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前自驾游历了中原之地开封、洛南和西安,对于历史爱好者再次实地构建历代古都在脑海中的地图。
回来后又重新看了大明宫和大唐帝陵。
陕西有18座唐帝陵,号称关中18唐帝陵。
纪录片10集只讲述盛唐时期的7位统治者6座帝陵,从李渊高祖皇帝的献陵,太宗李世民昭陵,高宗李治和大圣皇帝武曌的茂陵,中宗李显的定陵,李成器让陵和睿宗李旦的桥陵。
其中让陵是李旦长子之陵,玄宗为了感谢哥哥让位,在长子李成器死后加封为千秋让皇帝,下葬一切按皇帝规格置办,这是在纪录片中听到的新知识点。
唐睿宗时期父慈子孝,长子李成器让位三子李隆基,虽有李隆基立有不世之功功高盖主,本身也有长子淡泊名利,不好权利,当然更可能是父子几人在武曌在位期间被软禁多年,每日如履薄冰,生死相依建立深厚的亲情。
盛唐的历任皇位继任者仿佛都被施了魔法,李渊抢了隋皇帝杨广的皇位所以建唐,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了自己的哥哥和弟弟做了唐第二任皇帝,从此开始,每次皇位都经历父肉、兄弟相残,玄宗帝的长子、次子等有图谋篡位被废才有李治的机会。
武后前后杀了自己两个儿子,废三儿子帝位,夺四儿子的皇位后建大周朝。
虽然老年后还位于李唐,被废三子李显重新登上帝位,去可悲的被自己的韦皇后和安乐公主的毒死。
然后施毒者被李隆基和太平公主联合诛杀,再然后,李隆基又铲除了太平公主的势力,李隆基的开元盛世后期又经历了安史之乱,从此唐走向了衰落。。。
正在看王觉仁的《大唐兴亡三百年》,2马上看完。
一边看书一边看纪录片会加深记忆,就上网找了一下,找到了这部纪录片。
乍看题目以为只讲帝王陵墓,原来是讲整个历史,算是歪打正着吧。
没想到纪录片还能这样拍,有动画,有实景,很吸引人。
但是,看了两集越来越觉得记录片里的文案跟书里的好相似啊。
不知道后几集的重复度有多高?
看完再评。
唐十八陵李渊迟迟不愿起兵叛隋的原因是其一是大和四儿子还在隋控制的河东地区,其二是漠北的突厥威胁着长安。
关陇集团(关中和陇山,西魏、北周、隋朝皇室和大臣出自该集团),李渊代隋而立所奉行的仍旧是以关陇集团为核心的关中本位的政策。
而帝国最高军事统帅秦王李世民仅凭虎牢关一战赢得新兴关东豪强集团的拥护,与关陇集团分庭抗礼。
东宫和秦王府的斗争令李渊苦恼。
武德九年玄武门之变(李建成和李元吉被杀)的两个月后,唐高祖李渊禅位,李世民登基。
李渊仍念念不忘承继汉魏、重振礼乐的家国梦想。
献陵李世民平定陇西、东取洛阳(河南郑地和河北夏地)。
李渊授天策上将予李世民。
后来大将秦琼与尉迟恭自请于御前守门值夜以解太宗之忧—民间门神习俗的来源。
武德九年帝国政变过后,突厥兵临城下,渭水之盟。
627年正式改元贞观,同时休养生息、改善民生作为基本国策。
设立弘文馆。
以诏令的形式向百官征求谏言,推行科举制向朝廷举荐贤才。
为了帝国的兴盛,李世民的以民为本、克己纳谏的治国思想。
贞观初年内部(还有弑兄逼父)霜旱为灾、外部突厥侵扰,舆论四起。
远交近攻、离强合弱策略:在李世民的帮助下成立了薛延陀汗国(第一个在漠北的附属藩国),梁师都政权(收复河套地区)。
休养生息政策使塞外回乡的中原百姓以及归附唐朝的四方少数民族人口竟达120万。
命李靖兵分六路反击突厥。
东突厥汗国就此覆灭。
南抵阴山北起大漠的广袤土地落入大唐的掌控之中。
李世民在东起幽州西至灵州一带设置了四个都督府,任命突厥本族首领统帅原有部众,实行高度自治。
