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泪汪汪的思考“到底应该给予多少?
”这部影片其实结合了当下许多的话题:潮州初代移民与当年泰国华裔的思想代购、传统的孝在当下功利的社会的变形、家庭祖传三代的各种纠葛等等。
但是眼泪汪汪地看完之后,我觉得最让我反思的是一个人需要付出多少才有可能收获一些真心的回报?
片中的姥姥无疑是整个家庭里付出最多的人,但是贯穿全片你会发现1) 她向她的父母付出了孝顺 — 父母却把财产给了儿子2)她的丈夫虽然没有直接出现,但是从对白中知道也是败家,没有减少任何她的负担。
3)她为了大儿子身体健康信奉观音放弃了爱吃的牛肉 — 儿子只关心自己的家庭,甚至因为她把房子留给了二儿子都不想再去看她4)她给二儿子很多,因为后者始终站不起来 — 二儿子每次探望她都是要钱。
最后把她送去了养老院5)她没有什么给她的女儿 — 她的女儿因为“孝”仍然尽量尽身为子女的义务6)她一开始对外孙怀有戒心 — 后者的确是想继承她的房子才对她好。
后来知道她把房子给了二舅,曾经气的一度离开。
尽管姥姥看起来子女双全,亲友俱在。
但是她却独居多年,起早贪黑卖粥为生,一直到癌症晚期。
这样的付出,换来了这样的生活。
无论社会如何呼吁,我想姥姥的经历告诉我们给予并不一定会回报。
将心比心不一定发生。
影片里我第一次流下眼泪是孙子在用app让姥姥看到自己变形的脸,而姥姥则默默扯下因为化疗掉落的头发。
在这一刻,我想也许姥姥“身体力行”地意识到了生命的流逝。
外孙真心与否也许并没有那么重要,因为哪怕是假的感情,此刻有一个人陪在她身边。
对于此时的话,这就够了。
这才是人生即将走到尽头得无奈或者看透。
真心与否真的重要吗?
阿梅对姥爷的照顾成功截胡了房产继承,换来了大房子。
外孙阿安也想复制这条路,所以去照顾姥姥。
这个看似“不纯”的孝顺到最后却让阿安把继承来的巨款换成了姥姥的墓地。
也许影片想要说的另一层意义是感情无法简单的投入和抽离。
一个人无法“入戏”伪装太久。
无论动机如何,在深入另一个人生活后自然会受到影响。
如同阿安从排斥白衬衫到最后穿上,从午饭早起到习惯早起,从只知道索取到开始付出。
无论初衷为何或者阿安到底怎么想的,跟姥姥生活的日子让他还是受到了姥姥的影响。
也许我们与长辈子女的关系脱离不了金钱的思考,但是我们又何尝不受到她们潜移默化的影响呢。
姥姥让我流泪是因为当人到了她最后的阶段,已经越来越无能为力,只能听人摆布。
因此,任何善意和恶意的影响都会更加放大。
姥姥的结局已经算是美好,但是这只是无数可能中好的版本,生活的不确定永远潜伏在阴影中。
这部电影确实非常走心,特别是对我这个潮汕人来说,能看到一部涉及潮汕养老与送葬文化的电影,令我非常欣慰。
在内地,相关的影视作品几乎是空白,而这部电影部分实现了我一直以来的期望。
虽然并非完全一致,但在核心表达上已经很接近。
电影的英文片名为《The Chinese Family》,但我觉得改为《The Teochew Family》可能更合适。
接下来,我想谈谈电影中与现实潮汕文化相呼应的部分。
1. 潮汕话与肢体语言的传承 最直接的联系就是外嬷(外婆)使用的潮汕话及一些典型的肢体语言。
外嬷的潮汕话非常标准,表妹次之。
当外嬷在床上因身体疼痛而喊着爸妈接她时,我真的忍不住泪流满面。
这几句潮汕话一下子把我从电影拉回了现实。
许多老人,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总是想象他们的父母会来接他们。
另外,电影中奶奶几次出现弯手指的细节,其实在潮汕文化中也象征着死亡。
2. 清明扫墓的仪式感 电影开篇的扫墓场景中,奶奶让阿安将花瓣均匀地洒在坟墓上,这与我们每年清明扫墓时的做法如出一辙。
在现实中,我们通常会将纸花(一种用于扫墓的长条纸)撒在坟墓上。
我还记得爷爷在世时,总是嘱咐我们要把纸花均匀地撒好,虽然那时我们还不懂其中的含义。
另外,一些长辈会自己存钱为自己买一个坟位,这在潮汕话中称为“生基”,其实与电影中奶奶想为自己买一座别墅的愿望很相似。
3. 葬礼的仪式与传统 电影中的葬礼场景将阿公和外嬷的部分结合起来,展现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葬礼过程。
阿公的部分展示了在大堂悼念、烧纸和分遗产的环节,这与潮汕人的习俗几乎一致。
老人去世后,通常会选好出殡的日子,在此期间,子孙们要守夜、烧纸祭拜(烧房子、车子、手机等)。
电影中外嬷的出殡过程也填补了爷爷葬礼上的一个空缺,那就是绕着生前的地方走一遭。
在潮汕,出殡时也是如此,伴随着哀乐,在亲朋好友的陪伴下走完最后的路。
而在电影中,只有家人伴随着车子完成了这段旅程。
4. 养老模式的多样性 目前潮汕的养老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三种,虽然不全面,但涵盖了大部分情况。
第一种,老人家比较好强,不愿意搬去子女家住,子女会给些伙食费,而老人家则靠自己做手工或小买卖过活,只有逢年过节才会聚在一起。
电影中的外嬷就是这种情况。
第二种,老人家选择“食火头”,即轮流在每个子女家住一段时间,通常每个孩子一个月或半个月。
第三种,老人家在其中一个子女家居住,其他子女负责生活费。
通常情况下,老人家会住在经济条件较一般的孩子家,而其他兄弟姐妹会给予经济上的补助。
电影中的外嬷在受伤后,从第一种模式转变为第三种。
