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在学校的放映厅看完这场电影。
我努力抛去女人的敏感心理和个人感情,克制着眼泪,看着它落幕。
我对里面的一个镜头很是喜爱。
10年后,林见东离开正在熟睡的孙纳走去机场,复仇的快感过后,像是从一场噩梦中惊醒。
然后又跑回来,在冰场上找到面色苍白的她,相拥而泣。
我很喜欢金城武和周迅紧皱的眉头和大眼睛里不断掉落的大颗大颗的泪水,一双锤打的手,一双抚慰的手。
那一刻的感情冲破所有的界限,汹涌而至,非常真实。
导演说:多年前,你需要一个导演,我需要一个伴。
本以为拍完了一部戏就会散,没想到我们拍了一部又一部。
要得太多了。
“要得太多了”,一针见血。
在看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想,真的会有这样的故事吗?
在看电影的时候,我经常会忍不住执着这个并不重要的问题。
似乎,现实中,这样10年来坚持的人是越来越少了,少得好像只能在电影中憧憬。
真的会有这样的男人吗?
真的还会有人对于一段回忆耿耿于怀吗?
还是其实一直都有,只不过大家更习惯把它演绎成一段暗涌,一阵阵不为人知的心悸。
回忆的力量,爱的力量,纯真的力量。
我并不知道。
原来我是越来越不爱做梦了。
我经常想要以坚强的心情面对悲伤的事情,一些永远的遗憾,一些看来无法也无力,更无奈去改变的事情。
我哭完之后就变成一个耻笑自己的人,在黑暗里感觉到结束的无可挽回。
就像林见东说的,我这一生最失败的事就是喜欢上一个自己鄙视的人,于是我也鄙视自己。
那种非常确定的爱和鄙视像是一个巴掌,紧紧痛痛地拍在我们麻木的脸上。
孙纳说:你不要看着我走。
然后对着他看她的窗猛踢一脚。
仓皇离去。
那些青春的脚步,从不却步,向着理想,向着未知,跌跌撞撞,伤得义无返顾。
我们现在是不是还陷在一阵被自我麻醉的无所谓里,放纵着失去和拥有。
作为一部歌舞片,电影除了在叙述形式和镜头运用上有很高的造诣,在歌舞方面也加入了很多新颖的创意。
影片的歌舞片段富有生命力:华丽的舞美,印度风味的舞蹈,小丑、妓女等多变的造型,高空的杂技••••••都使影片充满了活力,且许多歌舞的情节在处理人物情感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孙纳不想回忆起过去时与林见东在高空中荡秋千,或者聂文发现孙纳和林见东有故事后通过唱歌来表达内心——这种歌舞中的叙事蒙太奇将表意功能运用到了极致,更可贵的是,这种镜头整合的一句不再是时空的连续性而是情绪的一致性。
这也更加体现出导演对艺术的独特见解和对电影拍摄的极高水平,让观众在美轮美奂中解读这个并不美满的爱情故事。
不可否认,影片通过回忆、现实和超现实时空的交错使一个简单的故事变得刻骨饱满,然而影片所要表达的、最根本的依然是那个永恒的主题:如果爱,那就爱吧。
如果‧愛是近年少數打正旗號的華語歌舞片,陳可辛的嘗試值得鼓勵,縱使我不認為這是一齣真正的歌舞片。
或者下一次,有人會夠勇敢拍一齣真正的歌舞片?
對戲中的歌曲感受不算大,當然金培達作的曲是絕對不錯的了,然而詞的部分卻不算十分出色,可能這此始終是華語歌舞片的最大制肘。
歌舞部分遠遠及不上對白多,可能是陳可辛害怕歌舞太多觀眾會沉悶,也可能是因為電影中歌詞交待劇情的能力先天不足所致,究竟是什麼原因,觀眾大概無從稽考。
電影一開始已經十分「熟悉」,池珍熙街上一段歌舞讓人想起萬花嬉春(Singing in the Rain);接著馬戲團一段的用色、場景,看來更像師承情陷紅磨坊(Moulin Rouge!),戲中戲的的表現方法跟紅磨坊也頗相近。
相比之下,紅磨坊的歌曲編排下過很大功夫,效果讓人激賞;然而論劇情的豐富程度,如果‧愛的表現又要比較好很多人質疑池珍熙的角色可有可無,甚至不知道他在戲中真正的身分是什麼。
我回想當年看貝隆夫人(Evita)時,對Antonio Banderas的角色也有同樣感覺。
當年我還未知道,Banderas的角色在希臘古代戲劇中有個專有名詞叫做"Chorus",有時扮演戲中某角,有時只負責講述(唱出)劇情,並不參與戲中人物互動,簡單來說就是百搭「二打六」。
池珍熙在如果‧愛中的角色,大概也是一個chorus吧。
據說原本說書人的戲份是比較多的,只是因選角問題(聽說原本的安排是由張學友演說書人),最後變成這樣子,恐怕是大家始料不及的事,畢竟要一個韓國人背重戲用普通話說話唱歌,還是有點強人所難吧。
我覺得不論戲份多少,池珍熙算是稱職了。
只是比起金城武的冷酷表情和會演戲的肢體動作,張學友的懾人歌聲,還有周迅會說話般的動人眼睛,無論如何是被比下去了。
男主角們幾乎沒有什麼跳舞場面,金城武靠的是大特寫表情(害我每次看見他出場都只顧看他的臉,幾乎沒看到他演得怎麼樣──金城武的「美貌」,難道也是妨礙觀眾留意他演技的魔障?
