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期待已久的好片,真实就是力量。
里约热内卢700个贫民窟都被毒枭控制了,你说这个地方能去玩不?
他们有卡宾枪(拯救大兵瑞恩最后一幕 主要使用的)乌兹冲锋枪,德国HK等等,画面中看到他们直接拿着冲锋枪跳舞,这国家太嚣张了!
时间在1997年教宗来访前两个月。
这巴西上上下下都害怕,万一教宗被什么不长眼的枪子儿打中怎么办?
在这种环境下,我们的主角纳西曼托上尉出现了。
虽然他是个平时爱好登山,而且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好警察。
大学生一边抽大麻一边研究妇科(福柯),巴西警察局穷到没钱买拖吊车,只好包租出去。
中产家庭的大学生痛恨警察骚扰市民。
真正想为警局效命的好巴西警察,往往都和警圈对着干。
要知道,巴西警察局已经堕落到把交火尸体搬到其他辖区的地步了。
49分钟有巴西的钢管舞秀。
巴西警察都抱怨自己的薪水太低,一个月只有¥500。
而巴西警察局长到贫民窟收毒款 每周就能拿到6000以上。
刚到警局就要学着搬尸体。
到最后把毒枭除掉,真是特别特别爽。
美国的警匪片都弱爆了。
2看了访谈才知道人家对于真实这件事花了多大的努力。
他们采访了很多警察包括心理学家,片中的很多l情节都是基于事实。
导演和剧组建了一个数据库,对于犯罪和警察之间的联动有数据支撑。
把全片改变成一种画外音主导,让主角纳西曼托对画面进行及时评论,这绝对是一个非常大的改观,也是一个疯狂的想法。
要知道他们花了很大很大的心血。
使得片中代入感更强,当然也给了一些政治反对者更多的口舌。
主创的思想也很一致,就是为了表现主角的脆弱点,来表现这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野兽。
我们看的时候也认为非常真实可信, 比如他不自觉地对自己的妻子大喊大叫。
看着这些毒枭的演员们在学习舞蹈在排练,你会觉得不可思议,因为在片中也觉得他们就是真的毒枭,你从来没有怀疑过这一点。
主创居然能把演员和环境融为一体。
电影这一行就是这样,情节里所有的体能,都是需要训练才能体现出来张力的
在地球另一端的里约热内卢,是和我们这浑浑噩噩的国度截然不同的领域。
那里既是天堂,也是地狱。
巴西作为一个文化禁锢较少的新兴国家,我们能从多部享有国际知名度的巴西电影中感知这里的风情。
有如《里约大冒险》(这个是美国动画)中那般宜人的风景和醉人的舞蹈,也有如《上帝之城》里那不可思议的,充斥着无尽的毒品和暴力的贫民窟,还有如《中央车站》那样细腻感人,诉说全人类共有的真情的作品。
另一部杰出的巴西电影《精英部队》数年前获得了柏林电影节金熊奖。
柏林电影节向来偏爱政治题材,《精英部队》自然也是偏向《上帝之城》的。
与后者相比,本片在剧情上戏剧化许多,但在拍摄方法上更加纪实。
它贯彻了现实主义叙事的典型方法—没有开头,没有结尾,镜头摇晃,以“精英部队”队长的第三人称视角,三言两语就将深不见底的贫民窟与自上而下彻底的腐败的警界以各种侧面呈现给观众。
一方是生下来不识字却会开枪的恶魔,一方是在无能的体制下以收保护费为业还一边内耗的警察,双方都是无尽的黑暗,还沆瀣一气,合在一起就是无尽的绝望。