交流与贸易取代了攻伐与争斗。
史无前例的称号“天可汗”(一种制度)。
二十多年的拾遗补缺的李世民的长孙皇后死后因山制陵,阎立德和阎立本兄弟修建。
魏征为谏议大夫。
大破西突厥,设置安西都护府,大唐疆域北推到帕米尔高原和中亚的广大区域,丝绸之路四百年后再次畅通。
李治被立为太子。
李世民酷爱东晋王羲之书法,将《兰亭序》奉为圭臬。
昭陵唐高宗李治(背景:唐朝三省六部制,皇帝的政令必须经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核,交由尚书省执行,三省相互牵制共同对皇帝负责。
由三省长官组成的宰相集团总百官治万事,是实际的权力中心)长孙无忌权势日渐膨胀。
李治废王皇后,立武昭仪为皇后,立后风波被认为是向长孙无忌发动的政治事件。
高宗初年,这场君权与相权的正面交锋以高宗的胜利结束。
以长孙无忌为代表的关陇贵族集团由此逐渐告别帝国的政治舞台,相关门阀实力几乎遭到了灭顶之灾。
延续了贞观时代的强大国力,进一步加强了律法,加强了中央集权。
西突厥汗国覆灭。
大唐的生威达葱岭以西。
中亚大国波斯在内的河中十六国归附,中亚河中地区全部纳入安西都护府的势力范围。
中华帝国在亚洲朝贡体系的绝对支配地位。
东起辽东,西临咸海,北越贝加尔湖,南至越南横山。
太极宫的东北方大明宫成为了帝国的象征。
后期身体羸弱、力不从心的李治逐渐让武后协助其裁决政治,武后垂帘听政(宁可旁落武后,也决不将朝政大权再次落入异姓权臣)。
在洛阳逝世。
五代之后,儒家礼学观念兴起,史官们因武皇追本溯源地迁罪于高宗李治。
乾陵唐中宗李显被武后废为庐陵王,赐豫王李旦为帝(唐睿宗,后被幽禁)。
贬谪巴州的章怀太子李贤(热爱马球和音乐)被杀(墓里有唐三彩)。
66岁的武后登帝。
狄仁杰担任大理寺丞。
二张兄弟弄权。
重返长安(后来又回到洛阳),政权归李的进程开始。
武周王朝先天的义礼缺陷从诞生伊始起便注定一代而亡,子侄的和睦与政权的平稳过渡成为暮年武曌的夙愿。
帝国骑兵抵达天山以北,女皇设立北庭都护府。
从武则天开始,科举出身的平民之士逐渐替代了世袭的贵族和门阀,大唐的官僚政治日渐成熟。
乾陵唐中宗李显再次登基。
结发妻子皇后韦氏又一次垂帘听政。
武则天侄子武三思野心勃勃,和韦氏秽乱。
安乐公主(李显与韦氏之女)想立自己为皇太女。
功臣陪葬制度戛然而止(皇权卑弱,文官集团频繁更迭)。
太子李重俊杀了武三思,韦后和安乐公主毒死了李显。
李重茂继位。
李旦第三子临淄王李隆基和太平公主(李治和武则天之女)联合发动政变诛灭了韦后和安乐公主。
定陵唐睿宗李旦(武皇四皇子,两个妃子曾被韦团儿陷害、被武皇杀掉)在李隆基的拥护下上位。
李旦之子李成器主动让位。
李隆基被李旦立为太子。
(羯鼓与横笛)兄弟几个都擅长乐器。
道教是唐的国教。
唐睿宗葬于 桥陵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斗争以李隆基的胜利结束。
结束了皇权旁落的乱象。
开元盛世。
这部纪录片很明显在借陵讲史,尤其详细讲述了李唐皇室前期及中期残酷的权力更迭,但很特别的是,它不时会以极温情的语调叙说某些历史人物在当时可能有的想法及情感,使得他们鲜活生动了许多。
这部片最后停在李隆基为李旦建造的桥陵,或许也是不忍看大唐盛世的落幕吧。
其实,给我印象最深的反而是无字碑,武皇实在是了不起的人物。
噢,说说缺点,太久前看的,也记不太清了,大概说一下,一是全片人物均采用动画建模方式,可能有人不适应。
