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引见

인트로덕션,Introduction,引言(台)

主演:申锡镐,朴美姬,金英浩,艺智苑,奇周峯,徐永嬅,金敏喜,赵允熙,河成国

类型:电影地区:韩国语言:韩语年份:2021

《引见》剧照

引见 剧照 NO.1引见 剧照 NO.2引见 剧照 NO.3引见 剧照 NO.4引见 剧照 NO.5引见 剧照 NO.6引见 剧照 NO.13引见 剧照 NO.14引见 剧照 NO.15引见 剧照 NO.16引见 剧照 NO.17引见 剧照 NO.18引见 剧照 NO.19引见 剧照 NO.20

《引见》剧情介绍

引见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英浩被身为医生的父亲召见,发现他正忙着给病人看病,其中一个是著名的演员,于是他不得不等待。他的女朋友Juwon搬到柏林去读书,英浩为了给她一个惊喜,出现在这个城市。Juwon通过母亲在一个艺术家那里找到了住处,他的美貌让她惊惧。一段时间后,英浩和他的母亲一起去吃午饭,母亲想给他介绍一个同事,正好就是英浩在父亲的诊所遇到的那个人。英浩让朋友贞秀陪他一起去,午饭后他们去了海边。英浩睡着了,梦见了Juwon。醒来后,他冒着严寒去游泳,贞秀在一旁看着。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岬童夷战火遗孤问题住宅糖果纽约的秋天天国还很遥远巨鳄楚幽秘境西班牙女王法国制造滑板厨房天外有天第二季再爱的机会印度连环杀手档案:法庭死刑天下无毒假装不正经悬崖上的小号男人最先女人最后杨五郎血战青盐镇超能小队怪形前传完美伴侣我的隐形男友扬名立万七个秘书特别篇迷恋荷尔蒙无声夜亡灵艺术末日巡逻队第一季海墘新路

《引见》长篇影评

 1 ) 不完美的拥抱,又怎样呢?

片子很短,三个时间的片段讲完便罢。

观影一个小时以后,片中唯一波动的片段演员前辈的怒吼“有灵魂的,没有灵魂的,或是欺骗的拥抱,又怎样呢,有一点点美好就好了,有什么错呢?

有什么错呢?

”,台词依然徘徊在耳我边。

那是整部电影最激烈的地方,也是我觉得导演要强烈表达的内容。

【不完美的拥抱,又怎样呢?

】自己和片中年轻人很像,认为满怀真挚的爱才有价值,真心付出的亲情才具意义,虚假的拥抱和没有灵魂的给予于我而言是无法接受的。

每一个拥抱都是真心的,有迹可循的。

可能现实中,真的如片中任务设定的那样,是时间,教会我们其实哪怕只有一点点装模做样的美好也可以?

年轻的人们,学着吸烟,学着走向新的生活,然后学着承担支离破碎的爱情,学着接受着遥不可及的理想,学着拥抱不完美的拥抱,毕竟【都卑鄙,都满足于谎言,都做着龌龊的事,还说那是好的,都这么生活着。

 2 ) 拥抱与拥抱与拥抱

#ICA 极简主义黑白,整体还是延续他作品的风格,影片由诊所见父亲,柏林见女友及海边见母亲这三个与男主有关的经历构成,哪段是梦境呢?

亦或者这均是男主的梦境?

亦或者这里夹杂着别人梦境?

梦境,在我看来比较好区分是两方面,首先是视觉上过爆,摇镜头和空镜变焦的处理,给我的感觉就不是很像现实,尤其是过爆,再者就是抽烟的情节,感觉男主烟不离手的时候都是在梦境中,可能也是体现那种焦虑吧,结尾处男主酒醒后户外也是没有抽烟。

第一段故事中的一个摇镜头印象很深,下雪后的情节可能源于他父亲的梦境,毕竟讲到他父亲上楼趴到了电脑桌上,尤其是整体的过爆处理实在是有些超现实了。

所以这里的情节是男主答应女主去找父亲要钱但没有开口,遇到了演员从而开始学表演。

第二段故事,女主站在水坑前我认为还是现实,没有具体展示她睡着,但是在去“见男主”的路上还是展现了她的痛苦,而遇到男主的火爆也是非常梦幻,这段结尾处的相望也似乎体现了一种没有在一起的疏离。

这里的剧情是女主到德国幻想男主来找她并且决定要跟父亲要钱来德国留学。

第三段开场就是母亲与导演吃饭的过爆,后续出现的酒桌上的谈话,海边的偶遇的真实性其实都很低,感觉只有从车里醒酒之后才是真实,远处窗边招手的是谁呢?

“幻想中”女主也住在那个旅馆中,进入海水是否是现实又存疑,当摇镜头到海面再摇回来的时候已经分不清现实和梦境了。

这里的情节是男主再次遇到了导演,但幻想着女主的失败来给自己寻找出路,殊不知他似乎没有更好的出路,进入水中可能意味着梦境中女主的自杀是他自己潜意识的想法。

影片出现过三次拥抱,第一次是在诊室外男主与许久未见的父亲的秘书,第二次是在德国的街道男女主的拥抱,第三次则是在从海中上岸后男主的朋友抱着他,我认为至少在第三次的拥抱是在现实中,但不论是现实还是梦境亦或者演戏,可能都像老演员所说的吧。

角色上,都有强烈的模糊性,不光是男女主失败的经历亦或者父母那一辈人的犹豫,甚至男主给我感觉他与其他他演绎的洪尚秀的电影都有交互性,这是我第三次在洪尚秀有明显虚焦的电影中见到这位演员,第一次是《在水中》中,一个完全失焦的电影,他与他在这部作品中的朋友拍摄电影,第二部就是《江边旅馆》(本来以为是《之后》),影片中他存在于男主的诗句中,两部作品都是虚焦的,这可能是我第一次比较清晰地看到他的脸,影片中可能也讲述了为什么虚焦…女主在海边说自己眼睛不好,这里的女主如果是梦境的话意味着可能是男主的眼睛变得不好了…也就更加可以解释得通《在水中》的视觉呈现和嵌套结构了。

