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熟。
当结尾全家福坐在中间的不再是父亲,而是“我”时,这是导演通过电影做的事情,“我”选择怎么去想起我的家庭。
父亲坐上前往火场的货车那里很好,在家庭里面的“气氛”还没有散开时就不得不去到一个工作场里面。
我相信过去甚至前不久很多人都是这样,我自己总喜欢想喘息多久算够长,但是在几乎许多情况下人就是不断上车。
但这个表面情况应该要和一个重要的点联系起来。
电影中之所以拍那么久母亲和“我”的徘徊也是导演想指明偏移是如何发生的。
母亲/女人是从家庭当中解救出来了吗?
年轻时的母亲等待着英俊的牛仔,随后也过了很多年的家庭生活了。
电影当中的这一家确实面对着经济上的困难,但是这个设置是非常符合那个年代的,很多人总是面临着自己的社会情况在今天也是如此。
所以,导演在这里给明了一个非常关键的点:人们自己就会调整道路,就像解构的含义是内在性的那样。
因此老男人并不是母亲下一个安身之所,这可能只是不知道如何做或者说不知道自己要怎么办的一个偶遇,这一偶遇进行到底便是母亲给自己租了个小地方,工作生活。
但这部电影不仅是面对这一认识上的情况。
这场大火确实很可怕,在那里燃烧着,但它好像又不是瞬间席卷一切,它就像影片里老警察说的:在你不知不觉时,肺就坏了。
我认为这里也是最接近导演本人的经历的,也是更接近当下年轻观看者的,我们其实和里面的父亲、母亲很像。
小男孩全程有些懵但后面又变得自如,这就是一个彻底的转换。
导演做的事情其实非常接近《夜以继日》,两位导演提供的是一个更加完整的面貌。
地震、火灾的实际性以及一种潜伏的吞噬,电影里面的画面则是一种温柔,尽管这种温柔会让不同地方的人不接受,因为两部电影里面发生的事情确实是比较理想的状态,而这种状态不是没有条件的。
但也许在很多没有条件的人那里,真正的柔软也是现实的。
上面这段话其实能感受到的人就会感受到,也不用原谅我言语的粗暴。
现实生活里面爆发多过不知所措吧,这一点是我还能力不足的。
每个人可能要去写自己的故事,在这个意义上去足够努力但不意味着彻底克服,不过我认为这是一种确实的努力,而不是在互联网上说自己要发疯。
崩溃时人不打字的
少年问:“你打算离开多久?
”“我脑子里有一种嗡嗡声,我必须做点什么。
”父亲不愿正面回答。
生活的无序与脱轨往往看似突如其来,实际早有预兆。
一旦自我蒙蔽的假象被外力一夕摧毁,隐藏的裂痕便争相袒露无疑。
《狂野生活》所揭露的是生活表象与本质之间的南辕北辙,是生而为人还是生而为他人的两难抉择。
父亲需要的是权威感,所以他选择扑灭山火(成为一名英雄);母亲需要的是亲密感,所以她选择教人游泳(成为一名老师);少年需要的是安全感,所以他选择在照相馆帮工(成为一名见证者)。
而在这个家庭中,唯独缺少信任感。
母亲在父亲离去的那一天躺在床上,对自己说:明天会有事情发生,一切都会改变的。
她唯有选择相信自己,或者放任自流,相信命运的安排。
喜欢影片从始至终昏黄的色调,带着对旧日时光的留恋,却是与母亲决心与过去告别相反的氛围。
导演的视角从容不迫,对话往往是试探性的,点到即止又不失悠长的余味,默契都在无言之中。
虽说是拍狂野生活,但影片多为静止镜头,很少有快速的运动与剪辑。
即便是少年亲历家庭的破碎,目睹母亲的偷情,运镜都保持着镇定沉郁的节奏。
少年的内心并非不起波澜,但深处却是笃定的。
往往越靠近生活的真相,越能够平和地接纳一切,即便承受剧烈的阵痛,也好过在自欺中日渐消沉。
整部影片最具象征性的一幕出现在父亲归来之前,少年在站台等车,公交车从前景驶入挡住少年,稍停半晌,车发动开走,少年消失于画面之中;镜头缓缓摇向右方,远处的少年正向着与公交车相反的方向奔跑,身影愈来愈小。
当所有人都以为他选择了生活的A面,却不想他已已义无反顾地奔向B面。
于是,影片中的每一个人都做出了选择。
父亲选择暂别家人去森林救火;母亲选择离开家人独自居住;少年选择理解一切接纳一切。
重要的不是究竟做出了怎样的选择,而是“选择”这个动作本身。
一旦迈出这一步,生活便拥有了重启的意义。
影片的结尾实在太妙了。
人生得以重启的一家人重聚在一起,拍摄一张合照。
合照究竟面向过去,还是未来?
