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想闯进你的生活,也不想你闯进我的内心。
Juliette开始时就告诉Lea并不是自己给她打的电话,并不是自己想住进她的家。
当那个胖女人询问她关于谋杀自己儿子的原因时,也被她粗鲁的顶撞回去,“你觉得我现在会跟你交心么?
”。
对每个人都是淡淡的疏离,经过较长的时间才开始和妹妹一家亲近起来,在找到工作之后还被抱怨不愿合同事亲近。
15年的囚禁生活和入狱的原因让她变得孤僻,但决不低头。
就算我有不堪回首的过去,还是要继续生活下去。
Juliette从没有结束生活的念头,她明白生活还是要继续。
虽然并没有竭力争取,但从未放弃。
本就不是残忍邪恶的人,本就拥有着一颗平和善良的心。
只是过去的原因让她变得不好接近。
她依然和警察聊天,和妹妹游泳,参加妹妹朋友的聚会,常常和妹妹丈夫的已经不会说话的爸爸聊天,试着接受喜欢她的人的好意,交妹妹的女儿弹琴。
她原来也一定是个好朋友,好姐姐,好女儿,好爱人,好妈妈。
虽然并未到最后得知真相的时候,但影片已经在悄悄铺垫。
我一直深爱着你。
影片直到非常后面才提到Juliette的儿子,之前除了询问Juliette入狱的原因之外就再没提到过。
但已经有一些暗示,比如Lea的女儿想要给Juliette念自己写的诗时,被她生气的打断。
影片一直都没有提到Juliette对自己儿子的态度,直到看到她藏在枕头底下自己儿子的照片,一切不言而喻。
我一直深深思念着你,日日夜夜。
一个母亲,要多爱自己的孩子,才能因为受不了他痛苦而忍心亲手结果他。
一个母亲,要多爱自己的孩子,才能因为一个小小的诗歌的细节就被揪起伤心往事。
Juliette可以说出她杀死了自己的儿子,是因为她知道她杀死他的原因是出于爱。
而她也明白人们听了上半句就不会再听原因,没有人会。
丈夫的指证,父母断绝关系,让她早已明白这些。
“你们一旦有了仇恨,就只会看见那些表面存在的事实。
”Juliette大吼。
Juliette不辩解,是因为她知道自己有罪,她仍然深深责备着自己,虽然就算她不动手儿子将会在痛苦中死去,她希望用15年的时间赎罪。
“解释有什么用?
解释就是借口,死亡没有借口。
”Juliette哭着重复。
影片结尾时,Juliette绝望的冲妹妹大喊大叫,她说你们懂什么,她说用你们有什么用,谁能帮我。
透过其中可以看出Juliette得知自己儿子病了时的绝望心情,没人懂,没人帮她。
Juliette深深压抑自己的感情15年之久,如果不是妹妹的发现,她一定会压抑自己的感情一辈子,并把事实带进坟墓。
我不需要同情,不需要原谅,不需要理解,因为没人可以。
故事讲述了一个母亲对于儿子的爱,还告诉人们你看到的是否就是真相。
你看到的事实之下是否还隐藏着真正原因?