二就是李世民武则天李隆基这三任皇帝的故事占比极重,且本片以李隆基之父的陵墓收尾,可能会有人觉得没讲全。
三就是本片掺杂了主创人员对某些历史事件及人物的个人情感及解读,可能会显得不很客观。
用两天时间追完了这部纪录片,竟然有了写点什么的冲动。
虽然名为《大唐帝陵》,但是本片对于陵寝本身的着墨很少,大量篇幅都在讨论陵墓主人的生平。
从初唐到盛唐,六位皇帝,他们的大起大落、悲欢离合,尽付只言片语之中。
他们的陵寝,无论初时多么宏伟壮阔,如今皆已衰败寥落。
所以哪怕是大唐的皇帝,放在历史的长河里,也只是偶然闪烁出些许光芒的尘埃。
我们这些布衣黔首,更是浮尘般的存在。
这样一想,为生活中那些鸡毛蒜皮的不如意而烦恼,真的太愚蠢了。
人生苦短,如白驹过隙,做好自己,安心度过每一天,足矣。
纪录片中提到了六位皇帝:李渊、李世民、李治、武则天、李显、李旦。
其中四位皆为人们所耳熟能详,唯李显与李旦较少被人提及。
我也是第一次比较详细地了解唐睿宗李旦。
作为一名皇帝,他或许并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政绩,但他绝对能够称得上是一位教子有方的父亲、一个尽力孝顺父母的儿子、一个呵护妹妹的兄长。
在武周政权结束后的动荡岁月里,他用自己的睿智,对李唐王朝重新获得稳定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在母亲的高压下坚守自我李治与武则天一共育有四位皇子。
长子李弘早逝。
次子李贤与母亲产生嫌隙,被废黜太子位后,死于流放地,传闻是被武则天杀死。
三子李显于唐高宗李治死后即位,一月有余即被武后废黜。
四子李旦于李显被废后即位,但随即被软禁,六年后被废。
武则天称帝,李旦被降为皇嗣。
公元698年,武则天在狄仁杰等大臣的劝说下,决定将政权归还给李氏。
她命人前往房州,将庐陵王李显接回洛阳。
政治嗅觉敏锐的李旦数次称病不朝,请求将储君之位让于李显。
当年九月,武则天复立李显为皇太子。
李旦的哥哥李显被复立为太子后,一度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但依然无法阻挡祸事降临。
一个普通的午后,他的嫡长子李重润与其胞妹李仙蕙、妹夫魏王武延基等私下议论张易之兄弟何得恣意出入内宫。
在那个告密之风盛行的年代,这样的议论很快传入武则天耳中。
武则天大怒,令李显自行惩处子女。
或许是流放年月里的凄苦令李显不堪回首,亦或许是母亲的严酷使李显如临深渊,这位复立不久的皇太子在绝望与恐惧中回到东宫,竟令嫡长子李重润与女婿武延基自尽谢罪。
身怀六甲的李仙蕙在极度的悲痛中早产,孩儿夭折,她也在无尽的痛苦中凄凉地死去。
李旦也没有比李显更幸运。
李旦身为皇太子期间,武则天宠信的宫女韦团儿向李旦示爱,得不到李旦的回应,于是构陷李旦最宠爱的两位妃子行巫蛊之事。
武则天大怒,趁二妃入宫请安之时,将其杀害。
李旦虽心急如焚,但也无可奈何。
为了不再触怒母亲,李旦只得告诫东宫诸人及年幼的孩子们,不得再提二妃之事。
李旦的隐忍却并没有换来更好的结局。
韦团儿诬陷二妃之事败露后,武则天认为,李旦做得如此滴水不漏,一定会对其心怀怨恨,一定要严加防备。
于是将其软禁东宫,他的五个童心正盛的儿子也被幽禁深宫,与世隔绝,连在院子里活动的要求都不被允许。
这样的幽禁岁月,直到李旦辞让太子之位才告结束。
从武则天所生的四位皇子的遭遇中,我们可以一窥这位女帝即使身为母亲依然强势狠辣的作风。
做武则天的儿子,一定是一件非常艰辛的事。
