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有自传色彩的西西里故事、三部曲的经典流传、莫里康尼的配乐,《巴阿里亚》(又译巴里亚,巴格里亚的西西里方言称呼)未映先红。
然而在威尼斯开幕放映后,电影遭遇了多数劣评,反倒是意大利总理贝卢斯科尼大声叫好,情况相当尴尬。
托纳托雷拍摄《巴阿里亚》耗费了三年时间,借几十年历史风云变化讲述一个家族传奇,从不断翻新修葺的街区场景到人员众多的庞大场面,导演大有孤注一掷的意思。
用他的话说,影片侧重波澜起伏的政治运动,跟迷醉于光影胶片的《天堂电影院》分明就是币之双面。
中间某些时刻,观众会很自然地联想到《天堂电影院》以及《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人物场景都出奇地相似——莫尼卡·贝鲁奇短暂出现了几秒钟。
影片有费里尼般的魔幻现实开场,飞快奔跑的小孩,镜头疾速后退,背景里出现了巴阿里亚人民的日常生活。
小孩飞起,下一秒突然画面坠入另一时空,主人公托伦诺瓦出现,他是个羊倌,大字没认得几个却敢作敢为,非要弄出个名堂来。
先是二战时的法西斯统治,再有盟军登陆和美军到来、政党选举轮替到社会主义热潮,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法西斯倒台,大伙涌入市政厅,各取所需,连门板都给拆了扛走。
看起来轰轰烈烈热热闹闹,可这里的人们好像没有受到太大影响,自得其乐。
前一段托伦诺瓦和父亲被人欺辱,下一段他们又仿佛若无其事。
他们的下一代好像有所改变,可也说不上翻天覆地,该怎么活,就怎么过。
看得生老病死,讲的喜怒哀乐,说起来是人之常情。
意大利人特有的大嗓门和夸张表情,生活中随意可见的幽默喜剧,比如那副贫民版圣像,这些都让《巴阿里亚》看起来极为欢快,洋溢着莫名所以的乐观。
正因如此,《巴阿里亚》实际上没有一个成型完整的故事,到处是散落的生活碎片。
只有忽隐忽现的快感,不存在传统意义上的高潮。
一些人物稍不注意就转瞬即逝,让人很难把情绪投入到电影当中,跟不上情感节奏。
不可否认托纳托雷相上《巴阿里亚》的很大原因是与政治有关,而这部内容恰恰表现得非常乏味。
多数人想看到真情、追思与乡愁,他们对政治说不上排斥但也不会轻易喜欢。
最可怜的部分是配乐了,莫里康尼的音乐很满却不动听,不知道是没协调好还是发挥欠佳,反正有点累赘多余。
托纳托雷一定很怀念《天堂电影院》,三十出头就有无数奖项万千追随。
自那以后,他始终未能真正超越自己。
《巴阿里亚》说人生不过如此,可他还是想回去。
也只有在首尾两处,看得出托纳托雷很想挽留点什么,他希望能让时光倒回,把巴阿里亚的风情一一牢记在心。
他弄出黄粱一梦的错觉,又让人物穿越了时空,找到地板下的闪亮耳环。
托伦诺瓦和小托伦诺瓦在路上擦身而过,精美的圆圈形式,开裂的打转陀螺,这就是人生。
【理财 上海杂志 专栏】
(芷宁写于2010年3月19日)影片伊始,浓郁的西西里岛风情就扑面而来,天性热情奔放的人们,如同吵架般大嗓门的谈话,夸张的表情和肢体语言……所有这些,都准确地将观众带到了地中海的那个岛上。
接着,小男孩佩佩飞奔在狭窄喧闹的街头,和残疾的街坊匆匆交叉而过,大妈在他身后泼水,大叔在筛粮食……于是,恍然间观众似乎重温了导演朱塞佩·托纳多雷的另外两部作品《天堂电影院》和《西西里的美丽传说》。
不过,这次的《巴阿里亚(Barria)》更具有自我追寻的情怀和勃勃的雄心,它用两个半小时呈现了一个小镇一个家庭的历史变迁,其中时局交错、风云际会等强烈的政治要素,让这部戏呈现出异于上述两部的气息。