影片故事情节平静中带着暗涌,暗示着接尾时出人意料的高潮,感人却没有带着明显的悲喜和大起大落。
情节细腻,细节处理的很好。
Kristin Scott Thomas的出色表演为影片添色不少,淡漠的神情,不离手的香烟,隐忍的泪水,发红的眼眶,歇斯底里的大吼。
表演细腻,疏离淡漠的态度,平凡中带着优雅。
影片用了《A la claire fontaine》这首歌作为贯穿影片的中心歌曲,它勾起了Juliette和妹妹Lea亲近美好的童年,拉近了Juliette和侄女的距离,同时也一直是Juliette的心声,是她一直对儿子的感情。
Il y a longtemps que je t'aime.I've loved you so long.我爱你已久,永不能忘……
中文译名不好,太直白,全然没有影片的含蓄和优雅。
所以,看完这后感觉出乎意料地好看。
法国片子就是这么地能打动人心。
没有惊涛骇浪的情节,没有华丽的排场,没有矫揉造作或者纸醉金迷,也没有情欲之事,感动的是这份朴实和温暖,就像这个片名一样 感动的,无关爱情,而是亲情和友情。
或者说,就是单纯的爱女主角朱丽叶是一个杀了自己六岁亲生儿子的母亲,坐了15年的牢,当她的妹妹敞开双臂迎接她的时候,她还感到突兀和生硬。
朱丽叶,丝毫没有这个名字的一点童话;特立独行如她,冷若冰霜如她,情愿独自承载着所有的风雨和冰雪,也不愿多说哪怕一个字。
杀了亲生儿子,最爱的人,是一种怎样的无奈。
可是他的儿子身患绝症,为了不让他受到疾病的摧残才下如此狠心,这是痛彻心扉的爱。
然而她的心,早已死在15年前;人生的路,从此心灰意冷,一片萧瑟。
然而,生活的最大奇妙正是它的未知。
改变,悄悄地来了;温暖的亲情,妹妹一家的天伦之乐,妹妹朋友的好感,假释官的鼎力相助,以及还算通情达理的单位。。。。。
渐渐地融化了这颗已经死的心。。。。
当电影的最后,朱丽叶一阵竭斯底里之后终于向妹妹吐露心迹,这个尘封了15年的秘密。。。。
外面的雨,狂下,然而,阳光很快会来,不是吗?
Kristin Scott Thomas老了,但岁月却使得她依旧那么有魅力,一举手一投足就是吸引人的风景。
无关爱情,也无关年龄。
历久弥新的爱,就算埋在深处,依旧摄人心魄。
看到介绍的时候,就想看这片子。
首先是法国电影,很有特色,不像肥皂剧那么有情节,但常常很真实和细腻。
其次,还蛮喜欢克里斯汀·司各特·托马斯。
最喜欢她的电影倒是那部不很知名《碟海奇才》是关于007之父的生平的电影,片中她饰演男主人公间谍训练导师,非常干练迷人。
还有就是讲到姐妹情,以及有点悬疑的情节,足以吸引我了,况且还获奖了,且有这么个迷人的名字。
呵呵果然,导演一开始就展现了精致的当代法国生活。
一对年轻的夫妇,Lea影片中的妹妹,硕士毕业,大学(或是中学)教书,丈夫是大学同学,事业也不错,般配恩爱;他俩从越南领养了两个女孩,8岁和4岁的样子。
Lea的公公也住在一起。
他们住在被Lea自称为“我的小宫殿”的一幢美丽的老式住宅里。
很喜欢那房子。
影片从Lea接姐姐茱丽叶出狱到自己家里居住开始,一点点展现其后的生活,这对15年后再相逢的姐妹开始熟悉,开始共同面对牢狱人生对整个家族、家庭成员和目前生活的冲击。
有点像日本电影,都是寻常生活的描述:茱丽叶定期去见监狱官员,寻找工作,和Lea全家到朋友的乡下住宅度假,见在老人院的母亲,和Lea的同事去美术馆,一起去游泳。
