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说2000年最红的剧是什么,我想百分之八十的人会说是少包一,相当有爱的剧情,演员精湛的演技,老戏骨的坐镇,真的是百看不厌。
每出一部少包题材的剧,就会加深一遍自己如今对少包一的怀念,然后再傻傻的看上一遍,心中方觉舒坦,然后感叹岁月静悄悄的划过,带走了很多很多。
想说的太多,但是最最难以忘怀的却是那个娇俏迷人的庞三小姐。
刘怡君演三小姐的时候年纪不大,也就十八九岁,和剧中她所演绎的角色相差无几,刁蛮任性,目中无人,不可理喻,身份高贵。
这样的角色,想用文字去简单地表达刻画是十分地困难,因为这就像是画美人脸上的胭脂,多一份则浓,少一分则淡。
而这样的角色想要演绎在荧幕上却也是不容易加不容易,演员适不适合,演技到不到位,都是问题,表现的太过,则会让人觉得心烦,而演技轻一点,则会没有存在感。
倒不是说飞燕的这个角色有多么少见,而是想说刘怡君很深刻的领悟到了这个角色的精髓。
或许那个时候她也没有过多地揣摩,只是十八九岁的这个年纪就该是飞燕的那个样子。
荧幕上什么花色的美人少见?
大多是司空见惯。
但是十年经典至今念念不忘的刁蛮女子,我能想到的,除了赵薇的小燕子,就是刘怡君的庞飞燕。
飞燕和小燕子却也不同,小燕子是个十分讨喜的角色,赵薇无论怎么诠释,对了错了,轻了重了,都能被琼瑶阿姨掰过去。
而飞燕不一样,她仗着自己的爹是太师,盛气凌人的架势,真的很难让人一见倾心。
少包一想给我们讲一个成长的故事,包拯从刚出场的聪慧绝顶到了后来的沉稳内敛,公孙策从一开始的自负才学到了后来的谦虚谨慎,楚楚从开始的刁钻古怪到爹爹死后的温柔淡然,展昭没怎么变,还是江湖小侠客一枚,而我觉得改变最大的是飞燕。
她是庞太师的女儿,从她刚出场时候的样子,到她为公孙策挡刀,真的是很难得,这个过程又行云流水,没有丝毫牵强,难得之至。
还有,她和公孙策之间欢喜冤家式的感情,一个执着于一吻之盟,一个纠结于梦中仙女,旁人看戏的均是满面笑意,身在其中的他们却对面不识,也真是好笑。
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聪明若公孙,他真的不知道他梦中的小仙女是谁吗?
机灵若飞燕,她相信包拯有胆子去惹上她成就一吻之盟的妙事?
冥冥之中,上天早就把姻缘都安排妥当了,这种少男少女般纯洁美妙的情感在这部剧里体现得淋漓,水到渠成,本该如此,没有庸俗的虐心虐身,也没有小三小四的掺和搅局,没有谁去反对阻拦,纵使有门第之争,但我觉得这不是问题,红线都已经注定了,谁都奈何不了的事。
也曾想过,除了刘怡君,还有谁能演好庞飞燕这个角色呢?
也曾想过,其他剧里是否也有如飞燕般刁蛮地如此可爱的角色呢?
后来那么多的电视剧,无法复制刘怡君,也无法复制飞燕,想找部刘怡君其他的影视作品过过瘾,却也没找到什么,然后眼巴巴等着第二部,却等着的物是人非,然后她与公孙策的一桩事便埋在心里,不能自拔,不能忘却,只得在心中某一隅荒草满布。
再后来,就不见刘怡君出现在电视上了,如此无法复制的角色就这么地销声匿迹,不见了,心中十分的接受不了,十年的经典呀,那么多人心中的飞燕小姐,如今去了哪里?
旧时王谢堂前燕,如今却未飞入我等寻常百姓眼中?
北雁南飞,如今冬日已过,是不是该回来了呢?
当年看这部剧的青梅与竹马们都已经老了,自不见你后,我看的所有娇蛮角色,都很像你。
我发现 这部里德包拯是一个非常高级的人物,从第一个案子开始就在他的身上探讨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我们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做一个功利主义者,还是追求唯一的真理。
在中国人的逻辑里,到最后一定会在狸猫换太子一案中质疑包拯的选择,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为了国家,放弃掉一个小小的真相又有什么所谓呢?