只有他们自己才能给出答案。
Jerry在失业后潦倒过一段很长的时间,因为自尊拒绝了前老板的返工邀请,也不愿意屈尊应聘一份杂货超市的工作,最后是通过一段很长时间的冷静和一份灭火的短工来重新振作自己。
而身为妻子的Jean因为深知家庭开支不易打发,知道丈夫失业后一边安慰大孩子老公和儿子,一边找兼职工作。
丈夫一意孤行去灭火之后,她想不明白,如果当初是因为Jerry才搬到蒙大拿州,现在他走了,“我”怎么办呢?
在一个陌生的城市,又没有一份靠谱的正职工作,失去了依靠的她在短短的时间迅速投向了另一个男人的怀抱。
而当Jerry回家之后,这个家又该“怎么办”,不仅是男主角Joe想问的问题,其实丈夫和妻子都不知道,what‘s going to happen。
电影的剪辑干净利落,镜头工整,剧情简单,三位主角的表演胜在足够自然。
但也是仅仅到这里而已,结尾的全家福拍摄处理本该是留给观众“余味”,但对于我来说,并没有特别想要继续深究了。
不得不提,Jake真的老了好多,他曾经是我年少时代“唯一想嫁的人”(oops),在wildlife里饰演的失业失意中年男,潦倒到令人心疼。
下载了很久的电影一直没看,翻出来看到名字狂野生活,还以为是什么枪战片还是动作片之类的,结果是一部描写家庭的 “普通”片子。
影片以儿子的视角来讲述了一家人从貌合神离到支离破碎的过程。
丈夫失业,远赴火山救火,妻子心死如灰而出轨。
大人的生活逐渐 “脱轨”,而冷静成熟的儿子,目睹着家庭一点点琐碎却不知所措。
不是什么轰轰烈烈的情节,但是仔细体味,生活中的家庭遇到变故,感情的破裂,会使一个家庭走向什么地步,用狂野形容,确实也是贴切的。
在一个家庭中,往往以孩子和大人来称呼,影片中孩子的成熟,让父母的疯狂显得十分 “幼稚”,这种对比也尤为讽刺,家庭中的许多父母也不过是被生活被迫着长大的 “大孩子”,面对琐碎的生活和繁重的责任,想要逃避和 “撂挑子”的大人,也是比比皆是,也就很好的体会了片中父母的崩溃和失常,以及孩子面对即将破碎的家庭时的无力感,就算他超乎年龄的成熟。
看完影片会觉得有点 “索然无味”,大概是因为看到的就是我们真实的生活和我们自己。
或许为我们作为孩子,看待父母和家庭也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母亲的任性。
父亲的不作为,十四岁少年无法承受的成人世界里的丑陋。
然,谁又不是无知的孩童?
二十岁就做了妈妈的女人,还没开始享受青春的肆意,就已失去了青春;同样年少气盛的父亲,成长的步伐却赶不上一个父亲所应该具备的成熟。
只有天性纯良的少年,从最亲密的父母那里,无辜的接受着这世间无可言说的痛苦。
不理解,无法解释,无法接受,同样无力改变。
暗夜里的奔跑让我很不情愿却也无可避免地想起二十年前的自己,在那个寒冷的冬夜,抛下身后凄声呼唤我名字的母亲,一头扎进未知的黑幕中,只为可以尽早逃离那无可奈何的负能量集合。
哪怕长夜背后是一无所知的未来,陌生的恐惧感仍无法打败对已有处境的厌恶和迫切想要离开那里生理需求。
在男孩开始奔跑的那一刻,心里那个小女孩也在同一条路上,心跳飞速的一起跑着……哪怕涅槃过后是升华般的成长,疯狂落幕后是沉淀下来的生活,少年和父母一起在生命的经历中学习如何对待他人,对待自己。
但天真烂漫,已与此时的小男人无关,眼里的童真已经永远死去。
无所谓幸或不幸。
命,而已!