可以说,这是部个人化色彩十足的电影,巴阿里亚正是导演托纳多雷的故乡,是西西里岛巴勒莫省最大的城市巴格里亚(Bagheria)的方言叫法,因为了解因为热爱,托纳多雷镜头中的小镇街道充满了世俗化的真实感和生活情趣,“在巴阿里亚,人们的生活就是沿着一条主干道展开的,在几百米的范围内,一切都看得清清楚楚。
年复一年的来来往往,你可以从中领略到一个你永远不会明白的世界。
”不可否认,托纳多雷是个具有怀旧和乡愁情结的导演,他已多次用光影书写了西西里的故事,这次他对自己的出生地做了一次彻底的致敬和礼拜,同时,西西里岛和一个男孩的成长故事,也是他永恒的主题。
《巴阿里亚》里的佩佩,让人想起《天堂电影院》里的托托,只是佩佩的人生轨迹更为复杂,因为影片不仅展现了他的成长,还表述了他家三代人的故事,以及他的政治抱负于上世纪中叶意大利政治气候中的起伏。
期间,他还去过前苏和法国,而这些离乡的经历,促他心灵成长,使他彻底回归,成为一个将此地当作永久灵魂归属的真正巴阿里亚人。
虽说该片剧情很容易被概括——影片以主人公佩皮诺从小到老的人生轨迹为主线,他的父亲从盛年到死去、小儿子从婴孩到长大乘火车远行为辅,逐步展开了一副长篇风情画,涵盖了西西里乃至整个意大利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到二战结束,再到战后发展政派纷扰几十年的历史变迁。
只是,影片的具体呈现不似概括这么集中而精简,它显得很分散很广角,仿佛将一个人关于过去的点滴碎片零星地连接起来,贯穿其中的纽带是情怀,而这种情怀还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故而,有观众在看时迷糊看后怔忡,似乎不太适应该片过多的政治因素和松散的往事拾零。
的确,该片的政治气氛较浓,非意大利人在看那段历史时会有点累,它很大手笔地将彼时政治风潮交替上演,从墨索里尼的独裁统治到二战结束后的种种变革,从基督教民主党到意共,各种竞选斗争接踵而至尽现眼前,嘈杂声吆喝声不绝于耳(其中部分场景令人想起另一部意大利影片《邮差》中的集会)……于是,在片中人很忙碌的时候,观众也跟着忙碌,忙于消化这些人和事,以及它们对主角生活的关联和影响。
在如此庞杂的历史背景下,有情结的导演在忙于营造一个大时代,还忙于让幼时记忆中各色人物的“轶事”穿插出现,又忙于让时代符号适时入镜,如万人空巷看电视,也忙于暗示角色的未来,于是,一家三代故事呈现显得趋于表面,似乎没时间承纳他们具体的情绪变化和性格波动,即便有也是匆忙的,何况这家人总在不断添丁,且还随着时间变化,孩子们也“变换着”外貌,一时间显得脸孔出奇的多。
影片音效凸显了西西里的嘈杂繁乱,但往往显得过于嘈杂,致使托纳多雷的老搭档、配乐大师莫里康尼(两人曾合作过《天堂电影院》、《海上钢琴师》、《西西里美丽传说》)为该片所做的配乐有湮灭其中的嫌疑。
不过,不愧是黄金搭档,在嘈杂中依旧可以听出此番莫里康尼的配乐饱满而怀旧,另外,为了很配合影片往事拾零般的叙述风格,曲调显得散落松弛,没有回旋出统一主旨。
作为意大利影史上耗资最大的作品,该片也出现了不少大场面,如原野上的集会,满山遍野的人和旗帜。
除去大量的政治气氛,该片的很多场景还是呈现出了一部写实风情史诗片的味道,如,伊始不久电影院里的骚乱,节日里的教徒游行等等。
而少年佩佩牵奶牛走在街上挨家挨户送奶上门的戏,令人不由得感叹,这才是真正的“鲜得有一套,谁喝谁知道”,如此送奶既确保了牛奶的新鲜度,送奶工还不累,因为“奶”是自己走的。
另外,佩皮诺在车站送别小儿子彼得罗的场景,颇有怀旧感伤气息,起先佩皮诺貌似不经意地抽烟走开,可在火车开启的瞬间,他发足狂奔追逐着呼唤着,为最心爱的儿子送行。
