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有一部男女主角都是平民的古装剧了,没有满屏的皇子王爷将军贵妃,光凭这一点就值得我先给一个星。
同样也难得看到民间与官府的斗法,地方小吏和各级官员的为官众生相,而主人公还是一个有心理缺陷被人看成呆子的数学天才,视角很独到再给一星。
服化道必须再给一个星,不是花里胡哨的现代古装,仔细看细节满满。
叙事流畅节奏也超快,最后就是演员,没想到个别不太看好的演员也演得很到位,帅家默这样的男主人公人设恐怕绝无仅有了,目前令人印象深刻非常带感,期待后续的故事发展,先放个5星,看完再来评价。
打眼一看滤镜服化道啥的就不多说了,很舒服,很真实。
节奏不错,个人觉得县衙里几个县令扯皮退脱的群戏很有意思,再加上小帅和宝玉的笑点,看得我还挺开心的。
张若昀演的小帅有一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真诚,果然真诚才是必杀技。
还有就是这部剧里王阳的台词念讼词特别的清楚有力,比滕子京里清楚多了,之前看预告以为是配音,但是看剧觉得又像现场收音。
几年前,马伯庸写长安是一个伟大的城市时,我不怎么共情,因为觉得很遥远,多了许多美化。
几年后,我看他的显微镜下的大明—丝绢案,写了一个不伟大的金安府,一个叫仁华的小县城,竟然让我很喜欢。
喜欢的原因是,不再是一个悬浮的大明,也不是被诗意文艺化的大明,更不是被固定在繁华京城,深宅大院的大明。
叙事场景放在了组成这个国家最基层的行政单位里,县城,给人一种朴素,单一,匮乏的模糊印象。
但在这个县城,你能看到一个完整的运作生态,知县,知府,胥吏,乡绅,算手,书生,商人,讼师,各色农户,这些人工作,生活,社交的细节,便是一个完整的县城生态,这样的无数个生态,就组成了大明社会面。
有了人物,必然有事件和冲突,我把剧中的矛盾归为,明与暗,明则是税赋之争,暗则是权力之争。
让这明暗矛盾汇到一起的,就是我最喜欢的民变一集。
激变良民,是为民变。
有明一朝,记录在书册里的民变数量可观,原因有许多,抗税便是其中一种,比较有名的有明末苏州府织工抗税事件。
仁华县的民变,可以总结:万历七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为了抵制均摊和清丈,本地官与外来官斗,本地乡绅成为无形的推手,蛊惑人心,搅动风云,把贫富之争变成县际之斗,把祸水成功泼回仁华。
最单纯无辜的民成为斗争的筹码,成为示威的工具。
而他们的心,无非是要守护一些田地。
官,绅,民三方势力搅成一团,男主帅家默被推出来平息众怒。
男主的诉求非常简单,数字算错了,就要纠正。
与他父亲一样,典型的理科脑袋,实事求是。
但实事求是,并不通行官场,官场以权力和利益为重。
幸运的是,他遇到的方知县,黄知府,刘巡按都是有良知正义的官员,虽有私心,但无恶意。
编剧笔下的地方官塑造的非常生动有趣,并且让我意识到,这些官也曾是无数科举考生中的一员,但能力和运途有限,所以只能下放到最基层,远离中枢。
有些甚至还要受制于地方胥吏,被架空。
被架空是因为,知县知府是流官,定期换人。
且因为回避制,不是本地人,而胥吏可以世袭,与地方乡绅一样,根基深厚。
胥吏与其听命一个几年就走的长官,不如巴结在当地有钱有势的乡绅。
于是就有宋通判与范渊狼狈为奸。
小小一个县城,除了知县,还有主簿,捕快,仪仗,有六房对应朝廷六部,分为:户,吏、工,礼,刑,兵。
帅家默的父亲就是户房胥吏,负责统计田地,计算税赋。
县衙以外,还有纨绔书生,经商女子,说书艺人,唱戏伶人,驿站胥吏,耕田农户,这些人也构成了最基层的市井人群,还有断了仕途,贩卖口才的讼师程仁清,其实他的剧情可以带出一段科场舞弊案,展开来写也是好戏。
以上说的是剧情里的细节,再说说视觉上的观感。
网巾被广泛穿戴,尤其是有身份的官员,乡绅,都没落下。
非常有大明特色。
范渊还戴叆叇,就是明代眼镜。
不足的是服饰放量,袖子做的拮据了,看在小县城的份上,可以谅解。
选景值得夸赞,原著在徽州,剧版在浙江,拍的青山绿水,夏雨阵阵,徽派建筑白墙黛瓦,墙上遍布经年的斑驳与霉渍,看得出年深日久,也看得出是传统建筑。
真实又古典。
记得有几场跑马戏,演员沿着河岸飞驰,近处是清可照影的水,远处是植被绵延的山,便是一幅最传统美丽的青绿长卷。