这是一部略哀伤的电影让我好好的周末突然变得有些难过故事的情节不用说了和我一同去的妹子一言概之:贫贱夫妻百事哀她很善于总结但这句话我觉得只对了一半电影中的Janet是个身心不羁爱自由的人,套用MBTI的说法是典型的ESFP(外向,实感,情感,理解),适合做演员或者娱乐行业。
但她的丈夫Jerry是个典型的ISFP(内向,实感,情感,理解),适合做探险家职业。
经济困难一直困扰着他们。
Janet在镜头一开始就需要为了拮据的生活跟新认识的人撒谎,她向往体面的生活,从她的打扮和精致的妆容可以看出来。
而Jerry是个高尔夫前职业选手,他希望儿子Joe能够在运动领域有所作为所以让他参加学校的足球队,哪怕儿子说了自己不喜欢。
他愿意为了工作跪在泥泞的地面去替客人擦鞋,但在被以过分热情为理由解雇后,拒绝了老板的再次聘用。
你很难判断他坚持的到底是什么。
有人说是尊严,我觉得不一定。
一个男生成长为男人心底一定给自己设置了一道bar(坎?
),他们可以很理性的很舒适的做一些别人可能觉得不体面的工作,但又会对别人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上勃然大怒,如捋逆鳞。
而他的妻子厌倦了不断迁徙朝不保夕的生活,她尝试过去理解自己的丈夫,在他回来告知自己被炒鱿鱼的时候,完全没有表现出生气或者不满,而是安慰他,表示自己站在他这边。
但她知道丈夫拒绝了前老板的聘用后彻底崩溃了。
我深深的理解她的无力感,她没有工作一直在颠沛流离中和丈夫孩子迁徙,没有自己的房子,没有一个有保障的未来,而丈夫还为了一些莫名其妙的Pride,拒绝了一份稳定的工作。
她表面依然不动声色,却提出要找工作,同时要儿子放弃足球去找一份工作。
这是在赤裸裸的挑战Jerry的男性权威,但她不再愿意为了他那莫名其妙的自尊心而压抑自己的思想。
她有ESFP的自带技能,就是能够利用别人的心理达到自己的目的,在屡次找工作被拒绝之后,她对负责当地报纸招聘部门的女士说,如果没有工作给我,有没有给男人的工作,我丈夫,他,他也没有工作。
可以想见这个问题对那个时代背景的人来说有多大的道德压力,通过她已经不再年轻的外表,谦逊到地里的语气,和眼神中完全不自卑的执着,那位女士只好屈服,给了她一份工作。
而与此同时,找到新朋友的Joe兴冲冲的跑回家,看到的是显见已经经历过歇斯底里争执而疲倦又愤怒的父母。
Jerry做出要做救火员(薪酬低,危险系数极高)的决策,我作为观众我一点不觉得突兀,ISFP在面对压力的时候非常容易缩回去自己的舒适区,他们不会主动寻求对策去解决问题,而是善于逃避问题。
可笑的是有时候他们为了逃避问题所作出的努力甚至超过了解决问题所需要的努力。
妻子Janet在他离开后彻底放飞自我了,和一个有钱人Miller先生在一起暧昧着。
在这样一个malfunction的家庭中,Joe的兼职工作在照相馆帮忙,他每天看到的是人们快乐的需要被记录下来的时刻,是值得被珍藏的记忆。
而他的家庭,母亲出轨不但,在赴宴时还要带着他一起去。
我本人也有同样的经历,我父亲带着他的那位出现时,在一个喧闹的港式早茶酒楼,我盯着眼前的普洱,眼泪一直往下流,等我抬头问好的时候,泪痕已经干了。
Joe的心情大概也是如此,为人子女,尤其是那个年纪没有办法理性的隔离开来什么是for the greater good什么叫取舍什么叫生活。
我们只知道,我们深深爱着我们的父亲,和母亲,只是他们之间不再互相相爱了。
Janet作为一个‘’男友狗‘’典型的表演性人格,她忽略了Joe眼中的悲伤和质问,让他看到了一幕幕不堪的画面。
而回到家再次振作起来的Jerry告诉妻子他决定再搬一次家的时候,她拒绝了并说出了自己的外遇。
她强调的是自己的不安和厌倦而他听到的只有背叛两字,他甚至甩出一句,你难道要因为我去灭山林大火而怪我吗?