只要略微仔细,就不难发现该片的运镜饱含了深情,不论俯看小镇风貌,还是凝望原野山岭,都仿佛在抒写一种挥之不去的乡愁。
片尾,托纳多雷让少年佩佩“黄粱一梦”,他梦到了自己的人生,当他走在巴阿里亚街头时,街景是当下风貌,一切恍如隔世,而他和飞奔着的幼年佩佩擦肩而过……于是,他的整个人生轨迹仿佛一直在巴阿里亚的时空中交织穿梭着,从未离去,不论时间和世间怎么改变,他的每个部分每个瞬间每个心念始终都停留在这个他深爱的地方,一如托纳多雷自己。
很多人都怀念故乡,怀念幼时成长的地方,然而,故乡早已面目全非,其实,人们最怀念的是那个永远也回不去的童年。
http://nicolew.blog.hexun.com/47004096_h.html
《巴阿里亚:风之门》是托纳多雷继“西西里三部曲”之后,蛰伏多年推出的对故乡西西里岛的致敬之作。
倘若我没有坚持看到结尾,我不会想动笔写一写它的。
人在死的一瞬间是痛苦还是舒服呢?
我想会是舒服的。
一生的经历,总该用去最后一点气力去回顾一下。
就算是十恶不赦得罪人,或者是江洋大盗,在死的一瞬也该是安乐的。
人生来就有回忆的本领,年纪越大,这个本领越强。
去年读张爱玲的《小团圆》,发现她梳理一生的精妙方式,发现“她醒来快乐了很久很久。
”莫扎特死得早,他不愿死去,他死前写《安魂曲》,我愿相信那是莫扎特的自言自语,他没写完,但我仍相信他死时也是“快乐”的,就算他没有填完最后一个音符,但在脑中早已将这段乐曲谱写完整。
托纳多雷当然没死,他亦能通过《巴阿里亚:风之门》“慢慢醒来”,也“快乐了很久很久”。
诚然这是一部快乐的电影,意大利西西里岛的阳光是快乐的,意大利西西里岛的百姓是快乐的,从头至尾的橘色调,足以让人相信,人的一生就该是充满阳光的安然处之。
巴阿里亚,意大利西西里岛的小镇,那里平静、祥和,那里就是导演托纳多雷的故乡。
故乡能赋予一个艺术家多大的意义?
鲁迅在小说《故乡》的结尾感悟到:“希望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来没有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这是鲁迅坐看风云的卜然一笑,对希望的无所谓事实上是对生活的无所畏惧,故乡告诉鲁迅生活就好比走路。
《故乡》倘若没有这个结尾,只能算是平庸;有了,便是伟大。
《巴阿里亚:风之门》亦是结尾取胜法,电影的百分之九十九都在通过主人公讲述其一生的经历,平淡无奇,毫无悬念的那种讲述,犹如观看美丽的风情照片。
但结尾太妙了,和鲁迅的小说《故乡》异曲同工。
《巴阿里亚:风之门》以主人公佩皮诺从小到大的人生轨迹为主线,伴随其父亲奇科从壮年到死去以及孩子彼得罗从嗷嗷待哺到远走高飞的生命历程,又将诸多历史事件穿插其中。
我、父亲、孩子,三代人犹如一个人,一代一代下去,不过是自生到死的一代又一代的生命轮回。
影片故意将佩皮诺的童年和轮回的未来的自己,以及梦里面自己的儿子参杂在一起,仿佛不是一个人,又仿佛是一个人。
影片的一开始,童年的佩皮诺在教室里睡着,在梦中自己从青年走到壮年,从壮年走到老年,影片的结束,童年的佩皮诺醒来,他走上大街,来到了当代,看到了自己轮回的未来。
这个轮回未来并没什么大不了,他仍然是西西里的活泼少年,依然会经历人生的酸甜苦辣,依然会在死前回忆一生,然后安乐地死去。
真正好的电影,不在于它多么吸引人的眼球,而在于你看完它之后不断地去回味。
我不记得鲁迅在小说《故乡》中和闰土说了哪些话,但始终记得小说的结尾。
我也宁可忘记《巴阿里亚:风之门》的大篇幅的叙事,而只愿记住他最后一个画面。
那是一只苍蝇:未来的佩皮诺即是童年的佩皮诺,当他的玩具陀螺被砸碎后,陀螺里面飞出一直苍蝇。