5. 隔代亲的体现 电影中,表妹照顾爷爷,阿安也效仿想要照顾外婆,尽管动机不纯。
然而在潮汕文化中,确实存在隔代亲的现象。
当年外婆中风住院时,我和表哥也曾在寒假期间照顾过她,为她按摩、陪她聊天。
这段经历让我在观看电影时,不禁想起了与外婆相处的点滴。
电影中外嬷为外孙阿安存钱的情节,也让我想起小时候去看望外婆和奶奶时,她们总是偷偷塞钱给我们的情景。
这部电影真的很好,虽然还有很多细节可以挖掘,比如女儿的形象其实和潮汕出嫁女儿们的处境很相似等等,但电影想表达的核心是,女人从成为母亲的那一刻起,直到她离世,心里最放不下的始终是她的子孙。
这是一部用心的电影,我也真心希望能有本土导演拍出不用炫技、却能讲好这片土地故事的作品。
2.5星,(70/100)远不如预期。
若是100分制,打70分是因为有故事有现实质感;但从电影层面考虑视听、故事技法等方面,仅能给出2.5星,无法打出3星。
客观来说,特别是核心人物的塑造并不过关,只是在强烈的情感作用下,这一问题被掩盖了。
如果是一部评分在7-7.5分上下的电影也罢,但在豆瓣收获8.9的高分,那的确应以更高的要求来对待,因为显然这分数比肩小津安二郎、是枝裕和。
这样的分数本应做到视听语言技法的卓越,剧情自然不失巧妙,众人物能完成自圆其说的成长与闭环,无论是视听语言、人物塑造、剧情设置都不出彩,无法匹配如此之高分。
从片名《姥姥的外孙》可知,人物是这一电影的核心,外孙如何变孝是故事发展的主线,这也是导演最想去表达的,所以从这两大方面,可对导演的水平与技法进行判断。
但问题在于,对阿安这一角色的塑造与转变这条主线,虽算不上失败,但绝不算精巧。
这让我对这8.9的高分产生了质疑。
阿安登场始于所谓人物成长的最低点,对他的塑造如下:阿安起初的动机是重利的,是为了获得姥姥的遗产。
在初到姥姥家未进家门前,就拍好了房子的照片,挂上了卖房软件。
也是他看到表妹在老人去世后的获利,主动寻找上门,想学习这样钱多轻松的挣钱法门。
表妹看似在捞钱,但她对阿安说得那几句:老人最需要的正是子孙们不具备的时间,但是我能给。
和表妹问阿安有没有在姥姥家闻到什么味道,阿安戏谑地说,老人味呗。
可表妹却回应道:“那说明你待得还不够久,我即使是姥爷的尿都不觉得臭。
”仅凭这里,即使我并不认同以这种方式获取遗产,但我也无法讨厌表妹这一角色,她对临终老人并无嫌弃,只是在努力的做好这份工作。
反观阿安,明知姥姥生病,看似问了表妹自己这样做是不是不好,可他还是做了。
且相比之下,用心程度远不如表妹,在姥姥祭祖摔倒后,根本不愿意和妈妈一起陪着检查;在发现有利可图后,硬到奶奶家要照顾,但还不够添乱的。
买奶奶爱吃的炸鱼因为懒得排队而偷懒,为观音贡茶也只是将冰箱里取出的冰水倒进碗里微波,假意已经烧开。
导演试图在这样的基础上,通过后续的剧情塑造出阿安的人物弧光与转变,但后期情节对人物弧光的作用并未到达导演的预期。
或者说,分配与时机有误。
直到观影中后段,阿安让姥姥同他睡在一张床上和在养老院为姥姥解开最下面一层扣子那里,才消除些对男主鸡贼、不孝、偷奸耍滑,不诚恳的反感观感。
整体人物转变是片段式与脱节的,平心而论并不自然流畅。
优秀人物弧光示例如:《触不可及》。
以及对电影为何观感与评价不佳,出自于故事对关键节点塑造的失真与无法自圆其说。
在大儿子阿强带一家人和姥姥一同前去祈福这场戏中体现最为明显。
这场戏其实是为铺垫后续阿安与姥姥的情感以及姥姥对大儿子依赖的转变的。
阿强明明想通过将老人留在自己这里,从而有目的的最终能获得遗产。
但在这里,却将阿强一家人写成在姥姥还在的情况下,却没有一个人为她祈福健康。
只为塑造后续姥姥改变了自己想住在大儿子家中的想法,这其中还掺杂了阿安带着小心思的说:舅舅想你住在那里,是有目的的。
但姥姥核心的动机还是出于发现,阿强一家没有一人在为自己祈福。
但作为一个正常人类即便是有目的与利益,面对至亲生病的局面,当事人还在现场的情况下,是不可能这样做的,难以令人信服。
看似是细节,但却勾勒出问题。
也正是一个个微小的差别,在最终观感上带来了天差地别的偏差。
看到评论中有说,阿安本质善良,姥姥认为他还有救这一点的解读,我持相反看法。
回到电影开头,阿安在第一次看到姥姥穿得很漂亮的时候,很困惑。
其实是他从不来看望姥姥,并不知每周末家人来到姥姥家团聚,姥姥嘴上说喜欢清静,实则穿上好看的花衣服,迎接孩子们的到来。
而阿安若不是得知只要在姥姥心里可以成为第一位,获得遗产。
他其实也并不会来到这里。
这如何能说本质善良。
而成为第一位,在起初阿安的动机里,需要像表妹一样长期在姥姥家,营造一个孝顺的形象。
下面来说,我对众人物转变的技法持否定态度,在遗产分配尘埃落定后,阿强在得知自己没有分得房子,气到放话说不会去参加自己母亲的葬礼。
而这一人物的转变处理为,姊妹为调解他心中怨恨告诉他,母亲因为他从小身体不好,向菩萨祈求他身体健康平安,代价是戒掉了自己最爱吃的牛肉。
小儿子无事不登三宝殿,只有没钱了才会来自己妈妈这里,将姥姥辛苦积攒了许多年早起卖粥的钱全部顺走。
在最后将房子变卖后终于还清了债务,幡然醒悟。
唯一最爱姥姥的妈妈,心疼母亲卖粥辛苦,辍学帮忙,最后也只是会说不成器。
男性角色对姥姥的转变,多出自愧对于姥姥对自己的爱。
为他们自己的小心眼、小算盘而内疚。
全是外在动因,被后续推到了这里,并没有主动性。
其实主角和看点更多在姥姥这一角色上鲜活了,她在这背后付出的远不止我们在电影里看到的,现实中也是如此,可为什么总是要女性先奉献呢?