道具也做的好,常见人手一把折扇,是明代士绅怀袖雅物,也点明了这个故事发生在夏季。
室内厅堂一桌二椅,明式家具简约大方对称排开。
下棋,点香,玩石,书架上有瓷器,古籍,瓶插,也有文人趣味。
还有注重礼节,官员的出行仪仗,轿子马匹,还有说话告别必行拜礼。
都给人一种身份感的提示。
铁花场面璀璨夺目,宴饮歌舞场面也有时代感,花旦水袖舒展,唱腔柔美,唱的是明代翻新的昆山腔,演的是西厢记,因为万历七年,牡丹亭确实还没刊行出版。
种种细节,都让人有所记忆。
如果你厌倦了看明代宫廷叙事,想看不一样的,显微镜是最好的选择。
私以为此剧中的各方势力完全是古今之明镜,很多东西上不了台面说,自然没法宣传。
如果没人说,大家也不会看,实在是可惜了一部把地方势力说明白的好剧。
(文中有什么空格我自己bi掉的,防止自己辛苦写的字没了)金安八县平头百姓:-图没有苛政让家人一去不回,图没有重税让自己负担不起,图自己一亩三分地不被地主霸占。
只图一家几口人有口饭吃,自己的儿女能平平安安。
金安八县衙:-方石像:无为而治(懒),墙头大草。
家中富裕,图的是名声光宗耀祖。
-任主簿:为民修坝,一生朴素勤俭。
图的是自己的县少交税,百姓安居乐业。
-毛县令:巴结乡绅,又依靠乡绅修桥修路,图的是乡绅靠山,赡养老母,让家人衣食无忧和为官清民。
-邓知县:是上面三位矛盾的结合,是有宏图而无能,有愿景而无力,只得蒙眼放任乡绅,睁眼只做小事。
金安乡绅:范老:无实权而控实权者。
兴学堂控制未来士族命脉,此为__生态网;于灾年放九出十三归高利贷来夺屁民田产,于丰年缩尺清丈田亩来少交税,此为钱财收入源;向县吏索_,与其他乡绅抱团,此为控制实权。
他图的是自己的不义之财不被收缴。
金安府(市)衙政治生态:市长需要的是纠出地头蛇隐匿田地,重改税策,让百姓少交税,让乡绅多交税。
图的是功名。
巡检也是即检察院需要的体恤上意,帮助市长推波助澜,造就典型案例,最后推行至其他府。
图的是功名。
马文才:军部,靠着__考取功名,有把柄在,自然得护着自己的出身。
省级:李世达:到了这个级别的__,对错对他们来说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谁给他们带来的好处更大。
这一场丝娟案,在他们口中不过是一场被镇压的__,被查清的__,被挣到的__。
不论善虎恶虎,能交出__的就是好虎。
至于里面死了多少民众,冤狱了多少好吏,不过是个数字罢了。
今天看了两集,我特地去看了原著,差别太大,帅是学霸,不是书呆子和偏执狂,他本人也是有职业的,其他人和情节加入的太离谱了。
何况这些故事本都是真实事件,这样去注水改编,已经偏离马王爷成书的真正意义,这本书是从民间视角去反观大明王朝兴衰,而不是杂七杂八的注水,又要娱乐性又要综合反映古今利弊,加工的痕迹太明显,却让故事不真实了。
一、贯穿始终的底色帅家默的人物底色,是先天的选择性关注,这是从娘胎带出来的痴病,他的取景框只容得下他所关注的事。
第一集的遇龙,明明是人潮喧嚣的街道,明明是包子铺腾起的热气,但从帅家默的视野看去,就只是从烟雾缭绕的仙境中探出头尾的神龙。
而从闪回的记忆看去,童年的默默也是在空无人烟的乡野遇龙。
但既然今日的祭奠人潮汹涌,二十年前的神社活动怎会空无一人?
所以,默默不管是视野选景,还是记忆储存,都是选择性的。
具有先天性的缺失。
不管是摄影机的镜头、导演的画面剪切,演员的人物塑造,时时处处都在强调这一点。
全剧开始的代客分田,不理睬主顾两兄弟人脑子打成了猪脑子,帅家默不管不顾的兀自离开,脑子里面还在不停的盘算为什么会有四分的差距?
在公堂上提告辩论完毕,帅家默也是毫不留恋的转身背对大堂,将整个大厅炒的沸反盈天的几个县令抛诸脑后,默默的望天。
身在玉堂,心入蓬莱。
并非故作清高,也不是表现方式的突兀,而是他与生俱来的一种钝,一种天然达到的神游物外。
二、二十年前惨案带来的心理创伤帅家默是如此一个不在意外物的人格,有什么东西能够改变他的这种痴傻状态呢?
答案是他父母的意外死亡。
帅家默天然性的取景框偏移,让他对近在咫尺的父母死亡毫无察觉,所以剧情中提及的:“你叫一声你爹娘就不会死”、“你回个头就能挽救一切”应该是客观存在的。
而正是这个客观存在,给了幼小的默默致命和刻骨铭心的打击!