这种现实主义的拍法追求的是真实感,却为豆瓣上一些人所批判,殊不知现实主义电影要反映的就是生活,而生活正是无尽的轮回,没有开头,没有结尾。
电影后半段走上了古典叙事路线,也就是我们大多数人适应的剧情模式。
“精英部队”指的是BEPO,里约的特种军警,它通过极其严苛的选拔标准来淘汰掉腐败分子同时保证极强的战斗力,以对付腐败的警察无法应付的毒贩。
每片腐朽中总有理想主义的热血青年,本片描写了内图和马蒂尔斯两个形象。
内图热血勇敢,马蒂尔斯冷静内敛。
不堪忍受警界腐败的他们进入BEPO的选拔过程算是浓墨重彩,有《全金属外壳》的影子,也是为了让观众心里建立这样一个纯洁高尚的组织的形象。
BEPO的出现,削弱了前半部所带来的绝望感,不过带给我们的将是无比过瘾的动作戏。
当然激烈的枪战是完全建立在现实的凌厉之上的,杀人不仅利落,而且十分低调,没有慢动作,没有白鸽,没有一丝浪漫色彩,但这种生命转瞬即逝的现实感却更能震撼人心。
在立场方面,“警察死了没人管,富人死了大家都开始抗议。
”影片描写了一群象牙塔内的年轻人,总是基于对现实的无知发表空洞肤浅的反暴力观点。
影片借着原本内敛马蒂尔斯的转变,来表达了对暴力的态度。
其立场是,暴力是人类本性,对于许多问题,无论是正是邪,也只有暴力一种解决方案。
本片用它的故事和影像有力的证明了这一观点。
微信公众号:肥嘟嘟看电影(feidudumovie)
以后警匪片应该分两类,一种是巴西警匪片,另一种是娘娘腔警匪片(此类别包括所有非巴西出品的警匪片)。
和精英部队比,盗火线伤感,洛城机密矫情,无间道空泛。
毒品网络整个拍成记录片了,索德伯格骨子里的书生气把片子毁了。
听说导演帕迪里亚最佩服的人是马丁斯科塞斯,其实老马最适合的类型是好家伙或者基督最后的诱惑,看了纽约黑帮就知道,马老师根本没驾驭史诗的能力。
我觉得气质上和精英部队最接近的片子其实是《地下》,这种电影不能以艺术来概括,这种电影就是历史本身。
一个国家哪怕明天灭亡,能留下这样一部片子,也算没白来地球上一趟。
很多人对本片很不屑,我有一句话送他们——去找个好字幕,别糟蹋了伟大的作品。
碰到一部能同时满足不同口味的人的影片是不容易的,《精英部队》就属于这类,想看暴力,里面的暴力写实而硬朗;想看剧情,里面的剧情紧张而又容易理解;想看型男,里面有酷毕的酷哥;想深沉下,里面反映的社会问题又发人深思,总之,这部片看着过瘾,一部交织暴力与人性、理性与疯狂的电影令我印象无比深刻。
这是一部巴西电影,故事的背景发生在里约热内卢,一个激情的,香艳的,同时又被渲染成犯罪猖獗之地的城市。
巴西电影有部很著名的《上帝之城》,讲述的是里约贫民窟的黑帮争斗,而这部《精英部队》则换了个角度,从象征秩序的警察方面,展现里约犯罪猖獗问题的复杂和困境,特别片中两位年轻警官的成长经历更令人唏嘘。
里约警察精锐部队BOPE的上尉纳斯西蒙托和两个警界菜鸟内图,马蒂尔斯是本片的主人公,上尉是队伍里的高手,但是厌倦了打打杀杀的生活,想从两个菜鸟中找出接任者,好回家与老婆享福。
在我的角度看来,本片的真正的主人公应该是菜鸟中的马蒂尔斯,他的经历完整的划过了一个理想主义者梦想破灭,又在破灭中基于现实主义新生的轨迹。
纳斯西蒙在片中属于彪悍的酷男,属于已经把一切看透的人物,他深入贫民窟以暴徒的方式去惩治暴徒。
想想这样的场面,一个人被两人抓住,套上塑料袋令其窒息,然后问,“XX在哪?
