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这个电影感触很多,自己也多多少少在矮婆的身上看到了自己曾经的影子,但庆幸的是我并没有像她那样,生活过的很艰辛。
每个人生下来就有自己的路,是阳光大道还是曲折弯路,不管是什么,都需要自己不断的努力,不然也没有用。
矮婆在这样很艰辛的情况下,经历了青春期的叛逆,奶奶逝去,自己身边的小伙伴陆陆续续的走出村子,来到父母身边也无法学习等很多糟糕的情况。
矮婆是不幸的,这么多打击相继而来,她也只能躲在角落里面偷偷的哭。
可矮婆又是幸运的,她最后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了自己理想的工作,就像阴天过后的太阳,格外的明媚。
而电影里面的老师,我却看到了作为老师的另一面,老师在教育学生的情况下,应该以他们的成长过程为主,重结果的同时更注重过程,这是老师应该做的。
影片的老师却只重视结果,学习成绩不好,就要被叫家长,自己也要被训斥一顿,没有做到一位老师应尽的职责。
一位好的老师应当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等。
那这位老师显然是不合格的。
这部影片反应了很多现实中的事情,也引发了社会对留守儿童的生活,老师教育的原则,偏远地区教育资源等诸多问题的思考。
《矮婆》这部电影以农村留守儿童“矮婆”为主要人物,讲述“矮婆”作为一个留守儿童的生活经历,整个电影非常的写实,我甚至不觉得这是一个电影,而更像是一部纪录片,电影里面人物的对话和发生的一些故事,都给我极为真实的感觉,演绎当地人物的演员几乎都采用方言的形式,更使得我觉得这非常的真实,而且影片中所展现的一些故事也非常贴合现实,我不清楚这个电影是不是真的就是拍的真实的故事,然后通过电影制作手法将镜头组接起来构成了这么一部电影,但我是基本不怎么感受不到编排的痕迹,我一度怀疑这根本不是一部电影,不过艺术来源于生活,也可以说他就是一部电影。
当我大致了解到这个影片是讲留守儿童的故事的时候,我就对这个影片有着兴趣,这部影片的确也给了我眼前一亮的感觉,导演在镜头运用上还是很讲究的,整个电影画面偏暗,多采用长镜头和固定镜头,虽然感觉镜头语言很简单,但整个故事情节并不枯燥,非常能引起共鸣,看到“矮婆”,我仿佛看到了小时候的自己,我小学基本都是奶奶带的,还有个比我小一岁多的弟弟,生活也过得很拮据,每年爸爸妈妈就只有过年才回家,我小学快毕业的时候,我在家干农活的时候从一个高坎摔下去,手骨破裂,门牙断裂,从那以后,我妈妈担心我们,就回家一直带我和弟弟了。
后面我和弟弟的生活就好很多了。
就是和奶奶相聚的机会越来越少,她也在今年年初离开了我们,所以看到影片中,奶奶去世的片段时,我感受极为深刻,我的奶奶虽没有受过什么文化教育,但她非常注重我和我弟弟的教育问题,可以说我和我弟弟的今天,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早年奶奶的教育。
相比影片中的主人公的故事,我感觉我还是更幸福一些,但刨去导演采用一些艺术手法突出某些问题呢,我感觉也是差不多的。
以上都是一些结合自身情况的观影感受,下面说说从这个影片中反应的一些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环境限制了他们的思维,由于贫穷的经济条件、频繁更换的教师、不负责任的教师等等因素,使得这些儿童更愿意去打工挣钱而不愿静心在学校学习,所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其实在我看来不是这样的,这个 “早当家”只是说农村小孩可能会更早的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但他们也应该明白,他们可以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去但起自己的责任,但他们更应该把眼光放得长远一些,热爱学习,不要把学习想成一种负担,养成“活到老,学到老”的习惯,这将使其受益终身。
如果非要给这个电影一个评分,我会给9.5+,是一部很好的电影。
