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观后感,不是影评。
《平常的心》,很长一段时间没看过这么喜欢的片子了。
想看看2600多条网友的短评和50多篇长评,看别人对这部电影的想法和评价,看了几十条,有一条说“一个严肃的题材没能表现出该有的沉重与情感厚度,平庸又矫揉,琐碎没有重点”,就不想往下看了。
我不找共鸣,管别人怎么看呢。
他们大概是带着学术的眼光去看,而我作为一个跟电影专业无关的人,一直只是在电影里感受能打动我的故事,或者镜头、台词。
电影一开始就吸引到我了。
吸引我的不是同性恋济济一堂在火岛开狂欢大派对——应该叫彩虹岛,跟现在的泰国差不多。
我对这种派对没有兴趣,年轻时没有,现在也没有,人群会让我窘迫,虽然别人根本不会把目光放我身上。
我不想融入,或许更想拿机关枪突突突像水枪一样扫射。
吸引我的是男主角内德。
我跟内德一样,看到只穿泳裤的好身材从身边经过,会把刚解开的扣子再扣起来;去海滩是穿得最多的那一个;别人在“舞池里翩翩起舞”隔着裤子摩擦肉体,我只在旁边看,帮朋友看看包、手机什么的;朋友叫我跳舞,我就朝他们摇摇头。
我就是跟内德一样无趣。
内德置身热闹边缘时,那脸上的寂寞太迷人。
我爱死这个男主角了,他激进,容易愤怒,那又怎样,他对爱人无可挑剔地好。
即使是把以前爱的人在淋浴下抱在怀里,嘴上却说我也恋爱了(和菲利克斯)。
得到的就是比得不到的好。
内德几年前还会去浴室猎个艳,在那里跟后来的男友菲利克斯有了第一次深入交流,他却全忘了。
菲利克斯一直记得,记得内德说的每一句话。
你大概也有这样让你念念不忘的炮局吧,日后想着能开盖再来一发。
现在同志浴室少了,不比当年欣欣向荣,科技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约会和约炮的方式、场所。
年轻一代大概也就知道杭州天德池,本地有哪些浴室说不出。
不知道有没有人怀念浴室文化。
此前内德一直喜欢布鲁斯。
一厢情愿是很常见的事,我干过,估计以后还会干。
布鲁斯长得帅,身材好,光彩照人,没有人不愿意跟他,连主席都一致认为该由他当。
我却不喜欢他。
不觉得他有吸引人的地方。
其余每个人我都喜欢,包括艾玛,这个只是希望同性恋们收敛一点,却被骂婊子的女人,她浑身散发着力量和光芒。
我曾经跟一个感染者互有好感,接触了一段时间,我认真考虑后觉得,可以试着和他在一起,相处看看,在一些方面多照顾他是没有问题的。
我不介意对象是感染者,依然会亲吻他的嘴。
他刚开始同意交往,后来反悔了,觉得跟非感染者交往压力很大,对我不公平,没有健康的未来,他去找了个跟他一样的感染者,他说那样的关系才会长久。
结果还是没能长,一个月就黄了,找我聊天,话里有话想复合,我装作听不懂。
我的立场没有变,如果对象真的感染了,我还是爱他,照顾他。
有一次跟别人开玩笑,说恨不得喜欢的人是感染者,这样就少了很多情敌。
哈哈笑过之后,特别失落,其实就算他是感染者,也有很多人争先恐后要排队跟他上床搞。
你别不信,你在jack’d上放几张很棒的假照片,资料里写你A了,求约炮的私信照样如雪花般纷至沓来塞爆你邮箱。
时常看到一些人把艾滋病说得好像没什么大不了。
这样说的人如果是感染者,那是他心态好,如果是非感染者,那我想,还是多认识些感染者,跟他们做做朋友,见见病床上的人,经历了生离死别再来说吧。
生病就是一件沉重的事。
三十年了,同性恋的世界还是那样,几百万人纵情享受性,他们觉得性是自己的全部,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性,整容、健身、护肤、打扮、吃饭、上网、交谈、挣钱、聚会,都是为了滚床单,跟不同的人滚。
这可能是生活的最终形态。
收敛?
“那样活着还有什么劲?