)還有肢體動作,都很能表現他角色的憤怒和無助,因此我尤其欣賞他在戲中前半部分的表現,那時的他幾乎可以用「上身」來形容。
張學友演聶文的沉鬱壓抑也十分不錯,當然他一開腔唱歌,就更加感到他的迫力了。
他的歌,連音響部分也特別強勁!
周迅是我比較不熟悉的演員,但她夾在金城武和張學友中間,表現可說是毫不遜色。
我很喜歡她年輕時的造型和小女兒嬌態,實在可愛得不得了。
她在戲中不算十分美麗,但卻獨有一份魅力。
她躺在床上聽錄音帶那一幕,睜著圓圓的眼,像是要看透一切似地,那種眼神實在很難讓人忘記。
她在巷子中那場歌舞,我更認為是片中少數歌舞場面中最出色的。
加上剪接的功勞,使這段歌舞和劇情少有地配合得天衣無縫。
如果讓我重看,我會選看這一段!
電影的美指也是少有的出色,整套片子看來就是很美很美。
有小心留意的話會發現,孫納穿紅的時候,她是天真的無邪的,總是正要或已然愛上張見東,我挺愛這個小小的、不怎麼顯眼的象徵。
劇情的部分不多說了,反正就是很簡單的愛情故事,可能你和我每天也會遇見的那種,離別的原因各有不同,終歸也是離別,面對愛情的傷口,我們每天都要選擇,如果忘記,不要忘記......
周迅所诠释的那个女人,更加是矛盾的复合体,在爱情和事业上选择后者,为达到梦想不择手段,不敢对身边的男人动真情,怕他们会拖住她的脚步,但到了最后,才发觉,自己一生中唯一珍贵的,却是那些回忆里自己一直在逃避的东西。
自己,除了回忆竟然一无所有。
空虚,寂寞,抑郁,孤单。
然而,却又发现,虽然是在不断的逃避,可有些东西,悄悄地,已经在心里扎下了很深的伤口,再也无法恢复了。
如果•爱隔了很多个月,才再次敲打起键盘。
这几个月在大学里忙得昏天黑地,不知所云。
于是什么都没有写。
现在手生涩得已经可以打错很多字而不自觉了。
而这种生涩,恐怕也不仅仅表现在敲打键盘上。
博客很长时间都没有更新,没被网站注销简直是万幸。
所以说——时间就是这么可怕的东西。
在难受的时候把被子蒙住头,像高中时候一样没骨气地说,一切马上就会好起来,马上就会过去。
看不出跟在地下室录音的金先生有什么不同,大家都是自欺欺人。
寒假回家,第一部片就看了《如果•爱》。
纠结的片子,纠结的情感,整部戏就看着他们三人在那里一路纠结,直到彼此叉开路口,分道扬镳。
之后每个人的脸上终于带了暖色,用平淡的口吻告别或者是离开。
至少是装出来的平淡的口吻。
夕阳西下,路人回家。
全剧终。
其实一直觉得这三个人像是人生的三个阶段。
金城武的梦想时代,周迅的拉扯时代,以及张学友最后,把自己摔在雪地上,那淡然看开的时代。
所以从一开始我就知道他们注定要走向不同的路途。
不管其中他们有多么互相欣赏,爱慕以及拉扯。
那是不同的阶段,必定走不到一起的。
金城武与周迅的爱情开始在寒冷的冬天,温暖的面店里,女孩子裹着军大衣吃完了男孩子剩的半碗面,然后继续厚脸皮地跑到帅哥宿舍洗澡。
很简单的,他们相爱了。
周迅穿着红色的衣服追公车,两个人在狭小的地下室过着平淡的同宿生活。
很普通的女孩子,希望唱歌给很多人听,或者演戏给很多人看。
梦想天真到我们不敢去指责,追求笃定到我们无法去轻蔑。
真的,比起他们在患难中那不合时宜的爱情,她的放弃让我们无可指摘。
梦想和爱情,二者不可得兼,你怎么舍?