今天观看了电影《矮婆》,一开始看到这个名字,以为主人公是一位矮矮的老婆婆,看过才发现是一位小女孩。
这部电影不像它的名字,它主要讲述的是有关留守儿童的故事。
矮婆是一个十几来岁的小女孩,和其他小女孩不一样的是,她是一名留守儿童。
我们的童年有爸爸妈妈的庇护,而矮婆没有,小小年纪承受着家庭的种种压力。
矮婆懂事的吓人,因为爸妈外出打工,留下矮婆和妹妹在乡下与奶奶生活在一起。
但是奶奶毕竟已经年老,身体确实是一天不如一天,所以矮婆身上担子越来越重。
孤苦无依的老少全靠矮婆支撑家庭的负担,矮婆一边兼顾自身学业,还要承担起捡柴,做饭,照顾幼小妹妹的活。
本身就还是一个孩子,生活的苦加上劳累迫使她在英语考试上睡着了,结果字是不理想的。
随着奶奶的生病直到去世,原本不堪一击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
矮婆和她大妹妹在寒假的时候去了广东,是矮婆父母打工的地方,矮婆的父母在过年的时候计算着将矮婆和她的两个妹妹弄到广东上学,所有的都计算好了,但这所有的希望都如同春节夜晚的烟花,只是在天空中绚丽了那么短暂的一瞬间。
当妈妈带着矮婆和两个妹妹回到家乡去读书的时候,矮婆的父亲在黑暗中无能为力的哭了。
兜兜转转又回到原地,依旧和以前一样不曾改变,唯一变的只有人。
世界上有太多太多矮婆这样的孩子,唯一的出路就是学习。
这部电影呼吁我们要多多关心留守儿童。
我希望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心更多一点。
0215在几年之前我观看过同样是农村题材的电影,同样是讲述留守儿童,没想到几年过去了,越来越多的导演开始拍这种题材的电影或者纪录片。
这是值得高兴的,说明有更多的人、更多的群体开始关注农村的留守儿童。
观看影片过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剧中的矮婆小小年纪承担了不该承担的责任,父母在外打工,家里的所有的事情她都扛了下来,都说会哭孩子有糖吃,矮婆的懂事、明事理让奶奶的爱都偏向了妹妹们,矮婆一心想着读书能出头,但是身边的小伙伴都出去打工,他们认为打工是唯一的出路,奶奶去世后矮婆带着妹妹去大城市找父母,发现父母的生活也并不如意,他们想在城市里读书是件不可能的事。
因为学校不收农村的小孩,妈妈只能带着他们回了老家。
这部影片真实的还原了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里面的演员有些是“本色出演”,因此故事情节更加真实,电影其实不仅仅能突出留守儿童的现状还能突出青年人出去打工家里的老人就是空巢老人了,这部影片看完希望大家能多多关注留守儿童,空巢老人。
也希望有更多的导演来加入这个行列。
感触很多。
人物关系简单,台词简单,内容却很丰富。
矮婆年少而早当家,面对不合理的待遇抱怨但不反抗,默默承受。
影片中教师的角色给我的感触是最多的,我以为的乡村教师,是选择了乡村,就会全身心奉献于乡村的老师(可能是被感动中国系列人物故事中的乡村教师的形象刻板化了)。
但是矮婆他们的老师却不同,影片中的女教师还沿用着上个世纪的应试教育,只看成绩,只重课本,没有做到真正的关心学生,尽管矮婆的思想足够正面,但也经不起这样的教师的怀疑与批评。
我国的乡村教育仍是一大难关,合格乡村教师的需要也是一大难关。
从乡村走出来的学生不想回到乡村,在城里长大的学生不愿去到乡村。
甚至影片中选择肄业去打工的孩子也让我惊心,我以为的他们,是积极努力学习,想要去到的是更好的大学,而不是熟人更多的工地。
这样的世界观是怎样养成的我也不得而知,是家庭吗?
还是学校呢?
我想,都有,首先是家庭,其次是学校。
父母走过心酸的路程,教导孩子还是读书最重要,没有亲身经历过,孩子又怎么能确信读书最重要呢。
当城市里的学生穿着整齐洁净的校服,在智能化的课堂听着优秀教师的教学,落后的乡村里,那个只有几个年级的学校至少也传出来几声倔强的朗读声。
团块事件弱因果的结构,除去了过多戏剧性戏剧性部分的生活日常,情感克制,没有过多的滥情。
打矮婆的拐杖,隐没无声的孩子,最后结尾的笑Cdn说像疯了(当然导演说保留一点希望,大家觉得为了通过审查)。
/开始前蒋能杰导演骂了一会儿审查制度,然后说在深圳几次的放映都被毙掉了,“深圳,还改革开放先驱城市,这么保守!