他先天性的取景缺失无人能懂,他的语言缺失解释不了他的沉默,他的记忆缺失却成了他能够平安长大的保护。
——如果不是这二十年的记忆缺失,幼小的默默可能早就会因为承受不了父母在他身旁死亡,他却毫无作为的事实而崩溃了吧?
但这种伤痛太过于惨烈,以至于他的脑子忘记了,身体却还诚实的记得,所以才有了默默进架格库宛如丧尸的表现,他就是失去了挚爱、苟活人间的一条孤魂野鬼呀!
我觉得在架格库晕倒之后再醒来的帅家默,就已经是帅家默2.0版本了。
这个版本的默默,除了贯穿始终的底色,又因为唤起了部分的记忆,行为开始变得有目的性。
而与之同时苏醒的,还有他对于过往的一些PDST。
前者的具体反应在提告无门后的捶墙,丰姐姐提出支持提告后的手指点床,提告成功磕头时的嘴角翘起。
而后者,则是他在见到打铁花时,犹如小兽一样受伤和防备机制。
三、冲破藩篱的小触角对于帅家默这样的人,最快活的事,莫过于享受这个世上他唯一感兴趣的算学。
因此,他被关于牢狱之中时,却能发出:这与修仙有什么区别的感叹。
——活在自己单纯的小世界,有数学题做,就是他为数不多的幸福了。
既然这样,天下题目千千万,帅家默为什么对于3530的人丁丝绢如此在意呢?
他对算数的差漏确实敏感敏锐,小枝父女的借贷问题,他就忍不住当堂出言反驳。
但在状师和县令的制止下他也不是不会闭嘴。
那为什么人丁丝绢案,在被四县县令胡搅蛮缠将他送入牢狱之后,他还是韧劲十足,不肯轻言放弃呢?
我觉得这是他对自己的一个打破。
从到省城进行更高一级别的提告开始,帅家默的参与主动性,明显的增加了不止一个数量级。
——他从来不是不聪明,他只是不关心。
一旦他愿意投注精力,他比任何人都敏锐。
他是三人小团队唯一听懂黄知府话的人。
他在省城找中介的时候,虽然还是和以前一样沉默,但在关节之处,他会一针见血的点出要害,以至于他青梅竹马的小伙伴,都要震惊的看着他。
却不知,这是帅家默在和自己天生天养的性情做斗争。
他怯怯的伸出了一对触角,努力的学习和感知着世界。
我想,除了对于算学的执念,还有的,便是察知父母死亡真相的执念吧。
马亲王的小说既有详尽的历史细节,又通俗易读,拥有一批忠实读者(包括我自己),因此也成为影视剧改编的热门IP。
可之前的改编都不太尽如人意,要么高开低走注水烂尾(《长安十二时辰》),要么曲高和寡叫好不叫座(《风起陇西》)。
看到说要改编《显微镜下的大明》,我当时是持怀疑态度的。
《显微镜下的大明》原著讲述了明朝时期的6个基层民生档案故事。
此次改编的是书里的第一个案子——徽州丝绢案,书本身并不是小说,算是历史非虚构,写法上就没有太多戏剧性的情节波折和人物塑造,重在描述案情始末,相对来说是亲王书里面最不具有影视化改编特点的作品之一。
从最后电视剧呈现的效果来看,我个人是比较满意的。
首先是剧情的改编。
书里的这个案子比较扁平,就是在隆庆三年一个对数字比较敏感的军户发现了徽州府的一笔人丁丝绢税,本该由徽州府6个县分摊,却由其中一县单独承担,于是将这个事情提报了上去,然后引发了下至当地百姓,上至应天巡抚户部尚书长达十年的一场纠纷、骚乱。
故事里有大量涉及当时税赋政策、各个地方势力博弈的细节,其实相对比较枯燥。
而这次剧版改编非常聪明的地方在于对于税赋争议的本身尽量做了简化,用很少的情节点出了税赋政策的问题,利用影视剧在呈现效果上的优势在第二集末尾巧妙的借说书人之嘴将人丁丝绢税问题用百姓能懂的方式打了比方说清了问题所在,而将剧情的重心放在了各方势力的博弈纷争上,以丝绢税作为引子展现了和大众更为密切的田产民生问题,还加上了二十年前上一辈帅家父母的疑案,既大大的降低了观剧门槛、增加了可看性,又塑造了一群精彩的群像戏,呈现了大明基层治理盘根错节的众生像。
相对于书里的人物扁平模糊,剧版群像戏的精彩是我最喜欢这部戏的一点,像这样涉及到基层治理题材的剧集,需要各个配角的戏份都精彩好看,才能撑得起剧情。
这部剧恰好做到了各个配角都有各自的高光时刻,反而是男主相对比较平平,可以说是我的观剧史里男主人公最工具人的一次了。
剧里的金安府(即原书里的徽州府)下辖8个县,剧里安排了4个知县/主簿出场,各有各的性格,各有各的难处,也各有各的为官之道。
故事的主要发生地仁华县,是州府所在地,也是此次人丁丝绢税过往100年承担的冤大头,其县令方懋珍外有知府坐镇在旁,内有悍妻在家狮吼,这番争议中的角色也较为尴尬,看似性格软弱的他,举起“无为”大旗,一团和气和着稀泥,然而内心却也有未被熄灭的使命感和正义感。