哈佛公开课里,讨论了边沁的功利主义,我们的答案是什么呢?
而包拯,到底是全天下最聪明的人还是全天下最蠢的人呢?
八贤王是忠臣,但是他同时也是个投机分子。
他选择的是国家利益,多么伟大,忍辱负重,多么高尚!为人为臣,理应如此!
他更像是一个孔孟之道下的中国人,而包拯,是一个在西方哲学,法理学思维中诞生的人物。
我们暂时不考虑对错,我们只是提供一个怀疑的可能性。
而现在的你,在精神上,是不是已经沦落为了一个中国人了呢?
不要忘记,在一个维度内,我们是自由人。
小时候,总是喜欢甜甜的故事,所以很少看探案的骗子,觉得既可怕又总是吊人胃口,直到看到了这部,探案也不是幽默,关键是这几个在当初也是数一数二的男神女神,每一次的案件,背后的每一个故事,每一个苦衷,每一次的抽丝剥茧都让我记忆尤深,可谓是激发了我对探案片的兴趣,然后就一直很喜欢这个题材,虽然有些情节些许恐怖让人不敢睡觉,但依然很是好看,虽然不知道现在这些艺人的发展,但真的是一个年少的回忆,当年的东西好像真的很美好,美好到一想到当时的点点滴滴就开心的想笑。
感觉还是第一部拍得最好,首先对摄影师是一赞,感觉他找的角度非常的好,有几场戏的镜头至今还印象比较深。
演员也演得没得说,周杰的表演也算比较出彩吧。
还有就是两首主题曲也都很不错,很好听。
《名扬天下》1—6 密室杀人的诡计很一般。
案件里层层剥茧逼近真相,案件外庙堂江湖博弈角力。
先是楚楚求了狼女,然后是高丽太子之间争储,还有郡主的密恋,直至最后找出身边的凶手。
朝堂上八王和庞太师的龃龉初见端倪,边境外大辽、高丽陈兵蠢蠢欲动。
公孙策对包拯才华的嫉妒、楚楚对包拯似有若无的情愫。
人物鲜明,精彩纷呈。
《血祭坛》7—12 第一集,宋朝的素质教育搞得不错啊。
一直记得第一次看到李冰冰是在学校放映的《过年回家》,当时颇为惊艳。
相比于现在有些熟女风,更喜欢当初清纯的样子。
一直记得第一次看到释小龙是当年风靡一时的《旋风小子》。
现在很少看到他的作品了。
第一次看郑佩佩应该是《唐伯虎点秋香》,所以总是把她当笑星。
后来看了《大醉侠》《金燕子》,才知道她之前是打女啊。
这个娘演得也好搞笑。
两个不同类型的美女在包拯面前争宠很好看。
展昭的设定太雷人,作为旁观者和保镖很称职。
最消沉的时候,果然只有公孙策能把包拯打醒。
宋朝好cp当之无愧。
按照套路,常雨一看就不是好人。
无头尸的用意太明显啦。
害怕戴围巾的梗抄的“金少”《塔罗山庄》。
《隐逸村》13—18 核心诡计抄金少,金少抄岛田。
本土化很不错。
比如由龙的形成想到诡计。
由面人的拆散重组到核心诡计。
这些中国化的意象运用恰如其分。
编剧还是下功夫的。
密室杀人的诡计抄《密室里的行者》。
新增一个庞秋燕。
一开始和楚楚一样刁蛮。
两个又有所不同,一个是可爱,一个是骄横。
人物塑造上也有可取之处。
《殿前扬威》19—24 对科举的表现严重歪曲。
第一个案件诡计抄明智第一案。
第二个案件抄“绞首学园”。
其实崔明冲还挺有气派的。
庞飞燕好烦人。
陈道明这眼角吊得变形了。
众位这头套沾得发际线都掩藏不住。
惜燕的脸就是守活寡的。
既然云霜不是他杀的,他为何要去杀当时看到的三个人呢?