”有句台词是“如果你无法打败他们,那就加入他们。
”我懒得去讨好谁,刻意做什么去吸引别人,我选择疏远。
最后,就说说影片最后半小时吧。
立个遗嘱都那么感人,更不用说在病床上亲友见证下的结合仪式了。
哭得我差点断气。
终于体会到了哭晕在厕所这几个字的分量。
内德还是像以前一样,坐在翩翩起舞的人群边缘,依然要一个人继续生活,多了怀念。
陪伴,是比性更美好的事。
作为一部电视电影本身没什么很耀眼的点。
但这些演员,这个故事本身会让很多人关注。
说故事先,几乎每个主要演员都有一段暴走的独角戏,虽然有点刻意,但是这每段暴走的独角戏都让人很触动。
80年代初的环境下,刚刚获得一部分性解放意志支持和自我认同的同志,因为一个致命的病毒再次风雨飘摇,当自我认同和生命产生冲突,当为了奋斗终生的少数派权力和解放同生命本身出现冲突的时候,这种冲击是有多大,伴随着随之而来的恐惧,并为世人所唾弃而不是帮助的恐惧,这不是光光身份和认同可以解决的问题了。
谢谢这些勇敢为之奋斗的前辈,我们这群生活在阳光下的小屁孩真的是幸福地很啊,我们真的不该抱怨这些有的没的,如今的阳光也是先辈们的生命啊,这句从小能听到话不知为何现在听来尤其心痛。
来八一八这几位演员吧,孔雀非常和谐,其实看他演混迹女人群里的花花公子怎么看怎么别扭,这一看就是个小受嘛,果然,多和谐。
谢耳朵倒是让我出戏不太习惯呢。
今日,同性权益在美国进行的如火如荼,从去年奥斯卡的《达拉斯卖家俱乐部》到这部HBO制作的《平常的心》,都是反映20世纪80年代同志权益初期的艰难处境。
正如影片宣传的那样,如果想要赢得一场战争,首先就要发起一场战争。
少数人群想要为自己争得权益,首先要让大众听到他们的声音。
同志群体中的一些现象确实令人无奈。
要说大家一起唱唱歌,跳跳舞,一起游玩,倒是玩的很开心,一提到同志权益就变的讳莫如深,还是安心过好自己的小生活,即使要偷偷的交男朋友,即使要经常面对家人朋友的压力,却怎么也不会想起去为自己的权利去呐喊,哪怕是发出一点小小的声音,哪怕是和身边的人正名同志。
那些挣够了同志经济的同志商家,也销声匿迹,不见他们的慈善,不见他们的努力,也许挣够了钱自己一个人到国外做回自己了。
也许绿巨人的性格是有点火爆,有点冲动,也不适合当一个领导者,但他的精神是震撼人心的,勇敢的去fight,为自己所爱的人fight。
他和孔雀的爱情也很感人,在最艰难的时候依然能够一起走下去,即使有争吵有泪水。
时代在改变,人们的观念在改变,但这些改变都是由昨天的一点一滴的行动所铸就的。
刚刚看完电影《平常心》,有好多感想不知道在哪里说,索性发在这里好了。
那些每天找419mb什么的我就不多说了,有很多身边的人,在一起的情侣,说做爱从来不带套,我就问说你不怕得病吗?
他跟我说,我又不乱,我说那你能保证对方么?
他说他也不乱,我了解他,斩钉截铁的。
我心想,你们认识才几个月而已,哪来的勇气?
大多数的人在一起的时候都会觉得自己很了解对方,等分手了又会抱怨自己根本不了解对方,如果都了解,就不会有人因为失恋而痛苦难过和伤心了,大部分的人都是想不到对方会如此对自己不是么?
归根结底,他怎么想的,你永远都不会了解,这就像没有人会傻到知道对方有病还去接触一样,所以那些被感染的,当初都是天真的相信对方,最后才后悔莫及。
电影里那么相爱的两个人,知道其中有一个染了病之后,连接吻都恐惧,甚至有的人会消失,有的人会反目成仇怀疑是现任传染给自己的,人都很自私,说翻脸就翻脸,因为大家都知道,如果自己死了,再爱自己得人也只是伤伤心罢了,该过自己得生活还是要过,该笑笑,该享受得享受,甚至也会再爱上别人,和别人上床,把你忘在脑后。
没人会为了你不活了,很现实对吧?
那么你的自私为什么不转变成保护自己?
不让自己有被感染的可能?
恰好你保护了自己也是保护了对方,这才是所谓的爱不是吗?
其实可怕得不是病毒,是人心,电影里女医生说不需要你们做什么,你们就收敛一点就行,下面得同志回答说,那样人生还有何意义?
…难道同志的人生就是做爱吗?
别觉得可笑,当我这么劝诫朋友的时候,朋友也是这么跟我说得,他说想这么多干嘛,开心不就好了,要是该你得,你就得得,不该你得就不会。
你瞧,可怕的不是他的欲望,而是他的心态,更可怕的是他还特别自豪的说出这样的观点,那如果他真的得了,他还会这么自豪吗?
