如此......佑一与光代 :我只是渴望一个自由、疯狂的少女梦;我只是需要一个安稳、暖心的温暖乡;你给我柔弱无翼的身体插上翅膀;你赐我干枯迷失的肉身一个归所.......电影主题曲:久石让《Your StoryVocalise》 《恶人》观影感受 好的龙井茶口味清淡、入口滑顺、醇香弥远,这部片子给我的感受即是如此。
影片前1/3部分平实琐碎的铺叙之后是它情节上的泼墨、镜头上的雕琢。
从情节立意上来看,它在人性反思类型上并没有什么开创性的野心,只是用极简的叙事风格,将每一处情节都朴素而又精确地表达。
比如作为故事主线赤裸粗暴的援交一夜情蜕变于试衣间帷帐之隔的含蓄真情袒露之中,这种诗意的情节在影片结尾更是依靠女主的怀念得以再现。
一切温存、挣扎都表现在精致细节的动作当中,细节反倒是比情节更出彩的用心良苦了。
在文学、影视作品当中作为好故事的一个标准就是故事的创造者可以任意地假设初始条件但故事的情节发展和人物的心理变化必须要符合物理学、心理学的常识,简言之符合影商。
因此一部有好故事的电影就如同在一个虚构但合情合理的故事中截取片段,“故事本天成,导演剪裁之”。
剧中有两个情节曾让我深为不解,为什么要让姗姗迟到案发现场的警员滑倒,女配婆婆的初场为何多用了一个转身,无它,皆是符合故事与故事里人们的“自然”、“天性”。
这世界不是算术题,有太多的偶然、荒谬和无意义,这才是自然世界。
影片的配乐是一大亮点,蒙太奇的镜头转换给了配乐充分的发挥空间,而高潮部分主题曲的Vocal Music更是绝美。
文字语言作为一种用于表达的符号本身对于思考和情感的传达就有限制性,我一直觉得最流行、最好听的歌曲或许是有歌词的,但最美、最深刻地触动人心的是不需要歌词的,Vocal Music就是这样一种把人体本身当作乐器的声乐式表达方式。
久石让作为一流配乐大师,名符其实。
从情感力角度来说它是一部极具社会功能性的片子,无论是怪咖(科学家艺术家)、同性恋还是社会底层人,对于他们人性的展露都充当着社会群体矛盾弥合剂的情感作用,也是艺术类影片所不可替代的关怀特性。
本片改编自介川奖同名小说,幸而无愧于它纯文学的原著故事。
虽然也没有带给我什么突破的性地惊喜,但不同的人对于社会与人性的解读视角本就不尽相同,我也就不去过多解释我的理解了。
我最爱的还是那人性与爱情的结合。
我觉得对于画面和情感最好的赏析形式是诗或者诗一样的语言,对于诗的赏析最好的形式是散文一样简洁的形式,而散文或者诗文具体的文段则根本不需要赏析,如果真的需要的话,我希望是一个微笑或者一个吻。
我在此诹一首小诗: 归所——佑一与光代 我只是渴望一个自由、疯狂的少女梦我只是需要一个安稳、暖心的温暖乡你给我柔弱无翼的身体插上翅膀你赐我干枯迷失的肉身一个归所爱你爱那因为有你而终于存在着的我爱你爱那因为有你才终于活过来我的生命与你,亡命在天涯无悔无怨眼里,我不忍的你让我心醉、让我心碎我心归所,有你/为你是我生命的意义
BGM:Your StoryVocalise 其实不只男女主,男配、女配、每个人的内心独白都美到可以幻化为一首诗。
哀艳的美破碎式地开在影片中的处处角落。
后记: 这是我2015年的时候受某个女孩儿之约写的这篇观影感受,当时自己才刚开始试着写观影感受,其实我现在写的一些影评也都只是观影感受。
我很感激那个女孩儿给过我这个机会去促使我,让我做我喜欢的事儿,这几年来我也一直希望着自己有能力可以更加成熟地对待一个女孩儿
看完电影,再打开电视看别的节目,索然无味不太看日本电影,上次看了《告白》,这次是《恶人》上次的告白在心里埋下一粒小小的种子,种子安然的沉浸在土壤中这次的恶人,外表风平浪静,土壤下的种子已蠢蠢欲动,若不写点什么,这电影的情绪将无法释怀,于是,我被迫的注册了豆瓣,被迫写下这些话谁是恶人?