但是,李旦在艰难的岁月里低调隐忍,在荣登九五之后依然圆融通达,在漫长的幽禁岁月里培养出了五位能力卓然又谦逊相亲的儿子,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他的灵魂深处,一定有一个坚韧的内核,支持他在世事的风雨中坚定地走下去,并感染了身边的人。
二、在权力的阴影中不灭亲情桥陵陪葬墓之一——代国长公主的神道碑上,记录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宴会。
公元690年九月初九,武则天在洛阳登基,改国号为“周”。
大典过后,为了表彰新朝初立,武皇在明堂设宴,慰劳群臣。
与繁冗的登极大典相比,宴会的氛围本应轻松随意一些,但女皇身上独一无二的威势令在场的官员们屏气慑息,无所适从。
宴会开始不久,一阵银铃般的童声打破了沉寂。
李旦年仅五岁的儿子李隆范在向女皇献上祝愿的同时,也以主持人的身姿向在场的百官宣告节目的开始。
当时仅六岁的李隆基男扮女装表演流行舞曲,李成器以一曲《安公子》惊艳四座……宴会的欢庆逐渐被小皇孙们带入高潮。
六十六岁的女皇沉浸于空前的喜悦之中,这是她少有的感情流露。
碑文中没有留下更为详细的记载,但是学者们相信,孩子们的演出,正是李旦的精心安排。
李旦的五个儿子在童蒙岁月里被幽禁长达七年之久,但依然不妨碍他们博古通今、精通音律。
其第三子李隆基还主导了唐隆政变,诛杀韦氏集团,甚至在之后与太平公主的政治斗争中取得胜利,并将大唐带入万邦来朝的全盛时期,可以说是一位胸有丘壑的文武全才。
虽然史书没有记载,但我们不难想象,在幽禁岁月里,素来心思细腻、斯文儒雅的李旦,一定频频为了孩子们委曲求全、上下打点。
五个孩子在日复一日的逼仄时光中,一定有书籍和乐器相伴。
他们相依为命,凝成了世所罕见的手足情谊,成为了帝王家的一段佳话。
李旦对亲情的珍惜,不止于自己的孩子,还有自己唯一的胞妹——太平公主。
太平公主与李隆基的政治斗争进入白热状态之后,深感形势不妙的李旦坚决禅位于太子李隆基。
这一举动的深意,是为了政权平稳更替,也是希望误入歧途的妹妹不要越走越远。
李旦成为太上皇后,依然对三品以上官员的任命、重大刑案、帝国大政有最终决定权。
然而,被追求权力的欲望冲昏头脑的太平公主并没有体会到哥哥的用心良苦,依然执迷不悟,最终,也只能走向坟墓。
李旦的一生,或许并没有什么耀眼的政绩,但他结束了自武则天之后帝国政权的更迭动荡,知人善任,选贤举能,将皇权平稳地交接给了能力卓越的接班人,为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在强势狠戾的母亲的高压之下,尽可能地呵护亲人。
他对权力淡泊,却肩负起了身为皇帝、身为父亲、身位兄弟的责任。
他是一个在被权力扭曲了的空间里成长起来的人格完善的人,难能可贵,完全担得起史家、后人对他的评价——睿。
人的一生,都有各自的烦恼。
不管是帝王将相,还是黄冠草履,都有身为凡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如何在自己的际遇中修炼出一颗淡定而强大的内心,成为一个圆融通达、人格完善的人,是吾辈一生的课题。
如果说人生就是一场修炼,那李旦的这场修炼异于常人也难于常人,他修炼的成果,也远远胜于常人。