我想应该不会了吧。
人总会做一些让自己后悔的事情,而这些事情的结果是无法改变的,这就像控制不了同志都去不乱,也控制不了病毒蔓延一样,电影的最后一句,每天全球都有6000例新感染的患者,这就是现实。
有时候挺讽刺的,真的是谢谢大家,没大家病毒不会传播的这么快,没大家不会死那么多人,我们已经受到了歧视,为什么我们不去努力赚回面子呢?
是,现在社会开放,但有多少人和自己的父母出柜?
是,现在男女也会传染,但至今同志仍然是主要人群,显然你不会不知道。
我发这些感慨,不是为了教育谁,我是同样在说给自己听,警示自己,我也并不是告诉大家不要去相信别人,不要恋爱。
想想什么是爱,爱可以是你病了他不离不弃,爱也可以是两个人幸福的生活下去,为什么爱一定要是前者而不是后者呢?
谨慎,冷静,不要随随便便的在一起,时间久了你会麻木,还记得我说的么?
可怕的不是你的行为,是你的心,踏出第一步就会有第二部,从419到4n9,从群p到吸毒,这都是一点一点堕落的,不要放纵自己,那样你会控制不住你自己的,你会一直在降低你的底线,而你全然不知,我们每个人都有欲望,都有需求,但你看还是有那么多人控制自己控制的好好的不是吗?
真心推荐大家有时间去看看这部电影,也真心希望我们都越来越好。
若这世间没有疾病、没有生离、没有死别、没有无知、没有歧视,那便是我渴求的平常心,那便是我期盼的安乐岛。
影片从美丽的海岛开始,阳光、海岸、沙滩、狂欢,放纵的笑容和热情的舞蹈,还有那个审视一切的人,他说他从未爱过,朋友告诉他,这是我们为自己争取到的自由,要去享受。
1981年,那是一个甚至在美国都还没有完全将同性恋公开曝光化的年代,可是疾病却不会因此而消停。
同志们为自己的尊严和选择获得了该有的或者说他们认为应得的自由,混乱而放纵,是好是坏?
悄无声息感染的奇怪病变让那个执着强硬的女医生警觉地明白,有些事情必须要在同志圈里引起注意了,而人们从最初的不屑和抗议,随着身边越来越多的亲友逝去,开始变为恐惧和无助。
勇敢而直言的作家急切想让公众、想让世界都注目和警惕这个群体、这个病变,雷厉风行的他用激烈的言辞大声愤怒地向外界叫嚣,只为了争取到公平的对待。
在这个过程里,他也终于邂逅了他的恋情,一份他曾经擦肩而过的缘分。
坠入爱河的他多么珍惜身边的那个人,也多么明白如今的他、他们更需要一份平常的生活,一个被平等对待的社会。
随着身边的朋友们一个个因病离世,一群志愿者们开始自我组织起来,了解更多的资料和消息,传播有益的讯息,而作家作为激进分子更是当仁不让的在团队中起着领导作用。
可现实是那么残酷,政府的冷漠和无视,同伴们的胆怯与无力,都让一切的一切如此艰难。
而恋人也患上疾病让作家彻底疯狂了,亲人的不理解,朋友们的无为,都让他痛苦让他愤怒,他像一个溺水的人,拼命想捉住每一丝希望,却怎么也看不到阳光,歇斯底里..... 整部电影用平淡的叙事风格伴随着压抑的情景,让人久久无法释怀,但狂欢的海岛、恋人们相拥的舞池、爱人枕边耳畔的温柔呢喃,还有那些英俊甜美的迷人笑容都点缀着画面,多么平常的人与事,不是吗?