视听上,除了上面提及的过爆,摇镜头和空镜变焦,电影主要还是固定镜头,尤其喜欢固定镜头下的摇镜头,这也是之前看他作品一直比较喜欢的部分,与前几部作品不同的是影片出现了明显手动的虚焦,尤其明显的是在第三段故事中男导演讲话那里,在海边遇到女主那里也有,只是没有那么明显,不知道后续是否有该男主出演的作品来补全这个虚焦的故事。

江边旅馆

在水中

逃走的女人

 3 ) 洪常秀的视觉流变

洪常秀向来被关注的是他电影中奇妙的叙事结构、错综复杂的碎片化的时间和引人注意的角色形象,而评论者对其视觉效果关注则相对较少。

但这并不代表着洪常秀是一位不关注其视觉画面的导演,相反,在其职业生涯中,他对自己影片的视觉效果越发重视,本文将试图以时间顺序为线索简单梳理洪常秀电影中视觉的转向。

当我第一次看到洪常秀的首部作品《猪堕井的那天》的时候,我对其第一视觉印象是觉得很像杨德昌的《恐怖分子》,有种凄冷的感觉,是一种城市之间人际关系的崩塌。

《猪堕井的那天》的结尾似乎有些印证着我的想法。

《猪堕井的那天》

《恐怖分子》洪常秀很早就开始拍摄黑白电影,他的第三部电影《处女心经》就是一部黑白电影。

但是按照洪常秀自己的说法,他在这部电影中依然保持着一种两极之间僵硬的对立。

在初夜之后,这种对立得到了充分的显现,床单的血迹因为黑白的色调而成为了深色,与男人衣服的颜色类似,这种深色与女性和床单的纯白色构成了一种对立。

这种“对立”成为了男女之爱的模糊代指。

也许就是从这部电影开始,洪常秀开始逐渐探索具体与抽象之间暧昧的联系,就像他的精神导师塞尚所做的那样。

《处女心经》在后续的拍摄中,洪常秀越来越喜欢使用那种“突兀”的镜头缩放,同时继续使用衣服的颜色来进行人物之间关系的暗示。

在《海边的女人》中,衣服的颜色成为暗示人物走向的关键。

同时,镜头的缩放也交代出了人物之间关系的亲疏。

《海边的女人》

镜头由双人镜头开始

再“放大”到三人同框进入到10年之后,洪常秀的黑白电影的数量开始显著增多,他对视觉的设计也有了更多的想法。

在《北村方向》中,黑白的影调下也埋伏着他对时间碎片的操纵。

雪在《北村方向》中是关键性的暗示时间的“道具”。

在影片一开始,尚俊就告诉自己说只会在首尔停留很短很短的时间,但在“小说”酒吧的晚上,天开始落雪,我们可以看到地面上产生了不少的积雪。

但“第二天”白天街道上,雪就已经无影无踪了。

如果这种画面上的“不合理”成为一种时间错乱的暗指,那么这显然就是洪常秀在视觉上的小心思。

《北村方向》的下雪天

“第二天”干净的地面到了《这时对那时错》中,我们发觉了这部电影在视觉上极为震撼的设计,当然这同样离不开其文本的精妙。

洪常秀几乎是重拍了两段一模一样的故事,但是它们因细节而产生的“质变”最终导向了不同的结局。

在视觉上,两段的构图和镜头运动都相似而不相同。

以这两幅画面来看,第一幅构图使得人物之间距离明显更近了,而第二幅两人则以一种“势均力敌”的姿态分别占据着画面的左右部分,同时光影使得两人之间的距离显得愈发遥远。

在全片中这样具有明显对比性质的构图还很多。

《这时对那时错》第一段

第二段《这时对那时错》也许首先在视觉上就完成洪常秀电影的目标,即通过不停的解构和否定,来达到其电影中含义的模糊。

这也是《北村方向》所要努力实现的。

而在《草叶集》中,洪常秀也许再次迎来了其具有革命性的视觉拐点。

《草叶集》中,我们可以很快的发现他开始使用一种以前并不常用的镜头,即单一镜头内前后焦点的变换。

不过这个镜头并不仅仅是这样,镜头紧接着一摇,对准了墙壁上的影子。

洪常秀像是以一种“初学者”的姿态在“实验”他的镜头,在纵深与平面之间游荡。

《草叶集》中的焦点游移

镜头结束于墙壁上的影子洪常秀越来越痴迷于视觉上带来的不确定。

他的电影中开始逐渐频繁的出现一种动物:猫。

猫是人类很亲近但也许永远无法弄明白的动物。

在洪常秀电影中,它们是一种抽象的象征。

《江边旅馆》中,人物走远,一只猫探出头走在后面,摄影机对准着它。

《逃走的女人》中,摄影机更是以一种幽默的方式将镜头对准了一只憨笑的肥猫。

猫之前在洪常秀的电影中从未如此引人注目。

《海边的女人》中,狗被丢弃后跟在主人的车后面跑,然后被新主人领养。

而猫不需要,它们总是突然的出现,它们活在自己的世界中。

《江边旅馆》

《逃走的女人》金敏喜在洪常秀往后的电影中不会消失,但也许出现的时间会更少,在《引见》中她就只有三场戏。

但这不意味金敏喜于洪常秀而言不重要了,相反,她更加重要。

她也许将在之后洪常秀电影中扮演“猫”。

就像雅克·里维特《塞琳和朱莉出航记》中那样,猫成为女性的另一层意义。

在《引见》中,洪常秀对其电影的视觉有了新的思路,“葡萄膜炎”是其视觉的出发点。

这也是第一次洪常秀将一种病理性的视觉效果运用到自己的电影中。

“模糊”已经彻底成为了洪常秀电影视觉上的主题。

同时他对电影视觉上的“纯洁”要求更高了。

所有的外景都处在过曝的边缘,有时人物几乎要与环境融为一体。

同时对比也就会愈发的明显。

《引见》

 4 ) 看到最后才知道是一个大悲剧

我观看影片的时候一直在寻找一种时间上的顺序,但是在看到最后一场海边餐馆的戏、我完全迷失在剧情的先后顺序上,而且这种迷失反而带来了一种余味悠远的美感。

男青年英浩的人生观是这部电影的主线:他认为接吻和拥抱等亲密的动作、就是在表达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没有所谓的逢场作戏和灰色地带,所以他无法接受演员这项工作。