李渊早期韬光养晦 隐忍退让 暗中招兵买马运筹帷幄 他本人的政治军事色彩其实根本不差 在给突厥的某启 玩投资人那套的时候其实就能看到 画饼稳北 而且曾多次抵御突厥进攻 稳住国内形势政治才能君王能力OK的 就是自小家人相继离世导致他对这种亲情的渴求后期两儿子的事儿他也没整明白 不过确实挺难解谈他们家父子的事儿总绕不过武德九年的玄武门之变 这个其实真的无解 但我想说的是 二凤早就把常何这步棋走在了两年前(这里史料记载常何是武德七年负责玄武门守门 当然也可能更早 这里就不纠结了 看个乐呵)就包括之前也想过 他都在玄武门大杀特杀了 李渊肯定也早就被他控制起来了对二凤来说就比起杀兄的罪名 他更难以那啥的是弑父 哎我不知道怎么说反正就懂得都懂 李二不用说了 军事政治奇才 真的牛 杰出军事家政治家李世民先生 有个好太太 太太至死在陵寝方面都在为他考虑 不让他为难 恩爱有加 有意思的就是天可汗吧 在突厥实行自治 坚持全国一个大唐原则李治和武则天跳过吧 不说他俩 但那个大草包李显是真烦人啊 人家武嬰无字碑是低调 本身因为得位不正利弊相比 直接把功过留给后世评说 反正就是仁者见仁你唐中宗留个无字碑真是无语 啥也没有 草包一个就这个武鑍也没个培养继承人的远见 这戴绿帽子的大憨包真能让他气死 啥也不是李旦也是个牛人 能在那种情况下自己活着 还来回打点保全五个儿子 在一定程度上那七年幽禁使他们的感情亲密 大唐高危职业:太子 李成器是真牛 洞明实事 让位跑路 最后追封让皇帝 该说不说李旦养儿子是挺厉害的可能也是看透了 这么些年他战战兢兢 如履薄冰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权力有些膈应李隆基那个6岁女装反串 真是艺术细胞天生的啊 前期不用说了 开元盛世 社会安定 经济繁荣 后期太墨迹了不说了这片强推
其实是把大唐历代皇陵作为时间轴串起来,逐步解析开唐至盛世的发展历程。
我一直认为唐的繁荣是站在大隋的肩膀上的,用现在的角度来说,就是这是个有基础的公司,有良好的基础建设,独到的核心技术,优秀的人才储备,深厚的文化底蕴的大公司;但是商业的洗礼居然让我这个当年某区重点中学的文科政治状元竟然忘了政治是经济的上层建筑这句经典……唐的伊始就是军事叛变,李世民继续政变夺嫡,再后面一代女皇…直到陈桥兵变……唐宋的繁荣与强盛毋庸置疑,屹立当时世界之鼎盛比今日之美利坚有过之无不及,然而每个人看此片的角度不同,可能感悟的也不同,于我而言,最感叹的莫过于这些大佬的折腾,丝毫没有延缓时代的进步,只要把住了舵,哪怕靠浪,也照样扬帆……
大唐帝陵第一集就说唐朝有16陵,我还以为也是每集一陵一共16集,没想到唐太宗和武则天就占了好几集篇幅,而且内容也更像是在讲述王朝历史而不是大唐帝陵,这就真的很浪费了“帝陵”这个主题,这确实让我有些失望。
如果有第三季,希望能恢复到第一季的叙事方式,专注主题,故事的讲述也应该围绕帝陵,其他情节可以一笔带过,详略要得当。
第二季的文案很好也很不好,好就好在,叙事煽情,代入感和画面感很强,情感丰富。
但不好也不好在这里,且主观性有些强,没有第一季的客观冷静,当然这也是因为第二季的内容就不像第一季这么突出帝陵主题。
不过第二季的动画质量还是很不错的,我很同意用动画的形式配纪录片,因为很多讲到历史战争、宫殿、陵墓的画面,实景要么拍不出来,要么拍不出那种气势恢宏的壮大,动画片就没有这样的现实限制,可以更好的还原历史。
但逻辑和叙事方式也有些混乱,有些剧情故事感觉还重复讲,又冗杂又拖沓。
只不过,没想到第二季也能吃到狗粮,这也是绝了[偷笑]第一季的刘询和许平君,第二季的李世民和长孙、李治和武则天、李旦对刘窦二妃。
说真的,明明这些帝后拍成电视剧就很甜很玛丽苏,编剧就偏偏喜欢弄出许多的前朝公主、他国细作什么的,艹他大爷!