隔壁揽溪县毛知县,一副行事咋咋呼呼有勇无谋的样子,是4位知县里看起来最没有底线的那个,可他也是4位知县中心里最难的一个,出身贫寒,家里只有一个老母亲,没有背景没有根基,只能投靠致仕乡绅一方大佬范老,成为范老的傀儡,同流合污沆瀣一气,即便是这样,他还是在自己能力范围内为百姓修了桥建了义仓。
同阳县的邓县令,戏份不多,却同样令人印象深刻。
剧里虽未交待他的出身,但能看出他应该是来自书香世家,放到现在是个学者型的官员,4个县令里只有他能从算学本身和男主帅家默一较高下,他有他心中的计较和权衡,一方面他钦佩和欣赏帅家默对数性质朴的坚持,另一方面他也很清楚自己身为流官在官场里所必须要做的妥协。
万成县的任主簿,没有功名,即使已白发苍苍也只能是个主簿,但身为土生土长的胥吏,万成县又是一州中最穷的县,他深知百姓的艰难苦楚,坚决反对再增加税赋,更清楚重新清丈土地所会带来的灾难。
除了四位左右为难的知县,程仁清这个角色可以说是剧里最为复杂也最有高光的一个角色了。
开始出场的两三集,他是剧里最令人生厌的反派,巧舌如簧,颠倒是非,为了利益耍尽手段。
随着剧情慢慢展开,他却又几次出手在暗地里帮了帅家默和丰宝玉,让我们疑惑他的立场。
范老的两次饭局,他都不能入席,像个下人般坐在角落的桌子旁默默喝酒,落寞的身影似乎在诉说着什么。
直到马文才的出场才道破他的全部过往。
曾经他也是个意气风发的书生,是书院里最有才学的学生,同学们佩服他,先生的女儿爱慕他,眼看着就要科场高中前途似锦,却被马文才陷害,卷入舞弊案,永远告别了仕途。
为了生活,不得不做起了讼师,整日把“你出多少钱我就还你多少公道”挂在嘴边,范老看不起他,我想他也看不起这样的自己吧。
把灵魂出卖给魔鬼的人,终被魔鬼祭出。
第10集,程仁清被马文才羞辱,被范老痛打,面对救了他给他上药的帅家默终于说出自己的悲惨心声的那一幕,看得我差点落了泪,没有人生来就甘愿做恶人的。
不得不说,王阳这个男二演得堪比男一。
其他角色,如丰宝玉、范老、黄知府、刘巡抚都各自在线,奉献了一出人物色彩鲜明戏剧张力十足的好剧。
这可以说是马亲王的书改编成剧,整体水平最均衡最好的一次了。
也可以看出10来万字的中长篇、10来集的短剧集是亲王的最佳能力范围。
亲王,以后咱都自己上吧!
作者简介:夫马进(1948— ),日本历史学家。
1971 年京都大学文学部毕业后进入大学院文学研究科博士课程。
1974年任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助教,1979年起历任富山大学人文学部讲师、副教授。
1987年起历任京都大学文学部、文学研究科副教授、教授。
2013年退休,现为京都大学名誉教授。
主要著作有《中国善会善堂史研究》(1997 年,恩赐奖、日本学士院奖)、《朝鲜燕行使与朝鲜通信使》(2015 年,Paju Book Award 著作奖、德川奖);编著有《增订使琉球录解题与研究》(1999年)、《燕行录全集日本所藏编》(2001 年合编)、《中国东亚外交交流史研究》(2007年);译注有《乾净笔谭》( 朝鲜洪大容著,2016、2017年) 等。
译者:伍跃,1958年生。
中山大学历史学学士,北京大学历史学硕士,京都大学文学部博士。
现为日本大阪经济法科大学教授。
著有《明清时代の徭役制度与行政制度》、(大阪经济法科大学出版部,2000年6月)。
在日本的《东洋史研究》、中国的《中国史研究》、《文献》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合作译著多种,并承担日本文部省、学术振兴会等项目多项。
在明清赋税徭役史、官制官箴史、捐纳史等领域成果卓著。
文章来源:《上海书评》(https://mp.weixin.qq.com/s/f7XcaUKIQEryItZ-vNFZ1g)延伸阅读:日本汉学家夫马进先生和他的学问致中国读者以下的文章最初是写给日本读者的,首发于“webちくま(筑摩)”(原题:中国訟師ドラマ「天地に問う」を観る。
2024年8月23日发布)。
正如文中所述,我认为日本人中几乎无人了解“丝绢案”的历史事实,因此撰写了此文。
实际上,今日中国的普通民众中真正了解“丝绢案”实际情况者恐怕也同样是寥寥无几。