利用道德压力来约束另一半简直是最低级的招数。
哪怕你站在人性的制高点上,感情也不是因为你这个人多么多么伟大而能够死灰复燃的。
于是父子在酒吧,有了一段绝对是挑战演技和质问灵魂的对话。
这一段对话真实到我感觉回到了那段混乱又充满争执的青春期,他们究竟是指望自己的孩子欺骗他们让他们更好过一点,还是说出真相,却要伤害另一方的信任?
Jerry冲动的放了火要烧掉妻子的情夫Miller的房子,但是一切都是醉酒后的行为。
但在Miller先生将他打倒在地甚至要让他坐牢后,他让儿子扶他一把,Joe摇着头看着狼狈的父亲和Miller先生搂着新欢的样子。
一个长镜头给他,不停地持续地在雪地里奔跑的样子,大概就是崩溃了之后最好的发泄方式。
他最终停在了警察局,因为他以为父亲会被抓。
然而一无所获的他回到家见到紧张的父母在等着他的时候,他拒绝了进一步的交谈,只是淡淡的告诉他们自己累了要休息。
这一幕简直不能再熟悉,就连复述的时候都觉得这他妈才是真正的家庭,这些细节简直把一切我经历过的情感一一重现。
最后一幕,Joe和父亲住在离母亲不远处的小镇上,母亲说要来看他,尴尬的吃完饭,Joe把他们带到照相馆,给三个人拍了一张合照。
全剧终Janet和Jerry即使没有经济问题,他们的性格也很难让婚姻续存,反倒是因为紧急状况不好,所以他们才会拖到孩子都14岁了才离开彼此。
如果Janet出生在90后,经济独立,有稳定的工作,她和Jerry的婚姻长不过三年。
等到没有爱情了,又没有经济的束缚,独立抚养孩子也不见得有多大的道德压力。
如果Jerry能为了Janet向往的稳定生活而放弃那点点底线,Janet就会爱他吗?
很难说。
感情啊,选择比经营重要多了。
在进入婚姻或者生小孩之前,理性的去冲动的一番思考也许会节省双方很多的时间,而时间大概是最宝贵的资源了。
平凡人的平凡故事,但在最后,照相的那一刻,我哭了。
人活着没有不苦的,遇到挫折是应该坚持还是放弃,这是一个如此简单的问题,但不同的人却做出了不同的选择。
生活不易,且行且珍惜。
对的事,做就对了;不对的事,不做就对了。
我喜欢这种讲述平凡人的电影,真实、现实、残酷、触动我心,让我明白到底该怎样活着、为什么活着。
感谢为这部电影辛勤付出的所有工作人员以及所有让我看到这部电影的好心人。
如今乔已经长大成人了,无法猜测那段不安的时光究竟在他心里留下了什么样的记忆,但是看到乔如今积极向上的样子,总算是多了一些释然吧。
那时乔是一个聪明的学生,正处在性格成熟期的他安静敏感,周围的一切他都细心地收到自己的眼中。
他们刚从另外一个地方搬到这个镇上,租住在单层简易的房子里,平淡的日子里,平静的生活着,父亲下班吃过晚餐后喜欢坐在沙发上喝两瓶啤酒,听着广播中橄榄球比赛的直播,用这样惬意地方式消解工作的疲惫.;母亲则一边辅导他作业一边收拾家务,他时常在偷偷看到父母的打情骂俏后收起嘴角微笑,家庭的温暖让他相信未来的生活一定也是美好的。
随即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父亲丢了工作,意志消沉,家庭一下子失去了经济来源,危机就在眼前,面对父亲的彷徨不前,母亲首先行动了起来,主动出去找工作,并且不太容易地得到了一份游泳教练的工作,乔也受到了感染,在照相馆找到了一份兼职,一下子父亲被推向了道德的风口浪尖,作为一家之主他必须行动了,好像是为了赌气,他找了一份十分危险并且要远离家庭的工作——去山上救火,母亲和他都无法接受,但是父亲还是依然出发了,留下了他和母亲来维持这个家庭。
后来妻子出轨了。
目睹这一切的乔有些惊慌失措,甚至愤怒,但他也只能选择接受。
父亲回来后得知这一切愤怒的去报复那个老男人,但是面对一个奸猾有钱的成功者,他的报复显得鲁莽无力。
父母后来分居了,他和爸爸在一起,有一天母亲坐车来看他们,乔给他们一家人自拍了一张全家福,他告诉父母他拍照是为了自己,谁不喜欢温暖的感觉呢!