《五鼠闹相国》25—30 其实和五鼠关系不大。
气氛还不错,凶杀最密集的一个案件,公孙策最活跃的一个单元。
庞飞燕的感情线怎么处理?
移情别恋给包拯腾地方,吃着碗里的瞅着锅里的。
药柜上的砍痕暗示凶手抄柯南。
《魔法幻影》31—34 康乔颜还不错。
联想到之前的常雨,这单元的丫头,都还不错。
这次全靠公孙策了。
可是没有什么推理,也谈不上诡计。
让人怀疑是不是一个编剧啊。
《翻龙劫》35—40 狸猫换太子。
好像所有包公的电视剧都绕不开这个案子。
这次和传说有出入。
利小刀的案子诡计又是抄老梗。
串起了《隐逸村》留下的悬念。
众人为掩盖惊天秘密的种种选择是看点。
甚至是八王都要牺牲自己。
好基友终于表白了。
放在今天一定是大卖点。
推理变宫斗了。
这个系列,三个包公,还是周杰最好。
重温少年包青天,印象深刻的就是公孙策×庞飞燕的cp。
飞燕的出场是具有戏剧性的,包黑炭以为是什么动物,直接上去一顿乱揍,没想到会是个妙龄少女。
而飞燕作为“我爹是太师”的人物,生来就是嚣张跋扈的,她会命令包黑炭,将全村的男子排好队,一个个听声音,为了找出那个锤她脑壳的人,她也会将包黑炭用绳子吊起来审问,而不顾后果,但她精通医术可以救活楚楚的爹,也会细心的在包拯进京赶考时安排好住宿。
这样的女子跟公孙策相遇了,从一开始的姓庞不姓龙的争辩,到小树林过夜,再到戏班的破案,两人的感情升温,到结局的那句提问和回答。
“公孙策,你什么时候来向我爹提亲啊?”“等我考上状元吧。
”这一对欢喜冤家,相遇在最好的年华。
我就当结局是公孙策考上状元然后向庞太师提亲吧。
公孙策:没有人可以逼我做任何事,不过,如果我认为是对的,我一定会义无反顾的去做,连命我都可以不要。
你说你固执,也许我比你还要固执,其实我跟你在一起,只会倒霉,状元考不成,却跟你在一起赴汤蹈火,到头来,英雄却是你,也许这就是天意吧,注定我一生都要帮你。
<图片1>
突然想起潘洪业老师,所以近日重温了这部老片,确实经典啊,绝非后两部所能比肩。
虽然案件大多数都很好推理,密室、杀人手段引用了很多日系推理的元素,情节也有抄袭之嫌,尤其是隐逸村一案(当时初看并没接触岛田庄司的占星术杀人魔法),至今为止里面的几个镜头在脑海里还记忆犹新。
但不可否认,它确实是部好剧,起码在现在重看,依然觉得有吸引人看下去的欲望。
无论从悬念设置、演员表演、剪辑节奏、音响配乐,这部都是最好的,有些情节表现现在看来依然觉得脊背冰凉。
其实当时的柯南、金田一在我们这代人中已经广为人知,但国内用年轻偶像真正推出国产古装推理剧的确是从这部开始的,潘老师当时为了卖这部剧也着实费劲了很多心力,那个时候电视台购片部也没有多少敢买新题材的魄力,不过还好此剧一出,少年系列正式在国内电视剧界打响,后面什么少年天子、少年这个,少年那个的不胜枚举,作为制片专业出身,还是深感佩服潘老师的魄力。
不管周杰这个人怎么样,但是他的少包无疑是三个人中最经典的,很多人说这部片是他们的推理启蒙之作,如今回头看,确实在当时的国产剧中无人能及,如今的国产古装推理剧,也就属《神探狄仁杰》还是相当不错的了。
感谢潘老师当时筹拍了这么部经典的好剧,每次看到都能让我回想起自己年少时的青葱岁月。
单元一:名扬天下本单元使用的密室诡计、不在场证明诡计、沙滩诡计等等都是推理小说中常见的小诡计,倒也谈不上具体抄了谁。