纠结的是,你分不清,也无法做判断,黑白分明的是颜色,绝不是人,没有绝对的恶也没有绝对的善,不是吗?
也许男主角是恶人吧,毕竟,剥夺了人的生命,没有理由可以原谅,上帝也不会,“我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好!
”掐住女主角脖子的手,直到破门而入的警察到来,都没有松开,我惊讶,我叹息,我想错了,彻底错了,他是恶人,在逃亡期间陪伴他,给他温暖,给他爱,不顾一切的为了不让他再次尝到被抛弃的滋味,而奋力的奔向灯塔,“我是真心的”,女主角在他手下挣扎,他的吻,又是为什么,直到警察将他俩分开,他的手还想再碰一次女主角的手,碰不到,再也碰不到了,他不是真的想她死,他只是不想连累她而已。
两个孤独的人,第一次见面的尴尬,和彼此伤害,是因为自卑才会给她钱,还是因为上一次的真心换来的是伤害,女主角的哭泣,“我是真心的”,“我也是真心的”,是爱情吗?
“你有没有疼爱的人?
”“遇到你之前,我都不知道自己是活着还是死了”“只是想多陪他一会儿”我讨厌他,他真的很世俗,我喜欢他,他很可爱,因为不了解,所以可以那么轻轻松松的把话说出口,不是吗?
那女主角呢?
女孩死亡的盘山公路上,的士司机“真是一个恶人呀”,女主角“也许他是恶人吧”,夕阳,海,想给她看世界上最美的东西,这远不是金钱所能给予的。
爱一个人,怎会在乎别人对他的看法,真正的他只有自己知道,不是用眼睛看,不是用耳朵听,而是用自己的心去感受的。
看不到希望,所以心痛,难以释怀,是真的没有希望吗?
女孩的母亲擦拭着理发店的镜子,女主角骑着自行车穿梭在田间,继续着她的人生,“一生都没有离开这条街,出生,上学,工作,都在这条街上”男主角送给奶奶的丝巾,能支撑人活下去的力量,出现在了女孩死亡的盘山公路,抚养恶人长大的奶奶有错吗?
喧闹的记者,正直的司机,狡猾的行骗者,奶奶在医院里擦拭老伴的身体,生活还要继续,不是吗?
“如果早一点遇见你就好了”
最近很迷妻夫木聪,翻了很多他的片子来看。
拍这片子的时候他已经30,照理说也不再年轻,但是少年感依然很强。
妻夫木聪是一个多产的演员,在30岁之后开始尝试拓宽戏路,寻找各种复杂性格的人物类型,并且尝试主演了不少悬疑犯罪类影片,他经常合作且擅长执导此类影片的有两个导演,一个是石川庆,一个是本片的李相日,还有一个导演也常有一些另类的角色给他,此人就是之前因为《告白》而名声大噪的中岛哲也,他也对伦理主题情有独钟,只是中岛哲也有时候过于炫技,演员的光芒被导演盖过。
因其极强的叙事性和张力,伦理犯罪题材一直为观众所爱,又因人性之幽微多变,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关于何为恶人,何以为恶人,以何制恶,以何吃下恶果,有很多角度去评价这部电影,我在这里仅谈谈个人感受下此片的亮点和不足:首先关于选角(当然最先谈,因为我看片子的初衷是为了看小七),可以感受到导演还是需要票房的,李相日尤为喜欢众星熠熠的卡司阵容,说起这个,不得不提日本电影海报的一个共同的坏毛病,就是恨不得一股脑儿的把所有有号召力的明星头像做成大头贴拼接了事,以此来吸引各类粉丝驻足观看,造成日本电影海报的极端无趣,美感尽失。
所以有人会说,男主只要一看脸就要追随着亡命天涯的话,但我认为全片的所有演员在仪态,语言,表情上尽职了,包括演出妈宝男之感的冈田将生。
妻夫木聪这几年但逢李相日必脱,且都是男女通吃的1号位,也为票房注入了强心剂,让我等痴女痴汉醉倒在他标志性的两片粉唇之下。
但是慢着,正当我兴致勃勃目不转睛看妻夫木聪的时候,我竟然在电影里遭遇了深津绘里。
妻夫木聪上陌陌摇到深津绘里的概率,就像火星撞地球,猜准德国巴西7:1,偏就遇上了,两人只能亡命天涯。