于是她在可能的机会面前,咬了牙,把自己献给了金城武,对他说你别看着我走,然后非常清楚地在外边对着窗子踢了一脚,快速地跑开。
之后在被老外抛弃的时候,坐在冰面上,红色的风衣很扎眼。
小金过去把她抱住,说我们结婚吧。
我们真的结婚吧。
可她有不是那样就能平息了脉搏的女孩子。
她借着他的人脉上位,成名,走红。
他呆坐在食堂里,听他的朋友说女孩跟自己睡了,为了一个角色。
如果可以简单地说,她爱虚荣,不爱他,就好了。
后来的金城武一直忘不了他们的小屋。
每年回去复习那份被遗弃的悲伤,每年都去录下当时的心情。
他也做了演员,他也大红大紫……他们最后终于获得了交叉点,只是她已经装做不认识他。
金城武始终纠结在回忆里。
她到底有没有爱过他。
如果有,那么怎么可以把他像一件不需要的衣服一样扔在原地,自己走到八千里外。
如果有,怎么又可以跟了自己的朋友只为了一个角色。
你爱我吗你真的爱我吗。
像个小孩子一样执著的,坚定地,不屈不挠地抓住她的手臂,问她一次又一次。
不,我并不像很多朋友认为的,觉得金城武只是通过爱周迅来爱自己。
我相信他是爱周迅的,一直以来,十年之后。
但他并不明白,那些贫寒而卑微的爱情,不足以成就任何一个人光辉四射的梦想,不足以承载两个人平实坚定的生活。
你的一碗热汤面,又怎么可以支撑数十年间那些白开水般的惨淡。
他不明白。
他始终像个小孩子一样不明白。
他们终于在导演出走的时候回到北京。
但那已经不再是他们曾经生活居住相爱的地方。
只有那个地下室还好好地存在着。
十年之后,物是人非。
他用磁带报复了她,两个人却还是在冰面上拥抱着哭得身体都在抖。
他们没有再承诺,相爱就能解决的问题,太少了。
不知那个时候,金先生是否也明白了这一切的背后,是斧凿刀刻般的无奈与悲伤。
所以说有时候,梦想的胳膊扭不过现实的大腿。
张学友的导演也在争夺着周迅。
一个需要导演,一个需要伴侣,于是就这么纠缠了很多年。
他扇了她一巴掌,说这其实是给两个人解脱。
他嫉妒,他也因此而焦躁发怒,离开片场,去修改自己的剧本。
他说,我们呆在一起那么久,都要多了。
他摔下吊绳,终于赢得女主角的一滴泪。
如果说二人之间,并不是爱情,那么感情总归还是有的。
一直以来,久久的相处,经年累月的面对。
却最终成了二人的桎梏,挣脱不了。
最后,他放开手,给她自由。
而自己,则要去另一个地方,拍一个简单的爱情片。
就是他们在一起那么久,都无法到达的,简单的爱情。
所以说到底什么才是生活和爱情的真相。
最后他说,不要忘记北京。
她在电话的另一头边哭边点头。
也许有一天,我们可以坚强到面对我们不堪的过去,不再耻于提及那些做贼心虚的日子。
歌舞升平,岁月流转,爱情消逝,梦想溃败的时候,也许我们也会想想,我们想要的没有那么多。
我们的衣服变得更鲜艳,我们的头发变得更时尚,可我们真的变得更快乐了吗?
尽管到头来,还是自嘲地一笑,继续回到战场上撕杀,不是么?
结论:孙纳、聂文拎得清;林见东跟自己演了10年情圣戏,终于才清醒。
三人的关系原本没有爱,最终才遇见爱孙纳:深入黑暗,依然一身光芒。
“过去唯一的用处,就是让我不再想回到过去”。
开场孙纳直接说明,不想去看自己过去的阴暗史,更别谈接受。
所以和林见东因为电影又碰面时,她满是戒备和抵抗,因为看到他就意味着要和过去的自己相见。
开始在北京闯的孙纳,吃残羹,厚着脸皮跟陌生人借宿又捎走了他的方便面。
“闯出去 我就可以活过来” 她一直目标清晰又明朗——活下来。
随后和这个陌生人日渐熟络,本想看看这人是否以后可以带着自己做演员,和他搭伙住了下来,却不料这个人的纯真映出了自己的纯真,两人一起卖货,嬉戏打闹,互相依偎。
但她也一直知道这日子不是个头,一有机会就要紧紧抓住。
和老外走之前,她交出了自己,寄托在了林见东身上,咬紧牙关冲了出去;和林见东同学走之前,她又一次交出了自己,一直念着“不要再记得这段日子”,这是对林说,更是对她自己说:她这次把自己纯真的一面都放在林这边,杀伐果断,血淋淋地立足下来,“世界本就邋遢”,“天堂地狱一家”。
但是她没有迷失自己,即使经历这些,还是一直留在捧红她的聂文身边,这是她的底线;全电影没有出现过的张戟和她截然相反,“没有多大的恩德,要用一生来回报的”,这是她对聂文的回应。
林带她回北京,也是她接受了自己的契机,那一刻她看到了以前的自己,也接受了她;林道别时,让她别忘记老孙,“不会的”。
她和林之间自始至终都没有爱,更多的只是爱自己。
她知道自己有真正被爱的一刻是聂文让她放手的那一刻;聂文成全她,也成全了自己。
她那时候的眼泪才意识到,自己有被爱着。
她其实一直都知道爱是什么,也一直有憧憬,但也只能憧憬;所以她一直一直想拍一部真正的爱情片。
林见东:戏“该演完了”林见东初见孙纳,敢做敢担,坚韧顽强,是林见东自己身上所没有的生命力,他被深深吸引了。
那阵也是林的低潮,意识到自己没有才华,正准备回港;谁想到孙纳却要他坚持,不仅鼓励他,还让他和自己生活。
这大概是林最开心的日子,无忧无虑,把面对的困难、焦虑都抛到脑后,尽情享受这一刻。
但他看不到也感受不到孙纳的苦,只知道自己给不了孙纳想要的——当演员——继而只能在快活日子里沉迷,视而不见。
他的这10年的高光时刻不是当了演员,不是获得了名气,而是在冰河上抱住孙纳的那一刻。
那一刻他是英雄,是自己人生的主宰;也是这一刻让他回味无穷,折磨得他这10年无所适从。
可能都没经历过什么苦难,意识到自己相比其他人是无才的已经是天塌了下来;但是孙纳的出现让退缩的、毫无尊严的他体会到了高光,误以为那就是人生追求;但那就是10年前他能给孙纳最多的东西了。
含金汤匙出生的他看不透孙纳,不懂为什么对自己这么无邪的人可以为了往上爬而做出这些事,在他眼里,孙纳交出了自己,就是爱自己啊,那也是自己尊严所在啊;但是他忘了,他有爱孙纳吗?
他有为孙纳考虑过什么吗?