”,看清楚,这不是黑帮再找仇人,而是特种警察在审问犯人。
而本片的残酷之处就是,它营造着一个氛围,让你感觉这样的方式显得很“正常”,那是人人都可能突然掏出枪玩儿命的地方,是没有道理可讲的地方,所以纳斯西蒙受训成为高效的暴力机器,在一个暴力之都,他以更加暴力的手法令人胆寒,以此来威慑罪犯,以暴制暴在这里得以极端的展现。
反观两个菜鸟,他们正如上尉的独白所说,刚从警校毕业,带着理想主义的热情,同时开始了理想被消磨的过程。
内图显的跟纳斯西蒙显得更加相通,他的理想是成为真正可以上阵,真刀真枪干一场的警官,而非修理机车的后备兵。
而马蒂尔斯的理想更加值得一提,他作为一个警察,还抽时间隐瞒自己的职业,去大学学习法律,作为一个暴力之都的警察,他对理性的力量显然起初充满了信心。
但是,他在与同学交往时产生了精神“分裂”,一方面他作为警察了解残酷的现实,知道暴力实施的迫不得已;而另一方面,在学校,他学习的是理性的力量。
面对生活富裕的同学对警察暴力的指责,他又很自然的要为警察辩解。
而需要注意的细节是,马蒂尔斯是个黑人,贫民窟为生存玩命的人多是有色人种,而大学里的富家子弟们几乎全是白人,这也隐含着历史留下的种族问题,而机会不均等下的贫富强烈差距, 往往是犯罪猖獗发生的重要原因。
马蒂尔斯一面带着纳斯西蒙也赞赏的理性,他内省的认识到暴力的局限性,同时不失正义感,面对亲眼目睹的警界的一幕幕司法腐败(犯罪猖獗的又一诱因),他也对法律维护和保卫的东西产生怀疑,对维护法律的方式有些动摇,直到内图之死给了他最大的推力。
在内图死前,马蒂尔斯带着眼镜,在课堂上显得温文尔雅,对于暴力他显得有些抗拒,哪怕是法律赋予的暴力。
但是,当好友内图被黑帮分子杀死后,他如同一只暴怒的雄狮,发疯似的为内图复仇,更加暴力的对待他眼中的罪人,这时,他已经与住着“朝南的大房子”的学习法律的富学生们划清界限,他痛打他眼中对内图的死应该承担责任的一名学生时,那种爆发的暴力情绪令人惊讶。
他仿佛在补课,在好友死后,他几乎一夜间就学会了精英警察训练营几个月才能教会的东西,冷酷而不留怜悯,一个曾经相信理性法律的来自底层的青年,就这样完成了转化,成为新一代特种警察的代表,接过了纳斯西蒙的衣钵,从纳斯西蒙后来的厌倦可以看出这项工作的不易,马蒂尔斯的理想主义随着好友的惨死而破碎,而在暴力的现实下,暴力版的马蒂尔斯在重生,这似乎成了特定环境下的不得不遵从的路线。
对待犯罪的猖獗,我们该怎么办?
很多时候,我们知道,这只是表象,其背后有着腐败,贫富差距,社会转型等一系列原因,但是这些内因往往太过庞杂,解决起来太令人感到希望渺茫。
所以,不对犯罪现象的原因,而是针对犯罪个案,个体的处理显得更加“简单”,更加容易振奋人心,所以,我们一方面谴责刑讯逼供,一方面对于针对罪犯的严酷暴力大呼过瘾。
我相信,尽管充满重重困境,尽管面对的势力那么强大,探寻和解决犯罪猖獗的内因才是根本之路,单纯的以暴制暴只能造成无止境的循环,犯罪不可能从这个世界上绝迹,但是至少,我们可以尽可能从制度上,从社会成因上着手,改善一些过于糟糕的状况。
马蒂尔斯的探询失败了,他带着愤怒投入到看起来无尽的暴力循环中去,片子的结尾让人感觉有些悲观,暴力之后,马蒂尔斯该往何处去?