或许也因为如此,比起后面几个单元中抄来的精彩诡计,作为全作开头的案件就显得很平淡。
但作为为整个系列奠定基础的一个单元,它在人物塑造和故事基调的奠定上又是十分出色的。
故事一开头就是异国王族路过庐州准备上京,很快两个王子便死于非命,包拯受命查案,同时护送王族上京的异国将军威胁如果查不出凶手,便要血洗庐州城为王子报仇。
而事情在这种紧张的气氛中来到了一个有趣的节点上:包拯误将异国尚书和郡主当成凶手,八贤王就坡下驴,立即宣布结案,并在包拯对案情依然心存疑惑时禁止他再继续查下去。
八贤王的意图很明显:异国王族要求宋朝就两个王子的死给一个说法,既然现在认定他们自己人是凶手,正好把己方的责任撇得干干净净,对方也就失去了兴师问罪的理由,战争危机便可就此解除。
如果继续追查下去,万一查出凶手不是尚书和郡主,而是宋人,则两国兴兵不可避免,到时两国生灵涂炭,自是得不偿失。
正如后来的剧情所证明的那样,尚书和郡主并不是凶手。
然而在面对是否要牺牲这两人换取两国息兵时,包拯却执意要找出真凶,他说:“真相从来都是不美的,但却是唯一的、真实存在的。
”拉康在解读安提戈涅时,把她的固执视作死亡驱力的化身,把善作为一个伦理范畴的核心问题:“当未被写下的法律之名建构一切,以自己的能力行善,某些神秘的现象就会出现并不断提醒我们自身的行为会导致不可知的后果。
”对拉康来说,安提戈涅的问题在于“行善的欲望”的内在困境,即行善的欲望和遵从伦理规范的欲望之间的矛盾,“在不可化简的边缘和他自己认为是善的边界,主体遵从他内心从未完全解决的谜一样的欲望本身。
”与安提戈涅一样,对包拯来说,他所面对的选择在普通人看起来应该是很简单的,为了共同体更大的利益,牺牲两个人作为凶手是完全不足道的。
但包拯不能也不屑作出这样的选择,即使真相会导致两国开战,即使会让自己满门抄斩,他依然坚持要找出真相。
包拯这个行动的重要性在于,在他作出这个宣言的瞬间,他便已经跨出了象征秩序的界限,跨入了一个先在的没有设限的领域。
在这个领域中,他成为了一个正在准备死去的个体,也因此变得不可摧毁,成为斯宾诺莎所说的“纯粹的存在”。
在《安提戈涅》中,安提戈涅和妹妹伊斯墨涅有过这样一段对话:伊斯墨涅:你想想,如果我们反抗国王的命令或权力,就会死得很惨。
……我们处在强者的控制下,只好服从这道命令,甚至更严厉的命令。
因此我祈求下界鬼神原谅我,既然受压迫,我只好服从当权的人;不量力是不聪明的。
安提戈涅:我再也不求你了;即使你以后愿意帮忙,我也不欢迎。
你打算作什么人就作什么人把;我要埋葬哥哥。
即使为此而死,也是件光荣的事,我遵守神圣的天条而犯罪。
……至于你,你就藐视天神所重视的天条吧。
伊斯墨涅:我并不藐视天条,只是没有力量和城邦对抗。
安提戈涅:你可以这样推托;我现在要去为我最亲爱的哥哥起个坟墓。
安提戈涅执意要遵循众神所定下的神律,为被禁止埋葬的哥哥举行葬礼,即使为此对抗整个城邦也在所不惜;包拯也是在牺牲国家利益、全城安危、自身性命的情况下执拗地追寻着那唯一真实的真相,正如他后来在《翻龙劫》中说过的那样:“百岁光阴,七十者稀,唯有天道从亘古开始永存世间。
”因此,就像歌队唱词中说,与伊斯墨涅相比,安提戈涅是“非人”,包拯也是一个“非人”,他遵从的是一种欲望伦理,因此他与安提戈涅一样,作为美、诱惑和死亡的象征,标的着象征界的边界,凸显着象征界的脆弱和断裂,这也是拉康将安提戈涅的形象称作“悲剧性行动”的原因。