父亲回来后母亲提出分居。
很有感触的一个电影,观影过程中,内心一直在高速跳动,最后也莫名其妙的眼睛湿润。
跳动是因为青少年时期那段日子莫名其妙的惊慌,眼泪是因为现在壮年时期回想而莫名其妙的感慨。
电影以一名少年的角度而渐渐前进,那个眼睛,呼吸,心脏的每一刻跳动,都把我拉回我的少年时代。
观影过程中,我不断在想,究竟这个家庭里面,是谁犯的错,或者谁的错最多。
看完了,到现在,我都没办法判断。
男主人公为了尊严拒绝一份工作,又为了钱而无奈狠心告别家庭;女主人公无法理解男主人公的离去工作,只能自己坚强到处找工,最后出轨,即使最后男主人公回家也要离开家庭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也许少年时候的我,会很武断判断谁对错,谁对多点谁错多点。
但成年后的我,才发现,有些事情,实在没办法判断,谁都有错,谁其实也都没有错。
我小时候,某个异性打个电话给我父亲,或者他偷摸摸的回一个电话,或者从母亲口中得知些父亲的一些事情,那时候我的心态和情绪都跟电影里面的男孩一样,很惊慌,有些事情不想知道,但又想去确认,但是你问那时候的我有没有一些事情可做,也的确没有。
那个年纪的孩子,只希望看到父母幸福在一起,如果父母产生分裂,只会恐慌,并没有足够的情商去解决事情。
某一天,当去分析整个事情本质,父亲这样子,是否母亲也有一定问题,当学会探索分析这个事情逻辑的时候,那时候的自己就已经长大了。
也没有所谓的惊慌了,甚至想过,如果双方都是这种状态,最好还是分离。
我父母是50年代的人了,他们这代人,无论出现什么问题,都会忍着,即使偶尔分开住,也不会想到离婚,为了子女。
我开头说的,内心跳动是因为自己再一次感受那时候那种场景下自己的心理波动,而最后眼睛湿润是因为最后那一幕,现在回头看,感谢我的父母。
电影最后一幕,儿子提出拍照,全家福,明天女主人公就要离开。
我本人父母从20年前基本吵到今天,大事小事都可以吵一番,但从未谈及离婚,仅仅因为那个年代的人所有都是为了子女着想。
看这个电影前,我心理想法就是,其实经常吵架的父母对子女的伤害更大,子女看到父母在吵,他们也很崩溃,所以父母离婚,对大家都好。
看了这个电影后,我可能推翻之前的判断,父母离婚,也许对他们好,但对儿女确实不好。
这几十年,父母虽吵,但每年我们都经常回家吃饭,春节大家都聚在一起玩。
吵架虽然在,但父母确实没有离开过自己,并没有遇到过父亲牵着另一个女的在我面前出现,或者母亲牵着另一个男的出现,那种痛苦,那种伤害,我没有遇到过。
我们饭照吃,架照吵,很自私,但确实是我最感激父母的地方。
这个电影里面,从这个男孩的角度深入离婚的家庭,我感受到比我更痛苦的体验。
我也从中深深理解到,其实父母的离婚对子女真的会造成无法填补的伤害。
我还没做人父母,但第一次了解到,婚姻如果来到思考离婚的那一步,那就想多一点,站在孩子的角度,再深入地去思考,再决定。
各自安好有多少人还记得《阳光小美女》里面那个发哑誓,九个月不跟家人说话,开口第一句就是大吼“F**K”的哥哥吗?