就连结尾,也为阿安塑造了一个孝顺的结局,在收获奶奶留下的100万后,给奶奶买了最好的墓地,即使自己生病也没有拿出来这个钱。
可这真的对么?
并且姥姥与阿安童年的闪回,更多的体现了姥姥的情谊,即便是从小这样的照料,长大后的阿安对姥姥却是故事前期那样的表现,这样一想,更加对这一角色失望。
如果最终姥姥并没有留给阿安100万,他是会在车上迎风喊着:姥姥,你在我心中第一位么?
还是说,会像最初得知自己和母亲并未分到遗产,对轮椅上的姥姥质问无果,留姥姥一人在走廊里,他扬长而去呢?
这就是我为什么细细思考,即便是后期有所转变,也依旧无法被阿安的情感打动。
他的这些真心话里,是否就像当时姥姥问他:你来照顾我,是不是也有目的和私心时,他掩饰着和他大舅阿强一样假惺惺地回答:我只想做你的全职孙子呀。
我无法细想,即使后面从养老院接回姥姥有真情,搀扶姥姥心疼她不要再辛苦的爬上楼有真情,但很多东西真假难辨,即使有真情也已然掺杂着无法抹去的利益,已经变味儿了。
东亚家庭重男轻女的问题,明明上一代女性就是这样被轻视和压迫过来的,为什么到了我们自己却同样做着轻视自己性别的事。
对唯一真心的小女儿,只留下一句:我最希望你陪伴在我身边。
而女儿收获的母亲的关心,她也只能回应道:儿子继承遗产,女儿继承癌症。
更可悲的是,姥姥偏心的儿子们,在她摔倒后各个抢着往回跑,只有女儿下车的姿态是要陪老妈看病检查。
可直到姥姥意识到自己大儿子阿强其实并不想自己住在他们家时,她才脱下了一直穿着那双他不走心送的压根不合脚的鞋,希望每个妈妈都更爱自己一些。
虽然片名是《姥姥的外孙》,核心聚焦在男性角色上,虽有现实观照,但导演并未处理好。
相比之下,姥姥这一角色实现了完整的人物弧光,引发观众更多反思。
从起初对阿安突然加入生活的排斥与芥蒂到重新找回阿安儿时的心灵连接。
姥姥的坚强、孤单与痛苦让我很心痛。
母亲的那句反问更是振聋发聩。
我要对身边和家中的每一位女性,抱有更多的理解与爱意,真的不容易。
最后,通过电影反观生活,无论是阿强、早期的阿安还是姥姥的小儿子,都能从身边找到人物的影子,我真的想由衷地说一句:很多男的,真的不行,或者说这是人类的劣根性,但在长期享受第一性与偏爱的男性那里更为明显。
也别说什么厌不厌男,但凡任何一个人像电影中的姥姥和母亲这样被对待,谁能没有怨言。
众多所谓厌男厌的是看到不平等与不正义之事之举时的直接感受,厌的是那些不良不正的品质,只是的确集体性的出现在了这个性别上,甚至有的以此为荣。
但凡换成他们是女性所处的局面时,他们只会更受不了,当男性不是社会第一性时,当他们需要努力对抗许多社会固有偏见和桎梏时,再说吧。
不知道你小时候对春节是怎么看的?
我小时候特向往春节,总觉得春节有好吃的,有新衣服穿,甚至有压岁钱。
我是什么时候开始讨厌春节的呢?
从我上大学之后开始。
可能是懂事了,也可能是长大了,看得见欢闹的背后是人情冷暖。
我总觉得20岁以后过的每个春节,都伴随着大家族里的鸡飞狗跳和分崩离析。
现在你让我回想有什么幸福的画面,我完全没感觉,但你要说有什么印象深刻的画面,我能回想起一堆。
当一大家子人祖孙三代齐聚一堂,开始还显得人丁兴旺,其乐融融,渐渐的,当男人开始喝起酒,女人开始洗碗收拾桌子,争吵就来了。
有喝酒后开始大喊大叫的,有的开始抱头痛哭。
仿佛一年里积压的所有委屈,都要在家族宴上来说。
见识最多的还有妯娌之间的互怼,最后夫妻双发争执,摔盘子摔碗,不欢而散。
每次发生这样的事,我都免不了看向风暴的中心位,我的姥姥姥爷,这对儿家族宴会的发起人和始作俑者。
那一瞬间我会觉得他们很可怜,又会觉得,每年都闹这么一出,这是当时他们最想看到的么?
我记得有一年也是在姥姥家吃完晚饭,看春晚到十点多,老爸开着小三轮带着我和我妈回自己的家,我就和妈妈说,明年我们能不能自己过?