茱丽叶开始渐渐走出牢狱生活,她从沉默刻板到渐渐适应外面的生活,Lea和丈夫面对这个曾经杀了自己儿子的姐姐的渐渐了解和接纳。
里面仍然有许多的冲突,但都有着法国式的优雅和节制,一如法国电影的细节描绘,茱丽叶的服饰也从开始的灰暗的冷色调,渐渐明朗,式样也活泼起来。
直到片子的最后茱丽叶杀子的原因才隐隐约约地浮现,她儿子得了绝症,为减免其痛苦,她“于心不忍”儿子在痛苦中挣扎而杀之。
这还是我事后再查了影片介绍得到的准确信息。
人文主义大约都是在处理如何缓解人与人之间的痛苦和矛盾吧。
用各种的解释和技术途径来应对现实的问题。
的确,从这个角度,法国已经相当高超了。
然看完片子,对于这个故事我只有一个感觉,就好像在一套非常精致的房子里,里面的设施非常完备,非常适用,只是屋子的层高只有1.5米,人在里面生活依然很不舒服。
甚至痛苦。
因为直不起腰来。
而人们却无视这个结构问题,只在这房间里继续更新设备和条件。
人文主义不碰触终极问题。
这就是它的盲点。
把神和信仰从生活中剔除了,只有凭人的智慧来面对和解决人生的种种命题。
从最关键的情节来说,就是关于茱丽叶的杀子,她从人的观点来看,她是为了儿子好。
然而,从本片中她似乎从未真正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她是幼稚或者是无知的犯了错误。
她甚至为此付上了牢狱之灾而并无悔意,却一直活在罪咎之中。
这仿佛是一个好心的孩子为了让挣扎出蛹的蝴蝶而切开了蛹,使得蝴蝶永远失去了飞翔的能力。
她的无知来自对神和生命律的无知。
无知就是一种罪。
而对神和神的律的无视乃是一切痛苦的根源。
人文主义其实无法解决实质问题。
茱丽叶无法真正的饶恕自己,她不会知道即使如此她杀了儿子,她仍然是可以被饶恕的。
她无法经历到被饶恕,也无法饶恕自己。
在生活中她也无法饶恕自己的母亲,无法帮助同样活在痛苦的不饶恕中最后自杀的那位监狱官员。
她或许想不到正是自己的杀子事件,甚至导致了妹妹Lea不敢自己生育而只去领养孩子。
人文主义不碰触终极--神,死亡,饶恕,爱。
其实也触及,只是将神剔除的触及,即以人自己来决定生死,用姐妹亲情来获得饶恕,用伏法来面对罪。
但这其实是不够的。
这也正是人文主义的盲点。
整个片子以亲情、友情和爱情的善意结尾来表达了人文主义的胜利,却仍是压抑和不痛快的。
就好像用许多的物质和技术来诠释心灵和爱总还欠缺点什么。
原来片名Il y a longtemps que je t'aime。
是那首曾经在《面纱》里出现过的主题歌,但在这里却有些无力。
它出现了茱丽叶教Lea的孩子弹钢琴时,用了这首歌。
这歌唤起了姐妹情,因为当年茱丽叶就是这样教Lea弹的。
这个情节出现了几次,最后两姐妹和孩子一起在弹奏这曲《爱你长久》。
和《面纱》里出现的同一首Il y a longtemps que je t'aime。
(《梦之浮桥》),这曲在片中音符单调,演唱牵强,一如和《面纱》的主题相比一样。
(芷宁写于2009年2月19日)法国影片《我一直深爱着你(Il y a longtemps que je t'aime)》以深沉素淡的基调、有序递进的故事情节、丰满立体的人物塑造,讲述了一段不离不弃的至深亲情,哪怕此间经历过牢狱之灾,哪怕这对年龄相差悬殊的姐妹已分离了15年之久,哪怕其中一方早年因古希腊式的悲剧禁锢了自己,而另一方曾被人为地阻挠了亲情联络。