有些事情你我都无力抗拒,终于作家的爱人还是因疾病永远离开了,他们在病房里面,亲友面前,许下了一生的承诺,我有一颗平常心,但我愿意将它永远交给你。
政府终于开始重视这个疾病——如今它被称为“HIV艾滋病”,这个群体,但给予的关注还是太少太少了。
最后的最后,洁白的雪地,耶鲁大学的小礼堂里,同志周的晚会上,悠扬浪漫的音乐里是相依相偎的恋人们起舞的对对身影,而烛光璀璨的壁炉面前坐着孤单的作家,那个相约的舞伴已经永远失约了,泪光闪烁的他望着校友们却笑了,其实他们都一样,只有一颗平常心。
因为马特·波莫才看的影片,看完觉得确实值得。
他真的不只是长的帅气,也真的很有才华。
之前很多人说他因为公开性取向(虽然丈夫是好莱坞著名的PR公司CEO)少了很多机会,之前还有换角的事件,单从这部影片贡献的演技来说他值得。
每一种疾病得到重视,都是因为有无数人的死亡和少数人的坚持,抗争,才能被重视。
有一些人很幸运,坚持到了看到希望的那一天,同样就有很多的不幸,他们为这件事的结果牺牲了。
其实本来Felix和Ned应该是很辛福的一对,他们爱生活,爱彼此,勇敢,可是现实就是这么的残酷。
当看到Felix生病的整个过程都很难受,Ned没有放弃他离开他。
最难受的有2个地方,1个是Felix生病后期有一次在家里摔倒,2个人爆发一次激烈的争吵,他已经经过了无数次的治疗,他看不到希望想放弃了。
Ned因为一直不想面对,所以面对Felix想放弃的时候,他崩溃了,他把买回来的东西都摔倒了Felix身上,他说,你想死,你去啊……可是他明明知道Felix有多么你难受,有多么想活着,有多么想跟他在一起一辈子。
但是他会难过,会难看,因为失禁而难堪,在Ned帮Felix洗澡的时候,他看着镜子里满身斑点的自己,"God help me" 那一刻,我真的看到了他的绝望与不舍。
还有一幕就是最后Felix去世之前,他们在Emma医生和哥哥的注视下宣誓结婚。
马特·波莫为这部戏减重14公斤,在一次颁奖典礼上CEO看着他满眼心疼和骄傲的说。
在现实世界里,他很幸福,有爱他的丈夫,有自己的事业,有事业上的成功,2个人还有3个孩子。
这可能就是他出演的这部电影里的Ned和Felix想要的生活,也是他们那一代人坚持不懈抗争的意义所在。
在這個把攪基當作賣點(見無數對marvel影片的訪談)和把賣腐視作潮流(yoneco推上說過曾有偶像想在綜藝節目上展示她的同人誌)的時代裡,我們總會在某些節點選擇性的去忘記真正生活中的GAY的生存狀態。
這部片子從一定程度上將我們拉回了現實。
因為如今的理所當然很容易讓人忘記過去的苦楚。
當你同周圍人開著帶同志意味的笑話時,你還會記得當年唸書時被大家群起而孤立的娘娘腔小孩嗎?
當你在二次元裡做妳的腐女如魚得水春風得意,卻是否完全瞧不起身邊那些並沒有帥氣外表的同志?
而這恰恰是現實。
黨危機來臨,絕大多數人都會為自保而選擇緘默。
沈默的大多數往往並非真理,他們只是不敢說、不願說、出於種種忌憚而不能說。
開口出聲的人最初往往會被奉為英雄,繼而被打下神壇被裡外夾擊。
為甚麼Mark Ruffalo所飾演的Ned總是那麼憤怒?
對外,無人願意傾聽他所代表的訴求;對內,他的同伴又無法與他站在統一戰線,一同贏下這場戰役。
他只能絕望的訴說,Who's gonna save my Felix?
孔雀的角色更多意義上的心痛在於看著他湛藍色的眸子被病魔帶走光亮染上灰暗。
他對Ned而言是愛之光,卻終被奪走只剩Ned一人在GayWeek的舞會上暗自傷神。
Jim Parsons所飾演的Tommy在葬禮致辭的最後是如此心碎。
"why God letting us die not helping? Maybe he just doesn't like us." 這體驗太絕望。
被家人拋棄(如Ned)、被朋友拋棄(如Bruce)、被國家拋棄、被萬能的神明拋棄。
任何宗教裡,愛都不是罪過,同性間的愛卻是萬劫不復。
Ned向他兄弟渴求著同等的愛,哥哥卻怎麼也無法說出肯定的答案。
只要人們還認定Being gay is a disease can be cured,這個群體就有繼續鬥爭的一切理由。
我也不造我大半夜寫了些啥。
(毫無價值文章名是1971年一部西德電影
从大二大三知道自己喜欢同性到现在,听到过很多种说法,遇到了很多问题,产生很多疑惑,有些我很坚定,但是大多数情况下,我很困惑。
看完这部电影,忽然想把这些问题记录下来。
老实讲,我现在都不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
可能根本就不需要答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吧。。。
下面是问题和话题:是gay三分C(C代表娘娘腔)有些gay歧视娘娘腔的gay,嘲笑娘娘腔的top有些gay以【姐妹】相称有些gay的表演型人格很强,喜欢用语势很强的词,喜欢讲脏话并以此作为性格豪放的证明,喜欢言必及女性生殖器人们为什么不能讨厌甚至歧视同性恋?