每年春节聚会都见识吵架,真的觉得好累啊!
【一碗水端不平】是很多孩子多的父母做不到的,于是很多儿女在成年之后也会觉得有亏欠感,觉得被委屈。
平时看不出什么,一旦一大堆儿女都出现,大家仿佛又回到了小时候争宠、吸引注意力,甚至是不给玩具就大吵大闹的模式。
我的姥姥生了两个儿子,四个女儿,全家八口人,再加上彼此的伴侣和孩子,差不多就20人了,如果孙子们也都有了交往对象,那真的是奔着四十人去了。
我妈妈是长女,从小就被教育,爱护弟弟妹妹,让着弟弟妹妹。
长女如母,这个身份套在她身上久了,她就生出了很多责任感,甚至宁可亏了自己,也不能愧对别人。
我姥姥性格里的一种类似男人一般的坚强,完全的遗传给了妈妈,当然也包括疾病。
在农村,养儿防老,两个儿子,一家一个老人,为老人养老送终。
女儿是破出门的水,始终属于别人家,所以在农村,似乎约定俗成的是,女儿没有什么继承权。
但往往老人们在生命尽头的时候,都是女儿们在照顾,你说是她们自己在尽孝也好,是老人们在完成自己最后的传承也罢,总之,最后端茶倒水,换尿布擦身子的,大部分都是女儿。
而她们却从一开始,就被剥夺了任何继承的权利。
昨天去看了这部电影《姥姥的外孙》,讲的是这位身患癌症已经晚期的姥姥,养育了有钱炒股的大儿子,不学无术欠赌债的二儿子,以及离婚打工的三女儿。
姥姥自己还有一栋破房子,一直想着当游戏主播的外孙,见识到堂妹照顾爷爷,最后爷爷把遗产都留给了堂妹,于是也心生一计,想着如果姥姥还有一年的寿命,如果尽心去照顾,会不会姥姥因为感动,把房子留给自己?
这样自己卖掉房子,就有了就了第一笔创业的资金。
而姜老人辣,独居多年的姥姥,怎么可能不知道这几个孩子的鬼心思?
她甚至看到有人带着外孙发卖房询价的帖子,却依旧面不改色的没有拆穿外孙。
最后,姥姥的病连化疗都无法进行只能放弃,外孙才知道,姥姥把房子留给了最不争气的二儿子。
大儿子生气的离她而去,说就是葬礼也不参加。
外孙则是推着轮椅,眼含悲愤的质问姥姥,我在你心里到底排名第几?
为什么你不把钱留给为你付出最多,最爱你的人呢?
姥姥只是满脸泪水的说,我现在没有什么能回报你的,你可以不用照顾我了。
谁说亲情之间没有算计?
可能一直都有。
爱都怕比较,我们都怕在比较当中成为失败的那一方。
《姥姥的外孙》这是一部泰国片子,剧里的姥姥的设定是潮州人,会偶尔说潮州话,而孙子则是地道的泰国人,虽然是华裔的身份,却完全不懂国语的方言。
它第一次抛掉了中国电影里要么母爱如山为你奉献终身,要么父爱如苏大强气你半死的这种脸谱化的设定。
它第一次把很多中国人不愿意展现的【家丑】,搬到了桌面上。
对这种片子还有类似印象的是很多年前我看的一部赵丽蓉老师演的《过年》,印象最深的就是那幕,父母最多端上来的团圆饭的盘子里,放着一沓一沓的钱,对着儿女说,吃吧,你们不就是为了这个来的么?
如果《姥姥的外孙》是这样一部最后拆穿亲情的作品,那我最后也不至于在电影后半段哭了很久。
是因为人性里的复杂,在短短的120分钟,展现的层层递进。
我无法分辨外孙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唤醒了对姥姥的真爱,而不是等着她百年后把房子留给自己。
当他把爷爷的银腰带送给二舅,让他去偿还赌债,我还能感受到,他觉得自己从第三位跃居到第二位。
但当他在许愿卡里写下,希望姥姥中彩票,我其实已经分不清,这是他的真心,还是他演给姥姥看的。
剧里的姥姥,到了疾病后期也在坚持卖粥,像极了到生命尽头也不放弃工作的社畜。
她是真的热爱自己的工作,觉得只要有事做,自己就有价值。
她也是真的爱钱,十块二十块的攒,把卖粥的钱放到饼干盒子里,当她发现盒子空了,第一眼看向外孙的时候,我真的觉得,她愤怒了!
谁动了我的钱?