” (hh)映后就能感受到他的真诚,出身、学的专业都和电影不太相关,总的来说是非常质朴、朴素的人,也是非常勇敢的人。
两百万成本,剪辑廖庆松声音林强,他说请专业团队来做,交给他们,有一些导演上的技巧感觉还是略欠缺,但似乎这也正是他好的部分,原生的、天然的部分。
(相比之下同为农村题材的李睿珺显得十分圆滑了) / 调度非职业演员/小孩:1.保护情绪(每天整个团队的情绪状态) 2.不给他们提前看剧本,否则他们就背台词了 3.熟悉程度 本色出演
在长沙南站独自看完了整部片子。
片子的节奏缓慢、悠长,光阴也有点灰暗。
比较真实的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例如里面的女主角矮婆作为一个被生母抛下,一直靠奶奶养大的孩子,懂事、孝顺、贴心,童年也过得压抑而自卑。
而所幸的就是奶奶是她们三姐妹的守护神。
奶奶意外辞世后,她们姐妹经历了去广东,然后进不了学校,又回乡村的经历。
对比起矮婆的沉默和内敛,有自己亲身妈妈的妹妹云霞,相对来说比较任性,当然她也比姐姐活的看起来欢快一点。
里面很有意思的一个情节就是她的奖状和小红花。
奶奶在世的时候,她把奖状和小红花贴在奶奶的床头。
奶奶走后,她想把奖状撕下来贴到妈妈的房间。
到了准备去广东读书的时候,她又想把奖状带到广东去,直至最后,奖状又被贴到了老家的土砖墙上。
一个孩子为什么那么在意一张奖状呢?
因为这张奖状几乎是一个缺乏关注和关爱的孩子全部的价值呈现和定义。
能够让父母和伯伯她们夸赞她们的就是:她们读书还可以,听话!
这也是她们唯一可以证明自己的东西。
文末矮婆住到了奶奶曾经住过的那间房,一个人,她不怕。
但是晚上还是被自己的月经初潮给惊醒了。
我觉得此处是一个非常好的隐喻,这是一个女孩成长的一个里程碑,也是她开始成长的一个标志。
伴随着奶奶的离世、妈妈的回来,生活又开始发生了新的一个轮回,但是她终于开始慢慢的长大了。
曾经因为下了一场雪,云霞的多肉差点被冻死。
而第二年的夏天,也就是矮婆月经初潮的那一个早晨,阳光就刚好撒在多肉的叶子上,在露珠上折射着耀眼而闪亮的光芒,那一刻是全剧里矮婆为数不多的露出笑容的一次,生活终归是越来越好了。
北京国际电影节展映单元的力作,少有呈现中国乡村现状的佳作!
《矮婆》讲诉了留守儿童云洁(外号矮婆),在山村里与奶奶以及两个同父异母的妹妹相依为命的故事。
在这个没有青年人的村子里,12岁的云洁每天除了要努力学习外,还负担着许多繁重的家务。
云洁同时也目睹了很多即将升学的好友们相继离家出走,南下打工的情景。
不幸的是,没过多久,相依为命的奶奶突然离世,云洁不得不也带着两个妹妹,背井离乡地去寻找自己在广州打工的父母。
而长年漂泊在外的父母也一直面临着她所不能想象的生存压力和许多更为严峻的现实问题。
“矮婆”去到广州后面临着“留不下”又“回不去”的尴尬境遇更是引发了观众对这一残酷的社会问题的深思。
影片整体非常客观写实,通过主人公“矮婆”的视角给观众揭开了村落里发生的种种故事。
大量的固定式长镜头的使用,让人沉浸在某种思绪里;回归自然的色彩与构图,给人一种宁静真实的观感。
值得关注的是影片的表演全部由非职业演员完成,他们都是当地土生土长的村民。
主演蒋云洁饰演该剧的灵魂人物“矮婆”,电影中很多情节就是她所面临的生活状态,所以小云洁在拍摄时并没有过多刻意的表演,而是把自己的感受真实的展现出来。
导演也没有做刻意的干涉,在讲解了大致情节后给演员们空间,让他们自己去感受、去发挥。
这种大胆的拍摄方式包容了多种不确定性和突发性,造就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效果,使得整部影片格外质朴、自然。