为什么不能表达这种厌恶和歧视情绪?
为什么名人不能在公开场合表达?
只是因为这样不符合流行的【政治正确】?
gay是不是由基因决定的?
gay的父母携带了这种基因?
gay的基因有可能得到提纯吗?
有些gay不喜欢双性恋,觉得那是他们的狡辩,【他们一定更爱男(女)人!
】有些gay不喜欢他们以为是top的人却是vers或bottom,转而厌恶,觉得【不过如此】。
有些gay不接受为什么这个男人在上一段关系里做top,这段关系里做bottom。
有些gay歧视vers,觉得他们是想继续维护男性形象的bottom。
有些gay耻于说自己是bottom有些gay歧视人妖,女同有些gay并不喜欢肛交有些gay不接受有人不喜欢肛交这一事实有些gay确实无法从肛交中获得快感有些top,遇到size大的人,才愿意尝试做bottom有些gay视肛交为【作为一名真正的gay的证明】很多人没想过残疾的gay怎么解决性生活gay争取的权利,就是肉体愉悦的权利吗?
是群交的权利吗?
gay的一对一关系是最【政治正确】的关系吗?
【开放关系】是gay的关系里,最合理的出路吗?
结婚是gay的关系里,最合理的出路吗?
【异性恋世界】关于感情和关系的一切设定,gay都要推翻吗?
易装和异装癖是一码事吗?
喜欢易装的人为什么不去做变性手术?
【大家都是同志,为什么要互相歧视】【在我找到最爱的人之前,我会尽情纵欲】?
姐妹相称,会不会不太合适?
作为一个男人,被包养是不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
歧视男妓和男人发生过性关系,就有变成gay的趋势bottom年纪大了,就【没人要了】?
就要【转型】做top,才有【市场】?
为什么自称top的人被传出做过bottom的传言,就会格外【丢人】?
形式婚姻是【政治不正确】的吗?
gay和les搭伙形婚,发生性关系,最后组成【真正的家庭】,是【政治不正确】的吗?
如果后来他们再找各自的同性性伴,是新的【政治不正确】吗?
出柜引起的青少年模仿,会引发潮流吗?
【真的直男】是不会对男人感兴趣,或者和男人发生性关系吗?
gay的一些政治口号,比如【有很多艺术家,很多演艺界人士,很多设计师都是gay】不会带来新的问题吗?
世界没有gay,不会怎样吧?
有人认为,性伴多的top是男性魅力所在,性伴多的bottom是下贱有人认为,经常群交的人,道德水平较低有人认为,SM关系内,主的一方是男性魅力所在,奴的一方是下贱两个top情投意合,却会为性烦恼。
做bottom是面子问题恋童是gay吗?
【同妻的悲剧,难道不是一个巴掌拍不响吗?
】【家庭压力太大,我要结婚】【三人关系其实是原来的couple各自无法继续,而想出的折中的办法】有人认为,与直女结婚,与拉拉形婚,是为了保护父母有人认为,极端的反同人士,是在隐瞒自己是gay的身份有人童年被男人猥亵,而变成了gay【喜欢同性,和同性发生性关系多年,现在想尝试一下与异性发生性关系】是【政治不正确】吗?
很多动物会发生同性性关系,人类的同性性关系为什么要加上【爱】的名义呢?
有些gay在感情失败后,曝光对方是gay,用这种【身败名裂】的报复来满足恨欲有些gay在消费gaygay消费gay文化,是【政治不正确】吗?