不论他是谁,哪怕是外孙都不行。
最后外孙调出了监控,原来是二舅偷走了,姥姥就一下子泄了气。
她会在周末穿得美美的,坐在巷子口,因为周末是儿女来看她的时候。
她会把衣服的下摆最后一颗扣子不系上,因为觉得坐下来很憋。
她还会穿着当年大儿子给她买的彩虹鞋,哪怕不合脚。
你说,三个儿女她不爱谁,那是不可能的,但你说她有没有偏爱谁,那一定是有的。
当一无所有的姥姥被外孙从养老院接回去住,当外孙不知不觉学会了潮州话。
当他看到姥姥穿的衣服,不自觉帮姥姥解开下摆最后一颗纽扣的时候。
爱就突破了算计,变成了爱本身。
爱之所以复杂,是因为没人能说得清,没有一个标准能够度量。
我不知道当姥姥看到大儿子一家三口的许愿卡,没有一个和自己有关的时候,是不是感受到了已经被这个小家所抛弃。
当她说,我想换一双鞋的时候,是不是内心也放下了这份感情。
当姥姥像女儿当初收拾自己冰箱的时候一样,也开始在女儿的冰箱里翻翻找找碎碎念,告诉她不要吃过期食品,会得癌症。
女儿说出那句:我知道,儿子继承遗产,女儿继承癌症。
我相信那时候姥姥对女儿表达的爱,也是真的。
最有趣的是,姥姥自己做为女儿,当年她就眼睁睁的见识过,自己照顾父亲直到去世,而父亲最后还是把房子留给了哥哥。
当她自己患了癌症,想要买一块墓地,去找哥哥要钱的时候,哥哥则直接拒绝,觉得父亲留给自己的钱,是理所应当。
是的,即便自己也是这样的一个当事人,即便自己也遭遇过这样的迫害,但她到最后,依旧还是放不下自己对二儿子的心疼和担忧,选择把房子留给了【最需要】,而不是【最爱】的人。
哪怕这个做法可能让她万劫不复,她依旧也这么做了……这是才是这个电影展示的【亲情里最大的癌症】。
我的姥姥是胰腺癌晚期走的。
据说临去世前的大半年,都是她的四个女儿在照顾。
我妈说,那段时间每次照顾完姥姥,她回家都要大哭一阵。
姥姥临终的时候,把自己戴的金首饰留给了自己的几个女儿。
她其实不知道,她手上的那枚金戒指其实是铜的,是那年她遇到了拍花的骗子,被人骗走了,大家买了一个假的,骗她说戒指找回来了。
我妈就主动说,这个金戒指留给我吧!
姥姥出殡那天,我妈哭到晕倒,嗓子都哭哑,我陪了她三天,听到她用沙哑的声音讲了这个故事。
我做为姥姥的外孙,在后来两个亲孙子出生后,我也被教导着要让着弟弟妹妹。
从小就见识到,他们有鹅蛋吃,我只能吃鸭蛋。
那时候我就知道,亲情里也有不平等。
成年后我一度要做一个不婚主义者,因为我对所有的亲密关系都心如死灰。
每年上演的一场和和睦睦的家庭大戏,我坐在后台,看到打得沸反盈天。
我的姥姥反而是忽然过了某个年纪之后,开始变得轻盈了。
也许是因为她终于知道自己其实管不了谁了,那就任他们去吧!
所以我对她最后的印象,她不再刚强,不再愤怒,甚至不再有力量感。
她进化成了一个笑意盈盈的老太太,不管别人的事儿,包括子女。
甚至她都不管多余的事儿,结婚离婚,生不生孩子,都不再过问。
姥姥晚年热衷养猪,甚至我一度觉得她在把猪当做孩子养。
她养的小动物都出奇的茁壮,不知道是不是也吃下了许多的爱心的缘故。
如今,我的妈妈也在这条进化的路上,但她依旧还有那么多的愤怒、操心、不如意,总希望自己主导。
电影里有一个特别不起眼的情节,是姥姥把房子留给了二舅,房产证是妈妈交出去的,她甚至还为此骗了大舅。
回到家,妈妈躺在沙发上,儿子很自然的坐下替妈妈按腿,问妈妈,你就真的没想过要姥姥的房子么?
不然为什么你最近去的很频繁?
妈妈回答说,那是因为,我真的很想她,想看看她。
亲情,永远是复杂的,爱恨交织。
就像生活永远不可能只有一面,天气不可能只有晴朗一样。
所有的复杂,最后才能变成羁绊。
故事的结尾,外孙用潮州话敲着棺材给姥姥指路,走的那一路,我跟着哭了一路。
也许人生所有的爱,也就像这条路,有高有低,有宽有窄,它可能复杂到最后你无法用一个简单的词概括出它的名字。
最近暑期档,高分电影几乎没有,《姥姥的外孙》算是一部值得推荐的作品。
拖了这么久终于去电影院看了。
剧情确实是非常常规的亲情片——外婆患癌症,妈妈和舅舅这些子女辈各有心思:欠赌债的舅舅偷钱还债,超市上班的妈妈想通过临终关怀拿到遗产,炒股票的舅舅一直疏于尽孝最后想彰显经济实力…电影中的“孙子”是个世俗眼中不务正业的游戏主播,开始自然也想通过接近外婆,对外婆好,已达到某种目的。
但最后真的产生了亲情,并意识到外婆在自己小的时候就开始存钱,当外婆去世时就存到了一百万。
这里也点了题。
那么我觉得这个电影好看的点在于1.泰国的景拍得好。
开头就有水门寺大佛,日系配乐,石榴的开花结果隐喻着人的生老病死,包括东南亚唐人街湿湿脏脏破破又带点中国元素的味道。
2.绿皮火车情结。
婆孙俩每天早上沿着铁路去卖粥,最后billkin在铁路边和银行打电话,火车飞驰而过的画面,让我想起小时候和我婆去赶墟(市集)。
3.billkin确实很帅。
虽然我没看过bkpp的泰腐。
4.最后敲棺材告诉外婆到哪了那一段让我直接泪崩。
很湾湾。
乍一看,本片似乎是要讨论东亚家庭普遍存在的重男轻女问题:姥姥的父母就把遗产给了她哥哥,而她又把遗产给了小儿子,由此构成一个可悲的轮回。
但实际上,本片并没有把这个现象肤浅化,也没有把人物脸谱化。
它精准把握了东亚家庭的一种复杂特质:物质可以撕裂亲情,但亲情又以其他形式存在。
譬如,大家为了遗产算计、争执,那一瞬间似乎所有的亲情都不存在了。
最后,姥姥把遗产给了小儿子,因为他最不成器——阿安最后也理解了这一点,所以没有要小舅出于愧疚塞过来的钱。
那么,姥姥是不爱大儿子、女儿和外孙吗?
她为了大儿子的健康,戒了最爱吃的牛肉几十年;她说,所有的孩子中她最想要女儿的陪伴,并且不想让女儿为自己过度操劳;她从外孙很小的时候开始,给他一笔一笔存钱。
有人可能会说,戒了牛肉、想要陪伴,这算什么爱?