这个问题或许要等更多理想主义新兵们前赴后继的来解答了。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blog/item/bb8906b3ca7cbca2d8335a52.html
片子很写实,甚至写实到骨子里,写实到爆头。
写实的场景,写实的人物,写实的感情,写实的手持摄影(Lula Carvalho比Prieto还晃),写实的原声乐(片尾曲Lado B Lado A大爱)。
浓烈的色彩是反抗体制与悲愤情绪的最好渲染。
剪辑很赞。
导演叙事掌控能力和情绪掌调动能力,很见功力。
片子把巴西警察系统的遮羞布扒的一干二净。
故事紧凑,张弛有度。
爆发度比上帝之城的导演还要高出一些。
Matias从一个充满热血理想主义的大学生,经历了警察内部的腐败之后,心怀没有破灭的理想和对现实的不满,和小伙伴从候补警察转投BOPE(这其中绝大部分人都没能留下,BOPE特训营课程让人无法直视,但绝对可以秒掉火凤凰神马的)。
折射的其实就是精英部队成员曾经的过去。
从一个天真少年最后蜕变成冷血狂暴的警察。
做着合理不合法(合法不合理)的事。
这些精英部队队员们,他们知道都是身不由己,被体制逼出来的。
他们能做的就是法律和职责范围内,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打击毒品,除暴安良。
和毒贩沆瀣一气收保护费的警察相比,他们的确是精英。
我是看了2,才看得1.悲催的慢了半拍。
还是2好看点,1也是有精彩的地方的。
训练那些新学员的时候,我看着想起了大一时候的军训。
过去也有两年的时间了,但是那段时间真的很让人回味。
军训结束不久的时间就是国庆了,正好是建国60周年,看着电视里面阅兵的画面,心里也会有种莫名的激动,看着别人站军姿,走正步,心里想:如果再来一次,我会更加努力做好的。
军训的时候每天都是期盼着什么时候结束,真正结束了,竟然会有些怀念。
不知道是不是年龄的关系,我才20岁,我看到电影里男主和自己妻子的那些场景,我会莫名的感动和温馨。
他妻子是个很不错的妻子,自己怀孕了,一个人去体检,很理解丈夫的工作。
但是呢,男主呢,不是说他做的不好,或者是我站着说话不腰疼,毕竟我现在还没工作,而且也没有一定的事业,理解不了男主。
电影里面有对白,说是能做到男主那样的职位是种荣誉,很难得。
的确是,训练的那么残酷,那里面的人那么优秀,男主终究是放不下。
可能有会说,男主是为了干掉毒贩,为了人民,我这种想法更有点像小男人。
我想说的是,离了男主,那个骷髅头还是会很牛X,但是你妻子离开了你,就不好讲了。
看到男主看着自己的刚出生的儿子,很幸福的感觉,我就在想,我有一天看到自己刚出生的孩子会是什么心情。
我现在越来越搞不懂自己了,这还没毕业,追个女的追那么久还没搞定,你怎么就想那么远了呢。
我是看了前面的评论才有这种想法的,我想去里约,去看看这个地方,看看这个海滩,眼光,比基尼,暴力,贫民区共存的地方。
但是要先买保险,还要有好伙伴。
日啊,人怕是这世界上弹性最大的东西吧,方法得当,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最装逼的天使或者最恶心的魔鬼。
人这个词意味着无限的可伸展性——那些嘴里吼着和平和平和和平平的温良恭俭让的人儿,大都在意淫着成仙成佛成基督。
人类只能通过非暴力来摆脱暴力,通过爱来克服恨。
我相信这句话是不朽的真理;由剑得到的亦将因剑失去。
这位我一向的尊重的圣雄甘地如是说,可是众所周知印度的新闻成熟度极高,如果没有这个新闻自由下的非暴力运动只能是被暴力奸杀然后毁尸灭迹无人可闻。
在极度的无序和专制环境里没有什么非暴力主义可言,影片中的里约热内卢毫无疑问是那个从体制制度到日常现实都是那种无序和混乱。
所以有了这个spob小组,这个整个“暴力”系统里唯一运转良好的暴力机器。
清洗、刑讯、逼问、滥杀、让悍匪闻之色变的能力无不显示着小组以暴制暴的能力之强。
到后面的特警训练科目里还可以看到对暴力和流血、生命的崇拜,间之几个教官污蔑和侮辱大骂几乎使训练成为一个脱胎换骨的洗脑的宗教仪式。
“我们进入贫民区不是为了被杀的,是为了杀人的”“高效而优雅的杀人”、是滴,我们活着是为战斗的,努力的让自己高些、更高些,才能活着并占有理想。
而存在这种纯净的真正暴力的暴力机器是各方面的需要——政府需要,平民需要,悍匪也需要它来制衡。
Neto的死使那位勤于思考的Matias彻底的投入到暴力事业中去。
拿起枪向暴力开火。
而这时的Nascimento可以放下些许的罪恶感或者直接说是责任感好好的坐他的爸爸了,不用再面对心理咨询师。
影片中有大段的时间在描述着Nascimento的矛盾和Matias的心路历程。
毫无疑问的,导演是在发问?