他的饰演者保罗·达诺从此被大众认识,随后他在《血色将至》中与丹尼尔·戴-刘易斯飙过戏,出演了电影节大热作品《年轻气盛》;2016年又与丹尼尔·雷德克里夫一起主演了脑洞奇幻片《瑞士军刀男》,后来在奉俊昊导演的《玉子》中也有出色表演。
保罗·达诺的选片多为一些很有质量的独立文艺片,但他的角色却从不囿于固定轨迹。
今天提到他,是因为他现在正式成为一名导演了。
去年,他的处女作是戛纳平行单元的开幕影片,并提名了金摄影机奖(导演处女作奖)。
可以说成绩非常亮眼,影片冷冽克制,视听语言丰富娴熟,成熟得不像处女作。
这就是今天要为大家推荐的影片——《狂野生活》
影片改编自理查德·福特的同名小说,名字虽叫“狂野生活”,实则讲的是一个贫贱夫妻百事哀的家庭故事。
一个少年随一家人搬到蒙大拿州后,逐渐见证父母婚姻出现危机的故事。
父亲远去,母亲出轨,原本静谧幸福的生活暗潮涌动,分崩离析,对于一个14岁少年来说,这样的父母,这样的生活,足够狂野。
影片除了导演受到瞩目外,其他卡司阵容也非常星光熠熠。
男女主角分别是杰克·吉伦哈尔和凯瑞·穆里根,男神女神这次饰演一对夫妻,互飙演技,非常精彩。
另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就是少年Joe,很多评论都说他的扮演者艾德·奥克森博尔德简直就是照着导演的模子找的。
确实,不光外貌,连那种忧郁与沉静也有几分相似。
吉伦哈尔(左),Joe扮演者(中),导演保罗(右)他的戏份贯穿整部影片,但在跟杰伦哈尔和穆里根的对手戏中,丝毫看不出他的任何怯场,反而“成熟”得不像一个小孩,就像这部影片一样。
影片通过Joe的视角,见证了上世纪60年代惶惶的社会大环境下,一个家庭的脆弱与倾覆。
一个14岁少年正经历着青春的惶惑,世界初开未开,周遭的一切风吹草动都充满着诱惑与危险。
这个世界似乎也像个青少年,散发着处子般的荷尔蒙气息,引诱着人们去冒险。
但Joe还未来得及去探究这世界的真相,就被迫成为一个处变不惊的大人。
因为他的家里,本应扮演大人角色的父母突然之间都开始“叛逆”,反倒像两个小孩子一样,不顾Joe的眼光,软弱、逃避、挥霍。
吉伦哈尔饰演的父亲经常更换工作,Joe一家三口随着他的每一次变动频繁地更换居住的城市。
这一次,他们来到了蒙大拿州,父亲找了一份高尔夫球场的工作。
本来父亲在外赚钱,母亲操持家务,夫妻恩爱,家庭和睦,但架不住“天灾人祸”。
不远处森林大火,火势绵延不绝,空气中都是看不见的粉尘。
学校讲授防护措施,但同学告诉Joe,真来了,你挡也挡不住。
这似乎是生活提前告知Joe的一个暗喻,但遥不可及的大火谁知道会这么快就烧到身边来。
父亲在高尔夫球场的工作丢了,他不愿屈就去超市当售货员,母亲保护着他的自尊。
但不消几天,家中就断了收入来源。
母亲依然强颜欢笑,打起精神提出自己去找一份工作补贴家用,等丈夫找到好工作她再辞职。
一个家总要有钱维持下去,这个方法也未尝不可。
没有谁一开始就是家庭主妇,母亲曾是一名老师,在丈夫的建议下,结婚生子后就不再外出工作。
如今,她依然放弃了教师招募的机会,找了一份以后更容易脱手的游泳教练的工作。
父亲每天出门找工作,但一无所获,或者说他已经一蹶不振。
没过几天,高尔夫球场的人打来电话,承认自己的失误,要回聘父亲继续工作。
本是一件高兴事,Joe匆匆跑来,叫醒在车里睡觉的父亲,父亲先是欣喜,随后却为了一展傲骨,拒绝了这个机会。
但一切都在他的掌控之中么?