这部小成本制作在欧洲多次获奖,其中包括天主教人道奖,影片所洋溢着的恒久真情和所触及的敏感话题——解除无望病患痛苦的安乐死(西班牙影片《深海长眠》曾对此做过深入探讨),则再次发人深思。
全片气质冷峻静谧,叙事简捷流畅,完全不似出自一位首执导筒者之手,对此《名利场》的评价是——“菲利浦·克洛代尔在这部处女作中流露出的才华值得肯定。
”的确,该片在剧情架构、节奏掌控、人物设定、影像风格上,完全没有新手初涉的痕迹,取而代之的是张驰有度和详略得当。
加之克洛代尔选对了能表现自己意图和意境的摄影师Jerome Alméras,其以略带忧郁沉寂的画面质感,烘托出了故事本身的沉重和压抑,并以大量的人物面部特写,呈现出了角色的复杂心绪,仿佛每个镜头背后都有着充足的潜台词,从而令整部戏直达观众心头,达到最大程度的共鸣。
许是作家出身的缘故,克洛代尔对人类内心世界有着深邃而透彻的观察,叙事手法又不失委婉细致的描写气息,并以平实自然的笔触营造出了人物生命历程中所面临的最大拷问,仿佛将主角朱丽叶特(克里斯汀·斯科特·托马斯饰演)的心流放到了没有尽头的无间,如果说她的悲剧源于母性本能,那么其妹蕾雅(艾尔莎·泽贝斯坦饰演)的羁绊则始终围绕在姐妹亲情上,于是,妹妹的爱和坚信成为姐姐终结流放和期待重新出发的守候港湾。
影片剧情虽简,但所要表达的情感和心绪却是繁复的,其中所流露出的姐妹间的诚挚感情和家庭的温暖包容,更是打动了很多孤独的人。
该片重头戏是亲情的重拾和真相的揭露,并以层层迫近的手法达到了引人入胜的效果。
背负着“弑子”罪名的朱丽叶特在即将结束牢狱生涯时,是心存恐慌的,当年案发后,离异的丈夫指控了她,父母则以她为耻,极力否认她生活过的痕迹,甚至想让别人以为家里只有蕾雅一个孩子,父亲在临终时都不能原谅她,母亲更是患上了老年痴呆索性忘记了女儿们。
然而,妹妹的适时来访和友好邀约,终让她那颗冰冻的心温暖了起来,因为记着当年那个8岁小蕾雅的微笑,朱丽叶特终于敢于出现在妹妹家。
姐姐的“罪案”不可避免地对蕾雅产生了影响,成年后的她职业高尚、生活优渥,却始终不肯生育,宁可收养两个越南小女孩,而丈夫吕克起先也对大姨子的到来心存防范和排斥,同事朋友们更是对这个突然出现的姐姐好奇之极,于是,想要真正毫无芥蒂地欢迎姐姐暂居似乎还得过心理这关。
因为短期内聚集的情绪压力,一贯和善的蕾雅终于在和学生们讨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时失控了:“……他反对同一世界观,他知道观念是多面复杂的,意向也是复杂的,真相也是……”语气虽激烈,但也透露了一个信息——蕾雅始终坚信姐姐那样做是有原因的,因为真相是复杂的。
影片耐心营造了这对姐妹情感互动的细节,其中不乏动人之处,如当姐姐说“你已经忘记了我”时,妹妹拿出自姐姐离开之日起,每天所做的笔记,她一直深爱着姐姐,从没放弃、割舍和遗忘过。
再如,姐妹俩去疗养院探望母亲,母亲时而清醒时而糊涂的言辞,让那曾经的悲痛又一次来袭,令姐妹间的感觉微妙递进。
而那个姐姐教外甥女弹奏当年和妹妹联奏童谣的画面,以及姐妹俩再度联手弹唱童谣的昔日重现,都令那抹亲情在岁月流逝中复苏。
“……解释就是找借口,而死亡没有借口,一个孩子的死亡就是最深罪深的牢狱,你永远也别想出来。
”这段剖白似揭示了除却公审,朱丽叶特对自己做出审判和禁锢的原因。
影片伊始,刚出狱的她面容憔悴、神情没落、眼皮沉重,而那静默的抽烟姿态又让这个明显有故事的女人具有鲜明的观影带入感。