问一个无序与馄饨中人和组织怎么活的问题,并牵强的拉出来个扭扭捏捏害羞的答案——以暴制暴,可还是在担心着怎么个结局。
我想说,答案交给上帝去琢磨好了,你休息下吧。
导演同学。
需要流血就去流血,需要杀戮就交给杀戮,需要暴力就去制作暴力好了。
算了 ,再绕自己有晕看,说些个实在的,我怎么看着看着感觉很有cs的灵感,看完了,赶紧的冲了上去,混战一番,日啊,还真是牛逼,那个爽,逮谁就能灭谁。
哈哈
如果有一个城市介于天堂与地狱之间,那肯定是里约。
没有几个城市都像她一样有着如此多变的地貌,数个异常狭长而银白色的海滩,纯蓝的海水,巨大的城市内湖,高耸的基督山和整块巨石形成的面包山。
所见之外,山海湖相间相交,移步换景,山水入画。
美景配上狂放的桑巴,小得不能再小的比基尼,美味的烤肉,她就是天堂。
一方面,她又是地狱,从山项到山底浩浩荡荡的贫民窟,有着世界是最强悍的匪徒,每一两周必有警匪枪战。
除了美国洛山机,里约是第二大拥有重装甲车的城市。
警察们躲在严不透风的装甲里,从小洞中与悍匪交火。
据说,联邦警察的直升机都能给打下来。
不用看电影,看新闻,在里约,新闻就是电影。
前一则是某模特在海滩与情人热吻,下一则可能就是从贫民窟飞出的火舌,或者联邦警缴获的重机枪,手榴弹,AK14,或者边吸毒边拿着手枪甚至冲锋枪的十二三岁的少年。
它们时刻提醒你,这不是香港或者好莱坞的电影,这是巴西,这是美丽而残酷的现实城市。
记得最近新闻里有两个面画让我长久震憾,一个是当警匪交战时,记者拍到的躲在建筑物后还击的孩子,好像只有十一二岁,向联警打几枪后,竟然在那跳桑巴舞,手舞足蹈,然后又向这边开枪。
他是最无知却又是最快乐的匪徒,交战只成了游戏。
另一个画面同样枪战时,好多人一听到枪声,下意识地加快迅速绕开,可那一天,新闻画面上一个中年人,在警察与匪帮的枪声中,从容地走过十字路口,好像这一切都与他无关,或者好像完全置生死于渡外,或者他想通了,TMD,在里约贫民窟,就是比谁命大,阎王要我三更死,不能留命到五更。
这就是里约,其实里约的匪徒们也许也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强盗,他们的家都在依山面海的半山,气候宜人,每天早上睡个懒觉,中午去海滩冲浪泡妞晒太阳,下午做烤肉,晚上吸毒贩毒,跳FUNK,找女人,或者作案,在不一留神中被一颗子弹结束人生。
这就是里约,没有电影,人活就是电影。
我没有讲电影,因为,如果你明白里约,你就明白了这部电影。
人往往在一个极端的环境里,才会暴露出自我深藏的懦弱。
这种懦弱经过一定量的训练是可以克服的,而所谓的训练,便是看清人类生存的真相。
《精英部队》把这种真相直扑在观众眼前,它选取巴西作为切入点是极其合适的。
巴西是一个混合着各种生存法则的世界,它无序中蕴含着有序,这种有序和整个世界的生存秩序相同——适者生存。
所以当片中的毒贩犯了一个错误时,他的死期也便到了。
电影中的每一个角色都在犯错误,队长选中的接班人自大鲁莽让他脾气暴躁家庭破碎、戴眼镜的大学生警察隐藏身份而导致好友横死、队长轻易放走供出毒贩身份的小男孩导致他被仇杀……这一系列的错误汇集到一起,形成了错误的食物链。