所以,《名扬天下》这个案件本身在全系列中并不出彩,却因为人物刻画的别出心裁大获成功,导致在多年后的《少年包青天3》中,一开头又复刻了一个在异国大军压境的威逼下解决案件的套路。
然而续作只学到了原作中两国随时交兵的紧张感,却全然没有原作中的伦理思考,之所以说续作是狗尾续貂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单元二:血祭坛诡计:金田一少年事件簿塔罗山庄杀人事件+墓场岛杀人事件第二个单元在全剧中的重要性在于引出了展昭的出场。
这个案件最大的争议在于凶手的杀人动机是否成立,赞成者认为灭族之仇不共戴天,既然四名死者犯下的罪恶无法得到法律制裁,那么采用同态复仇便是顺理成章的;反对者认为万事都应该在法律框架内寻求解决,即使四名死者的罪罄竹难书,也不应该采取私刑。
说到这里就不难看出整个东亚影视剧价值观受日本影响之深了。
《少年包青天》在抄袭日本推理漫画诡计和情节的同时,把日本侦探的矫情也一并抄了来。
“即使有不得已的苦衷,杀人也是不可饶恕的”和“你死去的亲人并不希望你为他们报仇,他们只希望你好好活下去”几乎是每个日本二次元侦探的嘴炮必备技能。
而反观欧美,福尔摩斯在《格兰其庄园》中大大方方地放走了凶手,在《米尔沃顿》中,甚至眼睁睁看着凶手在自己面前行凶而不加干涉,波洛在《东方快车谋杀案》中也愉快地为12名凶手作了无罪判决。
我不知道这股“生命至上”的风气是不是从日本兴起的,只想谈谈时下流行的所谓“法治理想”,即就算法律是不完善的,也不应该违法行事,而是应该努力让法律体系便得更完善,不论以什么理由触犯法律都是不应被容许,否则法治体系便会崩溃,社会就会陷入混乱。
这种理想的天真就在于法律虽然是貌似普遍的,但它总是为了界定一个特殊范围而存在的(包大娘在《名扬天下》中已经很清楚地阐明了这一点),因此它必然是过剩的,它从不简单地、透明地再现社会需求,而是激烈地去介入它所再现的东西。
正如齐泽克说政治存在是因为社会不存在,法律之所以存在也是因为社会不存在,即一个圆满的、统一的、和谐的社会是不存在的,它总是充满了断裂、过剩,而这些断裂、过剩靠法律(无论它如何“完善”)是不可能消除的,因为法律就是依靠制造区别而存在的,如果区别不存在了,法律也就没有必要存在了。
本单元中展俊的死引出了常驻角色展昭。
一个有意思的细节是展昭在得知自己心目中的完美偶像大哥其实是一个刻薄、傲慢的讨厌鬼时,一度怀疑人生,其实人人反观自身,自己心中完美无瑕的偶像又有几个不是由自我幻象构建起来的呢?
单元三:隐逸村之谜诡计:金田一少年事件簿异人馆村杀人事件本单元是众多80后、90后心中的童年阴影,在全剧中诡计最为复杂,死亡人数也是最多的,但关于这个案件反而没什么能讲的,因为它几乎全盘抄袭了异人馆村杀人事件,从诡计到人物、情节设计,几乎一模一样。
它们最大的区别在凶手的角色设置上,隐逸村案中凶手卓云其实人性未泯,他只是在母亲强烈的复仇愿望的驱使下去完成这个复杂的连环杀人布局,他的复仇对象只针对当年干尸案的直接责任人,对杨开、正德等无关人等并不多加为难,最终在养母牺牲的感召下悔悟自尽;而异人馆村案的凶手六星龙一则是被母亲训练出来的杀人机器,他的复仇是针对异人馆村全村的,就算是对爱人若叶,他也毫不犹豫地下手杀死(若叶心甘情愿死在六星手里这个情节也被《名扬天下》抄了)。