但是我们并不能认为英浩就是一个专一的人,在电影的第一场戏里他和父亲诊所的女助手之间明显是旧情人的关系,他依旧给了旧情人一个拥抱、而且这个拥抱在他的心目中是真诚的和不含糊的,虽然诊所外面还有一个现女友在等着他。

那么英浩其实是非常深爱现女友的,为了给她一个惊喜不远万里奔赴柏林、甚至认真的开始计划也在柏林求学,因此才有影片第一场在父亲诊所的戏、他是在向父亲寻求援助。

英浩的父亲是一个对钱很看重的人,他磨磨蹭蹭的不愿意见英浩,我猜测最终英浩也没能从父亲那里得到任何帮助。

不过很偶然的机缘,他遇到了那个名演员、被鼓励去演戏。

英浩的现女友Jowun独自在柏林、这么漂亮的东方女子很自然的有很多的追求者,于是她主动提出分手、并嫁给了一个德国人。

然后Jowun又生病、德国人和她离婚(我怀疑她的当时的丈夫娶了同住的女画家)、回到韩国、在海边又遇到了英浩。

英浩用笑脸在不断的鼓励Jowun接受治疗,他们两个人的未来估计连他们自己也说不清。

英浩在柏林与Jowun的那个深情的拥抱,是影片中的亮点,爱之深切、却被无情抛弃,所以英浩在影片最后一幕跳入冰冷海水里、是一个心死如铁的痴情男的无声的哭诉,在整部影片中都以微笑阳光的外表示人的英浩,此刻目光呆滞。

他没有未来没有方向,似乎是Jowun的背叛伤害了他,但是他之前抛弃前女友的行径似乎也预示着一个不幸的结局。

影片把现实和梦境混淆的几乎没有界限,每个人都可以有不同的解读,甚至连最后英浩和好友之间的拥抱也可以有什么暗示。

不过我觉得导演把英浩的伤痛尽可能放置在无限远处、又利用时空的转换、单调的对白和黑白的镜头、远远的绕着主题有一搭无一搭的讲诉,给了观众充分的相像空间。

本来感情世界里就没有唯一标准,洪常秀的电影风格在朴素和简单上做出了新花样。

 5 ) 进出口

电影的第53—58分钟,给出了一个非常直观的梦的进口与出口。

正是这五分钟缺口的清晰存在,完整的线性时间被打散了,于是自然地疑问:只是存在这一个缺口吗?

还有,只有这一种进出口的可能吗?

此外,电影的时序即是事件的时序吗?

抱着这种怀疑我们对电影作一个拆分。

按照原有的标记,电影分成了三段,每个段落内又可以拆成两部分,第一段:第一次到访医院(1a)、第二次到访医院(1b);第二段:到异国安置(2a)、在异国跟英浩碰面(2b)第三段:餐厅与演员碰面(3a)、在海边(3b)通过台词可知,2b发生在2a后的24小时之内(“不到一天就追过来了”),3b紧接3a发生(“那位为什么老灌我们酒”),然而1b与1a之间的时间间隙因为缺乏任何参照不得而知。

第三段发生在第一段之后(跟演员再次见面),第三段发生在第二段之后(眼睛生病退学了),第一二段之间时序不明。

至此,段落的时序与事件的时序也不再完全咬合了。

甚至借由1b处英浩要戒烟的台词,而第二三段他都在继续抽烟,可以合理推测1b发生在第二段与第三段之后。

如果再对53—58分钟梦的真实性继续怀疑,第二三段的时序恐怕要再次打上一个问号。

甚至,只有这个五分钟是梦吗?

基于此,找出了电影中存在的如下游离出线性时间的出入点,一类是梦,一类是出神。

出神多呈现为zoom in,与53分钟入梦的方式一致。

按照电影的时序标记如下,有完整出入点的置于一块:

A/A'7'28'' 英浩走神:入口A,7'35'' 英浩回神:出口:A',(zoom in)

B/B'7'44'' 演员入睡:入口B,10'38'' ,演员睡醒:出口B'

C'8'24'' 英浩被叫醒:出口C'

D10'24'' 爸爸入睡:入口D

E'11'59'' 英浩回神:出口E'

F'21'38'' 女友妈妈回神:出口F'

G/G'27'47'' 女友出神:入口G,28'04'' 女友回神:出口G' (zoom in)

H'28'28'' 英浩回神:出口H'

I/I'53'07'' 英浩入睡:入口I,58'36'' 英浩睡醒:出口I'

J'53'36'' 女友回神:出口J'

K61'48'' 母亲出神:入口K (zoom in)

L65'09'' 英浩出神:入口L完毕。

我们再回到53-58分钟的梦段落,发现中间插入了女友坐在海边回神的出口J',原本牢靠的出入点被打破了,与此同时,这也是全片最后一个出口点,如果将此前所有时间视作女友的出神当然可以成立。

按照同样逻辑,再往前倒到全片第一个只有入口没有出口的时刻,即第10分钟爸爸入睡,那么此后的所有时间即是爸爸的梦。

然而,在一二三段的时序依旧存疑之下,第一个与最后一个出入口依旧有着其他的可能性。

如同《自由之丘》,并不需要复原真实的时序,而以A某作为入口,然后从B某身上出来,在洪的电影中更是数见不鲜。

那么,冲破出入口,得以将一组时间凝合在一起的是什么?