此番克里斯汀·斯科特·托马斯将朱丽叶特这个被放逐的悲剧人物的内心世界清晰示人,仿佛可以让观众读到她的心。
一如《影像日报》所言“克里斯汀·斯科特·托马斯贡献了从影以来最好的表演。
”这位曾在《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中“暗恋过”休·格兰特,又被《英国病人》拉尔夫·费因斯“爱”得死去活来的女星,一直有着以表情和状态来再现人物的特质,只是介于很多角色所限而未能尽现,此次可谓过足了戏瘾,如终于对妹妹讲述真相时,她起先情绪激动,眼泪肆虐,额头狰狞,嘴角抽搐,继而归于沉郁,痛苦述说,此间的表演很有层次感。
艾尔莎·泽贝斯坦的对手戏也十分出彩,将一个孩童时对姐姐充满爱与崇敬,经年后仍留守着这份真情的纯善女人呈现的真切可信。
而让囚禁自己的心长达15年之久的冷漠“局外人”朱丽叶特彻底获得释放的,还有一干配角们,在影片极力营造的家庭氛围中,在其他相关人士的疏导帮助中,朱丽叶特逐渐卸下了桎梏,不论那不能言语的中风老爷爷还是那个最终离去的警察,不论做过狱中辅导的蕾雅同事米歇儿,还是活泼可爱的外甥女,虽然曾经遭遇不幸,但拥有宽容、理解之心的家和朋友的朱丽叶特还是幸运的。
片中有两处音乐的运用较为突出,一处是对那首著名童谣的重新演绎(很多人应该在影片《面纱》中聆听过),另一首便是Jean-Louis Aubert的吉他配乐,甜美温情到令人相信这个世界真的很美好,虽然事实并非如此。
http://nicolew.blog.hexun.com/29576177_d.html
冒雨赶到国泰看了《爱你已久》,差一点就迟到了。
影厅还是不时有手机发生声响,更有观众在影院里大声讲着电话。
同他们相比,迟到的观众就罪小很多了。
之前对国泰印象颇佳,没想到今天国泰“搞笑”了。
影片竟然在放映过程中突然“黑屏”了……在等待了几秒钟之后,才重新接上,估计是放映员的问题。
没有观众鼓掌,但是有不少影迷看完了所有的字幕。
出影厅,发现2号厅也在放《爱你已久》。
哦,原来是加场了,《萨冈》更是加了两场。
在法国影展的最后一天,我好想再看一部,但我还是忍住了。
因为还有来年,希望到时观众能更可爱一些,影院也更专业一点。
9.4.19晚写于402
“我一直深爱着你”是太爱情的一句话。
以至于在看电影时,收到电话问我在干什么,答看电影。
什么电影呢?
要将这个片名回答给对方都会不太好意思。
其实这是跟爱情完全没有关系的电影。
好奇心在于这样一个干净冷静的中年女性出于什么样的原因要杀死自己六岁的儿子?
因为弑子事件。
她的一生中有15年在监狱中度过。
故事从她出狱讲起。
出狱后她来到了她妹妹家生活。
是的,几乎所有人都对她的突然出现好奇,还有就是没有办法理解她的这一行为,并对她做出这样行为的动机充满了好奇心。
但这是一个封闭的女性。
她拒绝向任何人提起这一事件的前因后果。
这种封闭对所有的好奇心产生抗体,也让这些有好奇心的人有时候气急败坏。
这些人包括她的妹夫,还有那次家庭聚会上那个自视甚高的大学教授。
可是当她真正说出事实真相时,大家都认为她在开玩笑。
影片中其实花了很多细节在透露她应该是一个不错的妻子和母亲。
在短暂的时间里,她就和小lily建立了良好的关系,让小孩变得对她依恋,能很好地操持家务,哪怕是跟家里有脑残的老年人也能有些许交流。
而且她爱读书,应该不至于是一个太偏执或狭隘的人。
究竟是什么让她做出这样令人生畏的事件呢?