并没有。
家中的气氛已经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母亲能在外工作似乎让她开心了不少,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自尊心强的父亲终于决定要找一份工作,或者说,面对向他砸来的家中重担,他选择用另一种更冠冕堂皇的理由进行逃避。
他加入了森林灭火队。
母亲当即崩溃,当她知道这份工作并不是高薪待遇,不光要离家,还要冒生命危险,她就知道,这无疑是一种抛弃。
但父亲已经决定了,坐在开往火区的卡车货箱里,他似乎如释重负地松了一口气。
母亲像是对这段婚姻心灰意冷,又像是与父亲对峙,她很快振作起来,但振作的方向开始发生偏移,变得神秘莫测。
她对Joe说:“我觉得我该清醒过来了,但我不知道该从什么当中醒来,醒来又该面对什么。
”她陷入了自知迷茫但又无力摆脱的境况。
Joe常常在醒来的早晨见不到她,她也偶尔会忘记为他做饭。
有一天她打扮得非常精致,当Joe回到家中时,她正和一个男人坐在沙发上说话。
他叫沃伦·米勒,曾是一个军人,如今又胖又老,腿也跛了,但他说话成熟稳重,自带一种令人感到安全的气场,女人或许更能感觉到。
更重要的是,他很有钱。
他是母亲在游泳馆的学生,不知道母亲更欣赏他的是哪一点。
但最起码,她对于父亲的“任性”已经完全疲倦。
父亲每次换工作一家人就要跟着迁徙,对于一个家庭来说,他们没有故乡,他们的脚下没有根。
她已经不再愿意帮父亲的自尊心打圆场,她看出了丈夫与沃伦的差别:沃伦是“为成功而努力”,但丈夫是“为找捷径而努力”。
所以她只能寻求新的途径来自保。
从这段与母亲独处的时间开始,Joe重新认识了母亲。
他看着这个平常温柔乐观的母亲,如今换下了朴素的家居服,变得更加肆意、大胆、情绪化。
她带着Joe前往燃烧中的森林,那是Joe第一次真切地面对这场大火,他内心震动不已。
母亲想告诉他,父亲宁愿来到这样的地方,也不愿去当一个销售员。
但对Joe来说,他只希望父亲不要死在这场大火中,等到下雪天他就会回来,等他回来,家中就能恢复原状。
但母亲等不住了。
一天,母亲换上自己最漂亮的礼服裙,带着Joe去沃伦家吃晚餐。
酒后,她开始跳舞,她说以前她经常这样。
她对Joe说:“你的父母并不是一开始就是现在这样。
”但在袒露真我的时候,在她尚且年幼的孩子面前,她却失掉了一些分寸。
她与沃伦公然在Joe面前接吻,随后的时间里,两人更是在家中偷欢。
Joe被动地承受着这一切,面对这个烂摊子,他不知所措,也不敢轻举妄动。
终于,下雪了,父亲如约回来了。
但母亲连表面上的和谐也不愿再维护,彻底摊了牌,并表示自己要搬出去独居。
父亲得知他们曾当着Joe的面苟且之后,气愤不已,提着一桶汽油浇了沃伦的房子,打火机一点,火势将两人都掀翻在地。
父亲换来了沃伦的一顿胖揍,而沃伦身边已经换了别的女人。
Joe不敢相信父亲能干出这种事来,终于无法承受,他拒绝将父亲从地上拉起来,跑走了。
他在深夜的大街上用尽全力奔跑,就像《四百击》中迷茫的安托万一样,这似乎是整部影片中他唯一得以喘息的瞬间。
最终,他跑进了警察局,他以为父亲会在那里。
但好在沃伦放弃了报警,一家三口再次相聚在破碎的家中。
Joe在长时间的逆来顺受后,终于对父母发出了质问:那我们这一家接下来会怎么样?