没有钱的爱一文不值。
这当然是一种观点,但我想这不是《姥姥的外孙》想表达的。
它当然反对物质上彻底的重男轻女,片中台词“儿子继承遗产,女儿继承癌症”清晰地表达了这一点。
但它也反对完全以物质衡量亲情,不然它不会大费周章刻画姥姥对不同孩子的“偏爱”,并让孩子们最终领悟到姥姥的爱。
电影的摄影我也非常喜欢,有些日系风格,晴朗的天空下,弥漫的水汽如同淡淡的哀愁,久久挥之不去。
“风吹过的时候,我才又把花重新撒开了,本来我就是要等着你入梦来见我,然后告诉我你的新房子到底住的怎么样。
”其实在看片子的时候也没有注意三兄妹到底是个什么的德行,我只是将重点放在了姥姥和外孙的日常上了。
1. 喜欢把衣服的最后一个扣子解开,展示自己性感的身材-共出现两次前后呼应2. 出殡的时候穿的姥姥买的衬衫3. 清明不好好撒花姥姥会打你4.接姥姥从养老院的三人间回家5.一次因为外孙流泪是因为他走了,另一次是他来了等等,之后想起来再补充
虽然最后看哭了,但完全不是因为这部电影感人,只是想到自己外公外婆爷爷奶奶会去世感到难过才哭的电影里的家庭,拿自己当外人的大哥,付出最多但一句好话都讨不到的大姐,啃老的弟弟,为了钱才跟姥姥建立联系的外孙,对奶奶基本没感情的孙女,这样的家庭到底代入谁才能让人感到感动呢?
我不知道,所以我只能代入旁观者的视角来看这部电影在我看来这根本不是感人的家庭温情片,这是属于东亚家庭的恐怖片,处在其中的男性女性都无法逃离的遗传厄运
《姥姥的外孙》在内地公映的时候,正是我料理妈妈后事的日子。
几近年末的日子,我才好好的看了这部泰国年度口碑之作。
共通的情感侵袭我的疼痛神经,对于故去带来的无尽思念再次汹涌心头,虽然哭的难受,但我觉得这也是一种温柔的治愈。
治愈离别的痛苦,让思念与回忆的温度变成余生的永恒纪念。
泰国华裔的情感刻画,勾连了两个国度,两个时代与祖孙两代人的感情燃点,在两代人相对的最后时光,以轻盈的情感渲染厚重的亲缘温度。
各怀心事的家人,在一脉相承的情感关系里,点醒与感悟关于爱的表达。
电影以简约的故事关系构建三代人的温暖空间,轻巧延伸出不同家庭成员各自面对的生活困境,在不同阶层人物之间,传递出属于中华子孙的复杂情怀。
泰国电影形式上的轻盈浅淡,往往内在的情绪都很浓烈。
《姥姥的外孙》以感官框架的“轻”,烘托精神感染力的“重”,让情感在涓涓如溪的流域里最终汹涌成河。
这种四两拨千斤一般的情绪展现,真的是太戳入观者的内心,不需要强劲用力的炫技展示,就可以深入人心,这也是很难做到的一种表达。
无需多言《姥姥的外孙》多么精巧的展示,因为它足够简单也足够真诚,一切都是化繁为简的完美表达。
正是这种质朴,也因为其中对于泰国华裔的身份描写,让电影的意义也变得不同。
还有传统家族关系的描写,在重男轻女的压抑之下无奈的诉说,都带着温柔的批判。
它是一部满溢情感的电影,抛却戏剧张力的情绪调动,之用情感的弦外之意,让你重新审视自己与最亲之人的关系。
哭的很痛,痛也是一种治愈,我要一直思念,用一辈子去想念挚爱之人。
(全文含多处剧透)所以我很难不对电影毫不遮掩的姿态感到佩服。
它很冒犯地用半现实、半戏剧的手法,摆出重重比对。
太真实、太现实。
先说说这部电影的剧情。
真正要让人感动,大概就是要这样,要让人感觉真实。
朋友的女性视角更提醒了我,这是一个典型的东亚家庭, 外婆本身已经遭受了太久的重男轻女陋俗的折磨,而在自己的家庭下,她还是选择了延续这种折磨,虽然最后跟女儿说:“我不知道我最喜欢谁,但我最想跟你在一起”,但房子还是给了最不争气的小儿子。
这就是足够真实的东亚家庭:家庭观念永远大于个人观念,而随之而来的就是与家庭息息相关但如霉菌一般附着其上的封建习俗。
但外婆也没错,小儿子要是没有这笔钱,他真的可能撑不过去,她的儿子跟女儿,手心手背都是肉,她只能救最该救的那一个。
除了剧情,人物塑造也足够真实。
两位主人公,外婆与外孙,都足够真实,他们都是好人,但都也有自己的小心思和脆弱。
先说外孙,他给我的感觉就是典型的狮子座,敢爱敢恨,有想法就做,喜欢打游戏就直接辍学做游戏主播,看到表妹照顾老人就可以获得巨额遗产,刚好自己的外婆也查出来身患癌症,便马上抓住机会,甚至直接住过去照顾外婆。
但他也足够真实,他并不讨厌外婆,他不会为了讨好外婆假惺惺地改变自己,他会主动做一些自己身体力行的家务,而对于外婆的病情,他也直言不讳地告诉了她。
虽然他声称觉得这是外婆自己的身体,外婆应该有知情权,但更主要的原因应该也是他的小心思,因为他不知道怎么让外婆觉得自己的突然借住感到合理,倒不如告诉外婆,也好让外婆为自己的到来做好准备。
在后面第三次化疗之后,医生说外婆的身体并没有对化疗作出反应,但阿安跟外婆还是撒谎了,最后还是身边的啜泣不止的妈妈让外婆知道了一切。