应该说作为影视化改编,这种对凶手人格的改编还是成功的,不仅保持了全剧前5个单元凶手的画风统一,也为楚楚后来的性格转变作了铺垫。
但在两名生还者的刻画上,本剧却又比金田一事件簿差远了,异人馆村案的生还者六星诗织在被风间救出后,连夜从医院逃跑,独自抚养儿子,把儿子训练为冷酷的杀人机器,甚至让儿子通过杀死她来完成“毕业式”;相比之下,隐逸村案中的唐姓女子便几乎没有留下什么令人印象深刻的形象,仅仅是通过卓云之口让观众得知她十几年来一直给卓云灌输要复仇的观念,至于她具体是如何教育卓云的,她在家人被灭门、自己的脸被毁容后是如何背负仇恨,以什么样的心境面对卓七并在山上生活下去的,观众一概不知。
我倒是想起泰戈尔的《摩诃摩耶》来了,摩诃摩耶在殉葬中被毁容后戴上面纱找到曾经的恋人,并答应他如果他不看她被毁容的脸,她就和他一起生活下去,但恋人终究没有抵抗住好奇心,偷偷掀起面纱看见了她的脸,被摩诃摩耶发觉,最终她毫不留恋地出走,离开了他。
想到这儿不禁觉得很遗憾,若是隐逸村之谜中能塑造出一个像摩诃摩耶这样勇敢、坚强、迷人的女性受害者形象,而不是一个只活在台词中的工具人,想必整个故事会更加饱满动人。
单元四:殿前扬威诡计:金田一少年事件簿绞首学园杀人事件+明智少年最初的事件在这个单元里,包拯又面临了一次伦理考验。
崔明冲是朝中难得的好官,有能力、有智慧,蔑视党派之争,不为一己私利,处处为国家设想,但他同时也是身负三条(或许是四条)命案的凶手,那么是应该难得糊涂放过崔明冲,同时自己平步青云,还是应该坚持真相,让朝中失去这样一个好官?
当然,对包拯来说答案不言而喻,他是一个政治经济学的执着叛逆者。
在政治经济学中,生命只有在可计算的价值秩序中才是一种善行,而对他来说,这种秩序本身就是可疑的。
但也正因为如此,他或许永远也无法明白,为什么律法无法达成普遍有效,那些表面上被律法所禁止的,却在暗地里被广泛接受的规则为什么不能得到根除。
因为系统就是以它为生的,这些表面被禁止,实际上却被奉行接受的规则恰恰构成了系统最坚强的地基,这就类似巴塔耶所说的“被诅咒的部分”,任何系统如果想除去它自身的“被诅咒的部分”,最终的结果只能是系统的死亡。
这也是为什么包拯这种人物不可能被系统容纳的原因,因为对系统来说,它最脆弱的地方在于成文律法与维持它的不成文律法之间的权力机器的裂缝,因此最具颠覆性的行动不是违反它的成文律法,而恰恰是完全服从成文律法,由此暴露出系统的裂缝、混乱,而这才是象征秩序的本真形态。
崔明冲最后在公堂上那番大义凛然的辩驳如今听起来着实虚伪又勉强,即使他否认自己是因为贪恋权位而杀人,但无可否认他过于看重自己的名声,甚至可以说比起是否能做一个他自己心目中的好官,他更关注的是自己的名声。
无法容忍自己的名声受辱,是他和包拯最大的区别,所以他无法成为一个英雄,也无法成为一个真正的义人,因为他始终困囿于大他者的符号话语之中,沉迷于回应大他者的提问游戏,亦步亦趋地扮演自己的象征角色,这也让他对包拯所说的那句“在公义面前,是不能有所保留的”听起来格外可笑。
或者我们可以进一步设想一下,如果某一天他声称深爱着的惜燕做出了有损他名声的事,他会不会像《玩偶之家》中的海尔茂一样骤然翻脸,甚至痛下杀手呢?