他找不到自己存在的意义,抱着十年前那个时刻不放,自以为是爱地对孙纳宣泄自己的情绪,又情绪化地把自己的恨录下来给孙纳听,直到在机场准备登机走人发现其实本来意图只是确认孙纳有爱过自己,再带她回去的。
那一瞬间他清醒了自己的恨,不过是恨没法放下孙纳的自己,恨没法留住孙纳的自己。
所以虽然和孙回去时拉住了孙的手,让孙跟他走;但在看到聂文放手的态度时,他愣住了,这一愣让他去面馆点咖啡,面馆老板知道又是一个食不知味的人(前一个是聂文),问:“戏演完了吗?
”,那一刻他才真的醒来,“该演完了”,这场自导自演的情圣戏,终于演完了(意识到自己根本就不配,更没有爱过孙纳)。
最后他电话跟孙纳告别,让孙纳别忘了老孙,那一刻才是真的有为孙纳考虑了,也知道什么才是爱了。
(话说这个角色个人目前真的喜欢不起来...)聂文:丢了自己,再找到自己。
“那三个主角之间的爱情太牵强”。
其实聂文一直知道什么是爱情,也知道什么是好的电影,但是一路走来,大抵是向商业社会妥协了很多。
孙纳让他别演,让张戟来可以收更多钱时,他质疑“嫌我不够红?
”,被她回的“是你教我的”那一刻,他其实知道孙说的是事实,也知道这是自己的现状,但是他旋即反驳,因为他不愿意承认啊,那个满心热忱、一心只想拍好电影的、为拍电影可以拍到每天吃一样的饭都是香的自己竟然走到要这样算计回报来创作,满心杂念连饿是什么感觉都忘了。
所以开场都是他眉头紧皱的样子。
聂文对孙纳是没有亏欠的,一心只有事业的他其实整个身心都扑在上面了;但是对孙纳一开始也是没有爱的,都是合作、交易以及陪伴的需求,他很清楚,像他自己说的“我们在一起那么多年,大家都要多了”。
但他对孙纳的指点、引导都是认真的,最后的放手也是干脆果断,没有任何自己站在道德高点的指责;凭他有的名气、对孙纳的教导/捧红,他完全可以用这些来绑住她,但是他没有,只是让孙纳放手,因为他知道孙纳对他更多的是报恩,而且孙这时候已经有愧疚了。
和孙的最后一幕戏,就是聂文对自己这段关系的注解,只是这一刻是在两人这时候才意识到,已经是“回头太难前进不易”。
放手是聂文对孙纳的爱。
“是很饿。
”不再食不知味了。
这是唯一一部,我看了上十遍的电影。
三年前在上海,七遍。
三年后在海外,三遍以上。
第一次是在上海学校附近的小电影院,和室友,我们都数着日子盼这部电影上映,等到了就结伴去看。
片头的雪花,我已经悄悄安静下来。
我知道我会爱这部电影。
不不,我看的不是这戏里的爱情观价值观,也不是谁谁的演技如火纯青,我是感情动物,任何事凭感觉做判断。
很鲁莽是不是,就是这份鲁莽令我在五年间,对这部电影,渐渐有了不同的感受。
我看到的不是如果爱,而是爱。
为什么不是爱呢。
十年前十年后,一定是爱。
只是命运太强势了,没有人能同它抗争。
于是人人都更期盼简单的爱,没有生之不易没有死之壮大,只是简单的平和的,小小的从容的,却只是一刻。
五年前电影院里的第一遍,我在林见东怯怯地又温柔地说“我们真结婚吧”流了好多眼泪。
这一句话在五年后的今天,依然能让我泪盈于睫。
“我们什么地方都不去了,你不去美国,我也不回香港。
我们,真结婚吧。
”我默默地一遍一遍重复这句话,有个人在屏幕那一头说了一个好字。
我看见了,却装傻。
因为有些未来,彼此都知道给不起。
后来的六遍在上海的大学,在孤单的寝室,在无数的黄昏黎明,我看得懒散又落寞。
心里装了好多好多沉重的石头,它们压得我喘不过气。
没有爱情,没有如果爱。
那是一段苍白的荒芜的,被放弃的时光。
我只是试图在一个故事里掉眼泪,想象一个人来带我走到温暖,同我说,我们结婚吧。
之后远渡重洋的两年多,我好像谈了一场莫名其妙的恋爱。
山高水长的世界,我与一个人有两年朝夕相对的陪伴,他曾在异国的星空下突然抱起我在空地上打转,在众人面前轻抚我抽筋的脚踝,在夜晚无人的幼稚园的滑板上唱歌给我听,可是那依然是一段莫名其妙的感情。
两年半后,他回国,找了借口再也不回来,面对一屋的杂物和周遭未处理的琐事,人却突然清醒过来。
爱原来不是假设,不是自己为自己设定一个如果,然后要去与这个如果里的人天长地久白头偕老。
火热的爱情只出于暂时,爱情坚持下去,难免渐露疲态,再不愿包容,了解和体谅,双方开始咄咄逼人互不相让。
原来我们都累了,找了理由分开。
事后他有后悔求原谅,我却已经清醒,来到这个国家一直到要离开,这几年好像一场朦胧的梦,梦里为自己假设了一个可以开花结果的爱情,梦醒了,仍旧孑然一身。
不是不惘然的。
爱,永远不会是如果。
有了如果,都是迁就。
而迁就,不会带来天荒地老啊。
我越来越喜欢开头不久的那场歌舞。
他曾经有一个爱情故事,少年时情浓时。
少年,这一个词就够了。
这一个词,就能将我的思绪带得老远。
我心里住着一个少年,他穿白衣,他在球场上大汗淋漓,他好像不太爱笑,可是他也温柔地去拍另一个小姑娘的额头。
那是我永远不能得到的少年,我宁愿我是丢失记忆的小雨。
为什么不呢,记不记得也是福气。
我像林见东一样,他十年来耿耿于怀,提得起放不下,他不敢入睡,害怕在梦里见到过去与老孙相拥的画面,他苦心经营一步一步走到今天就是为了带她回去证明爱,伤害爱,无奈的爱。
我的七年呢,我也耿耿于怀,我怀念年少勇敢又懦弱的自己,勇敢是为这一去无回的青春和爱恋,以及再也不能完整的心和感情,懦弱是我始终没有在他面前踏出一步,拥一拥他单薄的背脊,同他说一声珍重。
我也好害怕在梦里见到少年,却又期待,因为唯有在梦里我才敢朝他无畏地笑,同他拥抱,可是每一次醒来都要失去一次,那依然是永远不得的爱人。
我曾经为自己设想过无数无数相遇的相爱的情节,有一天他终于看到我的好,终于接受我的痴,终于摆脱心里的刺,走到我身边对我敞开怀抱,我一定依旧是那个愿意溺死在他温柔如水的眼神里的女人,我一定想要将自己交付给他,只是天亮以后呢,我也一定会默默地走掉,你叫我痛苦了七年,你以为我将你视作天视为地,你什么时候变得那么天真?