而外孙的企图从来也不藏着掖着。
他第一天来外婆家就对着房子一顿狂拍,然后把它挂到网上准备出售。
当外孙得知外婆的房子最后给了最没用的小儿子时,他真的敢恨,直接跑去跟外婆对峙,质问她“你的第一名是谁”,然后跟外婆赌气,妈妈让她去帮忙收拾要搬走的外婆家,他说东西都丢掉就好了,结果被妈妈吐槽,简直跟那个阿强舅舅一模一样。
但他也是真的爱外婆,看到外婆后来被小儿子安排到养老院,去看她的时候发现一个房间住着四五个老人,他坐在外婆的床边轻轻地跟他说,带她回去给她煮粥吃。
这一刻她只想单纯地给外婆好,并无其他目的。
而她母亲也是这样。
母亲好像是这部电影中看得最清的人,而她也成为了整个故事中的连接人,在角色迷惘的时候,她都来上一脚,发人深省。
外孙问母亲,之前倒夜班的时候不也是为了外婆的钱吗,母亲直言是想为了多陪陪外婆。
而外婆后面跟她说,其实最想跟她在一起的时候,她也只能吐槽:“儿子继承家产,女儿继承癌症”。
女儿一直是照顾外婆最勤的那一个,而且她毫无怨言,只会埋头苦干,照顾完外婆,还要挣钱照顾啃老的儿子。
让人觉得可悲的是,外婆也遭受了一模一样的遭遇,她的爸妈也是她照顾的,可到头来钱却都给了她的大哥。
大哥骂她还不是因为她的窝囊老公,可是她哭诉,那老公也是她爸妈给她找的。
什么她都答应了,她没有自己的人生,一切都献给了家庭,可最后她既没有得到父母的财产,也没有得到儿女的关心。
而这一切,她好像也无意识地复刻给了她的女儿,这个家庭中的女性角色,就和大部分的东亚家庭一样,都好像深陷泥沼,走不出来。
再说外婆,外婆的真实最让我动容。
外婆面对外孙突如其来的关心,一开始并不领情,让他睡一楼,让他去买最难排队的鱼,让他早起去卖粥,看似在故意刁难他,实则也是想让他知难而退。
这就是东亚家庭中长辈的形象,长辈往往代表着权威,他们习惯用严厉、指责与拒绝来回应他们的子女,以此给他们传递教训。
但这样的外婆,何尝不是一个普通的女人,她得了癌症,她也会怕,在外孙亲口告诉她患了癌症的时候,她忍住了;在知道外孙已经把自己的房子挂到网上去卖,她也忍住了;但是知道自己去做了化疗也没有用,晚上疼的睡不着的时候,她终于忍不住了,她顾不得面子,呻吟着祈求她的爸妈能带她离开。
外婆也不知道该怎么办,面对不成器的小儿子,没工作的外孙,成天工作却不陪她的大儿子,她也不知道该怎么让他们都更好起来。
外婆也只会默默地付出,她对每个人,都有单独的、独属于那一人的关爱。
对小儿子,她知道每次他来都是找他借钱,但她并不烦,她只是希望他来少点,这样他的日子就好过点;对大儿子,她一直很少见到大儿子,大儿子来接他过去住的时候她笑容满面,但最终还是因为病情回到了自己的房子(这里我去上了个厕所,漏了一点剧情,为什么外婆拒绝了大儿子,欢迎指正),小时候大儿子体弱多病,最喜欢吃牛肉的她便转信观世音菩萨为儿子祈福,从此再也不吃牛肉;对外孙,要不是说隔代亲,她记得外孙小时候说的每一句话,“冒失鬼”这个小名她从小叫到大,外孙出生的时候她就种了一棵石榴树为外孙祈求平安,外孙说这颗石榴树的石榴只准他吃,外婆就真的守着那棵树一直没给别人吃,外孙一年级的时候考了一百分,外婆就赶忙拉着他去银行存钱奖励他,每年都给他存,外孙就开玩笑说那他之后岂不是会有一百万,外婆说那你有一百万之后想要干什么,外孙就说要给外婆换一栋大房子,因为现在这栋太破了,很可怕。
外婆在知道外孙想卖她的房子之后,给外孙买了件衬衫,想劝他好好去工作,但被外孙说这个款式早已经过时了。
外婆总是这样,她只会用自己的方式爱她身边的人,纵然细水长流、润物无声。
导演的镜头语言有个有趣的地方:一个是阿安去医院拿拖鞋排队的时候,导演跟随他的视角到角落尽头,然后便定住,一直拍摄阿安逆时针绕了一圈,观众才注意到队伍的终点就在左边;外婆要赶阿安回去,阿安不让,外婆起身去外面的石榴树摘石榴给她的孙子,这里的镜头也一直未变,观众看着外婆从屋内的座位慢慢起身走到屋外的石榴树下摘下石榴再走回去,这两处长镜头都充满了表现意味,本来可以做剪辑的,但故意拖长的节奏更可以调动观众的胃口。
同时,导演的叙事节奏也并未想着一再煽情再煽情,全片虽然有多处泪点,但是多亏了阿安的妙语连珠,他的幽默让整部电影变得透气,而中间外婆突然出现给阿安吓一跳的“突脸”也很好地调动了观众的情绪,有点像大陆的贺岁片,什么元素都来一点,导演着实功力不小。
导演也很会call back,细节基本都有呼应,就是因为这个开头拍照发图的片段,外婆后来知道外孙的到来的确也是有其他目的。
但是外婆并不说破,外婆最后问他,你是不是有其他目的,外孙的回答是,他想跟他的阿强舅舅一样,当一个“全职外孙”。
这又是另一个很绝的点。