好在有些错误最终被扭转,队长接班人的死正验证了接班人并没有选错,并且让戴眼镜的黑人警察获取大量经验值而面临升级。
但还是有些错误无法挽回,时间最终会像冲刷命运一样冲刷这些错误。
当预选进入“精英部队”的警察们训练10秒吃完狗食一样的食物时,我隐约看到了精英部队或任何一个国家机器的参选标准:冷血、果敢、坚毅并绝对服从命令。
而片中队长最大的痛苦就在于此,他决定退役去做个好丈夫与好父亲,已经背叛了精英部队的准则。
他在电影结尾重新恢复了往日的凶狠,并把它挂在了脸上,成为了一种保护色和甲胄。
《精英部队》中人类的生存图景像丛林里的动物们一般,杀戮随时会发生在瞪羚身畔,鬣狗和狮子势不两立,每当有杀戮发生,三方都混乱不堪,各自为着地盘儿、肉和命奔忙。
2012年3月29日
号称世界上最危险的城市——巴西里约热内卢,警匪枪战时有发生。
恶徒肆意横行,死亡如同家常便饭,甚至警匪沆瀣一气,危害城市。
但就在这个混乱所在,却有一支刚正严明的部队横空出世。
特别警察军事行动部队(Special Police Operation Battalion)凭借其果敢凶狠的办案作风而令匪徒闻风丧胆。
时1997年,教皇即将来此视察,高层要求纳斯西蒙(Wagner Moura 饰)所率领的这支精英部队在最短时间内肃清贫民窟内的毒品链。
厌倦刀光血影的纳斯西蒙将心思放在了妻子和尚未出世的婴儿身上,他将任务交给了两个热血且充满理想的年青人——内图(Caio Junqueira 饰)和马提阿斯(André Ramiro 饰)。
他们俩都不满警察队伍的腐败,决心在精英部队中大展身手……本片荣获2008年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
©豆瓣
看的不是很懂,不知道好在哪里
唉 依旧不喜欢这种题材的作品 很现实很黑暗很压抑很困顿
这货要开奥运会?!
太拖沓了,现实主义走过了头,不是吗?
不喜欢,不好看,被评分欺骗
罗嗦了点 马蒂尔斯在大学讲堂痛骂纨绔子弟那段非常解气
前半段明显完胜后半段,警界腐败值得更深入以挖掘,倒是BOPE是个噱头。
不喜欢
一开始啰啰嗦嗦想干嘛?
结构好乱。。。。
情节不够高明,比较写实的影片。里约--地球上犯罪率名列前茅的城市
but interesting.
D+ / 还是觉得影片叙述者的选择是缺乏思索余地过于封闭的。既不利于节奏控制,也没法接近实际上内在最丰富的人物(说好的规训与惩罚呢?)。把一个足够“现实”的立场提出来是一回事,最终能否超越这一简单立场向臻于“理想”的可能性敞开是另一回事。现在就像是站稳了牢不可破的实用主义,几乎拒绝任何外来判断。看似“真实”的手持在类型片手法的体系里似乎并没有抹去那一层暴力游戏的意味,难免让人对这种潇洒与干脆产生怀疑...?
2014、03.22
没看下去
刨除背景 就情节不比曾经的港产警匪片高明很多
惭愧。。后面才看出味道~
暴力不能解决问题,但暴力可以解决你
废话少点就好了
纪实感很强,从暴力的中心追溯到了源头,但是叙事节奏上非常不适应,看的有点疲惫。(5.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