深津绘里拍此片时候37岁,肤白如雪,鼻头像希腊雕像般精致,声音和脸庞一样表现出一种神经质和脆弱性,气质让人沉沦。
此刻如果你再回过头看满岛光标志性的短圆脸和雀跃的声音,你才知道什么是美的冷热,什么是女神和女学生。
于是我就在妻夫木聪和深津绘里的颜值里死了又活,活了又死。
其次关于影片的结构和叙事,素材的取舍我认为一直是导演最大的问题——这体现在如何在小说原始素材和改编剧本之间取舍,如何在主题人物和烘托人物之间取舍。
这一点同样表现在之前人物线索过多造成主题混乱不清,人物不再为主题服务的《怒》中,《恶人》因为只有两对人物,相对显得好一些,但是导演总是要追求把所有主角身边的副线一一讲完,偏偏配角是柄本明和树木希林,人总得演几段讲两句,于是导演分配了柄本明拿着扳手去复仇,以及树木希林拿着大包去讨钱的戏份,导演意在描述等级社会弱势力如何对抗恶势力并充满无力感,但由于野心太大,想说的太多,导致没有说清楚,更导致主角没有充足的时间和戏份完成应该围绕主题的“恶的转变”。
在我看来,既然都已讲到原生家庭,还不如穿插一些柄本明一家此前的日常生活,或者树木希林如何在孙子杀人之后承受恶果的戏份,会来的更清楚一些,当然因为有小说在前,可能导演也就不能改动太多。
另外一处败笔我认为在结尾,据说电影已经是导演改良过的了,男主起初看到女主为了回到他身边历经千辛万苦,手和脸都破了,两人正哭得梨花带雨,突然脸色大变,神情狰狞,说了一句“其实我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好”,然后就试图勒死女主,随后警察到来将两人拉开。
此段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妻夫木聪的邪恶表情和这句话,如果为了表现不想拖累女主,不如删去不说这句话直接上手勒,给观众留下想象空间,或者直接把女主勒死也不失为一种恶的达成。
所以话说回来,整体感觉电影拍摄三颗星,导演太想多说,演员太想表演,素材的枝丫没被修剪得当,导致电影主题不深刻,没有留白,回味性不强。
悬疑犯罪类电影的留白和回味,还看东北风经典作品《白日焰火》,可是如果让廖凡演男主的话,去看电影的痴女痴汉们应该就没有那么多了吧。
最后额外一颗星给最后一幕海边日出,初日的光晕投射出两人的剪影,海边灯塔高举,他们手牵手,满眶含泪地看着这一自然奇景,这一刻我也和他们一样激动万分,人类的悲欢短暂相通,此段我认为是全片最佳。
看伍尔芙的《到灯塔去》的时候我顶着一头金发,坐在从厦门到北京的火车上,火车因为遇到大雪开了36个小时,而那部视角众多的《到灯塔去》也彻底把我弄懵——在鼓浪屿我并没有见到梦想中的灯塔。
在此之前我结束了干了七年的那份工作,北京-上海-福州-厦门-鼓浪屿的一路走了去,我没有目的,也不想停止,可现实是我终究要回来。
夜里,在厦门火车站等车,被警察叔叔盘查,一看我拿出北京身份证盘查立即结束。
社会约定俗成的概念是:金发是坏人;而北京人大概没那么坏。
《恶人》在很多评论中提到了“社会问题”,据说这整出故事表达就是社会问题,在社会问题中没办法评论纯粹的恶与纯粹的善。
那天吃饭的时候听同事说起了药家鑫的案件,在个案件中提及的也是社会问题,而在人命如草芥的时代,一面倒的善与一面倒的恶势如水火,而媒体的导向就是不分善恶,扇风点火推波逐澜,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于是这么部《恶人》如果不深挖再深挖,其实就是部艳俗的小段子,甚至不如帕蒂·赫斯特(Patty Hearst)的故事更带劲,但如果这是反映社会问题,就即使平淡也可以拔高了。
关于灯塔,那是希望,也是绝望;灯塔就是灯塔,不过是一个塔状发光航标,完全看你怎么看了,就如同善与恶;但如果今天你说它是善,明天你又说它是恶,你就可以从中获利了。