 6 ) 引见

因为工作看了三遍,第一遍感受到时间流逝。

第二遍嘲讽人和人之间的假客气,和自以为是的重要。

第三遍,意识到引见背后藏着的人际交往局部真心外的假意,和面对大海时,那些刻意维持的堡垒被海水瞬间推倒的坦诚与寒意。

或许故事可以理解为,女生要去国外学艺术,她妈妈把她引见给了德国画家老同学。

男生不想异地,结合拜访父亲时,偶然遇见了话剧天才的经历,编出“他说我长得帅,适合当演员”的故事,然后让父母协助自己去国外学艺术。

以及最后,男女分手,男生放弃表演,母亲又引见男生去见话剧演员,而男生却把自己的朋友带去,帮他引见。

引见中人脉的需求是真诚的,而目的和说辞却各有不同的虚假。

但是也给出了答案。

“神啊,如果有机会的话,我不会这样过一生。

”以及,“拥抱就是有意义”。

我觉得很妙的场景是3中,演员,妈妈,儿子,和儿子的朋友。

四个人之间微妙的尴尬。

演员有种被利用的恼怒。

妈妈有些不得不的假客气。

朋友是不想走却留不下来融不入的尴尬。

只有儿子,有一种从头到尾的坦诚。

他抽烟,坦诚交代曾对年长女性的爱慕,不想异地就飞去找她的冲动,毫不掩饰对父亲的一丝丝反感,最后也是他在海水里感受寒意。

所以,我为我曾经对洪导因为不理解所以不喜欢的态度道歉。

这种人际交往中微妙的情感变化,和复杂的态度,他能毫不费劲地展露。

关于无尽中也是一些散落的片段,但是少了一丢丢这么深刻的见解。

他的电影是观察人的,且不仅仅是墙壁上的苍蝇。

 7 ) 《引见》:电影实验文本的魔幻魅力 (重发)

洪常秀的影片里经常出现和梦有关的情节和意向。

在《懂得又如何》和《日与夜》中,梦在剧作中被明示而透露出主人公某种在现实中无法得以实现的欲望情愫。

在2010年以后的作品中,他逐渐隐去了明显的梦境与现实之间的分界线,而将梦的形式效果在《北村方向》《自由之丘》《这时对,那时错》《在异国》《独自在夜晚的海边》《江边旅馆》等影片中用各种充满奇思妙想的方式反复展现。

它们往往表现为相同情节的无限循环,带着差异不断递进的重复,或者时间顺序错乱的情节的偶然组合,在简略到近乎白描的影像表现手法下,产生了出人意料具有魔幻吸引力的超现实效果。

初看《引见》,它似乎像是一连串日常对话拼凑起来的66分钟黑白画面:年轻的英浩父母离异,一天他应约来到父亲的韩医诊所,在等待的过程中和父亲的女助理展开了一段意味暧昧的聊天;在不知多长时间以后,英浩的女友来到德国柏林学习服装设计,借住在一位美貌韩国女画家的公寓,但此时思念她的英浩却跟踪而来,生活拮据的他决定向父亲借钱到柏林来陪伴女友;又过了几年,已经当了一段时间演员的英浩想退出演艺界,心急如焚的母亲找了一位著名戏剧演员在饭桌上劝他回心转意,但双方却话不投机;在海滩上,酒醉的英浩做了个梦,他碰到了已经分手两年的前女友,在梦中他想像她和一个德国人结婚,但后者却和另一个韩国女人出轨,离婚后的前女友患了严重的眼疾,放弃了学习回到韩国,孑然一身在海滩上发愣;从梦里醒来的英浩远远看着风韵犹存的母亲站在酒店阳台上眺望大海,他冲到了冰冷的海水中浑身湿透想让自己清醒过来。

几段语焉不详的对话看似散乱随意,其间的联系也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

我们也可以注意到男主角英浩和他父亲韩东炫的行为带着一些动机不明的古怪异样:父亲明知儿子在诊室外等他,却冷淡地对他置之不理独自上楼;英浩前一刻和女友还在柔情蜜意,不一会却在诊所门口拥抱住了诊所的女助理;他刚刚和母亲在饭桌上不欢而散,转头却在海滩上对着她在酒店露台上的身影深情凝望;而在第一部分作为主要角色出现的父亲,莫名其妙地在后面三个部分里“消失”了……影片中每一段人物对话所昭示的即将到来的事件进程,在对话之后即被弃之脑后,我们好似在看一部视觉版的《寒冬夜行人》,不断展开但又被切断的情节带来的是带着断裂感的天外飞仙式梦境体验。

在《独自在夜晚的海边》和《江边旅馆》中,尽管我们并不知道梦境是何时开始,但洪常秀特意通过人物从梦中醒来的场景来“点出”梦境的存在。

不过《引见》却有所不同。

当我们仔细回味它的整体结构,能发现其中几个并不对位的梦境入口和出口。

在影片中,英浩曾经两次从睡梦中苏醒:一次是在父亲诊所的沙发上,在等候的时候被女助理摇醒;另一次在酒醉梦到前女友后,疲惫得在车里醒过来。

但当我们回溯影片,却只能发现一个暗示着人物入睡的镜头,但他却并不是英浩——父亲韩东炫在给戏剧演员治疗后,独自一人闷闷不乐地走上楼,坐在桌前愣神,然后趴在桌上睡着了。