值得关注的是影片《矮婆》拥有非常优秀的幕后班底。
剪辑指导是廖庆松老师,从业30多年来几乎和台湾每一位重量级导演都有过合作,包括早期的杨德昌的《海滩的一天》、侯孝贤的《童年往事》到近年的《刺客聂隐娘》、万玛才旦的《塔洛》,剪辑的电影超过70部,多次获得台湾金马奖。
音乐指导林强也是多次台湾金马奖最佳原创音乐奖的获得者,近期代表作包括《刺客聂隐娘》、《翡翠之城》、《强尼·凯克》等。
该片的核心主创还包括一群对电影有着执着梦想和激情的80后90后。
《矮婆》导演蒋能杰多年来一直坚持用影像记录着农村生活中最真实的一面。
其纪录片风格非常质朴真实,屡获殊荣。
2014年,拍摄长达6年的纪录片《村小的孩子》震撼亮相,荣获了第三届凤凰纪录片大奖最佳纪录长片奖,德国法兰克福影展一等奖等殊荣。
又经过3年的打磨,这部公益题材的剧情片《矮婆》终于走上了大银幕。
不论是纪录片还是大电影,蒋导说他的创作初衷从未改变,“留守是整个社会变革道路中蹒跚前进的脚步,希望可以有更多的人来共同关注乡村教育和留守儿童的生活”。
1 其实我们都一样 姐妹考试偏心 人性2 帮忙收稻谷的温情3 乡村留不住老师4 染发5 打工和读书 陷入无尽轮回 很可怜要借假修真寻找自由和幸福读书读不出 其实有爱但却没智慧 破解之道在哪求读书好也是陷入社会的教条6 矿山 癌症 医院花钱没用 自杀文化7 奶奶如果去世 幼小的孩子和死亡之间最后的毯子就被撤走了8 没有知识没有文字难道就没有办法获得智慧?
没有文字以前难道没有智慧吗?
女孩循环的一生9 物质的苦不算最苦,精神的苦10 女孩进厂 进入新一轮轮回 但是可能性变大了11 踏入学校进入轮回又如何,在乡村怎么找到出路,在城镇怎么找到出路?
12 多好的两个姑娘拍得很好,很平静清晰沉稳叙述了,我挺敬佩导演的,生长于这个环境,还能很如实的记录观察 反映出来一个故事四个春天女孩什么命运是好的我觉得你就很好,而且你说你可能更轮回温情answer希望适当妥协 可以做勇士 但不能做烈士这三个点不能过审红包太薄自杀文化打螺丝影视审查?
片中有几个点我在思考,如果有看到的朋友可以给些答案。
首先,电影里最触动我的是一群孩子想要外出打工,年轻劳动力流失过度,这让我思考,农村教育匮乏的原因在于农村基础建设的不足,这种不足,让劳动力无处可去,在自己的家乡无法生存,导致了劳动力的流失。
第二,由于年轻劳动力的流失,留守儿童成了最大的问题,而除了学校教育之外,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父母的缺席、祖父母的无力教育,导致了新一代的孩子在最初对于人生的认知上就出现了问题,只想打工、只想逃离。
之前,我有看李玫瑾和陈丹青老师讨论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高考将农村掏空了,通过高考,一些有知识力的孩子离开了农村,到了城市以后,又留不住,农村却又回不去。
农村的基础经济建设是一个急需解决的。
我很想知道大家有什么看法。
恰好在学校的点映活动看了这部片子,引发了这些思考。
出售可怜,贩卖同情,可惜手法并不高明,未能引起同鸣
怎么讲,这么多人鼓励了就不差我一个了那我直说了,带着爱买票支持,带着尊敬坚持到片尾字幕,而片子作为电影来说几乎不及格。核心是人物都假假的,并不是角色的问题,角色和故事都有很强的真实性我知道,主要还是表演和调度,感觉每个人都在努力完成导演交代的任务,这是剪辑摄影和后期和配乐都救不了的事,反而伤害了人物自身真实性可以带来的感染力。导演很辛苦我明白也非常尊重,不过好好拍纪录片就好了啦,不用硬拍成剧情片的。把真的东西拍假了还是挺遗憾的。但可以理解纪录片要浓缩成这样的精度需要更长的拍摄周期和更多素材吧,这么说起来剧情片岂不是讨巧了?但后者真的是另外一种需要打磨的技能