今村昌平曾说过:“我关心的是,下半身和社会的低下阶层”——这一句的不讳直言,基本囊括了日本电影的一个走向,而我估计,这就好似一幢茫茫黑海中的灯塔,亦照亮了导演李相日那孤独彷徨的意识——不然,你很难解释,为什么《恶人》要用那么大段的篇幅来进行性爱的铺陈,以及乡下人贫困现状的描摹。
其实,大部分有现实意识的导演,最终也都会选择这条道路,只不过,此路走的好或者不好,大有差别。
比如同类犯案加社会批判的题材中,我认为内田吐梦的《饥饿海峡》就走到顶了,后人再难逾越。
而黑泽明、沟口健二、筱田正浩、今村昌平、新藤兼人、大岛渚等人,也亦有不少此中名片。
个人觉得,在日本,现实题材一般有两种标记,一种是粗暴和性,另一种则是逼仄的底层生活。
如果说,前者的支力点是男性对女性的明暴力,后者则是社会不同阶层之间的暗暴力。
以《恶人》为例,明暴力在影片中随处可见。
比如大学生增尾因为饺子的蒜味而猛踹轻浮的女推销员下车;清水佑一受到恐吓之后,活活闷死前女友石桥加乃;痛失爱女的父亲对哭泣的母亲责骂和投掷物品;初识网友的小青年对半情不愿的女营业员实施性侵犯;更有甚者,伪装成医生的骗子可以毫无顾忌的对年老的婆婆进行拖拽殴打。
而生存掠夺和歧视的暗暴力,虽是隐藏在故事的背后,却更为沉重。
比如你无法理解,渔村渔户、土木工人、理发业者和骗子境遇,比之大城市里游手好闲的富二代,为何有着天壤之别?
乡下女孩进入城市,试图飞上枝头,却为何又会性情畸变,以致受到侮辱、命陨荒郊?
孝顺寡言的乡下工人,被剥夺的又仅仅是自尊、自爱和自信吗?
而贫穷且兢兢业业的女营业员,又为何会孤单苦闷到如此地步?
可以肯定的是,《恶人》具有稍显庞大的野心,这让影片有较为丰厚的格局,也有敏锐的社会意识——它试图勾连出一幅城乡、贫富、善恶和情感交错的社会图谱,而最终,又驻留在导演个人的孤独和“恶人非恶”的悲情式灯塔上。
遗憾的是,影片没有像小说那样把握的住分寸和平衡,结构上难免四处散发,着力点不准,好比对着靶子一通乱射,靶心却总是失之交臂。
换句话说,无论是关键人物、核心戏份,都总是处在一种虚实掩映的游移和不给力之中——男女主角的情感欠缺合理性,不少段落又显得拖沓,以至于很多人认为父亲和婆婆才是全片最出彩的中流砥柱。
不同于60年代今氏《日本昆虫记》中的女主角顽强的意志力——爬行于人间的泥沼,死而不僵、永不言败。
《恶人》更像是失败者的集体挽歌,且片中每一个人均是暴力的施予和波及者。
被害者的父亲、杀人者的婆婆、被害女孩、杀人青年以及杀人青年的新情人,乃至于骗子、记者、警察——不管是麻木不仁的,心怀不轨、爱慕虚荣的,忙于生计、善良朴实的,无一例外都遭遇了环环相扣的互惩——有的自取恶果,有的作茧自缚,有的惶惶不可终日,而那些有心避世、却又穷途末路的,也只能对着遥远的灯塔和朝阳做最后的一瞥罢了。
不得不说的是,日本的主流文化心理近几年颓丧越显,全片以暴力为眼,冷漠为纲,经由被害者的父亲之口,说出了主题所在——“没有珍惜的人,这样是不行的。
现在的社会,这样的人太多了”——或多或少,也是对现代日本社会暴力症结的一个旁观式的批判。
完
随着“恶人”在上海国际电影节的上映,这部电影引起了更多国内影迷的关注,围绕着这部电影展开的讨论已经很多很全,我把自己的一些拙见写在这里,为了纪念“恶人”给我的感动。
这部电影的编剧就是原著作者吉田修一,剧本是非常忠于原著的。
相较于电影,原著小说对人物的刻画更为细致深入,从几个主要人物发生交集之前的生活来侧面反映了他们的内心世界,描述他们的性格和世界观是怎么形成的。
电影碍于篇幅有限,不能把这些东西完整地表现出来,再加上结尾的修改,这部电影就带来了开放性的讨论。
个人觉得电影拍成现在这个水平已经很不错,大多数看过小说的观众们都觉得拍出了原作的精髓。
原著小说引发大家思考和讨论的中心是:谁是真正的恶人?