首先这个翻译很妙,整个电影的框架都很妙,把本来很严肃的赡养问题,搞成一个搞笑的噱头,电影的英文标题就是“ How to Make Millions Before Grandma Dies ”,让人误以为此片是一个屌丝啃老的喜剧片,但其实让人不断泪崩。
洗完澡写了两个小时,把暂时记下的都写了下来,但肯定还有很多忘记的细节会突然想起,再度回味,这就是这种平静的电影的魔力。
我说他很像日剧的风格,平平淡淡,却让人百感交集,朋友说这样的电影才是真的厉害。
而这部电影探讨的问题也足够现实,让我思考以后总该遇到这样的情况我应该怎么去做。
我不喜欢这个电影没有交代外婆死去时候的实况,只是用了一片掉落的石榴花来转场到奶奶的葬礼。
或许就是因为它平静的基调,所有的人物都没有大喜大悲,最后阿安在灵车上由笑转哭的场景,真的很让人动容。
有种让人想再刷一遍以爱的冲动。
国内的国情外国来拍。
期待更多这样的作品。
谢谢。
我觉得最痛的是“儿子继承财产,女儿继承癌症”,尽管姥姥从前就是那个重男轻女家庭的受害者,这套逻辑还是用在未来的子女身上,给外孙的存款很难不让人觉得因为他是男丁。所以这是一个世代相传的痼疾,不是说人临终前煽一下这个事就化解了。
人面对死亡的恐惧那种孤独的绝望太让人无助了。
not suitable 4 7-year-old etoo heavy愚蠢
为什么不是中国拍出来的啊,感觉都是身边的事。
The Chinese Family..Typical..// 有个咁嘅孙,修到啦。。
令人匪夷所思的评分,同分的其他电影完成度别比它高出太多。或许这个时代需要这份温情,但电影的处理和过度太流于表面,且在老旧冲突上没有任何突破和新处理,七分出头的作品怎么会打到九分…….
希望这个世界像爱男一样爱我。
日本韩国泰国新加坡台湾香港都在讲东亚人文,只有大陆这个正统还在战狼热辣滚烫抓娃娃,要么是农民阶级的文艺片,要么是不接地气的歌颂片,要么是悬浮的反转片,我们呢,属于我们这些普通人的故事呢?这几年看过最有人文气息的电影是《一场很没有必要的春晚》,但班底也不是国内。这是个问题,我们的思维似乎被什么意识形态框住了。
姥姥目睹自己的肉身的枯竭、最爱之人的算计,最难过的是自己被亲人与世界一步步抛在身后。这样的孤独,只能在午夜梦回,让她像个孩子一般,呼唤父母把自己带走。隐忍、沉默的崩溃,比大哭大闹更来得让人猝不及防。
看完觉得很无感啊 对于生活中的种种离别与亲情 我觉得体会到的比导演要表达的深刻太多了
儿子继承财产,女儿继承癌症。很奇怪,本以为这种题材我会哭得不行,结果从头到尾没有一个泪点。可能我从小就看着爸爸发自内心地孝顺爷爷奶奶,叔伯间也全无金钱纠纷,让我觉得亲人本该如此。所以看到片子里为了遗产而进行的一些行为,哪怕裹上糖霜,也掩盖不了恶臭的本质。结局仿佛每个人都得到了自己的inner peace,我不服气,想替女儿们说:不行!
谁能告诉我为什么要给阿梅一个做网黄的设定……想塑造一个放弃尊严唯利是图的女生形象也不必如此恶趣味吧
用心看护并且得到了相应回报的阿梅是这里面最让人感到舒适的存在
字里行间都是中国,但片中人说的却是听不懂的语言。所以中国电影人在干嘛呢?
我妈妈也是光头,她还剩最后一次化疗,我们都会努力!
我还是无法共情男人诶
难看 期待有多大失望就有多大 带着目的去照顾生病的姥姥因为没达到目的生气丢下姥姥一个人在医院门口等车 最后人死了跟姥姥说她在他心里排第一 每个人都得到了东西 除了姥姥的女儿 平时看动画片都会泪目的程度 泪点极低的我 但这部真的看不出来哪里好哭 反而看到他说姥姥排第一的时候笑出来了 真够讽刺的
敬观音的茶,要用壶烧开。给儿子祈福,不能吃牛肉。下摆的扣子,松开秀性感。全职的外孙,听不懂潮州话。出生给你种下的石榴。考试第一名给你存款。存下的钱,给你买新房子。大儿子送的鞋,挤脚也要穿。但看出大儿子只为了遗产,于是想买一双新鞋了。希望小儿子不要来,因为说明他过得好。说不出最爱谁,但最想让女儿陪。得了癌症的阿玉,也是化疗没完成就走了。爸爸妈妈,你们来接我了。爷爷奶奶,你们在哪?春节剩下的饭菜,一个人要怎么吃的完。一周一次的聚会,也没能一家人坐下打牌。什么时候,外孙给外婆唱摇篮曲。什么时候,再路过你生前的粥铺。我没有东西留给你,你不用再照顾我了。阴阳相隔的彩虹,呼啸而过的火车。低眉的世尊,沉默的菩萨。故意撒一团的花。
最好的留给了幺儿和孙子 女儿什么都没有 但是最想待在一起的是女儿 女儿会照顾人嘛 嘻嘻🙃
很难想象一个片子能通过一个遗产继承问题包揽了当下几个最具争议的社会议题,整个东亚都避不开的女性作为母亲就必须牺牲自我权益以及正视女性在家庭中的付出,空巢老人、临终关怀、等待死亡感知死亡,加上久石让式淡淡的配乐,整个片子有种是枝裕和的哀伤风格,结尾送别高潮戏不煽情却催泪,泰国的现实题材拍得太好了……