---类似的话,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想到了会在添加上来关于【政治正确】,wiki的解释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4%BF%E6%B2%BB%E6%AD%A3%E7%A1%AE
朋友推荐了HBO的电视电影“平常的心”,讲的是纽约八十年代初的男同性恋组织就艾滋议题和政府斗争的故事。
电影虽然远远谈不上完美,但还挺好看的。
斗争总是从比较边缘的人物开始的。
故事的男主,Ned Weeks,是个性格孤傲的作家gay,男同聚会大家脱得差不多了跳舞的时候他要负责看衣服的那种。
Emma是个因为小儿麻痹症而瘫痪的女医生,81年左右开始大量接触感染艾滋的男同志,向Ned求助,让后者向公众反映这一情况。
目睹自己的好基友们一个接着一个感染,Ned从不问政事摇身一变成了斗士,开始组建男同志健康危机组织,希望政府能够关注疫情。
在此过程中他碰到了纽时记者Felix。
两人坠入爱河。
男同组织的事业当然进行得相当不顺利。
Felix又感染了。
基友们一个接一个的挂了。
而Ned行事风格过于偏激导致组织内讧,又被踢出局了。
最后Felix也挂了。
电影剧本改编自同名舞台剧,而舞台剧剧本根据真实事件改编。
剧作者Larry Kramer就是男主Ned的原型。
“男同志健康危机”(Gay Men's Health Crisis,现在通常叫GMHC)不仅真实存在,而且是至今为止全球最大的帮助艾滋感染者的民间组织。
内讧也确实存在。
事实上Kramer写这个剧本的导火索就是83年因为在GMHC与同事意见不合而被赶走。
当时他自己又成立了一个组织,叫作AIDS Coalition to Unleash Power,简称ACT UP。
和GMHC相比,ACT UP在政治上更为激进。
Kramer离开GMHC首先是因为不满意其官僚作风。
其次他认为艾滋病大面积传播是个政治问题,需要政府介入,投入资源;而GMHC当时主要致力于给感染的男同志们提供一些社会服务、临终关爱。
第三是因为他经常在未经和组织成员商量的情况下在公共场合发表激进的言论。
第四可能跟他对于性的态度也有关。
当时的情况是艾滋病刚开始大规模爆发,人们对于其传播途径并不清楚。
有医生建议男同志们为避免感染先不要睡了。
Kramer认为GMHC应该把这个讯息传递给大家。
可在八十年代,性解放也就才一二十年,同志斗争也刚刚取得一些阶段性胜利。
好多人都认为尽情地睡是自己的权利,是表达自我,以及和世界上的其他人产生连接的一种方式。
他们认为Kramer小题大做。
被GMHC开除之后Kramer去了一次欧洲,参观了达豪集中营。
这个集中营1933年就已建立。
他惊讶于历史上那么多人都曾对此默不作声。
回来以后写了“平常的心”的剧本,抨击政府和政客对于人民健康权的不闻不问,同时抨击同志群体对于艾滋问题的冷漠,以及民间组织在政治倡导中的无力。
当然他为了平衡剧本的情感色彩,有意把男主Ned写成一个看起来有点讨厌的人:男同组织的成员们忍辱负重好久,好不容易弄到一个和政府官员对话的机会,被Ned一个大嘴式攻击给搞没了;平日里颇为自负,说话很少考虑别人的情感,哪怕是对着爱人,恨其不争的话也是随随便便就能说出口;约会的饭桌上大谈政治观点,生怕别人不知道他要做个斗士——谈的还就是达豪集中营的事。
但结合历史情境,你又会觉得Ned的偏激挺情有可原的。
疫情爆发,政府不愿意面对,也不投钱给科研和医疗。
电影里有一段抹黑式描述。
Ned在白宫和总统的顾问谈话。
后者关上门悄悄问他,这病是不是只传给gay,直男们平时和妓女睡一下要不要紧,到目前为止有没有异性恋感染的记录。
在高度不确定的情境下,身在其中的人们要是不愿意等死恐怕也就只有挣扎与呐喊了。
对此影片里也有描述:一个GMHC的志愿者在工作极度疲劳的时候精神崩溃,哭着说有可能艾滋真的是政府搞出来的阴谋,目的就是把我们这些人都给灭了。
而真实的情况是,80年代Kramer那些极度偏执的行为确实增加了媒体曝光度,逼着不愿正视问题的人意识到问题的存在。
稍微了解和接触过一点国内的艾滋运动和同志运动,因此很多片子里的人物关系看着都觉得好熟悉。
激进与保守之争,政策倡导与“关怀”之争,在国内几个著名的艾滋病组织里,也是有过的。
不一样的是事情发生的背景。
在纽约是男同志们先自己组织起来,通过不断抗争逼着政府正视问题。
而在中国,民间呼吁政府要关注艾滋病问题的声音虽然从九十年代开始就有,但最后政府开始下决心投入资源,主要还是因为非典导致的那场传染病与公共卫生危机。
而很多男同志的组织恰恰是在政府投入资源之后作为疾控的一个切入点而浮出水面。
这个背景也导致中国的男同性恋组织天然和政府的关系更紧密一点。