实际上作者有暗指每个人都有作恶的嫌疑,或者说都跟佑一杀人有直接和间接的关联。
杀人的人,爱人的人,每个人既是受害者,又是加害者。
佑一的外婆把他一手带大,她是爱佑一,但她只照料了佑一的起居生活,从没关心过佑一的心灵需求,缺乏精神上的交流,使他无法从封闭和自卑中得到解脱,而是越来越严重;佳乃的爸爸溺爱女儿,满足女儿的一切要求,对女儿不加管教,她爱慕虚荣,物质至上,自私自利,恃宠而娇,完全就是被家庭给惯出来的;圭吾就更不用多说了,自以为是的富家公子哥,一无是处,如果不是他任意对待佳乃,她不会做出刺激佑一的举动;佑一的内心有太多的负累,他没有渠道去排解,粗俗的他最终被佳乃的恶毒激怒,犯下罪行。
之后佑一还有自首改过的机会,但是光代的私心引发了最后的悲剧。
或许用“恶人”这个词来描述他们太沉重了,他们都是太沉浸在自己的自私或者不幸中,不与人交流,让自己变成了孤岛,遇上另一座孤岛时就不假思索地相撞。
从本质上来说,并没有谁是真正坏到了恶人的地步。
结尾是书和电影最大的区别。
书里的光代相信了佑一对罪行的交待,想起在灯塔相依为命的日子她会心痛,她开始相信大众舆论,她说服自己“佑一是恶人呀!
”,看完书后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啊咧?
怎么会这样子?!
”;而电影的结尾多少还是给了我们一丝暖意,世人都贬低和责骂佑一,至少还有光代,她会想起灯塔上短暂的幸福,她懂得佑一的善良和美好,她的心里还藏着对佑一的爱。
今天,在我完全没有预料到的情况下,这部电影看得我很不开心,于是决定下楼买我喜欢喝的饮料,希望能缓缓。
观影时间:2010年9月6日4:30pm 观影地点:Imperial影院事件:2010蒙特利尔世界电影节主竞赛单元上座率:70%导演加妻夫木聪加深津绘里(真人比电影中漂亮、优雅得多)一起出场,每人都学会了用法语打招呼来拉拢和观众的距离。
另外,两名主演都恳请观众们“一定留到影片的结束”来“感受日本电影的力量”,似乎是一种信心不足的体现。
看完140分钟的全片,感觉深津绘里的表演是本片的最大亮点,而影片的节奏和长度则成为最大的败笔。
导演无疑想要表现“恶人并非全恶,善人并非全善”的复杂人性,但反复地回顾妻夫木聪片中角色的童年则显得有些多余。
就两个客串来说,满岛光继续闪光,扮演一个贪慕虚荣和钱财的小女人,而冈田将生那个角色则有些莫名其妙,实在是不要好过要。
PS:刚刚知道深津绘里获得本届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恭喜!
PPS: 之前写错了,冈田将生那个角色还是很重要的。
我想说的是永山絢斗……
谁是恶人?
似乎与之相关的词无外乎是“穷凶极恶”“禽兽不如”“灭绝人性”这些这些,干下了令人发指的事件,变态、近乎非人,可有谁生来就这样?