睡去的是父亲,醒来的却是儿子,洪常秀在此给出了一个有趣的暗示:父亲和儿子的身份重叠。

这样的重叠在现实中不可能完成,但却可以在梦境中由做梦者主导。

父亲形象在影片后半程的隐去也有了剧作上的用意:他并没有消失,只是外形飘散而借由儿子的躯壳在影片中像魂魄附体一般存在。

洪常秀也无意让观众在逻辑上判断出到底是谁梦见了谁(或者谁在梦中变成了谁),但却借此点出了暗藏在影片中的整体梦境结构。

事件和对话在影片中的随意跳跃因而有了依托:它们变成了由做梦者忽略事件的发展进程而随机挑选出的梦境碎片,我们完全无法知道故事的来龙去脉,也无法明确知晓哪一块碎片是明确的现实,哪一块是梦中的臆想,或者人物的所言哪一句是真实想法,哪一句又是刻意的谎言。

但我们却可以由此勾勒出构成两个重叠身份复杂内心活动的事实性和情绪性因素。

也许我们首先明白的是父子之间的怨恨心结所在:父亲韩东炫在和妻子离婚后,与儿子英浩的关系十分疏远。

尤其是在金钱上,吝啬的父亲并不愿意给儿子经济上的支持。

这样的亲情和利益关系纠葛在一起,表现为儿子前往诊所等候向父亲张口借钱前的一段尴尬时刻,二人各自表现出的郁闷心态:韩东炫在影片一开场即坐在楼上的办公桌前发毒誓,即使把家产都捐给孤儿,也不愿给这个不争气的儿子;儿子则惴惴不安又心怀怨恨的在接待室的沙发上等待,想着父亲会用怎样的借口搪塞自己。

洪常秀剧作上的天才过人之处在于,他并未把这些人物的心理活动一开始就透露在银幕上,而是让内心对立的二人在身份重叠进入梦境后,用碎片化臆想的方式将心理矛盾外化出来。

在此,梦的主导者身份究竟是谁(父亲还是儿子)变得不重要了,他们的“合体”通过同样的“梦境材料”各自寻找着自己的内心心理支撑。

站在父亲的角度,不学无术的儿子要钱的目的仅仅是去跨洋泡妞,于是他幻想着三心二意的儿子站在诊所门口和女助理暧昧,又买机票去德国和女朋友幽会,女友另嫁他人后,他却被恋爱消磨了意志,连演员的职业也不想干了。

最没出息的是,为了挽回内心的失落,这个儿子居然在车里做了一个梦(梦中梦嵌套结构),幻想甩掉他的女友过着悲惨的人生(离婚又患病),只能在海滩上坐着发呆——在内心嘲讽儿子做白日梦的父亲丝毫没意识到这正是他自己白日作梦的一部分。

但站在儿子的角度,这梦中发生的一切正是因为没从父亲那里借到钱的后果:爱情和事业双双鸡飞蛋打——不但女友因为异地而离去,自己也被这段感情搅得心烦意乱,只能放弃工作,在海滩上发白日梦幻想前女友遭殃来缓解内心的焦虑。

有意思的是,我们完全不知道借钱的实际行动到底发生了没有——洪常秀刻意跳过了这一段情节交代,直接进入了二人梦中的臆想。

也许站在父亲的角度,他梦到的是自己的钱被儿子拿走以后无谓挥霍的后果;而从儿子的视角,他在梦里预料到没有这些钱将会让他在未来生活里无比失意沮丧。

洪尚秀在此发挥出了超越通常剧作程式的高超实验性写作技巧:他精心设计了看似琐碎的片段细节,让所有人物的对话和行为都充满了不可思议的多义性,同时赋予了梦中的“父亲/儿子”组合体某种魔幻般的薛定谔态;事件和话语的含义完全取决于我们在观看时所采取的瞬间直觉倾向,故事的表述走向变成了在父亲和儿子之间视角切换的心理和情感嬗变。

这种人物内心的莫名双重含义欲望悸动甚至表现在了一些看似无关的细节上,比如儿子在诊所门口对女助理的拥抱究竟是儿时性幻想的外露还是父亲“附体”儿子以后对她的意淫?

再比如,儿子在海滩上对母亲的凝望,究竟是一种失去父亲后的恋母式依恋,还是父亲借由儿子的眼睛表达对母亲的暗暗怀恋?

所有的细节都有两个完全对立的理解方向,但它们又神奇地被剧作设定融为一体。

冥冥中,观众似乎具有了某种横跨两个意识的类上帝视角,在深入不同人物内心的同时体会到他们暗藏着的细微又驳杂的微妙心理异动。

我们会经常看到电影评论将洪常秀和侯麦相比较,但其实这样的双重含义所透露出的人内心被欲望、怨恨和情感所驱使而呈现出的瞬间量子悸动态,其实已经十分贴近布努埃尔在《资产阶级的审慎魅力》《自由的幻影》《朦胧的欲望》中所表现出的人类荒诞兽性冲动意识。

洪常秀出身于实验电影圈,但当我们审视他二十年来的电影风格时,会发现他的影片在视觉上的处理变得越来越简略直白。

《引见》的拍摄使用的是一台无法更换镜头的小型佳能4K摄像机,除了独特的“变焦剪辑”方式外,我们几乎看不到他采用任何特殊的镜头和场面调度手段来呈现人物之间的对话,更没有用花哨的视效表现虚幻的梦境。

在视觉形式极度简化抽象的同时,他却在如《北村方向》《你自己和你所有》《在异国》《独自在夜晚的海边》这样的影片中发展出超出常规的剧作模式,用实验化的文本替代了实验化的视觉去填充影片的框架。

他走向了实验电影另一个前人从未涉足的方向:舍弃视觉元素的表面构造和组合,依托精心构筑的文本支撑起的人物和对话,将观众带入无限的思维漩涡之中。

正如我们在《引见》中看到的,洪常秀在直白主题(父与子之间的金钱亲情关系)基础上,用充满暗示的碎片化细节构筑起具有拼贴效应的剧作晶体,它虽然不连贯,却像棱镜一样不断向四处折射观众审视的目光,形成了炫目又充满实验性的文本“光学效应”。