那是前世的苍蝇,是梦里面佩皮诺的儿子放进去的苍蝇,一只还能飞的苍蝇。
《巴阿里亚:风之门》,让托纳多雷继续着自己的故乡梦,不管是《天堂电影院》还是《西西里的美丽传说》,西西里的故事还在继续,我们每一个人的故事也都在继续,并将永远继续下去。
刊于5月14日《假日一百天》
巴阿里亚在意大利的西西里岛上,那里是个出故事的地方,特别是朱塞佩·托纳多雷更是将自己的家乡当成了自己灵感的源泉。
从《天堂影院》到《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发生在这个岛上的故事打动了多少人!
这次他又将巴勒莫附近的小镇巴阿里亚搬上了银幕,一如以往美丽的风景,一如以往橙黄的色彩,但却没有了温暖的感觉,相反倒是深入肺腑的绝望。
在他影片中的巴阿里亚,成为人生的一个舞台,你方唱罢我登台,一代重复着一代,人生就像一个大循环,首尾相接,你无法跳出。
在《巴阿里亚》里,整个情节就是一个框形结构,影片的开头很正常,现在的巴阿里亚,人们在闲适地生活着,大人们打着牌,小孩玩着陀螺,不停地跑来跑去。
当镜头转换之后,孩子们仍然跑来跑去,场景也没有变化,依然是那个教堂,依然是那条街道,依然是那个广场,只是跑着的孩子不一样了。
故事就这么叙述着,剧中的人物轮番登场,几十年的巴阿里亚的变迁在我们眼前展开,一家三代人的故事也让我们牵挂。
六十年里,巴阿里亚与意大利其他地方一样,经历了战争,经历了法西斯,经历了共产党与基民党的轮流执政。
在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里,你阅尽了巴阿里亚的风云变幻,阅尽了巴阿里亚的人生沧桑。
当你认为这是一部怀旧的历史片时,最后的情节却又将这一切解构。
影片开头那个被老师惩罚而在教室里睡着的孩子,在影片结束时醒来,故事在这里终止了。
打牌的老人依然打着牌,玩陀螺的小孩还在玩着陀螺。
难道这一切只是那个小孩的南柯一梦?
是梦是幻,还是真实的发生,你无法确切地把握,就如同人生一样。
人生如梦,梦如人生, 梦与真实的界限在这里模糊了,其实梦与真实对于重复的人生来说,又有多少意义呢?
托纳多雷在《巴阿里亚》里,将人生的舞台固定化,而舞台上的人物则在不停地变化,进一步深化着他戏梦人生的理念。
影片所有的镜头都集中于巴阿里亚这个小城,大部分的场景都在小城的那条主要的街道上发生,每当历史变化的重要关头,小城的那个小广场都会成为历史事件的演出地,而后面教堂都会成为主要的背景。
军人、警察、墨索里尼的画像,还有无数的政客,都在这里穿梭演出。
他们喊着同样的口号,说着差不多的话语,他们许诺着同样美好的未来,风起云涌,上台下台,城头不断变幻大王旗。
在巴阿里亚城的居民眼里,他们只是过客,他们与小城居民的生活无关。
而巴阿里亚城的居民们,则永远都是看客,他们似乎是历史的见证者,其实这一切都与他们无关。
他们照常过着自己的生活,虽然时代在往前走着,他们的衣着在变化,他们的外表在变化,但生活的本质虽没有改变。
他们一代代的出生,又一代代的死去,而巴阿里亚则容颜未改,对于巴阿里亚来说,他们其实也是过客。
影片中还有一个有趣的角色,每次风云变幻时,他都呆在广场前的灯柱下,看到来来往往的人群,冷静地发表着自己简短的评论,从向两个打架的小伙子喊“不许打人”,到嘲讽激昂演讲的政客“你就扯吧”。
他属于生活的评论者,他似乎阅尽了生活,看透了一切。
不过,从影片开头到结尾,他却永远都是那副形象,永远站在灯柱下,永远给别人的生活添加注脚。
几十年就这么过去了,他重复着自己,作为一个冷静的旁观者,他也只是生活中的一个可怜过客。
这是不是一种悲哀?