想象中的“恶人”不会是和家中长辈住在一起,更不像会定时定点地接住院的老人,不会因为想见喜欢的姑娘流着泪向母亲借钱,不会羞涩地问别人是否还好,不会在灯塔看到远处天际初升的太阳而红了眼圈……谁是好人?
谁是无辜者?
对相貌堂堂的有钱公子进行近乎无耻的死缠烂打,随意对人进行勒索恐吓的女生?
把嘲笑他人作为生活常态的衣冠禽兽?
还是表面和善背地里榨取老人钱财的骗子?
没有人说他们是恶人,没有人说他们做的事令人发指。
心里是觉得这片子没有《告白》用力大,而且后来煽情煽的好明显,但《告白》的极度黑暗中反而让人生出一种超现实的荒诞感,又是那么梦幻的拍摄方式。
于是《恶人》又轻易地在我眼前模糊了所谓“是非”这种东西,原因就在于在类似的模式中我们揣度编剧意图一样一开始就不在心里认定主角为“恶人”,看多了刑侦剧什么的就擅自相信后面他们会告诉我们其实凶手另有其人,或者只是误会,但清水是真的杀了人,他掐死了那个女孩,并且直到遇到光代之前都不觉得自己真的是“杀了人”,不觉得自己错了。
无法判定出对错的一个杯具。
佳乃父亲说,以为没有什么可失去的东西,以为这样就可以变强,可以无所顾虑,这样人类就完了。
没有人可以只是自己一人。
Why things have gone so wrong?
一开始看这部影片,是因为有妻夫木聪。
看着看着,心情就感动了,沉重了,复杂了。
很久没有因为一部电影去写些什么,这次却不一样。
祐一是一个敏感,内向,甚至有些懦弱的男人。
在认识光代之前他杀过一个女人,一个和光代一样都是在交友网上认识的女人。
他很难过的告诉光代:如果我能早点认识你就好了。
早点认识千代,祐一的人生就会不一样。
祐一告诉光代:“认识你之前,我觉得我杀她没有错。
因为她欺骗我,威胁我,要告我强奸她。
可是,认识你之后一切都不一样了,我觉得我错了。
”祐一是那样一个胆小有内向的男人,当那个女孩威胁他的时候,他一脸的惊恐,最后失手杀了她。
在这个事件里,是谁错了,谁才是恶人。
那个把女孩扔下车的增尾,明明约了祐一看见公子哥增尾就立刻甩掉祐一,甚至当祐一遇见被抛下的她提出送她回家是还反咬一口要告祐一强奸她得女孩,还是一时气急攻心失手杀人的祐一。
祐一也许不是恶人,但他失手杀了人,从那一刻起他就错了。
认识光代后他们一起逃到了灯塔。
两个人一起,打算亡命天涯,虽然他们都知道这样的日子持续不了多久。
死去的女孩父亲说:“那些嘲笑因为为了挚爱哭泣的人,自以为没有爱的人可以活得很轻松,可是他们不知道看着爱的人幸福是多么快乐的事。
现在的人太自私,大家都不肯付出一切去爱一个人。
他们看起来活得很轻松,他们这一生都在嘲笑别人的痛苦中渡过,他们不懂什么是爱。
”说这些话时,父亲站在一家餐馆外面,里面坐着增尾和他的朋友,正在放肆嘲笑这个父亲。
外面是这个父亲和一个男孩,增尾曾经的朋友。
在这个父亲说话时,男孩一直沉默,也许在这一刻他懂了吧。
在另一个地点的有祐一和光代,也懂了这个道理。
看着心爱的人幸福很快乐,而看着心爱的人痛苦会更痛苦。
祐一看到光代跟着他吃尽苦头时,让光代不要在跟着他,他们就这样就此分别,他回去自首,会告诉警察是他挟持了光代。
爱一个人,会因为他的痛苦而更加痛苦。
因为食物吃完了,光代去了附近的便利店,顺便给妹妹打电话。
在电话里妹妹说你怎么跟一个杀人犯在一起他是个杀人犯!