但他面前的,是两个无力承担和解决问题的大人,他们将一切搞砸,却没人想来收拾残局。
他们能做的只能是分开。
后来Joe和父亲继续留在蒙大拿,父亲还是成了一个超市销售员,母亲离开了,她终于又成为了一名老师。
在生活拮据的那段日子里,Joe也找了一份兼职,在一家照相馆当学徒,他为无数的家庭按下了快门。
当母亲利用周末回来时,已经出师的Joe带上父母,自己坐在中间,拍下了一张属于他的全家福。
森林大火最终被大雪扑灭了,它肆意蔓延进Joe的家庭,这场大火最终由一个家庭的破碎沦为代价,换来的是一个少年的早熟和一对无能父母的成长。
生活再次归于平静,大家各自安好,但这代价在每个人心中的余威却将一生都发挥着作用。
-FIN -公众号:小鲜电影(xiaoxianmovie)
成熟的影像掌控力无需多言。家庭成员关系的转变被直接体现在一前一后餐桌座次变化。小男主自然是导演自己的视角,但关于这个主视角本身的刻画显然太过平面,校园线像是拍了一半被弃用一般。
懦弱的儿子,无能的父亲,绝望的母亲,无聊的生活,贫穷的日子。
以前还会喜欢人到中年有少年气的男的,自从意识到所有长不大的小孩都是依托他人的牺牲来托底之后(父母、妻子、兄姊、以及其他被选中的倒霉蛋儿),越来越难共情无能狂怒的男的。同样是青少年儿子的视角,还是更喜欢鲍姆巴赫的鱿鱼与鲸。
2.5 期望過高, 但平庸匠氣的處女作, 角色給演員有很多空間發揮, 但兩夫妻過於任性的人設實在很難讓觀眾產生共鳴, 不過Carey在夫妻攤牌那段的演技真的完虐浮誇的Jake...部分分鏡明顯能看出有花心思, 但整體而言鏡頭語言還是流於講好故事的電視水平, 感覺有點像Lean on Pete, 靠譜的演員, 扎實的劇本, 但非常缺乏靈氣...論怎樣拍好成長故事, 請去看看Girl ps.如果用菲林拍攝, 質感會更切合背景的時代感, 另外Hollywood演員轉型導演的結果大多過譽, 最佳例子就是LB, 導演某程度上是老天爺賞飯的職位, 拜託大家別浪費資源專心演戲吧!
原以为主角是穆里根和吉伦哈尔,但我错了,主角是儿子,那个14岁少年。海报的C位为他留白。不合适婚姻中的男女,不是立刻反目成仇,而是在琐碎郁闷中拖延蚁缝成鸿沟。孩子直面妈妈外遇时,配乐是神童《忏悔者晚祷》中的《赞美主》,崩溃感太在场。
美国蓝领家庭二三事,讨生活,一方出轨,婚变,早熟的孩子,中年叛逆的父亲,诸如此类家庭戏用滥的老梗混在一起又翻炒一遍。没有剧情,无聊透顶。
没抓到点
儿子成熟得就像一家之主
#Cannes 2018-3 保罗 达诺和佐伊 卡赞的情侣档创作搭配是看点。重现爱德华 霍普式的美国五十年代风情画,本质仍是对dysfunctional amercian family的剖析。穆里根感觉全程在演朱利安 摩尔。克制的气质着实在处女作中难得。
处处显示出处女作的生涩感,叙事不够流畅,台词也不漂亮,看的出来导演对这两位好演员也没有很有效的指示。非常讨厌小男孩的性格,小小年纪心思很重,活得很累。在戛纳这种排片密集度最高的地方,离场率真是对影片最直观的评价。
喜欢前半段,后面不知所云
8.0 隐忍而克制,保罗达诺真是演优则导
是枝裕和?太作.孩子他凭什么要夹在你们中间看你们作.话说保罗从哪找来的小号自己??
Carey大女主 我觉得这个表演简直是她生涯最大的突破 演了这么外放如花的角色还是这么轻松 几场戏收得特别好
女人犯精神病真是可怕,还让孩子看到,不变态才怪!
少年眼中的六十年代美国小镇生活。父亲的逃避,母亲的出轨,让本来和谐的家庭顷刻间分崩离析。在这个三口之家中,最成熟的反而是孩子。他敏感地观察着一切,将一切压抑于内心,只是以平静面对凶险的生活。小男孩的表演拿捏得恰到好处,很有分寸感。
恐怕想讲一个60年代贫困夫妻各奔东西的故事用他们十四岁的儿子来当捧哏并不是一个好点子......
现在看见吉伦哈尔的电影就有点抵触了,谁tm有兴趣管你那么多深沉,爱麻麻的,死去。
还可以吧,保罗达诺的处女座碰触这样的 题材,虽然是小说改编,还是觉得和他个人经历有关。
以处女作的表演而言,作品令人难以置信的老气横秋,关于家庭亲情之间的缝隙,「狂野」之名让人联想到「革命之路」,都是暗流涌动,彼此一念之间即咫尺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