生活就是这样让人绝望。
数十年前,一个小孩将一只苍蝇放入正在制作中的陀螺之中,影片结束时,他的孙辈将陀螺摔裂时,一只苍蝇从中爬了出来。
这是暗喻着生命的无聊循环,还是寓意着人生就如这只苍蝇一样,浑浑噩噩,毫无意义?
三代人在巴阿里亚度过了自以为丰富多彩的一生,而苍蝇也在陀螺的狭小缝隙里度过了六十年。
想一想,真是很可怕。
我修了screen writing and narrative studies这门课程,因为作业,自己也在写电影剧本,professor说,写个1小时的短片就够了。
正好我认识一个意大利人,就把他的人生写了进去。
虽然时间限制只采用了他童年在阿尔及利亚跟法国的那些事情,但不可否认,Tornatore给我的影响很深刻。
我原认为将人的一生浓缩为短短的2个半小时是不可完成的任务,要么容易陷入记流水账的雷区,要么因为为了赶时间而丧失了电影的灵魂。
不过Tornatore告诉我们,只要抓住人生每个阶段的精华的匆匆一瞥,联袂起来一样是个好故事。
Baaria并非是本教科书,没有什么特别的目的想要告诫我们什么,他只是阐述了一个普通男人的旅程。
一个男孩目睹了西西里数十年的变迁,政府的流水更替,自己年轻的狂妄与挣扎,中年之后的顿悟与坦然放弃。
在即将老去之际,回首一生,用手中的石子同时击中3块岩石。
我一直在想Peppino究竟实现了什么愿望,现在结合自己手中的这个剧本,我忽然间悟到了,这两个男人一直在寻求认同。
对于Peppino,他在实现尊重与社会认同,马斯洛精神需求层次中的第四层。
他孜孜不倦的加入Communist Party,费尽心思想要得到选票,想要达到权利的巅峰。
而对于我的男主角,一个一生都在颠沛流离的男人,他也在寻求社会的认同,他渴望能被看成一个真正的加拿大人,而不是移民。
渴望有一个真正的家,从而不用永远在路上。
这是一个关于旅程的故事,男人,或者说人,最终需要的是什么。
只有等他们老去的时候,才会理解。
即便是奉为电影圣经的《天堂电影院》,在一些人看来都问题重重,所以《巴阿里亚》明显会为很大一部分人所诟病。
最高兴的时刻是从中找到的电影记忆,仅此而已。
影片从如今观影习惯来看问题很明显,如果是某一位已经作古的导演的老作品,审视的角度肯定是不同的。
谁让朱塞佩·托纳多雷 Giuseppe Tornatore是陪我们90年代初同时成长的少数几个外籍导演呢,把追捧留给后世,苛责留给我们吧。
在学院标放看到20分钟,想起了第一个问题:从《我记得想当年》,《1900》,《木屐树》等等到前几年的《灿烂人生》,好像我喜欢的意大利导演都拍过至少一部这种时代变迁、群像史诗或自传性质的影片(我也搞不懂该叫什么……)。
实际上,因了这些史诗片的关系,我们已经对这部作品中上个世纪意大利的历史感到亲切。
可这是为什么呢?