而且这一事件带给她无尽的孤独和与这个世界的隔绝。
还带给她的亲人无形的压力和思想上的困惑,包括那个记录她离去的这十五年中的每一天的妹妹。
身为大学文学教师的她,在遇到类似的情况时,在课堂上谈论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关于人类杀弑的困境时,她失控的情绪也表明了她在这一事件上的承担。
她在夫妻都没有任何生育困难的情况下,选择了不育而是领养孩子。
这些都是她的人生困境。
而所有带来这些事实的真相是,姐姐的儿子因为身患绝症,痛苦不堪,最后作为医生的母亲,选择了让自己的儿子安乐死。
她选择了不做任何辩护,走进监狱。
因为这样至少没有人打扰她的悲伤。
ps:片中讨论侯麦,让我觉得这个电影也很有侯麦电影的细腻和缓慢,还有拿些星星点点的温暖。
这是我喜欢的电影元素。
“我一直深爱着你,从不曾将你忘记”亲情是电影亘古不变的主题,如同一首诗,一幅画,隽永,刻骨,意味深长。
这部以家庭为主,讲述姐妹之间的情谊和母子之间的感人故事,虽是低成本制作,但无论是票房还是口碑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克里斯汀•斯科特•托马斯也贡献了她不凡的演技。
作家出身的导演,对细腻情感的把握使影片始终围绕着一种平实,淡雅的氛围。
对人物心路历程的拿捏,对人物关系递进的把握都做到了尽善尽美。
一个顶着“杀人犯”名义的姐姐暂借妹妹家,打破了妹妹一家平静的生活。
对于15年前“恶行”朱丽叶饱受内心摧残,她不愿意将真相告诉别人,用15年的青春赎罪。
如她的话所说:“解释就是找借口,而死亡没有借口,一个孩子的死亡就是最深最深的牢狱,你永远也别想出来。
”她的做法虽在法律允许之外,但对一个母亲来说却在情理之中。
孩子得了不治之症,饱受病痛的折磨,而她做的只能是让他减少痛苦,安心的离去。
15年的监狱生活使他变得沉默寡言,脾气暴躁,烟不离手。
来到妹妹家寄人篱下,妹夫的心存芥蒂和不信任,找工作的重重困难,宴会上朋友的口无遮拦一次次的伤害了她,可她早已伤痕累累的心将这些小伤口吞噬。
顶着“弑子”这两个字,该是多么的惊世骇俗。
父亲为此至死都没有原谅她,母亲失忆琐屑忘记自己有女儿,丈夫离异并指控了她……面对这一切的一切,她只能选择默默接受,有什么借口能比死亡还有力?
出狱后见到了多年为见的妹妹,一个有些尴尬的微笑,一个真诚的拥抱,姐妹俩似乎回到从前,但微妙的改变让两人都有些不适应。
妹妹对姐姐的做法始终抱有一定有其理的心态,愿意接受和认可这个姐姐。
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潜移默化的改变了妹妹,妹妹结婚多年不愿意生育,宁愿领养孩子也不愿拥有自己的骨肉。
在影片结尾当妹妹意外发现一张病例通知单时,知道了姐姐当年这样做的原因。
一句“看,外面多美啊”也暗示他们的苦难都将过去,迎接美好的日子。
片中花大量篇幅描写妹妹一家对朱丽叶情感的递进。
比如妹夫对朱丽叶住在他家多少有些不满,对她曾经的“罪行”反应敏感过度,不让孩子提起有关朱丽叶的往事,也不放心朱丽叶单独和孩子们相处。
随着后来的一步步了解,他开始相信朱丽叶,并主动让朱丽叶照顾孩子。
丈夫从心底的接纳姐姐,使妹妹绽放出灿烂的笑容。
两个小孩对朱丽叶倒是额外的喜欢,会让朱丽叶给她讲睡前故事,会和她一起在厨房忙活。
尤其是姐妹二人弹着琴唱歌歌,大女儿在一边翩翩起舞,爷爷憨笑的掌声将一家人美好和谐的气氛刻画的细腻感人。
如果说本片成功的一半源自对真实细腻情感的刻画,另一半则来自贯穿始终的悬念。
从开头妹妹接姐姐回家,孩子的问题和父母见躲躲闪闪的眼神,遮遮捂捂的对话间可以看出,姐姐似乎有着不可告人的秘密。
这个秘密在朱丽叶找工作面对雇主的疑惑时,于是说出了这个有悖天理的秘密。
然而她为什么会这样做?