而它的内在核心,正如片名所示,是一种“引见”,即一个灵魂以另一个灵魂为载体,借用梦的形式,被引入到事件的发生过程中从而让不同的含义逐渐浮现。

主题和导演手法也因此在这部影片中都退居次要,洪常秀真正想展示的,是电影实验性文本所产生的魔幻思维性魅力。

PS. 从一些精心设计的细节也可以看出洪常秀意图创造出的独特梦境氛围。

比如,影片从韩国跳到德国,但黑白影像却故意避开了一切带着欧洲特征的建筑物和人物形象,在人物对话反复明示他们身处德国的同时,几乎没有差别的背景环境让观看者产生了某种困惑不解的恍惚视觉错位感。

再比如,在海滩上出现的前女友周缘暗示抢走她德国丈夫的就是同住的韩国美貌女画家,但当英浩从车里踉踉跄跄爬出来我们才意识到这是他做的梦,根据前面剧情,他并不知道这样一位女画家的存在,那他又如何能在自己的梦境中提到这个人呢?

一个可能的解释是因为从车里走出来的英浩还是身处梦中,这一切都是那个父亲/儿子的重叠意识在迷离的梦境中臆想出来的。

 8 ) 何以引则见之

第一部洪常秀的电影,不似韩国主流的现实主义控诉类片子,甚至对现实的追求都是很低的。

三个片段,看起来好像在讲一对男女的相恋和分手,一个个节点,没有设计感的镜头切换以及尴尬的对话都在取消作品的电影媒介感,试图把拍摄降低为随意的录制。

第一部分讲男主被他爹叫去他父亲的医院,结果他爹什么都没跟他说,反而帮着治疗一个突然来访的著名演员老朋友;第二部分讲女主去了德国,住在一个艺术家的家里,结果发现男主飞过来看她了就去见他;第三部分讲男主和女主分手之后不想再当演员,因为他相信拥抱必须是真心实意的,他母亲要求他来和之前出现的著名演员聊一聊,看能不能回心转意,一番未果,他走到饭店边上的海岸,发现女主在那里,把她拉了起来,看起来好像可以重归于好。

到这里,作品只会稍显异样,且由我们对话语的关注消减,考虑到外国观众必须用眼睛看字幕就更是这样。

但下一幕男主从车里出来,海边并没有女主,他一个人站在海岸,回望他母亲的别墅,他母亲却好像是第二部分出现的女主的母亲。

此时,各个形象之间的关系变得扑朔迷离。

回头看,第一幕时男主对女主说让她等一下,他很快就会从父亲的医院出来,但他不仅等了很久而且外面下雪之后他也没有去找女主;他对着一个女人说:“我爱你。

”最开始我们认为这是他的母亲,但第三部分开头的女人和她并非同一人,最后出现的那个女人虽然身影模糊,但更像是第二幕出现的女主的母亲,因此这个女人很难被认为是男主的母亲,那么她是谁?

随着最后几个镜头,第二幕男主的行为也变得奇怪,他根本没有钱从韩国飞到德国,看样子父亲并没有给他钱,那他是如何过去的?

只能假设这是女主的幻想,可这幻想的质感延续到了第三部分,即我们当初顺理成章地认为男主得到了父亲的资助到德国学习了演戏,又和女主分手了。

此处说不通的地方是男主和他朋友进去时穿的是羽绒服,出来却变成了夹克衫。

最后的一组镜头也明示穿羽绒服时里面的衣服并非夹克衫。

这样看,越来越多的东西暴露出来,比如为什么演员说了不能喝醉,但看起来还是喝醉了。

比如为什么艺术家告诉女主十到十五分钟就能到达市中心,与男主见面时女主却说用了五站。

最开头男主父亲说:如果重头来过,他一定愿意过那种生活,这句话又是何意?

说到底,他究竟是不是男主的父亲,还是说着整个视角都是“男主父亲”的幻想,如果儿子如何如何了那么会怎么样。

又或者这个“男主父亲”就是男主,之后则是他料想当初的发展若非如此今日会如何。

以此观之,所有的固定视角都崩塌了,观众的位置遭到了威胁,所有片段的联系都成为了观众的责任,因为电影本身从来未曾言明它们的关系。

甚至在镜头上,它还不断强调着断裂和崩坏,只不过言语之间仿佛有关,人们便开始顺理成章动用自己的格式塔行事了。

值得注意的是,镜头并非单纯的否定我们的前理解,它只是把它打向模糊,比如前文提到的那个女的,完全可以仅仅是父亲的助理,只不过回看之时,我们已经对内容的传达方式产生了怀疑,再难坚定地断定任何人的身份。

这里,各个角色之间的视角抢夺便很清晰了——观众正是在这些视角的被迫引导中,见到了引导本身的虚无。

所有的言语都是废话,它们阻碍着观众去看,并且把说的转化成看的,自行缝补着怪异的镜头衔接。

当然,言语从来都是引见的最基本形态,但引最终只会带来不见。

我们此时就需要注意到,与模糊的身份相反,最后的最后一幕,男主下海跑了一圈,上来准备穿上衣服,镜头给海又平移回来,男主在给出的画面里却不像是刚刚的男主,而更像经历了更多东西再来海岸,身怀惆怅,这份感受是如此真挚,仿佛在诉说:唯有放弃对这些言语,以及图形语言,电影语言的执著,把扑朔迷离当做常态接受,把电影当做片段集合而不是日常时间的流转,我们才能见之有物:男主和“女助理”、男女主拥抱时的喜悦,演员愤怒时细微的伤感以及男主独自望海无言的悲戚。

这些暂停的片段被话语、镜头以及观众的常识、电影拍摄和解读的历史遮蔽,因此更需要用它们本身来打破,从而涌现出作为片段的片段自身。

此时,必须利用引才能够破引而见,让我们发现不需要任何引导,我们总是早就见到了。

这也是为何作品的切换和取材都如此现实,只会稍显偏离:否则,作品就是推倒重来,未尝将引之为引展示出来,就把引毁掉了,此后又何以判断在见之时是否有引的存在呢?