是意大利这个民族的多难造成了他们的历史感?
我在小纸条上问。
无论如何,《巴阿里亚》的题材导致了该片的重量级。
所有的叙事作者,在解释自己的那一件作品中,总是动用最大的力量。
王小波说的。
《巴阿里亚》也让我看到了这种力量。
这种力量拿捏的很从容,没有用力过大过猛。
对比贝托鲁奇的《1900》。
这种力量也是好看的,更轻快更超脱。
对比《我记得想当年》。
作品中散发出来的诗意,则更胜一筹。
巴阿里亚镇上的居民,好像就在影院门口外面生活着。
日复一日。
出了门,迎来一阵风,就想和他们打个招呼。
回老家时候,姥姥指着所有的房子讲他们每个人的故事。
都是一样的。
最后的结尾,人生如梦呀,弹指一挥间呀,记忆呀。
举重若轻,整个影片莫不如是。
又是一场电影的狂欢节。
一扇奇异的门。
一直觉得老托的名声,“毁”在了“好看好玩”上。
也“毁”在了太透明,太天真,太不沉重,太平易近人,太容易让娱记和娱坪们觉得“好欺负”。
总为此不平,但想想,也真可笑,那有又什么关系呢?
这是有心则明的事情。
或许你觉得托纳托雷的影片陷入拖沓冗余的文艺腔无法自拔,不管观众喜不喜欢,托纳托雷的叙事一直是这样的风格——细水长流、娓娓道来。
这部《巴阿里亚》片长达150分钟,全程站着看下来着实不易,MOMA影城一定暗喜于会员暴增,毕竟这里的条件是意大利文化处比不了的,所以也算值了。
不知道所谓托纳托雷的“回家三部曲”说法是怎样出现的,看完《巴阿里亚》以后,我个人决定把《海上钢琴师》踢出这“三部曲”行列了,《巴阿里亚》和《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天堂电影院》这三者组合似乎更切合“回家三部曲”的说法。
其实,《海上钢琴师》是我最喜欢的托纳托雷作品,如果它被踢出“回家三部曲”行列,我未尝不感到欣喜——这片子终于享受到里面蒂姆罗斯所扮演主人公的“无处安放的孤独”了,也算戏里戏外浑然一体。
《巴阿里亚》带我们重新回到了西西里,又看到了西西里的美丽女人经常出入的街道,还有熟悉的砂土黄色城镇。
托纳托雷照例在街道上安排了边打牌边咒骂的男人们、边干着手里的活儿边嚼舌头的女人们,还有疯玩中忘记回家的孩子们。
可惜的是,这不是一座孤城,时代和政治这种大环境不会忘记任何一个角落。
故事就从巴阿里亚的一户普通人家展开,绵延历经半个多世纪,意大利其间的各种政治思潮、政治动向,还有它们笼罩下的普通百姓日常生活,均缩微于这个叫做巴阿里亚的地方和这户姓做托伦诺瓦的家庭。
托纳托雷从来不吝啬于背景音乐,不管是《海上钢琴师》里的爵士,还是《天堂电影院》里夹杂着浓郁乡愁的暖色调音乐,都为影片增色不少。
这部真的回到托纳托雷故乡的《巴阿里亚》当然也不甘落后了,音乐几乎覆盖了八九成的影像,观影结束后几乎想不起来音乐曾在哪里间断。
托纳托雷没必要担心观众会看不下去他的作品,即使有人觉得它冗余拖沓的话,也总还不至于像看某些晦涩文艺片那样,不堪折磨而睡去。
即使像我这种看过了《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和《天堂电影院》,已经对这种夹杂强烈思绪引导的叙事和配乐风格不陌生的观众,也还是能看下去的,毕竟有充实内容在支撑——几十年的时间跨度足以抓住观众的好奇心和沧桑感。
因为预备好了要排长龙队,随手带了一本《我们台湾这些年》,结果没队可排,索性躲到一边踏实地翻了几十页。
等看到了电影,不由得联想到:这不就是他们意大利那些年嘛。
我们海峡两岸这几十年都不容易,他们意大利那些年也不容易。
本来嘛,大家都是地球村村民,说近不近,说远也不远,谁又比谁能容易多少呢?