发生在徽州的“丝绢案”不仅是中国明清社会史、经济史、政治史和法制史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且与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学校》中的议论密切相关。
倘若在“丝绢案”名下流传着与历史事实严重背离的虚像,并在大众心中定型的话,作为研究者有必要对此问题进行深刻的思考。
本文虽为面向日本读者而作,但基于上述原因,特意将其译成中文,基本以原状呈献给中国读者。
我首次得知《丝绢全书》现存于北京图书馆(今中国国家图书馆),并查阅该书的时间是在1980年。
当年的部分研究成果,以《“明末反地方官士変”補論―北京図書館所蔵の若干の明清史料を紹介し、士変と地方公議に論及する(“明末反地方官士变”补论——介绍北京图书馆所藏的若干明清史料,兼论士变与地方公议》(《富山大学人文学部纪要》第4号,1981年)为题发表。
然而,我全面查阅《丝绢全书》并抄录其中重要的史料是在1983年的6月至10月。
当时在北京图书馆查阅“善本”,按照规定只能使用铅笔逐字誊抄,因此,在这五个月中,我几乎每日往返于北京图书馆。
丝绢全书评价人数不足程任卿 / 1999 /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我首次在学会上发表有关徽州“丝绢案”的研究是在1998年8月,当时参加了在安徽省绩溪县举办的国际徽学研讨会。
自黄山机场前往绩溪县时,途中要经过曾经昔日徽州府治所在地的歙县。
当乘坐出租车途经歙县时,偶然看到路旁的“殷家村”的路标。
当时,我感到这里很可能就是明代“丝绢案”的重要人物之一――户部尚书殷正茂的故乡。
返程时遂决定下车进村探访,果不其然,那里正是他的故乡,而且还保存着明代修建的十分壮观的石牌坊。
值得注意的是,歙县与绩溪县在“丝绢案”中是彼此尖锐对立的两县。
“殷家村”路标与殷正茂石牌坊(1998年8月)在撰写此文时,我不禁回忆起当年在北京图书馆善本室用铅笔抄录史料的日子,及在徽州地区参观殷正茂故居、戴震故居和唐模村等地的美好时光。
昔日的中文论文变成了电视剧
今年4月,我出版了《訟師の中国史―国家の鬼子と健訟(讼师的中国史:国家的鬼胎与健讼)》(筑摩选书)。
讼师是指昔日中国社会中那些帮助人们打官司的人。
在书中,我描绘了宋代以来中国社会中频繁发生的诉讼现象。
我把这本书送给京都大学的社会学同事之后,收到了她的回复。
她告诉我,自己是中国历史剧的粉丝,最近在电视频道WOWOW上看了一部电视剧,名为《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日文译名:天地に問う~Under the Microscope~》https://www.wowow.co.jp/detail/194490),剧中的中心人物是一位表现活跃且略显神秘的讼师。
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 (2023)7.82023 / 中国大陆 / 剧情 悬疑 古装 / 潘安子 / 张若昀 王阳我听后感到非常惊讶和意外。
因为所谓的“丝绢案”是我二十多年前研究的主题,并以《试论明末徽州丝绢分担纷争》(《中国史研究》2000年第2期)为题发表过中文论文。
而《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则应该源自作家马伯庸2019年发表的相关书籍《显微镜下的大明》(湖南文艺出版社,2019)的第一卷“学霸必须死——徽州丝绢案始末”,其中涉及了“丝绢案”。
这件明末发生的事件最近在中国被改编成电视剧,而且讼师还出现在其中。
显微镜下的大明8.7马伯庸 / 2019 / 湖南文艺出版社经过一番调查,我得知《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在WOWOW播出后出版了DVD(https://www.tc-ent.co.jp/products/detail/KEDV-0896)。
7月初,适逢有一个毕业生来看我,我向她饶有兴致地提起了这件事。
她回去后阅读了我的上述论文,并建议我借此机会,简要介绍一下丝绢分担纷争的真实情况,以便在日本推广。
同样是在7月初,DVD公开后,我立刻借了全七卷观看,觉得这部剧非常有趣!