这可实在不好说。
单元五:五鼠闹相国诡计:名侦探柯南古董收藏家杀人事件+周一晚上7点半杀人事件相国寺这个单元是前五个单元中我最不喜欢的一个单元了。
诡计薄弱是一方面,情节编排也十分松散,甚至单纯地当作武侠来看也没丝毫问题。
大概编剧也意识到这一点,在本单元中穿插了很多支线剧情,如策燕对手戏、展昭与五鼠从敌对到和解、五鼠之间的义气深重等等,导致解谜过程极为拖拉。
加之五鼠的角色也并不讨喜,令这个单元显得格外鸡肋。
和上一个单元的凶手崔明冲一样,本单元的凶手戒贤也是为了保住相国寺和住持师父的名声而杀人,接在上一个案件后面,多少显得有点审美疲劳。
区别在于崔明冲是为了自身的名声杀人,而戒贤是为了他人的名声杀人,对他自身来讲,他其实没有什么东西是要保卫的。
这种超脱的无我与行动的执念构成了一对有趣的反差,这也符合他一心向佛多年,竭力根除自我意识,却仍然难逃执念把控的经历和形象,是一个比较精巧的设计。
其实如果不论包拯自身的意愿,相国寺最后想要他留下来当住持其实是一个很正确的选择。
戒贤会为了荣誉而牺牲自己,他是道德的,而不是伦理的;而包拯只会为真理实在而牺牲自己,因此他是伦理的。
真正的宗教必然是一种伦理的宗教,正如包拯在国家利益和追求真相之间毫不动摇地选择后者一样,前者涉及道德决断,后者才是伦理决断,也因此前者是世俗国家的范畴,而后者才是宗教的范畴。
单元六:魔法幻影本单元压根就没有诡计,包拯全程也没有出场,成为全剧唯一一个公孙策主场的单元,完全可以当成番外看。
案件无聊透顶,唯一的作用就是给策燕CP发糖。
单元七:翻龙劫诡计:名侦探柯南偶像密室杀人事件最后一个单元是全剧的点睛之笔,并不在于它布局有多精巧,诡计有多复杂,而在于它将前面铺陈的所有线索汇拢,与第一案形成完美闭合,也借此完成了少年包青天这个人物形象的最终塑造。
在这个单元里,包拯面临了一个与第一案中相似,但要更加艰难棘手的选择:现在的皇帝并不是合法皇帝,当年的太子还活着,如果他选择说出这个秘密,不单会国基动摇,而且对于此事有关或无关的所有人来说都没有任何好处。
八贤王为了维护这个秘密,甚至已经做好了背锅的准备引颈就戮,但从不让人失望的包拯仍然在重重追杀和危机之下把真相说了出来。
从常人的角度来看,包拯的行为可以说是最糟糕的一种选择:皇帝知道了自己的皇位来得并不正当;六子也不可能凭借他的出身坐上皇位,反而因为他的身份招来无妄之灾;自杀的秀珠和小刀不会因为真相揭晓而活过来;朝中对立的两派在京师兵戎相见;知道秘密的包拯一伙人被追杀,性命危在旦夕;甚至可能还会有野心家利用六子的身份大做文章,起兵谋反。
包拯自己也知道,这样的真相对谁都没有好处。
但正如尼采在解读《俄狄浦斯王》时说,戏剧主人公真正有意义的活动,不在于朝向特定伦理-政治目标的行动,而是一种超越现存伦理规范的无目的律动。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包拯的行动是真正的行动,它并不依赖于基于政治经济学理论的价值规律,而是依赖于实在真理,依赖于人类命运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完整实现。
俄狄浦斯王因为执着地追寻自己身世的秘密,导致了自身的毁灭和城邦政治秩序的崩溃。
包拯选择说出的这个秘密也一样,皇帝虽然勤政爱民,但他依然是个僭主,六子的身份本身就足以构成威胁政治秩序根基的灾难。
当皇帝就此事质问太后时,太后却轻蔑地表示“江山本来就是用白骨堆成的”,在狸猫换太子中,不仅是李妃,甚至连先皇自己也是政治斗争的失败者。
而包拯和俄狄浦斯王一样,选择将现存政治秩序起源中所蕴含的罪恶、污染和不洁呈现出来,即使要冒令它崩溃的风险。
无独有偶,福柯在解读《俄狄浦斯王》时,将俄狄浦斯王的问题看作两种正义观之间的冲突,即为维护城邦政治秩序的正义观和基于律法判决的正义观。