想起来蒋能杰导演之前在豆瓣看到标记想看就私聊发资源,好片,好导演
在万物互联的时代大潮之中,纪录片与剧情片的边界变得越加模糊,事实上,影片的制作逻辑便是复杂纠缠的一块而非单调纯粹的一枝,仿佛交响乐。就导演掌控能力来讲,如此多的要素却不显杂乱,已属难得。计较审美层面乃至表意层面的构建,试图比拼如《四个春天》《别告诉她》《吉祥如意》则过于苛求。在记录时代、贴近乡土、抚平鸿沟这件事上,创作者可谓时代的纤维,执着而坚韧。或许其短途的人生多遄,或许其时运并非功利,然而你富或穷,喜或悲,老或幼,惘或达,他/他们就在那里,默默做着自己的工作,默默奉献自己的爱与力量。
看完矮婆觉得小女孩好像我班上的一个学生,甚至突然有点想她。
给自己打个分吧!虽该片让我最近这四年都处于一种负债几十万的状态。但电影《矮婆》作为我执导的第一部剧情长片,我想要的故事,感觉,风格基本都有了。虽过程痛苦,也有快乐,梦想已了,所以给了四星,三星是电影本身,一星是给自己的鼓励和认可。感谢幕后支持我的亲友,还有家人。 - 蒋能杰
妈妈说“给人看的jiu的”
很踏实,规避了很多戏剧性的东西,选择了日常的片段。最后收在一个少女的成人礼是个有意思的选择
对留守儿童的议题一直很关注。
真的被片名误导到。美丽的乡村风光,掩藏不住农村衰败凋敝的残酷现实。那些所谓的乡愁,是既让人怀恋又让人无奈的记忆和慨叹(p.s.隔离No.15)
整体很流畅,纪实感强烈,导致很有代入感。
温柔的云与山野,还有小姑娘独自上学放学走过的乡间小路,走丢的牛可以找到,离开的人却永远回不来。平实的演绎,但还是缺一些更深入我心的感动吧。
三星半。留守少女的成人礼
贫穷当然不是原罪,是社会折叠后容不下孩子们的正常生活,当本该顺滑的日子变成片段分放几地,感情也无法顺接下去。不能要求他们长出超脱的智慧带自己走出这种日子,没有人给他这样的土壤,养育他们。
乡村教师那一句“老师也要像你们爸爸妈妈一样打工去了。”更显得留守儿童能改变人生的出路越来越窄,循环重复父母的打工路线,有一天再变成留守老人。而我们能做的也许除了对务工人员的多一份理解之外再无其他了。7.17声色场所@深圳海岸影院
蒋导的电影最能打动人的是真情实感,很多情节虽然有些尴尬生硬,但并不会让人觉得是矫揉造作,博人同情。这部电影更是如此,一方面在拍摄手法上,能看到侯孝贤等导演的影子,另一方面电影中的叙事刻意但我们相信却又其实,所以还不如就拍纪录片,当然蒋导是要搞一部可以在院线上映的电影,现在看来,虽然电影本身的魅力有所减少,但引发的社会效果甚好,负债中坚持实现自己的梦想,对此深表尊敬与羡慕。
中国大陆的电影人里,贾樟柯的电影还能看看。毕竟说实话的电影总是上不了大陆的台面。也过不了广电总局那帮人的关。
《矮婆》苏州观影活动,一部关注留守儿童的电影,演员也都是村民本色出演。山清水秀的乡村,种田为什么会赚不够钱我不知道。看完依然无解。但听说小女孩已经在高三了,只要考上大学,人生之路还是可以过得与父母辈不同。独墅湖影剧院经常有免费的观影活动免费,但交通成本近乎去了上海。映后连线蒋导,还有签名海报礼品。
2022.9.12蒋导公益影像,本人很真诚。夜里寻找走失的儿童,黑夜中点点火光,远处的大山瞬间突然变得巨大,吞噬着如星星般渺小的村民。想到城市夜晚的灯火通明,是不是城市人自以为的“征服自然”?城市名牌小学的孩子天天咒骂老师,村里的孩子因留不住老师而哭泣,克制地流泪。奶奶去世想到了《阿嬷的话》,泪崩。
台詞設計太明顯了,聽一次出戲一次,劇作也平庸,想表達的意義甚至需要人物說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