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离家了,但……
Ich war zuhause,我在家但是(台),我当时在家,但……,我当时在家,可是……,我曾在家,但是,I Was at Home, But
导演:安格拉·夏娜莱克
主演:玛伦·艾格特,雅各布·拉萨尔,克拉拉·穆勒,弗兰茨·罗戈夫斯基,莉莉丝·斯坦根博格,艾伦·威廉姆斯,依尔卡·泽特,丹尼·科姆林,大卫·史崔梭德,沃尔夫冈
类型:电影地区:德国,塞尔维亚语言:德语年份:2019
简介:电影讲述一名失踪一个星期的13岁男孩,他受到父亲死亡触发,渴望在大自然的环境下与死亡和睦共处,但他的母亲与师长完全无法理解他的行为。电影于2017年秋季开机,而于2018年4月开始第二波拍摄,于6月杀青。详细 >
#69thBerlinale# 主竞赛。“希腊诡异浪潮”的德国版本,既不深刻(看看人家[龙虾]),又不好笑(看看人家[宠儿]、[怜悯/哭上瘾]),就是无聊……看这片我还不如早上补个觉呢。最无聊的恐怕还在于看小学生演了十几分钟的[哈利波特],不,《哈姆雷特》……
cinema&theater&reality,三者之间的博弈呈现在一部叙事被架空的电影中。情感能否来自于没有故事的cinema呢,你来告诉我答案。
3.5 布列松《温柔女子》续篇——《躁郁妈妈》。前者属于看的懂但不好看,后者属于我基本看不懂了,但.....还蛮好看的。
…dein Gefühl geht mich nichts an
导演理应属于剧场,而不是片场。
8/10
B,再解构。用“个人理论”这个概念倒是堵死了反驳的话。
2.5。有点不知所云的文艺,静态镜头穿插戏剧表演,女主也是有着难以理解的苦闷愤怒。厨房情绪爆发时不懂,俩小孩厨房的反应倒是动容。@hkiff2019
再多只是好的“元素”根本凑不成一部好电影
几乎是夏娜莱克的一贯操作,其实她的所有作品都适合放在论坛单元。如果说新柏林学派可以被视为一场未经协商的电影运动的话,那也一定是最站不住脚的美学等运动,连佩尔措格也不例外。
看过无聊的 没看过这么无聊的
2019 德国影展 #69th Berlin#最佳导演 实验性+静止镜头 不易理解但足够迷人
是有调调但看不下去啊……
HKIFF 43 | 開頭的兔狗驢與片尾的走向自然有點精彩,但攝影機的間離、人際互動的親疏、德式性冷淡對白以及兒童面無表情的《哈姆雷特》排演並未達到真正的詩意和哲思效果。有觀眾在映後談問為什麼孩子們如此死氣沉沉,導演反駁「it's the opposite of death.」
各种感官是相互扰乱的,程度大或小,植入到人物行为中。也有元的存在,讲不太明白。结尾居然有茶邦的感觉…但通透感不够
是挺布列松的 区别在于没有明显故事性 就是碎片化的展示 还是有一定趣味的 段落之间表达的概念也都很统一这种感觉就好像 有时候一个事件很简单 我们如果不去看事件的全貌 而去关注事件里种种看似并不关联的细节片段 一切反倒有意思了起来/另外这片子简介写了个啥啊 存在误导
Ich war im Kino, aber...
支离破碎毫无关联的故事碎片在文本层面显然是无法有效地捏合串联起来,但我不在意这个,也许是独居太久,脱离社会太久,做事和思考的频率跟大部分人不一样,所以我现在看这种节奏超级闷的电影不仅没有任何躁动,而且非常享受。开头和结尾加入的动物不是很明白其用意,画面构图像是在看画一样,清新的色调和冷漠疏离的氛围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反差,单亲家庭的行为有点怪异,劝退大部分人的并不是节奏,而是角色之间人物之间没有任何关联和粘合,去叙事、无情节、强表象、弱情绪,唯一将这些组织起来的可能就是声音了。或许可以暂且称之为Post-Berlin-Academic?评论里说致敬布列松,可以肯定的是跟布列松毫无关系。
我离家了,但..离家的是我
#德国电影展导演你是怎么做到比罗伊·安德森还要散乱一万倍的?一切情绪都浮于零散的表达中难以成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