我一般不看韩国或中国的历史剧,因为借助于视觉特有的强大影响力,经媒体塑造的“历史”景象往往过于虚构,我担心会扭曲我对历史的认知——这对于学者来说是不合格的。
我看了《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之后的第一印象就是,剧情与史实的相差何止十万八千里。
鉴于丝绢分担纷争本身就是一件很有趣的影视素材,我实在无法理解为什么非要把它改得如此离谱。
推荐我介绍丝绢案真实情况的毕业生告诉我,有人先看了该电视剧,然后才阅读《訟師の中国史―国家の鬼子と健訟》。
该人在网上写道:“实际上在阅读本书时,我脑海中一直把讼师的形象与王阳饰演的程仁清联系在一起。
”我觉得这位读者说得是完全正确的。
即便像我这样了解史实、知道电视剧主人公程仁清的真名是程任卿(中文发音相同)的历史学者,在看了电视剧之后,我脑海中的讼师形象也会不由得从我在书中描绘的蓄胡须戴眼镜的中年男子,变成了如同王阳饰演的英俊青年。
在此,我想简要介绍徽州丝绢分担纷争的历史事实。
希望大家了解中国历史上发生过的这一真实事件。
此外,希望已经鉴赏或打算鉴赏《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的观客,可以通过阅读拙著《訟師の中国史―国家の鬼子と健訟》,并结合我提供的如下内容,思考和推理电视剧剧情与历史事实的不同,从而得到数倍的享受。
徽州丝绢分担纷争概述徽州丝绢分担纷争发生在明末,大约是在1570年(隆庆四年)到1577年(万历五年)之间。
当时,在南直隶徽州府围绕着是否应按照各县的人口数平均分担人丁丝绢税(即人头税),还是应遵循两百年来的惯例由歙县单独承担该项税收的问题引发了激烈的争论。
该争论在徽州府下的歙县与婺源县等其他五县之间展开,其间在婺源县和休宁县爆发了有数千人乃至数万人参加的暴动(可参见《訟師の中国史―国家の鬼子と健訟》p.24地图及p.131图13)。
这一争论最终波及中央政界、涉及多位徽州籍官员的一大事件。
当时,正值“铁腕宰相”张居正借推行土地丈量、对全国的赋役制度进行改革之际,时任内阁户部尚书的殷正茂正是歙县出身。
因此,中央政府做出的有利于歙县的决策,被徽州府其他五县百姓指责为殷正茂偏袒歙县,最终引发了暴动。
争端起因于歙县的帅嘉谟向南京的应天巡抚(海瑞)和应天巡按提出申请,请求将已持续两百年的由歙县单独承担的徽州府整体的丝绢税改为由府下六县共同分担。
他列举了诸多理由来支持自己的请求,其中最有力的依据是在《大明会典》这部国家最高行政法典中,并未明文规定该税应由歙县一县承担。
应天巡按指示徽州府对此事进行调查并报告,徽州府随后向六县征求意见。
此时,徽州府下只有一个县做出回应,反对帅嘉谟的主张,该问题随之陷入僵局。
对此感到不满的帅嘉谟决定进京上控,他的上控文被转交至负责国家财政的户部,户部表示须待应天巡抚和应天巡按就此提出建议后再做决定。
这对帅嘉谟来说是一次重大胜利。
大明会典(共5册)9.4李东阳 / 2007 / 广陵书社然而,他并未沉醉于胜利的喜悦中,他明确地意识到返回徽州后可能会遇到危险,因此与妻子前往原籍所在地——湖广省江夏县——暂避。
事情发生重大转折是在1575年(万历三年),当时徽州府衙门下令逮捕被视为事件祸首的帅嘉谟,同时再次向六县征询丝绢税的负担方案。
由于普通百姓乃至许多全国知名的徽州籍官员参与议论之中,导致事件变得愈发复杂。
徽州府下五县之所以坚持认为丝绢税应由歙县一县单独承担,其依据的是在持续了两百年的《赋役黄册》中一直记载着由歙县独自承担。
1576年(万历四年),歙县、休宁县和婺源县的官员被派往南京玄武湖的黄册库,对历年的黄册进行联合调查,帅嘉谟也参加了这一调查。
此举是因为玄武湖的黄册库自明朝开国皇帝洪武帝(朱元璋)以来,一直保管着全国的赋役总账,理论上不可能被地方官员篡改。
然而,即使通过这次联合调查,也只能确认现存的黄册上仅列有的详细的数字,完全没有提及人丁丝绢税是从何时、为何由歙县独自承担的。
图为明南京皇都城形势图略,其中可见后湖册库的位置
图为今天江苏省南京市玄武湖的黄册库遗址展馆除歙县以外的其他五县的乡绅们在此期间开始猛烈地抨击歙县出身的户部尚书殷正茂。
然而,户部和中央政府的态度却十分强硬。
1577年(万历五年)4月,户部根据税赋与徭役改革的“均平”原则,决定将原本由歙县单独承担的六千一百四十五两人丁丝绢税,改为按照各县人丁数平均分摊,其中有三千三百两由歙县之外的其他五县共同承担,并在上奏后得到皇帝的圣旨批准。
户部的这一决定无疑宣告歙县和帅嘉谟在此一问题上的全面胜诉。
帅嘉谟结束了在北京的各项活动之后返回歙县时,受到当地民众“皆以彩币鼓吹”的盛大欢迎,宛如凯旋的将军。