这个疑惑随着剧情的发展层层加深,最后从一张病例,和姐妹的对话间我们才明白。
这种无声的,层层递进的悬念感比直接赤裸裸的展现悲剧的发生场景要好的多。
朱丽叶是不幸的,儿子饱受病魔摧残自己却无能为力,唯一能做的是让儿子减少痛苦安乐死。
但是这个做法得不到所以人的理解,自己只能默默承受。
同时朱丽叶也是幸运的,灾难使她坚定了家庭、亲人的重要性。
不是第一次见到Kritstin,却第一次看她的主演,深陷泛黑的眼窝,紧抿的嘴唇,神情木然,也许加了一点化妆,这个叫Juliette角色是一个几乎枯竭的女人。
一个坐了15年监狱的女人,因为杀了亲生的儿子。
她的出现,就像一个迷,一个大大的问号。
她为什么会杀害亲生的儿子?
作为一般的观众,免不了猜测这是一个错杀,还是酗酒或别的什么因由。
导演很吝惜地透露答案。
却悠然让一个个生活细节流动眼前。
Juliette在妹妹家住下来,他们一起吃晚餐,简单谈谈生活;送女儿去上学,妹妹驾车陪着Juliette;妹妹和妹夫在房间私语;和朋友去咖啡馆;去美术馆散心;朋友家庭聚会;Juliette走进爷爷的房间,说她在监狱里常常需要书的陪伴;去咖啡馆;面试应征,然后失败。
长桌晚餐,谈天说地。
全是对白描写。
当然还有Juliette游离冷淡的反应。
不知不觉,竟开始关注Juliette的这个生活空间和她的感受。
Juliette,被别人怀疑和歧视,也是一些社工好奇的对象;她的生活受到别人的暗中注意,要融入正常人的生活似乎有点困难。
最主要,她看到亲人,自己对这件事本身也难以释怀的样子。
罪咎?
不理解?
成见?
还是缅怀那条失去的小生命?
在我还读小学的时候,邻居里有一个强奸劳改犯。
每次我见到他,总有一种异样的感觉,不仅仅是被妈妈告诫过后。
面对一个杀人凶手,我们可以没有成见吗?
一个服过刑的罪犯,他或她还有应该拖着罪恶的尾巴吗?
妹妹领养的一个小女儿(L),和小女孩的失去语言能力的爷爷,似乎给出了一个答案。
L不知道Juliette姨妈过去的一切,姨妈只是个有点沉默,奇怪,但可以交个朋友的人。
爷爷不闻外事不说一话,有的尽是笑意融融,却可以让Juliette放送下来,倾诉几句。
他们眼里,Juliette和其他人没有什么不一样。
因为没有偏见,因为没有了去解释的语言。
影片里展现出的不同人的不同观念的博大还是非常令人激动的。
我们既可以看到赶走Juliette的老板,也有只和她上床的自恋男,更有理解Juliette的朋友出现。
还有她的妹妹,随着和姐姐的日渐了解,也消解了很多开始的孤疑。
最快人心的莫过于教师妹妹在课堂上批判陀思妥耶夫斯基对罪犯的下笔。
她说,这只是一个假设。
他的罪犯具有同一性。
富含理性的审视反思的同时,此片有着法国电影一向的温情。
Juliette的心结慢慢结开了。
最后她歇斯底里爆发,吐出了多年积淤的原罪。
原来是因为爱,才夺取了儿子的生命。
生命的印记投射到哗哗打落窗户雨点上。
这是一个给影片和主角的答案,给我们的却是另一个问题,安乐死在没有立法支持的情况下,善却成为了罪。
事情应该这样吗?
很久以前看过的一部电影,看片名会认为是一部爱情片,其实不然,影片是关于亲情和道德伦理的。
这部电影曾荣获2009英国学院奖最佳非英语片奖、2008柏林国际电影节天主教人道精神奖、2008欧洲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
推荐一看。
因为爱你,我惩罚自己。
抱着悬疑心态看的,但却一直没有让人感受到紧张,全片一直带着一个问题就是她的儿子是怎么死的?