我也要叫你尝一尝什么叫不得和虚无。
可是今时,我再一次静静地重看这部电影,看到林见东残酷地放弃了用去十年等待的一刻,看到他在机场忽然醒悟心痛的眼神,我才发现自己心纠扯地在痛,泪湿了衣衫。
不,一定不要伤害爱。
无论这么多年,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委屈,期待失望怨恨怀疑绝望无奈什么都好,不要否认爱,不要伤害,因为等你回过神,你用十年苦求而来的那个人,不一定躲在你找得到的地方伤心哭泣。
你叫他(她)难过愤恨,等于轻贱了自己多年的真心。
而失去的,再回肠荡气,都是苦痛。
就算最后戏演完了,还是要分开,但是至少没有伤害,十年踪迹十年心。
一个真正好的故事,从来都是因为它能让每个看到它的人,想到自己的故事。
一句台词,一个眼神,都叫来回不过神地沉溺,因为曾几何时,我啊也这样。
能叫人在故事里流自己的眼泪,有直击人心的震动,才是成功的故事。
我始终觉得这是在讲孙纳的爱情故事。
她代表了多少想要去外面的世界得到一席之地的姑娘呢,追逐繁华爱慕虚荣,当然不是错,因此是沉默敦厚的少年,还是利益相扶的男人?
怎么可能没有挣扎没有不舍,那个在黑夜里流着泪默默地说你永远不要记得不要记得的姑娘,心一定痛得滴血。
可是不能停下来,一停下来曾经吃的苦不是白费了吗?
孙纳只能往前走,马不停蹄地往前走了十年,以为练就金刚不坏身,可是那个好像藏着一头豹子的悲痛的眼神让她恼了瓦解了,她不愿意承认过去,“你已经在往前走了,为什么要把我拖回去?
”因为回不去了啊,过去有多爱现在说了又怎么样呢,还是放弃了爱,选择了野心和自己。
到头来,每个人最爱的都是自己。
我不是不明白的,后悔无用,于是干脆忘记。
和聂文没有爱吗?
我不知道,我想也是有的,可是这份爱里肯定有很多很多杂质了,因为这样的相互依存让彼此走得越来越高,既然得到自己想要的,就不要追究爱不爱了,人都不可以太贪心。
聂文不是班主,他没有编织记忆,他只是无辜地做了一个承接和陪伴,渐渐地习惯和相信这许多年的关系,像一部好像拍不完的戏,说服自己设定自己如果爱。
戏中还有戏,他用一巴掌和纵身飞跃成全了自己,不要如果爱,既然不是爱,不够爱,就让我成为回忆吧,也能叫你终生不忘吧。
戏最终要完结,那一刻我开始相信聂文是有爱的,所以他残酷而决绝。
呵,不被成全的爱人,都是残酷的。
孙纳最终也算曾经沧海了吧,过尽千帆皆不是。
她还是放开了聂文,也不会留住林见东。
她的爱情故事,在遗忘和记得里崩塌,她带着微笑翻看曾经的自己,坐看天光浮云聚散,眉目清瘦却凛冽,她最爱的自己同她一起静静地,面对这悲欢离合。
她再也不忘记了。
然而,镜头从高拉近,人生若戏,那可不可以复还到最单纯的状态,不要有生之苦难,不要有生活的磨损,晴朗的夏天,静静的湖和草原,就这样好不好。
没有假设,就是坚定的永不消散的爱。
我也知道不可能。
他们的戏演完了,曲终人散,我也不能固执地坐在这里,为自己编造一个如果的爱。
都说人世有情,但情为何物,我也不知,只是如果觉得爱了,就应当爱,不停息的爱。
随着心走,才不至于老来检点生平,原来寡淡无味,枉来这一趟红尘。
如果说,电影就是为了看着好玩,瞧热闹,大家哈哈一笑了事。
我应该闭上嘴。
我同意的杜琪峰观点,应该允许这样的电影存在,但好的电影总还是要说点什么。
纯粹为了通过电影来耍宝的导演并不多。
导演也是有功利心的。
他们不仅希望自己的电影有商业价值,也要其他的价值,比如艺术的价值,比如说人文关怀,如果这些都没有,也总要有点形式上的新意吧。
最新一期的《三联生活周刊》大标题叫《中国电影:五个男人和一个女人》,昨天晚上,我数了半天,还是一头雾水。
算来算去,他们说的主要是四个男人,陈凯歌、张艺谋、冯小刚、姜文(难道会有贾樟柯不成?