而女同性恋组织因为捞不到和卫生部官员握手的机会,转而向草根发展,同时和各种女权议题结合,在婚姻等问题上反而比男同志们表现得更激进一些。
两伙人之间颇多龃龉。
不知道在危机来临的时候(如果将来会有某种形式的危机的话),会不会有电影里描绘的那种女同志们纷纷去GMHC做义工支持男同志的感人场景。
影片总体氛围压抑,为数不多的几抹亮色:Ned和Felix之间的爱。
Felix很爱Ned。
他容忍了性格暴躁的Ned,同时还看出了Ned内心深处的恐惧。
最后他把所有的遗产都留给了Ned,还跟后者说要找个机会继续斗争。
Felix长得也很好看。
总之这就是个完美的爱人。
现实中八十年代的Kramer因为搞抗争运动和自己的伴侣分手了。
在那之前他曾经写过一部颇具争议的小说Faggots,男主也是以自己为原型,寻求长期稳定的关系而不得,并为此痛苦。
大概他是在剧本里圆一场找到真爱的梦吧。
最后病房里的婚礼拍得非常温馨感人。
大嘴茱饰演的瘫痪女医生Emma。
冷静、勇敢,一直都很克制,直到最后听证会上爆发。
这里面比较有趣但是始终都没有点透的其实是她和Ned之间的关系。
电影里她最早察觉问题,并且最早到男同聚会上让大家cool down。
(然后被骂“坐轮椅的婊子”。
)她好像也有一点点被Ned吸引,拄着拐杖投向后者的怀抱。
但是马上又说,快把我放回到轮椅上吧。
创造这么一个近乎asexual的角色,不知道是不是和Kramer当时对于性的态度也有关。
谢耳朵饰演的GMHC工作人员Tommy。
一个很温柔但一直在坚持斗争的人,总试图调和性情暴躁的Ned和根本都还没出柜却在做组织领导者的Bruce。
他好像安慰和拥抱了电影里的所有人。
片子里几个地方暗示其实他也喜欢Ned。
(啊,为什么所有人都喜欢这个长得也不太好看性格也不太好的男主。
)如今,艾滋病的传染途径已经搞明白了。
虽然还没有发现根治的方法和疫苗,控制病情的方法算是很成熟了。
“不用死了。
”我接触过的一个艾滋组织活动家这么跟我说,“如果一定要得一种慢性病,那宁愿是艾滋病,也不要是心脏病、糖尿病什么的。
”现实世界里的斗争,结局比电影里来得光明。
只是在得知这个剧本并非尘埃落定时的“马后炮”,而是在八十年代斗争如火如荼的时候就已经上演,还巡演世界各地、经久不衰,心里稍微颤了那么一下。
不知道为什么,这篇影评最近突然多了好多人看。
这应该是我将近10年前写的了吧,之前有太多不成熟的想法和内容,现在看起来真的好羞耻。
虽然现在删掉了,但如果之前有看过,觉得有冒犯或者说觉得写得不好的地方,在这里先给大家道个歉哈!
分割线—————————————————先说点题外话吧。
从高中开始身边就有很多要好的朋友是弯的,平常接触起来也没什么不同,不明白为什么老有人会谈之色变讷?
老早知道了这部片的卡司,一个个全是我喜欢的。
Sheldon,绿巨人,孔雀…之前还跟别人说过,如果孔雀来,一定能掰弯我,哈哈!
开头尽管有些伤感的离别,但总体还是欢快的。
看到孔雀出场的一瞬间简直惊艳了啊!
刚觉得他最近胖了一点没那么好看了呢。
实在是…太风骚,对,想不到别的词形容他了。
看着他们这样腻在一起,看着孔雀那小鸟依人般的表情,看着马克说,“you are too good to be true”, 连我这个直男都开始羡慕了。
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觉得难过的呢,应该是从市长婉转地告诉他们不愿意帮忙,从谢耳朵在葬礼上的那番讲话开始的吧。
看看时间,刚好是过半。
说实话从Jim一出场开始,只要听着他的声音就让我十分出戏,然后到了葬礼那场,看着他声泪俱下,终于把出戏的我拉了回来。
什么叫演技啊!
真的是那种,“今天我们为他们立碑,但是明天谁为我们刻字”的悲痛、无奈和恐惧。
那句无奈的, 为什么他们不愿意帮忙?
“they just don’t like us”真的是…不知说什么好了也许有人觉得,作为一部有关gay以及政治题材的电影,剧情来说并不出彩,泪点也有点俗。
对我来说吧,同性恋题材的电影看得不多,整部电影我的泪点是两个,一是他们两人的爱情,二就是那些恐同者的无动于衷。
他们两个,才甜了半个小时左右。
看到孔雀染病开始日渐消瘦后整个人都不好了。
曾经如此炫目的他,到最后还是给疾病折磨成了这样。
不得不佩服演员的敬业,听说他为了这戏减了差不多40斤,为了不让孩子担心,那段时间还不敢住在家里,好莱坞的演员就是赞。
看到最后,看到他哥终于认同他了,看到他们在病房里结婚,他一遍又一遍地说着 I do, I do, I do…看到他穿着他曾穿过的外套去耶鲁大学的 gay week,把自己2个月前的承诺兑现了,真的又是流泪。
谁规定了直男,就不能为这种爱情感动呢?