第一次看这样的电影,日常生活为单一线来讲述主人公的故事。
看完整个骗子的感觉,就像片尾曲一样。
也许,爱从来都很平淡。
我已经开始苍老,因为爱过了你,你甚至不用知道爱你的我是谁,爱恋中的每一个瞬间都可能就是一生,时光都已经不再,你比我更永恒,亲爱的没有了你就没有任何人。
我爱你已久,永不能忘。
37路改线,害我差点迟到上次来和平还是电影节看椿三十郎一部颇具生命质感的电影,典型的法国电影的感觉,爱情、欢乐、神秘、隐忍,还会拿候麦和陀思妥耶夫斯基来插科打诨。
文艺气十足而又引人入胜,是法国电影的优秀传统不清楚上次的法国电影周是否就是这个胶片,简体内嵌字幕,翻译质量颇佳,也没有手工的时间轴偏差问题,看起来相当舒服《英国病人》的凯瑟琳已经一老如斯,令人唏嘘,不过演技已比当年精进许多
隐忍莫大的伤悲,把自已关进囚牢。可以理解有些人有些时候的横眉冷漠,可以接受有些人有些时候的深切关心。有些亲人朋友离去,有些亲人朋友靠近,只能承受。时间一晃而过十多年,比不过一个人在心中永远的爱着,时间只是能让伤痛少一点吧。
真是好看,雖然主角的情感太過強烈,不是很容易共鳴,但我很喜歡導演對角色們的刻劃和觀注的眼光。
哪里悬疑了??啊啊啊啊啊啊啊啊,狠狠失望
没有宣传说的好
故事好,拍法(尤其是结尾的处理)欠斟酌。
一個聰慧美麗還喜歡足球的女人,她在喪子(一個漫長的過程)的極度痛苦中自我放逐,讓全世界與自己決裂——實際上是她給自己判了刑,與全世界決裂。十五年後在家人朋友的溫情關懷中終於慢慢又融入世界,HE。 故事本身沒什麽意思,從頭到尾就是看人秀演技。(發現最近看的都是這種「作秀派」的電影,還真有點膩了)
在清澈的泉水边里的一句Il y a longtemps que je t'aime
因为实在是太淡了,淡到看完后面无表情地关掉播放器,慢慢在脑内整理了十分钟,才确定眼眶有点发热。故事让我想到玛姬欧法洛的一本小说。『现在的人似乎什么都知道,却不了解一条河流的源头在哪里』。童年歌谣化为片名,很妙。
太沉闷,看得快睡着了...
“一个孩子的死就是深深的牢狱,你永远别想逃出”。她用自己的方式来禁闭自己,她不想争辩,为了摆脱痛苦,牢狱成为了她的安慰地。这种爱如此长久,也是如此悲痛
枯燥乏味。
UGC
解开杀儿子的动机前,整个节奏和感觉都很对。最后那里,有点怪。如果,她很在意儿子死去她就失去了活着的感觉,那对于她的父母呢?导演没能自圆其说,他借女主角的口说:解释就是借口,为什么还要硬解释给我们听。我宁愿没有最后一场戏。
法国片真是文艺,开始我还以为是她妹妹不小心杀了外甥,然后姐姐为了保护年幼无知的妹妹自己抵罪,没想到只是当妈的让被病痛折磨的孩子安乐死。这个妹妹多好啊,对姐姐来说就是天使般的存在。
看得好压抑呀
这么烂的电影里,竟然还有新葡京赌场的广告
很多有意义的东西不一定拍出来就好看。
第一次因为一个站不住脚的理由而毁灭了这部电影,所有的一切你因为这个可笑的理由而大打折扣,所以一切都建议在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上,别人可不这么认为
讲的是母爱 前面的剧情真的看不太进去…… 我是分成两天才看完的 真正高潮只有后面十分钟 前面的 我都要看睡着了……
Voilà combien de jours, voilà combien de nuits, Voilà combien de temps que tu es reparti, Tu m'as dit cette fois, c'est le dernier voy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