),女人则是章子怡。
说冯小刚的话很好玩,说他除了票房之外,惦记的东西还有俩:一个是早已成了鸡肋金鸡奖,另一个则是学院派对他的评论。
这话很实在。
如果你说导演,只会朝着票房蹦高,这我不相信。
再市场化的导演总也有玩腻的时候,张艺谋今年鼓捣着拍个《千里走单骑》,大概就是这个原因。
因此,我不相信,陈可辛拍《如果·爱》目的就是为了票房。
前些日子,他说这样的话:渴望这部影片能够入围奥斯卡并获得好莱坞的认可,因为他的美国朋友都觉得这部电影超越《甜蜜蜜》。
陈可辛说这话显然非常相信他的朋友的判断力(不知道这位“高人”是谁)。
他毫不怀疑这有可能是一种错觉。
老实说,我的看法恰恰与他的朋友相反,这部电影从主题上没有比《甜蜜蜜》有丝毫的升华,他甚至丢掉了最起码的平民情结。
《甜蜜蜜》有平民的旨趣与奋斗,黎小军和李翘都热爱邓丽君,都在做着简单的致富梦,他们还有爱情的负担(黎小军的女友一直在无锡),他们爱得小心翼翼,怕伤害对方,又无法不伤害对方。
影片里渗透着爱的无奈与焦灼,连观众的都想把他们两个紧紧地贴在一起,永生永世不分开。
《如果·爱》更简单,用陈可辛自己的话说就是“爱情有时候是成功路上的一个包袱”。
不知道这是不是构思这部电影的基本立场,但看起来,《如果·爱》更圈子化,指向非常清楚,它映射了北漂族的明星梦,为了梦,不顾一切。
张学友所扮演的聂文导演曾给扔给周迅扮演的明星孙纳一句话,这话摔在地板上梆梆响:你需要一个导演,我需要一个伴。
一言敝之,聂文和孙纳的关系应该是利益好像掩盖了一切,比如聂文需要孙纳去和老板应酬,让她去谈投资去谈宣传费。
但我说的仅仅是“应该”,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因为陈可辛显然不愿意在这条路上一跑到底,因为这并不值得玩味。
于是,我们看到在聂文突然决定暂时离去的时候,抚摸了一下孙纳磨牙的嘴巴。
这让人感到温暖,因为利益背后似乎也有一点真情的存在,那就是人和人之间日常的厮磨。
我也是因此而想起《甜蜜蜜》里,豹哥猝死街头,与他并没有爱情的李翘挠着头发悲伤欲绝,她的悲伤并不是因为爱情,而是因为日常的厮磨。
老人们爱说,日久生情。
但这情中的滋味,着实是怎一个“情”字了得。
这或许也使周迅最后的眼泪显得愈发可爱。
但也是仅仅是可爱而已。
我还是迷恋张曼玉(李翘)那个无可奈何地挠头动作。
我也还是喜欢,曾志伟演的豹哥,在“跑路”的时候没有死在黑道大哥手上,而是在小混混的刀下毙命。
我觉得,这才是命运是意外,同时它为这段爱情设下了一个谜局。
我这样说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如果·爱》在故事上根本上不及《甜蜜蜜》高明。
我甚至想说,在《甜蜜蜜》之后,陈可辛对爱情的阐释每况愈下,《金枝玉叶》除了张国荣与袁咏仪的模样,其他我都记不得了。
他监制的《金鸡》,我觉得好但并不是因为阿金与胡军之间的那种暧昧不清的爱情,而是一个女人夸张而辛酸的命运。
可以说,《甜蜜蜜》的经典即在于,它对爱情的演绎就是“放不下”与“求不得”,这是人生至高的残酷。
这是不是说《如果·爱》不值得一看?
其实也未必。
总体上说它奉献的感官体验还有许多可取之处。
这也让我想到了,资深电影人焦雄屏曾经狠狠地表扬过张艺谋,认为他是个真正的“技匠”性导演,他的《英雄》与《十面埋伏》在技术和商业经验的历练上都有可取之处。
看完《如果·爱》,如果以娱乐的角度回味,你首先会觉得舞很炫、歌挺棒,各位主演,除了池珍熙,表演也是可圈可点。
如果从电影中单独把歌舞拿出来,这肯定是一部向好莱坞致敬的电影:一开始的那场街头伞舞就让人想到《雨中情》;孙纳对名利无法克制的内心,让人想起《芝加哥》,要知道齐薇格扮演的洛克茜,也是歌舞团的小角色(这与在三里屯唱歌的孙纳是不是有点类似),她最大的心愿也是成为一个歌舞巨星,改变她平淡得生活;而金城武饰演的林见东准备带孙纳“逃跑”的环节,妖艳而华丽,不知里面有没有《红磨坊》里巴黎夜总会的影子。
致敬之外,当然也有陈可辛富于中式味道的“改良”,那些马戏小丑当中,隐蔽着衣着朴素、素面朝天的中国少年儿童,会让你明白,这里面也有咱们中华民族的影子。
除却歌舞,喜欢周迅的人,或许只会对她脸上太厚的妆粉有些意见,抛开这一点,你会听到她挺有特点的嗓音。
更意味深长地是,你也许会联想起周迅作为北漂族的身份,她也曾经在酒吧里演唱过,与她擦肩而过的男人,曾经一个比一个红,最后,她嫁给了一个会化妆的、叫李大齐的男人,也可以说是选择了“平静”。
当然,还有片子至少有三四次提到了“青岛”。
“张学友”把“青岛”看作是埋藏着青春与爱情的地方,可惜,“周迅”后来意味深长的说,那不是“青岛”是“青海”。
关于这个细节,我的脑子闪过一个似曾相识的故事,无奈它只剩下了一个轮廓,已经模糊不清。
但无论如何,这种解释,也是对爱情和生命一个别有意趣的注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理想的所在,尽管它们未必是一个地方、一副模样。