前一种正义依赖于对事物之间和谐关系的洞察,而后一种正义则依赖于对事物表面背后残忍真相的洞察,并以一种敢于面对这种残忍的意志力,去直面,乃至发现万事的真相。
这种强行观看真相的能力和意志,就是福柯所说的“求知意志”。
“求知意志”不同于亚里士多德的“求知欲”,后者引导人们寻找一个确定、明晰而和谐的秩序,这个秩序塑造了世界的表象,并与统治城邦所依赖的政治秩序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
求知意志对统治表象的秩序本身没有兴趣,它引导人们关心人自身和公义真理,从而在揭示政治秩序本质时,让表面上稳定和谐的政治秩序得以崩溃,进而影响到政治共同体未来的命运。
包拯在追寻真相时,既不服从象征秩序的召唤,也不服从价值规律的捆绑,而只是凭借自己的求知意志来把握事物的本质。
因此,他的正义必然是与政治秩序相对立的。
当他在皇帝的惊愕、庞太师的狂怒、八贤王的叹息中说出真相的一刹那,秩序就被带往了意义的荒漠,正如齐泽克说的“欢迎来到实在界这个大荒漠”,我们在包拯的行动和话语中发现的,只是秩序的尸体和意义的残骸。
这也是为什么少年包青天这个人物在中国电视剧史上熠熠生辉的原因,他让人们看到了与现存政治秩序全然对立,一种超越理性价值观念的的“非政治”,以及结成一种真正的共同体的可能性。
就如利奥塔所说,理性和权力是同一个东西,那么我们自然可以想象,是否存在一种不为权力所吸纳同化,也不被貌似批判但实则支撑现有系统的自恋所裹挟的真正的政治。
或许它现在看起来是不可能的,但它之所以可能,恰恰是因为它修改了被视为可能的边界本身。
当然,作为一部全年龄向黄金档电视剧,包拯是不可能失败的。
他有与他惺惺相惜、愿舍命相伴的公孙策,有愿意包容他、庇护他的八贤王,还有视他为诤友的皇帝,不管在何等艰难凶险的情况下,主角光环总能保证他化险为夷、达成目的。
但对比死在囚室中的安提戈涅,刺瞎双眼自我流放的俄狄浦斯,不难想象其实失败才应该是包拯最终的命运。
或许在第一案中,更为合理的结局应该是庐州城破,包拯身死。
或者更糟糕的结局是,他最终会发现自己处在一种“最终的羞辱”中,在那一刻,他发现他始终坚持相信的关于他自己的图景——诚实、正直或真理——都已经没有任何意义。
第一位:白衣翩翩的黑公子——包黑炭第二位:儒雅俊朗的白公子——公子策第三位:聪明可爱的小公子——展昭第四位:柳叶弯眉的女主角——凌楚楚第五位:机智有趣的包麻麻——包大娘第六位:可爱刁蛮的女二号——庞飞燕这部剧的主要几位主角成就了这部被我们深深记得的经典电视剧——《少年包青天》小时候的回忆,不记得看这部剧的年龄了。
但黑脸包青天,曾是我们众多记忆里不可抹灭的一段深刻记忆。
公正廉洁,不偏不倚,追求事实的真理,淡泊功名利禄。
不畏权贵,只为追求事件真理,公正不阿的为受害者伸张正义。
还有很多的神秘感,悬疑,每件案情的推测,冷静分析剧情。
都是这部剧的亮点
很做作
抄袭!
包青天:啊,好多小尸体啊
还可以。
谁能告诉我有没有这样的笔能画出一双双不流泪的眼睛经典,无需多言。再再再也拍不出这么精彩的剧了!
周杰之后再无少年包青天。
那时候的释小龙还挺好看的。周杰也还不错。
抄袭是不对D!
抄襲!!
剧情还是不错的
不得不说 周杰的演技实在是好~
少包- -
弱智的案情,男主角一看就不顺眼
童年回忆,算拍的挺经典的,很好看的轻松悬疑剧,演员班底给力!
沒想到周董演起戲來也是可以的
剧情案件虽然有bug但拍得挺好的,现在重温一点也不吓人了,四星可,原创的基础上。但是好像是抄袭,一星抬走吧。(可惜了公孙策庞飞燕和小展昭
当年的李冰冰和周杰还没那么讨嫌。
第一部开了个好头
我每集都看。。
還是不很喜歡周杰。不過,釋小龍真的是很吸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