如果有第三季,希望是明朝,朱元璋和马皇后,朱棣和徐皇后也是满满狗粮[doge]虽然第二季不突出主题,但它对盛唐每个皇帝的描述都让人印象深刻,或许这也是因为盛唐本身就让人印象深刻。
高祖、太宗、高宗、女皇、中宗、睿宗、玄宗,每一位皇帝的一生都这么有画面感,他们的野心雄心、隐忍无奈、欢乐悲伤都很鲜明,都这么让人感慨。
李渊好歹占着个开国之君的名号,李治才是被历史黑得最惨的,父亲和老婆都这么耀眼,还因为对武则天的批评连累了李治也被迫成为一个懦弱的妻管严,能不能给这个腹黑白莲花正名一下!!!
[抓狂]虽然李世民开创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头,但是全篇真·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温情全部都在李旦这里了,李旦对刘窦二妃的深情厚谊、对孩子的教育和隐忍深沉的爱、以及李隆基五兄弟同甘共苦的手足情深,何苦生在帝王家!
李旦李成器的急流勇退识时务和李隆基的父子手足之情,这一家良好的结局在也是很难复制的。
大唐立朝以来,历高祖、太宗、高宗、中宗、睿总、玄宗六世,中间还夹了一个武周,百年而臻于全盛。
登峰造极之后,随之而来的是盛极而衰。
巍巍帝陵,尽显皇家气象,长眠其下的诸位帝王,生前位居九五、高高在上,但同时也心力交瘁、落寞无比,既是四海一人,也是孤家寡人。
帝王的真面目往往扑朔迷离。
高祖李渊、高宗李治的文治武功常常被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光芒所掩盖;睿宗李旦及其诸子之间的父子情深、兄弟义重往往不为人知,太上皇李旦的急流勇退、让皇李成器的淡泊通达,与玄武门之变中的父子反目、兄弟相残对比,更显难能可贵,为森严的宫闱之中增添了些许温情。
则天皇帝、韦后、安乐公主、太平公主,虽为女儿身,其权力欲望和霹雳手段却远非一般男子可比。
百年之内涌现如此多的女强人,确是历朝罕见。
看的上头了,没想到纪录片也这么带劲。
3D建模画面精美绝伦,大气磅礴,每集开篇都有弹幕刷有国窖1573那味了(配音演员的声音)。
文案也是无可挑剔。
后人评说的历史多半主观色彩太过浓重。
宋代程朱理学为了诋毁女人称帝这段历史,硬是把唐高宗着墨成一个昏聩无能之辈,认为是李治的懦弱无能才使李唐江山易手他人。
片子只从李渊讲到了李隆基(只讲到李旦墓结束),唐朝历史还未过半,不过后期开始走向衰颓。
不知道是不是还没拍完。
只讲陵墓肯定不够连贯,要把那段历史来龙去脉简洁有力的讲出来还挺难的。
那段历史盘根错节,跌宕起伏十集根本说不完。
很多人说陵墓的部分讲少了,历史部分讲多了。
我觉得没什么不好。
陵墓讲了他的构造规模,地理风水,陪葬墓,石碑雕刻。
文物部分也少。
献陵,昭陵,乾陵,桥陵墓道都没有对外开放,是否被盗都存疑,没法讲。
索性当个围绕陵墓的历史纪录片看也不错。
动画真人做的也是不错的,真人演绎反而我看着会很出戏。
3D建模效果可以以假乱真,看的时候有时分不清实景和动画。
还搭配了大量壁画,书画作品,丰富再见了那个万邦来仪,繁荣鼎盛的朝代。
最是无情帝王家,看到李世民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之后,把李建成的十几个孩子统统处置了。
吓我一跳。
没想到这才是个开始,到了武则天时期,李贤被杀,后来李显的儿子女儿女婿因背后议论武则天被杀,李显登基后,李重俊发动兵变撤退被杀,韦皇后和安乐公主毒死李显。
后来李隆基又杀了韦皇后和安乐公主。
简直杀红了眼。
(之前看书看过这些历史,再看还是毛骨悚然)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妻和睦简直如同笑话。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李旦的六个儿子简直是一股清流。
他们弹琴吹笛,共同奏乐。
在被幽禁七年后重获自由。
才知道兴庆公园是跟李隆基有关的,他们幽禁七年后的离宫。
常年的宫廷政变才有所平息。
最后,这部片子真适合学成语。
而且都是中高阶词汇。
一星给画面,一星给BGM,一星给文案(虽然有些观点不认可,有些地方过于煽情,但总体瑕不掩瑜)。为了看这个纪录片,特意充了B站大会员,看完挺失望的。跑题跑得太厉害——我希望看到的是对陵墓的介绍,不是来听大唐历史的。如果是要了解这段历史,有很多更好的选择。历史历史讲不明白,墓葬相关的却成了每集只有几分钟的边角料。
旁白脚本尤其赞!