另外,这部电影还蕴含了许许多多“时尚”的影像元素,《阿飞正传》里面的钟表、《2046》里的房间、被做旧了的老式大衣橱配衬着一盘切割整齐的肥牛(也许是羊肉),还有那个一头白发、见谁就给谁钥匙的门房;湿漉漉的马路、破败不堪的厂房、贴着旧式瓷砖的游泳场,还有破旧的自行车、破旧的床,动不动就飘下的雪花,以及地下室里透散出的灯光……这些影像都在告诉你,怀旧,真的也是一种时尚,旧的东西一样,拍出来,也会很漂亮。
养了耳朵,养了眼,这大概也是许多人赞叹感伤与美艳的渊源吧。
可以说,对于我这样挑剔的观影者而言,这部电影并没有超出我对香港电影的一贯印象(包括王家卫在内):带有探索色彩的香港电影,往往陷入一种徘徊,这种徘徊就发生在艺术与商业之间。
导演每向艺术前进一步,就要回过头来看看市场,这种迟疑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他们是泡着商业的羊水长大的。
相对完整的电影产业形态和相对明确的电影投资意识,使香港导演对于票房的认识尤为深刻;这种深刻在无形当中,也约束了他们在思想上和艺术上的深入。
因此,他们的探索电影总会不自觉地呈现出MV的形态,画面好、布景好、剪辑好、服装道具好、演员表演好,但诸好之外,总会给人一点不可名状的失落。
这种失落就像是你拎LV觉得太贵,用夏奈尔觉得浪费,买辆车觉得还掂记汽油费,住豪宅觉得还贷款太累,概括一点说,就是还没有自由到、通透到那个地步,但又对那个地步充满怀想、充满惦念,或许这种带着失落感的怀想与惦念,就是你在感官诉求之外,对精神满足的需要。
从电影院里走出来,我一起来看电影的同事们说,这部电影其实不该作“贺岁片”,更应该献给“情人节”,因为只有那些依依相偎的有情人们,才比较容易在“爱那么难,爱那么惨”获得震憾与满足。
2005年12月1日下午
坦白讲本人对于歌舞片真的不太感冒,所以平日里看得也少,只是偶然的机会听朋友推荐周迅主演的歌舞题材影片,国内歌舞片本就产量少,又是影后主演于是燃起一丝兴趣,走进了导演为我们编制的这个故事里。
陈可辛导演首次掌舵指导歌舞题材作品,用一部歌舞剧来讲述三个人之间乏善可陈的感情纠葛。
陈导用细腻的镜头,变化的色彩向观众呈现出他想表达的一个简单的爱情故事。
孙纳在自己人生最窘迫的日子里认识了在读导演系的林见东,于是两个年轻人走到了一起相爱了。
美好的爱情并没有帮助孙纳摆脱贫瘠的生活带来的挫败和失落感,于是孙纳在与于林见东的爱情中继续追逐着她的明星梦。
诚然孙纳成功了,然而她再也不是最初的孙纳不是林见东曾经爱过的那个孙纳了。
聂文的出现让孙纳、林见东二个人的故事横生枝节,又生出了些许无奈与纠葛。
物质上的匮乏以及对财富的渴求终将演变成精神上的枷锁,为了摆脱精神上的束缚人们尽一切可能的去追逐。
爱情不过是个道具或是调味剂,不是不想爱,不是不能爱,只是心中想要的那份归属感、安全感爱情它给不了。
歌舞仅仅是这个故事延伸的载体,无论是轻歌慢舞又或是热烈奔放,都是借用歌舞形式来传递主人公的心路历程和感情起伏,让观众在欣赏歌舞的同时品味人生不同的悲喜与艰辛。
三个人的感情故事里,又是谁对谁错呢,我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考!
《如果爱》的结局设计的也挺巧妙的,既没有童话故事的美好,也不是生离死别的惆怅,仅仅是一抹淡淡的忧伤,仿佛在告诉我们如何去爱,如何去珍惜。
我想说在我们可以爱的时候,请用力尽情爱吧,毕竟爱情曾经来过,值得我们珍惜,刻骨铭心未尝不是一种幸福和一笔财富。
十年和《如果·爱》有关文/3rdROCK一、苏轼有 “江城子”,词云:“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为苏轼悼念亡妻王氏所作,苏轼29岁丧妻。
写这首词的时候,他已遇到生命中另一个重要的女人朝云。
苏轼在杭州任通判时收留了才十一岁的女孩儿朝云。
朝云身上是否有王氏的影子?
可能不识字,朝云端庄不足,但她以自己的聪慧和贤淑,以及少女特有的清新,让苏轼在不惑之前,找回久违的快乐和自信。
朝云从侍女到妾,也不是由于她的乖巧和聪明,当苏轼因反对王安石被贬黄州时,朝云义无返顾地跟随她,五年相伴左右,同甘共苦,相濡以沫。
读过林语堂的《苏东坡》,感慨尤深的是苏轼一生仕途坎坷。
贬至惠州后,身边的人大多走散,朝云却相守不弃,还会苦中作乐演唱苏轼作的诗词。
岭南多瘴雾,许多人躲不过此劫,朝云好几次都无事,如苏轼在词中所写的那样“玉骨那愁瘴雾,冰肌自有仙风”,可是朝云只是弱女子34岁染瘴疾而亡。
相处23年,苏轼把朝云当作知音,在她生前为其写过许多诗词,死后更是努力把朝云永留在文字里,还在惠州为她建祠堂,苏轼多情,传说他在祠堂边上盖房,时常居住其间。
想来也是,朝云去时,苏轼已到耳顺之年,精神之柱倒塌后,他何处话凄凉呢?