光代只是回答我真的很想和他在一起,我爱他。
也许,在很多人眼里,杀人犯就是恶人,可是也许我们经历了他们所经历的也许也会成为一个杀人犯。
因为这个,光代被警察发现了,后来光代跑出警察的视线奔向灯塔时,祐一一直从窗户里看着她,一直。
在光代久未归来是祐一的表情是焦急的,或者是悲伤的,有点失望的。
当时的祐一一定在害怕光代就这样不回来了。
当从窗户里看到光代的身影时,祐一露出了唯一的笑容,像孩子一样的笑容,眼睛里透出最美好的光影。
在我的记忆里,这是祐一在这部两个多小时里电影了,露出的唯一一次笑容。
当警察追来时,祐一突然紧紧的掐住光代的脖子。
因为他想保护光代,这样光代就只是被他劫持了而已,光代就没有包庇他。
祐一的表情狰狞有痛苦,当他被警察制住时他伸出手拼命的想要握住光代的手,可是他在怎么努力都再也握不到那双手了。
当时祐一的表情痛苦的让人心酸又心疼。
祐一有个奶奶,代替了祐一妈妈将他辛辛苦苦拉扯大。
当知道祐一杀了人之后,他拿出了祐一送给他的那条丝巾。
祐一是那样一个好孩子,第一个月的工资就给我买了丝巾。
他怎么可能会杀人呢?
最后这条丝巾挂在了那个女孩去世的公路上,也许奶奶明白,不管怎样祐一都是杀了人,他都是错了,可是祐一是他最爱的人,她很想念祐一。
奶奶给祐一存的钱被卖药的骗了,最后她又去那里坚持把钱要回来。
在去那里时,祐一奶奶说了一句话,关于祐一。
当她回到村里被记者包围时,她沉默的向所有90度鞠躬,因为她要帮祐一,帮他好好的生活下去。
电影中描写的祐一和光代的爱情,祐一和奶奶等得亲情,父母对女孩的思念,细腻又自然。
日本电影就是这样,很多都爱描写人性的东西。
结尾的时候光代说:“也许,也许祐一真的是恶人。
”在那个时候,光代也许明白,祐一再怎么样他也杀了人,一切都不可以忽略,更不可能重来。
无聊,有些贱人真得防着点
這賤女人不殺你都對不起觀眾 叫P啊鬼叫麻痹吵死了求你閉嘴好嗎 | 阿聰&絢斗&音樂 很美好
原来妻夫木聪这么短
我看日本电影要完蛋了
泪奔了。
2,5 日本电影去年不给力
推薦理由1:故事好;2:音樂好;3:演技好;4:惡人好。
故事很清晰可是怎么手法那么怪异呢...有些支线欲说还休 不知道存在的意义 看着很乱..有没有!!...
不能传达出正确的精神,怎样都不算是好电影。生命怎么能就因为小小的自尊而被毁灭。寂寞空虚自卑不能全怪社会,妻夫木聪怎么老演这么恶心的角色。冈田降生倒是彻底颠覆了以前的形象。
又是一部道德困境。不如同期《告白》。
烂片
看的太痛苦了!啰嗦至极,假装文艺。诶。。不给力
我还挺喜欢演员的,但真不觉得这个故事好在哪里,女的再贱,男主角痛下杀手就是罪有应得,其实跟社会逼不逼真的关系很大吗?我看跟心理问题关系更大吧?
叙事角度毫无新意
因为久石让的配乐才勾起我对这部《恶人》的兴趣,节奏很慢,但细节把握的很到位,演员表演出色尤其是男主角 妻夫木聪,他内心刻画得十分丰满,后面凄美爱情的描绘也让人感觉唏嘘不以,而久石让的配乐更加是毋庸置疑的经典!PS:这部电影让我想起了另外一部电影《告白》,也是讲恶的!
莫名其妙的扯了2个多小时
3.5
延续了天堂失格的风格,所谓的恶人是社会给出的定义,人性却是从社会中抽离的。为妻夫木聪的完美表演加一星。
“电影旬报十佳影片第1名”你唬我 这片到了2/3张力消失 深津绘里的角色不合身的大衣和一口方言其实是失败
和告白完全没的比,请不要再拿它们相提并论了,好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