前面做的还是很不错的,最后一集文案很垃圾,减一星。
3.5,文案绝美,但是既没讲好历史,也没讲好陵葬制度,武则天那段还很不客观
当年西汉帝陵的开场白就能看得出主创的野心不只在于西汉,但是当年也就相当于系列片出完了一个单元就没了下文。时隔五年才出,这碗隔夜饭来得始终是久了些。跟多年前的西汉帝陵相比,还是熟悉的旁白,但是画面变精致了,人物不再是陶偶一样的静物,动画非常精致,时长翻倍,结构上更松散,不像讲西汉帝陵的时候一集一个陵墓了,觉得拖沓了很多,大半时间不是在讲陵,当然西汉帝陵系列也是这个问题,这一季时长加长之后,真正讲陵的篇幅更少了,连皇帝政绩也不怎么讲了。古往今来,帝王家事确实是人们喜欢窥探的内容,其中曲折,小说都未必编的这么丰富。
“后世对唐高宗的评价有失公允”
夹带私货太多了,没有汉帝陵好看
到玄宗之前就完结了,why
动画+资料结合,BGM用的还是程池老师在《玄奘之路》和《大明宫》的配乐~
结束的好突然,只拍到了开元盛世,不如西汉帝陵拍的好。当科普看还可以。
最爱千秋让皇这一集,最是无情帝王家,李旦的五个儿子,啧啧,真教育家。
做纪录片还是客观点吧,私货过多,这么想表达个人观点还是去写小说吧,另外,音乐为什么用珍珠港??这季经费不是挺足的吗,分不出一点点钱做个音乐?
建模粗糙,贴图潦草,动画敷衍。名为大唐帝陵,实为帝王列传,爱与血的权游往事。李世民是重头戏,从兵变玄武到开疆拓土再到贞观之治,万邦来朝,各占3集。原来武则天66岁才登基为帝,回顾她传奇的一生,称帝并非她的本意,只是命运的偶然,让她一步步走向权力的顶峰罢了。多少个时代过去了,她依然在枯黄的史册中倨傲又华丽地飞翔。手足相残,父子反目,夫妻背誓真是李唐王朝的光荣传统啊,一代更比一代狠!
好!
1.拿着讲帝陵的幌子全篇讲历史2.对于有争议的历史乱讲一通压根不提史料依据3.夹带私货 太主观了
画面算漂亮,但剧本很平庸且叙事结构较差;第一集 10分钟弃剧。
好看 不只是讲了帝陵 还讲了历任皇帝的历史 讲得很好 只是没想到只讲到睿宗 还想看晚唐的帝王
看了一集,觉得很新奇,不同于以往的记录片,有动漫元素存在。还有,最后不忘介绍世界别的文明的发展进程好评!像看史书一样,有趣,不错(*๓´╰╯`๓)♡。
历史线条有点乱,更多侧重于皇帝的生平,而非陵园介绍,当然更重要的原因是时间太过久远,要么没有记载,要么没有开发,要么已被盗掘,总之一般般,耐着性子看完的
其实内容很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