至于最最最受不了的,还是里面各种恐同者的反应。
飞机上那场戏,是我第一次看电影的时候掉眼泪了。
(当然,美剧不算)。
因为歧视艾滋病人飞行员甚至不愿意起飞?
人家都病成那样了,没人去想着帮忙?
看到飞机上其他乘客的表情,看到病人最后死了以后都不能有个好归宿,只能用垃圾袋装走,真的是绝望了。
这部片赞,很大一部分是要感谢演员。
每一个主演都有一段show自己演技的机会。
印象最深的就是茱莉亚罗伯茨说服上面资助自己对艾滋病的研究。
整部电影,就两个女生。
主角的话就是只有她一个女的。
看着她独自一人为同性恋团体争取权益,简直心痛。
多的,我也真的不太会说了,肯定有更多更有阅历或者更学术的人能写出更有深度的东西。
想说的就是,有力的故事,绝佳的演技,铸成了这部年度催泪大戏。
我是真的不能理解,为什么会要恐同呢?
还是说…我的接受能力比较强?
gay怎么了?
他们好看,爱干净,有品位,又不会吃了你,有什么好怕的。
我就很想看到电影拍这个,可惜没有。
比如一开始的时候大家都以为这是同性恋群体的病,于是恐同者无动于衷,等到第一个异性恋被感染的时候,大家会是什么反应呢?
我们只能自己猜测了。
我还记得断背山,(应该差不多年代吧?
)记得那个时候同性恋是要给打死的。
好在现在越来越开放了,越来越多的明星出柜,越来越多腐女,嚷着“烧死那对异性恋”啥的…不过我想说的是,电影的名字叫平常心,我觉得应该就是平等对待gay吧,现在这样,还不能叫平等。
我的梦想就是,当有一天,一个人站出来喊,“我是gay”的时候,大家不是像以前那样恐惧,也不是像现在这样欢呼支持,而只是平平淡淡的一句,“哦”,那才是他们gay需要的社会,那才是真正做到了 the normal heart。
再补充一句吧。
看到一句话也是说得很有道理。
什么时候,涉及同性的电影,不再死人,而是尽力表现他们生活在一起后最庸常的烦恼,那宽容的,平等的一天才算是真正到来了。
绿大吼儿
浩克战斗属性果然足
是不是米尔克啊达拉斯卖家啊受欢迎了就必须弄这种题材啊!矫情死了给谁看啊!
Glee 和 American Horror Story 之后我就对 Ryan Murphy 的作品不抱任何指望了呵呵呵。
电视剧一样的剪辑。很喜欢大嘴在里面的表演,非常精彩。美国在对于同志这个题材还是相当的开放。
政治正确和影片质量没关系,导演连Tom Hooper都不如,Hooper那好歹是有风格的电视剧。
sheldon
不是每一部题材有意义的电影都值得四星以上,这部电影拍得确实不怎么样,至少我看来是的。
演员表演无亮点无内涵,编导水平呵呵。全靠题材和阵容吸引人了。
HBO以后不要拍基佬片了,不是政治就是说教
如果是為了看搞基來的還是收個截圖就撤了吧。沉重壓抑到最後結尾也沒有給出任何舒緩的餘地。抽屜里的名片只會愈來愈多而已,其實直到現在也沒有太多改觀不是嗎?
《时代周刊》办公室的再次相遇,Felix回过头定定看着Ned那一眼,好像是在对Ned说:嘿,我等你好久了。。生病真的是一件沉重的事。爱要抵抗生死离别,我看哭了。
男同撕逼戏
AIDS
所以艾滋病是因为同性恋才生出来的病看到谢耳朵意外惊喜
Ryan Murphy这么多年来一直试图在公台借由自己的作品为平台表达自己的观感+说教,这一次他有了更开放的平台,也借用Mark Ruffalo一串串对白完成了这样一个目的。一圈男星中除去孔雀都难逃走马观花的观感,对谢耳朵也是更爱角色本身大于演员,这反倒衬出Julia的精彩表现。
3.5 果然最后一幕耳朵还是在整理卡片
乱吼乱叫 用力过猛
看着孔雀在银幕上一点点枯萎是今年最让我心碎的电影场景。“同志不是生来不去爱的,他们只是学会了不去爱。”爱上便是飞蛾扑火,生死契阔...
太用力了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