至少政治在过去、现在和可预见的将来都是决定人们生活大环境的主导力量。
对于普通百姓能做的,除了做好自己以外,也只有祈祷政治挂帅的日子少一些,不要整天地风起云涌罢了。
从法西斯到社会主义,从基督教民主党到意大利共产党,贝比诺•托伦诺瓦亲眼见证了这一切,也在其中经历着自己的成长、成熟和奋斗。
全民饥饿的年代,小贝比诺聪明地从富人那里搞到双蛋面包,尽管饱受凌辱。
少年时代,贝比诺目送哥哥尼诺入伍奔赴战场,可他哪曾想到,战场上九死一生的哥哥在几十年后却想服毒自尽。
青年时代,贝比诺反叛世俗勇敢求爱,终于讨到了心爱的姑娘,这也是他生命历程中不多的正面记忆之一。
血气方刚的贝比诺积极投身各种社会运动和政治运动,从纪念遇难儿童到积极参与竞选,一直在不懈追求自己的社会价值和个人理想。
而同政治气氛同样无情的,是经济大萧条的生活窘境,以至于连小女儿也不失时机地羞辱父亲一番。
可能他自己也说不清楚那一记耳光后是怎样的心情,只是女儿的耳环再也找不到了。
可谁会相信就在同样的地方曾举行吃意大利面的比赛呢?
你还别指责它扭曲、荒谬,还是庆幸它没有更扭曲更荒谬吧,这样你才会觉得日子还是值得过下去的。
父亲临终念念不忘小儿子贝比诺,嘴里念叨着“政治是美好的”。
我们不知道一位临终老人说出这样的结论是基于怎样的想法,抑或仍旧是一个愿望,只看到他在家人和政治的陪伴下,慢慢变老然后死去了。
送走了父亲,生活还要继续,贝比诺肺部透视片呈现巨大阴影,而逐渐年迈的他对生活的追求也悄悄发生了改变:他告诉孩子们一个巨大的好消息——他和妈妈马妮娜将会再生一个孩子,而不是自己当选了委员或是怎么样。
当贝比诺拍着儿子的肩膀告诉他去赚取自己的面包时,自己从儿子到父亲的角色转变会不会在脑海里快速翻动呢?
托纳托雷从来不会忽视童真和许诺式梦想这类浪漫的东西,这也使他的作品不会由于过分苦楚而陷于苦恋情结。
贝比诺年少时不论如何努力也做不到一块石子击中三座石峰,而这一梦想恰恰实现于年迈后不经意的一投。
地面没有裂开口子吐出宝藏,而是无数黑蛇从四面八方涌向一起,贝比诺似曾相识,却又无法确定在哪里见过它们。
如果说这个梦想如幻如梦,那么贝比诺这一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当被尘封在陀螺里的苍蝇,在陀螺裂开后缓慢爬出开始羸弱振翅,我们也看到了托纳托雷的坚韧和乐观。
片尾呈现了大量影片的原型史料,模糊中给人以真实的厚重感,尽管托纳托雷交待过“一半是真实,一半是虚构”。
对于大的社会动荡局势中普通人生活的关注,有的可能只是想表现这些人的状态,有的可能不仅仅限于此,这类作品试图表现某个民族的某些东西,或者间接表现对社会时局的评判。
无论怎样,这种题材会是文学影视作品长期热衷的主题,而选择普通人群作为切入点永远是最具感染力和关怀精神的,正如我们一直看到的那样。
如果你喜欢侯孝贤《悲情城市》,又不讨厌托纳托雷的话,这部《巴阿里亚》推荐给你。
比起西西里三部曲,此片完全展露了导演要拍意大利式史诗片的野心,可惜一部意大利家庭发展史显然离史诗巨片的范畴的相隔甚远。
片中处处能看到天堂的影子,但无疑天堂的成功在于对一个小人物成长的细腻刻画,从一个细小点来发掘出历史背景和战争过程。
看者观之感之。
而此片的政治背景太过厚重,导致该细腻的人物刻画的也不够细腻。
每一个人物的特征也不甚明显,另外庞大的政治历史背景也使得导演在人物和剧情上的跳脱过快,即使时长以150分钟之久。