至于有些朋友说的讽刺,层级制之类的,我觉得这都属于再次重组破碎的人物关系之尝试,它或许在特定的解释框架里可以成立,但说不上是作品本身会长久带有的内容,尤其是在我看来,内容真的就不太重要,因为内容一定已经把镜头进行了阐释,而在这部片子里,这样的阐释只会带来混乱。

把理解放下,让每个片段就当作片段来感受,让它自行显现,足矣。

但我觉得这种类型的拍摄完全可以更短,每个片段并没有什么氛围需要进入,毋宁说每个场景都很干瘪,所以氛围并不是需要被破除的遮蔽性因素,那又何必花那么长拍过多的废物片段,仅仅保持日常感就够了。

而且,这样的形式化探索在电影历史上就算不是很多也不算很少,60年前格里耶等人在小说上都已经在追求类似的技法了,要是不能把这些形式化因素运用到各种具体体裁和实践上,我认为这只能算是原地踏步,被既有的思考引导着忘记了真正所见的表现和责任。

不过,如果它能更加大众化一些,那我还可以说此作具有传播形式化成果的功能,但我坚信大部分普通观众不可能有心在这里拉片、回看、对比、思考。

绝没有理由在这里说:“电影是高雅艺术,就是需要如此耐心。

”这里讨论的是传播问题,那就要提前思考并在电影里真的呈现出来思考的结果;如果根本不考虑传播,那就是形式化的老问题,它已经不是第一部,那它的价值就会锐减——不断提醒智慧之人保持智慧,是一件很愚蠢的事情;而智慧之人如果要受到这部电影的引见才能长持智慧,那他显然还不够智慧。

 9 ) 世界处处荒谬,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

人与人之间相交非常敷衍、表面,只是因为需要才会礼貌地彼此交织,而每个人真正的本质却相互孤立着。

男主父亲开场的祈祷,独处的疲惫落寞,与儿子照面时相顾无言的片刻,面对著名演员装出来的社交热情。

他在别人眼中是很成功的人,有体面职业和大笔存款。

但他向主请求让他重新活一遍,为此他愿意付出所有钱财,用心照顾贫穷的孤儿。

但他的儿子花钱处处紧张,因为他不给儿子钱用。

著名演员上楼见医生前在楼下抽烟,上去后说只是顺路来看看,所以没提前通知。

随后医生邀请他吃饭他又说刚好有事要商量。

本就是无事不登三宝殿吧。

这种明显的前后矛盾医生也不计较,一来演员地位高,他没资格计较,二来大家也不是很在意对方的生活。

演员说家里有好事情时医生也懒得多问。

只是在疲惫的生活里假装热情地把相处的时间糊弄过去而已,独处时才是自己。

男主不情不愿过来应付父亲,结果在沙发上等了又等,也没有等到。

父子关系很僵硬。

男主和医生助理看起来关系很好,但其实也只是表面关系,聊天时完全无话可聊,可两个人站在一起又不能不说话,否则气氛太尴尬。

统共也没交流几句,一句“你瘦了”换着说了三遍就离谱。

第二段里的画家是个离了婚的少与人交往的独居人士。

女主让画家无需说敬语,画家笑着说你也不用说敬语了,总说敬语很麻烦。

但之后又一直和女主说敬语。

画家和女主妈妈抽烟,说女主想住多久都可以,和她聊聊天也很好,只是客套话。

东亚人尤其擅长这种客套话。

在草地上画家、女主和女主母亲交流时,母亲对女儿管束很严,画家不好站队,在两个人中间和稀泥。

有画家在面前,母亲对女儿的态度也下意识放缓了一些。

大家都很客气很随和。

很疏离。

第三段是洪尚秀最擅长的酒桌戏,私以为也是全片最好的一段戏。

四人之间关系微妙,演员权势最大,只有母亲能用柔软手段稍微与他周旋。

母亲关心儿子又给儿子压力。

两个小辈核心在男主身上,男主的朋友一入桌就被两个长辈有意地争对和忽略。

位置安排也在照应彼此间的关系。

演员虽然独坐一边但完全压过对面三个人,朋友被挂在四人桌外面。

一人独坐一边面对多人的情况在《独自在夜晚的海边》里也出现过,但那完全是另一种意思了,表达了女主孤独无助。

演员权势大,不准人喝醉又一直灌酒,训斥男主后和母亲道歉也毫无诚意,只是面子工程总要做些。

这就像他明明是有目的来找男主父亲却说是路过一样。

男主在车上做梦,梦到分手的女友。

梦里女友生活地很不幸,他温温柔柔和女友说话,还说会想办法帮她治病。

朋友把男主叫醒,男主神情遥远但对梦境只字不提,只是自己下了一趟海。

看到男主从梦境中醒来的神情,非常感慨:人与人就是这样相交的啊。

世界真荒谬,真正重要的东西难以分享,在言语间流浪的都非必要。

是一部完完全全像生活一样的电影,感觉就是随手从生活中截取了几个片段,很多事都没头没尾用不着交代清楚,观众是在看别人的生活也是在看自己的生活,因为人与人其实都相似。

但现实生活中真正关心别人生活的人有多少呢?