然而,其他五县方面并未就此善罢甘休。
就在当年六月,婺源县数千人首先反对增加丝绢税,“竖旗鸣金”,发动暴动,随后休宁县也有数万人“鸣金约党,竖旗结盟”,参与暴动之中。
黄册原本(上海图书馆藏)在暴动被镇压之后受到严惩的,既非各县所谓的“豪右宦族”,也不是成为一般暴徒的普通百姓,而是处于中间地位、具有一定社会身份的知识分子,即“衣冠之类”的生员群体。
其中,被认为是婺源县暴动首领的生员程任卿被判监候处决,即被监禁在牢中,等待每年复审后再决定是否执行死刑。
而帅嘉谟则被判处流放充军,即流放到远方军队服苦役,这一刑罚几乎等同于死刑的前一步。
帅嘉谟被判充军以后的情况目前尚不清楚。
受到死刑判决的程任卿最终没有被处死,在监狱中度过了二十年的岁月之后,被减刑罚充兵役,最后因在边境立功被授予把总的官职后衣锦还乡。
《丝绢全书》是这场纷争的核心史料,采用了详细排列原文书的方式编纂而成。
序言写于1579年(万历七年)9月,由被判监候处决、关押在徽州府衙门牢狱中的程任卿编纂成书。
以上就是徽州丝绢分担纷争的概况。
电视剧中未涉及的几处要点最后,我将指出一些仅通过观看电视剧或阅读前面文章难以了解的重要内容。
首先,电视剧中将帅家默(即帅嘉谟)描绘为天生患有脑部缺陷的“算呆子”,这与历史事实完全不符。
根据史料,帅嘉谟立志在某个领域成为无人能及的最强者,因此决意努力成为一名算术专家。
在他收集了全国的账簿并进行计算的过程中,发现了徽州的税负非常不公平。
这表明他是徽州商人文化孕育出的典型人物。
此外,在《丝绢全书》中出现的帅嘉谟并非仅对算术感兴趣的“算呆子”,他的主张总是逻辑清晰,行动也极具理性。
其次,电视剧中程仁清从一开始就被描绘成只看重金钱的讼师。
然而,史料中并未提及程任卿曾担任讼师。
而且,在攻击帅嘉谟的文书中曾出现过一次“讼师帅嘉谟”的言词,但这是当时讼师秘本教导在诉状中用“讼棍(讼师)”作为诋毁对方为诉讼恶棍的骂人话。
因此,仅凭这一表述并不能断定他就是讼师。
不过,我认为程任卿作为生员的同时,极有可能以讼师为职业。
因为在他被追究暴动首谋责任时,曾明确引用《大明律》的条款,指出自己的行为不属于此条款所规定的范畴,并主张无法根据该条款判处他死刑。
他的逻辑推理和论证显得非常犀利。
第三,随着纷争的推进,婺源县衙门旁的紫阳书院(即学校)设立了“议事局”,这实际上是抗争的对策总部,由程任卿主管。
在议事局的工作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情报收集。
因此,议事局也是一个情报收集中心。
这里不仅收集了婺源县及其他反对歙县主张的四县的文件,还收集了歙县方面的各种文书。
程任卿能够在被囚禁期间迅速编纂《丝绢全书》,除了因为他在婺源县被视为“义行”之人,还得益于议事局积累的大量文书被带入监狱,成为他编纂的基础资料。
关于徽州丝绢分担纷争,我曾在《东方学报》第五十二册(1980)中发表《明末反地方官士変》,首次简要讨论此事,当时我尚不知《丝绢全书》仍然存在,使用的主要文献是《明实录》《万历武功录》和地方志等。
该文已公布在互联网上,方便检索阅读(https://repository.kulib.kyoto-u.ac.jp/dspace/handle/2433/66576)。
如果读者有兴趣更深入了解此事件及明末社会,强烈建议通过上述链接阅读拙文。
【延伸阅读】
中国诉讼社会史研究8.4[日] 夫马进 编 夫马进 范愉 / 2019 / 浙江大学出版社
明代黄册研究9.3栾成显 / 2018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明代乡村纠纷与秩序8.5[日] 中岛乐章 / 2019 / 江苏人民出版社
明清徽州诉讼文书研究8.1阿风 / 2016 / 上海古籍出版社
徽州社会文化史探微8.6王振忠 / 2002 /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明清以来徽州村落社会史研究7.6王振忠 / 2011 / 上海人民出版社
理学、士绅和宗族8.8章毅 / 2017 / 浙江大学出版社
明清徽州宗族史研究7.5朴元熇 / 2009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明清以来徽州区域社会经济研究7.0唐力行 / 1999 / 安徽大学出版社
这剧官场戏有意思!
明朝的官僚机构的特色就是“党争”,自下而上,一层层一圈圈各种利益团体抱团,一个200多年的税负漏洞,牵出一大串利益链,从主角平民视角来看一场“官场文化”,好剧!
话说这节奏真是马伯庸自己编剧的吗?
咋感觉不像他的风格呢?