看来是之前的经典难以复制,对于导演的映像也将永远停留在多多稚嫩的小脸和玛莲达美到窒息的面容。
“政治是美好的”,当一个人或是几代人拥有这样的梦想,并为之坚持却不时地迷失时,梦想是像蛇一样的梦魇。
竟然拍出了喜剧的效果,悲到一定水平的喜了吧。
思维突跳到《茉莉人生》,几代人命运的穿插,国家的变动,身边人种种的大小悲喜。
琐碎。
刻意。
却很经典。
看到结尾的时候还是很激动
一次跑步,一段人生,一场变革
看了不少评论,但似乎大家都忽略了片中具有预言者形象的黑衣女
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天堂天影院+小鞋子+教父2+放牛班……乱哄哄热闹的人群、一直在奔跑嬉戏的孩子、各种母亲、青年男女的激情……都在永远亮得刺眼的西西里岛上,反复一直持续着~两次投票的场面,陌生又有趣~革命啊革命!与热烈的生活相比,只是一场盛会而已~
Life is but a kid's dream 西西里
对长片有点无力了
我只喜欢那个色调
叙事掌控能力不足,音乐几乎从头铺到尾
感谢真主 我啃完了 还真是又臭又长~~
人生,几代人的人生
在托纳多雷看来,一个人的童年和少年时期生活过的地方已经完全确定了其看待事物的方式,并直到永远。正如圣-埃克苏佩里 (Saint-Exupery)所说,我们每个人都来自那个“国度”,那就是我们的童年。托纳多雷的国度是意大利,是西西里,是巴勒莫,是巴阿里亚。导演的风格与《天堂电影院》和《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一以贯之。开头和结尾有些超现实,节奏很好。中间的叙事太散了,没有丰富的背景知识理解不全。
托纳多雷还是没有听费里尼的话并像费里尼一样把每部片子都拍得这么长这么长这么长的意大利乡愁啊
把故事平铺直叙,从孩子的视觉出发甚至是从孩子的时代讲起,一直都是托纳多雷的手法,他热爱西西里,热爱自由。他是一个很有符号很有特点很有味道的人。片末的穿越的太震撼人了,还连穿两次。配乐赞。画面粗中带细。
因为开场的飞翔和最后的结尾加了一颗星。非常非常个人化的电影,托纳多雷试图用两个半小时的篇幅来叙述西西里一个家庭在历史大潮中的变迁。前半部分节奏相当快,人物频繁出场,弄得我有点糊涂。后半部分渐入佳境,特别是配乐让我时不时的联想到《天堂电影院》。台词很欢乐,摄影巨优美,结局太魔幻了。
如果耐心看,是部很不错的电影,承载了两代人的记忆。可是对于史诗感太明显的东西我一向会变得非常没耐性。。。
对西西里的故土情怀,娓娓道来,细节琐屑,但情感浓重。对政治的描写,恰好是导演对故土深情的体现,如何使那个地方更好,如何使那里的人过得更好。即使在“西西里三部曲”的盛名之下,我觉得这部也担得起好评,这个岁数的人才会有这种类型的作品,虽然故乡史诗不好拍,但有情就好。贝鲁奇还露点客串~
浓缩的时光~字幕出现时感到强烈的情感激荡~挺奇妙
也许是字幕的问题,好辛苦的三小时,对如此政治的影片基本无感
我前世应该是个西西里人,还有可能是个共产党,所以虽然电影不怎么样却仍然看得浑身发痒,被挠到心窝的感觉。
虽然大量的描写了历史的动荡、人物在战争背景下成长的一生,却不足以堪称史诗。主角的人物刻画不够深刻不够经典,虽然养眼却不亮,描述也没有张力只是快过似的平铺直叙,不是不好也许只是不够讨喜。结尾好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