年年肠断处,他是否还幽梦还乡,喝一口朝云亲手泡制的 “蜜云龙”茶?
二、写出以上的文字无非是因为昨天我看了陈可辛导演的《如果·爱》。
十年,我不断听到有人提及十年。
十年前《如果·爱》中的周迅只是一个出身贫苦的酒吧舞女。
生存坎坷,作为一个弱女子,身体是最大的本钱,抛弃尊严后,也走上不择手段的星光大道,遇到生命中重要的男人——导演张学友。
直到十年后她在舞台上遇到了金城武,她想忘记的一切被证明永远是存在。
十年前的金城武只是一个电影学院学美术的穷学生。
命运弄人,他无意中结识周迅,患难见真情,爱有多深痛有多重。
他眼睁睁看着周迅为了所谓的理想,受难,灰心,渐渐地走远。
他得到了她的身体,但他始终在怀疑周迅有没有爱过他。
在周迅离开他的十年里,他永远在做同一个梦,喜剧地开幕悲伤地收场,直到他导演张学友,走进一出和他经历相似的歌舞剧。
“如果·爱”对于三人都是问题。
爱么?
如果是爱,为什么会这样的局面?
金城武以为过去的才是爱,他活在回忆里,现在的周迅只是他给自己的一个交代——过去的爱是真的。
周迅几乎不再相信爱了,现在的张学友只是习惯和依靠,金城武如果不出现,她会把十年前当作耻辱。
可不用思量,过去的一切还是难忘。
人就在面前,相逢怎么会不相识呢?
她的悲哀在于最后还没弄明白,有没有爱过,爱的又是谁。
张学友大多时候都以为自己是爱着周迅的。
他认为给予她就是爱,嫉妒她就是爱,占有她就是爱,恨她就是爱。
可是他不是傻瓜,他在唱出所有的爱时,略一沉吟:“也许是爱吧!
”剧本可以改,而现实的剧本不由他这个导演改,太多变数让他无所适从。
三、早上,星期六的早上,我和往常一样打开电视。
电影频道在采访《如果·爱》剧组,我看的时候,导演的部分已经结束。
张学友说,电影中的聂文很像他自己,如果他发现自己的爱已经是这样,他也会选择同样的方式离开那个女人。
周迅是个爱情至上的人,她理解如果是爱的话,重要的是给对方快乐和自由,她说自己不懂爱情,在这点上和孙纳一样。
周迅的经历似乎也和孙纳有许多相似,这点她没说,她的眼睛说了。
金城武坦言,如果有爱了,他和林见东一样应该去争取,当然这是现在的想法,不代表十年哪怕五年后自己的想法。
四、《如果·爱》还让我想到那首流行歌曲《十年》——“……十年之前我不认识你/你不属于我/我们还是一样/陪在一个陌生人左右/走过渐渐熟悉的街头/十年之后我们是朋友/还可以问候/只是那种温柔/再也找不到拥抱的理由/情人最后难免沦为朋友/……”歌曲太流行,也过于宽容。
陈可辛不会选择。
他在这部充满野心和游戏精神的电影中,实在是悲伤的。
但我相信他会赞同《十年》的一段歌词——“……直到和你做了多年朋友/才明白我的眼泪不是为你而流/也为别人而流……”好电影和好歌词一样,肠断处都有惊人的相似。
让人在熟悉的场景前,无言,却有泪千行。
五、幸运十年前我是苍白的。
那么十年后呢?
(2005年12月3日下雨时 家中)
演员很大牌,剧情太一般。原声感人,电影不感人。
其实我挺佩服陈可辛的,在我们这个大部分人连音乐剧是什么都不知道的国家做一部音乐电影,居然还做得不错。
喜欢
《歌剧魅影》+ 真挚的电影圈奋斗史 + 周迅 + 青海北京香港上海。几乎每一个帧都充满感情别有韵味。 最后一个镜头大有文章。
为了成长,总得放弃一些东西
喜欢里面的歌舞部分~
国内的歌舞剧可不多啊
歌舞的部分太垃圾。从来没有迫不得已,也没有身不由己,都只是不够喜欢,诱惑太大。我没有看到爱情。张学友的声音还是欣赏不来,角色倒是更有魅力。
音乐不错。
我不要做金城武 我不要反复码出我的怨念
陈可辛你太套路了
世界本就邋遢。
真的真的不能再相信豆瓣小清新们的打分了
【讲堂】1.老孙上的那辆破旧公共汽车是951路。据此考证,她和老林北漂时期的落魄爱窝应该是在酒仙桥一带。2.老林送别老孙的951路站牌不远处是原来阳坊涮肉的绿色招牌。据此考证,他俩的别离发生在清华大学的南门外。
歌曲不好听,爱情不感人
看的时候没觉得什么之后回味起来觉得很好有些像Moulin Rouge
这部戏里金城武特别无聊 老是揪着过去不放 不过张学友唱歌真好 音乐响起 眼眶还是有点湿的
如果这就是爱~
电影没有海报那样美丽。
不是我的那盘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