张若昀演技真心不错,他演的角色设定有心理问题,这个好难演哦,感觉他演技又有突破了
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 (2023)7.82023 / 中国大陆 / 剧情 悬疑 古装 / 潘安子 / 张若昀 王阳很不错,开始时是排斥这种新东西、用诙谐笔调讲古代的,但到了二集三集,越往后面越有意思起来,觉得挺不错。
节奏挺好的,有些像Netflix 的一些剧。
老演员们都把人物刻画得极好,新演员们也看得下去。
金句频出,编导们用浅显的语言讲了很多古代官场和人生、人性的令人深思之言。
我还借这个剧了解了一点明朝的官职等东西。
感觉新片和老剧比起来,虽难免显得稚嫩轻浮,不够厚重和考究,但架子少了,主配角人物们更像是活生生的常人。
画面很美,设计的很精心,无论建筑还是自然风光。
人物可以说都很饱满,是原著和编导和演员的融合造就。
也说明中国很多道理都是个圈⭕,怎么样都能转圆。
这些当官的是一个比一个演得好啊,哎,以前觉得电视演的跟真的似的是理所当然的,这才叫演戏嘛。
可如今看多了水平差的编导演,反而觉得演得好是惊喜。
方石像和毛知县邓知县都没话说。
金安府知府一出来就感觉不简单,演出了官威,演出了角色的特别,还有他的狡猾,看了许久才坚定他就是家有儿女的爸爸。
马文才刘巡按也不错,最惊讶我的还是奉兴的巡抚李世达,一套太极拳打的妙,面善和蔼心狠手辣,难怪能在蛀虫腐蚀的大明当得了巡抚。
明朝的江南,在剧中很美,服化道都很用心。
台词,也有很多令我拍案叫绝,给人物安排的台词都很考究,且贴近其性格,最牛的台词当然是程仁清,这个演员也很喜欢,台词功底好,拿捏得准,与剧本相得益彰。
人物饱满也算本剧一个优点。
很多负面人物有积极的地方,这在电视剧里并不稀奇。
但是很多看似清官为民者,编剧也指出他们各有所图,或获取利益,或升迁官位,或献殷勤于上级,就是没有为民请命的青天大老爷。
当然,这个剧也有颇多台词和安排令人尴尬,更有许多的让人啼笑的离谱和过度夸张的地方,而且在台词,严谨等方面,和十几年前的老历史剧没法比。
但是,第一,无巧不成书,也没有一个电视剧是完全像上帝看人类那样完全冷静客观的,那就没人看电视了;第二,这应该也不算是正剧,就是搞笑片+破案片+爽文,不过借用了古代的一个背景而已,所以我反而以为这片一枝独秀,正如我喜爱业内风评不太好的《满江红》,而不喜欢只是说什么技术先进中国科幻之光的《流浪地球2》。
结尾是传统的美好结局,坏人被惩罚,好人幸福快乐地生活着,我却找到了多年前在阳光明媚的中午一个人在奶奶家看电视的美好感悠闲感惬意感,觉得……生活这么苦,有时候何必较真呢?
看着离谱的剧情,远离现实的命题,但开心就好,倘若电视电影和生活一模一样,倒是写实,可谁会用难得的闲暇时间再看这苦痛乏味的现实呢?
情之所起,义无反顾打五星!
《白色巨塔》惊人的制作团队,没想到Raul的演技非常自然流畅,远超预期
看了一集,男主比较丑,除此之外各块都在八分以上。
《白色巨塔》惊人的制作团队,没想到Raul的演技非常自然流畅,远超预期
木村文乃能别再演这种馬鹿正直人设了可以吗……
意外的还可以。
這裡的影片中記錄下一個高中教國文老師在救一個被牛郎欺負夜店的學生因為他的學生的問題而再跟牛郎交友的老師墜入愛河時真實的生活是像傲慢與偏見。
比预想中好很多:情场失意的天选小学教师误入高中导致职场一并失意,给了牛郎可乘之机。。可见选个自己喜欢并擅长的职业有多重要。
谁赔我医药费
大蓝雀
木曜劇場 什么新型恐怖片啊
美智子姐姐又是客串吧,男主太丑,女主苦唧唧的我也不喜欢,一集弃了
说实话男主的颜值我没有很get到,第一集总体来看就是一般般吧
😳😳😳😳😳😳😳😳😳😳😳
画面精美,场景布置细致入微,每一帧都像是一幅画,看得出制作团队很用心。”“配乐恰到好处,与剧情配合得相得益彰,进一步增强了情感渲染力,让
睡前刷到、、啊 谁还我一双没有看过的眼睛
剧情画面节奏意外都很不错,完全超出预期,本来准备当大蓝雀吐槽素材看来着。。。本身天台那一段已经可以磕到了,没想到最后还有个小反转,男主人设相当好,看起来有点纯情有点温暖但又有点心机的牛郎,反差感有,而牛郎这个角色设计又自带性张力属性,可以说换个帅点的男主必爆人了,并且在cp设置上保守女教师×牛郎这组合的确很“昼颜”,剧里面出人意料好磕的,不过男主演员选择上也能理解,毕竟顶流男团网络数据肯定不用发愁了,但还是好可惜,这应该是今年追的几部日剧里面最喜欢的本子了
挺好看,会一直追的
啊?
38岁的语文女老师跟22岁的整容牛郎对戏,太辣眼睛了!
目前还可以,实际上老师跟男公关底层有点相似,都是真诚的人,不知道后续会如何发展,别整救赎爱情那套好么,两个人都更好生活,稍微活人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