大家都只看着自己而已。

我挺喜欢洪尚秀这种切断时间线的方式。

依稀记得一句话说最好的作家从人物生活中随便截取十分钟来描写也能完全展示人物。

我觉得洪尚秀做到了。

洪尚秀的电影一般都探讨人的心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他的对话与镜头设计看起来非常随意,但其实都精心设计,人与人之间位置距离方位的安排都有讲究,包括人的下意识小动作。

比如画家与人相处时的小动作都比较疏离防备。

再以人际关系举例。

人与人之间相处会有不同磁场,力量的强弱与感情强弱。

可以明显察觉到男主与父亲母亲女友朋友演员以及医生助手相处时都有不同的力量感情关系,这些必须前后协调一致观众细想起来才不觉得违和。

饭桌是最好展现人物关系的场所之一,再加点酒或许可剥开社交外壳激发人物真实的内心。

虽然洪尚秀以尴尬出名,但我觉得社交的孤独与世界的荒谬或许是更深沉的东西。

洪尚秀很少拍热闹的东西,就算是一堆人聚餐,也一定会有尴尬的关系和事件。

他电影的意义总是在缝隙中流露出来,因为他喜欢探讨生活与自我,而生活与自我的意义本就是从缝隙中流露的。

如果一个人的生活中缺乏缝隙,他就不会思考也不会明白生活与自我的意义。

在这部电影中唯一让我觉得并非从缝隙中流露意义的镜头是男女主拥抱后有关爱情的对视。

这样的爱情确实是普通人生活中无关缝隙的事物。

大部分导演的电影主题也并非从缝隙中流露,因为他们探讨的东西无关缝隙:爱情政治社会梦想等等。

 10 ) 标记

1.一中年男子(医生)在室内独自忏悔。

起身,出门。

2.外景。

一年轻男子让女友在某地等他。

他走进医院。

3.中年男子为病患诊断。

4.一长发男(演员)在外面抽烟。

走进医院,与医生交谈。

青年男子坐沙发等待医生。

医生出来对他说让他继续等待。

医生给演员治疗。

招待和青年男子聊天,聊起那位正被治疗的演员。

医生忧心忡忡回到自己的工作室。

演员在蓓治疗的过程当中感到不适,想要请医生帮忙过来看。

青年男子到外面抽烟,前台出来。

二人拥抱。

谈话间得知医生是青年男子的父亲,是医生要求男子来找他的。

2.齐刘海女在房间内走动。

母女二人在街上走,聊起对面奇怪的树。

母女二人走进一间公寓。

齐刘海女与女儿聊服装专业。

母亲站在窗边吸烟。

齐刘海女陪她一起吸烟。

女儿看了一会儿路上积水,积水里有树枝的倒影。

女儿想去见男友。

母亲担心会有安全隐患。

两人在河边的柳树旁见面。

女孩担心男友没钱。

男友想通过爸爸的资助,实现和女友在一起读书的愿望。

看开头两个片段时一直在寻找其中的联系,怀着一颗猜测的心,在不确定中看完了本片。

简单的人物设定,不简单的对白。

原本激烈的冲突在尴尬的道歉后迅速冷却。

《引见》短评

梦境与留白… (每次都要夸金漂亮,笑死

6分钟前
  • willamette
  • 还行

它好简单,它又好复杂,你看不懂故事,因为这个故事是梦境。

7分钟前
  • Nemooo
  • 还行

接近过曝的边缘,影像的过曝和情感的过曝。

12分钟前
  • 過期罐頭
  • 力荐

评论区比电影好看。

17分钟前
  • 发条橙
  • 较差

。。。太散了

22分钟前
  • 深山夏牧场
  • 较差

三次拥抱,越来越冷,也越来越暖。

26分钟前
  • 哪吒男
  • 还行

和《草叶集》一样轻,好在并不琐碎,大谈拥抱与爱,这套纯情少年话术和体悟,跟《之后》和《江边旅馆》比,委实就过于愣头青了。

31分钟前
  • 木卫二
  • 还行

金敏喜的客串只为引出那句呼之欲出的“您真是太漂亮了”——有时觉得洪尚秀乐于分享他对人类情感细节的脱俗感悟,有时又觉得再文艺的导演也禁不住偶尔流露出一点点狡黠的市侩——只是这让他显得更加立体和有趣了;始终是酒足饭饱之后才有心情来看这类片子啊。

36分钟前
  • GIVIND
  • 还行

依然是某种理想状态,但这次实施得过于随意。average以下一丢的水平。

38分钟前
  • 前后目的地
  • 还行

第一部洪尚秀,8:30@大光明,没看过这么多长镜头,六十多分钟的影片有一半时间都感觉演员在长镜头下很尴尬,短短的配乐很好听,大海好美,金敏喜好美。

41分钟前
  • 小蝶今天吃饱了
  • 还行

其实很有趣,这几年看洪的片子都不自觉代入他自己的故事(心声)。这部带着种男人至死是少年的任性。敏后第一个镜头着实美到我了~#3.5

45分钟前
  • 豆瓣路人己
  • 还行

无论看几次,或者想几次,我都会坚定不移给出我的一星评价。

48分钟前
  • 酱桑
  • 很差

一如既往的结构美

52分钟前
  • mr.left
  • 还行

SIFF24 with曾老師;「男人擁抱女人就是愛情」酒桌上的嘶吼是洪本人的心聲吧 但這種小朋友的戀愛我一點興趣都沒有哈🤡夢境這種也不是什麼驚喜的點了 在別的作品裡更好 只能說是無聊 太無聊了

56分钟前
  • 小弟有只猫
  • 较差

在梦中拥抱彼此

57分钟前
  • 低等游民
  • 还行

#Berlinale No.3把生活拍得很缥缈,但内容过于私人了,我个人感觉并不好看

1小时前
  • K-SchoLoss
  • 还行

3.5

1小时前
  • 陀螺凡达可
  • 还行

靠脑洞补

1小时前
  • 徐颂
  • 还行

其实大致就是那么些个意思,但真的肉眼可见的烂……

1小时前
  • 冷酷母蟑螂
  • 较差

洪明明总是在拍俗世男女,却有种诡异的纯真。老男人的骤然失态更像是一次对于自我的庇护:虽然只剩这些了,演戏也好,微弱也好,在我这里统统算作是爱情。时间跳转,女孩站在海边说出眼盲好像是对我们分手的惩罚,人世的参差昭然若揭。自戕的人早已不能体会:人生只要失去过一个满眼是你的人,余生都像是诅咒。

1小时前
  • 夏目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